播放地址

再见列宁

剧情片其它2003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  卡特琳·萨斯  丘尔潘·哈马托娃  弗洛里安·卢卡斯  亚历山大·拜尔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剧照

再见列宁 剧照 NO.1再见列宁 剧照 NO.2再见列宁 剧照 NO.3再见列宁 剧照 NO.4再见列宁 剧照 NO.5再见列宁 剧照 NO.6再见列宁 剧照 NO.13再见列宁 剧照 NO.14再见列宁 剧照 NO.15再见列宁 剧照 NO.16再见列宁 剧照 NO.17再见列宁 剧照 NO.18再见列宁 剧照 NO.19再见列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4 00:32

详细剧情

  克里斯蒂娜(凯萨琳·萨斯 Kathrin Sass 饰)衷心拥护着社会主义东德,她的丈夫已经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抚养一对儿女阿丽安娜(玛丽亚·西蒙 Maria Simon 饰)和阿历克斯(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1989年,阿历克斯上街游行被捕,母亲目睹了这一幕,心脏病发晕倒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 当她醒来,她熟悉的国家已经改变——柏林墙推倒,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也随之瓦解。
  医生说,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营造一个过往的世界给母亲。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民主德国里:包括邻居的衣饰,电视的新闻,换成苏联食品的罐头。然而,阿历克斯用心良苦不可能掩饰庞大的现实世界。终于,儿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和母亲讲述东德的变迁。

 长篇影评

 1 ) 《再见列宁》,意识形态的骗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意识形态机器的一大特征在于,对历史的重新言说、重新建构。可谁来对历史进行言说呢?历史言说的主体是谁?这又关乎于一种传统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宣告着康米主义阵营的全盘失败,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出。资本主义毫无疑问成为了历史的“赢家”,势必要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

《再见列宁》作为一部关乎于历史的电影,它当然指涉着政治,指涉着现实。和大多数再现冷战前后历史的影片一样,《再见列宁》依照着一种冷战后资本主义胜利的逻辑去重新塑造资本主义的身份,美化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在当下建立某种合法性。

但《再见列宁》是狡猾的,它不直接呈现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而是巧妙的将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融入到它缝合性的家国叙事当中,用叙述的手法弥合了这个游荡在欧洲大地的幽灵,并最后将幽灵放逐,完成了某种“告别”。

导演运用剧作的巧思去实施他那精湛的骗术。暂且不提,导演刻意的对柏林墙推倒前东德康米主义暴行的刻画、对西德的呈现却宛如人间天堂,一面地狱一面天堂的叙述早已变成了某种历史的模板,一种标准答案,而导演对于资本主义虚假景观的表现更是令人作呕。在剧作上,编剧设置了一个剧作上的巧思,一个意外且拙劣的设定,那就是患病晕倒的母亲错过了历史的重大一刻,对历史的巨变一无所知。于是,母亲就成为了东德的遗产,挥之不去的东德印迹。儿子亚历山大竭力为母亲营造一个东德依然存在的幻想,并虚构了另一种不同与现实的历史叙事,亚历山大构造了一个现实颠倒版本去欺骗母亲。不是东德涌向西德,而是西德涌入东德。“社会主义不是封闭自我,而是走向他人”,这句话背后是对过往康米主义道路的全盘否定。看似在这重虚构的叙事中,康米主义阵营的东德胜利了,实则不然,在虚构中,东德依旧没有获胜,获胜的仍然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自由民主的霸权。不得不在此承认导演的狡猾,企图两边都讨好的同时还夹带着自己的私货。

导演最后的骗术是虚假的告别。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告别是什么样,两个人在面临离别时挥手告别,一种双方自主的情感表露,尝试对双方过往的一切进行和解。而影片所呈现的告别完全是单向的,不对等的,列宁已逝、康米主义阵营不在,我们如何向一具尸体进行告别?亚历山大最终将母亲的骨灰放飞在空中,似乎象征着东德一切过往的结束,曾经家庭的结束,康米主义的结束。这是亚历山大一厢情愿的告别,一种虚假的和解,妄图对那历史的创伤处、断裂处进行缝合。

康米主义不应该被转化为一种记忆,不应该被过去的阴霾遮盖,康米主义不作为记忆,不存在在过去。康米主义是行动,来自于当下,开始于当下,最终走向未来。而我们的行动必须从戳破这种意识形态的骗术开始。

 2 ) 意识形态的成功诠释

     正如电影的题目所暗示的那样,这是一部与意识形态有关的电影,即使电影探讨的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比如还包括了很大部分的从母子关系角度出发的对人性的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意识形态依然是这部影片区别于其他影片的最大的特色之一。
      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本身所包含的宽容,片中绝大多数对德国统一的描述是从民主德国的角度出发的,导演沃尔夫冈•贝克没有掩饰东德人,尤其是东德年轻人对东德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生活的反感以及对西德资本主义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的向往;没有掩饰东德人是如此普遍地想方设法逃往西德;没有掩饰西德先进与便捷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如水到渠成般不可阻挡地为东德人所接受。显然在这场双方都试图向对方展示自己才是最有利于人类的社会制度的较量中,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尝试一败涂地,但影片始终没有试图参与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枯燥的政治讨论中;没有试图去找寻东德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失败的原因;更没有试图自作聪明般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影片中唯一一次正面涉及意识形态的论述也仅仅是借西格蒙德.吉恩之口委婉地点出了“井底之蛙,固步自封不是社会主义,袒露胸怀,面向他人,同别国共处才符合社会主义”,并且肯定了“我们所信仰的(指社会主义信仰)总是鼓舞着全世界的许多人”。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东德失败了,但影片并没有使我们认为东德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同样,西德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西德的一切就是正确的。也许对于大多数东德人来说,社会主义就像主人公阿历克斯儿时美好的航天梦一样,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梦想,影片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化,更是梦想的破灭以及为维持梦想所做出的努力。而对于这个逝去的社会主义梦想,人们对它的向往就像对宇宙的向往一样“那上面曾非常的美,就是离家太远了”。
      这已经不是谎言第一次感动我了,像《美丽人生》一样,被谎言欺骗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无需面对现实与理想的极大差距,而编织谎言的人总能令人感动,影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母亲克里斯蒂娜和儿子阿历克斯既是谎言的针对者又是谎言的编织者,并且对彼此相同的爱促使他们选择了用相同的方式——说谎来面对现实。当我们看到儿子阿历克斯费尽心思地找寻已经停产的东德食品,极力在母亲克里斯蒂娜的房间里营造社会主义世界,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制的新闻节目化险为夷,虽然这些都是虚假的谎言,但编织这些虚假谎言的却是最真实的爱。影片最后没有交代母亲是否知道了真像,或许她最终知道了真像,但不想让儿子失望,或许她直到去世都相信民主德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又或许这一切对克里斯蒂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以自己的方式或者说是儿子为她打造的方式接受了社会的改变,道出了那段隐藏已久的拆散了家庭的失败的逃亡经历并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丈夫,而剩下的一切都像她的骨灰一样,随着灿烂的烟花消散在风中。
全片最具震撼性的镜头无疑是克里斯蒂娜看着直升机悬吊的列宁雕像缓缓飞过,直升机缓慢拖动的不仅仅是一座雕像,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镜头与雕像的双向运动使雕像或者说时代的形象更加高大与沉重。无需更多注解,没有任何一个镜头能够如此简洁地表达一个时代的逝去,以及这种逝去所带来的沉重感。
      影片编剧克里斯坚持认为“剧本最关键的是要表现出主人公怎样对待他生活中两个最大的失败。一个是家庭的破裂,一个是国家的衰亡”。在影片中,谎言的目的并不是用来掩盖现实,而是用来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接受现实。但是,影片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一定的担忧,“真相本身也是一样令人怀疑的东西”,阿历克斯不能够用谎言一直维持社会主义的存在,即使是在一间房间里。当谎言成为一个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时,这样的社会终究是要消亡的。『L』

 3 ) 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

我记得该片里有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很有玩味,其实母亲很清醒地活在自己编制的一个梦里,到最后她才说了实话.

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提到这个情节?要么是我记错了?

 4 ) [疯评影行]之《再见,列宁》

    影片:GOOD BYE LENIN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尔
    主演:丹尼尔·布吕尔/汉内洛蕾·埃尔斯纳

    一声长鸣,载着母亲骨灰的火箭划过漆黑的星空,礼花绽放在点点繁星的周围,夺目绚丽的光芒映射着每个默然的面庞……是美丽的谎言还是善意的欺骗,一部掘自德国人内心的稚嫩与怀旧影片在这样舒缓的结局里落幕了。

    再见,列宁。我静静地守候着字幕的最后终结,柏林墙最后的残垣已经被德国政府拍卖了,伤逝的不再是金元侵蚀纯真世界的边际,而是潜藏在回忆里的酸涩的怀念,亢奋之后的亢奋迭加着伟大政治理想与我们父辈精神理念里的富足充实。

    2003年德国LOLA(金洛拉)电影节沉浸在红色的怀旧婉歌里,《再见,列宁》以别致震撼的手法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七项大奖,票房收入超过了3500万欧元,观看人次超过570万,数据似乎告诉我们:这是一部没有伤逝的政治电影,是一个只强调变迁和细节的社会缩影。

    阿历克斯的父亲背离家人逾越柏林墙追求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去了,母亲将所有的寄托赋予民主德国的社会事业当中。1989年10月7日她亲眼见证自己的儿子掺杂在示威游行的队伍里被警察镇压,心肌梗塞昏厥成了植物人。八个月后,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统一了,整个社会构架以及价值观在瞬间成了东柏林不能承受之轻。母亲的苏醒,伴随着不能再受任何刺激的忠告,儿子在自己编织的理想国度里让母亲依旧驻足在列宁的伟大世界里顺利击败可口可乐,母亲的微笑洋溢在西德人越过柏林墙投奔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里,母亲的离去伴随着一个个善意的谎言……

    这部德国电影到底想表现什么样的意识和形式?整个电影充满了回忆和调侃,却没有一丝的浮躁和唐突,温情而又无奈地将镜头延伸到一个没有答案终结的领地。列宁的半身石像被直升飞机缓缓地调离城市上空,雕像的面庞凝视着母亲茫然的无措,似乎在质疑整个德国的未来方向,导演像杂糅一个乌托邦似的理想国——西德的经济发展与东德的精神夙牵。

    记得反映社会、意识与人题材的电影很多,《血腥星期天》拿北爱和英国的冲突着重以西方的传统政治审美加好来坞血腥暴力控诉来表现历史事件,这样的电影难免有些强权似的灌输情节与明显的政治导向性,所以不能称之为优秀的电影。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被导演离析成《布拉格之恋》也是太明显的意图性,于是原著关于人、性、社会的构架被支解了,同样弱化了对米兰·昆德拉在思想上的传承,他并不想表现伤痕,整个电影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举枪待射的苏联军官。《再见,列宁》的镜头与意图只是将你从纷争中引回关于亲情和家庭的小范围内,而背后的世界却留在落幕后的段段遐思里,所以说,《再见,列宁》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故事的流程是按时间慢慢推移的,阿力克斯想尽一切办法掩饰周围的变迁,从东德商品的仿造,电视节目的自己录制,总之在节奏快慢之间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甚至世界在他的描述里颠倒了,统一的德国也像换了包装的罐头向民主德国的一边靠拢,而现实中人人都在经受着社会诸多环境以及思维定势的严峻考验。难道真的能象换了包装的罐头一样,回到从前吗?显然不能,他却能引起统一后德国人民的思索。

    记得一张新闻图片便是巡逻中的东德士兵跃线叛逃的瞬间,冷战的媒体们大肆将这张图片延伸到各个媒体角落。《再见列宁》用完全中立的立场延续故事的情节发展,这一点是可以首肯的。

    电影穿插的大场面一般积聚在片子的前半截,似乎更多是为了强化民主德国当年“大”而“空”的形态;后半截将西德的文件编制成新的录象资料,西德吸毒、颓废的社会图片也被收录了。似乎想让观众明白,这个世界总有瑕疵。

    细细地看,导演的镜头语言安排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讲,离不开局部小场景,在表现空间与人的关系上说,完全是德国电影的风格。法斯宾德的电影就是将舞台剧的表演表现手法运用到电影当中。

   《再见,列宁》可以看作是法斯宾德的电影传承。法斯宾德的电影强调时效性,他所表达的电影语言完全根植在战后的德国,刚从战争阴影中走出的德国人的心态与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解构;《再见,列宁》则是在时效上强调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的德国人的心态与反差,人的意识与行为的变迁,系蓝领巾的小学生为了二十元钱钻空子,老同志在林立的书堆里整日酗酒。法斯宾德除了《莉莉玛莲》多数电影的人物不多,喜欢在局促的小环境里表现剧情的冲突和情节延续,包括在房间、吧台、窗前等等,这些都是他所倡导舞台戏剧革命的主要元素,《再见,列宁》多数场景都是在儿子精心布置的狭小东德家中完成的,却没有丝毫的拖沓。

    镜头语言的运用与剪切比较精湛,技法不多,但主要演员的表演是极为出色的,同样作为观众,翻腾着复杂情绪眼见着列宁远离在视线的边际,心里不由得想起昆德拉说的那句话,“人们想成为未来的主人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改变过去。”

    深情地鞠躬,再见——列宁。(文/畅游四医院)

 5 ) 能够真正审慎的思考自己历史的只有德国人

德国是一个历史曲折的国家,德国人则是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用真正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历史的民族。经历过夹在法国和俄国之间数百年分裂的痛苦,经历过普鲁士王国到德意志帝国的强盛,经历过纳粹的疯狂,经历过禁锢人性的东德,今天的德国人回顾这些历史拍出来的电影总是有非常独到的感觉。比如《窃听风暴》,冷血的东德窃听员也会被追求自由的执著感染;比如《伪钞制造者》,纳粹关押下的犹太人在为活命和为纳粹制作假钞之间挣扎;比如《犹太人区》,纳粹军官也有崇尚歌剧艺术,从而留下一批犹太人艺术家组织剧院,然而在紧要关头又露出凶恶面目...

这部《再见列宁》,还有一个译名,叫《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内延续》。一对生活在东德的兄妹,在年幼的时候遭遇父亲叛逃到西德的变故,而他们的母亲则是一个衷心拥护民主德国的人。时间到了 1989年,兄妹都已长大,世界也风云变幻,虔诚拥护东德的母亲目睹儿子在一次游行中被捕而受到刺激,心脏病发作而昏迷了8个月。这期间柏林墙倒塌,边境开放,无数的东德人涌向西方,德国处在变革中。而刚刚苏醒的,拥护东德的母亲心脏不能经受刺激,所以兄妹决定让民主德国在母亲的房间里继续。他们找寻早已不见踪影的东德腌菜,把录制的东德老新闻放给母亲看,还要解释窗外掠过的可口可乐标志是怎么回事...

民主德国无愧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衣食住行,我想在同时代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很难想象。可是和邻近的联邦德国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说,柏林墙一倒,东德人应该经受了不少物质和文化上的冲击。原来一切固定、井然的生活节奏和社会气氛被完全打乱。在这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当年的权贵纷纷失业,甚至连第一个东德太空人也沦为出租车司机。儿子为母亲塑造的民主德国产生了许多笑话。这体现了德国人的幽默,不是美国人的夸张,不是英国人的黑色,也不是法国人的随性,而是作风刻板的德国人独有的一种冷感幽默。

如果这部电影仅仅如此,至多只能算是一个思路有新意的电影。可是德国人的思想就是更胜一筹,这可是马克思的祖国。儿子早年工作的东德电视机修理店早已倒闭,在节奏越来越快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每天辛苦工作到精疲力竭,母亲的房间里的“民主德国”反而成为了他喘息释放的归宿。他为母亲创造的民主德国,也越来越像他儿时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要知道,现在的德国就是当年的西德,西德的电影人能够拍出这一点有多不容易。他们没有一味贬低东德的残暴专制,相反,我们能看到他们在繁忙的现代德国对当年东德缓慢有序的生活节奏的些许怀念。

闹剧总得结束,儿子用理想中的方式告诉母亲民主德国的未来。而母亲也并非如儿女所想的那样简单的信仰东德,她也有难以诉说的秘密。最后,超越一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是爱,儿女对母亲的爱,母亲对丈夫的思念。影片最后表达的是亲情能超越人间一切的禁锢和枷锁。

影片在德国统一的狂欢中落幕。人为的分隔半个世纪的民族终于团圆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衷心的笑容。我深深的被这气氛感染了,祖国统一,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平等,真是一件快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您好,列宁同志

在《共产党宣言》55周年,两德合并近15周年,如果要说2003年的〈〈再见列宁〉〉是没有想诠释什么的企图,那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马克思缔造了社会主义,列宁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他的继任者把社会主义的光芒,让世界的很大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或者是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了。电影选择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个:德国,同时也选择了最为敏感的柏林,就是被称为是最直接对抗的地方。但是作为社会主义,也有很多让人不愉快的东西,冷战,物质匮乏,集权主义等等。电影如何不偏向两个意识形态?然后来表现生活而不是给人负面的感觉?……这些问题最后是用其中的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来解决。
这个片子看后很多人都在写东西,但是本人觉得只有在“社会主义阵营”里面的人才会更加有这个资格来写一点点东西。
亲情可能是这个片子看完后的第一个词,虽然亲情是靠“欺骗”来进行的。母亲为了儿子欺骗了儿子,儿子为了母亲欺骗了母亲。儿子一直以为母亲是伟大的社会主义者,而致力于虚构这个世界,但是事实是本来准备同样叛逃的她是为了儿子留下来而且努力伪装成一个坚定的活动家。正如水果店老板挂出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标语,他就真的相信这个标语的内容吗?实现不实现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挂出来就会少了很多密探这类的麻烦,这个和他关系就很大了。为了生活,母亲和儿子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虽然生活最后都给他们开了个玩笑。正如卡夫卡的困境,实际就是个黑色幽默。在里面在带有黑色幽默生活中,表现出了最敏感的地方,环境污染,冷战,物质匮乏之类很容易被政治化的语言,从小人物的口中说出就别有个滋味了,留给观众的是自己的回味了。
如果一个好片子就是做到这样还是未免有点单薄,通过主人公和他朋友制作电视节目中体现的东德如果你认真看了第二遍,就会很有点嚼头了。当然在他们制作这些节目前东德早就已经消失了数个月之久。他们制作下的东德,最后是更加开放,自由,放弃了柏林墙,同意双方的流动。或许这个不单是德国人的梦想,也不就是社会主义应该有的自信的状态吗?
而过去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被束缚起来的?在第三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主人公单纯就是用了个室内设计还有一大堆自己制作的电视节目就成功制作了个东德。在过去的时代里电视,报纸媒体宣传的是官方的观点,密探和暴力机关全力搜索不按官方口径说话的人。那我们过去是否就是生活在一个谎言中?
虽然叫做〈〈再见列宁〉〉,但是全片中列宁只出现了一次,面对是独自走向真实世界的母亲。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如果对苏联史有点了解就可以知道,那个雕塑的动作是按照著名油画中列宁的动作来制作的,那幅画就是反映1917年在攻打冬宫炮火中召开的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列宁。然后在晚霞的照耀下列宁像有着金色的光芒,但是迅速消失淡去了。留下的只是母亲那迷茫的表情。
如果是其前面就是描述,现在就可以思考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叫再见列宁?如果要必须的更加意识形态的卖头,不如叫再见马克思比较好。列宁代表的是什么?苏联的缔造者。但是经过斯大林等人的苏联,变成了充满了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且这种气氛还同时带给了东欧的各个国家。同时列宁也就是一个核心,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尊敬的对象,无论哪个领导人都要把列宁搬出作为自己正统的标志,就是在传统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为叛逆的国家也是拿出列宁作为旗帜来攻击苏联在位领导。当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场政治动荡中,西方人果然看见了列宁与大家说了再见。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一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就认为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结束了,未来的世界必然是普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对的政治文化体系。就如同福山在〈〈历史终结和最后之人〉〉中说到的那样,历史终结了,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但是事实是世界没有想大家预想的那样,正如列宁雕塑消失时,留下的是迷茫的母亲所包含的深意。当大家从一个柏拉图的洞穴出来,不是面对的真理而是进入了另一个洞穴之中。片子中资本主义倒是被吸毒,性泛滥所代替了很多。同时我们要问在这个故事中一直缺席的马克思到哪里去了?正如德里达所说的幽灵一样,在主人公制作的电视中就有着浮现。在和列宁告别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应该是更加多元,开放,宽容。本来追求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摆脱了权威,才可以真正的解放。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必然还会不断出现。正如〈〈哈姆雷特〉〉中的幽灵,而且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和场合登场。
谁让我们人类一直就是面对TO BE,OR NOT TO BE ,这样也就决定IS ALWAYS A PROBLEM。



PS:在自己放这个评论上去的时候,有位法理学人用大批物权法,有人赞之,有人骂之。余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短评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6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10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1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1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23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28分钟前
  • AC
  • 力荐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32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41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4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4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4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51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5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60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想吃德国酸黄瓜

1小时前
  • 杜边生
  • 还行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1小时前
  • 某茶君
  • 力荐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1小时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