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威尼斯首映一结束,有导演朋友疯狂称赞,说是本届最佳。影评人们的反应倒还比较冷静,只是总体持积极态度。细想一下,法国鬼才欧容向来被誉为欧洲电影界的坏小子,关键在他对于宏大话题和故作艰深的反感,更不屑于遵循法国电影的学院派模式。他的天才,在于把看似琐碎化或个人化的事情拍得引人入胜,最终要传递的信息比宏大的说教更有效。不依赖于故事本身,依靠对电影语言完美的掌控而取胜,自然赢得导演同事们的敬佩。 影片改编自流亡美国的德国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名作《我杀的那个人》(Broken Lullaby,1932),讲述两次大战之间的一段赎罪和爱情的故事。热爱艺术和法国文化的德国青年弗兰兹(安东·冯·鲁克Anton von Lucke饰)在一战中死于战场。他的未婚妻安娜(宝拉·比尔Paula Beer饰)是个孤儿,战前便长期住在他家,弗兰兹死后更是她对两位老人像亲女儿一样。但一位神秘法国人阿德里安(皮埃尔·尼内Pierre Niney饰)的来访打破了小镇的平静,他声称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结识的好朋友,只是没有人能够确证。“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阿德里安就是在战争中杀死弗兰兹的法国士兵,然而与弗兰兹一样温柔优雅、热爱艺术的阿德里安已经俘获安娜芳心。 三十年代的原作以男性视角为主,但一向妇女之友的欧容想要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重讲这个故事,对剧情也有所调整。比如在刻画阿德里安和弗兰兹之间虚构关系的闪回镜头中,将两人关系表现得十分暧昧,又暗示阿德里安对女性身体的抗拒。于是影片又比原作多出一种解读,也继阿德里安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的情人,但却不得不在战场上面对彼此。至于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诉说的,只能以死亡来掩盖。 影片大部分以黑白拍成,这与欧容一向喜欢玩弄色彩的风格很不相符。他解释说,在采景的时候就发现当地的夏日景致在镜头下显得非常艳俗,并不能体现影片需要的那种战后的萧瑟忧伤。然而片中有几个场景还是用了彩色,并且一点儿都不俗。最重要的两场,一是阿德里安在弗兰兹父母的恳求下,用亡者留下的小提琴为老人演奏,音乐响起,幽怨清冷的黑白被温暖的彩色取代,好像音乐给了丧子的夫妇和失去未婚夫的安娜重新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和希望。另一场是男女主人公在野外游玩,安娜逐渐对这个阴郁的法国艺术家产生好感,爱情在牧歌般的背景下诞生,把生命重新染上了颜色,驱逐战后萧索的阴霾。
虽然影片大量刻画战争带来的痛苦和遗留下来的仇恨,对爱与艺术的信念是导演的终极信息,尤其是艺术。弗兰兹和阿德里安都热爱音乐和诗歌,作为德国人的弗兰兹还是个法国文化迷,最爱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后者与兰波的爱情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禁恋故事。魏尔伦最著名的作品《秋歌》(Chanson d’automne)在片中屡次出现,和音乐一样,成为语言尽头人物交流和情感流露的终极手段。也许语言会造成误解,但艺术化的语言,可以帮助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抚平战争的创伤,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 《弗兰兹》中另一件贯穿始终的艺术品,是一幅罕为人知的马奈画作《自杀者》(Le Suicidé),其直接作用是暗示阿德里安在难以承受的创伤下有自杀的愿望。《自杀者》是马奈作品中无法被归类的一幅,让艺评人和艺术史家们伤透了脑筋。最后大家都说,这也许是马奈对当时存在的任何绘画技法和流派的一次全面大背叛,包括对自己的风格。 这幅画现藏于苏黎世,很少与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欧容为了剧情需要,把它的复制品放在了卢浮宫中。因为放下枪支拿起提琴是一种自杀,舍弃辩论选择诗歌也是一种自杀,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威胁的世界里,要舍弃自我防卫而选择敞开胸怀常常是一种自杀行为。所以很少有人放弃戾气而选择爱与艺术,所以我们常怀仇恨与后悔。但这种“自杀”是真正的涅槃,是人类得以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在卢浮宫无数藏品中,只有选择《自杀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这便是《弗兰兹》中的呐喊,也是欧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题,导演以他自己俏皮的方式告诉我们,放弃暴力和仇恨,让爱与艺术把色彩还给生活,还给世界。 【本文修改版首发于三联微信公号2016年09月05日,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在欧洲最受关注之一的影片《弗兰兹》,《弗兰兹》是由法国第4电视台出品的剧情类影片,由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执导。法国男演员皮埃尔·尼内饰演男主角阿德里安,而德国女演员宝拉·比尔饰演女主角安娜。影片讲述男主角阿德里安因为参加一战后内心的纠纷,从法国来到德国与弗兰兹的家人和安娜产生的关系的故事。
阿德里安从一开始就是安娜生活的闯入者。
阿德里安内心隐藏一个残酷的真相和他固有法国男孩子的法式浪漫、柔情善良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娜的豁达、救赎的做法化解了处于对立面的男主角阿德里安,和死去的未婚夫家人之间的家国仇恨。
对比同样是在旅馆下的小酒馆,德国人在德国酒馆对阿德里安的不尊重,法国人在法国酒馆,纷纷起立为战争伤亡的孩子们唱起《马赛曲》,安娜在场。
战争带给活着的人是无尽的伤痛,不管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不管是敌方还是我方,失去的都是父亲的儿子。
男主角无法面对死去的弗兰兹和他的家人。
阿德里安和安娜的关系注定画上特殊符号,无法在一起。
对比同样是"谎言",男女主角之间摩擦的种种火光微小而奥妙。阿德里安从自己的"谎言"中希望获得宽恕,而安娜从自己的"谎言"中最后获得救赎。
影片中对人物关系和情感的渲染非常出色。不论是和弗兰兹家人的关系,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等,都值得细细品味。
欣赏法国导演欧容的优雅美学,黑白和彩色的交替 。
观后感受和观看战争影片不同,心情有点复杂,带着对影片中在卢浮宫出现的油画《自杀》(作者:马奈)的不了解,增加了阅读资料。陈凭轩在《所有那些,对爱与艺术的信念》中这样写到的:
"因为放下枪支拿起提琴是一种自杀,舍弃辩论选择诗歌也是一种自杀,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威胁的世界里,要舍弃自我防卫而选择敞开胸怀常常是一种自杀行为"(参考图一)
"这便是《弗兰兹》中的呐喊... ...放弃暴力和仇恨,让爱与艺术把色彩还给生活,还给世界。" (参考图一)
我现在想起影片中曾到河边自杀的安娜,被好心人救起的时候,好心人说了一句:
"这几年战争死得人还不够多吗?"
这一句就像是给世人的警语。当我们铭记历史,战争带来的伤害,同时应该明白珍爱生命,宽恕中获得救赎,珍惜现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的道理。1918.11.11~2018.11.11 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100周年那天吗?#世界和平
OZON大师的作品,拷问灵魂最深处的极品佳作,配乐凄美温婉,琴声如诉,催泪无敌,颤动人心,故事柔情似水,娓娓道来,细腻感人,一波三折,结局摄人心魄唯美凄凉,缺憾中孕育希望,贴近现实生活,结尾是马奈的画作《自杀》激励人活着的意义...... 揭示人生不过如此——相识与邂逅,携手与错过,缘聚缘散,顺其自然。爱恨交错,有勇气去原谅,也有尊严去离开。~~让人不禁唏嘘:回首往事,这世上最色彩斑斓,留在你内心深处的,也许只有回忆谎言和宽容。
海报确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安娜凝视阿德里安。
阿德里安,一个令美丽又坚强的安娜心旌神摇的男子,其唇上胡须每每让人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主人公。脆弱到像一支风中的小提琴曲,几难成调。马塞尔·普鲁斯特如果没有如此多病而是被卷入一战,恐怕就是如此。他的死欲为他样貌的美增色,激发出的是安娜的爱欲。他“没有必要”地放大了一次战场上的生死相遇,怀着一份既受虐癖又自私的情感侵入弗兰兹——他杀死又爱上了的这个人——的家庭与生活。他是如此羸弱,几乎依偎在死亡的怀抱里,在这种原欲中理所当然地沉醉。
安娜对阿德里安的凝视,所导致的第一个行动是救赎。她珍视两人相处时纷纷扬扬落下的色彩,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快乐的简单传递,为他黑白的面容着色。只不过阿德里安其实从来不需要她的拯救。阿德里安存在的全部要义就在于自我毁灭这一边界处境。即便没有弗兰兹,他也会找到一个让自己时时刻刻双眼湿润的人,或早或晚。他的灵魂一直逡巡于名为《自杀》的画前。
至于弗兰兹,他的“热情而害羞”是否使得他也与阿德里安一样充满了求死性?这一切随着他存在的终止而永不可知,不过也不再重要。他是亡者,天然地和阿德里安面貌相溶。所以,弗兰兹之后的“弗兰兹”就是阿德里安。
阿德里安最后说:“开心点,安娜”,他其实非常明白自己的本质。他在死欲中的宛转翩跹是本性使然,但安娜却不属于这里。鸣笛响起,最后一吻恋恋不舍地落下,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边界告别。
初时安娜以为那副“弗兰兹”挚爱的画,是“一个年轻男子,头向后仰”——一个异样的,引入注目的姿势符号,就像初见时带有未名哀伤的阿德里安;后来她方知画中人是一个举枪自杀者,错愕闪过她的脸,这时她正处在勘破阿德里安本质的关键点;最后,她与新的“弗兰兹”一同重看这幅画,当“弗兰兹”问她是否也喜欢这幅画时,她笑了,影片全部色彩最后一次重回画面。只听安娜道:“是的,它让我有活下去的念头。”让德国的和法国的所有弗兰兹留在画里吧,把生活的全部色彩还给她。
顺带一提,安娜唯一一次忘却自己凝视者的身份而试图自杀,采用的是一步一步走入河水深处的方式,和《时时刻刻》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不谋而合。不同于顷刻之间的翻身一越或电光火石之中一枪毙命,没顶而过的河水是一种缓缓的、完全靠意念支撑到最后一刻的自我终结。如果一个女人认为自己不想活下去了,她典型的做法就是这样沉默地走向埋葬地——无论是湖底,还是土坑,有的时候也许是婚姻——没有必要再为世界留下一副肖像。
不明白评论中好像“没有大惊喜就不是好电影”的心态。除开Pierre Niney实在不太对我胃口外,Ozon对于细腻情感的抓取确实无比到位,加上女主角收敛又精准的表演,就算没搅基也能让人深陷悲伤剧情之中。部部电影都能抓我心的,好像也只有François Ozon了。
2021-5-5重看;琴声如诉泫然欲泣,眉目写满心碎的温柔与欲诉还休的克己隐忍,只是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早已出卖心事,在某个心灵涤宕的瞬间堕入毁灭与自救的深渊;记忆/现实、面容/镜像、谎言/真相的重叠,归去来兮的两段旅途,两地的挣扎与重生,构成工整对称;马奈《自杀者》点睛之笔。他们曾在忧郁里奋不顾身地奔向对方,他们以为会是永远的秘密盟友,他们将在谎言、幻想和梦境构筑的现实里遥望,这种幸福的幻觉已经太迟。
你在我心中开了一枪,而我却无法倒在你怀里。
爱不能阻止战争,只会放大战争的残酷。欧容的反战视角真是犀利,剧情极其对仗,情感推进的却格外深邃。
欧容再次证明了自己是讲故事的好手。尤其在细微情绪的刻画上,老套的故事变得不再寻常。
ozon从不让人失望。simplicité与sublimité的极致,光影的质感像费里尼的老片子。这是现实主义的:噩梦与幻想都是彩色的,而生活是黑白的;也是女性主义的:男人寻求谅解的自私,女人向死而生的勇气。我现在很想去罗浮宫看看马奈。然而马奈其实在奥赛啊。
@balmes 编织谎言沉溺回忆之苦,吞咽罪恶学会向死而生。没有回声的吻迷失在颤抖干涸的灵魂,一无所有的双手抵不住命运疯狂跌宕。曾为一息尚存的幸福幻觉奋不顾身,却仍旧无法停止在年华虚度中一次次告别。
欧容的类型并不是只LGBTQ人间奇情一种,别再说这不是典型的欧容了。细腻、真挚、一波三折,这就是典型的欧容。但是过于缓慢、纵深不够、拘于某种基调,这确实不是最好的欧容。黑白到色彩的几次渲染点亮情感层次。战争与爱的老主题,本片提供了一种怀旧而慎重的解读。
也许你会像我一样,直到影片结束还惊讶于导演居然没有安插任何令人大吃一惊的桥段;但回头想想这样做才最合情合理,因为电影通篇讲述的都是本就应该最简单纯粹的东西:爱情。当看着两位主人公你来我往间感情起伏与无奈,令人不禁唏嘘:这世上最色彩斑斓的也许只有回忆和谎言。
细腻又动人,前半段的激情四射,后半段的止于言语的爱慕,都很美。
琴声如诉,柔情似水,哭成傻逼,女人戏谁也别和我家欧容抢。恨过爱过,有勇气原谅,也有尊严离开的,永远是女人。
女主真美,温柔娟好,演技细腻入微,虽然面相比年龄看上去沧桑10岁。其实满理解她对男主萌生的爱意,那种因一份可以倾诉和分担的痛苦而产生的莫名联结感,以及因努力宽恕而倾注的巨大沉重的情感,都可能让一个人纠结而难于割舍,难免以为是爱。话说回来又何尝不是爱。因为必须恨一个人,而爱上一个人。
我觉得大家是被欧宗口味惯刁,缺少狗血奇情的欧宗这次纯粹讲一个美丽的故事,分分钟被画面和音乐美到内伤:黑白影像像《艺术家》,男主像《钢琴家》,爱情则像《相见恨晚》。起初以为表达的是战争和原谅,后来觉得是爱情,最后才知道是人生-----缘聚缘散,有始有终。
撒一个谎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阿德里安的谎,安娜来圆;爱上仇人的谎,宽恕来圆;不爱的谎,怜悯来圆;荒谬人生的谎,爱与艺术来圆。
Ozon这次是转型了啊,我还以为真相是法德俩小哥在战前搅基呢。。
和“似是故人来”一样,都是立足于善意的欺骗。不是不勇敢,而是害怕重新跌入罪孽的深渊。黑白和彩色就像心情的切换,谁能想到莫奈的《自杀》会带给人活下去的勇气?欧容又调皮了。
“那个头往后仰的男子”……这个留白,这句隐语,真的很妙。自杀对于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同意义,港台版就直接多了,双面与替身之类的总结词语都出来了。如此古典的爱情故事,欧容居然耐得住气,差点有打五星的冲动。《莱茵河的守卫者》与《马赛曲》、柴可夫斯基,它们都是音乐。死去的弗兰兹和饱受折磨的主人公,它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一战终战100年必看片目。
超级恶俗但我看哭了,因为每出一个小高潮身边的一对情侣就要十指紧扣,这让我感觉一言难尽。
英俊软弱的富家公子实在可恨,从古至今都是做足九十分钟前戏然后拔腿就跑!
相较于男主孱弱、优柔寡断的形象,女主的直爽和刚强要叫人喜欢的多。色彩与黑白、悲伤与欢愉的错综,有时看着女主会觉得有在看其他电影的错觉。故事乏善可陈,对时代的理解也未觉发人深省。权当看女主和画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