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父亲去世前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的内容是:你要成为真正的自己。
她在一个充满偏见的时代真的活出了她自己。说她勇敢是抹灭了她的个性,勇敢往往与恐惧相对,而对于那些反对者她压根不在放在眼里何谈恐惧,更不能用勇敢来使其落俗。
“你不许爬树。”还是个孩子时,树上的男孩说。但她并不理会依旧爬,即使最后从树上坠落摔得生疼。当爸爸温柔的将她抱起对她说女孩子还是适合待在屋里,她没有默许而是一再的问为什么为什么。在童年,她的反叛精神和哲学天赋就已扎根。 不得不说,哲学真的是个极其吸引人的神奇东西,甚至会让人上瘾,它使人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而苏格拉底曾说,只有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智慧才会慢慢浮现。
她不顾一切他人的看法,敢于在教堂直接反问教父「上帝无所不在」——教父 「上帝也存在于地狱吗?」——莎乐美 真的够洒的,SO COOL.
哲学使人智慧,她拥有强大的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洞察一切。她如饥似渴的阅读追求精神的升华直至吐血住进医院,从不后悔,之后继续追寻精神快乐。 他和保罗的友谊的前半段真的颇令人羡慕,我也曾幻想有那么几个同性或异性好友永远住在一起,交流思想,一起学习和写作,是那种为追求灵魂的丰盈而建立起的伙伴关系。 当被表达爱意之时,她是拒绝的,但并不想失去好朋友从而说「你可以把我当做一个男人」,她大概是个彻彻底底的理性主义者,她具备一些传统里男性的理性沉稳的特质。“我更青睐太阳神谨慎沉稳的气质,理性,不感情用事。”我猜她大概率也是个ENTJ或者ESTJ,冷血无情,极度自私。从前我是如此,现在依旧是,但偶尔也去沉醉于感性,把铠甲化为棉花,领略诗歌之美,享受情感流动。
尼采和保罗当着她面说她:「自我陶醉,悲观,冷漠,反道德,不忠,沉溺于享乐,仇视人类,厌世,偶尔怀疑自我。」对此她一点怒意没有,也不否认,我猜,她并不认为这些语言是对她的贬低与谩骂,也的确不是,她喜欢自己的一切,就像她一直讨论的——积极自恋,因为她自己就是个自恋狂,当然这与她怀疑自我并不冲突,爱自己当然也更爱不断顺着自己心意去改变的自己。
不只是看到哪里勾起的,突然想象自己梦想的生活,是在一个与大自然密切相接的二层小别楼(三层更好哈哈)上,极简主义风格的黑灰白装修,清早起来在附近的某个山顶做简单的瑜伽,回来简单做顿早餐;空闲时,和爱人坐在三米高的落地窗前,一边读着喜欢的书,一边看看窗外静谧的小溪与山川,偶尔望向对方;傍晚用餐后,绕着山川或小溪散步,晚上窝在被窝里,一起看有趣的电影。 她曾说里尔克身上有着很多女性特质,她们可以完美的互补。「所有人都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到异性的一面,但是一定让自己原本的性别更加突出了。」,回想起来,我身边的异性朋友多半也都有着一些的女性特质(也可能是和我交往时所展现出的一个侧面),我也不否认自己确实有着许多男性的特质,可能也是冥冥中的吸引吧。
喜欢上了莎乐美,将是驱动力,更将是精神后盾。
有一部分电影和她的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即36岁以前,莎乐美还没有接受里尔克时,她抑制感情的做法是否让自己矛盾、挣扎过?当然,很大可能是我自己格局太小才这样设想莎乐美。说实在的,我非常敬佩她许下诺言——永不结婚。她认为,放弃身体愉悦能获得精神力量,在个人幸福和理想真理之间,她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的幸福何其短暂,只有精神上的求索才能带来永恒、宁静的幸福。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电影中,莎乐美听了里尔克为她写的那首著名的诗后,气急败坏地转身离开。里尔克追问:“你不喜欢么?”莎乐美怒气冲冲地回答:“很不喜欢,毫无意义。”里尔克穿透她的话看到其内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把情感掩藏在自己筑成的心墙后,这就是你所谓的自由吗?”莎乐美以无解来解释,只答他:“你不必理解。”里尔克从未这么硬气郭,他在身体和心灵上同时愈来愈靠近莎乐美,继续追问:“你这个懦夫,你真的想放弃生活中的美好吗?”一边说着 他慢慢贴上莎乐美的嘴唇,这次,莎乐美没有拒绝。下个镜头,就是她开始急迫地寻求、迎上里尔克的亲吻。二人云雨中,莎乐美的眼泪汩汩从眼角涌出,有一道堤坝正在瓦解、崩塌,不用以一己之身负堤坝之重的莎乐美柔软下来,她对里尔克说:“我从来没有和男人在一起过。”我想,那眼泪的温度,一定是滚烫的。 这个场景之后,莎乐美才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走进我内心。而且我以小人之心猜测,她在前36年中,未尝就没有设想过和保罗或尼采在一起,但是她压制了自己的欲望。理解到她也有欲望后,我反而对她生起敬佩。自古以来,男人在感情中游刃有余,个体事功、发展和情感间总能平衡得很好,但女人却极易在情感中丧失自我。前36年,莎乐美虽已非常杰出,但还没有独立到自己能撑起一份感情,于是她选择不享受温柔乡,而是培育人格和精神,使其愈加丰茂。其后莎乐美还有过几段仅止于身体的感情,此时她已经独立到,既享受欲望的快感,又不让感情压倒自己的主要目标。
莎乐美在回复尼采的求爱时曾说:“我更喜欢原则、理性、独立和没有情感。”现在再看这句话,莎乐美内心深处的复杂况味,令人唏嘘。有得先有舍,是毫无顾念地坠入爱河,还是一心一意地培育自己的自由?当然,把坚持不结婚=女性独立=自由的观点过于草率了。从莎乐美我们看到,自由不是什么都能做,而是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独立,因此能承担所做选择带来的任何结果,因此自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能承担后果的能力。真希望以后能看到这样的片子,女性不用再以二元对立割裂自己的世界,她可以有自由、有爱情、有事业、有自我,人生的各方面能在她身上融合为完整的“一”。
安吉拉•卡特认为:“拥有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事。”莎乐美同样把这作为自己的生命重心。所以,当里尔克对其愈来愈依赖,莎乐美不得不经常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时,她离开了;所以,当身体之欢育有生命后,她毅然爬到树上跳了下来 ;所以,50岁以后的生命,她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拜弗洛伊德为老师,并在女性社会角色和性意识方面影响了老师的研究,而她在这领域建立的积极自恋理论,至今仍未过时。
她走进书店时的音乐好震撼啊,不知道叫什么曲名啊?小女孩的样子也好特别哦,有些像个小男孩,哈哈
从教堂走出去的那一刻,开门就是大雨,那一刻的音乐和着她温暖的笑容,让我想起来楚门。 还没看完,很想知道里面配乐叫什么名字?
我想她的独身主义,应该源自她的第一个老师对她表达要娶她这件事吧,她在电影里已经表达了这件事使她永远的对爱情失去的相信。很难想象一个少女就这样因为一件事而失去信任,但是我想应该不仅仅因为这件事。或者真的是哲人的智慧超越我们这些凡人。她们在一点点的小风吹草动之后就会有明确的界限了。
她说那个诗人是唯一具有女性气质的,我认同这种感觉,一个男人如果具有女性气质,的确非同凡响。不过她不是不普通人。其实那个诗人不是因为碰到玫瑰花儿死去的吗,不过那是在他们分手以后的事。这竟然是她唯一爱过的一次。
他回答他丈夫的女儿的话:什么叫做“在另一种方式上我爱过”奇怪的话,也许那对她而言也是爱,那就不止一次了吧,是吗
她和她老公与别人生下的女儿拥抱的瞬间,我感觉到融化啊。
“我把你新找到的自信也当作是我的成就”
“如果你是我生命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我给吓跑的人更好”
“你在做什么,想烧毁你的人生吗”“只是那些我不想被后人知道的部分”
“我不想让他们找到任何能伤害我的东西”看这句话显示了她如此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她把戒指戴在了代他写自传的人菲佛的身上,这戒指是不是诗人给他买的?是吗?給他戴有什么含义吗?
当她把信烧毁的时候
菲佛把信从炉中取出,说“一生之中很难得到礼物,相信我”
“所以当你得不到理想生活时,盗取它”
75岁过世,他死后书和作文都被纳粹没收,天呐
战后菲佛获取了她的遗物,若不是真正的友谊,怎么会这么做呢。我想她一生还是很幸运的。
遇到了很多爱她的人,而她如她父亲给他写的,过上她想要的生活。不过人生又怎么能都是喜剧呢,即使是莎乐美,她也有她的哀伤的时候。
我发现电影中的很多当她从一个地方跨越到另一个地方的阶段,使用的是,让她走进一个区域的画里,那些周围的人事物全部是静止的,这一点显得很有意思,画面也很美。
配乐真的好棒,这电影,我很喜欢!
人生如史诗啊,也如那恢宏的音乐
音乐:已找到这张专辑,就在QQ音乐里有的:
一、12:33
二、13:48
三、17:15
四:1:43:13
五:1:45:40
机缘巧合,看了网飞的新片《弗洛伊德》,撇开剧中黄暴的场面,觉得“双重莎乐美”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好,开始关注莎乐美这个角色,知晓了这部2016年拍摄的《恋上哲学家》。 本片以晚年莎乐美请人代写回忆录的方式,向世人叙述了自己的一生,与尼采、保罗雷、里尔克、还有些弗洛伊德的故事。据说导演考度拉·卡布里茨·珀斯特曾经看了莎乐美的故事,深受其吸引,所以拍了这部剧。有趣的是,导演、编剧都是清一色女性,或许,这也是一部为追求自由的女性观众量身定做的影片。 任何人物和思想失去上下文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在我们评论莎乐美时也是如此。纵然世人给她的标签有追求独立、才华横溢、天才缪斯等褒扬之词,也有自私自利、违反常理、自我束缚等贬损之语。私以为,重要的不是她是怎样的人,而是她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 年轻时就早早给自己定义不婚的属性,不愿意为了家庭放弃自由,家庭对她来说是捆绑、是束缚、是追求知识路上的荆棘;也不愿意为了某一个人,堵上自己一辈子的生活。这种对立性在当下也存在,在当时就更是如此。而莎乐美之所以敢于反抗、表现出骨子里放荡不羁、会不在意世俗目光对女性的定义,和父亲对她的宠溺也不无关系。爬上树摔下来,父亲并没有打骂,而是关怀备至,还说只要不让妈妈知道就好。父亲去世时,给莎乐美留下的那句话“成为你梦想中的自己”也是她孜孜不倦前行的最初动力。 如果说,少年的她被所崇拜的牧师突然求婚和骚扰,是她天然抗拒男女之欢的导火索,那她每次主动告别哪怕是灵魂上的亲密伴侣,则是自我保护的天然行为。父亲的病逝告诉她上帝不存在,告诉她被动的离别是多么令人心碎,所以之后每次都是她选择主动离开。哪怕动心也拒绝,是被因为曾经被伤害过,对亲密关系就不再有所期待,为自己铸就一道高高的围墙,客观上也可以潜心追求理想。 纵观其一生,“不婚”是她的标签。虽然表面和安德里亚斯结婚,但之间并没有爱,只是契约,是莎乐美可以继续追求自我的保护壳。因此,“不婚”是指不属于任何人,而不是法律上的不结婚。尼采算是她志同道合的人,但那时的她还处于坚持”不婚“的坚毅阶段,能够想象她当时听到尼采的求婚很失望吧。保罗雷愿意守护她,愿意加入她的梦想,但看似美好的生活依旧抵不过现实的残酷。父母断了经济来源、保罗雷又债台高筑,拿什么坚持初衷呢?无奈之下,莎乐美写书,和安德里亚斯假结婚,但保罗雷却将此看作背叛,选择离开。但对于”不婚“,果真每时每刻都是如此吗?她坚硬的外壳,或许在面对里尔克狂热的追求时,逐渐融化而轰然坍塌。就像她自己曾说的,那个和里尔克在一起的夏天,是人生中最欢乐的。或许,她的男性气质和理性思维正是要匹配里尔克的女性气质和感性气场才得以调和。但欢乐只是暂时而肤浅的,双方最后沦为莎乐美母亲似的照顾里尔克,因角色的失衡终究以离散告终。晚年的她遇到弗洛伊德,开始了精神分析的探索。影片中,她对弗洛伊德的诉说,导演似乎想告诉我们,”不婚“或许只是她逃脱了世俗的牢笼却被禁锢在自己铸就的”牢笼“。 喜欢影片中“三人行”式的生活方式。每个人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的时候互相讨论交流,其他时候互不影响,如此往复日复一日。影片中的尼采和保罗雷也觉得莎乐美这么想很幼稚,之所以得到包容是因为她还年轻。评论中也有网友提到这是大部分人年轻时向往的生活,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这么想,又会被评为幼稚。不过,如果你真的这么做到了,还生活得自洽,那就又成了传奇。乐观地看,这至少为可能性开了一扇窗。 影片最后执拗于此74载的莎乐美,究竟活得开不开心呢?当代写者问到这里时,莎乐美答道”...我活了70多年,还会在此时需要别人告诉我应该怎么生活么?如果我想要世俗的快乐,呆在俄国的老家便是...“是执拗一生者最后的自持,还是生命最后看淡一切的自洽,不到彼时,难以言明…… 诗人里尔克也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摘录一段他为莎乐美创作的诗作为纪念: Lösch mir die Augen aus: ich kann dich sehn, wirf mir die Ohren zu: ich kann dich hören, und ohne Füße kann ich zu dir gehn, und ohne Mund noch kann ich dich beschwören. Brich mir die Arme ab, ich fasse dich mit meinem Herzen wie mit einer Hand, halt mir das Herz zu, und mein Hirn wird schlagen, und wirfst du in mein Hirn den Brand, so werd ich dich auf meinem Blute tragen. ——”Lösch mir die Augen aus“ von Rainer Maria Rilke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还能听到你, 没有双足,我还能走到你那里, 没有嘴,我也还能对你宣誓。 打断我的臂膀,我还能用我的心, 象用我的手一样,把你抓牢, 揿住我的心,额上的脉管还会跳, 你如果放火烧毁我的额头, 我就用我的血液将你承受。 此外,影片多个镜头以人物在明信片中走动作为连接,美感爆棚。相比电影,影片本身更像是一部雅致的艺术作品。
露 Lou 莎乐美 Luise von Salomä :突然意识到,以前贵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能比我们还多。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家教一对一辅导!读的书也比我们多。 永不结婚:我想自由,独立。婚姻无疑是障碍。 里尔克:找露帮忙,出版诗集。露和保罗吵架后,里尔克成功出版诗集后,在一起。和露度过一个美好的夏天。里尔克求婚,被拒,分手。灵与肉的满足。 保罗•雷:喜欢露,被拒。好友关系。露和尼采吵架后,和保罗在柏林生活。 Friedrich Nietzsche : 反对叔本华。牧师家庭。和露在他家一段时间,露被尼采妹妹骂荡妇,露和尼采吵架,分手。 安德烈亚斯:露和保罗分手后,与他假结婚 理查德•比尔•霍夫曼(作家):搞上后有孩子了,故意把从树上摔下来,孩子没了。 弗洛伊德:门下学习。 影片的雨象征着自由,或者解放枷锁。从做弥撒跑出来后的雨,解放的是宗教的枷锁。到和里尔克做爱后的雨,解开的是自己的枷锁。 从小喜欢爬树。这点和怦然心动的女主一样。暂时不知道什么意思 童真?单纯?喜欢大自然?
喜欢这部片子,哲学家、诗人,我喜欢的人群发生的故事。特别是前半部分,露关于三人小组的乌托邦式幻想,为追求灵魂充盈建立起的伙伴关系,可爱单纯。如果能更多一些他们之间哲学思辨交锋的片段就看得更过瘾了。
露在明信片中行走是一个轻盈的亮点。
选角也很准确,少女时期的露和青年时期的露,都拥有独立干净不容置疑的眼神,蓄着同款胡须的尼采与里尔克,也各自具有相当的辨识度。
最出乎意料的就是尼采了,原来他是这样呆萌的大胡子。片中他的台词都特别有神采。
初遇露,他的“装腔作势”简直萌翻:“在此处邂逅的我们都分别来自于哪颗星星”。第一次跟露求婚,“我能感觉到你高贵灵魂每一丝轻微的颤动,除了这灵魂的颤动我并不爱你的其他,我甚至愿为此放弃一切亲密关系,如果我们的灵魂会在那里相遇,在多数灵魂无法企及的地方。”最后一次绝望的表白,“本来此生我唯愿孤身一人,但是途中却飞来只名叫露的鸟…”其心恳切,其词美丽,其才更是撼天动地,然而终究无法瓦解露的理性堡垒。
换了里尔克为什么就瓦解了呢,我想其一是情侣之间一个化学反应的问题,露身上具有的男性特质和里尔克身上具有的女性特质,相互补充,发生了奇妙的融合。或许还有一个时机的问题,人的观念在时间里流动,身心均无法停止在一个静止的状态,时间到了,一切就发生了。所以再完美的人也会失恋,再恶劣的人也有人爱,就象罗曼·罗兰说的,倘若一个人的被爱要靠他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靠那个奇妙与宽容的爱情,那末够得上被爱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睡完里尔克之后走在雨里那段太美!!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塞住我的耳朵:我还能听到你,没有双足,我还能走到你那里,没有嘴,我也还能对你宣誓。打断我的臂膀,我还能用我的心,象用我的手一样,把你抓牢,揿住我的心,额上的脉管还会跳,你如果放火烧毁我的额头,我就用我的血液将你承受。——诗人里尔克为莎乐美而作。
除了表演用力过猛之外,还算是惊喜。能够还原、塑造出这样一位荧幕角色,看得出导演本人是一位自我意识极强的人。莎乐美一生传奇,环绕在她身边的都是当时的大思想家、艺术家们,她的才华撑起那份不逊和执拗,又在岁月的沉淀中被时代的洪流萃取出精华。薄情寡恩的风流女子,放在此世也是惊世骇俗的吧。
整部电影在莎乐美的情史中游荡,除却时间作为唯一的脉络之外,毫无重心可言,女权、精神分析通通浅涉即止。对尼采和里尔克的刻画完全标签化,其它角色更是过场走秀式的演绎,完全成了导演絮叨的道具。将一切的缘起归因于童年阴影,将整个一生浓缩为“偷”一个字,纯属缺乏深度而完全想当然的把握。
一些大人物得到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后,很多人就会把他捧为神来仰视,从他身边丝毫不比他差的女人身上,你能看到他们的弱点,比如尼采。男人都拼命的想跟女主结婚,而莎乐美非常清晰的意识到,那就意味着丧失了自由,她为了流产要从树上跳下来,这是女人的反抗,凭什么因为我们因为孕育生命的能力,反倒成了限制自己的绊脚石。女人才应该奉行那个三不原则:不主动、 不拒绝、不负责,人生就豁然开朗。片子不深刻,没有太挖掘,遗憾。
选角都太次了…
一个日天日地的女权主义者,和她的性事。人物塑造很有意思,表达方式也俏皮,让这个不太讨好的题材中和了不少。性方面的展现也比较聪明得当,没有成为套路之作。
生活是不会善待于你的,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的人生,那只能去抢过来。她追求自由,却主动为情感设限,她渴望被爱,却不允许被占有。只是她最终还是毁约了。或许所有的设限,只不过是还没遇到那个人罢了。遇上了,又谈何条条框框呢?影片最后她躺在沙发,“我曾希望有那么一次,盲目莽撞地坠入爱河”。
莎乐美是100多年前欧陆文学及哲学界的中心人物,入门级的叙事过程对深奥的哲学也是点到为止,导演的意思就是若有兴趣可继续看书。此片画面尤为唯美,几段在旧照片中起舞的片段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不止一次的雨中宣泄使我感同身受。#19th SIFF#虹桥临空
天才收割机。
20181229 她最性感、最令人动容的是对知识,智慧和真理不懈的追求。
八卦片,把太多的篇幅用于描绘女主与多个男人之间的交往,对于女主的思想性的东西介绍太少。不过感觉莎乐美跟我有点儿像,既渴望热烈的爱情,又想克制压抑自己,又向往纯粹的精神恋爱,片中我还是喜欢女主与尼采、保罗雷三人同游的情节,既像是知己又像是友人,而女主跟自己的家庭教师的关系太诡异(女主把对方当老师,当偶像,而对方只是把她当女人),和丈夫的关系像父女,跟里尔克和霍夫曼又有点沉湎于肉欲了。
字幕太糟糕,连蒙带猜看完。那些围绕在莎乐美身边的大哲、诗人、学者个个为她痴狂,都企图拥有或独占这个女人,所有的现世力量都逼迫她服从一种世俗生活:老老实实找个阶级门第相当的男人结婚生子。而她一次次用不可动摇的意志从这种命运之下逃了出来。拍得流水账,尼采、弗洛伊德、里尔克形象太猥琐。
独立女性的情感经历都好丰富,哈哈
看着海报上的6评级就想,即便是德国电影也不可能太绝色了,真的是和哲学家一样开始有一点点“枯燥和费解”慢慢入戏,脱戏只是蜻蜓点水在最后10几分钟出现几个镜头,刚刚入戏,就结尾了,三段女人(不止三个)的故事把这个影响了弗洛伊德的女人完整展现出来——需要再刷一遍。
真实人物远比电影还精彩。感觉电影还可以更长更长,毕竟这样的女人世间少有,她的一生本就是一部电影,令人回味无穷。P.S.莎乐美的服装好美,但某宝这次肯定是搜不到同款了,遗憾呀😄
理性被感性所软化
莎乐美,来自俄国贵族家庭的现代独立女性先锋,和20世纪的德国文化界:尼采、里尔克、弗洛依德,从哲学到诗歌到精神分析。什么人啊,生在什么样的年代啊……所有现代女性的母亲,我们只是她的不合格的副本。叫尼采和里尔克那样的灵魂都颤动和癫狂的女性意识和独立精神啊!表现手法也很有意思,从老年视角回望一生,亦不后悔其过于自恋和莫名其妙的坚持与堕落,直到精神分析揭开其中的秘密。视觉上莎乐美出入油画作品般的画面,处理得很自然,又别有一番感觉,不愧是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电影节。出来听到他们都在说女主自私,我只能感叹没在一个语境实现沟通简直天方夜谭。第一,男女分别面临的困境根本是不一样的;第二,婚姻,爱情,性,这三者完全可以不具有同一性的好吗。退一步,就算女主自私,我倒真宁愿这个世界多几个自私的天才女性,你们就好好做你们的委曲求全的平庸之辈。
19世纪奇女子,中规中矩的自传。感性的爱情,未必会瓦解理性的堡垒,而情欲的满足,同样可以支撑她的主义立场——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来形容: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