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天,每天晚上七点半,我和我老婆都会准时坐在电视前,看《潜伏》。因为我彻底被《潜伏》迷住了,在此之前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样一集不落地看一部电视剧了。
今天晚上我看的那个台会上演《潜伏》的大结局,听说结局很悲惨,还有很多人对这个结局表示愤慨——因为我事先已经大概了解了结局,所以昨天晚上当我看到余则成让翠平撤离的那段戏,我的心彻底碎成饺子馅儿了。
关于《潜伏》最后的结局,我想起了这两天看的《三联生活周刊》中有一篇孟静对《潜伏》编剧兼导演姜伟的访谈,后者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一个结尾,很完美”,他还说:“很多资料没有解密,从公开资料来看,有些人结局非常好,比如李克农、熊向晖,有些人很惨,这是这一行一代人的结局,信手拈来大团圆,对得起这些人吗?”
看了这段话,我原谅了编剧对则成同志和翠平同志的“残忍”,虽然那比死别更悲惨,但某种意义上,这个结局反而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在我看来,《潜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部很人性化的、家庭伦理肥皂剧式的谍战剧,而它骨子里又是极度的理想主义,这是它最打动我的地方。
在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时候,导演姜伟反复说《潜伏》是一部关于信仰的戏,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的戏。
信仰就是别人代替我们在思想?虽然可能没有这么绝对,但信仰和口号一样,它在很多时候的确是很可疑的。
在《潜伏》里,余则成几次谈到信仰,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余则成有多坚定的信仰,他有的只是年轻人特有的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很简单、很朴素,就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变得更好,这个国家的人能活得更好。
理想主义意味着一无所获?对于个人来说也许是这样,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却是一种很重要的推动力——这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碰壁了,失败了,下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紧跟着又登场了,又开始战斗了。
前一段时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名叫李子勋的心理专家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老人的文化,一种权利与等级的文化。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年轻时的谦卑是为了成年后的顺从。顺从的文化是一种因循守旧的文化,未来中国要成为世界之林的强者,重视年轻人,以年轻人的意志来结构主流的社会意识,鼓励年轻人的自由、创意、骄傲,是必由之路。”
很令人向往的一段话,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还年轻的时候估计是赶不上这样的中国了,但这没什么,因为我们还是能做一点事儿的,例如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推动中国发生这样的改变,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至少还可以努力避免自己在步入中老年之后成为这种改变的阻力,努力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代年轻人的敌人。
康德有一本著名的著作叫做《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在看《潜伏》的时候,一直联想到这本书的这个名字。
1.每个女人的出现都是命运的转折点
这当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间谍片,但我也完全能够认同一种可能会被认为非常女性化的视角,就是把它看做一部彻头彻尾的言情片。
通观整部《潜伏》,余则成认识中共、加入中共到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理想,这一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与女人以及爱情有关。前两者主要是因为左蓝的缘故。在重庆为中统效力的时候,余则成虽然全心抗日、同情中共,但毕竟还是心向党国,他和左蓝在陕西会馆的那一次争执就是明证。对国民政府内部的种种不满的确是真,但完全不足以使其背叛党国,所以左蓝本人也一度认为她策反余则成失败。余则成加入中共,实属无奈,完全是因为国民党基本把他当作一颗弃子,置其生命安全于不顾。他中弹后为中共所救,实际上已无他路可走。但在这种绝境中他之所以并非截然不甘愿地踏上他不得不走的道路,只是因为他怀揣着对左蓝的感情,以及对与其共同生活的期望。所以中共内部也把他定义为“仅仅为一个女人参加革命的人”。
对余则成来说,结实左蓝无疑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也是他一生命运的真正开启。与左蓝的爱情,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这和左蓝身上折射出的信仰是一致的。左蓝参观天津的时候,他的上司对她强调了一句话:“革命的爱情最浪漫”。还有左蓝与苏联的几次并列:围巾、共青团员之歌和去苏联的进修,统统暗示了这一点。她本身就是一个风花雪月般的人,她带来的信仰也是一种风花雪月般的信仰。似乎是极美的,但是却绝空虚。当然不是说左蓝同志的信仰不实不真,而是对余而言确实是这样,这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位初恋情人(貌似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前前后后都不甚了解,也更因为他和左蓝之间的感情就是这种风花雪月的感情。
所以真正奠定了余则成最后信仰的建立的,毋庸置疑是翠平。之前说余与左是风花雪月的感情,最大的证据是在左蓝和翠平这两个女人的对比中呈现的。比如余第一次吻翠平,翠平突然提到左蓝,令余顿时兴味大失。他劝翠平“必须要学习如何谈恋爱”,从这其中可以窥见他与左蓝的恋爱模式。但是在终日的打打闹闹中,在有惊无险的一次次危机中,更是在同甘苦、共信念的精神契合中,余与翠平之间磨砺出了一种相濡以沫、坚忍不拔的爱情。而余真正信仰共产主义也是在这期间,所以他的入党介绍人就是翠平,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自己的一句话道破个中玄机:“左蓝给过他一种信念,但这种信念的力量确实翠平给他的”。
最后命运给他安排的却是与他姻缘最深,不断在人生路上不断相遇的晚秋。全剧最后以他对着他和晚秋的结婚照黯然的表情结尾,标志着他一生情感与命运的归宿。这样一个表情作结,也正说明了这条情感线路,才是《潜伏》真正的线索。
2.真正的悲剧不是英雄死了,而是英雄结了婚
那么好评如潮的《潜伏》说到底只是一部言情片了?只是妇孺老幼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情感线索的确是《潜伏》的真正主轴,但这个主轴比起讲讲才子与佳人(或者女英雄)之间的罗曼史,蕴藏着深得多的内涵。为了说清这个内涵,就必须调转方向,再回头来说说作为潜伏中真正主角的男人们。
潜伏中的男人们数量着实不少,分布于各方阵营的各个层次。但其中刻画最细腻、最有意味的,还是余则成、李涯和吴敬中三人。这三个人性格截然不同,身份立场也毫不重叠,在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亦敌亦友的互动中,故事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一段段精彩的斗智站之外,更有这些心机深沉的情报人员隐藏至最深处的真心。
李涯这个人颇为重要,虽然他心狠手辣、诡计多端,但在一竿中饱私囊昏庸无能的国民党官员中,他仿佛一张干净的白布,没有任何忠诚上的污秽。也许在之前的种种行为中,还看不出他所表现出的对党国的忠诚是为公还是为私,但在天津濒临陷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尽忠职守孜孜不倦地展开黄雀心动,尤其在与懦弱胆怯的南京特派员的对比中,我们终于得以看清他心中的一份真诚。他曾经说:“钱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意志。”这句话听上去相当冠冕堂皇,但终其一生,我们可以看见他说的是肺腑之言。当余则成终于拿到黄雀计划100人的正式名单时,也是在廖三民与李涯同归于尽后,余表达了对李的一种肯定。这种肯定虽然有策略性的因素,但笔者相信也一定有真诚的因素。这可能就是余则成对这个整个天津时期所遭遇的最大的对手最后释出的一份敬意。
李涯这个人是有信仰的,这使得他散发着血腥臭的身上同时拥有着某种高洁。虽然他也愤世嫉俗,他也不满当局,虽然国民党并没有如共产主义般强烈的信仰。但李涯所做的一切,从不为名为利,最多也只能说为权为势。但后者与信仰其实是很难分离的东西,而吴敬中这个人,恰恰就是看清了这二者的关系的人。
如果说李涯和余则成的内心世界像是结构复杂、悬念迭起的推理小说,那么吴敬中的内心世界是一篇逻辑严密、言辞生涩的论文——如果你掌握了门径,你很容易就能读懂。但如果没有找到门径,那你一辈子也不可能读懂。
吴站长有很多的名言,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比如“你要做的就是活着,过生活”,比如“我得到了什么?除了衰老和贪污的来的那些好处”。而当余则成说“您得到了少将的军衔”的时候,吴敬中的眼中闪过的是对权力彻底的厌倦:“我年轻的时候也好斗,早看破,早解脱”。
吴对余有一份知遇之情,这份情也是到故事的最末尾才真正浮出水面。他钦点余去天津站,显然就是为了把他培养为自己的心腹。但在拥有权力和资源的时候,他始终没有真正把手中的东西向余倾斜,而是一直玩着高超的领导艺术。只有到了危难时刻,他对余的那份特殊的器重才真正暴露无遗。他竭力拉余离开,他力邀余跟他下海,也许还可以说有利用的成分,但他对余说的话,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前辈能给与他所关爱的后辈的最大情谊。因为“早看破早解脱”这句话,其实是吴敬中在知天命之年,回首自己为国效忠的拼搏之路,大彻大悟的一句真心话,也是他作为一个长辈、老师,能教给余则成的最切要的贴己话。
可惜余则成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也没有理解吴敬中说这句话的真义。也许在结尾处的那个颇有“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感的表情里,他已经参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只是那个时候,毕竟为时已晚。
朋友说《潜伏》是个悲剧,我当时立即想到了布莱希克所说的:“真正的悲剧不是英雄死了,而是英雄结了婚”。 我相信每一个看懂了《潜伏》的人,在看完最后一集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巨大的迷惘与无措,而绝非是巨大的悲伤。没错,《潜伏》无疑是个悲剧,虽然男女主角经历了种种危机毕竟都幸存下来,但是布莱希克的论点一点也没有错。具体到这部片的情况的话,《潜伏》真正诉说的东西不是信仰,而是信仰的破灭。
无论是李涯、余则成、还是吴敬中,都曾经是英雄式的人物。然而,除非在最激情的年代死去,不然英雄终会看破真相。真相就是他所为之奋斗的,也许是根本不值得的。这句话,就是吴敬中一直想要对余则成说,但终于也没有能够说出口的话。
3.单纯情感限度内的信仰
信仰与政治的牵扯,最后总是让英雄慨然长叹,郁郁而终,这样的情况似乎古已有之,而至今亦并未有任何改变。但是,真是只有“早看破早解脱”一途么?中国英雄的唯一出路,仍然只有释老之万法皆空,或者逍遥天地么?
我想不是这样的。《潜伏》中说的也不是这样的。
余这个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仿佛是为了做间谍而生的。他深谙个中的游戏规则,也深得隐藏和掩饰自己的精髓。但就像他对翠平说的,他在翠平面前是真的,没有丝毫掩饰的。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一个喜欢逗女人玩的恶趣味大老爷子,喜怒哀乐、容颜举止,通通都是松弛自然,收放自如。
余则成这个人真正的理想,不过就是和心爱的人安安稳稳过日子。而吴敬中何尝不是?
吴敬中抗战一胜利就命下属接来自己的夫人,才引发了这一连串的故事,这个命令有做给上面看的部分,但难道不是反映了这个人注重家庭的一种内在倾向么?所以他在劝余离开的时候才说“要活着,过生活”,“你跟翠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过安定的日子”。
这样的话对余则成而言肯定是充分赞同的,但他始终相信只要解放之后他和翠平就能拥有这样的生活,一如他未背叛国民党时曾经和左蓝打赌,认为只要抗战胜利国家就可以安定,他们就可以结婚过日子。一次又一次,余则成选择了单纯的信任,和天真的憧憬,而现实也一次又一次击碎了他的安居梦。“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一种牺牲了一个人所有的生活的奋斗么?那么这种奋斗又保护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然而我绝不是对共产主义信仰,乃至信仰这个词本身有任何疑虑。人是需要信仰的,不一定非要是一个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信仰,也许只是相信善、相信人性、相信希望,也许只是不害人、不逐利、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些难道不也都是信仰?
在和袁佩林对话的时候,李涯曾说:“我不为立功,为党国消除所有的敌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抗日如此,反共也是如此。”又说:“和平了,大家都是神仙。”
其实人心的盼望与渴求,都是惊人的相似。但是为什么这些相似的盼望与渴求最后集结而成的信仰,却往往成为剥夺了人追求这些渴望的最大侩子手呢?
其实有一件事是非常明确的,但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是信仰要求我们去杀人么?是信仰要求我们去死么?我觉得不能直接这样说。一个信仰如果教导我们去杀人,去死,那是多么可怕的信仰啊!是形势迫使我们杀人,亦是形势迫使我们去死。当外面的世界把我们逼到生存的夹缝的时候,在苟延残喘和英勇就义之间,我们可以做出正当的选择。但这绝不意味着信仰本身叫我们去杀人,或者自杀。这就是为什么余则成无论如何不能除掉晚秋而要冒险把她送往西柏坡的原因,也是廖三民必须与李涯同归于尽的原因。
战之罪也,何故归于信仰本身?
一种信仰,必须如脱离利益之掌控一般,脱离权力之掌控,它才有可能纯粹,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力量与价值。政教分离,绝非荒唐之言论,而是当下必行之形】势。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千百年来的孽根深种,难道不是到了应该连根拔起的时候了么?
然后,一种信仰,必须真符合人心,符合常情,它才不会偏颇、过激和扭曲。就像当余则成有余太太陪在身边的时候,他信的最真,信仰不是僵死的教条,也不是抽象的理念、空洞的口号。当然信仰也不是革命的欲望、暴力的欲望、发声的欲望。真正的信仰,应该是粹取于人心中最普遍也最真切的那些天性,那些本质,也是切实流露于人伦日用每一处的具体表征。它不指向单纯的“理”——一种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与活生生的人心的高全理论;亦绝不能指向“欲”——无论是与生理相通的诸欲望,还是更加隐蔽的心理深层之欲望;而必须严格限定在“情”的范围内。
这里的“情”不是情绪的“情”,亦不是不受约束控制的感情的“情”。以《潜伏》为例的话,余和左的才子佳人式的恋情还不能达到这个“情”的高度,而唯有余和翠平之间的夫妻恩爱才能达到这层含义。这个“情”也是“情状”、“情实”的含义,就是它永远关注于当下,关注于细小的、具体的、琐碎的人间世,关注于每一个情境和境遇。
就好像翠平曾经问余则成:“你究竟是要去看牌子(情报信号),还是真心要和我散步?”余则成的回答很妙,也很真诚:“都是”。
这是一种单纯情感限度内的信仰,爱自己的妻子,也是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妻子,也就坚持了自己心中的信仰。
如果说我从《潜伏》中看到了什么可以叫做“希望”的东西,那么我想就是“都是”这两个字罢。
《潜伏》并不是间谍片,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而现今的职场,比余则成面临的环境更糟糕,我们都是在狂涛骇浪里潜伏的小人物。
所以,研究专家“余则成”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吧。
1、办公室里只有两种人,主角和龙套。
在《潜伏》里,每个角色都有个性。只龙套非但没性格而且还专业送死。
职场上也一样,想要过的轻松,不想往上爬,那就只能做一辈子的龙套。
作龙套的坏处就是:送死你先去,功劳全没有,裁员先考虑。
现在的职场绝不是养懒人的地方,你要比别人生存的好,就唯有当主角,让别人去做龙套。
你不能踩着别人肩膀,就只能做他人垫背。
2、每个人都要有大志,就算要毁灭世界也可以。
胸怀大志是做主角的首要条件。
譬如余则成的信仰,站长的贪钱,马奎和陆桥山要当副站长,李涯为了党国事业,这些都是大志,而有理想存在才能为此奋斗。
在职场上,你若没有一个奋斗目标,就不可能进取的往上爬,到最后只能沦为龙套,成为别人的牺牲品。
所以不管毁灭世界,还是成为第一首富,你都必须心存志向,以此为目标。
3、别被理想忽悠,理想是需要的,但不是别人的理想,而是你自己的。
当提起大志时,有人会想到企业目标,想到企业文化,想到老板慷慨激昂的演说。
忘了那些吧,老板的理想只是老板的,而职场上,你是独立的。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被轻易忽悠。
《潜伏》里,不管站长还是戴笠,甚至是余则成自己都会提到党国的事业。而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清楚的很,一切都该以自己为先,自己的大志才是可奋斗的目标。
不管别人有什么理想,要牢牢记住自己的大志,这才是立命之根本。
4、如果真的没大志,那就为钱奋斗。
《潜伏》里,站长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解甲归田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钱,谁要当这个官呢。所以赚钱是人最主要的追求。职场上很危险的局面,就是老板用理想笼络人,想让人不拿钱白干活。
但真的肯不要钱干活,那你就是没价值的,既然没价值,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金钱是唯一衡量你价值的东西。你真的一无所求的话,那就为赚钱而奋斗。
5、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小心。
《潜伏》里似乎每个人都聪明,其实翠平也很聪明,可为什么她就状况不断,最后还暴露身份。
就因为她不够小心。
职场与此一样,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小心。
不聪明的人,最多笨拙一些,事情做的差一些。而在职场上,这不是很大的罪过。
但不小心就随时会触犯到别人的利益,犯下得罪人这个职场大忌。
到那时,穿小鞋都不晓得是为什么穿的。管牢嘴,能风花雪月的时候就少议论同事,能说人好话时就别说坏话。
这就是余则成的生存之道。
6、你说的每句话,老板都会知道。所以要好好想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别奢望你私下说的话老板就听不到。老板能知道一切,这是真理。
就像余则成给左蓝写信,自以为夹在书里没人知道,而实际上,他落下的每个文字,每句话都有人注意。
在职场上完全相同,只要你不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就得担心谈话对象会把话传出去。
而经验告诉我们,每一句对公司的议论,最后都会传到老板耳朵里。
所以你跟任何人说话时,都要好好想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不该说的绝对不能说,可说可不说的也闭嘴。
7、偶尔对老板交心是必要的,但要有的放矢。
余则成和站长关系亦师亦友,可谓是站长的铁杆亲信,两人之间时不时有促膝长谈。
记住,促膝长谈是种手段,而不是真的让你什么都说。偶尔的交心,说些无关紧要的私己话,能让老板觉着你贴心。
而事实上,从没一个上司会对你真的交心。
切忌一热泪盈眶,就把心窝子都交出去。
被出卖的,永远是交心的那个。
8、不管什么时候,装傻总是最不易犯错。
在《潜伏》里,余则成看起来傻傻的。当别人问起一些紧要问题时,都会装傻,罔顾左右而言它。
这实在是很高明的生存术。
金庸也曾经说过,他年迈耳背后,该听见的话就能听见,不该听见的话就听不见。
当有人要你当面表态站队,要你选择事情的方向,不管你怎么选都是错的。
那么装傻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没选择时最不易犯错的方法。
别担心装傻的样子很拙劣,即使每个人都看出你在装傻,可他们依旧拿你没办法。
真正倒霉的是那些明确表态的人,有这些龙套牺牲,怎么也轮不到你。
9、把自己当成最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
在刚开始时,余则成向左蓝隐瞒自己是军统特务,向吕宗芳隐瞒左蓝是激进分子。余则成觉得自己能掌控大局,可实际上,他才是对方棋盘上的棋子。左蓝和吕宗芳早就决定把他发展成共产党了。
在职场上,总把自己当最聪明的人,一定是做龙套的命。
真正聪明的高手,是大智若愚,该精明时精明,不该精明时装傻。
10、一定要有靠山,但比靠山还可靠的,是让自己有价值。
余则成向来是有靠山的人,一开始的吕宗芳,后来的站长,甚至是戴笠。正是这些靠山
的存在,才让余则成多次转危为安,不引人怀疑。
但比靠山更重要的,是余则成本身的价值。
如果没有军统背景,吕宗芳绝不会拉拢他。如果没有立下大功,戴笠也不会青眼相加。
如果他不能帮站长弄钱,也不可能获得庇护。
所以在职场中,和上司们搞好关系是一门必须的功课,为自己找好靠山很重要。
而比此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有足够的价值,以致于每个上司都必须拉拢你。
11、你是上司的人,上司却不一定是你的人,这层意思一定要明白。
当一个上司对你说,你是他的人时,心里一定要清楚,上司并不是你的人。
你是他的,他是他自己的。
在潜伏里,马奎曾经是毛人凤的侍卫,按说有此大靠山该有恃无恐才对。但马奎一出事情,毛人凤立刻就躲了。
当你的事情与上司的利益有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出卖你。
无论何时都要记住,你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对自己负责。
别相信上司故作亲近的话,那随时都会是陷阱。
12、上司说他对你很放心,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站长经常对余则成说,我对你很放心。可事实上,站长对余则成的试探调查从没停过。
如果上司真的对你放心,他根本不用经常提及。
真正的信任,是通过行动表现的。当上司愿意把害人的事情,把职场斗争的事情和你一起做,那才是信任的表现。
而上司口头说对你放心,则反而要当心了,很可能你做了什么,让上司产生你不忠的怀疑。
13、站在上司立场上想问题,站在自己立场上办事情。
当上司相信你,让你做一些事情时,心里必须要有本帐,别傻兮兮的什么都做。
你要站在上司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了解上司为什么要做,能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以自己的立场抉择,有些做,有些推脱。
就算是象余则成这样看似对站长忠心耿耿的人,也不是什么都会做的。
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去做,不符合利益的想法推搪。
用做了的事情取悦上司,而不做的事情则让上司知道,你已经完全尽力了。
14、上司突然垮台,不要惊慌,独自完成任务,然后借此再找到新的靠山。
《潜伏》里,余则成和吕宗芳被派去南京刺杀叛徒。而吕宗芳突然牺牲,余则成并没有慌张,反而独立完成任务,成为军统大功臣,完成了事业转折。
在职场里,经常发生上司突然垮台的事情。
如果你不幸遇见,千万别惊慌,独自完成手上的工作,而且要做的漂亮精彩。
而这就是你将来安身立命的资本,你可以借此找到新的靠山。
还是那句话,必须要让自己有价值,这比有人罩着你还重要。
15、做事做的好,干活干到老。
余则成并非总是聪明的,他与党组织相比就是弱者。余则成不懂得“做事做的好,干活干到老”这个道理,所以他从一开始做潜伏工作,一直到大陆解放后还必须做下去。
甚至与翠平生离死别,没有得到个人最佳结局。
“做事做的好,干活干到老”和“让自己有价值”这两句话间并没有矛盾。
价值是体现在关键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才要突然爆发的。而无关痛痒时,尤其是做些没功劳只有苦劳的活,别做太好。
永远干得好,就会一直干下去。若让人觉得,你只有做庸碌工作的才能,就算干到累死,你也没有爬上去的那一天。
16、一定要有缺点。
在职场,一定要有缺点。即使象余则成这样,也并非完美,他会故意暴露一些缺点给人看,譬如感情,譬如贪财等。
一个完美而毫无缺点的人,为遭人嫉恨,会被人敬而远之。如果连上司都对你敬而远之,那职场之路就危险了。
所以聪明人会故意暴露些缺点,尤其是无关痛痒的缺点,让上司以为他能拿捏住你,那才是最安全的境地。
但缺点绝不可致命,却不能是你真正的短处,只可以是风花雪月时谈起的余兴节目,和人套近乎有余,想以此要挟则没门。
17、高你半级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同级的是天然敌人。
如果已经有一官半职,那对这句一定感同身受。
象余则成那样,比他高半级的马奎、陆桥山甚至李涯都十分危险,处处拿他当假想敌。
因为高你半级的人会有危机感,怕你随时都可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所以有机会他们就会打击你。而不管高半级还是一级,都是上司,他们给你穿小鞋就危险万分了。
而同级的人是必然的敌人,只要你们的上司不是傻瓜,就一定会挑拨手下争斗。
这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帝王术,是国粹。
18、十句里要有九句真话,这样说一句假话才有人信。
这是《潜伏》里很明显的情景。余则成说话并不总是假的,反倒有九句是真话。正是这样,他才能得到站长的信任,以致于连去台湾都要带着他。
职场中,九真一假也是最佳法则。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是得不到上司信任的,只有忠心耿耿,几乎不说谎的人,才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骗到所有人。
你要当老实人,老实人才能取信于人,没有别人的信任就没有关键时的谎言。
说谎只需要在最最关键的时刻,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过。
19、把每个慌话都当成性命攸关,这样说谎就不会内疚。
职场上很关键的难关,就是怎么过自己心理关口。有些人天生不会说谎,一说谎就内疚。
这时候,就需要想起你的大志了。当一个人有志向,有理想,有信仰的时候,他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余则成为了完成任务说过谎,杀过人,也做过很多坏事。这完全因为他有信仰在支撑,所以并不会内疚。
而你也要记住,每个谎言都可能是性命攸关,如果过不了自己的心,就可能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
如果这么想了,你还会内疚么?
20、每个人都站在恶的那一面,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善。
最后讲一句关于理想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有利于自己理想的则是善,不利于别人理想的则是恶。
因人们各有各的立场,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在别人眼里,你必然站在恶的那面。
你永远都是自己的善,别人的恶。
但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大善,怎么样才是大恶呢?
为实现理想说一句谎,这是恶,但不是大恶。
而如果你的理想是毁灭世界,那才是大恶。
譬如你以事业红火,同事幸福为理想,那么就算为这个理想做了坏事,也不过小恶。
行大善而为小恶,历来被圣人们不齿。
可圣人自己也这么做。如此的圣人可以从孔子、孟子、王阳明一直排到更近更近。
儒教里有知行合一的法门,就是要你明白,只要理想大善,便可无所不为。
然而,
你必须真的确信自己的志向是善的。
就像余则成一样善。
潜规则一,干得好不如干得巧:那么多人怀疑余则成,为什么站长就偏保着不放?一直到最后,还好心的带他一起走。马奎,李涯,个个都是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但余则成是做站长心腹工作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情,在他手中稳稳当当,站长当然喜欢。这样的人不保,难道去保那种对信仰比对自己更忠诚的手下?
潜规则二,见缝插针抓机会:别人官衔都比自己大,余则成是没机会当上副站长的,但他懂得抓机会,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先是马奎和陆桥山,然后是李涯和陆桥山,余则成对他们,都只有一句话:我和你们差着级别呢,副站长没我的份儿。结果呢,争斗中两败俱伤,反而是余则成笑到了最后。
潜规则三,保持中立贴上司:明争暗斗中,不能确认最后胜利者是谁之前,保持中立是最稳妥的。余则成就是靠着保持中立,凡事对事不对人,博得了众人的一致信任。不论有什么事情,余则成都不背后算计别人,和领导汇报时,也不打别人的小报告,“事儿少”的员工领导自然喜欢。
潜规则四,随时随地多学习:官太太选佣人,站出来一堆人,问到认字,立刻淘汰一批,再问到麻将,翠平于是脱颖而出。回想起她曾经那么恼羞成怒的学习麻将和认字,谁能想到日后会在这个地方派上用场。真是感慨万千——艺多不压人,不管工作性质,能多学点东西,就多点用处,放在任何地方,都是真理。
潜规则五,群众关系很重要:李涯能干,连站长都欣赏,不用给胡萝卜,这头驴子都会尽力向前冲。可是他始终提不上去,主要原因就是,容易冲动,不懂得收敛锋芒维护关系,以至于和陆桥山争得水火不容,虽然最后把陆桥山搞下了台,但他自己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没有人缘,也就没人支持,孤掌难鸣,因此李涯没有朋友没有可倚重的领导,只有一帮无能的手下。
潜规则六,凡事多为领导想:陆桥山被李涯设计,弄得身败名裂,站长大怒之下要处置陆桥山,关键时刻,余则成一番利害关系,很委婉的向站长暗示了陆桥山后台。吴站长当然也明白这其中微妙关系,只是盛怒间一时没能多加考虑。而余则成的建议,想领导之所想,避免了吴站长日后被穿小鞋的危险,自然让领导更加器重。同时又成全了陆桥山,也就博得了陆桥山的信任。一举两得。
潜规则七,金钱不是万能的:尽管一切向“钱”看,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少不能在伤害到同事利益上取财。所以,一贯号称公平无私的谢若林,因为以钱做秤杆,抱着“没人会杀卖西瓜的”这种“大无畏”金钱至上思想,不管谁的情报都想要,不管谁的情报都可以卖,任钱为亲,这样的人自然一个朋友都没有,只存在利益关系,而当利益牵扯到个人隐私,面对他的,当然就是杀身之祸了。
潜规则八,强者面前要示弱:马奎为什么精忠报国,却落得身败名裂?仅仅因为余则成陷害?非也,余则成只是顺其自然利用了领导想搞掉马奎的心理,马奎被害真正原因在于他以下犯上。不在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出手必须得能够置强大对手于死地方可,否则就是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潜规则九,恩威并重才服人:虽然余则成是军统这个办公室中的“叛逆”,做事也是阳奉阴违,但他同时也是极具领导才能的,对出现细小疏忽的属下,首先摆明道理,然后严肃批评,最后表示到此为止,下不为例,不责罚,不上报,恩威并重——虽然有着个人目的,但也是领导有方。
潜规则十,钩心斗角和稀泥:吴站长的权术玩得算是出神入化,手下几个角色一个赛一个的出色,但都握在他的手掌心中,哪个都没跑掉。其原因在于,这位领导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是纵容,甚至有些挑唆部下之间明争暗斗,挂着一个副站长的职位,当作引诱驴子的胡萝卜。等到事态闹得控制不住了,他又以领导身份出面,和稀泥,融合关系。对属下,他是各有侧重,李涯能干,图个成就感,就让他玩命的干。余则成低调,嘴巴严,又是门生,就让他跟着自己办见不得人的勾当。陆桥山上面有人,就哄着捧着抬高着,等他自己闹出事来再一脚踢走。不论底下人如何闹腾,站长自己永远是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内容为转载。
信任是一种滑稽的好感。
达到国内谍战剧的高峰了。毫不追求猎奇效果,很踏实的片子。除了孙红雷,扮演站长吴敬中、李涯以及陆桥山的一众演员均演技精湛。放眼望去,国企领导一个个都他妈是吴站长……
结局真是便宜了那个叫晚秋的女人了,可怜的翠平啊!!!
电视剧的成功主要在于编剧。《潜伏》的编剧可以做教科书了,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每集的前10分钟一般都有一个小悬念,接近中间处解决,再设一个大悬念,快到末尾处解决,结尾再留一个钩子。一个手雷作为伏笔,从第二集埋下,一直到最后几集又用上了,设计很精巧。
怀念电视剧30集还集集精彩不注水的年代
结局悲凉,革命的成功以牺牲个人为代价,特别是剧中的两位女性。
这部剧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传统的谍剧,有一个欲语还说的结局,故事中翠萍的结局是孤独的,一生只能在一座孤山里守着孩子渡过,甚至男主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而最终也会忘记她。所以这还是一部男子主义电视剧,但也映射也现实,那个时代,熟悉的人不熟悉,陌生的人因为信仰走到一起。
余则成说:我喜欢潜伏,刺激。。。
最后一集说明了,打入敌人内部的谍战故事必然只能写到49年为止。49年对于谍战故事而言,就如同童话故事结局的盛大婚礼。至于婚礼之后信仰会不会破灭,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为什么翠平不能和余则成在一起!!!我再也不相信组织了!!!
大部分谍战剧都是男人戏,女性在里面简直是愚蠢的化身(即使质量很好的《悬崖》、《黎明之前》),但《潜伏》里姚晨的角色却很鲜活,虽然也会失误,但人物的思维逻辑是可信的,而且值得尊重。事实上她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性游击队员,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改变了余则成,坚定了他的信仰。
小眼余则成,大嘴翠萍,老狐狸吴站长,笑面虎陆桥山,忠心耿耿李涯,信仰为天左蓝。每个人都出彩,唯独组织不靠谱。
刚刚看完,最感慨的是三个地方:秋掌柜的舌头,廖三民的死,翠平抱着孩子在山坡上等待永远不能见到的爱人。尤其是最后一个。忍不住泪流。无数革命前辈舍生忘死,取义成仁,可换来的是什么呢?看看眼前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和信仰却严重缺失的世界,不知道他们在泉下有知,会不会在坟墓里哭泣。
目前看过最好的谍战剧,人人有金句。吴站长:时间就是头野驴……
所有高管都应该向吴站长学习,所有不够高管的,就学学余副站长,其余,向李涯致敬!
佛龛是国民党的余则成,深海就是共产党的李涯。这俩我都喜欢,独不喜欢的唯“信仰”二字。然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部少见的精品,能有几部这样的作品,中国电视剧就大大超越了中国电影。
在内地电视剧还在模式化的时候 这部片子对节奏感的把握已经把其推到了:《越狱》高度。
真的可以算是中国谍战剧的巅峰了,余则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剧中的演员演技都杠杠的,现在拍的很多谍战剧都演技感人啊。姜伟导演也是真的厉害他拍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很经典,期待他的猎场
余則成原型吳石,50年在臺灣暴露6月犧牲,電視劇裡的結局政治寓意太明顯了吧?凌晨五點看完這個結局鬱悶得我不得不又找了個喜劇片安撫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