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慢谈之[0131] Platoon 野战排
2012-04-21
好莱坞的战争题材无疑非常多,但这部奥利佛•斯通 (Oliver Stone)的大作是我迄今看过最自我批判的战争电影。好莱坞依旧是是世界电影的领头羊,但是在电影技术和视听效果突飞猛进的这几年,却削弱了80/90年代的批判性与残酷性,不能不说是一种无趣的方向。
1986年拍的《Platoon 野战排》,在那个时代,初出茅庐的查理•辛(Charlie Sheen)还粉嫩得像个小男孩。他手上的AK47终于还是响了,在干掉Bob Barnes的那一刻,正义和复仇的荷尔蒙肯定是充斥全身的。而被干掉的Bob,在经历表面的强大和内心的煎熬以后,终于也得到了释放。Elias对着直升飞机的方向狂奔,背后被打成筛子的镜头是经典,也是某一版海报的主画面。Elias、追逐他的越南军人、坐在飞机上的美军,当时都没有选择,他们都只是尽义务或者本能地在求生。在庞大的战争背景下,个人的喜怒哀惧甚至生死都不值一提。
美国兵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少爷兵、装备精良、投降什么的毫无羞耻感。而越战和韩战是美国军人的伤痛所在,越南的雨林和越战本身都是泥潭,在陷身于漫无边际的泥潭的时候,人性开始丧失,可以用枪托轰开村民的头颅,可以拔下小女孩的裤子,可以把枪口对着自己的同袍。这些貌似只有日本人才会干的事情,居然在号称最尊重人性的美国大兵身上发生,可见这些暗无天日的泥潭把他们憋屈到了什么程度。所有人,都只是想着离开战争这个最大的泥潭。
2 ) I don't know what's right or wrong anymore.
Oliver Stone的越战三部曲首部。1986年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影片。导演本人亦斩获最佳导演。
本片的拍摄初衷是反击John Wayne在20年前自导自演的影片《The Green Berets》,因为该片极度美化自我丑化越共。而在本片中,劫掠、强奸、滥杀、烧村,这都是美军干的事;吸毒、无能、互相算计、乃至自相残杀,一次次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绝望而深刻的台词:“若在越南战死,最好是在最初几周,这样你就不会受太多的苦”;“-你相信你做的事情吗?-1965年?我信。现在?不信。”;“我们不是对抗敌人,而是自己”。这才是真实的战争,对与错就像被炸开的血与肉一样模糊,留下的只有肉体的残缺,和精神的崩溃。
本片的经典之处就在于教科书般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又不像《现代启示录》或《全金属外壳》那样晦涩难懂。影片的成功与导演的一年越战经历分不开,事实上,主人公Chris Taylor的身世正是来自导演本人——出身名校、家境殷实、风华正茂、却脑子一热的跑去参战。片末字幕写道——谨以此片献给在越南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这等于既包括了导演本人和无数无名烈士,也包括了像片中Barnes那样的杀人狂魔。可见,导演抨击的是战争本身,至于个人,无论是保有良心的Elias还是心理变态的Barnes,都只是战争的牺牲品而已。Taylor是幸运的,最终活着走出了战争。但从Elias般的善良,到Barnes般的复仇,他将从此纠结在两种灵魂中。
演员方面,主演Charlie Sheen凭借本片一鸣惊人,但后来却星运欠佳;反倒是片中那个不起眼的翻译官最终大红大紫,他就是Johnny Depp。此外,导演本人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个指挥官的角色,不过电话还没打一分钟就被一个人体炸弹炸飞了。
海报很酷。那是本片最悲剧的人物Elias企图逃脱围捕却无力回天时的仰天长叹。
3 ) 目前看过的最好越战片
本来很不情愿看这部片子的,实在对战争题材有审美疲劳。但是没想到,又严重的超过我的期望值了。越战题材的经典这样多,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那些里面最好的,好过《现代启示录》,好过《全金属外壳》。大家都在讲人性,这一部却是让我感觉最自然,也把战争中的种种人性描绘得最全面丰富的。Elias在被同伴枪杀之前的天真的微笑让我久久无法忘怀。“我们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是与被侵占的灵魂作战”。“不要做一个傻子,胆不胆小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在最后空袭的时分,有没有人考虑过丛林中流血的剩下的那些士兵?没有。从一个善良的大学生新兵,我们看着他一步一步的疯狂与歇斯底里,到最后他甚至与自己曾经强烈反对的人一样,借着战争的名义,枪杀了自己的战友。
另外,在里面还能看到Johnny Depp一晃而过的镜头啊,他是那个被Chris扛出来的伤兵,哈哈~
4 ) 生与死的逻辑
在平安夜的祝福与欢呼声中,窝在黑漆漆的宿舍又看了一遍《野战排》。控诉战火的电影,往往选择没有硝烟的角度,“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选择一个无辜的孩子作为叙事者,“偷书贼”也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湮没在人海之中的德国少女。我们耳闻战斗机的轰鸣声,眼见轰炸之后的废墟、火海,可那是战争中的城市,而不是战争本身,是炮火对手无寸铁的民众的伤害。这仅仅是战争的一部分而已,他们所没有描绘的,是战争更加残酷的部分,是在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搏斗。
《野战排》是那样一部电影,它以一个参战者的角度,将他的所见所闻,他理解的不解的一切,混乱的不清楚的,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观众无法轻易地评判善恶,好像这才是战争的本质。“地狱是没有道理的地方,这恰恰就是我身处的情况给我带来的感觉,地狱。”泰勒在写给他奶奶的信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部没有传奇,没有隐喻,不传达过多的意义,而仅仅是还原战争本来面貌的电影。”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导演说,你不可能拍出一部反战的电影来,因为任何一部战争片都富有能量并且充满冒险感,那最终只会使得战斗看上去充满乐趣。但在野战排的叙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合常理,黑白是非难以辨别。你感到愤怒、悲伤、惊讶,每个战士都充满了疲惫,行军、扎营,意志力和体力都快要达到极限,他们只能靠不间断得吸烟来保持清醒。绝大多数人坚持的理由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享受未来的生命,加州的阳光,仅此而已。能量快要耗尽,冒险只剩惊险。电影之中的矛盾,对比,强烈的讽刺感,使得这部片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第一幕是新兵来到战场的画面,但是载着他们来到战场的飞机,下一班乘客便是黑色塑料袋里的冷冰冰的尸体,他们在画面中交错着,生与死的擦肩,这是战争中每日都有的主题。战争扭曲了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战士们认为新兵的生命比起老兵来不重要,因为新兵对于作战技巧一无所知。第一个战友死去的那个雷雨夜,被称为战场上的“耶稣”的伊莱斯说,如果让他再多活几天,多学一些东西,也许他就不会死了。生命的价值能够被比较吗?生命的价值与什么挂钩呢?年龄?阅历?学识?健康?我们无法评判生命的价值多与少,因为每个人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可在战场上,也许经验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战友的生命,所以他们就能够这样草率得认定老兵的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吗?这是死亡的威胁对人性的迫害。
仇恨也同样得影响着战场中的生与死。第一次见到人类的骸骨时,泰勒感到恶心反胃,但巴恩斯却说,死的是越南人,死得好。在美来村惨案中,一个士兵在进村的途中枪杀了猪,猪不会拿枪,也不会反抗,但猪也要死。一个士兵用子弹扫射“瘸子”,让他表演跳舞,并且最终用枪杆子活活打死了他以及他的母亲。那个士兵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甚至对于他们死亡的场景啧啧赞叹,并且倡议道“让我们杀死这里的所有人”。另一群士兵准备强奸村中的越南少女,“越南人也是人啊”阻止这一事件继续发生的泰勒说道。士兵们似乎将战场上的痛苦、死亡都归结于越南人的存在。假如他们的逻辑在于越共军是“敌人”,所以杀死“敌人”是合理的。那么“敌人”的妻子呢,“敌人”的儿子呢,“敌人”的父母呢?在战士的个人层面,战争似乎将杀戮合法化了,只有杀死他们,我才能够存活,为了存活,我不得不杀死他们。是啊,万一那个村庄里藏有一个越共军人呢?万一那个村庄确实是越共根据地呢?对于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愿意放过一个。在旁观者的眼中,也许伊莱斯的选择才是“正义”的,但是一旦其中任何一个“万一”成真,那么这样的正义,又是不是可取呢?很多在战争中的决定,难以判断对错,只是发生了或者存在着。
既然有那么多年轻人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来,那么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为国家效力,为自由和社会而战吗?这又是影片中的另一处矛盾和讽刺。为了崇高的祖国而战斗的,是一群贫穷、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在乎的可以说几乎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在美国,军人是一份好的差事,薪资足够养活一家人。于是他们选择这份“职业”,用生命去赌博。而泰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祖父与父亲分别参加过一战和二战,他为了延续家族中的传统而自愿参军,并且因此被战友嘲笑说那是“富人”才会有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两类人,一类人从第一天开始计算着回去的日子,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没有懦夫,他们在战场上苟且偷生,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另一类人如同巴恩斯,他们已经习惯了战场的杀戮,觉得在战场上没有什么不好,能够为所欲为,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是死亡,而死亡来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毫无预兆,这更加让他们无所畏惧。于是,当泰勒问伊莱斯是否相信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东西时,伊莱斯说,我曾经相信的,但现在不信了,总有一天我们是要输的。不论道义上的正义与否,反侵略战争更加容易取得胜利,因为人们有真正为之战斗的东西,那是信念,输掉的是自己的土地,牺牲的会是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弟姐妹,这是这一代人以及后辈的未来。他们愿意为了共同的理想以及信念牺牲生命。而对于这些士兵而言,战争最后的输或者赢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此输赢远远比不上生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选择相信有过七次濒死经历的巴恩斯,他们认为“刀疤脸”巴恩斯可以带领他们熬过这场战争,而他们的中尉“can’t make it”,那样的草包是活不过这场战争的。
在电影中后期,野战排中出现了内讧、猜忌、怀疑,软弱无能的中尉实际上完全听由“不服从规则”的巴恩斯调控,在一次与越共军的正面交战中,巴恩斯趁机开枪,企图杀死伊莱斯。这一枪,那一颗子弹,完完全全脱离了正义与道理,射向了伊莱斯。最后伊莱斯并没有被那一枪打死,而是死在的越共的枪下。伊莱斯真的像是这个战场上的耶稣,他关心新兵,骁勇善战,又遵守原则,拒绝滥杀无辜。但他最后的结局却是被队友枪杀,并死于乱枪之下。泰勒要为伊莱斯报仇时,他的队友说,算了吧,如若天堂真的存在,那么伊莱斯一定已经在天堂上欢笑了,这世上只有痛苦,又有什么好的呢?伊莱斯是这部电影里的悲剧英雄。
伊莱斯死后,泰勒似乎真正适应了战场上残酷的生活,他变得好战、英勇。在他经历的最后一场战斗中,他勇敢得冲锋在前线,与数目众多的越共军人对战。在一次惨烈的轰炸之后,幸存下来的战士寥寥无几,泰勒开枪杀死了巴恩斯,为伊莱斯报了仇。是的,巴恩斯开枪杀死了伊莱斯,他是有罪的,但泰勒的这一枪又是正义的吗?如果我们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纷争与问题,那么这个社会又有什么秩序可言呢?泰勒是不耻巴恩斯的,可他最后的行为却与巴恩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对于正义与邪恶的定义,有时候在战场上是完全失效的。站在一个战士的角度上看,敌人杀死了与你出生入死的兄弟,即使他们缴械投降了,你愿意放过他们吗?就是这些人杀死了你的战友,但是当他们放下枪之后,一旦你再选择开枪杀死他们,就是不合法理的。也许作为旁观者,我们会认为选择让法理来制裁敌人才是正义的。可是人都不过是血肉之躯而已,未身临其境的时候,不能够感同身受那种愤怒、恐惧,自然也很难想象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念之间的生与死。
两次受伤的经历给泰勒以及他的战友带来了一张返程的机票,他从离开战场的飞机上眺望那片他要逃离的土地,面无表情的推土机正在掩埋成堆的尸体,土黄土黄的一片,像是深秋时候农田里在收割稻谷的场景,那么冷漠无情,没有一滴眼泪。很快新的战士又要来了,很快又有新的战斗,这就是战争中生与死的交替。战场上是没有哭声的,但遥远处仿佛传来了熟悉的声音,抽抽搭搭的哭声,是谁呢?
幸存下来且没有受伤的中士晋升成为中尉了,他的眼里却没有丝毫笑意。
5 ) 野战排
(写于2007-05-01 11:42:00)
回家带了几部片子,看了《野战排》(《platoon》),拍摄于1986年。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越战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眼泪和感动,除了颠覆,就是震撼。
影片没有强加给观者任何是非黑白的概念,没有好莱坞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黑鹰坠落”或是“拯救大兵”所宣扬的兄弟情谊,只是一群数着365天役期何时结束的士兵。
也许,这就是越战给美国人民带来的最深刻创伤吧,那么不堪回首,那么晦暗苦涩。
杀机四伏的越南战场,是个不折不扣的可以吞噬一切的人间地狱。
阴暗恐怖的热带丛林,神出鬼没的北越游击队,遍布战场的地雷阵,
一分钟之前还和自己有说有笑、生龙活虎的队友却在转瞬之间中弹身亡、血肉模糊……
梦魇般的遭遇令每一位士兵的神经饱受折磨,犹如身处炼狱,恐惧导致人性的扭曲疯狂,甚至道德沦丧。
一部分人开始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越南平民,队内出现内讧,自己人互相残杀。。。
这是我从未看过的战争另一面,就那么赤裸裸的刺激着我的双眼。
当伊莱亚独自在丛林中撤退时,遇到了举枪的巴恩,先是惊喜,继而笑容消失,因为枪口再次对准了他
疑惑,失望自他眼中一闪而过,枪声骤响,我的道德底线几乎也在瞬间崩溃。
伊莱亚高举双手仰天跪倒的画面在脑海中定格,战友,敌人?希望,绝望?
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只剩下对这场战争的无比增恨。
没有信念,没有正义,没有准则,有人变成杀人恶魔,有人为了能够负伤回家而自残,还有人躲在战友的尸体下装死以求得一线生机。。。。越战政策的愚蠢,被影片以无比残酷的手法和画面揭露,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仿佛不是在跟敌人战斗,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这是新兵克里斯离开战场后的内心独白,战争的本质昭然若揭。
手上还有一部《现代启示录》,依旧是越战题材,还要不要看,我有些犹豫了。
6 ) 战争中的人性
2021.09.30
经典越战片,早期进入中国大陆,第一次观看还是录像带时代。福里斯特·惠特克在这部电影里还是个无足轻重小配角,说是群众演员都不为过,谁会想到日后他会大红大紫,荣登2007年奥斯卡影帝的宝座。
泰勒和一群新兵蛋子来到战火纷飞的越南战场,飞机降落,打开舱门,走出机舱,尘土飞杨中映入眼帘的是运送尸体的电瓶拖车和满地尸体袋子,“又有来送死的了,你们会喜欢越南的,永生难忘,一年到头别想睡个安稳觉……”,邋遢疲惫的过路老兵留下的风言风语像刀子一样扎心。
尽管美军的武器装备,通讯和运输水平相当先进和发达,但是越南茂密的原始丛林成为一道天然屏障,让美军的清剿行动举步维艰,一年的任务期限,刚刚来了三周,就让泰勒这些新兵苦不堪言,度日如年。他们不知道,更大的磨难和危险即将popq到来,越共的袭扰才是他们真正的恶梦到来。新兵就更惨,没人想知道你的名字,没人关心你,更没有人告诉你战场的生存法则,你就是不受待见的替罪羔羊,军官们分排任务时对新兵的无视和不屑溢于言表。
最危险的行动莫过于执行潜伏任务,漆黑的夜晚,瓢泼大雨,泥泞的湿地,蚊叮虫咬,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瞌睡虫。黎明时分,困意袭来,偏偏这个时候越共来袭,结果是手忙脚乱的仓促应战,子弹可不长眼睛,一个不留神就挂了,泰勒受了伤还要替老兵背黑锅,哪都有黑恶势力,哪说理去。不过共同经历了生死,老兵开始搭理泰勒了,有人关心和交流真好,起码日子会好过一些。不过听说泰勒是个富家子弟,放弃学业自愿来的越南参战,立刻被大家认定他是个自愿跳火坑的傻小子。看泰勒还算“上道”,老兵把他带到一个地下掩体里,原来这是老兵们给自己构筑的安乐窝,听爵士乐,吸毒,泰勒的顶头上司伊莱亚斯也在其中。
一次搜索行动发现了一个越共的营地和地洞口,一个士兵被越共埋伏的地雷陷阱炸掉双臂,一个士兵在河的下游一千码的地方被发现吊死在一棵树上。美军被激怒了,在附近一个村庄,美军把百姓从地窖里驱赶出来,不出来的就扔手雷炸死。美军搜出四挺捷克制米克58机关枪,和足够供应一支军队用的米粮。士兵们开始失去理智变得歇斯底里疯狂起来,开启了疯狂的杀戮,抓到身上有疤的男子就怀疑是越共,妇女因自家的猪被杀而抗议被巴恩斯中士当场打死,就在巴恩斯准备大开杀戒的时候,伊莱亚斯阻止了他,从此俩人结了仇。最终美军决定烧毁房屋,炸毁水井,捣毁缴获的武器和米粮,驱离所有村民,整个村庄夷为平地。
伊莱亚斯成了众矢之的,被骂卑鄙小人和麻烦制造者。“我们欺负别人太久了,现在轮到我们被打击。越南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一部分美军士兵还相信美国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美军必胜。也有一部分人头脑是清醒的,伊莱亚斯就属于清醒的人,泰勒赞同他的观点,并且还敢靠近他。这种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导致美军开始自相残杀。在又一次战斗中,伊莱亚斯单枪匹马挡住越共的侧翼迂回进攻,拯救了全连,却被尾随而来的巴恩斯杀人灭口。泰勒在直升机上目睹了伊莱亚斯最后被越共追杀惨死的情景,发誓要为伊莱亚斯好回公道。巴恩斯的公开挑衅更激怒了泰勒,两人大打出手,巴恩斯差点杀死泰勒,泰勒寝食难安,誓要出这口恶气。一场恶战,越共突破了美军防线,混战中巴恩斯再次故伎重演,想趁乱杀死泰勒,美军的轰炸救了泰勒。轰炸过后,泰勒找到重伤还活着的巴恩斯,用越共的枪毫不犹豫的打死了他。为伊莱亚斯报了仇。
这片好就好在它足够的诚实和足够的深入,并不对战争某些行为遮遮掩掩,对普通士兵们的各种心态也展现得非常的真实
【B】作为个战争电影,这片子的气质……太癫狂了。
现在回想一切,我们不是对抗敌人而是自己,敌人就在我们心中,战争对我来说哦现在已经完结,但它永远会存留在我的心里,伊利亚和巴恩会继续作战,我有时会觉得我是那两个父亲的儿子,但无论如何,我们呢有责任重建社会,教导别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我们用留下来的时间尝试找寻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都觉得在越战片里这部有点非主流,但又说不出奇怪在哪里,实际上奥利弗斯通很聪明的选择了一个绝对的小结构方式来阐述战争。整部电影没有英雄,没有主线故事,没有绝对的外在矛盾,导演吧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战争中人内心的挣扎和迷惑,这种在当时很非主流的做法却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真正的敌人来自于我们内心”。自有人类文明开始,战争这事就从未停过。8.1
敌方人影幢幢,“我们对抗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贫与富,黑与白,下级与上级,炮火一视同仁。高材生上前线,再分不清是非善恶。全片弥漫着疲惫与绝望,内外纷争不断,失败已成定局。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首部,他最为知名的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也让斯通第一次拿下最佳导演小金人。斯通的战争经历也使得影片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越战的实际情况。查理·辛和他老爸一人演了一部经典越战片,约翰尼·德普和福里斯特·惠特克此时还都是初出茅庐,斯通自己也打了个酱油。
和预想中的奥利弗·斯通不太一样,感觉这部在越战四杰中算相对温和了,虽然最后一段的复仇戏很灰色,但整体看,还是很容易被大众接纳。当男主击毙背叛队友的队友,已意味着被战争炼狱同化,无从安置的恩怨,杀戮的理由种种,死己死彼,仇恨与狂怒逐步失控演变成目标性缺失的常态
1.草丛里出现一只驯鹿。越南不可能有驯鹿,象征十分明显——幸福和心灵的平静。2.不喜欢Oliver Stone在《天生杀人狂》里的黑白和彩色变换,但《野战排》中的一处色彩转换,相当不错。
当年的查理·辛真算名门之后,大众情人,要是不自毁前程,完全可以走汤姆·克鲁斯的路线,现在算什么啊。
斯通代表作,有力,有引人深思。音乐好好听~
与《黑鹰坠落》《拆弹部队》等片子相比,斯通对暴力的理解明显更为深刻,既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刻意描述死亡,而在美国军人射杀越南平民时,更能体现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灵扭曲与失控,当面对着遍地厮杀时,谁又能区别谁是对或错?真正错误的是战争,只可惜战争如片子的氛围一样,既无开始,也无结束。
有別於之前的越戰電影,一味地對軍隊歌功頌德,完美無缺的美國大兵打敗邪惡無能的小越共仔,脫離了現實情形,是經典的反戰電影。越戰美軍的黑暗面完全曝露,屠村、虐殺、強姦、侵奪、吸毒、自殘、畏戰、同袍間的互相傷害與猜忌等,跟落後國家的野蠻軍隊,一點也不像是一個自許為現代文明大國的正義之師
伊莱亚斯力劝好友不要如此残暴,却遭致二人关系的裂缝。巴恩斯更怀疑伊莱亚斯向上司打小报告,友谊变为妒恨。于是,在一次丛林战争中,他背着所有人,向伊莱亚斯扣下了扳机
大过年的我看了一部我出生那年上映的美越战争片——有时候我们在生活里必须制造敌人,以此来发动与他人的对抗。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真正的敌人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丑恶。
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好!2013.12.13
不义之战,为谁而战?荒野丛生,战火连天。真相是何?活着就好。
在军队、在战争中,无人性可言。同情、怜悯都要在战争中,训练中统统丢掉。
1986年的幾項奧斯卡的最佳,還有imdb100多位的排名,不能不讓我不看看這部野战排,還行吧,戰爭場面也就那樣,主要是現在戰爭場面都見過了,畢竟是86年的片子,以前也看過關于越戰的,梅而.吉普森的,這部關于人性刻畫的不錯,看片的時候一直關注巴恩斯和伊莱亚斯,主要是前者殺了後者之後,順便說一句,後者是蜘蛛俠第一部裏面的大反派 ^_^
战争里都是巴恩斯 哪来的伊莱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