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原声大碟听后感
已经下好了快2个星期,昨天晚上才放到iphone里的一张专辑,《Angers & Demons》的原声大碟。听说过Hans Zimmer这个名字可以算是从狮子王开始,只不过当时的我同大多数人一样,记忆力里只记住经典歌曲缔造者老头子Elton John的名字和忽略了背景音乐大神Zimmer。出自他手的好莱坞大片音乐数不胜数,最近几年包括蝙蝠侠,加勒比海盗,功夫熊猫,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恶魔。 Zimmer的音乐风格恢宏大气,层次丰富,厚重时让人精神抖擞,细腻时让人头皮发麻(真实感受)。
《Angers & Demons》我只看了电影还没有看过原著,据说故事更加紧凑精彩。也许是要给大家“秃头大叔”兰登教授系列历险记的感觉(=_=),天使与恶魔背景音乐延续了达芬奇密码的主旋律,是一段螺旋上升的命运意味浓重的音符。
这段音乐在达芬奇密码主题曲之一的《Chevaliers de sangreal》(法语:圣杯骑士)中,用各种管弦乐器叠搭得十分壮丽,担任主旋律的管乐营造了一种辉煌的气氛,穿梭在其中的弦乐仿佛是缠绕在罗马柱上的金色绸缎,一层一层向上,让人的汗毛都立了起来,一种正亲身体验着历史的使命感悠然而生。这段音乐在影片最后兰登教授跪倒在卢浮宫倒金字塔致敬玛丽亚的时候出现(如果我没记错),及其符合那种在厚重激烈难以言状的历史中接触真相的心境。然而,在天使与恶魔中,专辑的结束曲《503》(还没悟出这名字的意义),短短的2分14秒,同样的旋律,却是纯净的弦乐,一只中提琴(猜的)宛若的声音营造的是一种悲怆的命运氛围,正如同电影中美男伊万(写出他的名字我也要两颊飞红一下)扮演的教皇内侍所背负的命运一样,极善与极恶的共存,不可饶恕却万般让人怜悯的罪过。。。每上升一个音调,这种命运感就更加的细腻更加的具有悲剧色彩。这旋律实在是太美了,让我听得头皮发麻浑身起鸡皮疙瘩。
就整张专辑而言,天使与恶魔与达芬奇密码相比,少了很多的宗教意味(唱诗班般的吟唱),旋律由于情节的紧凑更加跌宕起伏,9首曲子一气呵成。可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闭上眼睛享受一下这张专辑,体会那种在那个血雨腥风的信仰的时代,走过罗马的湿漉漉的石头路,穿越那高耸入天遥不可及的教堂的感觉。
Hans Zimmer,一个长相平平甚至有些宅男相的大神。
2 ) 原来我始终是个花痴
从前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天使与魔鬼》会比《达芬奇密码》更扣人心弦更适宜拍成电影。《达芬奇密码》上映的时候,我们在大学的礼堂里看的枪版。记得那时骂声一片,没看过原著的人都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我则觉得整部电影在“普及艺术史宗教史及密码学”等方面举步维艰,踉踉跄跄进行到结束。本来么,短短两小时的电影要给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观众一次性交代清楚纵贯几千年的知识,想不枯燥都难。而这同时又要追踪几条线索,展开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还想将其表现得精彩,更是难于应付的。应该说《达》就是缺乏高潮的,在一开始给了观众一记闷棍震了一下,在等待更强冲击的之后两小时,就很憋屈的慌。到现在,我只记得挺着肚子的老汤带着嫩桃般的奥黛丽满世界跑来跑去,只令人想到一个词:疲于奔命。
而《天使与魔鬼》则不同。虽说仍是要恶补艺术史宗教史,但容量已没那么大了,而且多是众所周知的科学家艺术家;作者本身在著作中就制造了一个个小高潮,比如用隔一个小时杀死一名红衣主教并展现一个神秘的光照派对称烙印这样的桥段来揪住读者的心,揪到最后制造一场来自天上的大爆炸及揭开事件最意想不到的真实面目来彻底释放读者一直悬着的心。可以说,小说本身就充斥商业大片的种种元素与噱头。只要电影避免流于说教和线索的突兀切换,都是会很好看的。
事实证明,朗•霍华德此次放开手脚拍一部观赏性很强的娱乐大片。科学宗教和艺术的有关背景交代都淡化处理,“知识普及”处于可接受的程度;也并不玩深沉着力探讨科学与宗教孰是孰非的大问题。在视觉和听觉上尽量美化处理,最后的大爆炸在技术上更是表现得很美妙,像是一颗超新星升起,让人印象深刻。而配乐也恰到好处地为本应觉得boring的部分平添了一丝紧凑,使人产生紧张感。如果就悬疑片来说,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观众没那么容易地猜到结局,但在最后又能让人恍然大悟并且觉得精彩好看,那么就应当是成功的。
我边上没读过原著的east表示看明白了,只是他觉得没有突出“天使与魔鬼”这二者的含义。而在我看来最大的遗憾在于导演把兰登教授从直升机上跳进台伯河的一段弃之不用了。这本书还是上大学时利用坐火车返乡的无聊时间囫囵吞枣读完的,三四年过去,很多情节都已模糊不清,唯一印象深刻的便是最后兰登教授的这万米一跳,居然还大难不死。当年就把我震到了,可以说我前面的两个小时都在等待这一跳,极想看看导演和老汤怎么表现,可最后眼睁睁地看着伊万只身一人上了直升机,万分地懊恼失望。
说到这,花痴的毛病上来了,绝对不可以忘了本片最大最大的亮点,那就是伊万!虽然他有一点儿微微发福,但我仍陶醉于那传教服下笔挺的身材(制服诱惑啊~~~),优美的声线以及婉转的英文。伊万在此,我当老汤和美女科学家是透明的,不论外形还是表演。在丹•布朗笔下,反派好像从来都不是十足的恶棍,他们做的坏事动机都足够“政治上正确”,都有强烈的信仰支持着他们完成所有的“事业”。教皇侍从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宗教,不惜用极端的手段保护它。而伊万用他坚毅的眼神悠扬的声线把这个令人怜惜的幕后黑手表现得立体十足。尤其最后他突然明白众红衣主教们实际上是已经看穿他的时突然领悟却又不动声色的眼神,以及之后将油浇在自己身上企图自|焚那一幕,那偏执又绝望的眼神喷涌而出,成功奉献了一次魅力漫溢的演出,我花心荡漾地对east说我要哭啦~
说实话我并不太会欣赏演员们的所谓演技,只有自己直觉的好恶,这与演员的外形有关但也并无太大关系,这应该是一种综合魅力吧。我喜欢年轻一点的汤姆•汉克斯,即便是年轻一点的他也称不上是英俊,但自有一种正气与气势,而现在年长的他,那种气势反倒像随着肚子与眼袋的增长而渐渐消弭了似的,让人心生“廉颇老矣”的疑虑。伊万也并不是最帅的男演员,但在我眼里就是光芒四射,从《猜火车》里的迷失青年,到‘星战’里的绝地武士,到《红磨坊》的潦倒作家,再到《大鱼》里的经历奇特的老爸,还有《哑巴歌手》,《天鹅绒金矿》,还有《黑鹰降临》,《波特小姐》,各种类型的角色,极少叫人失望,光芒照耀几千年。我想,这就是类型演员,这就是天赋异禀,这就是亮眼的星星,这就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 这部电影,我有很大一颗星,是给伊万的。
3 ) 玩悬念,玩人文……改成电影就杯具……
简单比较原作和电影,看看电影改编的杯具之处……
1.科学家之死
原著开篇大段文字都是讲述男猪前往欧核中心调查被杀科学家胸口的神秘标记,交代了欧核中心的背景,并且引出了重要人物:欧核中心主任和死者的女儿,也就是女猪,三人围绕研究成果“反物质”一连串对话交代了三个信息:1.反物质威力惊人,2.它是被用来证明“创世纪”的证物,3.有一大坨这玩意被偷了……尤其是第二点,这是原著里整个阴谋的原点,电影里只是在后面通过瑞士警卫队司令的口述一笔带过……开头一帮大众脸科学家做实验那一段看的人一头雾水,冲着达芬奇密码前传的名号看的人,肯定以为放错盘了……
2.故事背景
原著经过1/4的内容之后才来到梵蒂冈,被告知三个重要信息:1.老教皇便当了,教会正在秘密会议选新教皇。2.四位教皇候选被绑架。3.那坨反物质就在这里,几个小时后会把梵蒂冈炸上天……而第3点也是男猪和女猪从欧核中心移驾的原因。悬念一环套一环,背景徐徐展开,这是小说给人的感觉,而电影则一上来就把科学家之死,反物质被窃,光明会,主教绑架等事情由人口头转述给男猪……这个仓促的开头把原著的故事背景布局完全打乱了,就造就了整个影片的杯具,观众纷纷表示没看明白……以至于后面的走向完全成了无脑动作片……
3.谜题
平心而论,中段的解谜过程还是比较忠实原著的,可惜小说中男猪解谜的思维过程和相关人文背景介绍在电影里被省去后,让人看起来更像是是为了解谜而解谜,一群猪脑警察顺着无所不知的男猪一步步接近凶手,这种片子似曾相似吧,对就是那个带眼镜穿短裤的死正太也爱搞这个……还有奇怪的地方就是原著里四个主教都便当了,最后一个男猪是没有救下来的,实在不明白这么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3.人物
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有天然的优势,可以通过旁白描述人物的心里活动,当然电影也可以,不过商业电影很少这么干……这就造成了另一个杯具,人物形象太单薄……原著里男猪在书中前1/3的时间里基本都是路人甲,什么话都插不上嘴,1/3之后才是他擅长的符号解谜领域,而导演似乎不允许别人这么抢汤哥的镜,汤哥一下飞机就开始滔滔不绝,带着无限体力的女猪在罗马城走街串巷……而原著里好色的杀手同志近女色那一段电影里咋都被删的滴水不漏(偶可是很期待那SM场景的- -),一把小枪单挑了无数豁NB的瑞士警卫队队员,而拿了钱之后被汽车炸弹灭口那段实在太好莱坞了……
4.结局:
结局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主任由于在电影里被阉割掉,带他而死的是警卫队司令,死法还是一模一样,在质问教皇侍卫时被破门而入不明真相的其他警卫队员打死,杯具的领了便当,这里就显得有些唐突了。小说里主任和侍卫的最后对决,我觉得的代表了科学和宗教的交锋,最后侍卫凭借阴谋1:0胜利,但是男猪小强般的生命力从直升机中不带降落伞跳下,带着主任临死前的录像赶回错穿了阴谋外加引出大反派真实身份逼得他自焚1:2翻盘,这一段真实酣畅淋漓。但是电影版把反物质爆炸的场面做的确实不赖,算是没输掉底裤……
5.杯具的大反派:
当然最杯具的要属幕后真凶:教皇侍卫这个人物,在剧本和导演惨不忍睹的剪刀下,变成了一个买凶杀人阴谋不成最后狗急跳墙的恐怖分子……人家在原著中分明是一个为了振兴教会的有志青年,在得知了教皇生子的丑闻和见识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之后,萌生了借光明会和反物质来制造一场毁灭天地的恐慌,在恐慌中他扮演救世主,从而把人们从科学一边从新拉回到宗教信仰之下。但是阴谋破灭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也是借由人工授精也就是科学诞生的,而他毒死的是他的亲生父亲,在一个又一个杯具之后这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众目睽睽之下点火自焚,投奔上帝他老人家去鸟……
6.细节
原著里那么多细节,影片都没有交代,比如男猪是个游泳健将,这救了他两次命,第一次是密室停电,肺活量让他撑到了把玻璃砸开,第二次是跳飞机时,标准的跳水动作让他掉进河里时还活着
一部如此适合商业化的小说,竟改编成这样,太可惜了……个人感觉《天》比《达》更好看,同样是宗教人文背景,有阴谋论,有倒计时大爆炸的恐怖袭击,有谜题悬念,有充满魅力的幕后黑手,都是好莱坞商业影片喜欢的调调,又不失一部人文推理小说应有的内涵,反物质与物质,科学与宗教都是二元对应,就像本篇的主题《天使与魔鬼》
总体来说,还是改编剧本的硬伤,估计即便是导演剪辑版也无能为力了……唉……
4 ) 改编功过
《天使与魔鬼》比《达芬奇密码》相对更适合改编成电影——毕竟整个故事从发生到结束也就前后六七个钟头,紧凑悬疑,信息量虽大但中心事件仍算突出,可改作单进程电影。
比起原著,电影几乎把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戏份都砍掉了,包括充满个性的CERN主管Maximilian Kohler,略有遗憾。书中女主角Vittoria Vetra在养父遇害后才闻讯而回,而电影中因为剪辑的缘故,造成了Vittoria在发现养父的眼球之后才看到了实验室里养父的尸体的印象。既然凶手已经进入实验室杀害了科学家Vetra,根本不必再取其眼球——眼球的唯一目的不就是开启实验室的瞳孔识别锁嘛。
Dan Brown的商业悬疑小说写作很有规矩,第一章永远都是最吸引人的凶案现场。电影改编略去了凶案,故事从梵蒂冈教皇去世开始,增加了宗教的分量,科学与宗教对立的讨论被缩减,本属于女主角Vittoria的经典问题“你是否相信神的存在”也变成了教皇侍从Carlo Ventresca的。其实比较《天使与魔鬼》与《达芬奇密码》原著,前者的最大胜出就在于科学vs.宗教的深层探讨,Vittoria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继承了养父对世界本源的诉求,提出了宗教与科学都是寻求世界真相的途径之一的看法,甚至给出了自己对“神”的理解——无穷穿梭连接宇宙所有物体的能量,或“气”。这些见解直接对照后来Carlo Ventresca“科学否定神性”的演讲,两个方面针锋相对各有道理平行发展,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电影改编已尽最大可能保留这种平行对照,但由于去掉了CERN,科学vs.宗教的哲理辩论不可避免的被减弱,绝大部分重心转移到破解“启蒙之路”上,少了哲学思辨,而娱乐性更强。
另外一处改编是删减Vittoria的戏份。书中的Vittoria是笔墨最薄弱的一个人物,总是意气用事,完全没有旅行广泛的生化物理学家处变不惊的气质,实在花瓶。电影把Vittoria完全变成了辅线人物,同时从一开始就加重了Carlo Ventresca的地位,我觉得很是明智之举。当然最令人欣慰的是删掉了书中的滥情结尾。Dan Brown无疑是一位极优秀的悬疑小说家,但他对男女相处的感情戏却总是笨拙踉跄,不管是《天使与魔鬼》还是《达芬奇密码》,每每感情部分粗糙直白毫无美感,真让人不忍卒读。幸亏电影没有弄那个007式的俗艳结局,尊严犹在,是改编的精彩一笔。
《天使与魔鬼》写于《达芬奇密码》之前,但电影顺序相反,在对话中特意提到了朗顿教授与罗马教廷结下过梁子,并结合教廷死活不给他借书的细节,看来真是忍俊不禁。不过尽管细节幽默,电影整体效果却只能算差强人意,原因之一还是时间限制,Dan Brown最为有趣也最引人入胜的解疑细节如流水帐一样被迅速交代,从一个教堂匆匆跑向另一个教堂,没什么格斗大场面,人物性格都乏善可陈,观众也只好稀里糊涂匆匆走个过场,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个原因则是故事真正的主角,教皇侍从Carlo Ventresca的刻画。演员Ewan McGregor塑造的这位侍从野心勃勃,强硬有余,谦卑不足。而Carlo Ventresca这个人物在书中是非常引人的多面体,他对上帝具有极虔诚的信仰,为事弱中带刚,压抑处情感真挚真诚,爆发处又激请四溢,无论其行为结果如何,他最打动人的是性格中的“真”,其心可鉴,纯若天然。也只有这份真,才让他所代表的宗教势力与Vittoria所代表的科学力量足够抗衡,各守一端,均为真理的一个侧面。而Ewan McGregor的侍从却一开始就泄了底,只强不弱,“恶魔”有余,“天使”不足,甚憾。
从《达芬奇密码》到《天使与魔鬼》,Ron Howard在悬疑娱乐片上哪怕再功力十足(何况还很有不足),碰上Dan Brown也还得不上不下的尴尬着——谁让他的小说信息量极大,根本不适合改编电影呢。
关于《天使与魔鬼》原著:
http://www.douban.com/review/2116780/ 5 ) 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范例
当初《达芬奇密码》看电影的时候非常无奈,看着TOM大叔带着美丽漂亮的塔图在伦敦和巴黎打转,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最后TOM匍匐在卢浮宫前的金字塔上,还有巴黎上空璀璨的群星。
所以这次《天使与魔鬼》拍成这样,我必须要给朗.霍华德大叔五颗星赞一赞了。
当然这本书确实容易拍成电影一些:
一,宗教知识较为浅显,如果不知道《圣经》里关于“茉大拉的玛丽亚”一段,对于《达芬奇的密码》里寻找圣杯就比较难以理解。
二,悬念的构造很成功,一开始就是每个小时杀死一个主教,拍起电影来就节奏紧凑,高潮迭起得多,结局的反转也够大,虽然这种科幻悬疑小说的结尾一般都是绝大的反转。
三,打斗成分较多,从一开始的眼珠,到后来四种不同的杀人方式,再到兰登和杀人凶手的斗志斗勇,最后一场瑰丽的大爆炸了万米高空的一跃,在到火中的自焚,场面处理音效处理加上去,就是一部大片了。而好莱坞向来是精于此道的。
四,总觉得梵蒂冈的风景比巴黎来得更加神秘一些,涉及许多宗教仪式,看了不免觉得新鲜。听说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国内被禁了,可见电影分级制度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特别是要赞EWAN的,一开始就被那个教皇内侍迷上了,多么精致的一张脸,金发碧眼,束腰的长袍,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诱惑,恍然觉得他说话迷人的口音似曾相识,再后来一拍脑门,靠,不就是《红磨坊》里那个么。虽然EWAN老了一些,胖了一些,但是少女师奶通吃的魅力还是在的,而且,演技越发进步。你看他在教皇棺材前的哭泣,面对负责选举的主教时候的几次争执,对于权利的渴望和内心对于胜利的自信,对后知道自己阴谋得逞时候略动神色的得意和最后阴谋败露的落荒而逃,他的表情,肢体语言,都是恰如其分的。
影片最华丽的就是那次反物质的爆炸,那是科学和宗教共同酿造出来的悲剧,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在赋予人类力量的同时,都没有赋予人类操纵这种力量的道德能力。
当然,比起原著还是有删减的,个人觉得开头和结局的改动最多。比如说开头并没有讲到被杀害的教授胸口被烙上了一个光照派的标志,这样维多利亚的出现就显得有些突兀,光照派这个名词的出现也有些突兀。个人觉得如果加上这个情节,兰登和维多利亚携手共冒险就顺利成章了很多。
结尾没有说到教皇内侍的身世,他其实是因为原教皇太过相信科学,并且要和欧核机构合作,期望通过演示反物质创造世界而证实《圣经》的第一章《创世纪》才会起了杀心。这一段就没有说出来,使得人们对于教皇内侍为什么这么爱教皇又要杀死教皇而迷惘。如果光理解成他对权力的渴望显然是太低估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内涵,对于“天使与魔鬼”的理解就没有那么深入。
世界充满了矛盾的两面,看完之后无法评论是非。多么吊诡的事情。
而最后教皇内侍其实是教皇和教皇深爱的女人人工授精生育出来的儿子,这一点其实是科学和宗教相结合的重要情节,没了就显得不太完整。
科学太年轻,还没有认识到宗教是自己的朋友。
宗教太年长,还没有认识到科学是自己的朋友。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但是看看伽利略,牛顿等人在宗教和科学上的挣扎,或许会明白这部电影除了是一部商业片之外,还会有些许发人深省的之处。
还有的删减就是兰登上了飞机之后,没有借助降落伞的万米一跳,这个情节太扯,删掉正好。TOM的动作戏本来就不是特别好,看到他追踪凶手也就是给几个无奈的侧脸,改成他和维多利亚仰望苍穹洒几滴清泪,似乎又为电影加入了煽情的因素。可惜最后结局没有经典的男女主角接吻的好莱坞大片保留镜头。
当然,那个轮椅怪人没有出现也是小遗憾。
当然,这部电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故事讲圆了,忠于原著又没有拘泥于原著,可见编剧的功力不错。
喜欢电影最后关于玛丽,约翰,路加的一段话,看过《圣经》的人应该会明白这段话背后的深刻含义。
听完这句话之后,愈发觉得那个负责选举的主教真的是有做教皇的气场,好吧,这个也算电影版的弱点之一咯。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作为商业片来看是足够好的,有不功不过,循规蹈矩的男女主角,大放异彩的配角(看到他拿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华丽的罗马风光包括足以乱真的梵蒂冈布景,扣人心弦的情节。
而看过之后,仔细想想,也还有那么些东西留了下来。
PS:强烈推荐没看过原著的同学或者看过原著但是不记得讲过什么了的同学去看,不然知道了教皇内侍是坏人,看这部片子就少了很多乐趣,而且知道那些主教们会死得很惨但是还得睁大眼睛看他们怎么死得很惨也是一件很考验心脏的事情。
6 ) 比《达芬奇密码》更具观赏性
相信看过《达芬奇密码》原著的观众在看电影版时虽然能明白剧情背后的来龙去脉,电影未展现的部分等等,但仍然觉得电影版完全没有了小说的精彩和魅力,只剩一个中年男子絮絮叨叨着历史和宗教;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更是觉得电影过于臃肿,信息量巨大人物众多导致本来曲折精彩的剧情变得沉闷枯燥。在经过失败的改编之后,Ron Howard拿着这一部《天使与魔鬼》面临着选择,读过原著的观众人数显然不及《达芬奇密码》,那么究竟是讨好他们,还是干脆放开手脚,大力讨好未读过原著的普通观众?
而我是读过《达芬奇密码》,却未能有机会拜读《天使与魔鬼》的观众之一。电影上映前便一直担心,怕出现大量的理解障碍,看着魅力不再的Tom Hanks在荧幕上唠叨个没完。140分钟的电影结束后,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一次,Ron Howard汲取教训,深知无法还原原著的魅力,便索性将它改编成一部悬念迭起,精彩有趣同时又不枯燥的娱乐大片,让这140分钟瞬间即逝。
我给出三颗星,其中第一颗就是给Ron Howard的。在去年奉献了《对话尼克松》,再度提名奥斯卡后,相信没人再质疑Ron Howard称其“江郎才尽”。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要在一大堆历史宗教信息中,能完全感受不到140分钟的漫长是相当困难的(《达芬奇密码》就失败了)。在这部《天使与魔鬼》中,Ron Howard掌控的叙事的节奏虽不能说是完美,但也是在水平之上。四个符号四个教堂四个尸体,简单并紧凑地串连起整部电影的主线,让观众跟着Robert Langdon在罗马和梵蒂冈横冲直撞寻找线索。而随着午夜的接近,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这一次,不再是《达芬奇密码》最后的“冷高潮”,在Ron Howard精心营造的气氛下,片尾那场特效戏大场面,情绪煽动一个都不少,绝对够分量被称为高潮。而最后真相的揭露也绝对达到了“意外结局”的水准,比《达芬奇密码》更有看头。
第二颗星是给一号男配角Ewan McGregor的。他在电影中几乎抢尽了Tom Hanks的所有风头,最有故事的是他,结尾高潮戏的主角也是他,如果戏份再多点都能被称为主角了。全片看下来,Tom Hanks仍然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只有几场幽默戏比较有趣;而Ewan McGregor才算是整部电影的中心,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剧本留给他的表演空间,都超过其他角色。而不负众望的是,Ewan完成得非常不错~
第三颗星是给配乐大师Hans Zimmer和电影的特效制作团队的。Hans Zimmer的配乐在《达芬奇密码》时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而这一次更是华丽到每一次出现,都会牵走观众的注意力。至于特效,众所周知,由于电影的拍摄遭到梵蒂冈的抵制,不允许剧组进入拍摄,因此片中出现的大量梵蒂冈城内的戏全是搭的布景或者后期的特效制作,最后成品绝对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最后结尾部分的爆炸戏也很震撼。
总的来说,电影版的《天使与魔鬼》虽然最后口碑可能会不及同期上映的STAR TREK,不过比起《达芬奇密码》,它更娱乐更好看,因此仍具有好莱坞式的观赏价值。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改编,虽然可能有机会赢得普通观众的赞许,到底能不能躲过读过原著的观众的口诛笔伐?
看过原著的大家说说看法吧~
没有Ewan的镜头都在走神...
值得一看。
圣保罗大教堂的内景历历在目 可能因为去过 所以印象很深
这简直是太他妈不忠于原著了····还是读书靠谱····再这么拍就成柯南了,啊,我知道了,在那里,啊,我要去图书馆,啊,在那里,真的在那里,这次你要相信我的,在那里···给我地图,啊啊啊啊···
偶有点明白本地堂区为啥贴告示要抵制这类电影了,迥。阴谋论啊阴谋论。。不过,那内侍太帅了,花痴状ing……整部电影完全就盯着Camerlengo去了,那细腰,修长的黑色身影在圣彼得大教堂微弱的光影中走动时简直迷倒众生啊~还有那无辜的眼神忧郁的神态和柔弱的语调谦卑的姿态啊。。崩溃了…
我喜欢解谜类的~
又是一部汤姆汉克斯演的达芬奇密码~~~不懂西方历史的人伤不起啊~~
那也就是說McGregor又演了一個處男
果然好看!很赞很赞
书比电影好看多了。。。。电影节奏倒是很好。。。就是唯独不够深。。。太浅薄了。。。。
还挺好看
让人不知所措的朝圣者。
字幕组不敬业
这片子没了Ewan还有什么好看的?Ewan穿着神父的制服真是诱人!!!
还不错
好看
第四颗绝对只是为了永远年轻永远帅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色调好喜欢
原著值5星,电影只值4星。原著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历史并存对立变成电影版的梵蒂冈内部斗争,力度削弱太多。但是电影深受原著惠及,五大古迹,一个反物质定时炸弹,全程紧凑,争分夺秒运动解谜比《达芬奇密码》那种相对静态解谜要精彩得多,至少能牵着观众的心走。PS:《地狱》电影版已开拍。8/10
很稳重的剧情片,故事不错,细节丰富,那个训练有素的杀手显得太突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