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2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3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4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5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6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3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4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5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6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7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8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19成瘾剂量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2:30

详细剧情

  该剧根据Beth Macy撰写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迈克尔·基顿扮演老派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他以仁慈和同情心对待自己的工作,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大制药公司致命的秘密之中。

 长篇影评

 1 ) The last conversation from dr.Finnix

This world is sucks, that’s the reason why we addicted to sth because of pain. “All of us, we just don’t want to feel anymore. And further we fall into addiction, pain says to us, hell, we’d better off just feeling nothing at all. So we go numb. And our souls go numb. Now we’ve got a real problem… u know, pain is just pain. Not good, not bad. 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 And sometimes, good can come out of it. And if we’r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eeper, 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come it,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2 ) 金钱与权力的瘾君子

(文/杨时旸)

“正义战胜邪恶”的口号被戳破了。在《成瘾剂量》的这个故事里,邪恶没有被战胜,它只是被阻击,被擦伤,被舆论围攻,然后扮演成一副退缩的样子,蛰伏起来,就像故事结尾引述的新闻评论中所说的,“那个塞克勒家族从未真正破产,没有人听说他们卖出游艇或者哪怕一丝一缕的名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瘾剂量》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它保留了现实中的无奈、叹息与灰度,而不是将看起来的部分胜利包装成一句“正义战胜邪恶”那样的童话或者神话。

《成瘾剂量》算得上2021年最备受瞩目的美剧之一,由流媒体平台hulu出品,改编自著名非虚构作家贝丝•梅西的同名畅销书。贝丝•梅西的作品以关注底层者、畸零人和被迫害人群著称。而《成瘾剂量》则聚焦于美国的阿片类药物成瘾问题。它的主演之一是因为出演《鸟人》而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迈克尔·基顿。

这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故事,那些本分的工人,虔诚的教徒,善良的医生,莫名其妙地就沦为了毒虫,被厌弃,被打击,出卖财产、道德、尊严甚至肉体,只为了饲喂大脑中被阿片类止疼药奥施康定制造出的那个怪物。这故事中令人最感无奈,也最愤慨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关于“成瘾者”的无辜身份。在奥施康定成瘾出现之前,人们鄙夷毒虫,因为觉得他们是一些自甘堕落者,“他们”与“我们”不同,他们寻求一种邪祟的快感,理应付出不被救赎的代价,换句话说,他们罪有应得。但这一次却与以往迥然不同,《成瘾剂量》中的所有那些最初代的成瘾者都是无辜的受害者,他们是道德清白的人,只是想治疗肉身病痛,那原本应该成为救赎的药物,最终却将人们推入深渊。也就是说,这故事中的成瘾者不是“他们”,而是“我们”。每一个因为意外事故、慢性疼痛、甚至拔除智齿这样的小病去往医院的普通人,当你满怀希望,遵照医嘱地服用了一种药物之后,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塞克勒家族的掌门人们,奥施康定的出品方,会端坐在遥远的豪华办公室里,讪笑着说,看,他们成了瘾君子,永远受制于我们。所以,从本质上说,这不只关于毒、药和瘾,这还关于欺诈、玩弄和戏耍,金钱与权力苟合,以普通人的性命为玩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游戏。普通人的命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被随意被篡改和揉捏。

从结构上讲,《成瘾剂量》有它自己的野心,它人物繁杂,多线展开,又不按时间顺序叙事。一个年轻的矿工女孩,一个迁居小城几十年的本地医生,一个想努力赚钱的医药代表,这几方互动,成为了一个平民阵营;然后是有责任心的缉毒局官员,几位凭借正义感行事的检察官,他们构成了一种体制内的正义生态;此外,就是塞克勒家族控制的普渡制药公司,阿片类药品奥施康定的出品方;与此同时,还有大量隐没在他们身后的力量与角色,那些与塞克勒家族关系非同寻常的议员和州长,那些总是闪烁其词,态度阴晴不定的药监局官员,他们大多数时候并不现身,隐藏在背后,但成为了这场缠斗里更重要的力量。这其中有人莫名其妙地受害,有人肆无忌惮地施害,有人奋不顾身,有人拼命拦阻。从最初开始,这就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们不分量级地被拉到拳台上。服用着药物的患者,最初还觉得对方是拯救自己的英雄,只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已经逃生无门。自己的血饲喂了对手,加固了他的力量时,才惊觉对方是个怪兽。

这故事的苍凉与悲怆来自于那种独特的宿命感,原本平静的镇子,被塞克勒家族意外选中,而这不过是他们无数触角所触及的一处,他们可以随机的、大面积地波及旁人的命运,而作为操纵者,他们只是在远处和高处,所有人的生活在他们看来都不值一提,不过是目标和猎物。

奥施康定最初被渗透到一个地方,是以一种毫无攻击性的方式,医药代表带着一束鲜花或者某个贴心而不值钱的礼物,姿态不是收买,而是理解和熨帖,合情合理合法,邀请小镇医生参加一个医学研讨会,会上既有行业内顶级专家又有温柔的同龄女人,前者供瞻仰崇拜,后者供引诱流连,这本身就像他们制作的那款药物一样,也让众多医生染上了一种瘾。人是易于成瘾的动物,除却药物、酒精和尼古丁,还会对夸赞、恭维、奉承与迎合成瘾,人们会不知不觉地沦陷。渗透之后就是升级,像那些药片的剂量一样,20毫克40毫克60毫克,一路递增,塞克勒家族也为这药物的销售范围开疆拓土。当骗局足够小,它是易于被识破的,但当它成为弥天大谎的时候,胆敢质疑它的人就会被周遭视作疯癫和异端,自己都会怀疑自己。塞克勒家族洞悉了这一切的规律。他们用慈善作为帷幔,用金钱作为破冰船,把自己嵌进了权力系统之中。它庞大到不可置疑,任何一个领域内都能发现他们的痕迹。事后清算时才会发现,此前的一切环节竟然都如此禁不起推敲,那些被引述的权威信源不过只是学术期刊上的一封来信,那些疼痛指数参照系统不过是一种为了卖药而提供的幌子。他们用模棱两可和明目张胆绕过了一切监管。一个庞大的帝国坐落于无数个雕虫小技之上,而又拼凑着终于铸起坚不可破的基石。而细查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的偶然疏漏吗?不。除了那些无奈的、规则漏洞里必然无法填补的部分,还有大面积主动的贪婪。为塞克勒家族提供帮助的官员,不需要踏入腐败的泥淖,却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辞职,去往普渡制药公司工作,合理合法地拿着高薪,身居高位。这不算腐败,但这算什么?那些受伤害的普通人集结起来,向塞克勒家族喊话,对方派来代表动之以情再辅之以钱,不不不,不需要解散你们的组织,我们愿意对贵组织进行捐助,以便你们更好的开展工作。然后呢?这个组织还可能反对自己的赞助人吗?

这故事拷问现实制度,也拷问信仰的力量。《成瘾剂量》的时间线来回滚动,这打乱的插叙将所有观看者置于与上帝同样的视角里,我们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再翻看前情提要,看着人们一步步堕向深渊,连我们都在大声悲叹,但神明为何沉默不语?那些受害者如此虔诚,而祂听不见苍生哭喊吗?祂看不见世人受难吗?祂眼见邪恶弥散却视而不见吗?谁也没有答案。信仰在这里失效了。但同样沉默不语的信仰却又在另一处却“显灵”,那几位检察官在一片泥淖之中变成了不可收买的人,有人凭借的是超验的信仰,有人凭借的是世俗的良心。还有那个小镇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他本人就像降临俗世的神,在受难中挣脱出来,又去救赎他人。信仰在这里明灭闪烁,人们如雾中行船。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说,面对这样的环境,那几个坚韧的检察官和缉毒局官员几乎像一群超级英雄,但却没有得到一个超级英雄般的结局,英雄们即便遍布伤痕但终究迎着胜利的曙光站立,但这群“英雄”呢?有的失去家庭,有的失去工作。他们不是那药物的使用者,却依然被那药物在大脑皮层划下了永不消退的痕迹。

《成瘾剂量》里的所有演员都贡献了绝佳的演技,迈克尔·基顿出演的小镇医生从八风不动的稳固到后来的猥琐与慌张,再回到如初的坚定,迈克尔·斯图巴则塑造了一个被家族阴影毁掉的、有着心魔的怪物。两人的角色一神一魔,从未谋面,那对照之间却风起云涌。

这故事写尽了瘾,对于金钱的瘾,对于权力的瘾,它也写制度性的溃败与自我修复,还写对信仰的犹疑和对信仰的坚信,写人性的至暗,也写人性的高光,写不择手段,也写良心发现。

最终,塞克勒家族依然用钱解决了一切,只不过代价比以往都要巨大罢了,对于正义人士来说,这算是胜利吗?算是吧,但这结局又总让人憋闷。这一切都改编自真事,是人们看得见的那部分世界里发生的事,有媒体的聚焦调查,有民间的集结喊话,有法官的竭力质询,而还有一部分世界被更深的阴影遮蔽,谁又能听见那里的呼喊?

(本文首发《南方人物周刊》专栏)

 3 ) 卡里加里博士放映手册《成瘾剂量》隐藏在痛苦逻辑中的碰瓷和江南style

一个不断腐朽的机体反而不会让它从内部被攻破,它只是永远的处于不断腐朽的过程当中——四大名著

一、祖宗画

《成瘾剂量》第一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普渡制药公司总裁理查德·萨克勒(Richard Sackler)卧室里的清代祖宗画。祖宗画的构图一般突显的是巨人般的祖宗和侏儒一样的子孙。巨人祖宗通常是一个为家族带来最高成就和荣誉的人,他身上的官袍代表着他的精英身份和被社会认可的程度,而在他的庇佑和福祉下生活的家庭成员则共同构成了画中的侏儒群像。为了摆脱这种巨人的阴影——一个永远被大他者凝视和否定的状态——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家族的名声,不甘心成为萨克勒家族共相的成员,要敛聚巨额的财富以超越祖宗的成绩而成为新的排名第一的巨人,哪怕因为飞得太高而被太阳融化。在影片里,理查德·萨克勒就是画中的侏儒之一——萨克勒家族的局外人——同时他也是那个不断飞向“太阳”的希腊神话人物伊卡洛斯,萦绕在他语言和逻辑中的,是那个令他极度反感和厌恶同时又挥之不去的“巨人”亚瑟叔叔的幻影。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理查德毕恭毕敬的站在长辈中间向他的亚瑟叔叔作报告——他完全的模仿了亚瑟叔叔广告狂人般的语言和逻辑——就像亚瑟通过创造出“精神紧张”这个词语将“安定”变成了市场排名第一的镇静剂,理查德则发明了一个新的医学词汇突发性疼痛(breaking pain)以开发一款名叫奥施康定的新型止疼药(毒品),他的这个创意得到了亚瑟叔叔的赞赏,并将他推上了萨克勒家族的历史舞台。这就是理查德的痛苦之源——一个从无始中来的breaking pain——被他讽刺性的定义为“剥夺了我们思考和感受的东西”。

二、碰瓷和江南style

小写的china(瓷器)代表着中国江南精英文化的审美情趣,同时在清代的正史书写中,它又暗示着与满清(宫廷)狩猎文化格格不入的贪婪、享乐、奢靡、和脆弱的生活习气。充斥在影片背景中的大量中国元素,如书画、屏风、瓷器、乒乓球、麻将,甚至是理查德·萨克勒的华裔旧情人,仿佛都暗示了犹太商人习性中不为人知的江南style.在清史义正言辞的控诉中,江南的巨富们充当了魔鬼代言人的角色,他们用金钱腐蚀了行政系统的办事效率,他们用就业和慈善蒙蔽了公众的信念,并利用公众的无知和轻信将他们淳朴的价值观建立在了谎言和暴力的基础之上。就和美国媒体口中“纯粹邪恶”和“对钱上瘾”的萨克勒家族所从事的勾当如出一辙。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还在读小学,不记得是在《七巧板》还是《正大综艺》上,看到一期外国人学讲中国话的节目。当时有一个表演我印象深刻,是一个外国留学生扮演中国皇帝,当他看见一个觐见的商人向他献出大量金银珠宝时,他整个人都高兴得有点失态。看到这里我坐在床上笑得咯咯作响,爸爸在后面拍着我的肩膀说:“外国人不懂,中国的皇帝不爱钱”。。。

我想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皇帝的想象可能套用了西方历史对国王( King )的描写,换句话说,在西方历史中,他们的江南style勾结的对象从来不只是一般的地方长官,而是掌管整个国家的最高执政官——The King.这也是为什么仅凭麦迪逊大道的广告术语和法庭辩论的修辞学,萨克勒家族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破冰前行、全身而退。这场交易的核心在于,作为江南style的萨克勒家族背负“奸商”的恶名(被药监局打黑框),而交换条件是他们能在官方的警告标识上写上“(毒品)可长期服用”。而被美国政府欢迎的,作为一股经济上的反动势力,萨克勒家族的杀人放火和打家劫舍都是只待招安。并且萨克勒家族包装在慈善公益和科学权威下的广告宣传实在比黑人街区的码头文化和街头跳灰(贩毒)要“文明”太多,所以亚瑟叔叔和小理查德才会得意地在法庭上宣布“任何法律和法规都绝不会停止现代医药(金钱)的魔法”,并且信誓旦旦的对股东们承诺:“他们总得补偿点什么给我们。”在交易(business)的领域,责任总是意味着更多的利益。

观众把《成瘾剂量》当做美国的禁毒宣传片看,这是混淆了现象和原因的关系。或许美国政府在与哥伦比亚和金三角毒枭的鸦片战争中,唯一学会的就是自己的鸦片要自己造。

三、有瘾和痛苦

我看见《南方人物周刊》一篇文章把上瘾的原因之一归结为“人是易于成瘾的动物”,这让我想起了影片最后一集一个戒毒医生同腐败政客的辩论。政客引用一句古老的谚语说:“药物一旦触手可及,它就会被滥用。”而戒毒医生纠正他说:“这句谚语的完整意思是,如果某种药物会引发滥用,那么一旦它触手可及,它就会被滥用。”我不知道那个笔法间充斥着“底层关怀”的作者看懂了这句对白没有,腐败政客引用的谚语正是为了得出“人是易于成瘾的动物”这一充满医学专业名词的bullshit,而戒毒医生的解释强调的则是易于成瘾的药物才是原因,而不是人。

我常说,中国的现实主义和缺少时态的语法让中国人的逻辑习惯于从结果中去寻找更多的结果,换句话说,中国人的人之常情里缺乏追溯原因的本能。大量的观众将《成瘾剂量》当做扫毒影片看,这只是顺着奥施康定引发的吸毒现象去寻找更多的现象。从这层意思上说,这些观众也是有瘾,他们只是对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上了瘾。

导演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让理查德·萨克勒说出那句“痛苦剥夺了我们的思考和感受”,因为,痛苦是上瘾的内在原因,而上瘾是沉浸在痛苦中的外在表现。虽然被痛苦剥夺掉思考和感受能力的“我们”常常表现出过多的自由意志,就像声称自己失去了快乐能力的理查德,竟然是要做出“能终结掉全世界痛苦”的最伟大的药物,这个逻辑悖论就是对痛苦上瘾的表现。人是矛盾的,因为痛苦是作为人类活着必须与之共存的部分,矛盾正是痛苦带给人的虚妄幻象。就像塞缪尔·芬尼克斯医生所言,痛苦只是痛苦,它不好也不坏。只有勇敢的深入到内心,我们才有可能面对它。并只有通过对痛苦的认识和克服,我们才有可能挣脱掉与生俱来的痛瘾,成为更好的人。或许,理查德·萨克勒发宏愿要终结掉全世界的痛苦,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人,这也是要成为更好的人?但是他治病救人的原理不是面对现实的勇气,而是教人逃避放弃沉浸在痛苦的幻觉之中。或许,从把每一个时代都当做“盛世”的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这些人都是对绝对秩序上了瘾的瘾君子。

四大名著告诉我们,一个不断腐朽的机体反而不会让它从内部被攻破,它只是永远的处于不断腐朽的过程当中。所以,导演侧重讲的是个人上瘾的原因,而不是官方历史中的鸦片战争。我们不能把三个正义的检察官当做美国版的包青天和林则徐,他们并不是官方刻意塑造出的骨骼惊奇异于常人的高第良将。甚至他们区别于瘾君子的地方,仅仅只来自于老生常谈的直面痛苦的勇气。就像作为欧洲新希望的德国,他们之所以能抵抗住萨克勒家族的攻势,正在于德国的知识分子用理性、严谨的哲学传统和对二战深刻反省的历史态度为整个欧洲大陆筑起了新的长城。

生活太难了,一个看起来不会好了的世界让沉迷于上瘾带来的安全感变得合乎人情,但它不会改变痛苦的存在,反而会变成虐恋式的痛瘾。溺水的人往往会将施救的人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起拖下水底,除了用知识武装自己别无他法。我是听摇滚乐和读古龙的小说长大的,古龙在感叹人是矛盾的同时写出了《欢乐英雄》,因为快乐只会从面对痛苦的过程中产生。

 4 ) 他们穷的只剩下钱

看完这部剧的朋友们,强烈推荐你们去看这本《Empire of Pain》!

豆瓣9.4分,美国豆瓣Goodreads 4.59/5分。它登顶今年Goodreads年度推荐榜Nonfiction的榜首,我毫不意外。

被它吸引是源于Hulu的《Dopesick》中文名《成瘾剂量》,讲的是同样的真实事件,豆瓣9.3分,我看完深受震撼,没想到美国制药业的水这么深。于是找来这本更全面的英文巨著《Empire of Pain》,6天废寝忘食读完,感觉看穿了半个多世纪的这个巨富家族的兴衰,惊叹于一个家族对整个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深远影响。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挣扎于阿片类止痛片上瘾的泥沼,Oxycontin还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滥用上瘾还在继续,这场危机暂时还是无解。

这本书分为3部分:

  • Patriarch(家族族长)主讲了老大Authur带着两个弟弟发家的故事。Authur给这个家族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有medical学位,更是个市场营销的天才,把Sackler这个家族推向巨富,赢得“好名声”。他捐赠各大大学研究机构(哈佛,纽约大学等等),大都会博物馆,我们最熟悉的亚洲馆,和丹铎神庙都刻着这个家族的名字
  • Dynasty(帝国的建立)主讲老三Raymond一支,由儿子Richard用各种肮脏手段通过Oxycontin为普渡制药Purdue Pharma打下江山
  • Legacy(遗产):普渡的虚假宣传,腐化FDA和医生的丑闻曝光,并不意味着Oxycotin退下历史舞台。故事才刚刚开始——尽管深陷于长达数十年的诉讼和扯皮,普渡继续保持着Oxycotin的高销量。换了身皮进军国际市场,故伎重演,在中国也风生水起。合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来主导业内舆论等等。

我最大的感触有两点:

  • 作为一个商科人,我不得不承认,塞克勒真是一家营销天才。正如Dopesick第一集里Authur对Raymond说的那样“You don't chase a market. You create it”。尤其是如何找准定位,如何扭转人们对“止痛片容易上瘾“的固有印象,硬讲出”Oxycontin不会上瘾”的故事,真是我永远也不想学会的绝活。
  • 在美国,钱是万能的。到了他们这个层次,钱能买通政府FDA官员,能雇佣把黑的说成白的律师,能让整个家族在财务上从这场危机中全身而退。最后虽然好名声没了,但钱还在

这本书的局限性,作者在最后的后记中也说的很明白。本书没有探讨“阿片类止痛片上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因为这是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宏大命题。对我而言,美国社会血淋淋的黑幕让我作呕,但讲真话敢于自揭伤疤的美国人让我没有绝望。看到大都会,我的母校纽约大学这两年都相继摘掉了塞克勒的招牌,私以为这已经是对这个家族最深重的打击。第一代塞克勒引以为傲的“good name”覆灭,塞克勒家族穷的只剩钱了。

 5 ) 被动成瘾者: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中牺牲者

“隐君子”指的本指的是隐居的高人,近代却成为戏指毒虫的“瘾君子”。

瘾君子,怕是所有“君子”当中最不君子的一群人:他们往往神情涣散,身上布满烂疮和针眼,瘦得脱形,行尸走肉,毒瘾发作时犹如丧尸吃人。

“瘾君子”确实是“隐君子”,若非刻意,很难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现他们的踪迹,他们的家人更是隐藏在耻辱之中。有的家庭难堪这羞耻的重负,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们断绝了关系,任由他们被放逐到更黑的角落中,直到惨死街头。他们的死往往被认为是堕落的咎由自取,难以唤起怜悯与同情。

然而,《成瘾剂量》向世人展现的成瘾者群像颠覆了我们的一切想象。他们本是对药物滥用“绝缘”的人:勤恳工作于矿山的安静女孩、兢兢业业行医治病,且拥有很高道德底线的乡村医生、在顶级药业集团中做法务秘书的职业女性、宝妈、 全优生……他们并不是因为寻欢作乐染上毒瘾,而是经历意外或疾病合法服用止痛药的人。本该医治他们的药物,最后却成了毒药,夺取了他们的尊严,缓慢将推向Dopesick的深渊。

Dopesick,与Homesick构词相似,若是后者译为“思乡病”,那前者则可以译为“渴药症”。意指阿片类药物(此处特指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的麻醉类药物奥施康定)成瘾后,病人为了缓解戒断反应的极端痛苦,付出一切代价去寻找药物续命的状态。《成瘾剂量》的主创Danny Strong分享过,奥施康定不像其他同类止痛药,除了阿片类物质之外还含有如阿斯匹林等成分,奥施康定那层薄薄的“缓释药膜”下几乎是纯的,能让人快速上瘾的羟考酮(Oxycodone) 。在三天内,它就能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分泌,使人被动成瘾。

要靠意志克服这种被动成瘾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一旦大脑的化学物质被这种药物改变,它就要花上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回归正常,这还是在完全停药之后。

在成瘾后几个月,前额叶很可能因为这种物质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只不过因为受伤吃了一片药的人,就药瘾缠身荒废了六年。这些人已经算是幸运,更多的人也许就走上了一条更糟的不归路,不是在复吸与入住戒毒所/监狱中来回挣扎,就是为了摆脱这种药物转向更危险的毒品,最后命丧黄泉。

2017年,这场全国性的阿片成瘾危机被认定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日后越演越烈,单是2020年,死于药物滥用的人数就达到了93000人,达到史上最高值。而阿片类药物滥用占到了其中的75%,首当其冲。《成瘾剂量》第八集拍摄了一场快闪抗议活动,在里面你可以看到两个数字:每天有200人死去,而从奥施康定上市以来,已经有40万人死去,更不要提那些尚且困于药瘾中艰难为生的人。

《Overdose》的原书作者Beth Macy说:“比起责怪那些失职于监管的机构,人们更倾向于责怪那些成瘾者。但正是在机构的默许下,大公司才能干出如此勾当,并在大发一笔后关掉工厂,抛下被他们蹂躏和压榨过的社区,转向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高利益的地方。”《成瘾剂量》却试图站在这些被动成瘾者的立场上向这场谎言的源头发起挑战。

虽然很多影迷是冲着凭《雨人》晓喻全球的巴瑞·莱文森(Barry Levinson)和Micheal Keaton来看这部迷你剧,但以演员为主业的编剧Danny Strong和原书作者Beth Macy才是这部作品背后真正的英雄。

在《成瘾剂量》的伦敦首映上,谈及《成瘾剂量》的公众意义,Danny说希望能够借着这部片子,“给赛克勒家族来一场他们应得却从未临到他们的审判”,让整个世界知晓他们犯下的罪行。然而《成瘾剂量》并不像是Danny笔下的其他政治剧只是乐于揭黑幕或者瞄准于政坛的鸡飞狗跳所带来的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确确实实在这部作品中用上了他所有的资源去为被动成瘾者正名,并且与原书作者Beth Macy一起,为“以药戒药”的方案正名。

《成瘾剂量》非常有趣地展现了现在对于成瘾的四种治疗方式:互助会(AA)、常规“禁欲系”康复治疗(封闭式戒毒中心rehab)、宗教戒断(用祷告借“相信更高的力量”的戒断)以及药物戒断(利用更温和的替代麻醉类药物缓慢戒断)。我在《Chasing the dragon》中读到过Jackie Pullinger在九龙城中带领的纯以祷告帮助大量街友戒断毒瘾的故事,但看到在JH和家人的坚定支持下,Betsy尝试戒断,但后面陷入更严重的复吸且因此丧命时,不禁感叹奥施康定真是可怕到好像能从上帝手里抢人一般。虽然《成瘾剂量》中呈现的“以药戒药”看似是条光明的出路,但长期服药,甚至得终身服药的情况是否算是真正的戒断,而高昂的费用是否也会慢慢拖垮一个家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还是有些迟疑。

不管怎样,一丁点的希望对于身处险境的人来说都极为宝贵。在一次公共论坛上,Beth分享过,药物医治至今仍未成为主流,有88%-90%的人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疗。在COVID-19的影响下,不能及时得到药物治疗的人,也会再度陷入复吸的恶性循环中。

再回到这个谎言的诞生。

“是时候重新定义疼痛的本质了,美国医学界长期一直忽视了慢性疼痛的存在,造成了一场疼痛的大流行,当我们活在痛苦中时,我们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不是最好的自己,我们根本就没在活着。”《成瘾剂量》的开头,是Richard Sackler的“疼痛宣言”,“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成为了奥施康定营销的杀手锏。

虽然不知道这是否出于虚构,但我们可以在另一本响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纪实《像我们一样疯狂》中看到制造公司如何利用

前沿科学打入集体无意识,让他们的观点成为文化中的“常识”,甚至是“传统智慧”,操控着我们对“软性疾病”的看法。

《成瘾剂量》中,为了卖出更多的药片,Richard 居然能够三番五次地找到“尖端”科研者为他们背书——药效无法持续12小时,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疼痛”,人们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多,这叫“假性成瘾”,为了让人一照就中,他们有“个性化剂量”……只要更多,还要更多,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让人头皮发麻,我们的疾病可以被重新定义,对治疗的理解重新被定义,我们伦理、感知都可以被重新定义。明白这点并不是说我们得成为彻底的怀疑论者、或是持守传统的保守派才能活得安全一点,其实活着就没有什么安全的,幸而存也。但意识到真的有人试图对我们的认识动手动脚,总能让人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中慢一些,多一分思考,从而更好地判断自己的状况,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6 ) 自由意志的幻象

在《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一书中,对于剧集的引子-亚瑟.萨克勒所做的开创性事业,有了具体的描述。他为查尔斯.辉瑞公司的一款药品—土霉素做密集的广告营销,此次活动标志着现代医药广告的诞生。他的公司获得了名为安定的新型镇定剂许可,策划的安定广告敦促医生开更多安定的药方,并将身体的疼痛与压力联系起来。女性是安定药物的首要顾客。这些成就是不是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理查德.萨克勒承继他叔叔的功绩,并把这一套把戏发扬光大。

不仅如此,文中请马里兰大学的专家对成瘾药物中的吗啡分子进行详细阐述:“吗啡分子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效力,是因为它通过某种方式演化以适应所有的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大脑和脊椎中的受体,就像钥匙与锁一样。所谓的Mu-阿片受体,其作用是在它们接受人体自然产生的内咖啡肽时产生愉悦感,尤其欢迎吗啡分子的到来。”“吗啡分子就像个被宠坏的情人,离开就会乱发脾气。事实上,和我交谈过的吸毒者都说过,他们在戒断期结束时,排尿会伴有一种便秘似的刺痛感,就好像藏在肾脏里的最后一个吗啡分子在拼命挣扎,不想被排出体外。像情人一样,自然界没有哪个分子能提供吗啡分子这般仁慈的止痛,然后如此彻底地套牢人类,在人类想要摆脱它时如此无情地施以惩罚。”

奥施康定被怀疑有缺陷时,理查德.萨克勒所提出的主要辩驳观点是:该被谴责的是滥用药物的人,而不是药物本身,如果限制医生开奥施康定,对于那些处于中度疼痛,按照医生处方合理使用药物的其他患者是不公平的,因为剥夺了她们从病痛的折磨中得到些许安慰的权利。这是一个非常有技巧且容易混淆视听的论点,如果没有缉毒局的警官布里姬塔,借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即使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合理用药的普罗大众同样存在高成瘾率,关于药物的缺陷问题就无法被证实。

个人意志被无限放大,供上神坛,一个人似乎处在无限自由的状态,她的背后有无数道路可选择,她偏偏发疯似地执意要走紧邻悬崖峭壁的那一条,如果不小心坠落,怪不得旁人。疼痛被美国疼痛学会主席列入第五大生命体征,在千禧年的交界点,舒适扩张成为主流,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装载敏捷的头脑、健壮的身体,掺杂一丁点疼痛也不行,它是安魂曲的杂音。自由意志与疼痛有罪论本身就是矛盾,如果个人选择苦修作为基本生活方式,那么阿片类药物就不是救赎,而是沉沦。

现代的奴役方式已与过去的农奴制迥乎不同。不仅有福柯《惩罚与规训》全景敞视建筑的微观管理,还有如韩炳哲《倦怠社会》所宣扬过度狂热的自我竞争,二者交替、互为补充,药物上瘾的剥削则更为赤裸,吸毒者的眼病变为苍蝇的复眼,四千个小眼透过药物扭曲着捕捉世界。现代社会下的个人建立在极其脆弱的平衡之上,无孔不入的资讯打碎了人所拥有的完整价值,每个人都捧着空杯晃荡,人和人撞在一起,清脆地碰个杯,拼命吸食对方的酒水,对于获得感上瘾,也就不足为奇。

社会的风尚从信奉“义人多有苦难”(诗篇34:19)的清教徒转变为享乐消费拒绝痛苦的温床,铺天盖地密集的营销生动地描绘药物带来的天堂,阿片药物成为酷炫一族的社交货币,吗啡分子进化成带有倒钩的蝎子,在人体内紧紧夹住不肯退却,人是个意志薄弱到连阴雨天气都能深刻影响出行的动物,药物成瘾的原罪苛加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只是资本操纵的又一个把戏。

永远不要依赖自由意志,那不过是一片霎时令人感觉良好的安慰剂。

 短评

美国排名 top30 的塔夫茨大学,从医学院大楼上把 Sackler 家族的名字去掉了。中国排名 top2 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稳稳的。北大真棒,不愧是胡适当校长的地方。

5分钟前
  • null
  • 推荐

仔细想想奥施康定的特性,我觉得抖音其实和它有很多相似之处。悲哀的是,我们的国家并没有意识到,像某音这样的app其实也是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成瘾,甚至很多小孩和青少年也深陷其中,价值观、人生观都受到了很多毁灭性的影响。

9分钟前
  • 神湾小月
  • 力荐

德国人不信阿片类药物 他们觉得受苦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我也是

14分钟前
  • Scarlett____A
  • 力荐

交错的时间线却并不觉得乱。更到第五集了,看到医生见到销售代表只是想要多一些药时,感到这真的是完蛋了。

15分钟前
  • 求购大号隐形衣
  • 力荐

美国近一段时间以来最良心的剧了吧。这样认真讲故事的美国人还在,没有被绑死,也没见钱眼开,就不坏。

18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看得真是把我气死了,这部剧真是拍得太好了,资本主义黑暗面。FAA和波音,杜邦和EPA,都是典型。最绝的是我竟然发现Purdue Pharma总部在我家对面。。。

20分钟前
  • debut0901
  • 力荐

纪录片《药剂师》之后,换个视角再看同一事件,纵使坏资本再恶再强大,有法治就不怕!

22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今年最掷地有声的正剧。作为作品本身虽有瑕疵,但是因为这个话题如此沉重,真实,所以已经不重要了。最后一集穿越到2019的抗议,真实纪录影像和虚构混合更是再次提醒大家,这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无数人的悲剧。在剧中,经过一干凡人英雄的不懈努力,终于争取到了面对大财阀的一些小小的胜利,可是在现实里,一直到今天,sackler家族依然享尽荣华富贵,无一人因此坐牢或对此负责。purdue公司正在申请破产逃避责任,而oxycontin仍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地销售,继续为sackler家族制造利润。。。

27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电视剧也可以成为匕首和投枪。它有着调查报道的锋利,也有着电影的质地。从民间到官方,从专业人士到底层家庭,这些被牵扯的人中有悲壮地冲锋,也有无奈的折戟。这是关于权力,资本,良心的缠斗,让人们看到了复杂的灰度。它哪里最打动人?其实是信仰,总有些人不可被收买。

30分钟前
  • frozenmoon
  • 力荐

实在是有些无聊,如果像spotlight一样拍成电影还能忍受,但是拍成电视剧就太过老套、无趣。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年代穿插的方式拍,每集都没有固定的主题,把时间打乱又没有清晰、独特的叙事,实在是得不偿失。倒不如像mind hunter一样老老实实地抓住细节,讲故事。其次,因为卡司才看的,结果一个个老戏骨都成了工具人,人物形象太过于模式化,哪怕他们有家庭,但是看到的都是贴有标签的角色,没有立体的维度去探究人性。只能说编剧和导演无力驾驭这样看似庞杂但其实有迹可循的主题,又想推陈出新,但是最后落得细节和叙事都处理得很糟糕。但往往这样的主题都会得到很高的评分,然后观众自我麻醉在“迟到的正义”的释放中,面对这样一部剖析不深刻的社会伦理片,太容易放过并不是一件好事。

35分钟前
  • TaurielLee
  • 还行

普渡大学:和我无关 ——“Purdue University is not and has never been affiliated in any way with Purdue Pharma.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y was founded in Manhattan in 1892 by John Purdue Gray and George Frederick Bingham as the Purdue Frederick Company. Purdue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869 as Indiana’s land-grant institution, named for benefactor John Purdue.“

39分钟前
  • ⸜( ˙-˙ )⸝
  • 力荐

powerful and shame on peking univ. as they still keep the name of Arthur M Sackler on the wall.

41分钟前
  • 陈楸帆
  • 力荐

一条龙展现整个药物网络:纵向从资本家在会议室里拍板定下的目标,到销售代表们口口相传的伟大奇迹,再到医生不忍病人忍受疼痛写下处方,食物链底端是无数上瘾的患者,求药无门,无数破碎的家庭;横向有来自FDA的背书,被钱收买路演巡讲包装成人模狗样的疼痛学专家,奉承小镇医生走进聚光灯,假意收买实则利己,一篇五句话的投稿来信被包装成学术界顶尖研究成果。永远要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被多么大的恶意包围,保持正直和善良至少能换得良心安宁。

42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底层人民不仅很难拥有良好的教育、就业、医疗等资源 就连日常看病吃药 还要面临成为资本(药企)掘金试验品的风险… “现在我们发明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止疼剂 我们只需要想出一种病理特征 就能让服用奥施康定的患者 双倍增加剂量” … 谁能想象本应是造福患者的“灵丹” 最后却成了递向他们的刀子

43分钟前
  • Rachel S
  • 力荐

如果说在自我认知里苦苦挣扎的少女因为受伤染上药瘾是悲剧,那么正直,理智,仁厚的医生从药片飞速过渡到鼻吸简直是恐怖片

44分钟前
  • Rala
  • 力荐

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剧(成瘾治疗实习中

45分钟前
  • 如风
  • 力荐

启示片(to myself):作为科学生,永远审慎怀疑,不要轻信名刊大厂结论数据。作为法学生,永远坚守司法正义,不要畏惧挺身打出第一击。

50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力荐

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美剧,小人物对抗大资本的题材,不同于其他开金手指的爽剧,本剧可谓浇了观众一盆又一盆现实的冷水。一颗本来是拯救病人于痛苦的药片,却在资本贪婪、监管缺失与医学伪证的合谋下,变成杀人于无形的毒品:40万人因服用过量而丧生,不计其数的人因其上瘾、犯罪。本剧以一对检察官为线索,串联起病人、医生、药品销售、药厂高管、监管部门、缉毒警探等多方人员,十年调查只换来三名前高管被起诉,而后十多年该药依旧正常销售。查了一下新闻,直到2019年,在公众抗议的浪潮中,美国各地才对普渡制药提起集体诉讼,普渡面临巨额罚款破产,然而其背后的萨克勒家族却只损失了十几亿美元,现在仍是百亿美元家族,可谓印证了那句“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但没有胜利的战争不代表没有意义,因为有人看清了黑暗现实仍为之战斗。

53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小时候身边有很多卡车司机“溜冰” 因为听说对连夜开长途车很有用 每几年就会听说什么人从周围消失 最亲的小叔也以这样的方式消失了 更别提那些最为亲近的创伤 那时候年纪太小 不知道这些都意味着什么。正如剧中所说 奥施康定最早是在从事底层矿山工作而忍受长期职业性病痛的州蔓延开来 剥削的存在 深入每一个缝隙。 世界的真相太过残酷 我有时不愿意明白这无情的现实。记住了一句话“just go on and live your life”

54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联想到了黑水。看的时候绝望到胃痛。剧里为受害者们斗争的检察官们让我想到了张桂梅,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好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千万人的生命扛在肩上。有段时间狂看韩国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多次看到类似于“拍了播了,然后呢?现实依旧没有改变”的评论,这个事件的结局也不尽人意,赛克勒家族的人依旧花着沾满人血的钱享受着上层生活,那么这部剧也没有意义了吗?那么没有达到目的的抗争、发声就没有意义了吗?如果连表达都被回避,那么又有什么会发生改变吗?和引颈受戮有什么区别呢?就像Bridget说的“致第一批抗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后来的人不会继承这场战斗。

55分钟前
  • 獭獭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