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看过《红色药丸》这部纪录片后,对片中观点的一些整理以及自己的发散理解,由于是美国纪录片,所以很多事实及数据是用美国在进行举证,中国的情况没有真实数据做支撑,但不影响读者对【观点】的理解。
有了不平等对待,便有了歧视。有了歧视,便有人为群体发声维权,以争得平等的权利。
性别也好,性向也好,任何社会角色以及少数派,都在某些方面呼吁平权,这无可厚非,只是女权越来越获得各界重视,越来越能引起舆论之后,开始有些变味了。
同工不同酬,该维权;岗位胜任力达标的情况下,由于性别拒之门外,该维权。而若因为是女性,去谋求更多的福利保障,我认为得反思一下,这还是呼吁【平权】嚒?这是呼吁【特权】。这类行为背后,就是自认女性是弱势群体,这样的不平等感是自己给自己的,是对自己产生了歧视。
例如,一面说自己是独立女性,不强求婚姻,一面在谈婚论嫁的时候要求男方有房,说好的平等呢?要不就是吵架的时候说我是女人怎么了,女人就不能如何如何,一面在受伤的时候说我只是个女人啊······?????说好的平等呢???选择会赚钱而不是爱你的人结婚,难道不是一种长期卖淫??
其实,平权是一个可以细化到个体的课题,人都应该有角色的灵活性,不应该屈服于被期待的角色。
女性的传统性别角色被期待为——喜欢享受、被保护、抚养孩子。
男性的传统性别角色被期待为——保护者,坚毅,更强的工作能力。
而有些女性,是以工作为导向的,她们必须违背人们对她们的意愿,在选择自己角色特性的路上阻碍重重,这值得我们讨论。
同样的,男性不想成为养家的工具,不想让自己成为消耗品,不想用工作甚至讨媳妇牺牲自己生活的权利,也会违背社会对他们的意愿,而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什么毛病,这同样也值得我们讨论,所以这里会出现的一个看起来很荒诞的词汇【男权】。
更荒诞的是,在国家高层官员男性占比远高于女性的情况下,女性的生存情况是有明显改善,越来越好的,男性则不尽然,毕竟女性会抱怨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会抱怨高层女性领导者太少,而不会抱怨矿工为什么不招女性。
我说这些,并不是踩女权捧男权,只是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就事论事,撇开对人的偏见,你的三观多少会有一点扩展。
比如有人发出“那换女性赚钱,男性顾家怎么样?”之类声音,就是我说的就事论事,男权女权并不是对立面,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有选择的权利,我说的是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公平的规则,因为事实上,真正公平的规则对女性不见得有利。
再例如,用女性的收入比男性少30%,而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5年,这样宏观的数据同样没有可比性。
在美国,男性工作上的死亡率远高于女性,男性受高等教育占比远低于女性,男性基本无法获得孩子的监护权等等这些男权在抗争的东西,有些情况也不该归于性别因素。
你失去监护权也许并不是因为你是男性这一特质,正如你失去工作也不一定是因为你是女性这一因素。
再说一点更严肃,某些地区,女性被强奸会被认为是女性穿着言行不得体造成的,罪不在男性,女性还会被认为失去了贞操而被人唾弃。
而这里我要提的是,说到强奸,不只是男对女的,说到游行示威【停止家暴】,基本上等同于【停止对女性家暴】,这两条甚至在法律上就存在漏洞。
事实是在美国大部分的家暴都是双方互相的,只是女性会被认定为弱者,或者说这场干架中女性占了下风,估计男性遇到这种事情朋友都会认为被老婆打打是亲昵的表现吧,但是看过《红色药丸》这部纪录片之后,你会受到震撼。
最后,每个群体都会有弱势的方面,每个个体都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孕妇跳楼的根本问题),极端一点,如电影《发条橙》里讨论的,我们也应该有选择做坏人的权利,不过,我还是希望世界和平的。
看到豆瓣短评区有部分带着强烈情绪的、给这部片子的差评。如果说这个片子叙事上前后有重叠、或是逻辑不清之处,我还可以理解,但因为作者为男性说了几句话、最后姿态性地来了一句“I’m not a feminist anymore”就认为这片子不值一看,未免太苛刻了。
就算有些人依然习惯于用“屁股决定脑袋”这样的认知方式来做判断,我依然想补充一点,这部片子里出现了很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投身于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人,如今却开始指出Feminism的一些问题,并为Men’s Rights Movement竞相呼告。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你至少可以好奇一下他们思路转变的契机吧?
一、现代社会中男性可能面临的弱势处境
这部片子里所呈现的现代社会男性问题基本上分成三块:
1. “可抛弃的男性” The Disposable Male
这个概念是由Dr. Warren Farrell提出来的,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里最值得了解的概念。Farrell是老女权运动分子,当年和Gloria Steinem合过影,同时还是美国女权组织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的一员。所以,虽然他是个男的,这位的意见还是值得听听吧?
什么叫“可抛弃的男性”呢?在The Myth of Male Power一书中,Farrell提出,对于一个需要维持种族生存的社会而言,男性一直被视为可抛弃的对象。由于先天的生理优势,体力工作大多数是男性去做,无论是古时候的种田、盖房,抑或今天的消防员、矿工等等,同时在面对战争、抑或是火灾、空难等紧急事故中,成年男性往往被期许要负担着更多的生存危险——而拥有子宫的女人及其后代儿童作为再生产领域的主要成员,肩负着种族延续的职责,往往拥有优先的逃生权。这种分工下,男性更多被视为success object,被期望扮演养家者、保护者的角色,女性则更多被视为sex object,因其拥有的生育功能而被“保护”,同时也被期望完成繁衍后代的职责。MRA运动家认可女权运动指出了“we value men’s work more than we value female work”的不公平现象,但女权运动是否忽视了,因为女人有子宫,we value female life more than we value male life?
把“可抛弃的男性”向前推一步,正是这种自农业社会起为种族延续而产生的社会分工,导致了负责生产(production)的男性处于公共领域,而负责再生产(reproduction)的女性更多处于私领域;这一分工和思维上的惯性延续到现代社会,就导致男性在工作领域依然比女性占据更多的优势,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而女性依然被赋予生育后代的期望,承担更多的婚配压力——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这些追求性别平权人士所反感的点。
Farrell这个概念的价值在于,它再次提醒我们父权制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一个东西,其存在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及物质动力——当然,这里绝不是在为父权制作辩护,在当前这个人类体力得到极大解放的时代,父权制显然过时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浸泡在女权思潮中容易带来一种思维惯性:all men are oppressors! 仿佛是历史上的男性有意地设定了一个重男轻女的系统,系统规则对男性有利,却以牺牲女性为代价。而MRA却指出,patriarchy is the RESULT of gender roles, not the vice versa. 倘若把一切问题都赖给父权制,却不去思考其背后的形成逻辑,那就很难找到今日各式各样性别矛盾的出路。说得难听一点, it’s just a way telling men to shut up.
了解到男性作为生产主体的可抛弃性(正如女性作为再生产主体可能遭受的危险和恐惧),以及父权制的形成逻辑,也有助于警醒我们,避免对男性产生想象上的误差。Feminism切忌进入的认知误区,就是过分妖魔化男性,部分女权主义理论甚至认为male is inherently violent / bad,这一点是我不能接受的。承认男的天生更坏,这未免太落入本质主义的窠臼,同时也很容易给女性自身戴上不必要的道德枷锁。
还想补充的一点是,更加不要过度妖魔化底层男性。现在网上存在着一种底层男性都是吸底层女性血的刻板印象,但Paul Elam描述了一个很简单、但因为过于简单却往往遭到我们忽略的情境:“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周工作70个小时,他绝对不会说,我每周工作70个小时,是为了去控制(CONTROL)我的妻子和小孩”。相反,在很多努力打工养家的男性看来,这种在外工作的打拼,是男性对家庭牺牲、关爱家人的表现。我承认底层男性有一些确实很糟糕,这个群体在社会经济上存在相对劣势,内心不满的声音也很难被听到,如果再被仇恨言论裹挟,确实非常容易催生出一些极端的报复行为——美国锈带的底层白人就是前车之鉴了呀!即使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能在这种仇恨的火焰上少浇一把油,也是好的。积极的沟通、关怀、同情永远比一味指责谩骂更有意义。
就这一部分而言,我认为男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说白了就是反对将传统的性别角色作为当代生活的唯一解,呼唤男女在选择角色、选择公共/私人领域上的灵活性。如果女性真的为自己求解放,也应当把男性从bread-winner的想象中解放出来。而如果男性真的为自己求解放,也请不要无视切实存在的 gender wage gap ,请问问你们自己,do women “choose” to earn less than men?
(一个小问题: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只能是做公共/私人这样的二元区分吗?有没有可能产生其他的想象、新的形式?)
2. 喜当爹问题 Father’s Rights
片子里具体讲了好几类男性在育儿上的不利境况(——当然,前提是他有意愿做一个参与儿童成长的、负责任的父亲),我统称为喜当爹问题。事实上,MRA的领袖Paul Elam也指出很多男性都是在离婚时,发现自己很难拿到自己孩子的抚养权,在这一刻决定加入男权运动的(和我国女性的境况多么相像啊!我身边好多妹子都是在找工作遭受性别歧视的时候女权意识觉醒的)。
在MRA眼中,(美国的)男人当爹要面临什么不利局面呢?第一是family court injustice,男人离婚后比较难得到孩子的抚养权,法官一般优先把孩子判给女方;第二是parentnity fraud,简而言之就是被戴了绿帽子,还要给别的雄性养孩子——这大概是虎扑jrs的噩梦?
关于父亲权益这个问题呢,首先,作为一个女的,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呀!生理差异在这,女人有子宫,而且女性分娩和母乳哺育阶段也要遭受巨大的风险和压力的。生育对女的来说算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事情,对男的呢,你至少生理上不会有太多风险对吧。而且在现代社会,因为避孕措施的发展,女性在面对性生活时的风险已经降低了很多,如果没有避孕,女人做一次爱要背负的风险可就更大了。
但转念再想呢,我又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也陷入了一种女性思维的惰性?也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意愿/有能力当好妈妈的呀,有些男的就是比女的更爱、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养孩子,那又怎么算?我现在能给男性的建议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小孩,请你先思考怎么做一个好爸爸,思考如何放心让一个女人愿意和你一起抚养小孩,不要有一丝“丧偶式育儿”的可能性出现。好像这个说法也比较偷懒,我也还没有理清楚。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讲“差异中的平等”,我以前比较关注平等那一边,相信男生可以做到的我也一定可以做到。倒是这个问题,让我开始慢慢感受到差异的存在了。讲真,男性的“父职焦虑”让我再一次强烈感受到,子宫对女性来讲,既可以是负担,又可以是一种多么empowering的生理器官。
3. 公共舆论中男性话语权的失落
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公共舆论场中男性的声音失落,而不是说男性话语权在现实世界不再占优——大量的决策部门依然是男性决策者为主。以及,此处提及的现象都是美国的网络舆论和媒体报道局面。
公共舆论中男性话语权的失落,最直接体现就是在人们对于美国家庭暴力现状的错误认知,大众普遍认为家暴的受害者主要是女性,但事实上这部纪录片提供的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遭受家暴的数量和概率都是差不多的(女性略多一点点),但同时,为男性家暴受害者提供收容庇护的场所,全美只有一所,而接纳女性的收容所有两千多所。在这一点上,我站在MRA一边,家庭暴力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暴力,there would no longer be a gender problem if both men and women are th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类似的话语权失落情况再比如,关爱乳腺、抵制乳腺癌的活动时常见诸媒体,对于前列腺癌的防治却难以受到足够的关注。
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上的性别偏颇,讽刺性地体现在一个大悲剧上。极端组织Jihad在一场袭击中,放走了劫持的小女孩,烧死了人质中的小男孩,但烧死男童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国际关注;为了进一步吸引国际舆论,他们重新抓了一批小女孩进行毁灭,立刻引发如潮西方媒体及主要国家领导人的谴责。——我们这下倒是“关心”女孩、不“重男轻女”了,可如果也早点关心男孩,是不是那些女孩就可以逃过一劫了呢?
所以你看,不关心女性,男性不会有啥好日子过,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不关心男性,我们女性也迟早遭殃,现实正在上演这一点。我非常喜欢上野千鹤子老师的一句话,女权主义的成熟,应该是从dependence到independence,再到interdependence。这需要男女双方一起来努力。
二、如何关心男性? Men’s Studies的未来
好在还是有人预料到了这一点,关心女性的同时,男性也需要关心和理解。这部纪录片在末尾处介绍了男性研究的出现——和蔚为大观的性别研究(其实主要都是在研究女性和性少数群体)相比,这个领域还远不能说兴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成为了男性及男子气概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Men and Masculinities,相关新闻可参见//news.stonybrook.edu/newsroom/press-release/general/men_and_masculinities/),Michael Kimmel是这一研究当前的主要推动者。在该中心的成立典礼上,Gloria Steinem、Jane Fonda等女权运动的icon也都有出席、担任一些顾问角色。
比较可惜的是,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下这个中心的近况,似乎这几年来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关注和发展。2015年有一篇报道简单描述了Kimmel想在这个中心进行的教学和工作,不妨一看(//www.nytimes.com/2015/08/09/fashion/masculinities-studies-stonybrook-michael-kimmel.html)。总的来说,Kimmel提倡more than one way to be a man.
读到有反对意见指出,学界根本不需要Men’s Studies,因为整个History都是在研究他们了。这个恕我不能赞同。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都是在研究“大人物”,也就是那帮Alpha Male的光辉历史吧,而在这个英雄主义式微的年代,每一个平凡的女性和性少数群体都得到了学术界的研究关注,那么,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直男也应该被关心关心呀!
比如, MRA在片首指出了几个现代男人的惨状,我就觉得很值得学术界来关心关心:
1. 男人活得比女人更短
2. 男人更容易有心理问题,自杀率也更高
3. 男性群体中的游戏、情色成瘾者比例更高
我不觉得这些问题是因为男性的出场设定就有缺陷。比如第二点,最近和一些异性友人的交流让我发现,纯直男友情里很少提供负面情绪排解的渠道(女生友谊就不是这样),表达软弱、负面情绪的直男甚至会被同伴视为gay;男人们也不太习惯“哭”——就好像对一个女人来说,发火、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样是一件很不符合社会期待的事儿。但是,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适当的哭泣真的是一个很疗愈的动作!每次哭完后我又能重新投入到下一步的生活,之前的压力也小了很多。男性需要更习惯于面对和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才不至于憋出病来呀。
三、请做一个诚实的女权主义者
我看到在本纪录片的短评区,看到有些评论对导演Casey最终说出“I’m not a feminist anymore”这一行为感到非常失望,也有些人觉得她被洗脑了、影片中一些展现个人困惑的片段其实是脑子不太好使的表现。
我反而觉得Casey的表达非常诚实。Casey第一个对我很有启发的动作,是她在听MRA对自己诉说男性面临的苦恼时,她发现自己双手交叉在胸前,她并不能马上理解他们在说什么,然后她马上联想到,她以前给一些男性诉说女性劣势的时候,很多男性也都会做这个动作。所以,当你试图理解对面那个性别的人所面临的世界时,可能大家都不太容易和自然。
Casey还问了自己这样一组问题,如果能自己选择性别,回到五十年前,她还会愿意当一个女性吗?如果是活在今天,她会愿意当一个女性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她的答案是否定的;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她说是的,她依然愿意在今天这个世界成为一名女性。
我的回答和她完全一致。(这可能也验证了女权搞了这么多年,还是有点小成就的?)
我大概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总体上能够fit in当前社会对我的身份期待,在他人和自我的预期间基本实现了平衡。所以一方面,我非常感谢女权主义,感谢女权主义为所有女性争取到接受教育和出门工作的权利。但必须承认,我依然享用着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给我带来的“红利”,绝大多数情境下,我依然是浪漫关系中不需要主动开展关系、转而享受照顾的一方,我不太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在真诚面对自己的时候,我觉得我(作为一个野心并不太大的人)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但我知道很多男性并不是这样。
但内心的正义感也告诉我,如果我真的支持女权主义,真的相信gender justice的必要性,我会希望justice可以顾及到性别双方,而不是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
你当然没有必要像Casey一样表态“I’m not a feminist anymore”,中美的性别平等境况、文化传统也都大大不同。但我想,在我们支持女权运动、推进性别正义的同时,要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
Why am I a feminist?
事实上,现在社会对女性有普遍歧视,而且,受害者是女性的基数更大。
但这并不能反驳男性也有受害者的事实。对于少数,我们不能忽视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与国外相反的是,在中国,任何人云亦云的话题都会成为真理,任何随大流都会正确,任何舆论都会一边倒。中国人的从众思维已经深入人心。所以鲁迅说,在中国人的屋子里透气,必须把屋顶掀了不可,不然窗子都不给开。
于是,这句话成了许多女权主义者崇高的理由,她们会说平权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争取女权才能获得平权。
但是,我们要解决的不是更本质的东西吗?我们要解决的是中国人一边倒的特性,这才是所有“主义”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多和少,但少数派不能被多所蒙蔽,在全力保护多数的同时,也必须分一部分精力照顾少数。或者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有多和少的问题?中国网友的特性,就是喜欢给某个群体扣帽子:熊孩子,白左,直男癌,田园女权等等,甚至成为了相互批斗的资本。
如果这样想,平权绝不成问题。
导演Cassie Jaye在跟拍“男权运动”组织一年后说:我不知道以后往哪里走,但我知道自己留下了什么,我不再是个女权主义者。哎,百味杂陈 片子以数据、个案为基础讨论性别议题。男人也是人,两性之间本不该开战,激进女权却几乎silence了所有其他声音,以“from misogyny and misandry to intersexual dialogue”(从厌女、厌男到两性对话)为题的讨论会,都会遭致抗议和骚扰 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接近,资金资助却不成比例;女性意外怀孕后,男性被动承担后果,几乎没得选,不是父亲却有可能支付赡养费,是父亲也很有可能要不到孩子监护权;家暴受害者也有很多男性,很多人却不当回事,全美只有一家收留男性的家暴庇护所;某教极端组织博科圣地反对西方教育,杀了无数学龄男童,直到绑架女童才引起西方关注…… 片中说,过去女权运动的敌人是资本主义,七十年代后,美国极端女权运动兴起,敌人变成了男性,将男性妖魔化,对男性的痛苦和困境保持沉默。是这样的吗?无论如何,就像片中受访者所言,男女两边都有受害者,都有加害者。极端,极左极右,都是祸害
看了40min看不下去了来吐槽,导演的立场可见一斑(不知道后面有无反转),纪录片主要问题在于主题的偷换概念。
据说这是一部致力于让男权运动者和女权主义者平等对话的纪录片,按照这个主题来解读,这部纪录片部分跑题,或者说避重就轻。导演本人(正如大部分平权运动中的普通人)对feminism的认识非常浅薄,非常naive,面对被访者一些常识性漏洞都无法提出质疑,更是分不清阶级矛盾和性别歧视的区别(当然,这两个问题本来就相互交融)。
片中men's right advocators 绝不是社会中典型的misogynists,他们甚至算不上antifeminists,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性别对立问题的核心。更重要的是,片中的男性语言是经过美化的,他们所主张的men's rights从本质上与 gender 毫无关系! 属于偷换概念,feminists 跟你谈论gender issue,这些advocators争取的却是social-economic status。所以我认为导演选择的拍摄对象不符合主题。
此外,很多例证说不通,望周知:强奸男孩的是男性,发动战争的是男性,剥削底层白人男性的资本家也大多是男性,patriarchy制定的法律使强奸认定困难保护了很多男性犯罪分子。不要只看见上层阶级知识女性获得的权力,广大底层女性过的比丈夫更差,不要拿个例说事。
——————2021.9 有用的更新———————
本来已经忘了这个纪录片,但是有人在评论区提出质疑,所以贴出我们的对话,请大家理性思考。本影评只针对本纪录片和导演,不针对其他任何主义以及个人。
很遗憾,这位朋友给我发了两条私信将我拉黑了。我对别人以礼相待,别人却将我拉黑。sad
片中提到的男人女人都有受害者的问题,说明很多社会问题并不是性别造成的,有人也提到最开始女权的敌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后来才变成能对其施行实质伤害的男性,因为人无法对抽象的东西泄愤,而资本更加不会让被压迫的人发现这个事实更别说反抗,而人一旦沉浸在自己是受害者的概念里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人是否也同样是受害者的问题,所以会选择最直接的接触人,控诉他们是施暴者是压迫者,要反抗才能得到救赎,这也是很多人把一切罪责归咎于父母的原因。
很多评论还提到去性别化的问题,可是只要只有女性能够生育,去性别化就不会实现。这个片子只是要求所有诉求者正视自己面对的问题真相,不要沉浸在某种被洗脑的模式下,通过攻击的方式释放自己的痛苦。Privilege is invisible to those who have it.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拥有极端女权想法的人们。
谈及解决方法,我还是觉得持有的观念和真正能施行的政策和法律是两个概念,如果能在混乱中保持住相对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自己相对清晰的思考和开放的观念,就可以一直走下去,被抛弃的不止是男性,还有女性,还有整个底端的被洗脑的社会阶层,这是社会形态的问题,不仅仅是性别。
在正常情况下,自诩为弱者的存在就是逆向歧视。
看得气到睡不着,如果大家真都是提倡性别平等,何必互相比惨,谁更惨谁就赢了解决问题?根本都是变质的自私自利。世界是男人的,不代表男人不会成为受害者。女性才刚刚拥有男人生来就有的权利,还不是全部,就已经被妖魔化的这么辛苦了,怎么平等
揭露女权谎言
這一片更加說明了,無論是以MGTOW還是political feminists為代表的性別思考,都應該以父權體制為敵。父權系統所強制要求的陽剛氣質才是造成片中所言"train our sons to be disposable“的根源。家父長制令極端男女性別權利派別壁壘分明、針鋒相對,但他們實質上才最應該是同一戰壕中的親密戰友。
建议微博、网上的田园女权都看看。她们不会抗议煤矿工人中女性数量太少,她们不会抗议出现危险事故让女性先走是对她们的歧视,她们不会抗议战争中95%死亡的是男性,她们抗议男方结婚没有房。
和朋友也讨论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不自觉的女权主义成了主流的政治正确观点这本身就很荒谬,任何一种平权运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人类本身的平等而不是带着仇恨的去挤兑对方。当激进主义参与其中理性和可思考都会收到冲击,由中心成滚雪球般壮大就更难真正理智的平等对谈了。值得反思也敬佩本片导演的勇气
“2018年12月,云南一个14岁的小女孩被两个男人灌醉后轮奸,因为酒醉吸入呕吐物窒息死亡,其中一个男人,是小女孩的堂兄。这已经是我这天看到的第3个关于女孩被性侵的噩耗了。今天早上7点,媒体曝光:河北一12岁女生被查出怀孕,女孩说自己曾被班主任两次性侵,还曾带人来侵害她。班主任还威胁恐吓她:「如果跟大人说了,报了案,我要是坐了牢,出来后弄死你。」下午4点半,媒体曝光:内蒙古包头一个幼儿园孩子,被老师猥亵。”转发一个日常新闻什么时候这种消息得到男性朋友大力关注了,什么时候女人再互相撕逼不迟。现在,太早。
我从来不认为女权主义只是为了争取女性的利益,男性也父权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做的是打破传统两性区隔与固化分工,一个人想做什么应做什么,和性别无关。所以,男人和女人,并不对立,而是同盟。
男权:你听我说其实我……女权: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PC真是easy warm blanket 愿意对话 能够反思 而不是一股脑的去运动(还是红发女那种low的行为)才是好的公民参与。了解了很多男权的facts 片子pace很好
女权思想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随着女权运动取得的成绩,女性的权力的倒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其实自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人,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女权主义,而男性的对于自己的认识更加的模糊,甚至不觉得男性在家暴、子女的抚养权等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这部纪录片让人大开眼界!
真的是颠覆我三观的纪录片。片里有个人说:“你们为什么就不听听哪些和你们意见不一的人的观点?”其实这句话是给我最大震撼的,那些坚持己见不去倾听的人坚持的是自己的信仰还是愚蠢?那些美国普通民众一直在用脏话来淹没别人理性的解说,这是在吵架,在强加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说服。让我很担心的是美国普通国民那么愚蠢,这个国家还有没有民主的必要。以前我支持美国左派,但是有一次我看了右派对他们观点的解说后我才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理念。好奇心能让人去了解和自己不一的观点。
在关于《丈夫忘买鸡腿被妻子捅死》新闻的问题下面被推荐了这部片子,一个女权主义者拍的男权纪录片。跳出一个局限来看待问题,总是能看得更加全面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有些“女权主义者”看起来那么愤怒,却那么幼稚的原因。
如果一种主义不允许一点点的质疑或诘问,如果某个主义永远只能是伟光正,只有两个可能:1、这个主义的追随者已经走火入魔了;2、这个主义本身是懦弱的,或者说,信徒对自己追随的主义并不具备信心。PS:当部分女权对处于弱势处境的男性权利运动者进行各种精神暴力之际,她们的表现与父权/暴力在本质上又有何区别呢?导演最后说,我不再是女权主义者了,听在心里还是很震撼的。
不管男人女人都有争取自己权利的自由。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最直观的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女权变成一种政治正确,当女权变成一种宗教,当女权主义者摆出受害者的姿态要特权,要反对的声音闭嘴,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不管对错,只知道反对,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离极权和堕落就不远了。
1.“用荣誉.勋章去正当化男人在生活工作中被奴役的事实”2.“只能嫁给一个不爱却很有钱的男人不就是卖淫的另一种形式 只不过时间长短回报多少”关于新兴的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抗争的纪录片 一遍遍刷新着三观 全程目瞪口呆的看着 资本主义社会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温饱线上的我
4星给导演倾听的勇气,纪录片里所谓的男权的诉求,其实都是女权想要一起争取的,男女明显都是受害者,整部片连这点都看不出只微弱地提到了一点点,导演给我感觉被极端女权洗脑太深反而强势反弹了。不过我也希望自己能有倾听的勇气,特别是反面的声音
把男性普遍遇到的歧视和社会阻力和女性比,就像被纸划到的和断腿的比疼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罕见的冷静客观地看待两性问题的片子
我完全不在女权这一边,但是导演作为一个自认女权主义者的人,有勇气进行这样的沟通对话以及对世界观的修正,极其牛逼。从逻辑上对任何一方性别的仇恨都会导致人类作为种族的毁灭。我们必须要面对另一性别的人们带来的差异,so sit the fuck down and talk, solve the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