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与道德无关
影片《Wilde》以王尔德的情感生活为主线,讲述了王尔德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生。王尔德是个唯美者,这从他的童话故事可以看出。生活中,王尔德属于同志一族,或许这也源于他是个唯美者。从王尔德的本性,他认为同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事物,他必须遵循本性去生活,否则,生活就充满了谎言。然而,社会纵然开放如当代,恐怕也难于大大方方的接受这种关系,所以,注定了王尔德的悲剧结局。
影片中,王尔德在法庭上的演说,无疑是片中的精彩段落,那是艺术与道德的直接交锋。导演给了充分的空间,让王尔德阐述美,阐述同性关系的美——“一种无法宣之于口的爱”。在王尔德看来,美是与道德无关的。很难说是由于这样的观点,王尔德看到了同性关系中的美,还是由于他的同志身份,让他有了这样的观点。抛开同志话题,艺术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则是个更为广泛的命题。艺术的脚步总是由少数具有敏感特质的人所引领,而道德必须为大多数人所拥护,很难保证两者并行不悖。无法追究道学先生的僵化固执,有些冲突注定是不能避免的。千年中,这个命题无情的反复着,执着的艺术探索者们,或潦倒一身,或难免兵戈相见的厄运。王尔德只不过是无数历史轮回中的一幕。
今天,王尔德的作品获得了比王尔德本人更好的命运。我在想,千年中,是否有无数艺术之花,同样的绚丽,却与艺术者本人一样为周遭淹没,无人问津而至黯然凋零。
影片的结尾有一句话,悲剧,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或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阐述悲剧。悲剧,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你与这个世界太相同,另一种是,你与这个世界,太不同。
2 ) 爱的伤痕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无论穿衣打扮、待人接物、著书演讲,一切的一切,他都时时身体力行自己的唯美主义。他惧怕丑的事物,王尔德曾见过在本系列第一篇中提到过的法国诗人魏尔伦,因其容貌丑陋而甚感厌恶。下面这段王尔德的“至理名言”既能表现他唯美至上的准则,更透露出他傲视不羁的风范:
“个性善良不如长相美貌,不过个性善良总比长得丑好。”
1891年,时年37岁的王尔德认识了21岁的道格拉斯。这位相貌迷人的侯爵之子,改变了王尔德的人生际遇。道格拉斯昵称波西,在王尔德给波西写信的落款中,充满了“永远爱你的”、“天天想你的”、“只属于你的”这样的字眼,他满腔热情、无所顾忌地倾吐自己的赞美与爱恋。在他才华横溢、热情飞扬的笔下写来,波西仿佛是天仙下凡、人间尤物。
“我爱你,我爱你,我的心是一枝玫瑰,是你的爱促使了她的开放;我的生活是一片沙漠,受着你甜美的呼吸的吹拂,它清凉的春季就是你那双美丽的眼睛;你小巧的双足所至之处,都给我踏出阴凉的山谷,你头发的香气就像没摇,无论你走到哪里,哪里就发出肉桂的芳香。”
两人都是追求享乐之人,当真是声色犬马,珠联璧合。波西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风闻二人关系,便严辞要求二人断绝往来,波西一向与父亲关系不睦,更是将此作为报复机会,迎面反击。夹裹在粗俗的父亲与自私的儿子之间,王尔德越陷越深,成为了这场争斗的牺牲品。
“他一个餐馆又一个餐馆的寻找我,目的是想在整个世界面前侮辱我。他气势汹汹,大有如果我还击就把我消灭,即使我不还击,也要把我消灭的架势。”
在波西的撺掇怂恿下,王尔德将侯爵告上法庭,然而乾坤扭转,万劫不复,最终被送入监狱的却是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的王尔德。对比王尔德早两年写给波西的情书,再读他在漫长的地狱噩梦中写就的《狱中书》,两者情绪反差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当年的天使在如今的笔下成了自私浅薄的负心人,尽管他拼命压制对波西的怨恨,字里行间仍满是绝望、愤怒、忧苦、悲哀……
“我坐在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的废墟上,几乎被痛苦摧垮。”
“悲哀,以及悲哀教会人的一切,就是我的新世界。”
王尔德在法庭审判中,阐述了他那震惊英伦的“不敢说出名字的爱”:
“‘不敢说出名字的爱’在本世纪是一种伟大的爱……这种爱被误解了,误解之深,它甚至被描述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为了描述这种爱,我站在了现在的位置。它是美的,是精致的,它是最高贵的一种感情,它没有丝毫违反自然之处。……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一点,而只是嘲讽它,有时还因为它而给人带上镣铐。”
*********
把Wilde译成《心太羁》实在是神来之笔,既扣上了王尔德名字的本意,又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他的行事风范。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命运多舛。从VCD时代到DVD时代,买过数次,一直就没有一张能完好放出来的碟。零零碎碎地看过好几次,当最后终于完整看下来的时候,却已是兴趣大减,味如嚼蜡。
本片的选材就是王尔德与波西的情事以及之后将他陷入牢狱之灾的那场审判。这场风化案即便是隔了百年的风雨,在今天似乎仍然足以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电影算是很忠实于史实,如果了解王尔德的人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循规蹈矩、浅尝辄止;而不了解王尔德的人看这部电影,可能又会觉得不甚了了、雾里看花。
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巧妙的是,借用王尔德给儿子讲自己的童话《自私的巨人》,曲径通幽。据说王尔德给儿子讲这个童话时,竟然失声痛哭,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回答道: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童话正影射了王尔德自己从“快乐王子”到“悲哀巨人”的命运:
“谁敢把你弄成这样?”巨人吼道,“告诉我,我去取我的长剑把他杀死。”
“不要!”孩子回答说,“这些都是爱的伤痕啊。”
*********
虽然电影本身并不如何出色,但是演员阵容却相当齐整,特别是在10年后的今天看来,这部电影简直荟萃了当今英伦的才子美男。
主演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绝对是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不仅形似王尔德,而且同样是才子,身兼作家、编剧、导演、演员多职;不同的是,王尔德毕业于牛津,弗莱上的是剑桥;而且他们同样都是gay。这位才子现在还年年主持英国的电影学院奖,语带机峰,妙趣横生,绝对有王尔德遗风。
不过就电影而言,对王尔德的塑造多少有些面目模糊,这种以恣意纵情文字著称的作家,还是看他的作品,才能最了解他这个人。
在我看过的电影里,男人能演出“天使面孔,魔鬼心灵”般人物神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全蚀狂爱》中的莱昂那多,一个就是本片中演波西的朱迪·劳(Jude Law)。演这部电影时,朱迪·劳还远没有今天的名气,然而他却将波西这样一个天使与魔鬼结合的化身,演绎得让人又爱又恨。影片最后,他在阳光下的回眸微笑,简直是……唉,如果当日的波西真是如此丰采,我就一点都不奇怪何以王尔德要一次次落入同样的深渊。
可惜的是,如今的朱迪·劳越来越融入好莱坞,名气是越来越响,八卦是越来越多,而且依然帅哥一名,可当年那种闪亮的魅惑光彩却不复存在。
罗斯是王尔德的终生好友,也是为其打开通往男性爱的第一扇窗口,一直对王尔德无怨无悔,最终死后葬于王尔德的墓中。影片里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多少会让人感叹王尔德的所爱非人。演罗斯的演员迈克尔·希恩(Michael Sheen)现在说来似乎也没什么名气,可你要是看看他去年在《女王》中对首相布莱尔的演绎,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感觉英国的男演员随便拎出一个,都实力雄厚。
片中还出现了王尔德的另一位情人约翰·格雷(John Gray),由于王尔德有一部极为著名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因此不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总是会将这两个现实与小说中的“格雷”联系在一起。他的扮演者艾恩·格鲁福德(Ioan Gruffudd),如今在好莱坞也是风生水起,演过《神奇四侠》中的奇幻先生,《亚瑟王》中的兰斯洛。我倒是对他在BBC电视剧《远大前程》中的匹普形象更有印象,感觉还是经典名著改编影视更服他的水土。
本片中还有奥兰多·布鲁姆(Orlando Bloom)在大银幕上的第一次灵光乍现。他演一个街边的Rentboy,戏谑诱惑地和王尔德对视了半天。当然我是多年后知道他演过这部电影后,才又后知后觉地把他从人堆里找出来。
*********
王尔德是美的殉道者,他生逢一个并不真正需要美的时代,他以自己招摇的美和“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挑战整个时代的道德神经。最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他成就了美在精神黑暗时代的命运象征。
王尔德最终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如今每日都有慕名而来的女士在他的墓碑上一亲芳泽,上面永远印满深红浅红的唇印。虽然公墓工作人员会定期清洗墓碑,然而每次清洗过后不久,又会有形色各异的唇印尽现碑身。
“快乐是给美肉体的,但痛苦是给美灵魂的。”美在任何时代,永远都不会缺少真正的爱慕者。
附: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这一系列文章中谈到的电影,皆涉及一些作家的同性爱情故事。之所以取这么个俗不可耐兼狗血淋漓的名字,其实也是拜各种译名所赐。就好像Wilde译成《心太羁》本很绝妙,而有人非要译作《王尔德的情人》;又或者如同Maurice不译作《莫瑞斯》而要译作《墨利斯的情人》一样,生怕观众不想入非非,硬是要把“情人”安在上头。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一)——《心之全蚀》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二)——《留心那话儿》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四)——《莫瑞斯》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五)——《小尘埃》
大师和他的情人们(之六)——《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
3 ) 第一次触动于同人电影~~王尔德
我一向不喜欢耽美与同人
但是这一部,我被感动了······
最开始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这是我们家开花(Orlando Bloom)的处女秀,其实看之前被告知他在里面的镜头只有不到一分钟,台词也只有一句~但是后来我发现英国大帅哥 Jude Law 是主演,便相当花痴的下载了这部电影。
看到了十几分钟,我顿悟了~
这是一部GAY片。
我一向对耽美不感冒。开始看《心之全蚀》的四分钟片花(谁让主演之一是我们家RJL的扮演者呢~另一位主演居然是“Jack”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囧······),当演到两人打KISS的时候,我就差点吐了。N久以后突然一个冲动下载了那部影片,片中魏尔伦对自己妻儿的冷酷甚至于疯狂让我忍受不了,看了二十分钟就把那个电影标为“已看”。
但对《王尔德的情人》,我居然一直看了下去。大概是因为十几分钟出现的罗比(实际上是在《Queen》里扮演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不是所期待裘德洛吧。但最终,Bosie出现了。
在看后查询的资料里,真实的Bosie 更优雅。
影片的情节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起伏,整个感觉是王尔德与他的以Boise为主的情人的故事。在法庭上为同性恋抗争,为 Bosie—— 阿弗莱德·道格拉斯勋爵在家里所受父亲的虐待所抗争。
任何一个正常的父亲——即便是电影里面这个很暴虐的父亲都不会再那个时代同意儿子同性恋的。冲突自然爆发。一百年前,同性恋自然是社会所抛弃的。
王尔德状告Bosie的父亲诽谤——当时王尔德已经久负盛名。但随后被反诉,以”有伤风化罪“被判入狱两年。(这个事件被新视野英语第四册的第一篇课文引用成不珍惜名声的反例,让我有一点不爽。)
影片里还有一个角色,罗比。是他诱惑王尔德走上同性恋的道路的。但我感到,他是最爱王尔德的人。在王尔德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能提供明智的建议与帮助。而Boise更多的是一种对家庭的反抗所导致的堕落。但是王尔德爱的是他。爱他的气质,爱他的才华,爱他的不羁。
很难想象我会这样评价与描述。看这篇文章的你们也许会觉得恶心吧。但在电影结尾,当王尔德从监狱里出来后,与Boise相会,我突然觉得有一点感动·····也感觉有些理解了······在经历了这么多以后,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王尔德贴吧里的粉丝都说他这两年牢坐得值得。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因为电影里所描述的王尔德的妻子是那样的贤淑善良。即便他受社会的非议,她还是坚定的理解自己的丈夫。
王尔德对自己的妻儿一直都很好的。在狱中,当妻子来探监时,他表达了他的忏悔。
但他的妻子没有活到他出来·····在她的墓碑上,刻着:the wife of Oscar Wilde
(但现实里王尔德出狱后他的妻儿都还在,王尔德挣扎了一番后还是选择了Boise)
很多影迷把这部片子与《心之全蚀》做对比。诗人魏尔伦与兰波的故事也是很有名的。魏尔伦第一次遇见兰波的时候兰波只有16岁。但魏尔伦对妻子儿女的疯狂举动让人恶心。同是两个年长的泰斗,同是两个英俊年轻的新秀,而故事的结局却又惊人的相似。
4 ) wilde's boys
“你恨我!你恨我是因为我是oscar唯一爱的人,而你,只是他众多boys中的一个。”
如果没有这句话,我是否会在看完《wilde》的周日晚上少悲伤一点?我是否会不让这部剧纠缠我的梦境,直至黎明?爱应该得到相应的报偿,毫无希望的绝恋,只应该用于浪漫的幻想。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爱的人付出一切,一如robbie对wilde;我们也可以剥夺自己不爱的人的一切,一如wilde对robbie。电影是悲伤的,它不能更深地悲伤,所以用字幕匆匆地结束了自己。现实更加悲伤,却躲在所有人关注之外。
33岁的两个孩子的父亲wilde,被19岁的剑桥学生robbie第一次引入了同性爱之门。王尔德很快琵琶别抱,robbie只能注视离开的爱人的背影。王尔德爱上了如天神般美丽的bosie,bosie爱他,折磨他,妨碍他,抛弃他,给他引入麻烦,而即将上庭的王尔德仍然隔着铁栅栏握着他的手轻唤“darling boy”。在bosie抛弃病弱的wilde时是robbie在照料他,在bosie跑开时是robbie警告他“bosie永远不会长大”,而对robbie的爱,wilde只是回应“我长大了。我不会回去了。”
是谁的家庭让王尔德最终作了两年牢?是bosie。是谁在一片口水的羞辱的行列中向王尔德脱帽致敬?是robbie。是谁在王尔德入狱后消失?是bosie。是谁去接王尔德出狱,并一直照顾他的家人孩子,告诉他们你们的爸爸不是坏人?是robbie。然而,bosie仍然是王尔德的“darling boy”,为了他王尔德离开了妻子儿女;而robbie,只不过是“boys”中的一个。
bosie对robbie说:“出狱后我要和他一起,我要给他所有东西”。而事实怎么样呢?三个月后他们决裂了。王尔德爱的人,最终未能给他幸福。
而现实却更为冰冷。王尔德1900年死于贫困,死时robbie和另一个朋友守着他。而bosie最终向社会忏悔,变回了douglas侯爵,结了婚,然后,为了忏悔他旧日的放荡生活,用尽全力从各个方面攻击robbie。robbie致力于艺术评论,并经营王尔德的作品,令更多人看到。49岁时他去世,几十年后,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放在王尔德的墓穴中,放在他亲手埋葬王尔德的同时为自己留好的位置。
那么,你爱谁你会很知道,而谁爱你最深,你永远都没有机会知道。
我睡得很不好,wilde的情节一直纠缠于我的梦里。在梦境的最后几分钟,我修改了故事的结局。wilde出狱后和bosie在一起,但他知道bosie终会离开他。他捆绑并囚禁了bosie,bosie将在旅馆的空房间里死于消耗,没有人知道。只有robbie知道这一切,他帮助王尔德一家——妻子、孩子和王尔德坐着一辆小车一起离开。在我即将醒来时,robbie正在为王尔德的孩子买旅途中吃的蛋糕。
5 ) 不要问值不值得 爱就是不问值得与不值得 ——关于王尔德、道格拉斯、和罗比的三角恋,关于《心太羁》
《心太羁》(1997)的另一个译名叫《王尔德的情人》。
1900年王尔德在巴黎廉价旅店离世时穷困潦倒,身边只有罗比和另一个朋友。97年后,BBC拍了Wilde记述了他跌宕的一生。
罗比是王尔德情人、挚友。当别人唾弃王尔德,骂他“变态”、“无耻”的时候,只有他在人群里向王尔德脱帽致意。王尔德出狱后把准备交给道格拉斯的长信《自深深处》先由罗比备份,因为他知道以道格拉斯的个性会直接把信付之一炬,而罗比是他真正的朋友。如果没有罗比,一百多年后的我们将不可能看到这篇旷世名作。他永远是那个陪在唯美主义大师身边的Robbie,是王尔德的观众、朋友、情人之一。至死不渝。
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死时,罗比陪着他。1918年罗比离世。按他遗愿,1950年其骨灰被放在王尔德墓内,他给自己留了一方空间。
罗比爱他,不管他是那个人人想巴结的奥斯卡•王尔德,还是隐姓埋名的塞巴斯蒂安·梅尔莫斯。
王尔德信任他、感激他、知道这份感情,可他只爱道格拉斯——他的Bosie, “my darling boy”.
裘德洛演的道格拉斯狂妄骄傲、叛逆自负、任性天真,天使面庞,却随时会化身魔鬼。
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只是个任性的孩子,父亲残暴,母亲纵容的病态家庭使爱着王尔德的他却一次次伤害王尔德,即使后悔懊恼,也仍会有下次。我总觉得影片里从头到尾王尔德看着他的时候都是带着心疼的,从来不会用一句重话来说他,即使最后身陷囹圄也不想把他保护的深爱的孩子牵扯进来。
“谁斗胆害你?”巨人大叫。
“我用剑杀死他。”
“不”,孩子回答。”
“这是爱的伤痕。”(《自私的巨人》)
影片中道格拉斯探监时紧紧抓着王尔德手说:“You didn’t corrupt me .I corrupted you if anything.”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个任性的、被王尔德护着的孩子长大了,开始试图保护对面这个因他入狱、如父亲般爱着他的人。
片末音乐响起时Bosie在广场上回眸一笑,美得窒息,不得不说导演看人很准,裘德洛把这个角色演得让王尔德迷们觉得道格拉斯从历史的老照片里走了出来。即使只为那阳光下天真的守护神般的笑容,那“一缕金发,一缕曾疯狂敬拜,亲吻的金发”,也难怪王尔德“过去、现在只爱他”。
编剧最后大概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影片结尾的字幕透着深深的遗憾和怅惋:三个月后,他们分手了。
小时候看《快乐王子》,读完后难过了很久。似乎童话都该是王子公主快乐的在一起那种甜得发腻的结局,这个童话的结局太过凄凉了。但却因此让我记住了那个叫王尔德的人。一直觉得能写出那么美的故事的人定是善良单纯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他善良、包容、睿智、才思敏捷,终其一生追求唯美,始终不曾融入伦敦上流社会,他不属于维多利亚时代,他只属于戏剧、诗歌、小说、童话。
如今,王尔德位于法国巴黎的墓碑不得不在四周装上玻璃挡板,这么做是因为墓碑无法抗拒追随者的深情一吻。他曾说“我设想所有迷人的人都是被溺爱的,这是他们吸引力的秘密。”愿你被这个世界溺爱。
2000年的时候《新观察家》发表了对王尔德孙子的专访,墨林·荷兰说祖父王尔德很爱他的孩子。
一个王尔德迷说,“王尔德对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的爱,对那些18-20岁青年的爱,乃至于他不顾周围审慎的朋友们的建议,鲁莽地提出控告等等,都是来自于他灵魂之中那最为天真的部分,由牛津大学培养出来而从未被社会所磨去的那种美好的气质,这气质让王尔德成为了王尔德。因此,虽然很多有名望的写作大家因为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成为大家,写出了巨作,而出狱之后的王尔德,却再也写不出那些无比天真美好的童话了。”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一本正经又虚伪做作,当时男人间暧昧不清的很多。既不属于上层也不属于低层的王尔德的人生因为一场荒谬的诉讼而急转而下,成了牺牲品。一百多年后,大不列颠放下帝国情结,抛却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拍了Wilde,中文翻译成《心太羁》,或者《王尔德的情人》。
起初读传记的时候我甚至想,如果没有那场荒谬的诉讼,没有遇到道格拉斯,王尔德或许结局不会那般凄凉,他会一直辉煌下去,最不济也是江郎才尽,后半生平庸度过,像历史上无数曾经灿烂过又黯淡下去的作家一样。可他是王尔德,是那个即使怨过悔过恨过,最后依然放弃温柔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孩子选择和道格拉斯在一起、依然爱他的Bosie的曾经说不想长大但后来无奈地长大了的孩子。
出狱后他曾说再不见道格拉斯,事实证明恋爱中的人说出的所有“再也不”永不可信,为那个人,你只会再次破例。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张爱玲在胡兰成离开她之后仍然用自己的稿费资助他,以前忿恨遗憾王尔德出狱后还是选择了他的boy而不是他的kids或者是Robbie,后来明白了,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为他做什么都心甘情愿,你甚至不会觉察到那些都是特地为他做的。更谈不上计较。就像王尔德、就像罗比、甚至是道格拉斯。
不要问值不值得。爱就是不问值得与不值得。
维多利亚时代的幕布落下了,《不可儿戏》的幕布落下了,王尔德出场向观众示意,依然才思敏捷,妙语连珠,罗比用力鼓掌,道格拉斯在剧院阳台上喊着“bravo”,永远年轻,从不曾老去,从未离开。
6 ) 永失我爱。——关于电影[王尔德Wilde1997] -
关于王尔德,记忆开始在那句“人生的悲剧只有两种,一种是得到,一种是失去。”于是好像人生从头至尾都是悲剧一场。或许,这是他的自述。
搜索这部电影的时候,它被挂上了“同志”或者“gay”的标签。我想这只是和电影内容有关,但这决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它是悲剧,它是戏剧化的王尔德的一生,它是一个旷世奇才被冷落被鄙夷的笑谈,它是一次不被理解不被了解的悲哀。王尔德与布斯的相恋,是同性相恋的先驱,但是关于罗比给王尔德的感情,我无法苟同于电影所述。罗比在王尔德有限的一生中,贡献了无限的光热,那是爱,磅礴的爱。但那是否是爱情呢?我不了解电影导演是如何验证的。是否该为我们伟大的王尔德保留历史的真实性,而不是为了迎合百年后人们对于“同志”这一特殊群体的新的接受或者好奇,来作为噱头戏弄。
王尔德是自私的。电影中贯穿了王尔德为他的两个孩子讲述《自私的巨人》。王尔德的作品中,最让我心欢喜的还是那两本小小的童话册子。王尔德自私地爱着布斯(尽管布斯要比他还自私),他没有顾忌社会没有顾忌家庭没有顾忌爱他的妻子。当然,天才对于社会嗤之以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完全无视朋友罗比的劝诫,无视妻子的容忍和原谅,这是否是在用太多的失去,来换取一个“得到”——得到布斯那有限而自恃的爱。《自私的巨人》中巨人后来开放了花园,他拥抱亲吻那些孩子。当他询问那在树下受了伤的孩子,手上的伤口从何而来时,孩子的回答很美:“这是爱的伤口。”
这是爱的伤口。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爱都伴随着伤痛。有人说,王尔德在给孩子将这个故事的时候,几次流泪。后来,巨人倒在了树下,被上帝带走了。我总觉得,这个巨人好像就是王尔德他自己。他用童话自述。同时,也用童话宣泄。《渔夫的灵魂》里写,马加代人出生时,是老人,他们越活越小,直到变成婴孩时,死去。那是他百年前写的童话,可是你不觉,这是百年后我们的生存状态吗?直到离死亡无限接近的时候,我们才肯用一颗单纯干净婴孩般的心灵去看待世界。或者天才的锐处即在此,他们未卜先知。
电影《我爱你巴黎》里,有一个小故事,和王尔德有关。那个热情激昂的姑娘深情地吻了王尔德的塑像。她深情地背着诵着王尔德的诗句,只是身边的男人不解风情。后来,静止的王尔德笑了。其实两人小小争端过后,结局还是好的。或许我们的生活是需要这要一个契机,将存在着的矛盾爆发,然后我们发现了,然后我们解决了。片子里的姑娘爱着王尔德,我也爱着王尔德。呵呵,只是王尔德不爱我们,他爱的是男人,漂亮的男人。
在狱里的一幕,让我很感动。王尔德试探地握紧妻子的手,他对她微笑。他在为她注一剂强心剂——至少,让这颗被冷落了太久的女人柔软的心,再度坚强起来,哪怕只是一瞬间。导演的这个处理,我很喜欢,包括后来关于王尔德离开监狱壁墙后那段安排。他没有立刻回到布斯身边,而是在妻子离世,自己了无羁绊与牵挂后才重新追寻自己内心渴求的爱。此前曾看过一些史料说,王尔德是在出狱后抛妻弃子直奔布斯怀抱的。那么,导演的这个安排或许仍是有主观情调的,让我共鸣。只是历史的不容篡改,王尔德还是无法摆脱内心,男人的摇摆不定。他曾背叛并离开了妻子,所以上帝惩罚他,给了他布斯。布斯比他还要自私,他欲望,他炫耀,他向社会与道德挑战,只是他的枪手是王尔德。于是王尔德成了他的盾牌,他承担着社会的明枪暗箭蜚短流长,他面对着布斯父亲的诽谤,他忍受了一切怀疑鄙夷陷害。同时,他也无奈地看着布斯离开了。他太爱,在永远的失去面前,或许只能永远地告别。他也走了,王尔德走了,在四十六岁那一年。
他高大、略略肥胖,他长发,他眼神深邃。他并不帅气,但有摄魂的气魄。他在被告席上神采飞扬地为自己申辩,他让那些伪善者汗颜,他在狱中理着利落短发用体力存活。他穷尽一生完成了一场炫目的恋爱,让我们敬仰的恋爱。
其实,回味这部电影,我并不想过多围绕着他和布斯的感情。我分不清真假,我无从了解。只是再次印证了天才的单纯和固执。一根筋的头脑并非就是天才,但天才多数如此。
罗比,是否有人注意到这个让王尔德尝试了第一次“禁果”的男人。他多谋,他宽容。他在王尔德有了新欢的时候,只是淡然微笑;他在王尔德遇见麻烦的时候,为他开脱为他解决;他在王尔德面临怀疑的时候,他让王尔德的妻子心安,他为他选择明亮的道路。当然,也有他无能为力的时候:他看着王尔德飞身堕入火坑;他让他逃走,以此躲避布斯父亲咄咄逼人刀刀毙命的穷追,然而王尔德留了下来,他被判“有伤风化”他入狱他落魄。有谁,能在朋友饥寒交迫时,义无反顾地为他遮风挡雨,无怨,也无悔。这部片子里,除却王尔德,我最爱的是罗比。其实,嫁男人,应该嫁这样肯担当的。
康斯坦斯,也就是王尔德那个忍辱负重的妻子。这个词用的很中国化,我觉得这个女人身上有中国女人的气质。她宽容,她沉默,她在外人的怀疑非议面前极力维护丈夫的尊严,她全副身心投入给孩子,她在男人犯过错之后依旧懂得容忍和原谅。婚姻中,伟大的女人不是那个让丈夫没有胆量出轨的悍妇;而是能够在男人身心分离后还可以平和地说“我明白。我原谅你。”,然后在他低头认错的时候,牵住他的手带他回家。这很难。真的很难。
王尔德写尽了人间悲喜,也写尽了单纯善良。最爱的,是他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痕迹,但让人比读安徒生多一点思考。美人鱼是幼年时的幻影,而他笔下的渔夫,同样是爱上了人鱼,但让我们有了成年人的审视。他的一生在不断的得到与失去,得到的是身外物,失去的却是能够支撑人生的永恒。永远地不断地失去。
他说:“My wallpaper and I are righting a duel to the death.One or other of us has to go。”于是他就毫不眷顾地走了。
如今,在我心里,他,却是像活着一般,死去。
Jude Law演的Bosie Douglas好棒!尤其是片尾那一笑,人物十分传神!以前在电视上看过原型Douglas的照片,2人颇有神似!而对主角Oscar Wilde的演绎就很让人失望了,不仅演员长相不像Wilde,而且毫无神采~
Stephen Fry演出了我们心目中的王尔德。其实,当时的Jude Law还是个完美无缺的奶油小生,他还没有成熟,却有最美的外貌
“这是我知道的,最令我颤抖的豪言壮语,一百年前被最优雅的人用优雅的态度说出,比长发愤怒青年的重金属喊叫更对我的胃口。”
第一次觉得Jude Law演对了角色 英音这东西性感的让人发颤安安~~
看完电影,王尔德和波西在我心目中原本的形象已经毁得差不多了。
裘.德洛当年竟然是这样的美人~~
“世界在我掌握中,我却掌握不住对你的感情…” 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想要的;一种是,得到。——Wilde
其实我觉得主角是robbie来着的
Utter injustice ! Michael Sheen's Robbie is as cute as a Teddy bear! So sweet and loyal. True love, they put his ashes in Wilde's tomb was so right.
裘德洛那骄傲娇纵的小样儿,啧啧~
不,孩子说,那是爱的伤痕。
世界上有两种悲剧:得不到所要的;得到。
豆瓣上的姑娘,有几个不爱王尔德?
男主怎么看怎么像巴里摩尔- -。。jude唱歌的时候哎呦我擦!再看发现当初眼里只有裘德洛都忽略了麦克辛和艾恩也是俩美人!
生命以幻影欺骗我们 我们追求快乐,它却给我们苦涩与失望
men think women should be protected by not knowing, but no knowing only make it worse哦马丹看了法庭辩论那里我真的要爱上王尔德了,有意义的辩论//我已经爱上了王尔德和油炸叔了,哦漏
Judy Law在阳光下的回眸微笑,不愧Lily Prince的称号,“百合花中的王子”
看《自深深处》就觉得太苦情了,像那种看得让人生气的“我的极品男友帖”,完了看一半去搜了小情人的照片,瞬间理解了一切。果然是用巅峰期的裘德洛来演绎都只能称之为“还原”的美貌啊……
剧中裘德洛的颜简直了,与年轻小李子可以出个组合:美少年帝国双壁。
王尔德和道格拉斯的爱。如果爱能够如此理智的选择的话,还能叫它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