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最后的几天里,谁都不曾想到,刷屏各大平台的会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百年难遇的暴乱。
络绎不绝的游行群众,油画般被焚烧的警局大楼,驾车冲击超市的疯狂示威者,挥舞着的“我无法呼吸”的标语牌。
怒不可遏的群众将不满诉诸暴力,目前明尼苏达州国民警卫队再次增兵一千平息动乱。
而这场动乱的根源,在美国历史上已经不是什么少见多怪的事情——警察暴力执法与种族歧视。
五月二十五日晚,美国明尼苏达州最大城市明尼阿波利斯的发生案件——一家杂货店收到假钞。
接报的警员们很快赶到现场,一膝盖把明尼苏达乃至全美推入了火海。
根据之前被曝光的十分钟视频来看,视频里一位美国白人警察用膝盖死死的压住一位黑人男子的脖子。期间警察反复要求黑人起来上车,不要反抗否则有他颜色好看,同时毫不放松自己的膝盖。
黑人男子苦苦哀求,“求求你,求求你,我不能呼吸”,他无助的呼喊着“妈妈,妈妈”,直至失去意识。
周围的群众纷纷指责警察执法不当,换来的却是其威胁,并被要求离开现场。
当男子昏迷后,人们请求检查他的脉搏,警察仍然无动于衷。
当救护车姗姗来迟时,压在脖子上的膝盖才总算抬起。
可一切为时已晚,最终,年仅46岁的乔治·弗洛伊德经抢救无效,因窒息而亡。
警方之后称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于“与警方互动过程中的医疗意外”。
该视频于当晚在脸书发布,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视频中白人警察自相矛盾式的暴力执法,让每个看了完整视频的人都倍感不适。
这已经是超出暴力执法接近故意谋杀的行为了,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对生命的践踏。
这同时也践踏了每一位公民的尊严,27日,暴乱一触即发。
有网友把暴乱场景的录像和电影《小丑》最后的桥段无缝连接。
有人cosplay蝙蝠侠参与示威活动。
《绿皮书》艺术海报中的小绿车被P成反向行驶的警车,暗示加剧了种族矛盾。
各大影视公司也纷纷声援,表示站在黑人权益这边。
回顾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关于种族歧视的暴乱,巴尔的摩、洛杉矶、辛辛那提等等地方都有留名。
而由唯一一位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凯瑟琳·毕格罗拍摄的,是1967年7月23日的底特律大暴乱。
七月,底特律平静的夜晚被警察浩浩荡荡的抓捕行动打破。
他们扫荡了一间黑人区的酒吧,将派对上的男女老少一一押上警车。
气势凌人的警方当即引发了群众的不满,荷枪实弹的警察前脚离开,后脚就开始了打砸抢烧的暴乱活动。
最终暴乱持续五天,导致7200人被捕,43人死亡,2000座建筑被破坏。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没有把视角放到这五天混乱的全局上,而是将冲突交到了三位暴力执法的警察,几位无辜的黑人少年身上。
第一个死于警察克劳斯枪下的冤魂,是在暴乱中浑水摸鱼抢劫便利店的黑人。
面对毫无还手之力,慌不择路的犯人,克劳斯选择手起枪落。
在之后的质问中,克劳斯百般狡辩自己开枪的正当性,而对于枪杀一个活生生的人仅仅表示“对不起”,并保证下次会更冷静些。
而他的冷静促成了更多无辜者的死亡。
在国民警卫队进入底特律时,暴乱已经形成了部分武装力量。躲在窗户后的狙击手让士兵和警察倍感紧张,秉着错杀一万不放一百的标准,他们错杀了不少民众。
电影开头因好奇望向窗外的小女孩被警卫队射杀。
在惨案发生的阿尔及尔旅馆,年轻黑人卡尔不满白人警察的狂妄自大,拿着自己的发令枪向远处的警卫队射击,原本只想恶作剧式吓唬对方的卡尔被当作了狙击手。
巡逻的克劳斯和警卫队火速来到了阿尔及尔旅馆,一阵乱枪扫射。
当克劳斯冲进旅馆时,卡尔正在惊慌失措的逃窜,崩!
这次克劳斯冷静的布置了现场,在血泊中放下了弹簧刀,作为卡尔袭警的证据。
寻找那把根本不存在的狙击枪无果,克劳斯开始折磨旅馆中剩下的五位黑人(拉里、弗雷德、奥布里、李和格林尼)和两位白人女孩(凯伦、朱莉)。
殴打谩骂不如他们的黑人,即便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兵格林尼也被打的半死不活。
那两位女孩则被视为与黑人厮混的妓女、婊子,克劳斯、弗林仿佛圣人老师一样教导着自己的种族歧视思想。
克劳斯最后玩起了盘问游戏,他先把李拖进屋子,开空枪。
然后对剩下的人说李被杀了,借此击溃其他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招供。
本应相安无事的审讯,克劳斯却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把“生杀大权”交给了新手狄曼斯。
根本不知道是开空枪的狄曼斯,毫不怠慢的枪杀了奥布里。
慌了神的克劳斯决定收拾现场匆匆离开,格林尼等人都在威胁下保证不透露三人的暴行。坚持真相的弗雷德被克劳斯杀人灭口。
纸终究包不住火,而种族歧视是“野火烧不尽”。
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看上去平缓的起诉情节,其实比前面血淋淋的暴力执法更让人窒息。
在旅馆,没有法官没有群众,在这黑暗的角落,种族歧视者可以为所欲为。
而骇人罪行被公之于众时,幸存者们发现凶手竟然还是得不到司法的任何惩罚。
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之死令人愤慨,它让群众对整个社会的正义感到失望和绝望。
不再执行任务的克劳斯三人无一人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只有一位死者获得了五千美元的赔偿。
本拥有大好前程的拉里选择永远不给白人唱歌,一辈子在教堂唱诗班工作。
影片极力构建了一个不是非黑即白的历史瞬间。
克劳斯第一个枪杀的黑人确实是抢劫犯,被污蔑夺枪的卡尔也是自己惹火烧身。
现实中的弗洛伊德在被警察杀害前,也涉及到假钞问题,但他故意犯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影片被杀害的黑人与弗洛伊德,警察可能有调查逮捕几人的必要,但绝无杀死他们的权力。警察残忍的杀害了他们,用自己极端的种族仇恨宣判了罪不致死者的死刑。
克劳斯,弗林,狄曼斯三个白人警察无疑是片中行走的人形种族歧视,前两人的极端、冷酷完美对应了被控三级谋杀和过失杀人罪的德里克·沙文。
作为新人的狄曼斯更多反映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被两个种族歧视者包围的他最终铸成大错,连自首的想法都被“好老师”克劳斯亲自否决。
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纵容三人暴力执法的州警,帮助凶手脱罪的司法体系是他们无言的帮凶。
但白也不约等于恶,站在黑人一方的律师,为幸存者作证的警卫用自己的方法帮助着黑人。
《底特律》用真实的暴行记录和不可思议的判决,重现了五十三年前就深植美国的种族歧视。而五十三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回到这起席卷全美的暴力事件,其事关种族歧视、滥用职权的社会问题。
它们看似离我们很遥远,是美国几十年的老病灶,不过细化出的警民冲突、种族矛盾、私人恩怨(弗洛伊德与德里克曾共事与一家酒吧,是否有私仇还未有定论)。
以及之后变本加厉,即便弗洛伊德家人出面呼吁停止暴行,也走向失控的暴乱之夜。
本质上其实都是通用于世界每个阴暗角落的“仇恨”与“不平等”。
记得有豆瓣网友说,美国现在是黑人对抗白人,中国则是男女之争。
也许你和身边的人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都相去甚远。
可放眼现如今的网络,有不少人直言不讳的将种族歧视,将对异性对他人的仇恨看作骄傲。
混迹于柯洁微博评论下的斗鱼6324余孽,推特上刷爆NMSL,以抽象、孙笑川、祖安脏话之名为荣的人,他们在网上散播的仇恨不比种族歧视差到哪去。
几个月前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出现时,他们说,嫁给外国人的女人是肮脏的坏女人,变着法的支持着“着汉服,坠高楼”的中二言论。
人们还应砸烂现存的整个西方世界,建立自己的新秩序。
他们当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带有仇恨色彩的种族歧视、极端主义或男子主义,因为“只要外国人不来中国就是好外国人,女人不嫁给外国人就是好女人”。
他们审判女性的样子,就像《底特律》中警察弗林震怒于白人女孩和黑人在一起,粗鲁的殴打、谩骂她们是妓女一样。
幻想着自己“保卫种族”言论的高尚,自己保护中国女人的高傲姿态,却从不在乎自己的言论多么卑劣和侮辱女性。
我当然不想借题发挥批判网民素质,更无意跑题到男女问题上。
我想说的,只是种族歧视与和它相同的各种仇恨,在你我共同生活的2020年是相当广泛的存在,并不遥远。
男女、种族、贫富亦或单纯的恶意,它是个相互的、无尽的闭环。
你眼露仇恨,背后就会其他仇恨的目光,无人幸免。暴乱中被焚毁的店铺,被伤害的无辜群众做错了什么呢?他们只是成为了仇恨宣泄的对象。
这甚至没有谁先谁后、孰是孰非之分,它就像病毒般传播,而且难以治愈。
你以为大家都是人,可能语言不通。你以为语言通了,可心却不同。
当年有影评说《底特律》有勇气上映,是美国自信的自嘲,我们需要学习这种精神。
而三年后的今天,美国需要再次狠狠的自嘲,比如拍一部《明尼阿波利斯》?
当下反观谩骂、举报成风,进一步恶化的网络生态环境中,我们也需反思,反思这些年信息爆炸、刻板传统带来的仇恨该如何化解,至少不要再期待用冷静期来解决婚姻、男女问题了。
1861年,北方工业变革路线和南方种植园经济路线的争执不下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分裂战争,林肯审时度势,大臂一挥将主题变成了解放黑奴,最终以北方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唯一被马克思给予正面肯定的美国内斗,终结了从欧洲进口过来的奴隶贸易,但如何安置被解放的黑奴却成了160年都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1950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不约而同的将自身的生产线自动化,曾经汽车经济高光时期的底特律并没有拿这笔钱给人民提升当下,而是转投给未来并以养老金许诺,可转身就开启自动化生产,使得大批处于底层的工人(以黑人为主)直接失业。彼时想和黑人分隔的不只是白人,黑人党派领袖自身也主张和白人分隔,而对于生计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也很直接,不然你们想办法改变(汽车城),不然我们就将它烧毁。1967年,他们说到做到了。 重要台词 1你确定不想拿刀捅我么? 2我刚从战场下来 3我们从未展现真正的暴力 4这根本没有正义
种族问题是萦绕在美利坚文化深处的原罪和定时炸弹——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是怎么都不嫌多。在50年前,发生在底特律的骚乱和暴动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50年后,种族间的沟壑与伤疤依然难以愈合,极端主义的抬头再度将美国置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在这个时候,回顾漫长的平权斗争历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仅在过去3年,就有《冲出康普顿》《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底特律》这样从不同时空角度描绘美国历史上重大时刻的影片出现,而《底特律》更因其台前幕后的创作者而引人瞩目。
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和编剧马克·鲍尔在9年内的第三次合作(《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很好地保持了凯瑟琳·毕格罗令人神经紧绷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很多场景,尤其是在第一幕的街头暴动,在镜头的抖动下有着强烈的纪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菲利普斯船长》)的御用摄影巴里·埃克劳德,继《拆弹部队》之后再一次用他炉火纯青的手持摄影技法为影片增添了写实和震撼感。在没有60帧、高清摄影和IMAX技术的加持下,他证明了比起硬件技术升级,艺术上的卓越追求远远要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肃然起敬,也同样能成功地将观众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见证者。
但这并不代表,电影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是同样的卓尔不群。事实上,即便《底特律》很好地在技术上捕捉到了暴动的混乱和力量感,及其对美国社会烙下的恶劣影响,但电影却依然缺乏复杂性,仅仅停留在激起观众的“共鸣”,“同理心”乃至群情激奋的层次上,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的纵深和讨论。
不可否认,本片会在本土的新闻行业和政治活动家之中有着较大影响,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义愤填膺以外,是很难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认识的。
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个足够危险的信号了。
和内特·帕克去年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相似,《底特律》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质朴的角度来回应当下美国的种族暴力事件。电影始于街头暴乱的肖像描摹,凯瑟琳·毕格罗将叙事的核心聚焦于当时一系列“12街暴动”犯罪活动中,于1967年7月25日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中发生的事件。该事件造成三名黑人男性死亡,七名黑人男性及兩名白人女性遭受无情殴打。借对此事件的再现,来展现强烈的阶级对立和种族冲突。而在事件结束后,将重心转向了对事件本身的再调查。在这一部分,由于过于依赖剪报和真实新闻片段来提供庄严感和使命感,显得单调和缺乏重量。简言之,12街暴动和底特律骚乱只是底特律地区以及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将这种以小观大的深层观察加以体现,显然其中有着不少取巧。
原因之一,或许是在主演的肤色之下,表现的是以白人创作者为主导的思维和视点。当然,白人电影人也可以拍摄种族主义的故事(如2012年的昆汀·塔伦蒂诺《被解救的姜戈》),也曾出现过白人导演拍摄的优秀黑人传记题材电影,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85年执导的《紫色》。但《紫色》和《被解救的姜戈》类似,是有着黑人电影人参与主要创作过程的:如《紫色》改编自黑人女性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同时有着著名制作人昆西·琼斯把关。但这种参与的意识完全没有出现在《底特律》的身上:不仅编剧上缺少黑人视角,主要制片人也没有黑人的参与。这种全面的白人化,所引起的创作上的失衡,显然会导致对于素材上的理解偏差,进而让电影在思想表达上南辕北辙。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作品中有着独特的美国男子主义气质,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明显。这种英气也帮助了《底特律》的前半部分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从整体来说,电影的角色显得有些脱离历史和表面化,缺乏深层认识。更为关键的是,电影将整个底特律暴乱微缩到了一场冲突,却在不知觉间忘记了将其表现为是时代的选择:电影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似乎并没有带有历史性。这种历史观的缺乏,让几位主演虽然表现出了应有的状态和反映,却在有缺陷的整体设定下带有刻板的感觉,同时电影也没有为冲突提供思考或解决的方式。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约翰·波耶加,而表现最为出众的则是威尔·保尔特,无论是戏份还是表现,都是电影中的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表现。
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中,虽然没有黑人女性的身影,但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的缺乏,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败笔。《底特律》尽管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描绘汽车旅馆以外的冲突,却对黑人女性扮演的历史地位不感兴趣,也没有给予她们应有的关注。
总的来说,凯瑟琳·毕格罗在《底特律》中展现出来了一种看似水泼不进,实则错误不断的复杂状态。她所擅长的动作和气氛塑造显然非常有效,但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类似,无力捕捉人物的丰富情感状态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而难以捕捉到真正的历史感。和2015年的《聚焦》相比,《底特律》的确捕捉到了种族冲突和平民伤亡,但同时也显得中空,更忽视了司法系统,以及城市或社会本身在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黑人电影人话语权逐渐提升的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底特律》虽然有着很强的可看性,但从潜在的政治惊悚,走向了纯粹惊悚,甚至成为了《稻草狗》那样着力感官体验的剥削电影,丧失了人物、时间和地点的历史特殊性,除了激起人们的愤怒,是很难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历史观的缺乏,使得《底特律》最终还是离一个个人很近,却离人民和种族都很远。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巨大的可惜。
如果仅仅描绘令人作呕的暴力行径,却不对其背后的思想进行批判,又怎么能够阻止种族主义继续分裂国家和人民呢?
答案在风中飘。
影片开头,由Jacob Lawrence的蛋彩作品构成的动画交代了向北部移民时期,美国黑人面临的社会不公:居住隔离,就业以及司法系统歧视。 导火索:1967年7月23号凌晨,警察搜查了一家在黑人区非法经营的酒吧。当晚酒吧在为两个越战老兵举行派对。警察决定带走所有在场的82人。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加入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完全真实的片段:一名黑人警察带着一名顾客进入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关上了门。警察用椅子摔打墙壁,同时顾客默契的假装被打发出惨叫,外面的顾客听到之后显然受到了惊吓。这个片段,也就是所谓的“game”,为之后影片叙述的核心事件作出了铺垫。就在这82人依次上警车的时候,街上出现了很多围观的人,他们叫喊着抗议不公。一个人向警方扔了玻璃瓶,骚乱拉开序幕,以12街为初始地点的打砸抢烧开始了。 随后故事以三个看似无关的视角分别进行: 警察:随后我们转换到了一个白人警察 Krauss(威尔·保尔特饰)的视角。街上一片狼藉,Krauss从背后射杀了一个疑似趁乱在商店抢劫偷窃的黑人。因次被警方约谈。这时候,本片第一“反派”为他的罪行狡辩道:只是偷窃不会逃跑,不开枪他们(黑人。“他们,我们”是本片多次出现的对黑人,白人的代称)不会害怕。。。警探听完这一堆种族歧视发言,只给了一个关爱智障的眼神:少来这套。本片第一个较大的意外点出现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甚至现在,警方对于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执法都是偏袒包庇的态度。然而本片从一开始就远离了这种极端的角度。 歌手:本片最主要的视角,larry 和 fred。两人因为骚乱而无法登台演出也无法回家,来到了Algiers Motel。黑人住客们在这里喝酒作乐,放佛外面什么也没发生。两名主角和两个来自ohio的白人女孩,在她们的朋友房间里调情。其中一人用玩具枪假装射杀另一人取乐。此时观众也不知道是玩具枪,感受到了悬念的刺激,也是为之后类似的悬念预热。也是这把玩具枪,给一屋子的人带来了之后的噩梦。 保安:在超市看店,从警察手里搭救了一个黑人小伙,但是被对方称做“uncle tom” -黑人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一类符号人群:被其他黑人看作是讨好白人,想要和白人合作的黑人。通常是有侮辱性的戏称。冷静,和警方/军方合作就是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给national guards倒咖啡以防被枪击。 一个恶作剧,玩具枪朝警方的方向响起,三组人的独立叙事汇合到了一起。影片的核心以及高潮即是反复的,无休无止的恐吓,暴力,虐待镜头。马拉松式的虐待对观众的精神也是一种考验。然而我的一个很大的疑问是,没有人想到警察听到的是玩具枪吗?为什么没有人解释玩具枪的事情?虽然这种解释或许于事无补,毕竟最开始的冲突就是玩具枪主人的死亡,随后的虐待主要是以找到一把枪来为第一起枪杀脱罪而产生的。但是在影片紧张的节奏里,以及历史片确定结局的前提下,我依然心存侥幸。 途中有路过的state police,national guards。有人对这种暴力感到不满,却没有出手阻止。也有人放走了larry,送他去医院。电影对Krauss暴行的解释似乎缺少制度,历史的原因,毕竟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军,警系统中的好人。Krauss这个角色似乎本来就有暴力,极端的种族歧视倾向,很多表演甚至让人觉得在看一个变态冷血杀人犯的惊悚片。(连威尔·保尔特抢戏的眉毛都透露着变态气息。。。)甚至他的同事,一开始拒绝了枪击“game”,在真的杀了人后,松了一口气说,it feels okay。在没有前史的前提下,邪恶的反派显然是观众无法理解的。 之后的庭审阶段一笔带过,导演也承认并不想拍司法题材。但是我心里本片的演技时刻正是在这个章节:警探审讯保安,质问是否是他犯下了Algiers Motel的枪杀。那一刻,保安甚至没有愤怒的反驳,而是双手颤抖,眼神失焦,留下冷汗。这里的表演甚为精彩,在那一刻,我也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一个一直维护理性,种族交流的黑人,如果在努力安抚警察,试图拯救同胞之后,还要被当作枪杀同胞的替罪羊,或许他真的绝望到无法发出一丝反抗的声音。然而,最后他依旧坐在了被告席上。 诚然,本片对于大的历史背景的刻画停留在开篇精短的小动画里。甚至片名detroit就是一种误导,Algiers Motel显然更合适。关于这次骚乱的很多知识,譬如经济背景,之后的黑人运动等都只能在其他资料而不是电影里了解到。和 拆弹部队 猎杀本拉登一样,本片依旧是集中发挥了导演对于暴力冲突,动作,紧张心理的刻画能力。《底特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历史教育,而是带观众在两个小时里,尽量真实投入的感受那一晚Algiers Motel受害者们走过的地狱,或许为一种跨越时间,种族,地域的共情增加了一点可能性。
文| 淹然
凯瑟琳·毕格罗的三部近作,从去年的『底特律』,到稍远的『猎杀本·拉登』与『拆弹部队』,目光从美国的现实投向历史,彰显着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意识」。
并非蜷缩于自己的幻想世界,毕格罗透过作品,一次次回应着她生逢的时代,身处的国家。所以,拍摄『底特律』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叩问美国的现实,必然要走向历史的深处,看看美国究竟如何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样子。
1967年的底特律骚乱,是美国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暴动事件之一,同时也被视作底特律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正是『底特律』的时空背景,背后涌动着种族主义的锥心刺痛。
想象一下,一部「政治正确」的『底特律』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那里,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人,有充满种族仇视的白人,一切仿佛两个物种之间的大作战。尽管这符合当下的流行叙事,但毕格罗舍弃了这样的做法,她怀着深入历史的愿望,尽力想要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却又贴近历史本相的洞见。
『底特律』以一段风格化的动画开场,没有径直进入底特律骚乱的讲述,而是快速回溯了一系列黑人的历史境遇,将底特律骚乱放入了更大的历史尺度中。所以,这也是一个预示,毕格罗并不打算简化历史。
虽然此片的起点,仍是在呼应一种大历史背景,以一种全景式手法,交代底特律骚乱的起因,但导演很快就将视角收缩到阿尔及尔旅馆事件,去细细检视大历史洪流中的一股支流,所谓「以小见大」。
在这场阿尔及尔旅馆事件中,菲利普以搜查狙击手为名,针对在场的嫌疑人展开了一场「死亡游戏」,恫吓与暴力,偏见与仇恨,此起彼伏。这里的重点是,菲利普作为一名白人警察,究竟有没有被妖魔化?
从结果看,菲利普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魔。但此片胜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恶魔的「成长史」,让我们得以信服这个角色的行动逻辑。
让我们倒带回菲利普巡视底特律街面的段落。战场,菲利普用这个词形容眼前的乱象。显然,他脑海中冒出的场景,是越南战争,所以,他接着说,我们必须让人民见识到我们的「作为」。菲利普汲汲于要在这场底特律骚乱中,重树国家机器的威望。这就是这个角色此后一切「作为」展开的逻辑起点。
所以,菲利普会不假思索地射杀一个黑人小偷。所以,在得知自己因此面临谋杀指控后,菲利普会在之后的阿尔及尔旅馆加倍的无所忌惮。
是的,菲利普的形象绝不止于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而在菲利普之外,毕格罗还塑造了一个冷静审慎的白人警察上司。他对菲利普射杀小偷的无理行为,给出了不容辩驳的训斥,证明在种族主义狂潮中,依然有清醒者。
这就是毕格罗的厉害之处。在巨大而纷乱的历史现场,她努力做到不偏颇任何一方,但又以最大的悲悯来审视悲剧。
因此,我们会看到在黑人一方,也不全是无辜的受害者。保安迪斯缪克斯试图做一个白人与黑人之间的调和者。一方面,他试图保护在白人枪口下面临危险的黑人同胞,但同时,他也会极尽殷切,慰劳白人警察,端茶送水。
迪斯缪克斯不是一个抵抗者,但结果是,他还是被白人警察诬陷,险些跌入深渊。更明显的,是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肇因者,那个向警察放冷枪的黑人。虽然不过是一把发令枪,但显然,在当时草木皆兵的情境下,这个黑人的举动完全是「玩火自焚」。可见,毕格罗并不惮于在黑人形象的描述中,给出负面化呈现。
『底特律』很好地完成了一种群像式塑造,但当影片进入尾声,我们会发现,影片越来越突出一个人的视角,那就是黑人拉里。
拉里有着出色的歌唱才华,在底特律骚乱发生伊始,他满怀信心地要在一场歌唱秀中,与合唱团伙伴一鸣惊人。然而,就在他们上台前,歌唱秀因局势动荡而被迫中断。恋恋不舍的拉里,独自站上空旷的舞台,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幽幽唱起来。
我们跟随拉里的视角,见证了『底特律』反高潮的「高潮」。那就是对阿尔及尔旅馆事件的审判,正义缺席,完全倒向了白人一边。在这场泄气的「高潮」后,拉里的人生也跟着进入冬天。
一个如此执着的追梦者,最后放弃重归合唱团,而是退缩到教堂唱诗班。因为,他无论如何走不出底特律骚乱的伤痛。
没有激动人心的正义归来,只有一个备受创伤的落寞歌者。毕格罗选择这样的角度,来呈现一场历史巨变,一场不公的审判,给当事者投下的究竟是怎样的巨大阴影。
一个历经阵痛的国家,或许很快就会迎来复苏,但对个体来说,也许一生就此改写。所以,毕格罗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传递出两个意思:第一,历史真相或许会被大众遗忘或忽视,但仍会留在少数人心中。所以,第二,时代对个体的摧折,迫使那些受害者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创伤的那一刻,也许再也无法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拉里就是一个例子。底特律骚乱,摧毁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希望,也中断了他对梦想的追逐。
『底特律』在动画开场部分,留下这样一句话,「改变终将发生,只是我们不知,改变何时发生,如何发生。」然而,对拉里来说,改变发生了,但他再也无力去享受改变带来的成果。
这或许就是毕格罗从「后911时代」折返1960年代底特律骚乱现场的动因:现实的背后,那根历史的引线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避免历史悲剧的重现?
原载『北京青年报』
你不能带着正邪对立、邪不压正这种二元对立的商业片思维去看这部片子,如果你这样看,会发现这个片子很没劲,因为里面没有一个角色的所作所为是对的,也没有一个角色是错的,最后也没决出个胜负来。他们就跟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会随着自己的性格做出符合或者不符合情理的事情,而在1967年的底特律,所谓的『情理』非常严峻,因为整个城市充斥着种族对峙的戾气,稍微做点出格的事情,都会激起对方的强烈反应,然后像疾风劲草一样,迅速演变成大骚乱。
影片聚焦于一支黑人阿卡贝拉乐团在骚乱之夜的离奇遭遇。当时这五个节奏感一级棒的黑小孩正在一个剧院参加筛选比赛,在看了前面几组人员的精彩表演后,黑小孩们自信满满,表示自己肯定会签下合约,比周杰伦还红,但可惜的是正当轮到他们上台表演的时候,剧院经理过来喊停,因为外面已经打得比过年还热闹了。黑小孩们愤愤不平,其中的主唱满腔的悲愤无处宣泄,就上去对着人去楼空的台下唱了几句《东风破》,声如天籁,优雅美妙之中充满爱意,但现在梦想只能止步于此了,至少今晚看来如此。他垂首,被小伙伴们拉下了舞台。
后续令他和他的小伙伴意想不到的是,这也是最后一次他踏上这个他从未有机会踏上的舞台,最后一次为他有可能献唱的观众歌唱。这个夜晚接下来的时间,他们的歌声将变成痛苦的哀嚎和呜咽,他们用来打拍子的双手将占满自己和小伙伴们的鲜血。
影片对施暴者的刻画也比较客观,没有拍得那么十恶不赦,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定的依据之后才动手的,只不过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团队之间缺少沟通,导致行为出现了点偏差,然而在某银河系大国看来,这点偏差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该国的施暴者都还活得挺好。人家那一个城市的骚乱才死了几十人,该国一个广场就要乘以100了,一个城市要乘千乘万了。人家还组织了好几轮庭审呢,还尽可能详细的向全世界公开事件始末、参与者姓名,还公布了照片。人家在骚乱50周年的时候上映了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来纪念亡者警醒当下的美国人,该国呢,还多少个民族多少朵花多少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呢。
所以当这个银河系大国说自己要复兴,要崛起,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国,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你千万别,你先好好反省自己犯下的错再去做对的事吧,否则我永远对你保持怀疑。
向敢于揭开自己伤疤并向全世界展示的美帝致敬。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虎头蛇尾。开头展现暴乱的伪纪录呈现反而是全篇高潮,精彩激烈,以假乱真,在大背景中穿插引入了主线人物的设计也格外新颖。中段聚焦旅馆事件对于擅长营造紧张感的Bigelow反而显得中规中矩。结尾则过于仓促温吞,在开头大格局的期待下,电影后半程在力度和深度上感到严重脱节。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毕格罗一贯的毛病,有技术,没脑子,有场面和冲突,但完全没有温度和节奏感。影片以令人兴奋的大阵仗开场,结果缩小到一件案子,再缩小到一个人,出场人物虽多,却个个脸谱化,以配合影片的政治正确。可见技术并不能保证深度,手持摄影和新闻图片也堆砌不出艺术的真实。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凯瑟琳.毕格罗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她得奥斯卡的那点特色尽失,整电影更看不出她雷厉风行的风格。底特律事件50周年这样强大的故事和背景,居然被她拍成了一部仓皇一夜的惊悚片,完全丧失了这部电影应有的意义。
从整个城市的骚乱,到绝望到底的个体悲剧,导演格局伸缩自如,视角灵活丰富,像寓言,却是黑人悲痛史的真实缩影。他再也走不出那一夜的底特律,那是他的肤色带给他的,永世不能驱散的恐惧。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候选。毕格罗导演真是比众多男导演还狠,揭开历史的疮疤,直面悲剧,震撼虐心。开头用油画交代背景,凌厉惊艳。新闻纪实般的镜头穿插史实资料展现事件群像,太真实。聚焦旅馆谋杀案处处戳心,结局唏嘘悲凉,放到现在依然应景。所有演员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轻演员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多好的一个题材啊,拍成这个样子。无谓的展现一段又一段街头暴乱但是毫无目的。故事散乱。网飞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剧会怎样剪裁?
Stunning! Unbelievable powerful!!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从导演角度看的话满分没啥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