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希望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深析电影主题
我是为了发这篇影评才注册豆瓣的,因为这部电影对我意义极大。我先来梳理一下电影情节:
火车上那么多座位,陌生人为什么非要说赛蒙占了他的位置,这分明就是对他的挑衅和侮辱,但赛蒙并没有任何言语反抗和不满,相反,他却乖乖地站了起来,甚至也没去坐旁边的位置,这足以体现他性格中的懦弱和顺从。他看到自己的心上人,想要前去打招呼,却在下车的时候被运货人员堵住,然而他并没有说:“嘿,你们停一下,先让我下去。”反而无可奈何地看着对方一件件搬运着货物,而对方甚至连他存在与否都没加注意,这一方面更加体现他的懦弱,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彻底的透明人。后来,他的公文包被夹在门中,赶来的列车员似乎也没有注意到他,他也甚至没有为之追一段路。而当他进公司时,连门卫都觉得他陌生,这些情景淋漓精致地表明了赛蒙的生存状态。后面还有很多细节表现了赛蒙的性格特征,本文不再详述。
后来,影片依次描写了赛蒙对枯燥的办公室生活的质疑(反思精神)、他试图给上校提建议(思想创意)却被主管拒绝、他对汉娜的痴情和在她面前的羞涩与窘迫、他为生病的母亲的付出(善良)、他所居住的极其简陋的小屋。这些情境让我们知道,赛蒙虽然性格懦弱羞涩,但他有想法、有创意、并且善良。自此,这个人物的特征便越来越完善了。
接下来,赛蒙拿起望远镜,开始偷窥对窗的汉娜,没错,他对汉娜有欲望,但他的懦弱使他无法再现实中实现这种欲望,于是只好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他凝视着她的生活,一颗心为之悸动。他看到汉娜在画画,并把自己不满意的画撕成碎片丢尽垃圾箱,他便立即冲下楼,像一个花子一样搜索着珍宝,然而他所视为珍宝的不是食物,而是与所爱之人有关的任何东西。他对她的爱太炽烈,以至与延伸到了所有属于她的东西。
后来,他用望远镜看到一个以同样方式看他的人,那个人用左臂向他挥了挥,他也这样回应了对方,直到他亲眼看见那个人跳了下去。后来,赛蒙偶然约到汉娜一起吃饭,在餐厅有一台电视,上面放着一个叫杰克的人独自面对好几个敌人,并无所畏惧大胆作战,赛蒙说他喜欢这剧,是因为他越意识到自己的懦弱,就越对自己的所没有的那种勇敢憧憬。值得注意的是,当赛蒙想要牵汉娜的手时,电视里有一个女人的声音说:“杰克,这不是真的你。”这句话是理解电影主旨的线索,并且也预示了那个杰克其实就相当于赛蒙的第二人格——詹姆士,而此时,导演便提示观众,赛蒙的这种憧憬可能会衍生出另一个自己,然后为詹姆士的出现埋下伏笔,
在与汉娜的谈话中,赛蒙意识到她也有着与自己同样的孤独感,只是没有变得那么彻底而已,但他依旧没有鼓起勇气去追她。而在舞会上,他的懦弱更加严重,以至于让他不自觉之间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当一个人厌恶现在的自己,并憧憬自己的另一面的时候,他便会强迫自己变成他,赛蒙做到了,并且他内心的争斗还能使这两个人同时出现,甚至对话——对于文艺来说,这是合理的夸张。
当赛蒙与詹姆士一同在咖啡用餐时,导演用他们对服务员的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不同——詹姆士完全就是赛蒙的相反面,而在点餐以及接下来的搭讪、以及与另一个人的冲突对抗中,詹姆士似乎完全占据着优势,而赛蒙也被他深深吸引。在火车上,赛蒙对詹姆士提到了汉娜,并倾吐了自己的心声,但詹姆士却睡着了,他把詹姆士抬回家,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自己坐在旁边守着他(善良)。在电影四十三秒的时候,詹姆士突然消失了,而此时仿佛天亮了,导演在这里提醒着大家:詹姆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在公司,詹姆士完全是风云人物,他善于社交、知道如何讨好上司,并与赛蒙进行了身份交换:赛蒙帮他考试,詹姆士帮他社交,并交他如何追汉娜。再一次单独约出汉娜吃饭的机会下,赛蒙又不知所措了,而此时詹姆士挺身而出,要为赛蒙挽回局面,但却最终背叛了他,独自占有了汉娜。而后,詹姆士更是盗取了赛蒙的工作成绩,一次次地令他陷入窘境。再后来,汉娜怀孕流产了,詹姆士置之不理,赛蒙救了她。自此,他们之间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在母亲的葬礼上,赛蒙将詹姆士打倒在地,并学着第二次电视上出现的杰克那样说:“站起来!”(象征着詹姆士已不再是赛蒙所憧憬的那个英雄式人格,詹姆士走偏了,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人。)然而此时,赛蒙突然发现了詹姆士和自己的躯体是有联系的。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消灭对方的办法。
后来赛蒙所做的与其是说自杀,不如说是谋杀,他用自杀的方式谋杀掉了詹姆士,那两个警察关闭救护车们时相向而笑,他们也许觉得自己当初的猜测是对的,但他们们不知道的是,赛蒙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毁灭自己,而是为了使自己重生,使自己摆脱另一个玩世不恭的自我,使自己重新做回自己。于是,电影的主旨便浮出了水面,正如赛蒙最后说的那句话:我希望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2 ) 双重人格
你就是个小人物。在空旷的地铁上都会有人说你挡住了他、公司保安总拦住你要看你的证件、你在枯燥的同事间埋头苦干上司却看不见你的努力、餐厅侍应上你的菜都慢一点。你只能每天偷偷地看着喜欢的女孩,却什么都做不了。想象一下,假如你的生活就是这样··· 哦,有的人用不着想象。
不用担心,这只是电影而已,如果和你的生活有雷同,也纯属巧合。电影《双重人格》(The Double,2013)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Russian: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的小说《双重人格》(Russian: Двойник, Dvoynik,1846),导演——《IT狂人》(The IT Crowd)里面的奇怪头发的茅斯——理查德·阿尤阿德(Richard Ayoade)继处女作《潜水艇》(Submarine,2010)后,再次刻画一个外表木讷,行动呆滞,内心却波澜壮阔,感情丰富的男孩。他(们)总是一语不发,头发过长,穿着过大的套装。有点害羞,躲避人的目光。总是远远看着喜欢的女孩,却不知道怎么做。
如何让一个不引人注意小人物显得更卑微呢?本片提供一个完美答案。如前面所言赛门(Jesse Eisenberg)是位连母亲都会把他忽略的小人物。他生活中失败,事业上失败,感情上失败。然后有一天,有一位和他长得一模一样,却做尽他想要做的事的分身(doppelgänger)詹姆斯(亦是Jesse Eisenberg)出现,巴结上司,拉拢同事,甚至横刀夺爱,吻上了赛门的梦中情人汉娜(Mia Wasikowska)。最讽刺的是,赛门身边的所有人都没有发觉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因为赛门如此地不被看重,根本就没人注意到赛门长什么样子。不用担心,现实中你不会被忽视到这个程度,但在这部夸张讽刺喜剧里面会发生。反讽让我们感受到赛门的卑微,真正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布景、摄像、灯光使得本片形式上极具风格,赛门生存的世界总是黑夜,人们点着高反差的硬光灯,机器般地挤在官僚主义感去个性化的办公室里面,带着德国表现主义般的压抑和异化。我们可以在《橡皮头》(大卫·林奇,Eraserhead,1977)或者审判 (奥逊·威尔斯,Le procès,1962)中找到同样的质感。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乔治·奥威尔式反乌托邦世界,看起来像是四十年代的人幻想出来的他们的近未来。绣破的地铁,压抑的建筑,乏味的服装,工业化景观,各种按键手柄的机械式机器。镜头有时候会停下来,同时角色什么都不说、不动,模拟了角色的又一次走神。或者角色占据镜头的一小部分,其他地方是空白的墙。灯总是硬光,色调则是灰沉沉的,或者时而有很浓的黄和蓝光。所有这些使到本片如此独特,从一堆平庸的商业片中展现出其风格。虽然其描述的是位被人忽略的小人物。
我喜欢《双重人格》的开头场景,赛门在空无一人的地铁上发呆,镜头定在他脸上颇久,他目无表情,即便地铁内外的灯光闪烁打在他脸上。有人走过来说他占了他的位置,他站起来,用握着扶手的手掩饰着他偷看在另一个车厢的汉娜。汉娜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然后到站停车的一震把赛门从发呆中惊醒,他想追上汉娜,但是有人搬东西上车厢,赛门闹剧(Slapstick)般地连续被这个搬运工挡住错过下车时机,被车门夹住公文箱,他滑稽而无奈地放弃公文箱让它随车而去。这个开场有这样的功能,刻画角色、奠定风格、预示情节、打下基调。我们看见并开始认识男女主角;昏暗破旧的地铁,颓败的布景,低调的布光;亦猜测到故事背景,主线故事开始;了解到这种夸张喜剧化和寓言性质的基调。这是一个好的开场。
《双重人格》立意颇新,风格突出。前半段发人深省,后半段却深意不足。我主观地喜欢本片内容上所映射孤离的城市人,和我自身。
3 ) 原著一定更精彩
“搏击俱乐部”的演进版本,画面、配乐、演员都是超一流的,配乐尤其喜欢,基本上靠主演的演技撑起整部电影,但是情节设计毫无新意,铺垫不足,以致最后用自杀来杀人的方法显得非常突兀。
就趣味上讲,关于两个人之间的奇妙的同步关联(一个人受伤,另一个会有同样的伤)完全可以进行更多的展现,结尾让我想起一个上帝与女人的笑话,就是上帝答应女人三个愿望,但是她的丈夫会得到双倍。
4 ) 原著一定更精彩
“搏击俱乐部”的演进版本,画面、配乐、演员都是超一流的,配乐尤其喜欢,基本上靠主演的演技撑起整部电影,但是情节设计毫无新意,铺垫不足,以致最后用自杀来杀人的方法显得非常突兀。
就趣味上讲,关于两个人之间的奇妙的同步关联(一个人受伤,另一个会有同样的伤)完全可以进行更多的展现,结尾让我想起一个上帝与女人的笑话,就是上帝答应女人三个愿望,但是她的丈夫会得到双倍。
5 ) 如何从自杀推导向Unique
1. 两重人格还是两个人。
是两重人格。
至于说为什么同事和服务员可以同时看见他们两个人,仅仅是方便观众作对比,为人处世方面,存在感方面等等。再加上他们分明长的一模一样,旁人却仿佛丧失了起码的一点现实感受力,这正是透露出一种异常无奈的荒谬感啊,为什么一定要对这种故事讲逻辑严谨,讲克隆人,讲阴谋论。
另一个容易被歪曲的点,同一个黑人演员饰演了三个角色,仅仅是人物类型化,虽然职业不同,但都会给人带来同一种刻板印象,那就是冷漠,他们简直是丝毫不通人性的机械人。
2. 如何从自杀推导向Unique
貌似很多人都在纠结男主最后死了没有。。
这点不得不联系到开头向男主挥手的那位自杀的男人。
通过女主的一通自述可以发现,自杀者生前的行为简直是男主的翻版,男主听了real瑟瑟发抖。而当时警察告诉男主,如果那个人换一个位置跳楼,他最多摔成残疾,这个小技巧等于在男主心里埋了一个种子。
于是当男主决定自杀时,他选择了警察告诉他的那个位置。他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另一重人格(暂且称为D),D此时正被拷在公寓的床上,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无疑会失血过多直到身亡。
男主躺在救护车内,看见了虚无的上校的幻影,对他说:你这样的人不多啊。他回答,我觉得我是唯一(独特/独一无二)的。
联系前面,男主和前面的自杀者在各种方面都惊人的相似,包括他们跳楼前挥手的动作,这种巧合可以说是刻意的,我们能够推想出有无数的人选择在绝望孤独中结束生命,但男主和他们的区别在于,死的不是他。(莫名想起那句,死的却是狗)
这里需要好好来解释一下,所谓“结束生命”,其实结束的是人本体的一重人格,社会压抑人性,致使完整的人趋于分裂,于是电影中简单的划分出了一重社会人格(即D),自信活泼,精明能干,但包裹其中的是人性的腐朽堕落;另一重人格更真实(即男主),面对社会强大的黑暗势力,他没有选择融入或者反抗,于是只能被压迫,显得力不从心,怯懦胆小,但同时他内心还埋藏着一份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他细腻敏感,对人类还留有善意与信任。
大多数人,选择做前者,即亲手扼杀真实的自我来求生存,在社会中争取存在感,认同感。于是第一个自杀者反映的正是这种状况,虽然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他的另一重人格,但他和男主如出一辙的反应,我们可以自行想象出他最后的挥手又何尝不是对他的另一重人格做道别。再退一步说,挥手的动作必然有接收对象,男主开始误以为对方在和自己“交流”,到最终他也来到熟悉的地点,面对这个奇特的视角,他再一次挥手,也大抵是终于明了一件事发生的前因与后果。
但男主却选择在芸芸众生中做个奇男子,他亲手杀死了本可以带他走向飞黄腾达道路的社会人格,而选择与良心为伴,继续笨拙而一步一脚印地生活下去。
因此,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最为贴切的词,unique。即使在社会人的视角下看起来一无是处,但他的确是unique,更多则是在太多的评价与恐吓下,他终于找准了自己人生的定位。
6 ) The Double, 一部声画俱佳并能引人深思的黑色风格小品
观影两次,将逻辑梳理清楚后,深深地对这部片子的演绎方式着迷
首先,对光影的运用是我大赞本片的原因之一,它营造出了一种阴森诡秘又不乏荒诞的感觉 --- 从一开始列车行驶在隧道时灯光的忽明忽暗,再到办公室的昏黄破旧的灯光,最后那暗白色灯光下了无生气的宿舍走廊。无不让观影者对电影中的世界产生了一种压抑感,这对之后的剧情也有了合理化的解释。
另外,对于光影的转换,本片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就是当Simon出门准备去舞会。原本昏暗的宿舍走廊伴随着Simon的舞步闪烁着蓝色和红色的灯光,还配上温馨的音乐,真得让我替Simon高兴。想着这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终于有了春天,虽然之后的结果却是那么地让人无奈。另一个场景是在片尾,Simon说完I just want to be unique之后,灯光从他的左脸转换到右脸,再从右脸转换回到左脸,再重复着。 这种光影的转换很好地表现了Simon和James两种人格存在于一副躯体之中那种纠缠,诡秘的感觉。
除了对灯光的运用,声效在这部电影上也十分完美。列车行驶的噪音,单调而重复,让人觉得烦躁压抑。意味着情景转折的那段小提琴声,无不让观影者对这个电影世界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躁,无奈与心酸。片子很好地利用动与静的声效对比,营造出了一种有点像默剧但有不是默剧的感觉
完美的灯光和音乐,定下了这个电影里的世界观 --- 单调,重复,阴森,压抑。这些都是把人逼疯的元素,也给本片中主角的人格分裂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铺垫。
到了故事,我觉得说双重人格的片子也不少,但本片的故事叙述方式很新颖,同时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很心酸。因为他和我们现今活着的社会有太多的类似。
Simon James,老好人到让人感到怯懦的那种人。他没有个性,被动,懦弱。 他不敢向自己想要的东西争取,他不敢对不公平的事情作抗争,他甚至不敢大声地向那个堵在地铁门口搬货的人说句请让开。 就这样的一个人,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社会对他一切的不公待遇,利用偷窥他心仪的女孩来得到一丝的慰藉。他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工作了7年却不曾被人记住,连最后系统里都找不到他的名字。在餐厅点菜还被服务员欺负,在舞会的时候被拦在了门外。他就是一个个彻头彻尾的No body
反观James Simon,这个Simon从舞会的失意衍生出来的人格。他傲慢,不拘小节,风趣,个性。他有着一切让Simon渴望的但又害怕具备的性格。 所以当Simon和James相遇的时候,从开始的害怕接近,再到见识到James的迷人而感到欣赏与接受。这都表明着Simon对于be unique的追求和渴望。
但同时,Simon的心理是存在挣扎的,因为他的性格就是一个wooden boy,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他想成为像James一样的人,受人尊重,生活在焦点之中。但是他又同时排斥着那种成为大人的元素。他天真地相信会有人欣赏他,所以他不愿意改变,也害怕改变,甚至对这种改变产生质疑。他不断地追问着Hanna为什么她和James没见过就对James产生着迷,James到底怎么Unique。再如James让Simon在和Hanna约会时代替他并给他出了许多交谈方式的主意,但最后Simon困惑地问到:But This is NOT me.
现实是残酷的,就如上段对话中James回答Simon的困惑 --- “是的,这样就最好不过了”。我觉得这句话真得像一把刀一样深深地插在了Simon的心上。影片到了这里,也向观众们预示着Simon和James最后会走向割裂。随着James的得势,现实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冲击着Simon的底线 --- 自己心仪的女孩被抢了还要为别人买单,自己对工作所作的努力被认为是James的成果,自己没捡到便宜却被James用自己和将军的女儿拍的裸照威胁,到了最后甚至还丢了工作。他终于被逼得忍无可忍,他去抗争,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因为他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没有人会记得他,更别说相信他的话。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此时的他也的确被逼得崩溃了,才会在最后痛苦地呐喊着“He stole my face!”。
此时的Simon被逼到了绝境,以至于不得不以自杀了结自己。更可悲的是,原本写下遗书想为自己所受屈辱作最后的控诉,最后也只能划掉并改成悲凉苍白的只言片语 “I am a ghost”。这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或许只有经历过那种奋力呼喊却听不到回音的人,才能感受到吧。
接下来的情节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Simon在母亲的葬礼中意识到了James和他是同一人,顿然醒悟。他选择了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将James的人格杀死。此时,Simon和James成了同一个人,两个人格在Simon的肉身得到了并存,并恢复了Simon的身份。在救护车里,他得到了他一直想要的,Hanna的微笑,将军的对他的赞赏。这是导演给Simon最好的礼物。
看完本片之后,我觉得这片子给了我一些启发。我觉得,每个人都活在多重的人格当中。对人格的极端割裂会让人格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人格世界的崩坏,留下来得人格必定是以其他人格的死亡作为条件的。
可是,人格之间是能够共存和融合的。 Simon在醒悟之后,他既有了James的勇气,又具备了Simon细腻的情感。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Simon最后杀死的,不仅仅是James,而是Simon和James这两个旧的极端的自我。最后活下来的,是一个混合了两个人格特点的,一个较为中性的自我。所以,我觉得个性的平衡很重要。
另外一点启发在于外部环境对性格的影响。片中的世界观描绘得很好 --- 十年不变的办公室,黑暗阴森的走廊,单调无趣的工作等等。无不给人一种压抑和焦躁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更加渴望去改变,渴望受到关注。所以被一些东西触发之后(片中是Simon在舞会中被拒之门外,无法和Hanna相会),另一个极端的人格就会滋生。这让我不禁地想到,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状况。之前看一篇报道说92%的都市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得不觉得环境是有可能逼疯人的,想到这我不禁地为这种现象感到担忧。
最后的一点是,片中有意无意地向观众描绘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的形象 --- James Simon。 不拘小节,自我,风趣幽默。 这都是在西方人眼中有趣的人的表现。 可是在个性被抹杀的中国,Simon James却应该比James Simon更加受领导的喜欢。所以国情不同,角度不同,Simon 可能活在中国如鱼得水,James 就得承受各种异样目光最后选择跳楼还不一定呢。Anyway,这纯粹是题外话了。
总结来说,The double是一部很完善的作品,从故事的立意到对灯光声效的运用,再到故事的叙事节奏,都很成熟。是一部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的小品剧。本人推荐这部作品。
好奇怪的电影,虽然是2013年拍的,但充满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类似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那种古早科幻feel。剧情么就那样,精分什么的已经不稀奇了,不过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卷毛搞水仙真是天降之喜,嘻嘻嘻。
卷毛和米娅的定情之作。为了独一无二,你能走多远?和Enemy一样是关于双重人格,但趣味性和闪光点增加了许多——虽然主题没怎么get到我。配乐请点120个赞~
institutionalized,说了一个被彻底规训的近乎严酷苛刻的制度世界里,一株孤单的灵魂如何突围而不得的故事。讽刺的是,这样一个被规训的世界里,偏偏是那些真诚而透明的个体是被惩戒的,反而那些带着无脸面具的投机者得以酣畅淋漓地“自由”生存。
风格,设定以及颇多细节的地方都很有趣。
【7.4】风格化非常强的一部片,全片大部分都是室内场景,所以场景都是夜晚,加上昏暗的灯光和黄色的色调真的看的人挺压抑的。也有不少黑色幽默,就是剧情上缺少起伏,不然应该可以加分,卷毛演的也很棒。特别最后那里,配合上配乐真的非常棒!感觉这个译名是不是翻译错了,这完全不是人格分裂吧。
ummm... 电影节进场和小卷毛擦肩而过。
2021.09.13→2021.10.21:机缘巧合之下发现坂本九歌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 Sukiyaki》是《双重人格》电影原声带第一首而关注并打决定观看这部电影。故事与我预期的类似《搏击俱乐部》《致命ID》的风格不同,个人感觉也不够有意思,影调常让我有种在看《1984》的感觉,而“跳楼”戏则联想到《盗梦空间》…… ★★★☆
杰西·艾森伯格的演技太赞了!片中暖黄色的灯光塑造着淡淡的孤独和隔离,90多分钟,只有几个人物的电影看得高潮迭起。啊啊对了,还有Blu的声音环绕耳边好幸福~
8/10。比《宿敌》还彻底戏剧化的影像实验,相比前者把精神分裂的病因归罪于影视作品对人类思维的异化,本片则在于深入开掘机械式重复的反坞托社会对人民渴望爱与被爱的抵制。气氛严肃压抑又让人觉得滑稽,用奇特的魅力缓慢铺展出角色间的对抗冲突。不足之处是节奏的断裂感太强。
哪里有看的啊????????????
相比前作腐国小清新【潜水艇】,理查德·阿尤阿德的这部新片更加的风格化,但是改编陀式的剧本还是显得有点平庸。舞台化的布景、灯光和烟雾效果营造了一个诡异复古的世界,一些日语的老歌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的不真实,加上整个电影里人们性格的冷漠刻薄,故事也渐渐的走向了心理悬疑。★★★
还蛮喜欢这种复古型神经病的……光影、场景都很不错……驼背少年好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怎么回事……
全片无日景、无自然光、几乎无外景,从影像到叙事、音乐、表演,风格都极为诡谲。但又将阴郁、压抑、惊悚、孤独、绝望、忧伤、幽默等情绪与氛围融合地恰到好处。片名译得有些误导,内容虽有关自我认知与整合,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分裂”。前半段觉得堵眼睛、堵胸口,险些弃剧,后半段竟然看哭了。
还是得益于陀氏的好故事以及对声音和剪辑的运用,剧本改得其实算是一般,个人还是更喜欢潜水艇一些。当然场景设计什么的很有想法啊!艾欧阿德说是从《花样年华》来的灵感(东方、密闭空间),有点意思。就是笑点太冷了有点跟不上趟,杰西果然不论在哪里都能把角色变成自己的(话唠)。
剪辑师和配乐师真的太有想法了,怎么看都是部癫狂的创新神片,分不高真的是因为很多兄弟没看明白吧格调很压抑,越往后看越是放肆的剪辑,切!就硬切!硬切从不服输,配乐真的值得一赞,音效也很有特色,高潮小提琴的左右声道交错处理真的有爽到。特写居然占了很多的镜头篇幅,永远臣服于卷老师的台词功底和细节把控
【B】我就是喜欢这种风格化的玩意儿,气氛太绝了,角色全程处在阴暗不明的低调非自然光之下,压抑虚幻的不真实。至于故事,哦,其实我没咋看懂。。(但就是觉得很好看)
卷毛最佳表演,理查德·艾欧阿德牛逼,感觉有点像韦斯·安德森,不是说风格啊气质啊故事啊,是一种节奏深处的味道。看到这样高成熟度的风格化个性化作品,真是幸福啊。
跳楼的时候光打在他左边脸,然后又打在右边脸,仿佛让他变成了两个人。隐约记得其中一个阴郁懦弱毫无存在感,另一个轻佻自信却受大家欢迎。完全相反的性格下不能共存 所以呀他总是想杀了他。但是 到底是哪个杀哪个?这答案到他把自己鼻梁打断了也不得而知 不管怎样都好 只要活着 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吧。卷毛杰西演得真好 米娅真好看!
太过精致了,反而会缺少浑然天成之感。故事的逻辑,和心理刻画都把握得很好,导演越来越风格化,期待下一部,
片名原来可以这么烂啊。宿敌好歹走了悬疑路线,不是直接剧透人格分裂,这片名字就告诉你人格分裂,本身是个封闭式环境连个太阳都没,节奏又是文艺路线,没啥高潮,还用片名把悬疑去掉了。米娅说那个跳楼的人一直跟踪她,我就猜到结局了,本以为会有恐怖游轮或者爱死机那一集一样走个循环,结果高估了,就是自己两个人格的较量,内向胆小vs外向胆大,搏击俱乐部拍出了神,双重人格拍出了枯燥。还好杰西够帅,米娅够漂亮,爱情线也很水,豆瓣标了惊悚,我是没感觉到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