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从来没写过这类的剧评,但这部剧实在是看得我太生气了,思考好久还是决定记录一下我看这部剧的想法。
以下内容充满个人想法个人三观,且可能建立在我在上海被关了两个多月,本身“被迫接受”了很多事,所以最近十分厌世的前提下。如果你意外点进来并且觉得不赞同,那是你的事。我不听。
就谈一个方面的问题——
价值观?正能量?贴近现实?
首先我想说,我觉得这个故事的事件很真实,虽然有很多为了戏剧性集中加强的冲突,但可以理解,也可以理解编剧所想表达的真实。我只是不懂这个剧的意义。
我看完前面的几个事件就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的落点到底在哪,它到底想表达什么?
如果这个故事想说的是人民警察有多辛苦,那我想说我只感觉到了人民群众活着真可悲。
我整部剧看下来,只觉得它在表达你想“好好”的活着,就必须无穷无尽的选择妥协,选择退让,必须欣然接受一切看起来难以抗拒的东西。还有一点,就是生了你的人到底有多大的权利。
我觉得,这部作品过渡“宣扬”了这样的接受——因为它贯穿始终,且甚至所有主角都在经历这样的“接受”。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接受非常可悲。
一个父亲,从未尽过做父亲的责任,甚至家暴母亲打聋她的耳朵,但“可是他是你父亲啊!”所以无论前因如何,做儿子的都得赡养重病的父亲,甚至还要为他捐肝。
母亲自私自利,把自己的一切念头添加在孩子的身上,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孩子被逼离家出走,但后来也只能妥协。后来很快孩子第二次离家出走,可到了最后,也只是跟孩子说,你要体谅你的妈妈,嗯,最后的最后还是妥协(这期间还穿插同样要你“妥协”的“女主被迫道歉”事件)。
然后说男女主。比如夏洁。首先这妈妈和女儿已经非常傻逼了,肯让女儿当警察代表女儿肯定抗争过,但这样的抗争过的经历在剧里仿佛不存在,前三十集女主和妈妈的剧情完全就是为了徒增困境的鬼打墙情节,反正也不认真抗争,就这么耗着,就恶心你。到了最后,好家伙,又是一个妥协,并且主角还“欣然接受”——“我现在觉得干户籍警也挺有意思的”,我:?
只能说我看到那一段的时候,她前面的一切抗争在我看来全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前段时间和一个在非常绝望的环境下生长的重度抑郁症的朋友聊了很久,我那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她哭着跟我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是我能选择的,如果能我根本不想被生下来”。
如果人最开始就没有选择,那他凭什么必须还这个生恩?凭什么遇到这样的事还是得妥协?凭什么只让一方体谅另一方?
为什么在一些人甚至故事里的警察看来只有还了才是正确的?当然,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不单是这部剧的问题。
单论这部剧——起码不要是主角双方冲突没有推到极致的时候就让他们按照“既往定律”执行吧?
原生家庭先按下不谈,还有像是养狗老大爷的事。老大爷无证养狗还不牵绳导致狗咬人,被孩子家长指责后,老大爷反诬陷孩子家长让家长赔钱,甚至上门闹事,砸东西,闹得根本没什么错的受害人好长一段时间一家子不得安生。好不容易老大爷的其他亲属被抓,这件事情才算阶段性解决。到了后面,面对告不告的时候,因为打官司要付出的成本太大,所以事件主角又只得选择和解、妥协、接受。而我们的故事主角之一——北大法律硕士,也在这件事情中被派出所的民警们改造成了“抗争没用啊,你想好好的平静的过日子只能妥协啊”的人。
我非常理解这个事件的真实性,但这样无数个事件累计在一起,真的让我很疑惑这部剧想表达的——它从头到尾都在告诉你,你必须为了“活着”向很多事情妥协,没办法。
这个故事里除了罪犯,没有一个人在大概可以说是“自由”这两个字上抗争成功过。所有人都在妥协。
所以我想说,这部剧难道不存在一种暗示就是人必须为了生活选择无穷无尽的妥协吗?是,没错。这样的妥协能让你避免很多冲突,但难道不是在一步步成为面目全非的人吗?
可事实是好像故事内外的人对妥协习以为常,都可以欣然接受,把它变成谈资,当成一种常态,每个人都得经历。
我想了很久是不是我被洗脑到盲目的要求作品需要表达什么正能量了。但最后还是觉得不是,我是觉得它过度宣扬这种病态的“正确生活方式”了。而且这种只有妥协,并且充满了愚善、愚孝情节的剧我真的看得很生气很生气。
现实的毒打谁没经历过呢?但可能是我这个人就喜欢追求自我,喜欢“不自由毋宁死”,讨厌妥协。我只能说,我还是觉得无穷无尽的妥协于各种各样的束缚很可悲,表达妥协是“正确的”的作品更可悲,不应该。
而且,要说现实,什么妥协,什么短暂的和解能带来都的只有——
还有就是,现实已经够苦了,看这种剧找现实……好吧,只能说我没这癖好。
最后稍微说一下故事本身吧。完成度是高的,但小毛病其实也挺多,比如人设僵硬,各种鬼打墙以及全靠巧合推的剧情。最主要的毛病是四个主角成长线是跟屎一样,也不知道在警察学校学了什么。
这部剧在我这里的唯一的一个好(瞎说的)就是改变了我对教场的想法,建议把四个主角全部打包送去隔壁警校风间教场重修。
6.20补充:
莫名其妙开始有人回复我……我补充一下关于最多人说的“顺畅就是爽文了”。
1、我想说。我从不希望这个故事变成爽文。如果想看爽文又不是没有,我没那兴趣在现实剧里找爽感。我是觉得,它好歹是部面向大众的电视剧,在这个前提下呈现的状态起码应该是:虽然生活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不得不的妥协的事。你只有在一地鸡毛中一边咬牙,一边适时改变着自己(或说缓慢成长)才能前行。但起码你是有“做自己”的机会的。理想状态是你能在这样的成长道路下收获自我,找到活着的意义。不理想状态是起码你能收获一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快乐。哪怕只有痛苦,但起码是你,不是被人影响着像个永远不能选择自己的机器人。当然这涉及到我的个人人生观问题,我也不需要每个人都赞同我。不过我想多说一点——古往今来各类作品里的机器人人工智能还懂得觉醒抗争,为自己争取自我呢。
说回这部剧。在我看来,这部剧里有人的一生,这个人他从出生到老了都在妥协,妥协于身边人,妥协于环境。哪怕你抗争了很久好像也只会跟夏洁一个下场,就是最终还是屈服、妥协。如果你奋力上了top名校,好像也还是只能屈服于现实和一切看起来难以抗拒的事。长大了可能还会变成被周遭环境关系束缚一辈子的人,比如把活着的意义全部放到别人身上的夏洁妈。(类似的观点我在上面的图里就表达过)所以我为什么不喜欢这部剧?还是那个问题——这部剧只有妥协,它把一生都妥协了,而我痛恨这样的妥协,并且我认为这样的方式观点被拿到台面上“宣讲”很可悲也很招我烦。
2、我没说不能有任何妥协……只是不喜欢传达全部妥协吧的作品而已。生活怎么可能没有妥协。
哈蒙德夫妇(J.L. and Barbara Hammonds)尖锐地指出:
……上层阶级希望劳动者只具有奴隶的价值。工人应该是勤勉的、专注的,永远不要考虑自己,只对主人忠诚,依附于主人,他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经济中最适当的地位就是过去种植园经济时代奴隶所处的地位。我们平时赞赏的人类美德,到了奴隶身上就成为了罪恶。
——
7.24更新:
别再回复我了。感谢每个赞同我的朋友,也尊重觉得意见不同的朋友。但我真的不想再看那些反反复复的观点和卖惨了,挺没意思的。来一条删一条。
我没想改变谁,也没想被别人改变,就这样:)
作为和主角一样22岁警校毕业进入派出所的新警,看这部剧真的越看越不想看,越不想看越看,太真实了,真实的让我看了起鸡皮疙瘩。
剧里的各种故事各种稀奇古怪的群众现实工作中都遇遍了,这就是为什么越看越不想看,因为好不容易有时间休息休息看看剧,一按播放键还是我的工作。
派出所的工作真心比哪个单位部门都麻烦,所面对的群众千奇百怪,各个年龄段,各个素质层次,各种稀奇古怪都能遇见,这个社会大部分矛盾派出所都要参与其中,因为“有困难找警察”,我们还得做到样样处理,还要处理的完美,有时候真的会想得一个民警得有多大的本事才能完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每天所接到的不满意、投诉,除了真的是处理有问题的,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为没有达到当事人的要求,而这个要求不会考虑合不合理能不能接受,只要是达不到当事人要求就是不满意,不管我们干的好与坏也不管我们废了多大的劲去做,照样是不满意。除了不满意还会给我们扣各种各样的帽子,什么不作为、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等等等,什么样的脏水最后都会泼在我们头上。我有时候都在想,我什么时候能像他们不讲理的对待他们该多好……
刚分工作的时候知道我分到派出所,真的是晴天霹雳,就像那句话说的“干公安的都有一个刑侦梦”,之前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就应该去当一个刑警,破大案要案 才能实现自己的警察梦,派出所工作简直是在荒废我的青春。值得庆幸的是我有一个很值得信赖并且工作能力很强的师父,不仅年轻而且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干劲,这也是激励我一直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奋斗的榜样。
虽然是派出所,但是也会经常加班到很晚,审犯人一审一夜,夜里两三点钟出警 ,有时候也会几天不回家,这些对我们年轻人来说都无所谓。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忙了的天花乱坠,到头来收获的是一个不满意又或者一个投诉,可能让警察寒心的事莫过于此吧。
剧集还在更新,我的工作也还在继续,只希望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谩骂和投诉,希望我能一直保持这干劲也希望我所做一切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看了第九集十集,感觉这剧就是为了让我们普通人认识到谁闹谁有理。因为里面警察解决纠纷的方式就是劝讲理的一方退让,这就是把纠纷解决在基层的方式。直白点讲就是和稀泥的执法方式。因为遇到无赖警察告诉你只能忍气吞声才能过好日子,所以说法律只能制约守法的人,遇到无赖只能自认倒霉。执法人如此,怎么依法治国呢?现实可能很多无奈,但警察把和稀泥当成理所当然,还拍出来传递真的合适吗?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什么不是非黑即白要懂得人情世故。偷换概念用了吧!遛狗案子黑白很清楚呀,年轻夫妇没有一点错,就是警察无能不能保护老百姓而已。 广电负责审核的人不怕剧播了之后大家都效仿吗?剧里案件的结局可是坏人没受到一点惩罚,好人只能忍气吞声啊!这价值观简直了,明着宣传按闹分配。 还有所长提倡大家捐钱这个情节,先不说捐给了个无赖,这种方式是该提倡的吗?上级让捐谁敢不捐呀,剧里直接说看所长的面子捐的?你要是所长自己垫钱我无话可说,这种不就是利用自己优势地位强迫吗?所长可能不差这点钱,但普通辅警不到3000的工资让人怎么捐?真是被剧情震惊到了。 还有公交车案也是同样的问题。可以这样看:如果这老头是个守法公民,没有在公交车上撒泼无赖打女人和孩子,他可能就会自己饿死病死没人管了。如果他要点脸不赖着医院不走,他可能也就自己病死了。正因为他的恶行让他获得了好报。这不还是按闹分配吗?如果他儿子最终给他捐了肝,那编剧就厉害了,能达到很棒的鼓励家暴和老赖的效果。
剧里的四对师徒,未看之前以为是单箭头的教导、引领、成长。看完前六集发现并非如此,剧里每一对师徒的搭配都是双向的。就如所长王守一对曹建军杨树这对师徒说的“相互帮助”。 宁理饰演的陈新成和张若昀饰演的李大为,粗看是经验丰富处事谨慎的陈新成教导冲动热血敢为的李大为,但反过来说,陈新成是一个为警察这份工作付出过热血却又为这个职业所伤,甚至殃及家庭生活,可以说李大为是职业初生期那陈新成,是他青春期的倒影,于已经废累了的陈新成而言,犹如重生。这样的两个人的交织已不仅仅限于职业了。 程浩和夏洁,这对师徒有一个共同的伤痛就是夏洁的父亲,程浩的师傅,牺牲在程浩的眼前,负疚感让程浩不敢面对夏洁的母亲同时在工作中对夏洁过度保护。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罩子,过去的事又永远过不去,拖住了这对师徒的热情与热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具像化就如夏洁那永远生活在过去有些神经质的母亲。当先辈的荣誉变成了自身生活中的负担,身为警察的师徒如何面对?或许自身的荣誉才是最后的救赎。 曹建军和杨树,满脑子英雄主义的师傅和理性善良学识丰富的徒弟。这一对的故事刚刚展开,觉得会很有意思。 还有赵继伟,一个为改变命运而先改变自己的小伙子,一些初看是小聪明小滑头的举动,掩盖不了他善良的本性,就如他给李大为买的包子和红烧肉,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予他人善意。这样一个急于表现的人却有一位甘于为解决社区里偷尿不湿、小姑娘拜托的怀孕的母猫而耐心服务的师傅张志杰。
生活剧,只是取材真实还远远不够。
编剧老师所构建的"八里河社区",不仅人人有血肉,而且会有鲜活的痛觉,这是一般的任务剧、程序剧所欠缺的。
导演不用多说,丰富而不炫技的镜头照顾到了观众的审美,流畅又丝滑的场景切换也在时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节奏张弛有度,不强行刺激肾上腺素。
演员方面夸一个细节,李大为在🚓里和985小哥的对话,学渣和学霸的心意相通只在呼吸之间,张若昀的气口合上了对手演员的情绪变化,十分难得。
目前印象深刻的名场面✨
李大为见谁都叫哥
王守一川剧变脸王
张杰主题曲上线时的蒙太奇
夏洁下井救小朋友
李大为因父母离婚和好吵架
杨树被村民打脸
赵继伟送红烧排骨安慰李大为
由于本人真实在公安局工作过,对这类题材比较有发言权,所以想结合本剧谈下。
本剧开头,对夏洁的“照顾”问题太明显了,像第一集11分所长公开关照夏洁,还有第20分局长亲自讲话保护夏洁,再加上第二集27分钟程所在夏洁面前回顾过去等,都无不刻意让观众觉得这么做是对的,问题是,关照夏洁是应该的,毕竟是烈士家庭,但现实情况是,如果真在派出所或者局里有关系的,绝不敢这么声张,小心翼翼还来不及呢,真要保护的话,也没有同着这么多人直接这么说的,都是落在平时的一点一滴里,都是暗着保护,没有这么明侃的,非得弄得这么夸张,这和现实出入太大。
第二集29分16秒,程所带着夏洁把抢包的嫌犯堵在角落,竟然转头就走,放跑了劫匪,这在现实也是不成立的,虽然有观众说这是为了保护夏洁不受伤害,程所说的不能把穷寇惹急了,这些都对,但他们毕竟是警察,对手就是手里有武器匕首,他们大不了可以和对方玩捉迷藏,不直接冲上去搏命,而是跑跑停停耗光劫匪的体力也可以啊,在这期间再电话联系外援,这都是办法,而像电视剧中这样转身就走,身为警察的我绝对干不出来!
第二集第33分58秒,对于两派群众因为丢鸡打架的问题,这处理的也太温吞和耐心了,都出现场这么多警力了,现实中谁会给你讲这么多大道理,法律中被专家定义的“箩筐罪”寻衅滋事,已经被基层民警玩烂了,在面对群众的时候,稍有反抗就以这个名义抓起来,现实中还少吗?另外,本集39分56秒,为了表现夏洁不在父亲光环下的勇敢,夏洁铤而走险去井底救孩子,像这样的桥段现实中,都是身穿橙色衣服的消防来干的,什么时候看到民警下到过井里!?大家可以回忆回忆现实中看到的新闻场景,像这些表现夏洁,完全没必要,无非是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其实后面表现夏洁的地方还很多,像她帮助解决老奶奶收养问题,我感觉比这个案例更接地气。
第七集32分26秒,养狗的老头没办大型犬狗证,没牵狗绳还让狗伤了人,警察来到现场竟然有点偏袒老人,就因为法律规定70岁以上老人不能拘留就这样做?现实你看看,就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不能拘留,他养的这个狗也绝对会被警察牵走查收,但到事情最后,这个狗的处理也没交代清楚,竟然还出现了狗对着事主狂吠警察在旁边视而不见的场景?
第八集40分钟,一家人寻衅滋事,抬着养狗的老人去派出所大闹,养狗的老人还能站起身走路,派出所里没监控吗?竟然一群民警还耐心的给这家人做思想工作,找乐一样的,现实早已经因寻衅滋事给抓起来了吧?
第九集第8分钟,养狗人去对方家门前恐吓泼墨,这家人在屋里怎么不知道拿手机摄录一下呢?哪怕把一个正脸拍到也好啊,后面警察一直找不到对方寻衅滋事的线索,这不就是线索么,这简单的收集证据,这家人不会傻到不懂吧,还是说编剧+导演让这家人犯傻的?
第九集25分钟,所长为了那个不管亲爹住院的儿子,在所里发起募捐本身没错,但说的话有问题,说什么“为了他自己”,为了你的政绩?还说什么你们的爹病了你们不拿钱,这都不是人话,这个所长,或者说编剧是不是忘了有公诉机关了?虽然这个男子以手写文稿的方式断绝了父子关系,但法律不会认可,你们还是父子债权关系,如果父亲生病儿子不出钱,所长明明可以在所里说,先让大家垫钱把父亲病治好,等最后医院结算费用出来,在一起找这男子要,如果不给,就可以交给公诉机关,通过法院的方式强制执行费用,而后费用再返还垫钱的民警,这个说法多合情合理啊?而所长说的话呢,感觉不懂法律知识就当上了所长-_-||
第十集12分22秒,不牵狗绳的一家去对方家门前泼墨恐吓威胁,最后让受害人谅解?这样和稀泥的方式,姓曹的警察这么做是没有人性的,如果每个人看到黑恶势力都妥协,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姓曹的为了尽快结案这么解决群众问题?而且他还质疑法律的公信力,人家北大才子杨树说的没错,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那设立法律有何用?律师是干什么吃的?这些曹根本不考虑,因为他站着说话不腰疼,只考虑自己在老丈人面前怎么挣脸面,他不会管群众的死活。
第十集35分36秒,恶人先告状的曹警在所长面前吐槽杨树,杨树来到所长办公室,所长让杨树学会“人情世故”,说什么“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连对错都不是一尘不变的!你的学问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体会这些事情的”!?这话看似特别对,实则就是对中国教育事业最大的侮辱,看看上面这个小学生守则,尤其第9条,和所长说的话大相径庭,如果我们从小学的守则,到社会上用不了,到社会上我们要学会圆滑,学会拍马屁,学会人情世故,那怎么不像欧美教学那样的“一贯性”呢?我们就应该从小学会这些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吧,可我们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老师是怎么教我们的,让我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等等洗脑的内容,到了社会上,你所长说要让我们学会怎么圆滑,何着怎么着你都有理呗?我们从小就是被灌输这些纯粹的东西出来的,哦到了社会上,你说学校学的没用,这样没有承接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应该淘汰!?我首先认为,所长说的没错,我在这里质疑的是本国的教育,就应该从入学那一天起,教大家怎么圆滑,怎么人情世故,怎么表里不一,这才对嘛,要不你教出来一群傻子,到社会上不是只会被坏人骗!?
第十一集32分36秒,更可笑的一幕出现了,姓吴的发疯的女人打了警官夏洁的脸颊,都打红了,后期竟然一点事情没有!?就解释一句打错了就完了?刚刚发生的丹东案件,编剧赵冬是不是认为袭警罪是闹着玩的,那你在现实打警察试试,哪怕碰一个手指都会给你拘起来,更别说第十二集23分,局长让王守一解决吴大夫投诉问题,这都哪挨哪啊,都到不了这一步,这个女人就会被刑事拘留,就像我标题说的,本电视剧完全扯蛋加浮夸,警察是随便碰的么😠 按照这梦幻的剧情,本剧连一星都不值!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这是电视剧版守护解放西吗
反正拍成什么样都有的骂就对了,前排那个,谁告诉你所有观众都想看戏剧冲突的?成天冲突冲突冲的都没一个正常人每部剧还都差不多的,难得有这么一部轻松接地气、鸡毛蒜皮的小派出所的故事,看着就是比那些千篇一律的东西舒服多了。
这片真挺敢拍的,剧中警察种种看起来和稀泥的行为都是因为现行法律存在漏洞和缺陷(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和系统会是完美的),这还是让北大法学硕士的角色亲口说出来,看来都明白啊。受害者对法律系统的不满和愤怒都让派出所民警当缓冲了,其实都挺冤的,但是那些没理还来投诉的真的治低血压,解放西里的真民警都没你们这么受气包,好歹是警察怎么这么好欺负啊。案情接地气,终于拍点真实的老百姓的故事,演员演的也好,群众演员都很自然,所长这角色写的立体演的更是厉害,太有层次了。要是多点案情别给所里警察安排太多糟心事儿就更好了。
陈新城和李大为去东北办案时有个俯拍长镜头,东北林区小镇,天气晴朗,飘着漫天大雪,非常美,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下这样的雪,通常都是阴天,这个镜头的一切都好,就是晴朗是虚假的。这部剧就像这个镜头,拍得非常好,有些地方特别好,非常动人,人物塑造也扎实生动,比如赵继伟这样的警察,我就认识好几个,太真实了。案子也真,一看就是取材于真实案件,不是瞎编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关系不对。和韩剧live的设定相似,几个合租的实习警察在派出所工作的故事,但是韩国的警民关系和我们专政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刁民确实特别多,(权力不讲理的地方顺民多,刁民也多,而且格外刁),基层警察也确实没办法,被折磨,但是,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关系,不是这样的。主旋律呈现的某些东西,是理想不是现实,是应该如此、希望如此,实际上并不如此。
十集弃,看到第十集我已经生气了,没有一个案子在真正意义上地解决问题,给闹事的老流氓送进医院就算了,为什么局长还要道德绑架大家给他捐款??还非得让儿子和家暴男和解??为什么遛狗大爷家人明显骚扰到小两口家的生活了也没有解决办法,现实生活中也要靠抓闹事者吸毒的儿子来表面解决问题吗……宁理老师,若昀对不起,我还是等明年的解放西吧……
开播第三天,拙评一下这部剧,很多人说这部剧脱离现实,抹黑警察,然而实际上大家都以为派出所是个清闲地方,现实永远是鸡飞狗跳和鸡毛蒜皮,身边有基层的朋友说看的既真实又动容,只能说很感谢编剧和导演把派出所这个地方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了,会继续追,看后续剧情,加油小警察👮!
不是国内没好剧,是国内的有些观众配不上好剧。
人家一个辅警一个月两千多块工资,你想让人家把命也搭进去?就句话真没哪个国剧敢说出来,可这就是现实。
剧是好剧,但感觉就是朝廷来向百姓诉苦的
低开高走,开头两集过于类型化和ZZZQ,差点被劝退,但从3、4集开始渐入佳境。老公安和年轻公安的关系刻画、群众路线和技术破案两条路线张力的表达都是延续自“十七年”和“新时期”公安电影的母题,而且做出了近几年国内这一类题材最扎实的刻画和表达。最大的优点是无论单元故事还是总体的故事没刻意给观众一个“圆满”答案,保留了一定的开放性,对基层自组织的呈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要说问题就是有些情节还是处理得太温柔,但在当前的国内创作环境和观众接受语境下,这是合理的创作选择。
发现了本剧最舒服的一个点:是一个鸡飞狗跳、有人情味的、没有口罩的世界
更加坚定了我明年考警校的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警察荣誉》是典型的类型剧,却在传统硬桥硬马的警察剧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生活化的创新之路。它又是一部生活剧,透过日常的琐细工作,描摹出基层民警的生活质感。既有风趣幽默的妙趣,也有人道主义之关怀。“市‘警’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诚如这部剧的slogan所言,它拍出了真正的人间烟火。
把主旋律拍得接地气,把接地气拍得有趣,把有趣拍得有意义,把有意义拍得不刻意,你知道有多难吗!
看了两集把我激动坏了 真是太久没有看到好剧了 更新:6.15追完,值得五星。
说真的,照顾烈士的遗孤,我很能理解,但是她的妈妈屡次打电话命令派出所领导,我觉得编剧写得太过了,我不能接受,再怎么照顾也不能这么乱来,警察还是纪律部队吗?这条线她的妈妈写得太过了,导致我看到第三集不能忍了,弃剧。还有就是,张若昀怎么演这个警察,庆余年的味道那么浓呢,啧啧啧,希望张若昀不要演技模板化,我不喜欢你塑造不同人物味道相似。
开头那个长镜头太牛逼了,人间烟火气,这才是我想看的警察题材电视剧,没有装逼没有高大上,就是我们小区门口的派出所
剧情很让人很舒服 节奏也很好 演员的演技和台词都是很不错的典范 尤其是台词功底 很不错了真的 演技也很的很good 看了5集 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背景故事还有剧情铺垫和起伏都让我眼睛很舒服 演员选角也是nice 故事挺打动我的 想让人一直看 白鹿这次真的很贴合角色 张若昀的李大为这俩都演活了 还有这些其他演员 都把角色演活了 很好看真的很好看 都去看好吧 正剧真的越来越好了 国产剧崛起吧 我自我评定这是上半年最好看的剧✌🏻✌🏻
本来不想这么早打分的,但是还是值个4星,尤其隔壁梦华录太虚高了,对比起来对这个不公平。
虽然我喜欢刘亦菲但是实话实说这剧不应该比梦华录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