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省的青春,自苦涩中飘出的芬芳
Oh, boy!噢,青春!
喜欢看豆瓣上大家对于有些深度的电影的影评。因为看过这类影片后,或多或少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情感困惑滞留在心中,渴望被释放解答。没看到自己所期待的这类影评。为了宣泄这份遗憾,试着写下我的第一篇观影后感,但愿自己的浅见拙识能收获抛砖引玉的效果。
英语片名,德语黑白片,中文译名为《啊,男孩》。
为何片名不用德语名?为何译名不是《噢,男孩》?我解释不清,但是当你说出Oh,Boy时,似乎其它语言都无法准确表达出那种语气。那种或是调侃,或是惊讶,或是愤怒,或是失望,或是厌倦,或是无奈,或是别的情绪,一切都只取决于说出这两个简单单词时的心情。就这点而言,不论哪种语言,这都是一个极度难译的片名。如果就我个人的感想来试译或许会叫《噢,青春》吧,刚好和时下驿动张扬的致青春遥相对照。
为何采用黑白片?黑白片通常给人以怀旧的感觉,本片却非怀旧,反而颇具现实意义,主人公虽是德国青年,他所经历的我却有放之四海皆准之感。也曾到过柏林。对多数人来说,当天空湛蓝的时候,很难去注意心中的灰暗。去了欧洲后,我才理解了为何老外会那么喜欢谈论天气。当然,说句题外话,或许除了终年被雾霾笼罩的北京外,很难找到晴天依然让人这么压抑的城市了吧?本片的黑白色调传达给我忧郁、憋闷、颓废、亦幻亦真的感觉,正如主人公迷茫、窘迫、慌乱的成长历程。而这种情绪恰好引发了我对青春期的共鸣。回首敏感多愁的青春,有多少人的成长没有过忧郁迷茫的经历呢?即使青春已逝,我们中又有多少人依旧迷茫无助?如果你曾体验过,就一定懂得那种感受。电影中间出现过一系列没有人物的城市景色,写实的拍摄角度,算不得美丽的风景,甚至有些丑陋。想象一下,如果把背景换成蓝天白云,还能否立即体会出同样的心情?
本片是给谁看的?我觉得是更像是给过来人看的。对于仍在青春迷雾中茫然挣扎的人而言,本片或许太过琐碎平庸晦暗且莫名其妙吧?只有走过青春成长的人,才更能理解那些曾属于当年的荒唐以及时过境迁后的无谓,那些曾让人无措的困扰烦忧以及如今仍会偶尔一闪而过的羞愧自卑。
看到剧型分类里写着喜剧,我很有些错愕不解。这能算喜剧吗?或许当你把它当作别人的青春荒唐看,它的确相当富于喜感,而当你把它当作自己的青春时,它又实在让人笑不出来。说实话看过前半部影片时,我很有些走神甚至不耐。因为我的青春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靓丽,富于活力。影片犀利地戳中我自认为已经放下的心事,多少让人有些狼狈和不快。
梳理一下导演为观众遴选的Niko Fischer的一天吧!
带着羞愧从女友的床上悄悄起身,Niko只想尽快逃走。逃开他并不爱女友这一事实,逃开他对自己一夜放纵后的羞愧。
窥探他隐私的邻居大叔,一方面艳羡于他的年青和无限个情感欢好的机会,一方面哭诉得了乳腺癌却依然为他做饭的黄脸婆老婆如何毁了他的一生。最后他只配一人无聊地在地下室自己独自玩小球。这是一个不懂得爱和承担的自私男人的写照,也是Niko害怕面对、拒绝承认的自己的某一面。
迟了几十分钟才想起今天本该申请驾照复审。一个照片上看起来比本人更为肥胖可笑的审查官慢吞吞发出各种问题似乎在想方设法质疑刁难Niko。从开始的镇定坦然,到忍耐爆发,直到最后的重审被驳回,Niko忙了一早晨似乎全在做无用功。复审官的所有那些貌似和驾驶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真的是有关驾照的吗?我们自己是否也惯于在遭遇逆境时,总是把那归咎于某某对我们的刁难或者运气太差,而刻意忽视自己其实缺少积极的态度和人生目标?
回程时售票机坏了,Niko逃票被抓。一个矮个儿查票员总是重复高个查票员的话。那个面目可厌让Niko更为恼火的不断重复的声音,究竟来自于他人还是来自Niko内心另一个自我?Niko振振有词,因为他觉得有借口让他足以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当高个阻拦时,矮个却对Niko穷追不舍。Niko又跑了,从内心交锋中再次跑开了。
外表平庸生活更平庸吊儿郎当,幼稚到上个车也要戏弄Niko的损友,在他的一位主演朋友口中却曾是个辉煌的表演天才。只是天才自视过高,而错失了生命中多少机遇,最后只能沉浸于天才往昔的无限追思中。那个对龙套友人无限崇拜的主演实在是对现实莫大的讽刺。还是这位损友一口承诺要去观看演出,却在最后时刻一时兴起拐去嗑药,他的试镜机会是否也是这样白白错过的呢?我深表怀疑当Niko舒服地躺在老人的电动沙发里睡着时,他自己真的没有嗑药吗?而当损友在演出现场有胆量发笑,却没胆承认自己是个龙套时,导演和他激烈争论,真的是因为导演太过紧张,还是因为沦为龙套的他内心比导演更具才华,而有资格嘲笑比他对自己的事业更严肃的人?
银行卡被吞让Niko不得不去面对他害怕而又必须面对的经济来源——父亲。父亲想让他继续的学业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学业有成又如何?好成为父亲身边那样一个球童吗?而他所思考的人生又不为父亲所理解支持。当父亲离开留给他断绝经济支持的答复和一些现金,他选择了接受,连同本不想喝的父亲点给自己和球童的2杯烈酒,相比靠拍马、跑腿挣钱的球童来说,生活不能自立的他在父亲面前比球童更无尊严可言。
昔日的小胖妞如今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美女。可是皮囊再美,她的内心依然是个自卑不堪的胖妞。即使她有勇气站在聚光灯下接受众人的目光审视;即使她已强大到能舌毙骚扰她的小混混;即使昔日暗恋的对象也为她而倾倒,她依然无法战胜自卑丑陋胖墩墩的内心,依然坚守那个和自己已毫无一致之处的外号。当Niko终于说出感觉好像是在对过去妥协,她的回答在别人看来是如此荒唐:你真的觉得我胖?!
最后当Niko想独自清静一下,却碰到一位醉醺醺饶舌的老人,一位已走过一生的老人,在对自己少年时代的追述中,他不知道别人为何而笑他,而曾让自己哭泣的理由又是那么地幼稚可笑。这是老人的醉话还是醉了的Niko能够记得的话?这是老人的青春,还是Niko的青春?
老人孤独的离去。Niko在医院一觉醒来,护士告诉他老人没有亲友。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孤寂的。一个人内心的成长没有人可以相伴,关于生命的探索,答案只能靠自己去寻找。
噢,还有那总也喝不到口的苦咖啡,和总是轻易买得到的酒精。如果咖啡代表了觉醒,那么酒精就是逃避和麻醉的代名词吧?在超市里,站在Niko身后的女孩对Niko没有咖啡就改买2瓶酒的行为投以谴责的目光。那谴责应该来自于Niko内心吧?他为自己的行为羞愧,因而从他人眼中读出了谴责。
好在又一个清晨到来,Niko终于喝到了一直求之不得的咖啡,当他开始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浑浑噩噩黯然无光无可奈何缺乏意义而折磨着他的青春终于开始离他远去了。
2 ) 对着世界失了声
没有写影评的习惯,但是这部片子与生活有很多共鸣之处,看到最后因为那种熟悉的混沌感而涕不成声,看到了在一代人身上沉而潮湿的包袱。
影片名为Oh boy,想到一个朋友经常用这个词感叹人生,多是那种哑口无言的挣扎,也许导演之意是为情节做伏笔。
电影结构简单,情节多为细微琐事,但是真实写实,看大起大落的剧情固然有趣,但是人生多数时间是反复与琐碎,经历时冗长到心力憔悴,回望时总觉得自己当时不够珍惜。
自己跟Niko Fischer的经历相似,且还在重复经历着他一天的徘徊无奈。法学学到一半我想到自己堂而皇之的站在自己道德底线上取得钱财的画面心理发憷,更不想要用这样的形式伪装,但是我没辍学,因为就像Nico的父亲在高尔夫球场上对他说的,我花钱给你不是让你去思考人生,我需要父母的肯定和肯定之后的经济基础,所以我没把自己后路断掉,苟延残喘比一枪毙命好在能挣扎,能象征性的折腾几下证明自己活着。
毕业以后开始寻找自己,去岛上旅行,在路上自己才是个完整的人,无论情节琐碎到纠结在哪里洗澡和晒伤的皮肤。最后还是回到了现实生活,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城市里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从上海到北京,见识过真假,最后装聋作哑。看似做了很多事,其实内心深处一直一样迷茫 ,没有前进的余地。这世界的规则从来不是我们定的,就像站台检票的两个不依不饶的工作人员,对Nico的质问,他不明白,所以他向有破绽的规则质疑,换来的是最后仓皇而逃。没人愿意停下来听你的理解,你的纠结,你只需要顺从。
世界是把所有的不幸揭给你看,然后让你平缓的接受自己的遭遇。不知道在哪看过一个类似桥段。新邻居让人不舒服,肉丸子,四处打量,翻看照片,倾吐苦水,最后崩溃流泪。有时候觉得不公平,我们被送上发条橙里的电椅,被迫撑大眼睛去接受社会的污秽,即使你只想要安静如初与世无争,人和事总是醉鬼一般对着你把恶心的东西吐出来,从来没人问你怎么样,你只需要接受还要不知所措的安慰。
活在中间的夹缝,没魄力破壳而出,放弃一切去完全为自己而活,不愿落于平庸,只能伸手乞讨。用父亲给的钱,Nico去买大麻,开门的老奶奶无助而可爱,在镜子中躺椅上的倒影,让Nico不由自主的走进房间与她交谈,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谈,只是陪伴,那一刻时间才是被充斥的有意义的。追求温暖在城市的节奏中成为最不和谐的一调。我想给街上走过的每个颤颤巍巍的老人一个拥抱,什么都不说,他们可以感到温暖。
过去,是在咖啡厅偶遇的老同学,是在车厢里讲述真实的演员,是想喝喝不到的最普通的咖啡。曾经放任自己的欲望,希望可以有人陪伴也找到自我,最后却落自己在聚光灯之外看别人对着自己寻找到的梦发呆,Nico不敢轻易笑自己同学的剧演的夸张,因为自己连找到梦的勇气都消失了。想息事宁人往往被当头一棒,打的鼻孔出血。更可笑的是自己被女孩的情欲所惊愕,想做个负责任的人,却被骂滚开,女孩说她只想找人打炮。人从来都不是清醒的,清醒的反而被以过街老鼠的待遇对待,我只想说我不想轻易伤害一个人,即使他麻木得不仁。
最后一次试图在酒吧喝咖啡,点燃烟想继续思考,老人开始调侃式的介入画面,诉说亲历的自行车回忆,然后转头出门,跌倒。Nico送他到医院,知道被通知他离世,死亡也是我们必须去顺从接受的一部分,更没有还手的余地。
在所有的情节里,Nico都在纠结怎样诉说,可惜没有一个机会他可以全盘说出自己到底经历什么,又思考过什么。人们都急于表达自我而忽视倾听者,所以世界告诉我们当个好的倾听者。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最终在第二天的早上喝到了自己想要的咖啡,而我们多数,还在前一天的寻找路上丢失了自己,最后忘记了咖啡。
3 ) 阿飞正传的男孩
《啊,男孩 Oh Boy (2012德)》
《成长的片断》
零零碎碎地讲了一个男孩几天的生活,没有前因也没有结果,
有些电影是讲述一个故事,有些电影只白描一个片断。此片展示了“成长”作为一件事情的一个片断。
人的成长中,不定会在什么时候突然产生一种状态: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价值判断、茫然、何去何从…… 在没有梳理清头绪之前,就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玩玩颓废,扔扔身边的东西。
不同于讲故事,因为要完整,所以顾及很多东西;片断,因为单一,可以有足够空间和时间来精雕细琢,用以刻画这个瞬间。作为观众可能会因此觉得冗长,但若作为自己的成长体验和成长回顾,只会太短。
在这个瞬间,会让当事人觉得无比漫长没有尽头,仿佛今后的一生都将是一直这样下去了。
但是,终究人生还是会有选择,多年之后,回头看看,本就这个样子,没什么报怨,也没什么值得思考,本就是会那样的一个过程。
就像大自然里并不都是花香,成长里也并不都是正能量,很正常也很应该的事情。
片子是黑白的,加重了它本身就独特的一种气氛,就像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的那种感觉。
主人公在整个片子中都在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却慢慢形成一种气氛,
4 ) 《啊,男孩!》
这样的影片太适合这样一个夜晚。
纯粹休息宅在家里一天,看了几部不咸不淡的电影,浮躁伴着些不安,想着下周可能出现的被生活所迫的种种,并未真正的松懈,甚至怀疑自己的荒废。
到了晚上,爱人未归,自己独酌,看着这样一部电影,浓缩黑白化的影像,并非有多少自我对照,但却有不少被放大后令人增强触觉的部分。
有的时候对自己状态无察觉就是一种幸福,因为察觉意味着思索,思索必定伴随痛苦。
5 ) 停下来,让我好好想想
一个辍学无所事事刚与女友分手的男孩,对心理评估师的例行问题咄咄逼人,对中年危机的邻居好意探访表示得不温不火,用自己可见的想法拆穿热爱表演事业朋友的外衣.有个24岁把他生下为了挣钱养育却不顾及与孩子交流的父亲,通过前同学遇到了固执己见听不得半点异议的半流戏剧导演,还有一位孤老终生死前充满回忆的老人.Tom Schilling饰演的迷惘男孩正处在没有方向的树林中,他停下来,思考他的人生,那些人可能就是数十年后的自己,该如何走下去?停下来,让我好好想想.最终,他喝到了他一直想要喝的普通咖啡,不加奶的,普普通通的咖啡.略带些苦涩,不过,香韵十足.
6 ) 我们都要用平静的心看电影
OH BOY 影评
这部影片是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剧本也出自于他的手笔。我以前从未听说过他,在悉尼见到他的时候,我惊讶于他的年轻,想着这部电影会不会是他的第一部。也只有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才会为了自己的片子从德国跑到澳洲来了。他很帅很风趣,德国人说英语没有丝毫口音,对现场的问题对答如流。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选择拍一部黑白片?
他四处张望,说,哦,真的吗,原来这电影是黑白的啊,难道是制作出了问题?还是影院放映机的问题,我怎么觉得我做的电影应该是彩色的呢。大家别笑,这种笑话我可以说到明天早上。严肃的说,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认为选择黑白片才能让我在这个时代安心的做一部电影,简单来说这就是原因。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对黑白片很不耐烦。当我给我的室友推荐祖与占之后,她看了一会儿就不看了。“黑白片我连人脸都分不清”她如是说。说的对啊,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对黑白片昏昏欲睡。小津的东京物语看了一周才看完,伯爵夫人的耳环很多地方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走神了弄不清人物关系。我们都喜欢看滤镜做出来的漂亮的电影颜色,喜欢演员穿华丽的服装,有恰到好处的配乐能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这样电影才能娱乐我们。电影发展了一百多年了,这是趋势摆了。就像日记变成了博客现在又变成了微博一样。
还有人问,你是本来就选定了这位男主演,为了他写的剧本呢,还是写好了剧本然后找的演员?
导演回答说,男主演汤姆·希林是我十几年的好朋友,我刚写完剧本的时候,发给他想问问他的意见。他读完之后说这个角色正好适合我,让我演吧。我不好拒绝朋友的请求。我从中得到一个教训,以后千万别把自己的剧本乱寄给别人。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男主演汤姆·希林就是演希特勒的男孩的那位。他在片中的表演不夸张,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普通的一天。有一点小幽默,小无奈。幽默在那杯永远喝不到的咖啡,无奈在自己看似毫无希望的生活和曾经被誉为天才的朋友如今却在片场跑龙套。
很多人对最后那个出现了一下,留下一堆话,马上就死掉的老头子非常感兴趣。纷纷提问关于老头子的问题。有人问,为什么男主演最后那么在意老头子的名字,一定要问到。
导演说,这表明他开始懂得承担责任了。当老头子在酒吧门口倒下的时候,他没有走开,坐着救护车陪他去了医院,又在医院的椅子上睡了整晚,最后还问老人有没有家人,叫什么名字。承担责任是他成人的第一步。这预示着这个柏林青年的未来。
然后又有人问,他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你们不知道吗,我打算拍一部续集oh girl。开玩笑。他会跟一个普通人一样,到处找工作,养活自己,会跟女朋友去道歉,会去劝他的演员朋友不要吸毒了。他只是迷茫,他并没有走向绝望。不过如果我哪天江郎才尽了,说不定我会做一部这个片子的续集呢。
你花了多久写出了剧本?
不太久。那时候我才电影学校,教授对我说我再不弄出什么东西来我就可以滚蛋了,于是我连夜赶工,剧本的第一稿不出一个月就完成了。
我很想拿到话筒问,你最喜欢的导演是谁。但是由于我坐的很后面,没有这个机会。导演拍摄的柏林,有轨电车,片场,高尔夫球场,地铁站,让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夜,那个钢筋水泥的城市,让人觉得融入不进去的地方。而主演和朋友去看很奇怪的表演的时候,我想到了费里尼的很多电影都有着马戏团的元素。当男主一次又一次弄糟自己的生活但是却不怎么在乎的时候,我看到了戈达尔的影子。最后那个在酒馆里喋喋不休,讲着自己以前的事情,却又好像在讲别的什么东西的时候,我想到了随心所欲里面安娜卡丽娜扮演的妓女在咖啡馆遇到一个男人,并与他讨论到底什么才是爱情。一层又一层里有着欧洲电影的影子,好像是继承了前辈们的各种特点。
但是这里是最值得小心的地方。一个导演或者编剧可以在自己的电影里致敬自己喜欢的电影或者导演。就像托斯卡尼艳阳下里一个金发女人穿着黑色长裙跳进喷水池,她对女主角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卡比利亚之夜,因为卡比利亚不论受到什么挫折都相信爱情。还有里面长的帅气的意大利男人叫马切洛。这些讲述着电影的原作者怎样被费里尼的电影感动。但是在OH BOY里面,没有什么致敬别的导演的镜头,却处处透着其他导演的影子。对白的功力却不够深厚,没有戈达尔电影对白的如此富有哲学性和文学性,没有费里尼镜头下的伤感与真实,也没有伍迪艾伦这么了解当代人的心理状态。当然这是导演的处女作,我还是给了五颗星。
问答的最后导演说,伍迪艾伦曾经说过….
我那时候才想到,oh,原来是伍迪艾伦啊。居然是一个赖在欧洲不走的美国人。
我不了解柏林,不了解德国电影。我看过弗兰兹朗的M,并试图一步一步的去理解它。我看过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但那根本不是一部德国片。我知道很多咖啡馆真的只有早上卖咖啡,因为人们通常只有早上需要它,下午和晚上都开始喝酒了。德国的经济的确发展的很好,男主角的父亲是一个已经成功的人士,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法律,把他培养成精英。
最后我想说,看了这个电影我才知道,原来烤面包机也可以点烟,我要试试看。
这电影可以叫“咖啡和香烟”,片子稚嫩了一点点,好在这本身是一个有话讲有共鸣的故事,年轻人的青春迷茫,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是谁,拒绝主动的容易得来的,想自主其实却又被动的生活。如果是一位更成熟出色的导演,这片子保不准可以是男版的【弗朗西丝·哈】。★★★
老早之前看的都忘了标记了,这个片子蛮好看的,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稍微有点话痨但影响不大,也不是特别闷。
类型贴个喜剧是有多黑···算是感同身受+1,新晋导演的拍摄手法,黑白底,无所事事的德国Boy在生活中不断的迷失。。迷失的来源不可能是清闲的日子,往往自己越忙才更焦虑,不知怎么搞的,总是在遭受周边人的质疑,但当回顾一下仔细考虑时,会发觉其实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问题
《油头男孩倒霉的一天》我觉得不是黑白的话也挺好的Q_Q,文艺片嘛,拍来拍去都那样呀。汤姆的头发有削减的趋势=口=。。。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段了。。。以及,啊,这孩子终于喝上咖啡了_(:з」∠)_
这部德国导演的处女作不仅没有模仿无敌老头子成功,而且黑白色调用的有点没必要。查了下资料发现导演还蛮帅的。
这是一个关于喝咖啡的故事。味道很好
这样的时代,年轻人迷惘,无奈,随波逐流,没有理想,没有爱欲,最可怕的是,他们丧失了愤怒的能力。
谷子和鲻鱼里面还有挣扎,虽然近乎徒劳,这里是连挣扎都懒得费力气,陷入了虚无。太致郁了,说它是喜剧的人都是诈骗犯。
这种小丧片蛮合我的胃口,颓废,优雅,黑白影像,城市街道风貌,情节上没有大起大落,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铺陈开来,让我联想到了贾木许的《天堂陌影》。尼可在老奶奶的躺椅上不小心睡着,随后被叫醒与奶奶拥抱告别的情节意外地触动我,松弛,柔软,不设防,像个小孩,短暂地抛开一天的阴霾。尼可也许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状态,迷茫,敏感,困惑于存在的意义,与整个社会之间存在无法消弭的疏离感,但善良,有原则,这也是他很吸引我的地方。老头临死前讲的故事非常迷人,“不知何时我开始流泪。你来猜一下,为什么我会哭?因为我想,在这些碎玻璃渣上,我再也无法骑自行车了。”喜欢结局的处理,一组空镜头蒙太奇之后,天亮了,糟糕的一天过去了,尼可终于喝上了咖啡。
真是拍出了[甜蜜的生活]的味道,横扫2013德国学院奖。
与这个世界不太匹配而每天都在艰难生活着的小人物们,还好有人把这样的故事拍成电影,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孤独。“I don't understand people anymore.” 同样的语言并不是通向相互理解的大道。“那时的你还是水手眼中的一抹星光。” 柏林是下一个想要生活的城市。
我只是想喝一杯咖啡,然后却总是遇到喝酒的人。我需要一杯咖啡来提神醒脑,却总是遇到一群喝酒的年长者给我讲大道理,讲那些无人问津的历史。我漫无目的游走在柏林的角落,却总是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有一天我突然对身边的人感到陌生,或许不是他们变了,而是我变了,变得不认识自己了。
2.5 不开心就去死好了,不要浪荡了,浪费大家时间。
邻居的余生将困在地下室里,老太的晚年将躺在按摩椅上,老头将在柏林的叹息中死去,今天将在没有咖啡时结束。驾照在别人的结论里失效,财富在银行的侵吞中清零,好友的才华在龙套中被挥霍,女孩的自尊在呻吟时被点醒。我会不会咽下无爱的肉丸,吸入麻痹的粉末,骑车经过满地碎渣,靠饮下烈酒了却此生?
活着是件奇怪的事,不管你从胖丫头变成行为艺术表演者,挑战一切;还是你的老婆得了乳腺癌,从此你再没有了性福;还是天才或非天才的演员;你觉得别人都奇怪,最终发现自己才奇怪。碎片、活着、笑点。二战在当代人的表演和最黑暗的回忆中,在Sebald一般的图像中。听不懂的语言,虽然说的都是同一个母语
假如德国电影都按照这种自由的思路来做,何至于总让人觉得都在套模板走亦步亦趋的路呢?[Oh Boy]是个太惊喜的存在,它做到了很多德国片没做到的一件事:气氛塑造。整片慵懒的叙事节奏被这种迷茫而逐渐坚定又不失幽默的步伐一步步带着,最后迎来了一个令人动容又发人深省的尾声,而且其内核十分牢固。
男孩数次想喝咖啡结果都未能如愿,一个个害怕孤独又拒绝靠近的心灵,百无聊赖又不去改变的生活,波澜四起而又平静。黑白摄影和慵懒爵士,情调和味道。
四星半。奇怪我就是喜欢看这种闷到犯困的电影。黑白、小语种、处女作、咖啡、一个人的一天流水账(其实剖析出来是好几段人生)。喜欢的元素都齐全了。枯燥但是对我有极高的治愈力。
Interesting yet not impressive enough. 迷惘的人做无聊的事,油头少年平凡与不平凡交织的一天。论RP和人生目标的重要性。
没高潮 而且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