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电影

剧情片捷克/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法2015

主演:卡瑞尔·罗登  Jenovéfa Boková  Martin Pechlát  

导演:奥尔默·欧默祖

播放地址

 剧照

家庭电影 剧照 NO.1家庭电影 剧照 NO.2家庭电影 剧照 NO.3家庭电影 剧照 NO.4家庭电影 剧照 NO.5家庭电影 剧照 NO.6家庭电影 剧照 NO.13家庭电影 剧照 NO.14家庭电影 剧照 NO.15家庭电影 剧照 NO.16家庭电影 剧照 NO.17家庭电影 剧照 NO.18家庭电影 剧照 NO.19家庭电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05 04:24

详细剧情

A couple embark on an early vacation. Left alone, their children cut loose until the boy gets caught for skipping school and things take an unexpected turn. Boasting exquisite camera work, the film is also unforgettable for its wholly original ending.

 长篇影评

 1 ) 如父如子 把泡菜做成泡菜寿司

《如父如子》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说新也不新了,去年戛纳的片子,拿了评审团奖。当时排了两次长队,都未能如愿。再看到,已经快过去一年。

因为事先知道故事核心是“孩子抱错”这个狗血老梗,再加上对是枝裕和的“大象无形藏拙技”并不陌生,所以在观影初始,带了十足的防备心。但不知道从哪一分钟开始,就被润物无声的剧情裹挟,自拆防线、丢盔弃甲、缴械投降,稀里哗啦地掉进感动的大坑。

让人感动,其实不是件太难的事儿,所有电影的催泪穴无非三个字——“断、舍、离”。想想《冰与火之歌》里,小艾丽娅浴血逃亡九死一生,隔一道河就要亲人见面,却听到母兄皆亡的噩耗;老马丁早就掐好了点儿敲丧钟,只等读者不明就里进了泪奔的埋伏圈。《如父如子》用的也是大俗磕儿:福山雅治扮演的野野宫良多貌似拥有完美生活,却突然需要面对一个艰难选择:到底要不要放弃抚养了六年多的萌孩儿庆多,换回有血缘关系的亲生儿子琉晴——这个梗,拍个六十集韩剧,绝对能够能催哭两亿人。

《如父如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一道辣萝卜泡菜,小火慢炖成了泡菜汤,更确切地说,是小心翼翼握成一方讲究的泡菜寿司。剧本做得扎实精巧,区区几场戏,两对父母四个人的身世,背景、社会地位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诸如“咬吸管”这样区分阶层的细节,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心细如发。那些家长里短的台词,看似可有可无却无一句闲笔,处处前后照应,你完全想不到那句脱口而出的“你知道Spider Man是蜘蛛吗?”,突然使劲儿一扎,就找着了戳泪点的腰眼儿。

是枝裕和就是这样,明明随时可以哭天抢地撒狗血,却极力让剧中角色一起保持镇定和平静,每个人包括孩子都在积极又理性地推进着事情的解决。导演把抉择纠结的包袱全甩给了观众,让他们随时都想替剧中人哭一场——这种漫不经心拉扯观众泪腺的手法,老道,却不是影片全部高明所在:煽情的高下如果只在技巧本身,那么再隐忍的煽情,也还是煽情。

我觉得《如父如子》的好,在于它起于催泪又高于此,没有让观众停留在居高临下的同情状态中,而借由知音故事构建了一个缜密的系统,阐释了父子关系。比起大篇幅描述的呆萌养子庆多,寥寥数笔的琉晴写得同样精彩,当福山雅治扮演的良多把琉晴领回家要求琉晴喊自己爸爸,琉晴礼貌又顽强的顶嘴,父子对话寻常却有力:“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比起庆多的懂事,琉晴的倔强和好胜显然更有良多的基因,而琉晴最后的那句“对不起”,也像是良多本人的台词。这不多的几个场景,让人佩服剧本的周到:庆多用后天培养的情感融化了良多,琉晴却用传承的基因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影片的最后,《如父如子》给了一个开放的大团圆结局。关于情和理的选择,观众很荣容易为片中出现的“爱就是多陪在孩子身边”、“难道父亲不也是一种职业吗?”点赞。但《如父如子》不是一部对田园牧歌式亲子生活的赞美诗,导演在给予琉晴养父父爱光环的同时,同样不遗余力渲染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龃龉。我不觉得导演在两种阶层的父子关系中做了高下判断。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对已为人父的是枝裕和来说答案也是开放式的,《如父如子》不是忏悔录,更像是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人类历史庞杂冗长,压到最扁不过就是父子传承,血缘和教化并轨。而人大部分的选择纠结,又都是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如父如子》把两个话题摆在一起,粉饰的结尾似乎想说明,最理想的状态是:不让理性吞噬情感的冲动,也不放任情感,让情感代替理性的选择。煽情最正确的尺度,大概也就在这里。

 2 ) 和解

そして父になる,更喜欢日文片名。作为一个在打渔和晒网中缓慢学习日语的人,将其理解为,含义之一,变得像父亲,含义之二,成为父亲,这样对影片意涵的概括,似乎更为周全。 抱错孩子,且是被命运捉弄地抱错孩子,发生在两个家境、亲子观念都差异颇大的家庭之间,因其极富戏剧性,并不是影视剧中罕见的题材。譬如若干年前的电视剧《错爱一生》,基本戏剧冲突亦如此。 在并不新鲜的题材中,是枝裕和仍以独特而细腻的叙事方式,造就了一部精彩影片。 典型的日系温婉叙事,对白总是彬彬有礼(毕竟至少有敬语体加持~),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巨大生活变故,影片叙事却没有采用drama的方式。 当野野宫良多突兀地提出,要同时抚养两个孩子,斋木雄大与尤加利是愤怒的,但几句交锋后,野野宫绿马上站出打圆场,这一切发生在游乐场边上,发生在打包一份猪排饭的时间里,恍如一个不真实的插曲。 而在全片的节制叙事下,最激烈的情绪爆发反而由一直温婉贤淑的家庭主妇野野宫绿完成。野野宫绿问出,“知道抱错孩子后,你说了什么?”,丈夫良多略显敷衍、却又在程序上一丝不苟的回应:“你作为妈妈为什么没有发现。当时我错了,对不起(并从床上起身颔首道歉)”,乍一出现,并不突兀,算是一个珍视妻子感受的丈夫。然而,野野宫绿以从未有过的大声哭诉(哪怕是护士坦白故意抱错孩子,她亦只是提高音量,而未曾如此爆发)反驳:你不是,你说的是,やっぱり(果然如此)。血缘胜过这些年的养育。野野宫绿的提问与情绪爆发之前,是在埋怨丈夫答应由他处理一切,她觉得丈夫一定有办法留下庆多。这句やっぱり,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这一情节,对于野野宫良多来说,如同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母亲的控诉点破了前文隐约呈现的良多对儿子素质的失望,于是当养育两个孩子的提议受挫,他没有太多争取也没有太多痛苦地倒向血缘——良多的父亲说,血缘会让骨肉至亲越发相似,继母则主张生恩不如养恩,此时的良多,毫不怀疑地接受了父亲的主张。 而对于野野宫绿,这一情节大大完善了其人物形象。英俊有礼的高薪丈夫,如同宾馆一样的家庭公寓,做全职主妇多年且出身农村,连自己的妈妈都会在孩子已经出生六年后感叹自己的丈夫是本不该攀得的高枝。即便她温婉漂亮,即便丈夫使她衣食无忧,在家庭中,她隐然有价值危机——而在获知抱错孩子后,这一价值危机浮出水面,她自责为什么没有发现,亦主动说出了丈夫回避或隐瞒的、旁人对她作为母亲却不知抱错的议论。然而,这一情节中,在丈夫的反衬下,野野宫绿展现出她所承担的养育职责与parenting角色自觉,从某种角度来说,远超过丈夫。血脉相连与养育之情的选择,对她来说极为痛苦;同时,前文埋有伏笔——野野宫良多似乎是一位严父:练习钢琴、择校,在呈现良多对儿子的高期待与隐约不满的同时,亦描绘了他对妻子宠爱儿子(面试当天不练钢琴)的异议——然而,第一反应是やっぱり的良多,想要的是一个优秀的与自己相似的儿子,庆多虽然只有6岁,却已经使他失望,发觉抱错孩子或许是一种释然,良多在父亲这一角色中严重缺位(不仅仅是缺乏陪伴时间而已)。丈夫哪怕在临盆时也无法多抽时间(野野宫绿就此丧失生育能力,可以想到其产后大出血极为凶险,其实大可以问一句,在妈妈昏迷时爸爸去哪儿了?爸爸如果当时始终陪伴在侧怎么会抱错孩子?)可以想象,将一个乖巧温顺而没有好胜心的孩子养大,且小小年纪就要面对爸爸的严格要求,野野宫绿在其间投入的心血,然而她的目的并不是求得一个优秀的儿子,她始终是母亲,不能接受一句やっぱり加诸她疼爱六年的儿子。 镜头特写了庆多此时黑暗中清亮的双眸(高级公寓隔音应当不错,但野野宫绿是以平时所未有的高音量哭诉,后文中琉晴与野野宫绿活泼地打闹,书房中的良多可以听到声音,亦可推测此时庆多能听到父母)。尽管并不符合父亲的所有要求,但庆多其实是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影片开篇便描绘了一家三口正襟危坐面对私立小学面试,对于一个还不到6岁的孩子,面对这样严肃、有压力的环境,即便受过补习班培训,能不露破绽地说出“爸爸周末带我去野营,陪我放风筝”,也是件有挑战的事。白天庆多也问过父亲,新家的父母会比爸爸你更爱我吗,良多沉默片刻便回答,会。离开旧家的庆多,可以说已经受到了爸爸的伤害,后文他似乎比起琉晴更能适应新家庭,但这并不说明他对往日父母没有眷恋,毕竟,他会只因斋木雄大为自己修好机器人而做手工花送给他,何况是昔日父母。事实上后文中在野野宫绿与琉晴一起吃饭时,野野宫绿还接到了良多的电话,良多所不能释怀的是爸爸。 影片的多处前后细节呼应也很漂亮。 风筝,面试时的谎言“爸爸陪我野营、放风筝”始终没有在良多与庆多间实现,后文风筝几次出现,琉晴离家出走的理由也是想放风筝。野营却在高级公寓的阳台上以一种自带幽默感的方式实现了。 照片,无论是家境优渥的野野宫一家,还是相对较拮据的斋木雄大一家,都有常常拍照的习惯,良多意外地感受到庆多对自己强烈的爱亦是通过相机里的旧照片,寻常而无处不在。 唾液,野野宫家在餐桌上是分餐制,而斋木雄大一家人口多、生活不充裕,一盘煎饺已是美食,第一次过夜时庆多面对吃煎饺时不小心呛到、唾液飞溅的斋木雄大,有些欲言又止。而交换家庭后再次一起洗澡,庆多和斋木雄大一起开心地玩着口中喷水游戏。 父子关系中的金钱与时间,良多自己儿时即没有爸爸陪着放风筝的童年,成年后良多的父亲想多见见儿子只能称病,而儿子上门后聊天亦多次提到给父亲金钱;斋木雄大处处表现出贪财、占小便宜,但坚定认为抚养儿女不能以金钱交易,哪怕他有不止一个孩子,哪怕他对野野宫家优渥生活毫不掩饰的羡艳,却始终没有流露出以孩子为筹码要挟良多巨款的心思,反而不断劝说良多花时间陪孩子,在琉晴跑回旧家后,与前文良多的要求相应,反而是斋木雄大夫妇提出可以抚养两个孩子。 倔强,倔强的琉晴的确与血脉相连的良多相类,连离家出走这么不寻常的举动都一样,良多可以理解琉晴。庆多是乖巧温顺的,总是妈妈陪伴在侧,而倔强的琉晴则只能由爸爸收服。 影片的主旨,突出表现为和解。 良多自己的原生家庭关系便是缺失的,尽管他继承了父亲的意志与优秀,但对抚养自己长大的继母,始终不称呼母亲,这一点竟亦为父亲默许。而他重视血缘,也被律师老同学点出,是长期心态,其中原因,一半来自对继母的心结和对生母的眷恋,另一半则是父亲的引导了,良多的父亲可以当着陪伴自己多年的继妻教导良多,血缘的强大影响。如此成长的良多,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原本就有些偏狭。 如果说与斋木雄大一家的接触已在潜移默化影响良多,那么当年那个故意抱错孩子的护士与她的继子,则强烈冲击了良多的价值观。护士自己在法庭上坦言,故意抱错孩子,是因再婚时面对继子的敌意,而说出这一切,是因关系好转想坦诚罪孽(的确过了追诉期她再坦白不必受牢狱之灾,但医院本也不知各种缘由,她本可以不坦白当年的主动恶意),在良多找到护士家后,看着那个未成年的、体格完全不是自己对手的陌生男孩,毫不避让的目光,毫不犹豫地说出“这是我妈妈”,良多沉默了,转身离开,不再额外追究护士。在车库里,他主动给继母打电话道歉,继母反倒豁达表示早已释怀。 和自身的童年成长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良多再次找到庆多,mission结束了,你不需要再去努力完成爸爸一个又一个的要求,说一句迟来的抱歉,无论发生什么,在你生命最初的六年,我是你的爸爸,无可动摇,你对我的爱,从未消散。

 3 ) 失去了在一起的时光,才懂得如何为父

我从来都觉得,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困难和精巧的工作。相较于生,父母二字的重量好像更多集中在养育的过程。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为人父母。是枝监督在《如父如子》里面提供了一种视角:当孩子汲取父母教育的养分,父母也同样得到来自孩子的、精神上的反哺,这两种成长,在亲子关系里同等重要。

良多算是个坏爸爸吗?他有收入颇丰的稳定工作,可以供养一家三口住在可以看见天空树的高级公寓里,过着富足的生活。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庆多未来教育有着精英阶层的前瞻性。他不嗜烟酒,不夜不归宿,没搞外遇,也不家暴,怎么看,都不能算是坏爸爸。

可是良多可以算好爸爸吗?他冷峻刻板,不苟言笑,吝啬陪伴,在和庆多的亲子关系里,谈到最多的,是如何让庆多“变的更强”。他最不满意的,是庆多“即使输了也不会很不甘心”的温吞性格,在他眼里这是软弱的表现。好像在这个养育的过程中,他对于“自己养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远远胜于和庆多度过在一起的时光。

其实这似乎是很多现代父母身上都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功利心的问题,只不过是枝监督在电影里,让福山雅治演出了这样一个稍微极端一些的父亲形象,然后在一个小概率事件里,这位父亲飞速成长。

良多对于家庭里父权的执念,让他无法放下身段,像斋木先生一样陪孩子玩耍。作为父亲的高大完美的形象,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他对扮演这个父亲角色的执着,远远超过了去思考如何真正参与到庆多的生命中去。和庆多之间的微妙的距离感,在他看来也许正是父亲威严的体现。所以,当他对斋木一家投以自上而下的视线时,往大了说,这是一个精英阶层对平民阶层的嗤之以鼻,往小了说,他对斋木先生不够权威、不够稳重、不够优秀的父亲形象抱有天然的怀疑和不屑。

良多对自己父亲的厌恶感丝毫不影响他像极了父亲。对血缘的迷信,反而让他对庆多的不优秀松了一口气:啊,原来是基因的问题。只要流着一样的血,就会和我变成一样的人。某种程度上,良多否认了后天教育对孩子的可塑性。

可是斋木先生却很清楚:『真是不可思议啊,我当初是看着庆多的脸,给他取了“琉晴”这个名字,可是现在无论怎么看这孩子都应该叫“庆多”。』

那时候站在一旁的良多大概会很不是滋味,因为身上流着他的血的琉晴,也打上了斋木一家的平庸烙印。他盯着那一桌被咬扁吸管的饮料杯子,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是现在的琉晴,怎么看都还是应该叫琉晴。

这让他马不停蹄地去矫正琉晴身上的“缺点”,忙不迭地把他“变成”自己的亲生儿子。

良多在交换小孩这件事情上抱有绝对的理性,所以与亲生儿子的磨合一直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着。讽刺的是,他对家庭血缘关系的执念,导致了他对妻子和庆多的冷漠。真正让良多开始成长的,是琉晴对这个新家庭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同时,藏在沙发旮旯里的、折断的手工花,唤起了良多内心的愧疚。琉晴始终还是琉晴,即使良多已经放下身段与他打成一片,他还是坦诚想念另一个家的父母,琉晴的直白完全就是斋木家的特色。

相比之下,谁又能说庆多不像野野宫家的孩子呢?虽然父亲不喜他性格温吞,但庆多独立、自律、懂事,每一分气质都散发着父母的气息。

良多在和琉晴的磨合中,相对于父亲的威严,反而更渴望得到孩子的喜欢。所以当他看到庆多拍下的照片,受到的冲击不言而喻,原来自己现在想要得到的一直都拥有。庆多的眼里满是父亲的背影,偷偷地拍下来放在相机里,这是庆多含蓄的温柔。

他们真的像两父子,只是良多始终对他们相像的部分视而不见,眼睛永远落在不像的部分。良多一直以来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儿子对他的珍视,难怪他不懂得如何为父。

良多最后对庆多的坦诚,可以看作是与自己的和解,和对亲子关系看法的妥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父母”?诚然如他所说,『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亲子关系』,但“如何保持一个父亲的形象”似乎没那么重要,珍惜在一起的时间,坦诚去爱才是唯一的答案。

说到底,良多还是幸运的,至少他在片尾,终于开始明白为人父母的意义。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抱错孩子的事件,良多是否就一直无法成长,一直是一个失格的父亲呢?所以因为主线的戏剧性,跟是枝监督的前作相比,显得不那么自然和日常。换句话说,没有这样的一次冲突,这世界上又有多少像良多一样(甚至比良多还差劲)的父母,是一辈子都无法跳脱出来审视自己的呢?




PS. 两个家庭的阶层差异性也是一个有趣的维度。
PPS. 因为看了一遍拉片一遍始终都在福山看照片的时候哭瞎,所以还是把第一次的四颗星改成了五星。
PPPS.再次表白,是枝裕和我是你脑残粉!

 4 ) 感动以上,惊艳未满

多数人都会为《如父如子》感动,却不会对这个类似简化了的披着“知音体”外壳的故事觉得满意。是枝裕和还有更广阔的期待空间,把家庭剧变成一片溪流与海洋,他却只是吝啬地打开了一个大家熟悉的抽屉。

《如父如子》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电影,相对保守和四平八稳。对是枝裕和以及众多他的影迷而言,这个片子才发挥了他不到七分不到的才华,大家都觉得他能拍出一部可以称为经典的作品,超越《无人知晓》《步履不停》,甚至去采摘金棕榈。

是枝裕和应该能预料到以期待《步履不停》的心情期待新作的影迷,会对《如父如子》留有的一丝不满足,因为在这其间,大家已经略微失望过两次了,科幻邪典风格的《空气玩偶》,一反安静低调的是枝裕和风,讲起成年人的孤独与迷失,之后轻松有趣的“命题作文”《奇迹》,回到儿童剧、家庭剧的老路,却把大人当成底板,小孩为中心,调动观众搭乘JR九州新干线去鹿儿岛旅游的憧憬。

之所以说《如父如子》只发挥了七成不到的导演功力,就在于以《步履不停》为标本,其一,《如父如子》故事通俗老套,偏向商业化,没有新意;其二,在表达方式上,没有突破,没超越,只是按一贯的本领正常发挥,没往未知区域多走,调和新的色调,尝试另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表达。至于导演什么时候才能使出全部功力,大家才能在《步履不停》之后心满意足,大呼过瘾,还要继续期待。

没错,是枝裕和的片子总让人看得心平气和如饮清茶,被和风细雨的小细节打动,动静相宜,这一点和小津很像,《如父如子》的戏剧性比《奇迹》《步履不停》要强一些,但是这种平和纤细还藏在骨子里,到最后完全打动。导演真是拍家庭、拍孩子的高手,在他的片子里,每个大人在孩子们可以融化一切眸子里,演技全丢,机心不在。

淡而有味是导演的拿手项目,就像他善于调教儿童演员。据说孩子与动物是导演最怕的两种生物,一旦入镜很难把控调和,这十年来,孩子却是是枝裕和电影不可缺少的感人道具,导演也具有别人没有的眼光,挖掘一些非常有灵气的小演员,把他们安放在最需要的位置。但是孩子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和大人世界发生的联系还是相对封闭稳妥,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冲突。

《如父如子》大人和孩子的正面冲突有一定残酷性,以交换借宿的方式交换孩子,还借以命令、任务的方式欺骗,让孩子以一种要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让大人褒奖的心情完成这种残酷的事情。等到两个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回不去的交换,大人们在欺骗他们纯真的情感,一个是外向的,主动的挑战式,选择逃离,逃回到原来父母那里;另一个是低调的,逆来顺受,被动的适应,等到原来父母来接应时已经产生恨意。消弭残酷的是爱,也是感动观众的核心。

亲子、血缘关系、婴儿掉包、中产阶段、平民家庭、两代父子纠葛,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通俗易懂,在国内常常是《知音》杂志渲染的题材,作为电影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煽情狗血剧。

是枝裕和以一贯的克制推进情节,不徐不疾,用很多细节来表现难以割舍的亲子关系,偷拍的照片,修理玩具,买饮料,弹钢琴,父子共浴,咬瘪的吸管等这些呈现了人物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

在家庭剧的核心内,《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奇迹》《无人知晓》,包括电视剧《回我的家》,是枝裕和并不是以故事推动人物,而是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所谓戏剧冲突很淡,故事简约得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琐碎浅淡但不流于通俗。《如父如子》最接近通俗剧,孩子掉包,滴血认亲,这些日常生活里发生几率很低的事情,充满了刻意,结尾纵然感人,却也有一定量的煽情痕迹。

如果非要找个关键词来概括是枝裕和的这些家庭剧,那么就是“重建”。《无人知晓》是母亲出走了,小孩子们重建新家,互相扶持;《步履不停》是长子、父亲去世之后,长女和次子建立起新的家庭关系,《奇迹》是两个孩子通过九州新干线来完成重建的团圆和许愿;到《如父如子》的重建,通过以习惯、依赖建立起来的爱,来抵消血缘关系不能取代的人伦关系,力量冲突最明显。

影片围绕福山雅治主演的中产阶级一家来展开叙事,出彩之处却是作为配角的利利·弗兰克一家。高调选择影视歌当红大明星福山雅治做主演,使电影充满商业趣味,也一举让《如父如子》成为迄今为止是枝裕和导演生涯里最卖座的一部电影。

如果你在福山雅治的一笑一颦之中,不变的发型,精致的衣着上,看到了“神探伽利略”式的表情,那么请别介意,这也正是卖点。

利利·弗兰克、真木阳子毫无违和感的平民化演出,比起2013年让他们分别获得褒奖的《凶恶》、《再见溪谷》,更放松享受。对“偶像派”福山雅治来说,放松有一点难,太帅,太端正。但也不能完全说福山雅治不适合是枝裕和的电影,其优雅、帅气、专注、孤高,倒是真有白领精英的味道,如果把这个角色让给阿部宽,一脸平民相略带喜感的宽叔,倒还不一定能演出这种从底层奋斗出来跻身中产阶级的成功人士自我为中心的“执”。

仅仅以好看、贴心、舒服这些来要求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可以打80分,以对一个有更多发挥余地的上升期的导演作品来要求,只能打70分。影迷期待更纯净、内敛、想象力广阔、表现力更有活力的是枝裕和,在温情、温柔,清风徐来,细雨润无声一般慢慢浸透,这些轻车熟路的招牌套路之外,换一种更自信新鲜的拍法,登顶个人创作的更高峰,展现更加敏锐细致的是枝裕和。

 5 ) 孩子眼中的大人和大人眼中的孩子

中国和日本都是很传统的国家。很多时候,传宗接代大于婚姻的意义,不像欧美国家,没有爱情便不能生活在一起。夫妻本是没有血缘的两个人,最后却要相互扶持过完一生,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和父母最亲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互不了解。

电影里的良多一家生活优越,孩子受高等教育,谈吐举止高雅得体;斋木一家五口人住在破旧的电器行里,孩子玩的游戏机都是过时的,夫妻俩出门迟到每次都要找借口,买东西都会开发票好找医院报销。。。如此种种,是不是觉得选择和良多一家生活是最完美的?

不得不说怎样的家庭造就怎样的孩子,我不是说血缘而是说父母给孩子的教育。良多的父亲不会和孩子一起放风筝,所以长大后的良多也自然的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应该自己来,一个人洗澡,一个人玩。庆多本是斋木的孩子,他性格内向却对任何事情观察入微,他为了让爸爸开心努力学好不喜欢的钢琴,觉得爸爸说什么都是对的,从不违背爸爸的意愿,只有一次,那是当良多把他心爱的照相机当礼物送给庆多的时候他说了“不”。我开始也不理解孩子的做法直到最后当良多无意中翻看相机发现原来里面有很多庆多给他拍的照片,有背面的,有睡着的,有光着脚丫的,良多看着看着就哭了,那个时候他知道就算没有血缘他还是爱这个孩子更多点,所以他会毫不犹豫的再把孩子换回来。当良多自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明白的,就像琉晴那么多的“为什么”而良多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样。

电影里着重讲的是庆多的家庭,斋木则作为他们的反面。也许看上去是什么都不如良多一家,但是他们团结,有耐心,互相帮助。会给孩子修玩具,可以给孩子当箭靶,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过的好不好根本不重要,父母在身边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琉晴无法融入自己亲身父母身边的原因。

斋木虽然爱钻小便宜但的确是个好父亲 ,当良多想用金钱来交换孩子的时候斋木是愤怒的。“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可以拿钱买到的”,斋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是浑身散发光芒的,还有最后当良多去找琉晴的时候斋木妻子说的话“如果你觉得照顾不了孩子我们可以两个一起带的”,这样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是强大的,是良多无法追赶上的。所以就算你给琉晴再好的生长环境,陪着他玩耍,一起搭帐篷,一起看星星,一起许愿,但都无法抵消孩子的愿望“我想回到我爸爸妈妈那里”。

日本的电影总是很细腻,无论风景,音乐,背景还是无声的注视。

电影里还有一段描写很细致,那是故意抱错孩子的护士准备了些钱赔偿给良多一家,良多则亲自上门归还。当良多把钱还给护士的时候是带羞辱成分的,当他还想继续说什么的时候,护士的继子开门出来狠狠的盯着良多说 “她是我妈妈”,这个时候良多是很震惊的,他用力拍了拍孩子的肩膀,黯然离去。这些都与血缘无关,但是孩子眼中是不分的,他们只知道谁是自己的亲人。

电影很棒,2个小时不光讲的是亲情,还有父子三代成长的共同点和交叉点,更有夫妻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孩子眼中的大人和大人眼中的孩子。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思想和目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理所当然想我们做的总不会错的,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是敏感又脆弱的。最后良多追回庆多时说的那番话是他作为父亲最好的表白,“任务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6 ) 你知道Spider Man 是蜘蛛吗

新学期伊始,同级的奥野君一直在发邮件说,呢,要不要一起去看一部刚上映的电影?

应付课业已是艰辛,果然是悠闲懒散的孩子,才能在开学第一周想到这种消遣吧。比较礼貌地推脱着,然一向话少腼腆的奥野这次却一反常态,再三地邀约。于是,我问,是什么映画让你如此执着?他告诉我是是枝监督的作品,我的记忆中模糊飘荡出去年课上看过的《步履不停》,很多年前似乎还有那部看后沉重的《誰も知らない》。对前者有留下好的印象,加之奥野的恳切,于是我们选择在公开日的最晚场前往观影。谁知弄错时间,当进入映画馆时,故事已开始了30分钟。于是,我们连蒙带猜地看完剩下的部分,却仍然在接近尾声那一幕平静又激荡的场景中悄悄湿了眼眶。日本人从来是如此善于克制自己,黑暗中静的可怕,却还是有隐忍的抽泣时不时响起。我偷偷侧身打量着奥野的样子,黑框下的他也有流泪么,然而却隐藏的如此好。我毫不掩饰地擦去眼泪,默默地在黑幕中直到听完最后一个音符。

Like father,like son。和原名的《そして父になる》比起来,其实可以理解为直接向观众提出它的设问,怎样为父,而又该怎样为子。作为父亲的良多,也是作为儿子的良多,在亲子关系这个课堂里一开始交的完全可说是一张白卷。这并不是他的错,小时候老听父亲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直到长大后看着自己偶尔透露出的处事态度,言行举止完全来自潜移默化中对父母的模仿,这时才发现,传承是一件严肃又可怕的事。良多的很多教育观点,【我们家是希望培养出任何时候都能独立一个人的风气】在斎木指责其不愿拿时间付出给孩子时理直气壮地【有非我不可的工作等待去做】【世界上有很多种的亲子关系吧】妻子愤怒地说着【其实比起与庆多的六年时光你选择了血缘不是么】等等,在与父亲会面的一小片段里对良多父亲的寥寥数语刻画,完全可以隐隐看出传承的影子。然而,“血缘”的传承即使不可违抗,影片也在娓娓道来的故事发展中说出了更深的,高于血缘的羁绊。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相伴,相惜后产生的更深的爱,它可以是良多对继母的歉意,可以是看护师年幼的继子为保护母亲挺身而出的英勇,也可以是斎木一家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的疼惜与陪伴。这样的爱温柔地流淌,也许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产生,增加,甚至不着痕迹直到有一天才会突然惊醒。但一旦意识到在我们平凡又渺小的生命中,一直存在着这些简单又厚重的爱,短暂的生命也会因此变得温暖而有力量,不会孤单。

电影乍看之下是平淡的叙事,然而很多小细节却刻画的让人心颤。一些日常生活中小道具的使用也颇为用心,那折在沙发里的手工树枝,坏了又可以被修好的机器人,庆多不擅长却很努力着练习的钢琴曲,斎木家一定会带孩子们去玩的放风筝.....都是我们熟悉,在儿时的陪伴或记忆,这些至今大人眼里(也许良多就是现在忙于生计而投身社会后冷漠又麻木的我们)也许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孩子的世界里俨然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甚至会对孩子的成长和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有朝一日也要成为,或已经成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又是否意识到了呢?也许有些幸运的人像斎木夫妇一样愿意用时间与一颗心温柔地陪伴与爱着孩子,但更多人其实应是良多这样,在社会上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所谓的大事业,而忽略了身后那一双稚嫩的眼睛吧。不可承受的社会现状,挣扎于生计的国人,也许更为无奈与悲哀....对于这样的现实,要能像斎木那样堂堂正正地说一句【孩子其实就是时间】,是一件异常奢侈的事。

奥野君在之后告诉我了一句,「胸にぐいぐい突き刺さる」,原来他也在相机里庆多偷拍的爸爸的照片被翻出那个镜头时心狠狠地刺痛了,从头板着脸冷漠的良多哭了,我们也哭了,那一刻心好像也随着作为父亲的良多一起狂奔,狂奔到了庆多的身边,呼喊着,跟在儿子那小小的身影后一路恳求,说着庆多,说着对不起,说着你真的拍了很多相片呢,说着钢琴很努力,说着我们的mission结束了,说着,六年,这六年都还是你的爸爸呢。第一次,一直默默地爱着爸爸,努力讨爸爸开心而懂事的良多站在了坡上,一直保持着距离威严又认真的父亲站在坡下,他们的关系第一次有了颠倒。两条路慢慢汇集到一起,沉默寡言的庆多仍然睁着可爱的大眼睛不说话,但不再向前逃跑。良多揉了揉庆多的头发,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却在俯下身轻轻的拥抱中第一次真正成为了父与子。这一刻,即使是止不住的哭泣,也是我们心底笑的最开心的泪。


庆多第一次被放到斎木家寄宿,斎木笑眯眯地摆摆手说,【呢,你知道Spider Man其实是蜘蛛吗。】庆多呆呆地摇了摇头,似懂非懂。

影片的最后,两家人快乐地走进斎木家,镜头飘向天空时,庆多稚嫩清脆的童声响起,他问爸爸,【你知道,Spider Man是蜘蛛吗。】
良多温和地回答着儿子,【不,这是第一次知道了呢。】


第一次,他教会了连他也不知道的东西。
第一次,他教会了他,什么是父子。




——————————————————————————————


无聊的后话:由于错失前30分钟的片段而不甘心的两人,于是在心灵的再三挣扎下选择今日上课前跑到映画馆重看了一遍。结束时走出大门,我对奥野幽幽地说,果然是想要有个孩子啊。他推了推鼻梁上厚重的镜框,轻轻回答我说,但也许.....我还是想成为良多那样的父亲。

哈哈,结论就是那样帅气高大能干又立派的福山雅治是所有男女老少的梦想!

 短评

【佳能,感动常在!】“你不需要跟你父亲一样。”

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说能的,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11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这是一个学会做父亲的过程。果然没有办法很理性地看待这种片子,尤其在为人父之后。血缘或是亲情,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虽是个不稀奇、略狗血的话题,却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镜与不紧不慢里带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颇用心的细节,想起来很让人感动。朝夕相处的感情,哪能说断就断啊。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囚禁了自己而不自知,多难过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都不知道了。

17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推荐

野野宫发现相机里庆多偷拍的自己熟睡时的照片竟然成了故事的转折点,所以这次佳能简直堪称影史最佳植入。

21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小时候也被抱错了,不过很早就发现被换了回来,刚问我妈要是当时没发现养大了以后还会换吗,我妈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换!我说要发现我现在是抱错的也换吗,我妈继续斩钉截铁的说,换啊必须换啊!尼玛好受伤,感情在哪里啊T^T

25分钟前
  • 磨剪子嘞锵菜刀
  • 推荐

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 我的意外爸爸(台) ,港台的翻译真不如《如父如子》这个译名来得这么有韵味。

29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长痛不如短痛,生活就是不断考验我们的承受能力,慢慢淡然一切。

3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是选有钱但是冷淡傲娇的爸爸,还是选没钱但是亲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选长得帅的爸爸ˊ_>ˋ

3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如何踏实的讲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日本人做得到。血缘还是日久生情?金钱至上还是陪伴?严苛还是随遇而安?我一直以为你们要找到答案,直到我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答案;哪有那么多纠结,你哭着醒来的那一刻喊出了最想要的,那就是你的人生。#上海电影节#

39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43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福山雅治那个角色要是换成瑛太就齐活了..

46分钟前
  • 小岩井
  • 还行

再过几年是枝裕和就可能变成了一位特别喜欢拍全家福的导演无他了。

5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是枝导,这次心机明显了点哦。

5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难怪斯皮尔伯格这么快就买去版权准备翻拍呢,剧本在结构和节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莱坞式类型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创作的痕迹相较于以往变重了,凭灵感和天赋写本子的日子到头了吗?其实这种本子倒是最难拍,虽然没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给任何本子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NYFF2013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光看名字鼻子就酸了……大催泪弹,后半段此起彼伏的吸鼻涕声……庆多这个小孩子黑眼仁好大,简直成咒怨了,搞得我前面老是出戏=_=||

1小时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像一个特别温暖的拥抱

1小时前
  • 兒子
  • 力荐

当父亲良多想把相机送给儿子庆多,庆多却说,不要。心中微微一颤。也许他也有丝丝察觉,当我们最亲爱的人想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总要送一件最珍贵的东西,是为告别。喜欢庆多听到父亲到来,却缩回自己的床柜。以及,福山雅治真是很有魅力。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是枝的高超技巧在于,将一个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题材用一种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现出来(主线并非换子引发的戏剧冲突,而是福山雅治的情感皈依历程,这实在很东方)。杀手锏是扮演庆多的那位小男孩,如天使母鹿一样的眼睛释放出来的纯真良善的情感威力对我来说是核弹级别的。

1小时前
  • LOOK
  • 力荐

塑造人物形象用了许多小细节,(咬吸管,要发票,“比爸爸还喜欢我吗?”,护士虚焦的鞠躬……)这些细节生活中常常发生,艺术作品中经常忽略,放在文字里又显得刻意,用影像写的一篇当代小说。

1小时前
  • 熊阿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