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伟大领袖生平年表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它倒不会令人嫌恶,但却有些流于平淡了。如果你对那位为有色人种的自由抗争了一辈子的南非前总统不太了解的话,看这部电影可以让你对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但也仅止步于此。刻薄一点说,这部影片就像是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的一份生平年表,一份关于他经历过什么的流水账。
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犯了一个错误:他从曼德拉传记中选取的情节、他对这些情节的改造,并没有把曼德拉变成一位主动的人物。我们只看到结果,看到他做过什么,却看不到过程,看不到他是怎么做的。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入狱后,首先冒出的想法是“要申请穿长裤,以便获得起码的尊重”,然而他什么也没做,长裤就发下来了。
和长裤一样,黑人的自由也仿佛莫名其妙便从天而降了。在影片进展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曼德拉被捕入狱,尔后直到他与政府展开谈判之前的另外三分之一戏份里,他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狱外的抗争活动愈演愈烈,然而除了打着他的旗号外,和他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反而是他的妻子成了这场运动的中坚。这是主人公最被动、同时也是电影最沉闷的一个段落。
政府明显的作恶仅有一次,即1960年的沙佩韦尔惨案,南非警察向手无寸铁的游行队伍开了枪。这次惨案导致有色人种的非暴力抵抗转变为暴力运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导演通过群情激愤的游行画面和暴力场景来表现两种势力的斗争。这些接二连三的场景成了同义重复,我们既未看到政府更加凶残的举动,也未看到黑人力量的增长。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释放了曼德拉。
凭什么?这只能理解为政府自身对黑人态度发生了转变,尽管电影没有耗费一分一秒来展现这一转变的过程。或者说,政府对这种旷日持久的对峙腻味了。这颇为可笑:在一部以革命领袖为主人公的传记电影中,真正付诸行动让革命得以成功的是革命的对象。曼德拉在被释放前对总统强调,他的自由是他本来就拥有的,并不是政府所赋予的。这条道理千真万确,就此沦为了空洞的口号。
因为人物的主动性不够,编剧尽力让他口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显得慷慨激昂,无论是说给他的妻子,还是讲给他的人民。这在平庸的革命文艺里并不少见。我们看到的是挥动的拳头,听到的是“革命”、“自由”、“抗争”,而看不到一个伟大领袖的洞察力、说服力和决断力。嗓门大难道能带来拥护者吗?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对曼德拉说话方式的刻意模仿,进一步降低了人物的可信度。
基于上述原因,曼德拉偶尔表现出主动性的时刻,就成了这部电影的耀眼瞬间。影片开始,年轻时的曼德拉虽已成家立业,却处处沾花惹草,并不为此带有丝毫负罪感。这让我们了解到他的情感和婚姻观。被释放前夕,面对政府要求他放弃暴力的交换条件,曼德拉在宣言中提出政府要首先放弃暴力,将责任抛给了对方,从而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睿智和决不妥协的态度。
这两个段落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遵循了如下剧作原则:将人物置于困境,然后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如此一来,既能够让观众被矛盾冲突所牢牢吸引,也可以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生动立体。可惜的是,这样的时刻太少了。曼德拉跌宕起伏的一生,经过编剧和导演的共同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
2 ) 《曼德拉》:南非的启示
曼德拉去世,上帝或许带走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后一位具有全球性威望的传奇政治家,不知要过多久——唯一肯定的是需要很久——才会诞生下一位曼德拉式的人物,令全世界为之敬仰——从美国总统到香港乐队。
《曼德拉》是一部全景式的电影,几乎涵盖了曼德拉人生中所有重要的历程。从他在南非的茅草屋里开始,到在总统位置上结束——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曼德拉尽享哀荣,令全世界为之落泪。
曼德拉出身于南非的黑人贵族阶层,在部落统治结构里,他的出身甚至不亚于王族,但白人殖民者摧毁了固有的黑人权力体系,一方面他们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给黑人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带了现代社会的各种物质精神文明:曼德拉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在上完教会学校后接受了西式的高等教育,虽然辗转数个大学,但顽强的曼德拉逐渐掌握了殖民者带来的法律知识,并逐渐成为他自己反击殖民者们的武器。
曼德拉与非国大既搞过暴力斗争,也进行过长时间的非暴力运动。所以我们在电影里可以经常看到曼德拉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白人殖民者带来了法律体系,但他们自己也必须遵守,于是这就给了曼德拉巨大的反抗空间。《曼德拉》里的曼德拉在法庭上一次次的收获着掌声——白人政府确实用了很多不人道的统治手段,但彼时的南非毕竟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期,不可能用纯粹的警察统治来打压黑人运动,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居然用一种吊诡的方式实现了。
对曼德拉来说,最痛苦的人生阶段可能就是漫长的牢狱之灾。“圣雄”甘地曾在南非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里仍然没有放弃斗争,只不过他不再是简单的以暴制暴,而是用自己的耐心、坚韧和信仰,来像甘地一样与政府当局针尖对麦芒——哈维尔说“无权者的权利”,监狱中的曼德拉,正是掌握了这种无穷的“power”。
曼德拉经历了数次婚姻,他曾经跟温妮有过很好的感情,但是性格越来越跋扈、戾气十足的温妮越来越远离曼德拉,终使曼德勒不得不与她分手。
曼德拉的彪炳史册,其实也不能忽视德•克勒克的配合,这位白人总统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跟曼德拉联手推动了南非历史进程的发展。所以,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同时授予了德•克勒克和曼德拉。
曼德拉常有,而德•克勒克不常有?南非的成功,不是黑人一方的成功,而是全体南非国民的成功。种族隔离制度在隔离黑人的同时,不也区隔开了白人?
“真相与和解”的推行,让种族隔离之后的南非化解了历史积怨,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这不仅是曼德拉的胜利,也是德•克勒克的胜利。
3 ) 风雨中抱紧自由
文/梦里诗书
曼德拉这个在黄家驹《光辉岁月》中被传唱的原型人物,他为种族自由和平等为之奋斗的一生,如同马丁·路德·金般被世界所铭记,电影《曼德拉》正是定焦与其由少年到南非总统跌宕起伏的一生,倾诉着一个为平等与自由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虽长达2个多小时,但映后仍会感慨时间过的太快,这部根据90年代其同名自传改编的电影,真实的还原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曼德拉,说其平凡是因其电影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并没有因为曼德拉的伟大,而规避其某些问题,比如年轻时的曼德拉对原配妻子的喜新厌旧和施以暴力也将其展现出来,又比如其刚入狱时的彷徨与绝望,电影《曼德拉》并没有因其人物标杆过高而迷失电影的本质,正是以平凡真实这样如同纪录片形式的视角展现,毫无说教意味的还原了一个伟人同样有其自我的成长历程,令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样也会犯错也会迷茫的他,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挠他对自由真理的追寻,电影展现的这些平凡某种程度上实质更突出了曼德拉在这条通往自由和平等漫漫长路上的艰辛。
该片总体可归纳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满怀热血追寻自由的奋斗,这时电影呈现的他一腔热血与梦想,街头巷尾的演讲,闯入白人专列火车散发传单,转入地下暴力对抗政府,随时为了非洲人民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甘愿意牺牲生命,第二个阶段则是入狱后的迷茫无措,没有了人群的高呼呐喊,陪伴已的只有冰冷的铁窗,但这时的曼德拉仍然未放弃自已的梦想与追寻,反而在入狱后的二十多年间褪去了自已的年少锋芒,以一种坚韧的状态依旧怀揣梦想并为之奋斗,第三段则是该片的升华,深受人民爱戴的他,在出狱后面对纷争不断,即将陷入战火的南非,他毅然放弃了长达二十多年牢狱之灾的个人仇恨,甚至不惜与二十多年厮守的妻子分道扬镳,选择了以和平手段挽救政府,以选举的形式达成自已的理想,正日电影结尾时说道:“兴中充满爱,会更容易”。放弃枪杆这时的曼德拉更突显了其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
风雨中抱紧自由,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他的胜利并非个人的功过成败,而更深沉次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每个人无法决定自已的出生,但都因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曼德拉的一生正是诠释了这个现在看来在简单不过的常理,让后人不用在风雨里,阳光下一样可以抱紧自由。(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4 ) 影评:伟大的光辉岁月
≪曼德拉≫,这部描写南非已故前总统曼德拉一生,从打破常规带领黑人革命,到终身监禁中的辛酸奋斗史,再到最后当选南非总统,本片以非常亮眼的视角展现了他的这段漫漫自由路,和这段伟大的光辉岁月。配音,上译又一部精湛之作,程玉珠黄莺的搭档再次献上帝后巅峰演绎,更是非常出色!总之,值得一看。
5 ) 毁誉参半的南非圣人
影片全方位展现了曼德拉的青年中年和老年。虽然曼德拉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个律师,但是显然在南非白人眼里,他依然是个二等公民,各种歧视不公让他走上了抗争的道路。而在家庭方面他不能说毫无污点,第一任妻子和他心意不通,他出轨了第2任妻子温妮,温妮后来被誉为南非母亲,也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这些年来,关于曼德拉是否伟大的讨论有很多,正面评价是因为他的抗争经历,反面评价是因为这些年南非的治理失败,可我觉得实际上根源来自于南非这个国家的建立本身就是畸形的。南非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火山口上,不仅仅是黑白人种的矛盾,就连白人种群之间也大打出手,光是两次布尔战争,就让大英元气大伤。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不一样,南非白人一直就不占主体,南非更像是一个白人奴隶主带着一群黑人奴隶的大矿山,当奴隶们忍无可忍起义之后把白人奴隶主赶跑了 ,可是却不知道怎么开发脚底的金矿。想想新中国建国后吃过多少苦头,韩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又吃了多少苦头,出卖了多少的权益,还有世界上那么多发展不起来的奇葩小国,尤其是南非同在非洲大陆上的黑人穷兄弟,南非真不算最失败,只不过因为名声大,所以太扎眼了而已。南非从出生起就先天不足,抗争路上没有进行彻底的革命,曼德拉选择的和解之路看起来是条和平的捷径,但是暗中已经标好了价码。曼德拉做的的确有不足,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错误推到他的身上,他早就已经完成了给黑人争取平等的使命,但是后人不给力,他也没有办法。
我在各个平台上都看见过人们在论证黑人根本就不会治理国家,毕竟这种失败例子实在太多,仅有的几个成功样板也不是说很靠谱,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黑人本身的错。就以南非为例,人们总说曼德拉出狱统治国家后,国家一路走向失败,南非白人大量外逃,而黑人普遍素质不高,根本无法胜任治理国家的重任,曾经的领导人们从屠龙者变成恶龙,各种贪腐丑闻接连不断,包括曼德拉的妻子、曾被誉为南非母亲的温妮,也变成了伊梅尔达式的人物。是,南非的确现在有许多的问题,但这是否认黑人斗争的理由吗?说南非现在是失败的,难道说白人统治下的南非就真的是成功的吗?说这话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就像旧上海十里洋场十分繁华,但你能说这代表了整个中国吗?你能说国民党的统治就是成功的吗?民国有诸多的乱象,导致许多人怀念大清,但是大清就好哪去吗?伪满洲国看着经济数据不错,但是跟东北老百姓有关系吗?南非曾经的经济繁荣,受益的也不过是少数白人精英罢了,占主体的广大黑人却是水深火热,黑人也是人,看着白人老爷们吃香喝辣,自己却饥寒交迫,但凡有种的怎么可能不抗争。
曼德拉在狱中待了半生,就算再龙场悟道也不可能悟出治理才能,他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个被架在神龛上的塑像。曾经我以为曼德拉真的是像甘地一样,完全非暴力不合作,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他青年时代也是个武装斗争者,被捕之后他和战友选择在狱中坚持斗争,我想到了菲德尔卡斯特罗,同样曾是个坚持法律斗争的律师,曾在法庭上讲演了那篇著名的《历史将判我无罪》,不过他幸运地被释放,之后便走上了游击战争之路,也是在游击战的过程中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这才有了后来古巴革命的胜利。可是曼德拉在狱中多年,实际上已经和群众脱节了,看起来他得到了民众的拥戴,但实际上这种拥戴,这种与群众的情感联系是虚无缥缈的,因为离的实在是太远了,纯属距离产生美,就像是戴安娜王妃,一个成天珠光宝气的英国王室成员居然能得到那么多平民的喜爱,真把她当成什么平民王妃了,可人家实际上是个贵族闺女,过的都是富丽堂皇的生活,跟群众有毛关系。
影片中人物除了曼德拉夫妇,其他人都是点到即止,没有过多展开,以免过分冗余。曼德拉的很多战友能看到国产谍战剧人物的影子,有的是革命导师,有的是不离不弃的好搭档。但比起曼德拉,印象更深的是他的妻子和战友温妮,温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与曼德拉后来转向温和不同,温妮始终坚持暴力斗争,甚至比男人都更加激进,在她的领导和煽动下对黑奸的残酷处置也成了她抹不掉的污点。她确实是一位坚定的女战士,但同时她也是一个因权力过于膨胀而走向残暴的威权主义者,她坚持斗争,但对爱情并不忠贞不二,曼德拉入狱20多年,她也有其他情人,但我不认为她有什么错,作为一个女人,她已经付出了太多,她忠诚的是理想,不是具体某个人。其实我觉得南非和以色列在种族主义方面很像,南非也拥有强大军队,就像以色列曾经说他们可以打爆整个阿拉伯世界一样,其实南非也可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打爆整个非洲,但前提是他要获得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认可,以色列有美国撑腰才能肆无忌惮,而南非显然是被西方警惕和捅刀。虽然南非属英联邦成员,但实际上和英国离心离德,尤其是两次布尔战争,虽然都是白种人,却都结下了血海深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非没少给英国找茬儿,所以英国当然也要给南非放放血,而对美国来说,他不需要非洲大陆上有强大的国家。
影片本身是严肃的传记电影,一看就是给奥斯卡量身定做的,不能说拍的有多么成功,但也不失败,你拿它就当纪录片看,其实也没啥问题。
6 ) 贪得越多越是嚼不烂
这部电影timing赶得太巧。
「人」之一字。
一撇是与外界的关系:体现在他跟父母、族人、前前妻、前妻、妻子(本片中没有介绍,但Mandela于98年再婚)、儿女、战友、政敌的互动上,参与反种族隔离、致力民族和解、推行民主观念的运动上。
一捺是与自己的关系:表现在他从部落王朝继承人,到法律学生(因抵制学校政策而被退学),然后投身政治运动,从非暴力运动走上暴力不合作,度过铁窗生涯后又倡导原谅,每个过程的性格与思想变化。
而这两笔又相顶互缠。尤其是对于影响世界历史的政治人物而言,时势需要英雄推进,英雄也因时势而改变。这两者又未必善始善终,一个瞬息间,今日的英雄或就此扬尘于历史,或成为暧昧不明的角色。越是与时势并肩而行得久,人物本身越多大环境诱牵下的变化,历史车轮与螳臂之力的故事就越斑驳。
想要塞进一部电影的容量里就越难。对于「南非最伟大的人」和其所象征的「反种族隔离运动」来说,那是根本不可能。别说143分钟,就算像Abel Gance那样烧上6个钟头也未必够用(那部能把人看出褥疮的《拿破仑》也只讲到雾月政变)。
贪多本来已经嚼不烂,更何况还有避讳。
这部电影的素材取自Mandela的自传《通向自由之路》,讲述了他从一介社区律师成为南非总统这历时三十年的故事。
人给自己作传的时候,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回避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尖锐问题。
Mandela的家庭关系处理得非常不好,他的后人们现在还会家产等问题打得头破血流。
另外他虽然极具领袖魅力擅长煽动性的演讲,是非常好的「形象代言人」,但是缺少执政的经验和天赋,在短暂的总统生涯中并没有解决太多实际问题。
ANC自组建起内部就存在问题。94年后四度赢得大选的手段也并尽光彩。现任总统祖马,对国际政治略有关心的同学应该都听闻过此君干的许多「好事」
以上这些「太阳上的黑子」,太阳本人不愿多加注脚,电影为尊者讳也自不作私人解读。这是给政治人物拍传记的另一大难处:不能像对付阿桑奇那样随便埋汰。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后,对Mandela这个人物的理解其实跟通读一遍他的维基没差。简单苍白的两个字足以概括——伟人。除了跟几个骨肉皮风流过之外,剩下就跟我朝教科书上走下来的一般无异。
其实教科书不是说不可以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少年纵使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性,至少有个快意恩仇的故事。假如把Mandela加入ANC,以及在反种族隔离运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和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与成长,都做得更加丰富一些,加上他与前前妻的矛盾、前妻的爱情故事和时代大背景的介绍衬托,本片完全可以在庭审那里结束。亦不失为一部漂亮地煽动「自由平等」主题的革命人物传。
Mandela余下人生的再拍续集2和3都足够了。
但是编剧应该是平时没有看人物传记的习惯吧,居然托大挑战mission impossible,把监狱戏和狱后戏一股脑地都塞了进去。
Mandela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变化是在监狱里完成的。他在狱中拿到了函授的法学学位,在狱警有针对性地折磨虐待中锻炼了意志,也学会了宽容与原谅,并和一些狱警建立了友谊。
这些变化固然剧烈富有戏剧性,但都是「内在」的,也即是全在「人」字的一捺上。终年不变的生活环境和跟外界几乎为零的交流,极大削减了通过对白和事件来呈现人物变化的可能性。
在他服刑的二十几年中,国际局势、南非政治、Mandela本人在铁窗的两边同步转变。铁窗外在形成令他能得释出狱并担当总统旁白的时势,铁窗内在养成未来能力扶大厦于不倒的英雄。
这两个对于「狱后」一段来说至为重要的桥接,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在剧情发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何坚持不使用旁白这一多快好省的解决方案?
因没有人物OS,Mandela的变化体现不出来。侧重点自然偏到了仍然在大环境中活动的他的第二任妻子Winnie身上。本来构思也是好的,想从她的转变中展现出整个南非黑人族群对白人的不满,从而为第三部分——种族和解——涂好底色。
可惜点出影片总领主题的第三部分,也是全片最弱的部分。因缺少背景信息,人物形象也没有塑造丰满,甚至连ANC的主要纲领,Mandela与其小伙伴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居然展开到此刻对观众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交待。
Mandela用一通演讲就彻底解决暴力冲突、用两三句话就说服ANC分权,这些情节简直是像游戏bug一样的存在。充满了「存在即合理」的狂霸酷拽炫之气。
而在情节人物交待上互相断裂的第二与第三部分就此忘了苦逼风雨中的第一部分,在片尾如同我们军训进食堂前喊口号一般有气无力地说了一通「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这里终于知道使用旁白了,之前干什么去了?)——其实这个道理我不用看《曼德拉传》,我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唉。
如果没有读过Mandela自传,或者不乐意去读的同学,倒是可以把本片当成「精缩版」来看。
-------观后感结束的分割线-------
就时势和英雄之间的关系来说,大局总是「即时」地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影响或会维持到个体死亡为止,反过来,个体的行动对大局的影响只能是一时的,能够影响历史车轮方向的,只有思想。
所以就这些看我们看过传记的现当代政治人物来说,个人觉得甘地是唯一具备「伟」属性的(「口号」跟「思想」之间不是等价)。
而Mandela则是「标志」性的。他在入狱后,并没有再对外界产生影响下,只是其形象成为运动推进的「旗帜」(类似Hunger Game里的Mockingjay)。
在这场反种族隔离运动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南非世界杯那天一开始都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的Frederik Willem de Klerk,也就是决定废除种族隔离并释放Mandela的南非最后一位白人总统。
无论他做出这些决定的动机是什么,能够审时度势地寻找联盟,解决问题,并且不吝手上的权力,得到我对政治家的最高评价:pragmatic。比起「大家都学会爱」吧,这种听起来很美但没有实践价值的空话,普及教育和减少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才是最实际调解民族矛盾的政策。
然Mandela亦是个了不起的人。
就在去看这部电影的路上,正要出地铁站的时候,远远张见有个年轻人倒在出口处。旁边围了几个人正在查看他的情况,应该是已打电话报警了——我就这么想着,差点就从他身边走过去了。
我是在跟低烧斗争了一下之后,才回头拔腿狂奔去找警察——周日info关闭,但我记得在过第一个传送带之前有跟几个制服蜀黍擦身而过。未果后上到地面求助,一打眼就看到pompier的车,才要喊人,已经有人比我先一步上前。
在进影院的时候还在想——要变成自己昔日所不屑的那种人是多么容易,只要多一秒,多跨出一步。这也是我不愿意跟人类发展出太亲密关系的动机之一罢——落只需坠就可以了,而升却要用攀的。
Mandela身陷的不止是囹圄而是敌意丛林——影片隐去了许多他在监狱中受虐的重口味。被褫夺的不止是自由还有人格尊严。而他竟能在二十年中向上攀升,实在难能可贵。
所谓教辅电影......
今天老林放这部。。。两个半小时。。。又是九点下课。。。。。。呵呵呵
颂扬着他追求自由平等,却把他拍成了恐怖份子。 Freedom Fighter自由战士与恐怖份子的区别是,看谁评说的了。 西方的双重标准... 去死吧。
请问今年入围影片都什么德性。
@2014-08-13 23:51:25
三星半。一部主旋律之作,但也基本展现了曼德拉长达半世纪的抗争过程,男主角伊德里斯·艾尔巴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挺没意思的
流水账电影,没有衔接,情节跳跃,很像中国某些主旋律大片
大概是因为我在价值观和zz立场上还存在着比较天真的一面,对这部电影塑造出来的伟光正高大全曼德拉竟然接受得很好。不过就人物传记而言,这片和维基百科基本没什么区别。
剧情好俗气
喊口号+人群+流水账,你确定这不是南非版建国大业吗······奥,那两部大业都还知道节选时间点呢
《曼德拉 Long Walk to Freedom》是一部深刻描述曼德拉一生的电影,不错。很经常的一点事实是,看到曼德拉的第二任妻子担当了他二十余载牢狱生涯的拼搏的至关重要人物,但是在曼德拉出狱后明显感到她已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斗争体系,而与曼德拉相左。于是分手。
人物牛掰不代表拍出来的传记电影就一定精彩。如果我是编剧,我只会拍曼德拉在牢房里面练俯卧撑,读毛选,种蔬菜。
曼德拉的一生就是传奇,充分展现他这段光辉岁月,上译配的实在太精湛!
他是部族小王朝指定继任者,他离过两次婚,他中年丧子后来再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曾经不得已选择了暴力,他最终选择非暴力的过程绝非结果般那样光鲜。这才是一个立体的曼德拉。温妮的角色很出彩,图图大主教的失位是硬伤。
什麼都不說了,這個偉大的人本身就足以讓人感動的一地雞皮。配樂和正到爆的Idris大加分。最近連鐵塔上都有大大的紀念曼德拉。愛才是人性之初,沒有界限。
Mandela.Long.Walk.to.Freedom.2013.BluRay.720p.DTS.x264-CHD
就内容而言总算弄懂点南非历史了,就电影而言确实是个流水账
流水账
...不是摩根弗里曼演的? 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