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太扯了!
这部戏我看了以后心里挺堵的。说白了吧,原著的意思让电影毁得差不多了。
倒是萨义德处心积虑阐述的帝国主义奴役殖民地的理论它接受了个十足十。
喜欢奥斯汀的人都知道,范妮是她笔下所有女主人公中最柔弱最不起眼一个,在书的前半本,范妮的形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坐在角落的表妹。范妮身体虚弱,性格内向,羞涩,逆来顺受。。。哪里是电影里那个彪悍女的样子。到了后半本,范妮开始被注意,注意,是“被注意”,范妮其实还是那个范妮,只是因为两个姐姐离开家了,她被重新发现了。范妮总是被动的,不管内在美还是外在美,都是不张扬的。
范妮的可敬可爱在于始终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被诱惑;坚定的去爱,哪怕得不到回应。范妮高贵的是心灵,她不可能身处那样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还去激烈的反抗什么。曼斯菲尔德对她来说是家,那里美好的自然风光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姨夫一家就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是家人,甚至比父母更亲。所以说什么范妮要打破禁锢,逃离曼斯菲尔德这个大鸟笼,要解放黑奴,认为姨夫给自己介绍对象是要卖掉自己,暴风雨夜打马狂奔发泄不满。。。纯属扯淡!
奥斯汀不过想塑造一个道德完善的淑女,她从不强调自己的存在,只是默默的坐在我们身边,用最不露声色的方式给我们安慰和鼓励。
所以如果导演真的想讲一个女性觉醒进而奋力反抗的故事,我请他先脱下奥斯汀原著改编的外套。把这类故事留到妇女大解放,红色大革命的时候去讲!
2 ) 令人失望的影片
虽然本人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看完该影片后还是对此感到失望,感觉主人公无法表现出一种内在气质,而且影片不够细腻,对于人物内心刻画欠缺,有些地方显得很突兀。陆续看过奥斯丁几部代表作影片,发现其表现主题都有相似之处,相比较之下,个人还是比较偏爱BBC95版的《傲慢与偏见》。可能由于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生活经历有关,我觉得奥斯丁的一系列影片远没有哈代的《苔丝》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力强,奥斯丁的作品只是单纯表现女性对婚姻家庭的态度,结合社会的内容相对不太紧密,当然也有一些,如《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反对奴隶制等等,但是总体给人的感觉对于社会现实的描写部分相对松散,不如哈代的作品大气。
3 ) 挠墙的片啊……
看完了,我墙也花了.
我看不下去05版的P&P,但我看完了这一部。
我想是因为在所有的六部小说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曼斯菲尔德庄园>,所以再怎么改得面目全非都不会太心疼。原著里我总觉得芬妮和艾德蒙的满口大道德简直伪善得令人发指。但是出于对奥斯汀的喜爱,这部原著小说我好歹在七年中的不同时期老老实实地看了三遍。每一回我都对芬妮和亨利“圣母与浪子”组合的未能配对成功婉惜不已,因为这两位要处得好,那样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个有原则但不刻板的女人和一个浪子回头心智健全的雄性。以及,原著中的托马斯爵士我倒认为是全书中唯一可爱的人物,他虽然专制守旧但也公正权威清醒理智。看吧,在这部改编里,我看到了什么啊……囧~~~~~~~~~~~~~
童年时代的芬妮那双滴溜乱转的大眼睛就让我有了不祥的预感,而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是很准确的。芬妮进入伯特伦家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仰拍,芬妮和姨妈的身高看上去是一样的,嗯,这就是幻灭的开始啊啊啊~~
亲爱的芬妮同学本该是棵寄人篱下的可怜小白菜,腹中纵使油锅般地沸腾脸上也是纹丝不乱低眉顺眼。您看吧,穿越了穿越了,女主角们纷纷穿越了。Jesus!!她,读书写作雄辩滔滔;她,深夜骑着马儿雨中狂飚;她,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心中牵挂的却是受奴役压迫的黑人同胞;她,她,她就差挥舞着自由平等解放人类的大旗大喊FREEDOM~~~~同志们,出身寒微但自尊自强的简爱穿越了,聪明自信活泼好强的伊丽莎白穿越了,谁说女儿不如男的地主小姐谢利穿越了,Becoming Jane里那个文学女青年居然也穿越了……好热闹啊……看,穿得我HLL地囧到了……
这本书里如果非要找个HC的对象应该是亨利•克劳福德吧?照书里描写的,橄榄色的皮肤,中等个头,算不上漂亮但举止潇洒,喜欢运动,属于耐看的花花公子型。这里面是什么啊,明明就是个水滑滑的油耗子嘛。还点烟花放鸽子,那一刻我直感觉后面要是出现什么床戏之类的我也不奇怪了。天啊,我卑微的心愿真的实现了!还是露点的,囧啊,我太不CJ了……
年轻人们排剧的情节是书里的重头戏,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纠结复杂的情感关系和微妙的人物性格,非常精彩,这一类的描写使得《曼斯菲尔德庄园》几乎成为奥斯汀小说里最为精密复杂的一部。这种波澜不惊但风云暗涌的笔触是奥斯汀的精髓啊精髓,在这里却轻轻一笔带过。好玩的是玛丽找芬妮帮她对台词那段,玛丽嘴角含春,手在芬妮身上无比暧昧地摸啊摸啊的,还有,后面芬妮在汤姆床边找到的那本速写册子里,一个黑奴跪在衣衫不整的托马斯爵士身前,还靠那么近……呃……这暗示了什么咩?(捂脸,看,我又不CJ了)在片子结束后,我查了下导演的其他作品,哦,《夜幕低垂》啊,我仰天大笑三声……谁?谁敢说我不CJ?
其实,我只想说:你们要拍古装青春偶像剧,可以不扛奥斯汀的名头么?如果,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可以找个看上去比较耐死的女主角么?囧TZ……
4 ) 或许这是一部作者电影
虽然号称改编,却更像是一部作者电影。
除了绝大多数角色气质跟原著对不上,连性格都是对原著的极大颠覆之外,本片有三个关键词:
1.三角恋:
展示范妮性格的重要情节和内心活动全都删除,集中展现她是如何如何被两个不同类型的男人喜欢。非常强调浪漫,比如亨利·克洛弗德在楼下等着看一眼再告别,雇人放完烟花放鸽子等等。然而放鸽子是一种不讨喜的行为,吓了范妮一跳,范妮生气了,所以先答应他又反悔,以放鸽子回报。可能这就是以直报怨吧。
2.手撕和欲擒故纵:
范妮手撕姨妈Norris太太还给了个胜利的特写镜头、手撕玛丽·克洛弗德、手撕亨利·克洛弗德,并且通过先答应后反悔的方式展示了她对男人欲擒故纵的技巧。非常具有创造性。
3.情欲:
本片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展示了情欲的泛滥程度。埃德蒙在马车上枕着范妮半裸的胸脯睡觉,范妮目睹亨利和玛利亚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的爱情动作现场,以及汤普森爵士与黑人的虐恋春画集(NP、男女、水旱、前后、捆绑、鞭打etc.)。全是别出心裁的锦上添花。
女性解放+LGBT+种族问题。。多么闪闪发光的标签,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没落下。顺带蹭了一下《猜火车》的热度,从中找了个主要演员来当男一号。
另一方面:
范妮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具沉静之美的一个角色;
范妮与在海军服役的哥哥威廉的手足之情,是奥斯汀对自己两个当海军的兄弟的曲折表现;
《山盟海誓》这部戏中戏在原著中具有互文性,折射相关角色性格,因此篇幅很大。
这三大特色,几乎完全没有。别的细节不提了。毛病多如筛子,不值得细说。
所以这更像是一部作者电影,借《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皮,装进了导演自己的浪漫梦想——
导演(也是编剧),帕特丽夏·罗兹玛 Patricia Rozema,当时41岁左右,特意选取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通过对剧情和性格的大改,来投射了她想象中自己应该经历的爱情:“我,就是范妮;埃德蒙和亨利代表的两类男人,都爱我,只爱我”。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她无视30多岁演员表现17、8岁少女因而布满眼角和脖子的皱纹,不肯稍微化妆修饰(这是要顽强地保留自我形象吗?);同时却又对男性主演过度修饰,3年前由于《猜火车》走红的约翰尼·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在本片中饰演的埃德蒙亦即男一号特别引人注目,很多时候,他口红涂得跟鹦鹉似的,还好脸没没有涂白到让人联想吸血鬼。
。。凡此种种,或许可以表明,过于活跃、缺乏节制因而或许会显得非常不恰当的性幻想,有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创作,哪怕ta只是作为导演(编剧)去改编别人的作品来拍电影。只是这种强行嫁接的情色,由于来得莫名其妙,并不具有观赏性,顶多折射出创作者本人的某种情感、心理和精神状态,而已。
在我有幸见过的奥斯汀作品改编影视中,本片奇巧程度目前居第一。特意写这几行字Mark一下。
5 ) 爱情来得太突然了
这两天一直在看奥斯汀的作品被改编的电影,2007年的《劝导》和《诺桑觉寺》,感觉很好。满怀期待地看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只能说挺失望的。
女主,最重要的人了,总是让人有出戏的冲动。怎么看着都不想是一个sweet的女孩子。而且她的嘴巴,真的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人啊。不是说那个时代没有稍稍龅牙的女孩子,只是感觉不适合做女主。原谅我又我外貌协会了,但终于明白为什么选角那么那么重要了。剧中随便其他的女孩子都比女主好看,也不知道埃德蒙怎么无意中看了范妮几秒后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男主没什么可说的。奥斯汀的书改编的电影中男主都挺出彩的,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真让人不忍责备男主的迟钝啊,反而觉得他对玛丽的感情好真挚,好感人。
看到玛利亚的时候,我被秒得只剩渣渣了。身为一个女生,我竟然对玛利亚的美感到一种情不自禁的爱慕。真的好美好高贵(忽略人物性格)。玛丽也挺好看,就是有些冷血。
剧情总体上来讲有些让人头晕,看得纠结得不行。到了最后二十分钟,我才敢肯定范妮会和埃德蒙在一起。真希望导演能多给我两分钟让我酝酿一下情绪,至少让埃德蒙表现得不那么突然行不行。真的太离奇了,刚摆脱一段痴恋,突然之间,看到了朝夕相处的小表妹专心致志的样子就爱上了她,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勒个去。
6 ) 改动还能大点吗?
本来由于出于对奥斯丁的忠实热爱,我满怀喜悦地找到这部电影。但看完后我只想说我要看原著,改动也太大了吧。
从开始范妮和埃德蒙一起疯我就感觉不对头,这还是那个安静温柔的范妮吗?随后范妮骑马夜奔,我的天,范妮不是骑马很弱的吗?接着范妮被逼着痛苦地回家?难道原著里范妮不是高兴地回家吗?竟然答应了亨利的求婚,这怎么受得了?汤姆还看小h书,这个真是受不了。
主要人物性格变了一大半,范妮变成简爱,亨利差点从花花公子变得坚贞不屈。唉,还我的简奥斯丁!
我真是无法想象那些演员怎么就能在无铺垫无内心戏的情况下,突然把角色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弯的,花心男变专情少,痴情汉变无情人,心机女变白痴女,理智爱情至上女变拜金结婚脱贫女...怎样的自我麻痹啊,我看的三观颠覆,浪子回头多琼瑶啊却莫名回正剧。拍的像迷你剧,女主太老相了,伪善二人组挺搭
Frances O'Connor演珍奧斯汀女主角年紀是大了點,但這不是每個女演員的夢想嗎?她詮釋的也算是不過不失啦。比較微妙的是Jonny Lee Miller在這部把自己的壞孩子形象洗掉了……
Fanny不应该是青春少艾气质超群么,演员选得也太粗糙了,倒是小演员非常出彩让人眼前一亮。改动不少,但原著本身就不是什么有趣的故事,女主又是个不讨喜的死圣母道德帝。
昨晚看曼斯菲尔德庄园,改编自奥斯汀作品里不算著名的一部。不出名有不出名的道理,这故事也的确无甚吸引人之处,除了有情人终成家属的结局还算美好,女主角长的粗粗拉拉的,包子脸有几分神似玛利亚凯莉,她对花花公子亨利欲拒还迎答应了又反悔的反复态度也令人生疑,倒到让人对亨利陡生几分同情…
又一部被改的面目全非的电影
用JaneAusten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为2012 跨年夜最后一部影片,觉得无比温暖,尤其是Fanny对爱的坚定与执念,让我觉得2013一切皆有可能。99年版的亨利,是最佳版本的亨利。寄予未来:“想跑就尽快奔跑吧,只要不晕头转向。
好吧,有几处闪光- -而且好文青好言情呀
我始终不对fanny抱好感.Edmund 也挺奇怪,并不招人喜欢。
简奥斯丁果然是千篇一律,跟琼瑶阿姨一样写来写去男女间那点儿事,关键是还脆弱的一塌糊涂,除了最爱的那部李安版《理智与情感》,其余都看的意兴阑珊,以后不再看了。
觉得Crawford姐弟很出彩,男女主演都太矫情,女主角的妹妹很不错!
纠结于三星还是四星,大概还是倾向于三星吧。实在是改编有点过头了,每个人的形象都放大了,病弱的Fanny?不存在的,甚至还和Mary有点橘(两版的两人都很像啊!不用选择恐惧了是吧。竖琴仍然瞎几把弹,摔);Edmund这么铺垫挺好,27岁的叔真岁月静好,但是睡在大胸上我是真的无语;接受Herny的求婚还热吻再悔婚?嗯?书里面可是拒绝了又拒绝又拒绝;私奔拍出实质当唐顿老爷假的是吧?还有姨夫-小黑人-Tom这条线,太抓马,老爹对儿子说的话堪比王子之吻;甚至亲妈和Lady都是一个人演的。导演还是野心太重,99年这么拍片也太不给大IP面子了。咱好好拍家长里短不好么?!好好拍自私一家人批判社会嫌主题不够宏大是伐……私心,水灵灵的Sophia Myles好可爱好可爱,把烟花与鸽子献给她~
我不得不说,这种原著改编果然还是BBC的老班底拍的最有味道,就好比是同样出自BBC的【傲慢与偏见】。很喜欢女主,选角选的异常合适。打算去读个原著,简·奥斯丁果然是我在名著上的各种软肋。“我以为结局会有所不同,但是,其实并没有。。。”
我要是10年前看這片子,大概就要一見Jonny Lee Miller誤終生了。就和當年第一眼看到Colin Firth一樣。
Everything could have turned out differently,but it didn't.老式做派的人生哲学啊= =然而她如果选了Henry就是另一意义了吧。猜CP猜得我好累而且我预感不会喜欢原著。不知道奥斯汀在写这些故事时心里又是什么呢,有点悲凉。
英伦古典剧一如既往的优美,可是这里的范妮实在太过自私,除了她爱上的男人,难道别人就没有心、不会痛了吗?追求真爱可以,但她没有任何权利伤害别人,有钱不是可耻的,贫穷也不是值得炫耀的清高,更何况她其实耐不得贫穷。
摄影和剪辑真是天才故事依然老套 但是演员都很不俗
简奥斯汀的理想主义视角,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结局。相比于诺桑觉寺,成为简,理智与情感,最喜欢的还是凯拉奈特利的傲慢与偏见。正巧看完人工智能才发现这部女主居然是同一个,笑起来嘴角的弧度还真是蛮迷人的
Henry其实是个多么好的孩子啊,就这么被女主给毁了....
can't help following all the austen things...
把原著魔改的特别厉害的一版,但是与07版相比,这版简直太棒。而与原著道德小说相比,99版更像一部爱情剧,没有突兀的告白,没有突兀的拒绝,没有突兀的变心,只是多了些纠葛与欲爱还休,将四角恋情处理得很微妙。超级喜欢这版的Henry,他是真心地爱着Fanny,真的很心疼他,最后不但被女主甩还被奥斯汀黑一把。好在男主选的帅,颜值给了我很多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