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11年,维也纳,一家餐馆,诗人海因里希一本正经地向表妹玛丽表白,爱我,跟我一起死吧。玛丽并不惊奇,只感觉好笑,严正拒绝了他的荒唐,并远嫁巴黎。海因里希继而转向商人妻子亨丽埃特。埃特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乖乖女人。她有一个爱她的老公沃格尔,一个文静的女儿玻琳。但老公多病,喜欢出游,对纳税及政治感兴趣。
女儿弹弹钢琴,却很少跟她亲昵。而埃特的母亲一向犀利,疏于往来。女佣勤事杂务,形如木僵,并无交流。除了既定的家庭宴会,埃特无法跟社会有更多的接触。
2
这天,埃特偶尔看到海因里希的一首关于一位诗人爱上了侯爵夫人的诗,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正所谓来的恰逢其时。一定是埃特的家庭哪儿出了问题,否则,一首诗也不会引起她那么大的好奇心。家宴时,也请了海因里希。他的到来,为埃特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亮色。尽管这亮色是灰暗的,不可测的。但他的表白,让她还是颇为讶异。他说,爱我,就请跟我去死吧,让我们孤独的灵魂永远在一起,成为死亡伴侣,灵魂伴侣。
如同之前的玛丽听到此时一样,埃特静当然也很是好奇,只是感觉到他病了。死亡,对于她来说,那是太遥远的事。可随着接触的增多,埃特竟然发现自己也茶饭不香,精神萎靡不振,心事重重。
3
老公请来名医会诊,说是她身体内部有一块肿瘤。于是,深感大难临头的她,觉得生命不保。这倒点燃了她赴死的梦,也寸了诗人一心向死的心。她对海因里希说,现在我可以跟着你去死了。
结果,埃特妥当地安排了一切,给老公留下信件。她就跟着诗人去了野外。丛林之中,诗人结束了她年轻漂亮的生命。他拿着枪对着自己的脑袋扣着扳机,却几次干响,诗人是惧怕死的。但终究还是共赴黄泉。
最后,医生解剖了埃特的身体,发现并无肿瘤,原是一个天大的误诊,这断送了埃特的生命。诗人向死的心,一点点地感染了她的情绪,以至影响到她的身体。更大的荒唐是,人们都不知罹患了精神疾患的海因里希,偏偏却能打动埃特这脆弱的心,以至于让她心甘情愿地陷入了他的圈套。看来,精神感染的作用,的确不可小视。正如埃特的老公所感叹的,都是爱情惹的祸。
4
其实,诗人一直以来,就多有误解。尤其是我国的“文革”结束后,多年积习而成的革命朗诵腔,“啊、啊”地落下了被人挖苦讽刺的笑柄。也的确有一些诗人为了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诗人,刻意装神弄鬼和颐指气使的样子,令人倒胃口。甚至当少数诗人走上犯罪道路,瞬时的诗人即成了人人唯恐不及的怪人。
实际上,大多数诗人,都是普通人,无论穿着和说话都极为正常不过,只是有时媒体故意夸大了少数诗人的不良习气。其实,也这正常,想想现实,哪个行业不被“炒作”不被“浮夸”过?!要是没有被“拉黑”过,反而不正常了。
5
而这部影片之所以触及人心,是因为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童话却毒蚀人心的世界。诗人的疯狂呓语,仍有人执迷不悟并深信不疑。爱情,有好的,也有坏的。中毒于坏的爱情,无疑是自掘死路。这点倒提醒人们,对于一切不合常模的言行及事物,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否则,误入陷阱,迷途难返,终将万劫不复。
出生于1972年10月的奥地利女导演杰茜卡·丝豪娜,拍摄的这部《疯狂的爱》(2014)。片中镜头极为沉稳,叙事之凝静,较为少见。难以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年轻女导演之手。多少让我有点讶异。其沉静或是与生俱来。也与奥地利这种宁静的国度有关,没有如我们这样六十多年的浮躁,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皆大跃进式的狂飙突进,令人不安,却又不得不自动卷入其滚滚洪流当中。这是多么令人生厌又无奈的事。
2015、6、25
真是油画电影 色彩上 服装上 人物动作神态礼仪上 敏感又痛苦的贵族诗人 最后的乌龙事件 大人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提及性 可以当着对方母亲的面建议对方与自己一起去死 丈夫宽容应允妻子的出轨可能 一家人包括小孩坐在一起听母亲命运的审判 感觉对比所期想的社会有些过于冷漠与麻木?所以一切都可以接受的样子 但我政治历史不太好 不太明白这个背景下想表达什么
最近我那憎恨前任的心理在消退了大半个月后再昨晚又重回脑海了,这是不是叫反刍呢?我突然特别想去他住的地方乱砸一通,然后在他回来时给他一个重重的耳光。当我回过神时,我觉得自己很恐怖,因为乱砸别人的东西是破格的违法的,而且我们已经快分开四个月了,他也没外遇没有家暴什么的,算是因两个人合不来而让他主动放弃这段感情了。昨天这个想法真让我有点害怕自己,别人眼中有点纯真的我竟然涌现出这种越界的东西。会不会是生活过于按部就班,缺少刺激令我胡思乱想呢?前一段时间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在那段时间我养成了宅家的习惯,现在的我不仅懒得出门,甚至可以一天不洗脸,每天在网课吃饭看电视周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出为奇。
今天我看了这部放在“想看列表”几个星期的《疯狂的爱》,封面上绿色的墙纸和回眸的纱裙少女是吸引我的第一要素。过后,我可以把影片和昨天我对前任的邪恶想法做一个对应。
女主海莉特是一个贵族少妇,有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女儿,海利特喜欢在女儿弹琴时,在一旁唱着高音。这样的生活安逸,她也安于这样的生活,并说这辈子除了照顾丈夫和女儿,大概不会有别的成就。但一次晚餐时的腹痛打破了她平静安逸的生活,后经检查,她的肚子有一个肿瘤和溃疡,且难以医治,只能慢慢调理,这之后,海莉特仿佛看透了生活和曾经引以为豪的家庭生活和爱情,她开始觉得生活过分平淡。海因西里在旁人看来是一个风流忧郁状的诗人,他的诗作很美,但他本人却认为世态炎凉,觉得自己只有在不可能的事找到乐趣,甚至内心一直想跟另一个人一同赴死,做黄泉眷侣,他最先想与表妹玛丽一同赴死,但后来玛丽与巴黎人结婚,海因西里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海莉特得知海因西里的想法后,觉得自己明白海因西里的感受,决定答应与他一同赴死的请求。到了那一年的冬天,两人离开了一直生活的城镇,到了一片铺满积雪的树林,用枪解决了自己。
海莉特和海因西里都身处于贵族阶层,在社会转型之前,贵族阶层可以说是利益最大的一个阶层,他们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但生活在各种繁文缛节之中,小心翼翼,家里各种东西摆得整整齐齐,没有生活气息,家里人都有张扑克脸。这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海莉特在发病后突然间看透了生活的真相,态度有了大转变,因为这样的生活薄得像一张纸。她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在社会中一直是个局外人,她对男人们讨论的国家局势也不怎么关心,甚至认为丈夫根本不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她理解了与自己有相近想法的海因西里,甚至认为自己和他是命中注定在一起的两个人。他们的赴死是对沉闷生活的最有力反抗,因为如片名所说,这样很疯狂,很偏激,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到歌里所唱的痛苦无影无踪的山谷里。
回到我自己,虽然我不是贵族,也没有衣食无忧,但现在的状态可以和海莉特和海因西里相比,也像他们那样,有着一些奇怪甚至可怕的念头,但不同于电影艺术,现实是不容许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的,只能继续埋藏在心里,甚至转移视线。但是不是对于这些想法,我们最好回避,甚至压抑着呢?至少对于不与他人合群的人来说不是这样的。沉闷与孤独在不融入群体的人看来是尤为明显的,他们有时会有逃离所处环境的冲动,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归属感,认为自己对于别人没有价值,也没有找到自身的价值,所以时常自觉空虚。所以这时在脑海里涌现出的奇思妙想,也许是对现状的提醒,提醒我们是时候要充实自己,转换一下心境。
又是一部熬夜看的电影。
《疯狂的爱》确实疯狂。从开始十分钟男主的话:“你愿意我一同赴死吗?” “我先开枪打死你,然后我再自我了断” “请考虑一下我的请求吧,玛丽,我最亲爱的” “如果你爱我,真的爱我,你就会心甘情愿的” 真是荒唐的话,很不幸在开始我就对男主没有了好感,幼稚又做作,还有些道德绑架的味道。不过我继续看下去了,因为我是为画面来的,关于电影的剧情并不会影响到什么。
爱,疾病,死亡。电影全片就围绕着这三个词展开,可惜我没有看到导演把故事“展的多开”。这本是一个很不错的主题,会有很多发挥空间,可节奏实在有些墨迹沉闷,一些地方不得不打开倍速。
我是偶然看到开幕女主插花的截图才找到的这部影片,看下来对画面没有失望:房间装潢、服装首饰的配色都是极美的,没有刺眼的死亡颜色,温柔的低饱和度很是喜欢。画面很好看,协调,干净,舒服。女主有几个镜头美到我心坎里。影片中有几场弹唱的镜头唱的都好听,我看的这版中文翻译也非常美。
对于剧情:矫揉造作的寡淡故事。最后15分钟,男主从一个想要自我了结的人到杀人犯,女主失去生命到头来才发现是误会一场。一个拖泥带水的闹剧在小姑娘的钢琴声中收场。有点俗气的反转。
如果你只是像我一样乐意看点好看的电影画面来丰富一下自己的审美那这部还是蛮推荐的,别对剧情抱有太大希望就好。
人生本无意义 与其费心死 不如不出生
如果电影中的主角继续活着又怎么样呢 绣花?育儿?吃饭睡觉走路 无非是在无聊中寻找意义 我们被出生无非是给了那些生我们的人的意义 而不得不面对冗长或短暂的一生 面对 喜 面对忧 如果苦乐参半 不如不必如此麻烦 只是 没选择的被迫被生来 被社会裹挟 焦虑 担忧 顾忌着 怯懦的不敢死 如果不必经历 何须如此麻烦 就像 被捆上过山车 又不敢跳车下来 不是想继续 而是 期盼着奇迹的发生
好无聊的电影
无甚技巧,不如去改成话剧
上海电影节#18#,兰馨悦立方影城。古典美,颓废美,空虚乏味到死,怪不得两个主角双双自杀。
疯狂的爱,有时被当作极致痴狂罗曼蒂克至死的爱,可能只是“疯了”而已。当然疯了也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确切的爱,但人太容易沉溺于表象,不敢面对真相。过于沉闷,也过于直白。
资产阶级妇人以为身患绝症,浪漫有才华的诗人渴望与爱人一同赴死,但情人更爱自己,妇人的丈夫枯燥,于是两人约好一起死,第一次他变卦第二次她发现丈夫很爱自己应是想变卦吧,但枪声已响,诗人紧随其后。其实她们不爱对方,只是生无可恋。绝症有误诊,生命没有第二回。歌曲、诗、插花不错,画面很美。
如侯麦附体。
2015.4.16标记“想看”:搜不到……票就不买了 影院时间地点不合适 2019.11.30 看过 要不是昨天欧盟影展看了这位说英语德语腔十足的女导演的《小小乔》被搞傻了,以及发现自己标记过“想看”,今儿看了两部库布里克之后也不会坚持到晚上自己看这部。真的是“复古而不古典,荒诞而不讽刺”,十分之病态了!男女主的颜也不好看。简直神经病!相比之下Little Joe很成熟了。唯一有力量的也是就是原型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 女主真是太冤了…… 歌儿也不很好听。以爱之名,讲得却与爱毫不相干,诗人抑郁症么?也不是北欧啊!女主女佣倒是更抓人一些。总觉得女2号诗人表妹玛丽很眼熟。豆瓣APP显示历时1690天想看终于变已看。资料馆1号厅也就二三成人
一个患维特综合症的诗人自杀前找了一个被庸医误诊成不治之症的商人妇做垫背,然而两人却并非鸳鸯同病同命,原来人与人之间情感并不相通。这个可笑可怜的故事肯后,真正要表达的是,时代的巨大变革中,任何与之不相适应的人终究要为时代淘汰。
德国人是无聊死的
人物原型是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生前无人赏识,穷困潦倒,死后终被肯定。故事拍的寡淡如水,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文艺的近乎掉书袋。复古但不够古典,荒诞却不够讽刺。十九世纪初的柏林,理想主义之生,浪漫主义之死。琴声依旧人不在,丛林枪声惹人叹。
看了开头十分钟。不好看。
发现导演比发现电影更重要。
我不懂⋯⋯
死亡是不合时宜的爱
但愿本片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柏林,那是一个浪漫主义弥漫的时代。诗人海因里希简直浪漫的一塌糊涂。他疯狂的相信真爱可以超越死亡,并且坚持要寻觅一个爱侣立即马上共赴黄泉。这时亨丽埃特出现,一位仰慕他的有夫之妇。于是就有了结尾的悲剧。如果浪漫是嘬死,我还是当个俗人吧。
两星给配色,这个男的看的让我想打他
你以何态度对待生死至爱,生死至爱就依此报应。骗得过自己,骗不过上天。生活不奋力,死亦无余声。
故事讲述跟冰山一样巨大留白。一个本来惊涛骇浪似的事件,采取的却是表面看来最波澜不惊的平淡流水账,结果就是蕴藏其中的深深的惊奇。细节布景和对话都令人回味,记忆深刻。
开篇一句,“你以为想活,实际上却想死。”这想法如肌肤上爆发的瘙痒,知道多挠未必有益,可就是想要不计后果地放肆。看着一对曾是陌路的男女,在高跷上左右渴望与失望,起起落落的戏剧性充满天意的嘲弄。充满文学性的毒素在发散,主题依然是对爱、信仰与科学等构想的冲击,而这次煞费苦心的构图与摄影,很见功力。越来越喜欢豪丝娜了,四星半。
能勉强三星 说它拍的美是因为十九世纪历史距离本身的美 没什么出挑的 整体而言非常拖沓单薄 不如直接看看那个时期的古典油画 至少更有捉摸不透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