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大就是放弃星辰大海》。尼采的精神变形三阶段:骆驼,狮子,孩子。而中国人的精神变形一般都是:孩子,大人,老人。孩子尚未入世,充满渴望和各种向往;大人被迫入世,充满各种妥协;老人终于出世,躲进小楼成一统。
原标题是:《长大就是放弃星辰大海》。本文内容包括: 1.写在前面的话; 2.孩子的世界:单纯,柔软,充满幻想,向往星辰大海; 3.传统中国大人的世界:人情练达,世故圆滑,不敢为天下先; 4.我们常常在“消极入世”和“积极避世”之间徘徊; 5.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变形”三段论,有没有可能打破?
《狗十三》观后 张文武/文 2018年11月28日初稿
《狗十三》这部片子,今年5月23日就在家看过一次。11月27日有幸参与了豆瓣观影团的活动,在深圳的海岸城电影院又看了一次。
之所以会写这篇影评,最主要的原因,是前两天刚看完《尘埃落定》作者阿来先生的演讲,再看这部片子,有了全新的视角。有些话不得不说一说。
演讲的主题是《对人性和自然保持温暖的向往》,我在豆瓣发过一篇日记,记录了大概的内容。
阿来用的是比较文学的视角,通过对西方文学的参照,指出中国人的叙事文学只关注人与人的关系,缺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对人情世故的重视,多过于对自然科学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在《狗十三》的电影中也有体现。
阿来的话语中,有两个体系:西方人的叙事体系,与中国人的叙事体系。
《狗十三》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孩子的世界,纯真,柔软,充满幻想;一个是成人的世界,妥协,伪善,异常现实。
阿来的两个体系,和《狗十三》的两个世界,也是一一对应的。
阿来口中的西方叙事体系,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对自然世界充满幻想和好奇。
《狗十三》主角李玩的世界,跟西方叙事体系像极了。
电影的英文名叫“Einstein and Einstein”,也就是“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一个爱因斯坦是李玩的偶像,另一个是李玩的宠物狗。
一个爱因斯坦是李玩对星辰大海的爱;另一个是单她单纯的情感寄托。凭借这两个爱因斯坦,她才能逃离这个让她不开心的现实世界。
电影没有卖关子,短短几个场景就说清了李玩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离异,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略孤僻,对人的世界充满失望;她喜欢音乐,喜欢宠物,喜欢物理和天文,喜欢星辰和大海。
只可惜,李玩的世界没法像西方那种叙事体系一样自由发展,从影片一开始,她所代表的孩子的世界,就被她爸代表的大人的世界压制着。
兴趣班她想报物理或者天文,可她的老师和爸爸偏要她报英语。
因为在爸爸和老师的眼里,不能只凭兴趣报兴趣班,只有“有用”的兴趣,才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不难理解最后李玩的物理考了全省第一,她爸会兴奋成那样。
她的宠物狗咬了弟弟,后妈要她爸把狗丢给卖狗肉的,于是她爸开着车把狗带走了,不管李玩怎么哀求都没用。
李玩要去看天文展览,她爸非要她在那里陪客户吃饭。
用她爸的话来说,他逼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她早点儿“长大”,早点儿“懂事”,早点儿进入大人的世界。
大人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阿来所说的中国叙事体系,基本上只关注对人与人之关系的书写,极少反思人与自然。
过于关注对人的书写,就容易着迷于对人性黑暗面的挖掘,充满尔虞我诈,充满厚与黑。
所以,阿来说,中国人写的小说,让人越看越沮丧,越看越失望。
《狗十三》电影里的成人世界,完全就是阿来所说的这种样子。后妈圆滑伪善,爸爸懦弱谨慎。几个饭局便折射了传统中国人的世界。
饭局上的那些叔叔伯伯,推杯换盏,摇头晃脑,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瞧不起西方科学。
“张伯伯”听说李玩在看《时间简史》,便称看那些书没用,你看孔子,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把时间的问题讲清了。
“张伯伯”们还提到老子的“三宝”:
一曰慈,即人与人的友爱、慈悲;二曰简,即简朴;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对于前两宝,饭局里的人一笔带过,而对于“第三宝”,李玩的爸爸也加入进来,一群中年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认同。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阿来在演讲中论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时,也提到了老子三宝。
他不无遗憾地表示,前两宝都是好东西,但国人没能好好继承,反而是非常消极的第三宝,被国人发挥到了极致。
说到“慈”,电影里的大人们没有这个品质,从他们对狗的态度可见一斑。
说到“简”,电影里的大人们也没有这个品质,孩子过个生日还要大操大办,请七大姑八大姨来“祝寿”。
倒是这第三点,被他们继承得很好。
影片里大人们反复说的“懂事”,实际上就是要孩子早一点落入现实世界的窠臼,放弃自我。说到底,也是因为骨子里这种“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在作祟吧。
“不敢为天下先”里头还包含一种“无为”思想。不说别的,昭昭出生这件事,他们就采取了“无为”的处理方式,一直拖到孩子都两周岁了,才敢让李玩知道。
传统中国人的心灵成长之路,充满了悖论。我们常常在“消极入世”和“积极避世”之间徘徊,极度入世的大人,都有个“出世”的小渴望。
从孩童到成年,“懂事”是衡量一个人的最常用标签。大人们一边把你当孩子哄着,一边又希望你早日了解大人的世界。
懂事了,就意味着“入世”了,早早接受了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
李玩在饭桌上吃了“刘叔叔”特意点的红烧狗肉,那一刻意味着她已经长大了,学会接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学会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这种“懂事”大多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种不情愿继而又埋下“出世”或者说“避世”的种子。
你看,即便谨小慎微如李玩爸爸,也会跟很多古人一样,在酒局上吟一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感叹一半是作秀,一半是真实感受。因为典型的中国人,往往都是抱着“先入世后出世”的心态来做人——下一代长大成人之后,年老了不需要入世,便躲进小楼成一统。
多年不出门的李玩奶奶,算是这种“后出世”的代表。
电影前半段,李玩回家吃饭打开凤凰台,李玩奶奶说,这凤凰台天天说的个啥啊,跟狗吵架似的。
还有一场戏,李玩奶奶说,她不爱出门,因为外面的世界乱七八糟的。
但尽管对这个现实世界厌恶至极,她还是希望自己心爱的孙女能够早点懂事,早点融入这个大人世界。
中国人矛盾的地方就这这里,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硬要推给自己的孩子。
电影借李玩和李堂之口,说出了“伪善”(hypocritical)这个词。替青春期的孩子,向他们即将面临的大人世界,发出了一声微弱的控诉。
那么,这种“懂事”是不是真的必须?
长大就意味着一定要向这个世界投降,放弃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放弃自己对星辰大海的幻想,被大人的游戏规则驯服?
如果站在传统中国人的角度来回答,也许答案是肯定的。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中国人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很多描写中国现实的文艺作品,都充满了压抑、沉重、悲凉、无奈,看不到希望。难怪张爱玲会说,人生的底色是悲凉的。
难怪阿来会说,中国人写的小说,越看越沮丧,越看越失望。
但导演给我们指出了另一种可能。
影片放完之后,曹保平导演在VCR中对观众说:
别忘了你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别忘了你曾经想长成什么样的大人。
小时候的你,真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人情练达、世故圆滑的大人,真的愿意放弃小时候的单纯、柔软与幻想?放弃星辰与大海?
小时候的你,真的甘愿走大人和古人的老路,被驯服,然后再驯服自己的下一代,同时又为自己这种悲壮所感动——就像李玩爸爸那样,在影片的最后放声大哭?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精神大概会经历三种变形:孩子,大人,老人。
孩子尚未入世,充满渴望和各种向往;大人被迫入世,充满各种妥协;老人终于出世,躲进小楼成一统。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是大人的劣质版或者低级版。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像“骆驼”那样忍辱负重,接受沉重的现实和真理。
但这种接受会带来痛苦,因为这些不是你原本想要的,为了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就得具备创造力,在“我应该”之上,创造“我想要”的。
为了那创造,人们首先需要狮子,固然狮子尚无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可是,为着新创造,必须为自己创造自由”,必须“对义务说个神圣的‘不’字”,必须“获得创造新价值的权利”——
“对于具有雄狮般意志的人来说求知便是快乐!”
但是雄狮般的“意志”有一个最大的敌人,那便是“厌恶”。为了对抗这种“厌恶”,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学会自嘲,学会朗笑,学会希望和超越。要像做到这一点,就得像孩子一般“清白无辜”和“健忘”,像孩子一般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所以,为人父母,不要老想着“教”孩子做什么,尝试换个姿态,多向孩子“学学”吧。
以上,便是我二刷这部电影所想到的。
(转载请联系授权,文章还会修改)
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导演曹保平这样说[狗十三]。
这听起来不符合认知。长大似乎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又确实可以找到“那一天”。
那一天之前,你还在玩泥巴。那一天之后,你成熟稳重,温婉娴静,西装革履,雷厉风行。
没人在乎,中间的这一天,那个玩泥巴的小孩惨遭肢解,才有了后来那个装模做样的大人。
[狗十三]那么凶狠地抓住了那个时刻。
Einstein & Einstein
狗十三
2013
解毒指数:9/10
导演: 曹保平
类型: 剧情 / 家庭
主演: 张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黄诗佳 / 曹馨月 / 聂鑫
01
长大的前夜
李玩(张雪迎饰)对着镜子,露出一圈牙套,碎碎念。
念的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到了手的都像个恐龙。
可是,要参加英语兴趣小组还是物理小组,可跟过年买红毛衣还是绿毛衣不一样。
红绿毛衣她都喜欢,可这两个科目,她却摆明了爱物理。
会替参加英语小组找借口,完全因为,爸爸(果靖霖饰)和老师,逼着她把英语这块短板补上。
这是她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把成人的逻辑合理化。
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对吗?
她说服自己,因为人性弱点,“喜欢”根本是个伪命题。
这是她长大的前夜。李玩已经模模糊糊感受到了,成人世界有她看不懂的逻辑。但她还是尝试着以温和的方式,消化吸收。
狗,是父亲送来讨好李玩的。姑娘憋着口气,嘴硬说谁要狗啊。
可那只狗,就用湿漉漉的眼睛看着她,呜呜叫着。
狗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立刻分开两边。
狗认定了你是主人,就毫无保留地亲近。
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简单,直接。
而成人迂回,善变。
李玩从孩子到成人的裂变,也始于这条狗。
继母买了另一条狗充数,硬说它就是原来的那条狗,爱因斯坦。
这怎么能是爱因斯坦呢?它耳朵后没有白毛,见人不亲,根本是两条狗。
就像你不会看着伽利略的照片,硬说这是爱因斯坦。那是脸盲,是无知,是愚蠢。
这就好像1+1=2,应当是颠扑不破的啊。
可大人觉得,你要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狗,这也是狗,所以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了。
李玩被这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搞懵了。
这么简单的逻辑题,怎么在成人世界里说不清呢?
02
成长来的那一天
对李玩来说,成长来的“那一天”,鲜血淋漓。
她对“新爱因斯坦”的怨气,让家里乌烟瘴气。
父亲愤怒出手,打她,教训她,她手里的酒瓶子也碎了,碎渣剜着她的肉。
拍摄时,曹保平为了出效果,指挥果靖霖真打。
你很容易感受到那股具有毁灭性的气场。
我会被杀掉吧,这种念头有一瞬间出现在我脑海里。也想到了小时候受过的最狠一顿打,整个人像个陀螺一样原地旋转。
而风暴平息,父亲这么说:
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跳脱出来,这句话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但可怜的是,每一个在银幕前的大人,包括你我,都听懂了。李玩,也听懂了。
我们中很多人是自己长大的。大人兴致上来了,会说那么一两句道理。但更多时候,成长的方法,是摸索怎样能挨更少的打骂。
你看李玩,几次三番,当父亲要责罚她,爷爷奶奶总是跳出来:她还是个孩子啊。
便也因为“只是个孩子”,而不被当作一回事。这不是保护,而是看低。
可突然,随机的一天,大人们决定你不是个孩子了,便因为以往差不多的过错,暴揍你一顿。
但为了不挨打,你就学会了成人世界的一点点小技巧。
可能就像李玩,突然知道对爷爷说,糖尿病,吃南瓜不好。
被打的那一天,李玩决定,自己要长大了。
而父亲在之后的某一天决定,女儿可能是真的长大了,可以再长大一点了。
在影片一开始,父亲和继母生下了一个孩子。
要把这个弟弟带去给李玩认识,成了父亲的一件难事。
爷爷说,等孩子满月再说。父亲如蒙大赦,眉眼间却又有隐忧。
忧的是,李玩还是个孩子啊,怎么接受从天而降的一个弟弟?
这一瞒,竟然瞒到了弟弟能满地跑了。
弟弟生日那天,父亲决定,这一天,李玩该长大了。
她正看小孩看得高兴呢,父亲说,那个,黑衣服的,是你弟弟。
彼时,“她还是个孩子”,是父亲一个人的判断。如今,又是父亲一个人武断决定,她可以接受这么个弟弟了。
其中毫无心理建设,毫无父女交流,毫无成长教育。
为什么会有父母,觉得只要把孩子放在那里,她就会自己长大呢?
她不是树不是花,就算是个植物,也可能会旱死涝死。
但多少孩子,就这样自己活了过来。
03
成长没有止境
成长之后,还有成长。
你接受了一个又一个规则,但世界的出尔反尔无休无止。
李玩为找狗,曾经推倒爷爷,弄伤了他的脚。
父亲说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呢。
李玩被威吓着,一遍遍跟爷爷道歉。
后来,弟弟挥舞着棍子,到处大叫,你是老妖怪,我要打死你。
打伤了奶奶。
李玩想,这课我学过的啊,弟弟应该跟奶奶道歉。
她认认真真把这句话反复讲给父亲听:我觉得弟弟应该跟奶奶道歉。
父亲说,你说啥呢,他懂啥呢。
李玩刚刚弄懂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可双重标准又接踵而至,令人无所适从。
继母曾经叉着腰,说狗都给你找回来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当李玩“长大了”,狗失去了利用价值,又伤到了弟弟,大人们又能眼都不眨,要把狗送去狗肉店。
代价,总要更“懂事”的那个来付,哪怕更懂事的是狗。
到后来,李玩不再争辩了。她知道了,成长就是接受世界的反复无常。
成长那天之后,有人说1+1=3时,你不会再据理力争地说1+1=2,你会笑,你说对,1+1=3。
你知道,它明天还可能等于4,等于5,等于3.141592653。
那天把你之前学会的一切全部推翻了。你好不容易知道了黑白是非,它告诉你还有灰。
你意识到,所有公理,甚至常识,都是可以根据成年人的需要,修正甚至推翻的。
所以,当男孩对她告白,说“我不想和你分开”,她微笑拒绝。
所以,她再次遇到真的爱因斯坦,却不愿意相认,她说,我真怕它扑过来。
这个成人世界,还是我在里面就好了,爱因斯坦,你就不要来了。
[狗十三]最好的部分,是它超出少女的视角,看到除了李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接受驯化。
在结尾,李玩问父亲,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
这个在酒桌上吹捧领导的油腻男人,也曾是少年。
曹保平这样说:
这是在中国的社会形态下面,一个两头不讨好的、比较艰难的父亲角色。 在国外观众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他们可能觉得父亲太坏了,或者说太暴力了。 而对于我们而言,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易。 大多数中国父亲可能都会这样,但不代表他们不爱,也不代表他们就很暴力,也不代表他们很坏,其实是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无奈。
弟弟学滑冰,总学不会,哭着不想滑,大人却叫他坚持。他边爬边哭。
他吐掉了大人叫他喝的牛奶,和李玩在片头做的一样。
李玩看着他,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对成人规则负隅顽抗。只是那个小男孩,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我想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
他看不懂正直的父亲为什么会遭诬陷,也看不懂他喜欢的女孩为什么总在不同的“老大”间周旋。
可是女孩对他说,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我就像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改变的。
以小四对原则的坚持,又怎么能接受这种解释。
他大叫着,你不要脸,你没出息。
这是他对这个莫名其妙的成人世界,最后的反抗。
从此,他停止了生长。
每个孩子本身,就是对成人世界的一场革命。
每当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都是一次革命的偃旗息鼓。
“成长”的那一天,李玩,被驯化被招安,拒绝“成长”的那一天,小四,英勇就义。
在成长面前,人总是不得善终。
参考资料:
[1]《狗十三》公映 曹保平:我的片子,灿烂埋在下面[OL].http://huaxia.com,2018.12.7.
[2][专访]《狗13》导演曹保平:不能拿《爸爸》当电影看[OL].http://ent.ifeng.com,2014.2.11.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狗十三》是曹保平的第三部电影,尘封五年后,终于将于2018年12月7日在院线公映。
在他一堆涉及犯罪、凶杀的作品中,描绘青春期的《狗十三》似乎显得有些“小清新”,但它其实从片名就透出一股狠劲。《狗十三》,狗13,狗B,狗逼。这个初看让人一头雾水的片名,实则体现了创作者斩钉截铁的态度。当青春遭到践踏,剩下的就只有一句脏话。
看完《狗十三》,我突然想起贾樟柯点评《风柜来的人》的一句话:“电影拍的是一群台湾青年,但总觉得是在讲我山西老家的那群朋友。”他谈的是个体生命经验的共通性,一部远方的电影竟能召唤起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我想每代人都有他专属的青春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可不谓耀眼,但《狗十三》才是我的《风柜来的人》。
《狗十三》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击中了我,素颜的张雪迎顶着满额头的粉刺注视着摄影机。这是青春的证明,也预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像粉刺一样要浮出水面了。这扎眼的粉刺提醒观众这部电影的立场:不回避、不矫饰。
《狗十三》首先让我熟悉的是片中的成长环境。我所处的小镇的旱冰场和小酒吧和电影里的一样,似乎还维持着上世纪的装潢。尽管不是单亲家庭,但我也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参加演讲比赛紧张到说不出话,跟家长兴奋地汇报月考的优异成绩,凡此种种我都有过切肤体会。甚至是楼上住户的奇怪鸟叫声,也让我想起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怪事。
白岩松说过:“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文革,但我们失去了儿时田间地头的快乐。我们成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我们的天空经常是灰色的。家庭的物质生活日渐优渥,提供的精神关怀却严重缺失。
电影的英文名则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对应着片中两只狗的名字。电影的主线剧情也正是几次丢狗、寻狗的过程,从中反映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李玩心态的变化。
围绕着两只真假“爱因斯坦”的去留,电影带出了一批大人的群像。除了家庭里的亲人,有两个角色给我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角色是由本片的摄影师罗攀(代表作《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客串的英语老师,这个形象浓缩了中国广大男性教师的特质。最有代表性的一幕,莫过于教室里打蝙蝠。在学生的起哄声中,老师大吼:“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定力!我们现在来看看谁,是出了一点状况就控制不了自己的人!”这话简直跟我记忆中一模一样。
《芳华》里有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此时此刻,看见被老师打死的蝙蝠,李玩的心里升起了一丝怜悯。这也就有了放学后她从柱子上抱回狗,和后来在厕所抚慰狗的情节——她在心里正式接受了假“爱因斯坦”。被粗暴对待的动物成为影片中的另一条线索,李玩在动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二个角色就是在饭桌上满口大道理的张伯,他贡献了全片中观众唯一会发笑的段落。他是这部现实主义电影中最具漫画感的一个人物,创作者借此讽刺了社会上追捧国学、附庸风雅的企业家。
从片头强行把李玩的兴趣小组改成英语,到找奶奶时弄伤她的手、抽她的耳光,再到强行让没写完作文的她去陪弟弟逛公园,父亲在电影中扮演了第一施暴者的角色。与父权的对抗是贯穿全片的主题,而酒宴失信是让我最为感同身受的一个段落。父亲把子女带去酒宴,却不遵守承诺,只知与领导把酒言欢,伤透了后辈的心。
第二遍看发现了一个小细节,昭昭刚好把《三字经》背到“养不教,父之过”的时候,镜头切到李玩奔向了博物馆。李玩没有追上时间,博物馆的灯随着她的奔跑而熄灭。“速度快一些,时间就会缩短。时间缩短,人就能长大得快一点。”她从《时间简史》里领悟的道理,是否会让她变成自己厌恶的大人?
高放和李堂这对早恋情侣在片中的第一次亮相,是高放把“堂”纹到自己身上,一旁的李堂既心疼又幸福。而高放在全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则定格在他后颈的“玩”字上。纹身是一种故作深情的姿态,是少年表达爱的激进方式。但是对于爱,他们并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李堂说,爱是一个老气的词,我喜欢他的优秀和帅气,我们班的女生都喜欢他,我总得喜欢谁吧。但是看到高放包里的那个画上世界地图的橘子,当她意识到爱情的失去,爱情的内涵似乎才凸显出来。她对他说出了“我爱你”,但是得到的回应只是“我知道”。
分手前她对他说了四句话:“你觉得李玩怎么样?”“你喜欢她吗?”“那你爱不爱我?”“咱们分开吧。”没有撕破脸皮,她用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为这段感情画上了句号。我欣赏她的处理方式。
高放为什么会喜欢上李玩?我想是因为神秘。在高放眼里,这个嘴里念着“平行宇宙”的女孩,这个找他寻求安慰的女孩,对他可能更有吸引力。
而后来面对高放的表白,李玩只微微一笑。她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道:“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我突然想到《蓝色大门》的台词:“如果你17岁,你想的只是能不能上大学,不再是处男,尿尿可以是直线的话,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朋友啊。”
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一句切中要害的评语:“青春的阵痛就是,女孩永远比同龄男生成熟。”用这句话来回望自己的和电影里的青春,很多事情都得到了清楚的解释。
而对父母离婚的原因,电影未作解释。只在最后,让父亲在女儿的追问下,在《再回首》的旋律里泪如雨下。这一幕突然让我想起《春光乍泄》的梁朝伟,拿着录音机失声痛哭的情景。此处叙事留白是多么正确的选择,这一个镜头的情感力量抵得上万语千言。
在这个陕西家庭里,起初李玩是绝对的中心。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再娶,李玩便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不完整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都早熟,全家上下也都非常在意她的感受。
所以在第一遍看片时,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李玩身上,忽视了影片中另一个关键人物:堂姐李堂。
李堂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外表上比李玩成熟不少,但她其实只比李玩大了一两岁(她俩同校,都是初中生)。在小叔家,李堂一直是一个边缘人物,是围绕着家庭中心“易爆物”李玩的一员。与叛逆的李玩相比,她懂事得不像话(除了早恋)。她是李玩的安慰者,但有时也不得不充当同谋者的角色。
昭昭生日宴会的一场戏最能体现这种身份位置的尴尬。
起初是李堂的特写,她茫然地望向四周——酒店包厢里,宾客们正忐忑不安地等待李玩、其父和昭昭的到来。接过婶儿送的礼物,她第一反应是高兴,然后又礼貌性地回绝,还主动提出换生日蛋糕的蜡烛(实际上为了缓解尴尬)。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十几岁的少女很容易被这种情绪包围。待众人帮昭昭庆生唱歌时,看见李玩落寞地坐在人群后面,她又主动地上前安慰。
这实际是两人身份平等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以后,李玩也不再是家庭的中心,渐渐变成了一个局外人。年幼的弟弟对她说:“姐姐你真棒!你到我家来,我家有好多玩具,我让我爸也给你买好多玩具。”在孩子的眼里,爸爸是我的,不是你的,姐姐是他家的客人。
在寻狗事件中,李堂立场的不坚定使两姊妹第一次心生芥蒂。而随后高放的变心,对女生间的友谊本应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我们发现,没有,她依然出现在庆祝李玩直升高中的宴会上。在影片接近结尾指认“爱因斯坦”的戏,她更是作为初心的保有者,成为李玩的反衬,同时也被李玩的转变所震惊。
或许这是个洒脱的女孩,但她的遭遇是对影片主题的拓展:情感暴力的传递性。李玩是被伤害的少女,但她同样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无论自知与否。
按照好莱坞剧作法,电影结尾处应该有一个足以震撼观众心灵的情节点III。我以为,李玩认出“爱因斯坦”而冷淡地离开,而后看见寻狗启事掩面而泣的情节已经满足这个要求。
但导演没有止步于此,他紧接着拍摄了昭昭学习滑冰的场景。观众看到昭昭也不爱喝牛奶,看到他在冰上不断跌倒却被要求独立站起。我明白这个情节没有任何的指向与批判,但我愿意把它解读成一种被伤害的隐喻,一种悲剧的循环。
我想起鲁迅的《风筝》,被伤害的弟弟全然遗忘自己曾被伤害的事实。又想起《小王子》说,长大的本质是遗忘。那么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曾被粗暴对待的青春,不要让那种憎恨和疼痛继续流传下去。虽然没被世界温柔以待,但也请不要把粗暴习以为常。
片中女主人公李玩的成长过程反映了绝大多数中国青少年的成长,讽刺了中国传统教育。
小时候养过一只狗,狗是亲戚送的,母亲收下了,一见到狗就非常喜欢,突然有一天狗不见了,妈妈说狗走丢人了,堂哥却说我妈怕狗咬人,给扔了。
何其相似,为了迁就别人,伤害孩子。这就是父母眼中的成熟。
父母常常教育我要听话要懂事,要让着弟弟,多多干活,明明心里不情愿还是要做,就是为了得到那句“真懂事”的夸奖。后来听麻木了,开始反思,觉得那是讽刺。学会懂事,放弃自己喜欢的去迁就他人;学会懂事,放弃做真实的自己;学会懂事,任何不好的情绪都不能外露……这就是大人教我的懂事,做一个虚伪的人。
这该死的懂事,这令人作呕的懂事。
我怕再不记下来,提醒自己,我就变成了大人。
太有感触了,自己跟前妻也有十年感情,昨天开车路过曾经租住的小区,那时虽然穷,但过的很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仿佛看到两人一边买水果一边讨论未来的规划,心里想着这些眼泪就掉下来,回不去了。晚上回家就看了这部电影,眼泪真的再也控制不住,一个人固然要向前看,但转过身来,还有一个曾经的自己在那里。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我也家庭破碎,我也痛失爱犬。影片的结尾,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协,向过去告别,最终进入了充满欺骗、虚伪、谎言的成人世界。而我,因为对人性的巨大失望,永远不会向成人世界妥协。我只是避开。人纵有一死,没有必要争什么。亲情也好,爱情也罢,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完全属于你,没有一样感情不千疮百孔。
维系重组家庭的关系,想要儿子还要考虑女儿的感受,打了女儿会主动认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馆,酒局上的奉承巴结,接到前妻电话时的情难自禁,你们只看到女主的成长太残酷,却忘了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中国的小朋友啊过得像条狗。演员和摄影都很不错,但前半部分表现得直白过头,有点假得不舒服,被过度消费的相对论啊平行宇宙啊还有涅盘啊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妹子大哭完之后,开始残酷青春了,故事内敛起来,情绪表达就很到位了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
真的会去看这本电影的观众,其实都没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本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但是需要看这本电影的那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本电影。
片名既是少女被驯化的成长悲剧,也是一句粗口:骂的是中国父性权威和教育体制。少女从养狗丢狗寻狗,到最后平静地吃狗肉还说谢谢,《狗13》以此记录了后革命时代叛逆主体消失的全过程。老师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个人觉得评分虚高,虽然导演想轻描淡写的表现出青春的伤痕,可是个人觉得女主没有那么惨啊,奶奶全家和爸爸为了怕她伤心吗还是很全里维护的,爸爸确实做的不对,可是不是那种恶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导致的,确实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可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长伤痕。
爸爸的一顿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经在那一刻断了弦,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什么时候咽得下那口泪,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长。《李米的猜想》就很喜欢,这一部更有力,前面觉得多大点事的小格局到结尾又是醍醐灌顶的开朗,导演功力了得。“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当李玩发现那只快乐的小鸟只不过是一个正在被送往救护车里的精神病人时,她一定是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个13岁的孩子最后也注定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成长为一个狗B。
千言万语、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实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观众很容易会看哭吧。当动物不再凶猛,温良而顺从,这个国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权威严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吸收消化了。
负能量巨大不想再看,要对这个社会骂句片名狗B的。中国式教育是根源,从不断暴露问题的极品家庭到学校和当下的环境风气历史从小看大,可怕的是还在继续制造循环更多出现在我们身边。剧本的刻意是缺点但讽刺甚至荒诞的变成了特点,像镜子审视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理解起来也大不一样。成长确实就是这样慢慢失去很多东西磨平来长成别人演里的大人而且这样的事没完没了还多着呢。80后女编剧的小心思表达的有时幼稚但立意细节呼应和导演的完成度流畅性都很好还有表演。从小不要哄骗像逗傻子一样的管教小孩子,教导也要循序渐进有个尺度,不能忽冷忽热。盲探结尾还说过女孩不要太执着,那样我觉得也还是不会太好。资料馆百子湾。
是少女寂寞的十三岁,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不快乐的十三岁,是像狗一样被驯化的十三岁,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变得世俗起来的十三岁。孔雀从此被关进笼子里供人观赏,游鱼从此被封闭在水箱中给人参观,狗从此被牵在漂亮的皮绳里乖顺地躺下来,少年从此长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丧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涌动的年轻人长成庸碌的中年人之后,最终也会转过身去驯化下一代。
9分。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B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家长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着,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协也是她逐渐迈向成人的成长。
No Country for The You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