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10更新:首先感谢各位的阅读。由于本人精力有限,很久之前就停止查看回复了,以下内容也不再更改。鉴于本文引发争议较多,特此说明。
--------(分割线)--------
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一直有大量的声音在说这部电影“逻辑爆炸”。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问题。
人类为什么不住在瀑布边?水边适合居住的地方也不多吧,显然人类也不全是荒野生存大师。
一枪就能打死怪物,所以怪物很弱很快会被消灭?前提是要先有男主无意间发明和发现的音频,音频让怪物把头部的外壳张开,并且行动变慢,才能被打死。没有音频之前谁也不可能打死怪物,因为有外壳、听力和速度,怪物可以躲开或者硬刚。(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人不知道怪物被打死都是要小女孩先开音频的,音频对于怪物大概等于氪石对于超人,难道这都不懂吗。)
还有说怪物只靠听声音不可能杀完大部分人类的。这确实有道理。但是也不是不可能,怪物速度很快,可能人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没了。军队的作用参考丧尸电影。
至于怪物不能游泳怎么扩散到各地的问题,开头男主在超市里看的新闻应该是世界各地都有流星砸下来(评论区提醒)。类似主角登上的沿海小岛,可能是怪物也通过某些方式登岛了,就像结尾的登岛那样。
还有墨菲穿鞋的问题。确实,统一不穿鞋的话,电影观感会更好。但是这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可以理解成主角一家比较小心。
还有热评说,怪物刚来时众人躲在一个餐厅里,而男主爸爸不让老头出声祈祷,但这时大家还不知道怪物是声控的,男主爸爸怎么知道不能出声?....虽然大家还不了解怪物,但是按照地球的正常动物推断,怪物应该也能听见声音。按照人的本能还是不要发出声音比较好。
这部电影在剧情和节奏方面把控还不够,很多方面没有深挖,故事偏简单。而且有一些问题本来可以用一两句话解释一下的,但还是没有解释。所以有一些观众就把注意力放在设定和逻辑问题上了,并且把一些本来没有问题的情节当成漏洞了。但是其实这部电影的逻辑硬伤并没有那么多,也不至于是烂片。
电影很大一部分的重心在于氛围营造和描绘家庭的温情上。我觉得大概3.5星,这让我在三星和四星之间很纠结,最后还是给了4星。
上映前才空降到5月底的《寂静之地2》,是国内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外国恐怖惊悚片——由于文化差异、审美标准、审核条件等客观因素,这种影片一直属于有一定观众基础可没法大火的类型片。
“寂静之地”系列用它“破圈式”的实际表现,给大家好好上了一课。
我特意去翻看了自己在3年前为《寂静之地》写的文章(《寂静之地》:扬长避短的典型范例),稍微想了想,发现《寂静之地2》这部续集虽然很大程度上做了拓展和创新,但在最关键、最核心的优缺点上依然全盘延续了第一部:同样的观影氛围好、体验佳,同样的BUG多、剧作差。
如果你喜欢/讨厌《寂静之地》,那你大概率也会喜欢/讨厌此续集……若只是从观影一个半小时的“现场感”出发,那《寂静之地2》的表现着实不赖。
首部《寂静之地》的成功,主要因为它是一部相当纯粹的恐怖/惊悚类型B级片,可相应的,单薄简陋的科幻背景也成了逻辑性与合理性方面的短板。
《寂静之地2》吸取了上部的许多教训,在整个内容、场景和故事线上都做了极大的丰富。
例如影片开场,就用了许多笔墨来讲述故事的起源(外星怪物突然来袭),不仅交代/回顾了主人公阿伯特一家的人物关系,方便新老观众温故知新,同时也用Day 1人类在懵懂的情况下突然遭袭的经历,贡献了一场热闹、慌乱的追逃戏。
续集在基本主题上也做了大刀阔斧地改变:首部影片简单用一句话来说便是“阿伯特一家在末世中的孤独求生”,无论物理空间还是叙事空间都比较狭小;而在李·阿伯特牺牲后的第二部,伊芙琳·阿伯特带着孩子们走出家园,踏上了未知的生存之旅,危机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升级。
如此全方面的更新换代,对于改善影片“软件”效果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不管看没看过第一部,至少大多数观众对于《寂静之地2》的故事不会再有“没头没尾”的古怪感了,而里面常见的末世生存桥段,也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当然,影片保留住了自己最核心的卖点和看点,即挑战人们生理规律和心理常识的视听体验。
在任何比较响亮的声音/动静都会引来怪物袭击的环境下,幸存者们必须在一个“后现代”的环境下保持相对原始的生活习惯,各种行为和做法常常都是反人类的:比如马库斯被捕兽夹夹到腿后,伊芙琳必须掩死长子的嘴巴,防止他发出更多尖叫引来更多怪物,这和上部伊芙琳被长钉刺穿脚底却不得不忍痛憋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一些标志性的具体片段中,《寂静之地2》的专属技巧也玩得更加纯熟。像是把普通人的感官视角、失聪女孩丽甘视角以及场外第三者视角剪辑结合起来,多个不同角度依次递进叙事,既保证了氛围上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又极大丰富了观众们的观看体验。
所以,就和首部《寂静之地》一样,我也同样强烈建议观众去影院看这部续集,体会“现场感”是该片的主要意义——我看的那一场,在刚开始时比较嘈杂,噪音很多,但随着剧情深入和气氛渲染到位,大家自然而然地都静下来了,相应的“一惊一乍”效果也就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把一般末世题材中“人与人斗”的主题放进《寂静之地2》里,其表现同样不俗,倒不是说艾莫特从“外面的人不值得拯救”到愿意陪丽甘赴汤蹈火的转变有多好,而是指码头匪帮害人的路数和先前艾莫特的陷阱差不多,都是靠制造声响吸引来怪物,增强了危机的“花样性”。
上述优点说完之后,《寂静之地2》剩下的基本上就都是槽点了,而且说实话,在同时继承优缺点的前提下搞扩容,这部分散了部分注意力的续集,整体质量和可看性还不如第一部。
关于一些细节和背景上的疑问不提也罢,主要人物的动机也时常欠奉。问题在于,影片剧情的推动,还是在依靠角色缺乏动机乃至缺乏逻辑的作死行为——比如影片后半段的双线叙事,其形成的出发点一个比一个离谱。
丽甘火急火燎、独自上路去找广播信号源,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向怪物反击;艾莫特一开始不想去找她,找到后又陪她上路,只因为丽甘的一句嘴炮;伊芙琳不留任何理由和嘱咐,就留下一大一小两儿子出去找氧气瓶;马库斯无缘无故一个人跑出去引怪,恐怕只能理解成“为了剧情需要,必须马上开团”了……
另外遗憾的是,在找到怪物弱点的情况下,《寂静之地2》过于频繁地使用声波来反杀怪物了,以至于每只怪物出现最后几乎都难逃一死,出场率和死亡率飙升,影片相应的紧张感、威胁感也被削弱了许多。
当然,总得来说,《寂静之地2》还是继承了第一部扬长避短的特点,值得去影院一看,但也没多少进一步的解读性,就请各位自行斟酌是否要去捧个场吧。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
有剧透,慎看,百思不得其解的几处逻辑黑洞:
1.大儿子毫无动机的上去溜达一圈,是寂寞么?已经经历474天的怪物世界却仍然会被一具尸体吓倒地?
2.已经世界末日,岛上桃花源的居民放广播放一首歌让大家猜谜?不会直接说怪物怕水,可以来岛上避难?
3.大女儿猜谜成功,去拯救世界的路上莫名其妙一定要进火车厢,仿佛先知一样知道门里有急救包,也不知道拿要干嘛,故作玄虚
4.女主老公的朋友,也就是男主,一开始特别坚定不挽留这一家子,女主随便说几句,不仅挽留,还帮着找大女儿,360度秒变态度也没有什么理由。
5.怪物对声音敏感,然而每次发现一个弄出一点点声音的目标的时候,怪物自己张牙舞爪制造的噪音都能拆了一栋楼,然而对于自己制造的巨大噪音毫无反应,仍然能捕捉猎物的一点点声音,呵呵。
6.对于怪物本体的弱点也是很迷,一个从天上降落经历了宇宙空间加大气层各种摩擦的生物,怕吵还怕水。
看完,我就呵呵呵。
当时看完第一部我特别想吐槽普通散弹枪就能解决的玩意你美国居然被它搞沦陷了可还行...这个疑点在第二部我想通了,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怪物他有两个血条,第一个很厚,第二个很薄。怪物的弱点在头部,要使用音波攻击才能让怪物把弱点暴露出来,让玩家无视一个血条直接打第二个,于是我们就见到了第一部里霰弹枪单杀怪物以至于引发了无数吐槽的名场景。
那为什么第二部我觉得还是有逻辑问题,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部分角色的选择,一个是怪物的特性。
先讲剧情。
在第一部中,主角一家由于怪物的破坏据点被水淹没,只能带上家当去找新的居住地。剧情开头介绍了一下怪物的由来,天降系,并展示了本作男主和主角一家的关系——孩子一起打棒球的朋友。
影片开头女主带着三个娃(有一个是婴儿)启程来到了本作男主的据点,男主注意到了她们,也注意到女主家儿子踩中自己的捕兽夹腿差点没了,反正自己就挂机围观。尽管女主反应很快捂住了儿子的嘴巴,但还是引来了两只怪物,一行人迅速跑进废弃的工厂开始躲避,此时男主现身帮助他们一起躲怪物。
男主带着这帮子人进入了自己的隐藏点,没想到被女主认出来自己是谁,他本来想让女主赶紧离开他不想收留他们,但女主展示了自己新生的那个小孩,男主心软了。
晚上,女儿和儿子听电台解谜,女儿成功破案发现电台播放的内容确实指引着某个地点是有幸存者集群的。她希望儿子和自己一块去说服大家一起出发,但儿子觉得现在安全活着挺好的,电台这个随机性太强,不去。
女儿也是个犟脾气,自己带齐装备就出发了。第二天女主发现女儿没了,央求男主去救她女儿,自己和儿子要留在家里照顾新生儿,男主又心软了。
女儿在半路上差点被怪物neng死,好在男主赶来的及时。两人按照女儿解出来的线索来到了一个码头,但是被住在那的狗b们埋伏把装备和物资都抢走了。男主急中生智利用自己和女儿的默契成功引来了两只怪物把码头的人反杀,自己和女儿则跳进水中逃脱。
这里揭示了怪物第二个弱点,不能入水。碰到是没啥关系,但是怪物掉水里就必死,这玩意不会游泳。但是暂时没有揭示怪物是因为缺氧溺死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按照线索,两人乘船前往一座小岛,抵达后发现这地儿简直就是桃花源,每个人都欢声笑语完全不担忧怪物。两人恍然大悟这里就是躲避怪物的最佳地点,反正怪物又不能游泳。
岛上的人也在不断地对外发出电台信号,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找到这里一起避难。男主和岛上的村长处得很快乐,他让女儿留在这,自己准备坐船回去接剩下的女主一行人,但却无意中发现还有另外一艘船,他瞬间便意识到是当时在码头追杀自己的怪物在另一艘船上漂流过来了。
男主跑回村里通知大家赶紧跑,但是怪物来得很及时,一通乱杀。男主带上女儿和村长开着汽车狂按喇叭把怪物引到小岛的电台处,牺牲了一个村长后男主与女儿成功进入广播站。
怪物紧随其后,女儿利用广播高频播放音波,趁怪物脑浆炸裂的时候一铁钎戳死了它。另一边,女主一行人也快被怪物逼死的时候儿子打开收音机播放广播,也利用音波攻击把怪物neng死,皆大欢喜。
现在说回我觉得有疑问的地方,先说部分角色的选择,主要是男主和女儿。
女儿
历经了很多事情之后,我觉得不能把女儿当成一个普通的十几岁的少女看待,尤其在父亲死亡后,女儿成熟的速度飞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自己一个人去找救援真的令我很莫名,是白皮都有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吗?一家人都对付不了的怪物自己一个人出远门就没事?
她的选择在我看来很不符合逻辑的一点就是明明她已经很成熟了,做出来的决定还是如此不负责任。找救援的解法不是只有跟着电台走一种,你们一家人原来做了各种警报措施不也过得很好吗?甚至还生了个小孩,怎么现在就你女儿突然开始走极端了?平静的日子被打破就一定要出去找救援这个转变实在是有点突兀,而且还是跟着一个广播电台的解谜找,你有没有考虑过在这种末世的情况下这甚至可能是一个饵?就让我感觉自己在看一个二极管,很怪。
男主
男主的点不在于他心软,而在于他被说服的理由两次都让我觉得很怪。
一个是女主央求留下来的时候,他一开始不乐意,看到新生儿之后就愿意了。不是我就不明白,你对婴幼儿有特殊情节?旁边还有两个未成年你就无视了?咋的你是还有选择性心软吗?必须得1岁以下的才能触发你的心软机制?这一点上我完全没看出来男主的挣扎和困难在哪里。
影片里提到过男主一直很想念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但是被怪物杀死了),他或许可能触景生情才把女主一行人留下,但是你这个触景也不对啊...这标的都不是一个年纪的,你要是看到女主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妻子那我是可以理解,看到婴儿我真是搞不懂。
另一个是女主央求男主去救自己女儿时,女主的理由是如果我老公还活着他一定会告诉你他的女儿非常值得被拯救。你们看看上面我对女儿的选择产生质疑的点,再听听女主说的这句话。我要是男主你老公过来说你女儿值得被拯救,我首先就有两个问题:
但影片表现的就是男主还真就去了。
我仍然可以找到合理解释,比如男主可能曾经因为没有及时救下儿子和妻子所以现在全身心都是负罪感,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消减自己的负罪感;比如他一个人过了很久了,可能累了,救不了就干脆死在路上得了。
但是影片没有很详细地表现出这两点,这是我自己猜的,那我还能怎么办呢?只能说你很怪,但不能说你有问题了。
说完了角色的选择,接下来说怪物的特性带来的疑问。
怪物在第一部里的设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速度极快、力大无穷、听声辨位、主要依靠两条巨大且带有锋刃的前肢杀人。具体可以参考战锤泰伦虫族的扈从(当然扈从不完全靠这个杀人)↓
怪物目前具备的处于人类认知范围中的感知器官仅有听觉和触觉,主要依靠听觉。怪物可以在十几里外听到异响(指除自然声音外的各类其他声音),所以在第一部里主角一家可以依靠大量水流的声音来掩盖自己的行动,或者利用声东击西的方式引开怪物。
无论在第一部还是在第二部,都没有直接表现军队或者说重火力对怪物的效果如何,仅有居民自己依靠猎枪、霰弹枪或者手枪以及冷兵器和怪物进行抗衡的场景。所以我只知道普通枪械对怪物没有效果,其他一概不知。
第一部里给出了怪物第一个弱点,音波抗性弱。即由于怪物听觉异常灵敏,在受到某个频率的音波影响时会放开头部的装甲,此时可使用普通枪械或冷兵器直击弱点将其杀死。
当时为什么很多人吐槽,包括我也吐槽这玩意一发霰弹就能搞死为什么会搞得整个美国跟灭亡了一样。后边我想通了是因为怪物没暴露弱点的时候别说一发霰弹,你就是兰博都打不穿他的装甲。不过影片并没有给出美国整体如何的相关讯息,就好比玩家只探了10%不到的地图,入眼之处满是疮痍不代表剩下的90%都是如此。
第二部里给出怪物第二个弱点:不能下水。码头那段戏展示了怪物是如何被淹死以及如何恐惧掉入水中(不影响站在岸上戳死水里的人),我看到后边小岛那段我的疑问就油然而生了——那帮在码头埋伏的人显然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为什么他们遇到怪物时会四散逃窜,而不是跳入水中?
我第一反应其实是觉得不太合理,因为这就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跳入水中的人得救,留在岸上的人被杀,剩下的人肯定都知道入水能活了。主角被绑上一身铃铛的时候,他或许是第一个因为想要主动诱发怪物前来杀人自己趁乱逃生而弄响铃铛的勇敢者,但我不相信他是第一个弄响铃铛的人。在过去劫道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会出现这种意外,而后怪物也或多或少一定会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不知道怪物怕水?
这是第一个疑点,接下来有第二个疑点:小岛为什么要广播让人去找他们而不是广播怪物怕水?
这也是我非常奇怪的一个点:你们既然能广播的话就告诉大家怪物的弱点啊,让人来找你们和让人在自己所在地附近找临近湖河海的区域显然后者更方便吧?
这一点我一开始是这么解释给自己听的:岛上的人已经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所以他们为了保证基因的多样性,必须不停吸引外人过来。如果直接告诉了大家怪物的弱点,那么很可能就会减少一大部分的潜在人口来源。
但是这一点我又自己反驳自己:实际上像小岛这种绝佳的地理条件真的不多,哪怕住在临水区域,也很可能无法规避怪物的猎杀(怪物运动能力很强,水不够深或者不够宽很可能入水了还是会被干掉),所以他们播报小岛的存在仍然还是能吸引到不少人。
于是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最初的那一点:为什么小岛上的人不告诉大家怪物的弱点?影片中有一段提到,村长说大家都不相信外面有人还活着,都快放弃了。那我就觉得更更更更奇怪了,你们一开始就应该去广播怪物的弱点,这样活下来的人才多,才能来岛上啊?何况你们是二极管吗?放了歌就不能放弱点?两个一起放不行嘛?这真的太怪了。
里面村长也还说了,其实国民警卫早就发现怪物不能游泳了,于是才让大家上船去岛上。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国家力量实际上已经发现怪物不能游泳了,但是实施到基层就变成了每个人都想活,于是最后死了一大堆。
你看,知道弱点的又不是只有这个岛上的人,国民警卫早就知道了啊,为什么搞得好像只有一小撮人知道一样?所以我真的挺迷惑的。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虽然是在讲怪物很恐怖,但在我看来寂静之地中的这个国家(反正是不是美国我不知道,他也妹说)的运行之懈怠、应对之不力比什么怪物恐怖多了。
就拿这次疫情举例,怪物能杀多少个人?处理不力的国家能死多少个人?明显不是一个量级的。我再脑洞联想一下,所谓的寂静之地表层是指大家不要发出声音惊动怪物,但实际上里层是否可能指的是发生了灾害后不及时救人及时通知大家反制措施,反而保持沉默的这个庞然大物呢?
就酱,这片子还行,能看,以上。
看宣传挺不错的,看完挺失望的。说说个人感觉最大的三个槽点:
第一,美式圣母。女主被男主救了之后,还责怪男的没有早点救他们。住着别人家,吃着别人的饭,最后还让别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自己的娃,太圣母了,换我都没脸开口。
第二,花式作死。妹妹(不确定是妹妹还是姐姐)幻想自己拯救大家,一个人跑出去找避难所,要不是男的及时相救,早早就挂了。在这之后,间接害死了船上的一群人(不管这群人是好是坏),又把灾难带给了岛上的一帮人。弟弟也不遑多让,好好的家不待,非要跑出去作,结果害的一个庇护所被拆,差点也害死一家人。
第三,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姐弟俩就知道怪物的弱点,但是上岛之后居然不及时和岛上的人分享信息,做好防护准备,结果等到岛上的人死伤惨重,最后才开主角挂弄死怪物。
综合来看,片子题材不错,但是逻辑硬伤太多,依然延续美式靠作死推动剧情的老套路。
恐怖/惊悚片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成两个派别,一为体验派,一为社会派。
近年来尤其以社会派居多,如《遗传厄运》《小丑回魂》《逃出绝命镇》《女巫》《灯塔》……这类电影不单以“吓人”为目的,而是借一个惊悚的外壳,包裹严肃的内核。它们的野心在于探讨某个社会议题,而类型只是手段而已。像《遗传厄运》,表面看是一部驱魔片,讲一个家庭遭到恶灵的入侵,但实际上它要探讨的是亲密关系破裂后导致的“亲密伤害”,将如何从内部瓦解一个家庭。
至于体验派的恐怖/惊悚片,近年来已日渐式微。因为制造惊吓的手段太过陈旧,已使观众产生严重的审“恐”疲劳。
近些年,在我看过的恐怖/惊悚片里,只有唯二两部在视听体验上做出了突破性的创新。
一部是2015年的《它在身后》,这部电影创新于“视觉”,它以360度环形调度的拍摄方式,营造出危机四伏的紧张感;另一部,准确说是一个系列,就是今天我们要着重探讨的《寂静之地》系列,它的创新瞄准“听觉”,自第一部开始,它就建立了一种以“声音”为主导的惊悚体验,到了第二部,这一创意得以发扬光大。
我们总说电影是视听艺术,但实际上,声音往往被我们忽略。因为画面太抢眼了,也太强势了,使得声音只得退居其后,沦为背景或点缀物。
而《寂静之地》系列把“声音”抬到了最高优先级,这是它最大的亮点,但同时也使得这一亮点过于隐性。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它拿到台面上好好说一说。
看过第一部的人,一定记忆犹新。《寂静之地》的核心创意是一个高概念,即“不许出声”。
它讲述的是地球遭到不明怪兽的入侵,这种怪兽没有眼睛,却对声音极其敏感。所以片中的一家人要想活命,就得时刻保持安静。全片就是围绕这个高概念展开剧情的。
为什么说这个高概念非常奏效?
我们都知道希区柯克提出过一个“炸弹理论”,大致意思是说,桌子下埋了一颗炸弹,一种做法是事先不告诉观众,等炸弹突然爆炸,吓观众一跳;另一种做法是早早就告诉观众,而炸弹迟迟不引爆,让观众始终提心吊胆。两者相比,显然后者营造的恐怖感更为持久。
借助这一理论,你就明白,《寂静之地》实际是把“炸弹时间”拖到了无限长。因为怪兽(即炸弹)无处不在,而发出声音的可能(即引爆炸弹的方式)又俯拾皆是(如物品落地、玻璃破碎、喊叫声等等),所以观影过程中,你会始终揪着心,一刻也不敢放松。
通过这种方法,影片营造出了一种奇妙的观感,即:越安静,越恐怖,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也极大区别于以往那些“过度剥削音效”的惊悚片。
到了《寂静之地2》,这种“无声胜有声”的风格得以延续。
且在此之上,新作进一步扩展了整个IP的世界观。具体说,第一部本质上是一部小格局的“鬼屋”电影,讲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一家人与怪兽周旋。到了第二部,影片开启了并行的两条叙事线,一条是母亲伊芙琳带着马库斯和婴儿躲进密封仓里避险;另一条线是女儿瑞根外出寻找其他幸存者。
很显然,导演在故意打破鬼屋模式。于是在第一条线中,他将空间进一步压缩,使得主角们只能栖身于狭小的密封舱中,那里不仅外有怪兽,内部氧气也在迅速下降,构成对生命的双重威胁;而在第二条线中,导演则将空间拉到极大,以一种类公路片的模式,展开了瑞根与大叔艾莫特的冒险之旅。且在这条线中,同样存在着怪兽之外的威胁,即在末世刺激下发狂的人类,他们的危险性甚至不亚于怪兽。
正是在这样“一内一外、一小一大”的双线结构支撑下,《寂静之地2》完成了叙事时空与格局的升级。
除此之外,《寂静之地2》在声音设计上也有新亮点。最突出的一点是,这次影片大量使用了人物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之间的视点切换。
当然这不是什么新鲜方式,关键在于怎么运用。片中的女儿瑞根是一个聋哑人,这种切换方式用在她身上就有不凡的效果。
比如影片的开场大戏,时间回到怪兽降临的那天,相当于整个系列的一个小前传。街道上,父亲的车因遭到怪兽袭击而报废,见此情景,不明所以的瑞根从母亲的车冲了出去,这时镜头带我们进入瑞根的主观世界,环境音瞬间消失,四周变得无比宁静,母亲的呼喊也成了空喊,正当瑞根即将跑到父亲车前时,视角重新拉回到客观世界,伴随着巨大的响声,怪兽咆哮着从拐角处冲出,从瑞根眼前飞奔而过。这一连串调度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进入瑞根主观视角后,声音信息被完全遮蔽,再到突然切回客观视角,声音信息被瞬间释放,如此一张一弛,才形成了震撼的视听效果。
在随后的影片中,类似调度还会反复出现。特别是瑞根独自外出后,每当进入瑞根的主观世界,环境音消失时,观众都会格外紧张。因为那一刻,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个聋哑人的艰难,这种艰难不仅在于她失去了“耳朵”这一捕捉信息更灵敏、范围也更广的器官,从而对环境缺乏掌握;更致命的影响在于,由于听力缺失,她甚至连自己是否发出响声引来了怪兽都不知道。而导演正是反复利用这一点做戏,挑动观众紧张的神经。比如让梅根位于前景,后景虚焦处怪兽突然现身,而瑞根对此毫不知情;再比如瑞根翻身进入广播室的那场戏,只见她的手脚与易碎的玻璃杯、倒放的喷雾剂等等物件擦身而过,一旦犯错,随时致命……
从这个角度讲,《寂静之地2》是最典型的那种体验型惊悚片。
导演的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如何构建出步步惊心的紧张氛围上,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恐惧。甚至可以说,它实际追求的是《1917》那样的观影体验,只不过《1917》是通过长镜头来勾连紧张感,而《寂静之地2》是通过“不许出声”这一贯穿全片的高概念。
当然,说回剧情,这部电影确实存在瑕疵。
如果放在第一部的话,我觉得也不算问题,因为第一部本身就是一个小格局的鬼屋片,它只需提供设定,然后围绕设定去做局,把困局做足,把视听体验做到位,就ok了。
但到了第二部,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要给观众呈现一个末日世界的景象。那么这时候,当影片走出鬼屋,试图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世界时,把一个更宏大的世界观呈现出来,把人物成长、故事发展的脉络解释清楚,就显得更为重要。这部电影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
我们能看出的是,片中的儿子、女儿各自经历了一番冒险后,分别继承了父亲的部分精神,他们很可能会成为这个系列的新主角,我也期待导演会在下一部中把更完整的世界观构建出来,真正把这个系列带上新阶段。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寂静之地》系列的。因为在我看来,对电影而言,视听体验是比故事更本质的要素。所有还愿意在视听层面做出新探索的导演、作品,在我这里,都会高看一眼。
更不用说,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殊设定,所有观众在观看时屏气凝神,不发一言,这样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要太好。
借用豆瓣上一位友邻的话说就是:请在国内每家影院每个影厅养一只这样的怪兽。
从影院出来的时候,我指着耳中的助听器和女朋友说,我也能保护你。
看这个片子都堵不住有些人吧吧吧的嘴
受不住日式恐怖,又想去影院找点一惊一乍的刺激,可以去看看这部。紧张的氛围营造的很好,基本上是“我知道接下来怪物就要出场了,但不清楚具体哪一下会出场”。我没看过1直接去看的2,开头有些人物关系会抓不住,不过也不太影响。惊吓程度我和朋友一致给3星,偶尔会哆嗦一下的程度。
怪物不会游泳的设定太拉垮了,完全破坏了对外面的想象,这种一不会飞、二不会游泳的东西是怎么把人类灭绝的?还是说第三部准备走出美洲大陆,结果发现亚欧非人民完全不受影响?
上岛以后为啥不能稍作整顿直奔广播室呢?
希望每个电影院剧院都标配一只这个怪兽
恐怖片不吓人是原罪。怪物不能游泳的设定,到底是怎么把人类逼到这种地步的……儿子到底爬出去干什么?美团都没他能送。还有那群莫名其妙的海盗(?)不过观影体验还不错。
总之一句话,看的时候不要带脑子!不要带脑子!不要带脑子!套路还是第一部那些,就是靠jump scare吓你一激灵,但也确实是屡试不爽,氛围营造的相当不错。续集经费明显增多,怪物的出场频率也高了,娱乐性依旧很不错。然而问题也和第一部一样,不适合带脑子去看,很多情节只要仔细一想就滑稽了起来,部分危机的制造和解决都太生硬、刻意。母亲外出寻找补给前,竟然不提醒独自留守的男孩,婴儿的氧气罐快要没气。小男孩不作就不会死,非要带着脚伤上楼毫无意义的弄出些动静。小女孩看到废弃车厢不绕行非要冒险,虽然给了个想要拿急救箱的目的解释,但实在有些牵强,毕竟拿到了她也没有回去给弟弟治脚,而是继续前进。长期生活在水边的一群人不知道怪物不会水,出了事只有主角往水里跳,其他人都在岸上等着领便当下班。
这就是那种只能在电影院看的恐怖片,音效太尼玛吓人了。。。
瞎编不满九十分钟,只好慢吞吞蹦台词了,恐怖片狂煽什么鬼情?除了几个一惊一乍,恐怖程度也几乎为零。相比第一部瀑布、钉子、生孩子、父爱的几个设计,这部弱鸡到没有任何出彩之处。怪物太适合每个电影院标配一个了,委派观影过程保持安静监督员。
是我错觉吗?第一部讲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繁殖欲望,第二部则是爸爸死了必须找个新爸爸的故事。(以下轻度剧透)男主本已躺平,女主冲过来对他打开宝箱展示人类幼崽,脸上表情写着“这你能拒绝吗?你不能。”之后母女俩先后对男主提出要求:Be a man。如此这般,让你找回“父性”,成为新的爸爸。
这,近几年来,看过的,最烂的烂片
每个某地电影院都应该配一只这样的怪物
最大的快乐来自全程安静一有动静就互相嘘的观众
比第一部好太多,抛弃复杂故事,专注惊悚场景,不拖泥带水,双线叙事,加倍刺激,从头到尾手心冒汗~Kids Power小朋友雄起~
本来可以打四星,但是实在受不了女主和她女儿一脉相承的道德绑架。
比第一部好看,剧情不磨叽了,主要角色不拖后腿。第一次看到胡子拉碴的基里安墨菲。补充:我就特别烦那些说“不会游泳不会飞的怪物凭啥能毁灭世界”的杠精,丧尸也不会游泳不会飞,那所有丧尸片也都逻辑有问题呗?新冠病毒远远不如丧尸病毒危险,就已经把人类社会折腾得不行了,如果真出现丧尸病毒或者异形,人类哪来的自信能应对自如?
他们拿小女孩当诱饵,我们拿助听器当武器。荒芜的末世,比怪兽更可怕的是缺氧,饥饿,秩序的崩塌和关系的覆灭。曾经我们是朋友,此刻是需要自保的陌生人。曾经我们是家人,如今是天人永隔的十字墓碑。即便聚在一起,铜墙铁壁的厂房也不是我的家。即使分割两地,利用电台和强磁噪音共同拯救的仍是家人。
看到那个钉子隔了两年还没拔出来我真的太开心了
PG-13的恐怖片,基本上还是在安全射程范围内。保持了第一部的氛围,以及短小精悍的时长,并且在前作“噤声”的概念上,这部更是让人“屏住呼吸”,对于观众调动观感来说是多维的。视听设计仍然是有想法的,结尾的平行剪辑也还不错,但也结束的略显仓促。三星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