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感官派
Claire Denis的电影一向难以归类。她的几部名作都不是以叙事为主要线索,她擅长描述各种感官触觉,以及自然风景。在风格化的摄影镜头下,不仅人物的听觉、嗅觉、心理感受变得栩栩如生,就连单调枯燥的景物也似乎有了生命,焕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再加上Tindersticks的缓慢忧伤配乐,给电影作品增添了无穷无尽的诗意。所有这些特点都能在这部新作White Material中找出线索,然而导演这回却选择了非洲大陆内战这种宏观题材,还请来法国龚古尔获奖作家编写剧本。故事里冲斥着后殖民地、贫富差距、种族问题、政治争端等各类“话题”。
但全片看下来,这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是模糊的,某些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叙事也经常出现断节,只能隐约地看到故事的轮廓:女主角拒绝离开自己的咖啡种植园,即使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可怖的战争。在我看来,这些复杂的“话题”并非导演的着眼点,她只想描绘出一位坚韧不屈的白人女性,她注定生存在非州这片大陆上,她无俱各种艰辛困境,她心里只有咖啡种植园。作为妻子她或许是不及格的,但身为母亲,她付出的堪称伟大,她对儿子的溺爱令人心碎不安。导演在影片中给她的镜头是最多的,即使拍的是她后背,我也仿佛能听到角色的呼吸声,也能感受到她的心情在发生着变化…
她是当代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演员Isabelle Huppert。
2 ) 群体愚蠢
所有人都是活该,特别是这些“白色物质”。老农场主可能利欲熏心,可能出于对出身地的热爱,可能对于即将病故现实的无奈,选择坚守农场。儿媳妇受托坚守农场后,让农场继续成了唯一目标,乃至对儿子更加不闻不问了(儿子能愣成这样之前这位母亲就不称职)。儿子是个大蠢蛋,有受虐好奇癖,感觉就是不想活了,自杀他杀都是完全可能的,有意的是受虐后反入其中,通过家族物质获得一定拥护和影响力后,反被政府军给干掉了,恐怕这也是这个蠢儿子人生唯一体验过满足感的时候吧。唯一的正常人农场主儿子被蠢儿子的引入的叛军干掉了没跑成,他的混血儿子在被黑人母亲抛弃后砍断了电力供应。事实上无论这些白人在此生活多久,由于先祖殖民的身份,他们永远是这片土地的外人,不会被主体黑人认可,所以这些白人是愚蠢的,特别是在如此危机时刻。黑人也是一样,互相残杀,无法建立正常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长期生活在动荡和贫穷中。至于电影、非要打乱时间线,很多转折缺乏过度和说服力,实在是一般。
3 ) 历史外的人生
电影没有明示时代背景,但在《白色物质》里,跨过这块殖民地上的各种无法解决的历史冲突,显明的是生活里另一个密实存在,秘密实在而又很难公开遭遇的存在。更多是通过Marie N'Diaye的镜头——也许过分地带有呼吸感了,我以为对准的是那些历史之外的事物:它依附在那块土地上每一个表面,大气,植物作物,水以及对它们直截的接触。
玛利亚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上升期确立信念的人物,她的父亲像是一个关键,给予她种植园甚至她存在的一切——如果这么说不算太严重的话。但在历史,传续中的种植园是它跌宕行进的一个小小平台,翻云覆雨手下没有什么是恒久的。玛利亚认可种植园——那种令人感动的劳作-收获的天经地义——其实是不认可历史跌宕。所以她的儿子受辱以后要去摆脱白色物质去加入未来;玛利亚在困境中和儿子一样加入了历史,可加入的是过去。她用大棒敲毙父亲——不管是为了自己信念的坍塌还是为了被父亲“谋杀”的孱头丈夫。在这里,历史或很有疑问了。
可能不同于小说,影片最后揭开个人历史因果时一下子变得含蓄抽象,那也许是因为摄影机无法记录事情太多。比如屠杀根本不是可以记录的——面对屠杀,你只有受死或反抗,此时摄影机何其虚伪呢。于是在这么抽象的镜头中,生存的具体困难必须抽象为必须的历史抉择,不过在此之前,风景已经通过Marie N'Diaye眼中的密实存在,不再教人去抉择。
美妙的场景之一是,或者唯一美妙的场景是,在劳作了一天的夜晚,玛利亚吃着简单的卤汁拌米饭闭目休息,而一直通过牙买加音乐为义/叛军宣扬正义的DJ忽然迷失在雷鬼音乐本身里。让我不避俗套地说一句:这如许一夜,是秘密而又实在的存在,一瞬历史外的人生。
4 ) 还不是蓝山的
于佩尔,这个法国女人,真是越老越有味道。当年只看到她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很少看到她的笑,如今依然很少看到她的笑,那份倔强却在时间的老坛子中孕育出一份说不出的美丽气质。难道是因为法国也跟中国一样,明星青黄不接,年轻一代徒具外表,连花瓶的位置都是抬举,还得那些老帮菜出来铁肩担道义,力挽狂澜?
由于影片的故事背景牵扯到中国影迷最难以理解的西方种族问题以及非洲部落冲突问题,所以对于剧情理解基本上都是浮云,只能看看女主角长的怎么样。
此外,喜欢咖啡的朋友倒不妨看一下这个片子,里面有阿拉比卡咖啡从采摘到烘焙的全过程。话说当年我还年轻那会儿,有一天突发奇想,打算将来有一天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就去非洲种咖啡。看了这部片,我决定还是在中国好好混吧。
在一个放眼望去,街上拿枪的人比拿手机的人还多的国家种咖啡,简直就是找死。我还不想为了那一杯纯正的阿拉比卡咖啡,就冒险去给黑人当活靶子。
还不是蓝山的。
5 ) 要逃离什么?
一开始很不自觉地要猜这究竟是哪个国家,是什么战争,在哪个年代。后来随着故事的进展,也就都忘了这些疑问。反正这些好像虚幻,又好像真实的事件,都在告诉我,一切都将一发不可收拾。
片中几乎每个人物都被用了特写,他们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经历似乎一直在存托于佩尔的倔强。每个人都在说着逃离,而鼓动大家逃离的,是直升飞机上一些白色物质对另一些白色物质的警告。然而,我们也不能确定,留下来,是不是另一种方式的逃离?逃离这种必须落叶归根的失败感?
如果一个女人可以镇定地面对一些持枪劫路的匪徒,说着我认识你,我也认识你,我认识你们每个人,我tm还认识你舅舅!那么我们可以认定她就是一个不相信危机的人,她这种不信危机的镇定是可怕的,却又是飞蛾扑火般的脆弱。是的,她那么单薄地走在泥土地上,却在做着一些果断的劳动。这种让人心疼的徒劳,让我明白了,殖民,只是弱者的逃离。
当人们执着地听着电台的警告,告诫大家能走即走时,她却把频率调在雷鬼乐电台,这种懒散的调调和整个时局如此不和谐。不和谐,便会被颠覆,电台人的被杀,就预示了故事的结局。这个女人太让人抓狂了,连她自己都说这庄园不是她的,但是她掌控一切。这种想掌控一切的欲望,让她家破人亡。
最后终于明白了,其实这繁杂的一切,都只为了述说一个女人,那为什么不都删了,也许会更好。
6 ) 白鬼
很沉闷的一部电影,唯一看不厌的女主角棱角分明的那张脸,记得挪威的森林最后一段关于皱纹的描写,莫名的连那细纹都喜欢了!
喜欢自强自立的女子,还带有的那份善心,但在电影中就眼睁睁的看着她慢慢竖起的大厦顷刻之间的崩塌,只是电影末段的十分钟,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真他妈的!
电影的主旨是什么?那段历史?那份自传?非我族类,其心可诛?
电影我挺喜欢,但不推荐,闷且残忍......,不看也罢!
虚假调子
失水准
这个疯狂的女人。
欧美国家对殖民地的一厢情愿? 除去这个因素外,电影语言还是很生动的。
暴乱下的极度精神压力让正常人一个一个变得疯狂。故事有些地方讲得有些跳跃,除此以外情绪渲染与节奏画面都不错。
要是能再癫狂些就好了
四星电影,但是豆瓣评分太过分了,这样的背景不带说教色彩,没有patronizing真是难能可贵。
大背景交代得很糟糕 主人公线索也比较混乱
主题不错,画面很普通。AND,也许他们在经历的事,偶们也会经历。
导演只知道挖掘女性内心戏,弃时代背景的营造于不顾,就剩下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比《血钻》内敛且更给力。
10威尼斯竞赛单元
再好的鏡頭與表演,沒有context和文化背景接受起來依然不那麼容易。
色物质》:太平淡的叙事,于佩尔阿姨一个人的内心戏,把背景弱化了,其实可以更好的
相当标志性的法国片,既写意又沉重,只可惜这种套路的电影太多了
真闷...
同步推荐库切《耻》
4.5,德尼的非洲如同赫尔佐格的南美,白人的主流叙事被表述为少数族群,在画面上成为一个刺点,一个Material。《白色物质》绕过了宏大的殖民史,直接将人物置于他者空间并放大了主观意志,表面上看,是南方哥特在后殖民时期的影像对等物,但所谓“本真性”——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的二分法在影片中已经消失,历史并不存在,叛乱仅仅正在以电影的形式发生。殖民者/原住民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导致了宏观与微观的分裂。于佩尔饰演的Maria是一个幽灵,在影片中,她拒认了法国,又无法像她的儿子一样通过剃发完成一个对异于自身的身份的认同,外界的一切却始终像她确认着陌异性。其面部的明星光环则是一种厄运的标记,不断以此为平面向观看者生成disturbing image。
huppert真是没話说啊...
1.克莱尔·德尼又一部扎根于非洲地土的电影,关于后殖民时代秩序的倾覆、洗牌与混乱战火中的众生。2.影片自始至终都在混沌与清晰间摆荡沉浮:全片抽空时间与环境的寓言架构+象征式的人物设定vs.对具体女性角色的关注、追随与体察;手持晃镜中猝然登场又退散的人物或突发的事件vs.贯穿始终的中近景镜头及对身体与大地的持续贴近注视;碎片化、散落着留白、未知与暧昧的叙事结构(甚或连首尾都称不上呼应契合,而是断裂错开)vs.明确的主线和逐渐趋近于毁灭的已知走向+结局。3.于佩尔再一次塑造了一个令人心颤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都抱持着良善、共情与庇护他者的态度,同时又倔强而执拗地坚守于这片男性彼此倾轧残杀或逃之夭夭的土地上。她的决绝坚毅、温柔动情、无奈落泪与崩溃杀戮都被演绎得如此真实,自然若一呼一吸。4.凯迪收音机是亮点。(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