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不好
故事以哥哥寻找妹妹为引子讲述了南方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可是哥哥为什么现在才找?因为工作太忙了?因为母亲年迈?因为自己快死了?还是因为愧疚?怎么看都有些许牵强。
妹妹会被扔进孤儿院是因为父亲从事国家机密事业,家里缺钱养不起了。那几时年后呢?父亲不退休吗?就算父亲死了国家不能帮帮这为烈士的子女吗?如果以这个为引子我觉得会好很多。
2.矛盾太牵强
妹妹想要回上海,给阿爸阿妈说一声未必不会同意,突然的离家出走让人心寒,那木汉又是怎么害死的?沙流里一命换一命换一命,怎么看都牵强,就为了把妹妹绑定在草原里再也回不去
3.伊德尔的马后炮
妹妹做错事跟在马车后面被伊德尔赶开,在萨仁娜选择原谅后伊德尔说“我不会抛弃你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一段真的很迷,因为丧子之痛恨妹妹是很正常的,可是眼前的女孩又是自己从小养大的,矛盾的情感应该更细致的去刻画。这本来应该电影的小高潮,能体现草原人相信缘分,能体现父亲的胸襟,能体现母亲的柔情,是小家的眷恋,更是大家的无私,结果只是这么个片段,人物的形象也没立起来。伊德尔前面讲,我们为什么对这个爷爷好呀,因为他的儿子为了救我牺牲了,就好像是在告诉妹妹,现在你也要用一生去报答那木汉的恩情
4.模糊重男轻女
为什么只送走了妹妹?因为哥哥生病了。拜托直白一点,妹妹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死了,她身子不弱吗?这么讲只是为了给哥哥加点罪孽,多点对妹妹的愧疚
5.知情人士的左躲右闪
妹妹更本就没死,几个人坐在一起说
“要告诉他真相吗?”
“太残忍啦”
“长痛不如短痛”
“那木汉不愿见他”
“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告诉他吧”
拜托,这是在矫情什么,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个悬念嘛。本来在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家伙一会告诉骗我的,你在是玩弄我的感情啊!
6.奇怪的既视感
真的好像唐山大地震。。。
以上都是我的主观想法,非常主观,别骂我,你说的都对,我会认真听取批评
以下仅个人解读:
1.“送来的大部分是女孩啊”,杜思珩的亲生妈妈为什么选择抛弃妹妹留下哥哥,一部分是电影直接给到的台词——“留下体弱的那个”,另一部分的原因不言自明。
2.导演一直说“大爱”“无私的草原母亲”,那萨仁娜完全没有私心吗?其实是有的,她的儿子到了娶亲的年纪,嗓子坏了,没法说亲,她对收养的小女孩也有“养媳妇”的想法,这样的念头在萨仁娜和伊德尔躺在蒙古包里完全展露出来。
3.那木汗和他母亲想法其实一致,他并不完全把杜思珩当作自己的妹妹,在一家人的画像上,他悄悄把妹妹折叠起来。面对马正元和杜思珩的亲密关系,他吃醋了。
4.内蒙草原的家人养了你十年,你都不愿意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执念跟家人们谈谈吗,杜思珩?
但是人性,最玄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复杂。
如果杜思瀚没有患癌、他母亲没有阿尔兹海默症、他儿孙满堂,这位哥哥还会愿意去草原寻亲吗?当年的他听到母亲要留下体弱的孩子,就故意淋雨让自己发烧,这件事,他跟妈妈说过吗?
如果亲生母亲没有留下这句给福利院的女儿“我一定会接你走的”,杜思珩还会有如此之大的怨念和执念吗?以至于那木汗为她的执念付出生命。
虽然萨仁娜有私心,但是儿子死后,她依然爱着杜思珩,为爱“和解”。虽然伊德尔痛苦到搬家,但他依然在开枪射马时举高了枪口,虽然他恼怒怨恨,但他依然记得自己的承诺,哪怕此时嘴角抽动——“我说过,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再看电影结尾的“大团圆”戏份,不是强行的he式原谅与宽容。赞同马苏说的,这部戏的核心是“和解”。
不能说是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只能说,生命中有些无法承受的痛苦,我们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和解,被动地忘却。比如伊德尔射马,比如老额吉悼念那个陌生人,比如老年那木汗的平静的笑。
前一小时三星,后一小时草原的戏四星,平均一下,阿云嘎穿白衬衫躺着的颜值再加半星。阿云嘎好像年轻时候的尊龙,颜值和演技都可圈可点。
最后希望马漂亮能跟说错话的曾经的自己“和解”,拿个影后吧,马苏!冲!
大家都在质疑,已经入蒙十年的杜思珩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后两人为什么会偷跑回上海?
其实根据剧情铺展及氛围烘托,很明显的是,哥哥那木汗爱上了杜思珩,而且,养父母也有让杜思珩嫁给那木汗的想法。哥哥十年前就已到结婚年龄了,因为喉咙烧坏了不能正常讲话成为残疾人,周围没有蒙古族姑娘愿意嫁给他。过了十年,那木汗还是未娶到妻子,家里收养的这个小姑娘杜思珩眼看着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了,让她与那木汗成婚似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杜思珩心里肯定也晓得家里人对她的这个指望。
如果不是再次遇见孤儿院小伙伴,她可能就认命了,毕竟,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而且,她并不讨厌哥哥那木汗,她也需要用自己来回报这个家庭,用汉人的话来说就是“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唯以身相许”。(至于杜思珩是否爱上那木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年龄差距太大,另一方面也是文化隔阂。同龄蒙古族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一个小他十几岁的上海小姑娘凭什么会愿意?如果有爱,那也只是对哥哥的爱,亲情而已。)
可惜这种自然而然的逻辑被打断了。
孤儿院小伙伴吴正元的蒙古族家庭转回来了,相隔十年,小伙子表现出对杜思珩一见钟情的感觉。哥哥那木汗及朋友们想挡住他的目光,未尝不是捍卫那木汗的婚姻希望。
杜思珩是不是爱上了他?不一定,也不重要。他的出现带来了乡愁,带来了反转命运的力量。
于是,“偷偷跑回上海寻亲”就由放不下的一桩心事变成必须付诸行动的人生计划。
很多人说,只是想回上海问问父母为什么把她扔孤儿院,只要跟养父母说清楚,他们不会阻止她的,而且说不定会送她去呼和浩特,用不着“偷跑”。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这件事情就不是那么光明正大可以言说的了,双方互相都不信任对方。养父母会担心她不再回来,她也担心养父母不相信她会回来而不让她离开。
这才是悲剧的症结所在。
当然,她的“任性”行动失败,也为养父母家庭带来丧子之痛,最后只能以身相代,以那木汗的名字和身份活着。
观影时后排很多哭声,但我看着那些非常温情的画面,却总觉得一阵说不上来的奇怪。直到走出电影院,我终于想明白了——
电影看似人间大爱却处处人性幽微。如果顺着萨仁娜刚开始是想把杜思珩当儿媳妇才领养的话,一切才都说的通了。
第一,电影中许多细节提到杜思珩长得好看,又提到当初刚到内蒙杜思珩性格非常倔强,世俗意义上是不讨喜的,但萨仁娜就是特别喜欢她(回忆叙述里说过)。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喜欢除了缘分还有漂亮的缘故。
第二,萨仁娜丈夫回来之后两人在床上突然没头没尾地提到那木汗结婚的事情,还说明了那木汗很难娶到媳妇。那领养了女主,就。。。
第三,杜思珩和那个男生很亲密的时候,那木汗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哥哥对妹妹的在意范畴了。
第四点是猜想:
第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实在忘记叫啥)问杜思珩养父母对她好吗,杜思珩的回答非常微妙。她说“很好,但是我一定要问清楚真相才能在草原上好好生活”。
如果按照电影里展现的那种人间大爱的表层故事,这句话就很奇怪,因为她小时候养父母明明说过等她长大带她去上海,怎么等她长大就不跟家里直说她想回去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这个思路,这句话就很合理了。她长大了,知道养父母领养她是想让她嫁给哥哥,因此她害怕养父母不肯放她回去,所以选择偷偷行动。“问清楚真相我也安心留在草原上嫁人报答养育之恩。”这才是她的心里话吧。那个瘸腿的小伙伴劝她的时候说“你走了那木汗忙不过来”,其实是要说“你走了那木汗怎么办”。
但是!!!
虽然我认为萨仁娜一家刚开始领养女主的心思不单纯,但我的用词是“刚开始”——
因为到最后,萨仁娜已经完全把她当亲人了,不存有私心了。(注意,只是萨仁娜,所以电影最后活下来的是萨仁娜和女主,最后给的夕阳奔跑镜头也只有萨仁娜和女主,只有她俩真正成为了纯粹的亲人。养父只是因为承诺才不抛弃女主,还让她用男主的名字活着,哥哥更希望与女主成为爱情方面的家人而不是亲情方面的亲人)
这么分析的理由很简单。
在哥哥骑马去追逃跑两人之前,萨仁娜突然冲出来说,“杜思珩想回上海那就让她回吧”。如果按照电影展现的人间大爱表层故事,这句话非常莫名其妙,简直是一句废话——电影里疯狂体现一家人相亲相爱,女主当然是想回上海就回啦,为啥在追人的紧要关头,萨仁娜还要拦住哥哥强调一遍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的思路,这句话就非常有必要,充分说明了萨仁娜对女主的爱。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萨仁娜真的把女主当女儿,愿意任她高飞,而不是把她当儿媳妇留在身边。
综上,即使按照儿媳妇的思路理解剧情,故事主旨依旧没变,还是感动人心的大爱,但逻辑会更顺畅且剧情更有波折,而不是电影里展现出的那种美好到近乎虚假的合家欢。
以下是我理解的“真正的剧情”。
萨仁娜担忧儿子找对象,于是看上了漂亮的女主,对她关怀备至,最终成功领养到了她。
女主由于童年被生母抛弃,所以对他人充满了不信仁。被收养后,女主刚开始也被萨仁娜一家触动,把他们当亲人,但当她长大到一定年岁,开始明白自己将来的归宿,明白萨仁娜收养自己的用意,于是由于童年经历导致的防备感,逐渐在内心隐隐疏远他们,不敢告诉他们她想回上海看看。殊不知,萨仁娜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把女主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
当哥哥陷入流沙时,或许是因为相信哥哥可以自己出来(当时被短暂地顶出来一下),或许是被男生按住,或许是想着哥哥死了自己就不用嫁给他了,不知道具体哪个原因(导演这里拍的我没太看懂),反正女主刚开始没有太大动作。直到哥哥已经快被流沙吞没,却没说任何责怪她的话,而是让她别过去,这时候女主才意识到萨仁娜一家到底有多爱她,于是开始奋力挣脱想要救哥哥。
所以最后,女主跟着牛车走,跪下,冠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没去上海,都不是因为养父用姓名困住了她,而是她自己在内心深处放下了,她不再怀疑萨仁娜一家对她的爱。
既然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爱(萨仁娜一家),何必再去求证未知的爱呢(亲生母亲)?
因此,当亲生哥哥跟女主说出真相时,她也没有什么反应,她早就因为爱走出了童年阴影,拥抱新生活。
(还有一个偏直觉的解读,有一些支撑但不有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养父可能对他不好,比如家暴)
看完这部片子,想起了《奇葩说》的一期脑洞辩论。
“有后东”和“无后米”,选谁去核电站完成任务拯救全人类?
辩手姜思达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他说如果把辩题看作一部灾难电影,哪一种电影会更打动人?
让“无后米”去,只是一个孤寂的人孤寂地死去,留下的是别人对他的无尽愧疚。而让“有后东”去,留下“无后米”和“有后东”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建立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动物之间,所有的亲情都靠血缘,而人类之间的亲情,还有可能是恩义。
《海的尽头是草原》就是这样一部打动人的电影,它描述的也是这样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一个南方的“孤儿”,进入了内蒙的家庭。
她像一只倔强的小牛犊,顶着尖尖的角,和周围格格不入。
如何融化她身上的坚冰,治愈她内心的伤口,萨仁娜一家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01 萨仁娜:我们养育了同一个女儿
听萨仁娜说得最多的词是,女儿。
女儿,来。
女儿,别去。
女儿,妈妈,哥哥,一家人。
可能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里,听不到这样的表达。妈妈喊女儿,通常喊名字,喊昵称,不会喊“女儿”这个称呼。所以第一次在片子里听到萨仁娜喊杜思珩“女儿”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感动。
像是一种霸道的宣告,告诉自己,告诉对方,告诉莽莽苍苍的草原,这个小姑娘是我的女儿。
又像是一种温柔的呢喃,散发着无限的爱意与包容,仿佛所有的错事都会被为这个词所原谅。
萨仁娜对杜思珩的爱有目共睹。
在育婴院时就包容她的任性,不管小姑娘怎么闹都全盘接受。甚至在看到她口中出血时,不分青红皂白就教训草原上的大哥哥们。
一个小姑娘,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照拂,又远离了熟悉的水土,她对她充满了怜爱,她用她的方式在给她安全感。
所以选家庭的时候,尽管对内蒙这片土地毫无归属感,杜思珩还是选择了跟萨仁娜回家。不是因为萨仁娜刚好站在那里,而是萨仁娜平日里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她才在挣脱了蒙古大叔后,自然而然地抱住了她的腿。
成为一家人后,萨仁娜对杜思珩,不仅是爱,更是偏爱。
物资匮乏的年代,珍贵的奶制品,必定优先紧着带回来的女儿。
女儿不习惯毫无遮掩地如厕,她很快读懂了,领着哥哥,在草原上为她搭了一个旱厕。虽然简易,但这是草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厕所。
她就这样把小姑娘带大,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穿草原的服饰,参加草原的传统婚礼,说草原的话。但她的心,依旧朝向南方的城市。
杜思珩和马正元出走后,所有的人都心急忙慌地准备把他们找回来,只有萨仁娜在他们出发之前,着急地同那木汗交代,如果她真的要去上海,你就送她去。
她担心的不是女儿不回来,而是她长途奔波的安全。
尽管养育了孩子十多年,但她没有想要把孩子强行捆绑在自己身边。
她想的是如果日后能和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相见,可以把养育过程的点滴分享给对方。
她想的是感谢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生下她,让她们可以养育同一个女儿。
同为母亲,她知道一个妈妈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心情,她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妈妈不会抛下自己的孩子,她时时刻刻都在和远方的那个母亲共情。
你来,我照顾你。
你走,我也想成全你。
可以说这是一个母亲克服了占有欲的大爱。也可以说这是萨仁娜对母亲这个身份的感同身受与深刻理解。
02 伊德尔: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曾经有人发起过这样一个投票,哪件事情会让你有“父爱如山”的感觉。
高票选项是,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
深以为然。
所以当看到伊德尔把思珩扛在肩上看赛马的那幕时,我就觉得,是了,他是她的爸爸了。
当然他做的远不止这点。
作为一个影片中段才出来的角色,伊德尔的篇幅并不多。但他有限的几次出场,依然能展现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与情感表达。
他与思珩有过四次交流。
第一次是星空下的闲聊。伊德尔刚休假回来,家人、朋友济济一堂,热热闹闹地吃饭。思珩没有去,她蹲在帐篷外面,小小的一个身影。伊德尔出去喊她吃饭,她说她不饿,但更多的是因为她对他还是陌生的,融不进那样的热闹里。于是他顺势留下来,陪她看星星,送她指南针,拉进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成为父母之前,先成为朋友,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二次的交流发生在他们一家拜访敖其尔爷爷之后,伊德尔讲述了他与敖其尔爷爷的渊源,告诉思珩,即便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我们也要勇敢的面对。
世界是残酷的,自然灾害让人们流离失所、无枝可依、甚至失去生命,但人们的善心与爱可以对抗这种残酷,可以免人于惊慌,免人于悲苦。
年幼的思珩也许听懂了,也许没听懂,但她一定知道了,她的草原父母是很好很好的人。
第三次,是思珩去追返回工作的伊德尔。
她被漫天风沙压倒在地上,抬不起头来。她想起了她的亲生父亲离开的背影,她以为伊德尔同那个男人一样,走了便会杳无音信,她害怕极了,不想再一次失去她的爸爸。
好在伊德尔及时赶到。思珩说,爸爸别不要我。他动容了,这个小姑娘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下,害怕的只是他的离开。于是他许下承诺,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父女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影片呈现的)也是这句话。但这个时候,伊德尔是带着愤怒和谅解的。
因为思珩的任性,他失去了他的亲生骨肉。这个孩子小时候生病烧坏嗓子他就不在他身边,好不容易长成了一个沉稳懂事的青年,在他遇到危险的当下,他作为父亲,依然不在他身边。他得多愤怒,多难过,多自责啊。在这样的情绪里,他隐忍着,还是信守了自己的承诺,永远不抛下思珩。
从怜爱到鼓励到动容到愤怒到谅解,伊德尔对思珩的感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沉淀成了如山的父爱。
03 那木汗:不要过来
那木汗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
瘦,高,黝黑,沉默,站在那里,整个人灰扑扑的,唯独一双眼睛澄澈明净,像草原上的朗日晴空。
对于杜思珩的到来,他是欢迎的。
母亲把奶豆腐几乎都分给妹妹时,他没有表达不满。只是在妹妹打翻满碗的奶豆腐时,迅速地捡起来吃掉了,才透露出他其实也只是个半大的小子,他也很想吃奶豆腐啊。
母亲对妹妹的无微不至,那木汗看在眼里,起初有些许嫉妒,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在爸爸回来时,悄悄地跟爸爸说,母亲对妹妹比对他好。
然而他自己对妹妹也在默默地疼爱着。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遇到狼群,他策马扬鞭,吹着哨子,赶走狼群。他和他的兄弟们,像马背上的英雄。
后来他们帮思珩找她从不离身的毛巾,看起来是一件麻烦的小事,但他们也认真地四下搜寻,为的是守护妹妹心里某块小小的领地。
对峙群狼的英雄气概,寻找贴身毛巾的细腻温柔,让草原少年的铁汉柔情跃然屏幕。
十年后,思珩长大了,与儿时的伙伴重逢。
那木汗左挡右挡,也挡不住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视线的碰撞。
草原上的人,讲究缘分。
那木汗和思珩,缘于流沙,终于流沙。他们的第一次相见,那木汗冒着流沙的风险,去取消炎药救她。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木汗把她从流沙里拽出来,而自己则永远地埋在了草原上。
那木汗对思珩,也许曾经有过晦暗不明的想法,但他从未宣之于口。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过来。他尊重她,守护她,待她如亲生妹妹一般。最后还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了她。
草原外面有山川,有海洋,有城市,有汽车,这一切,他都无法看到了。
你好像能理解所有事情的发生,但又会忍不住想,凭什么,为什么?
那木汗的死,让杜思珩彻底杜绝了回上海的心思。她决定替那木汗活下去,也终于把草原当做真正的唯一的家了。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好像是一种交换。用那木汗的死,换杜思珩对草原的真心。但我不愿意这样想,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随心发生的情感事件。因为那木汗对妹妹有感情,才会不顾自己去救妹妹,因为妹妹对那木汗有感情,才会担着满心内疚,在草原上生活下去。
思珩和那木汗,从始至终,都是小毛巾和她的哑巴哥哥啊。
04 结尾
白云苍狗,野马尘埃。
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把一切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情感流动,像有人在心里唱咏叹调。
很久没看过这样淡淡叙事却又深情满满的片子了。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你呢?
轻微剧透,我实在受不了,从来不玩豆瓣的我,冲进来骂这部烂电影,看过《国家孩子》的我冲进电影院,就给我看这个破东西?三千孤儿入蒙古,就是个噱头,讲了一堆破烂事,叙事极其纠结,陈凤霞有对儿女,因为养不起,就把身体弱的自己照顾,身体好的送到孤儿院,儿子听到了之后,冲进大雨里把自己淋感冒了,所以妹妹杜思衡被送走了,陈凤霞老了以后一直愧疚,杜思翰为了母亲和自己的心结去寻找全剧都在作的杜思衡,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养父养母对她视如己出,她阿爸小时候告诉她:等你长大了,带着我和你的额吉去上海,然后她长大后就忘了,看到一个男孩喜欢他,就要求这个男孩陪她去上海,说:我会和你回来的,我问明白后,才能能安心回草原生活,男孩被这个饼给圈住了,就和杜思衡跑了,没想到遇到了流沙,养父母的儿子,为了救杜思衡和那个男孩,直接嘎了,看完后,我真想抽死女主,我不感动,我很生气,养父养母养了她,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真不如养只羊🐏最起码还能宰了吃,就这?还原谅她了,让她用哥哥的名字生活,烂尾结局,一堆人说感动,我差点没气嘎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