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十三 剧照 NO.1十三 剧照 NO.2十三 剧照 NO.3十三 剧照 NO.4十三 剧照 NO.5十三 剧照 NO.6十三 剧照 NO.13十三 剧照 NO.14十三 剧照 NO.15十三 剧照 NO.16十三 剧照 NO.17十三 剧照 NO.18十三 剧照 NO.19十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2:22

详细剧情

  为给身患重病的父亲交付医药费,电工文斯(萨姆·赖利 Sam Riley饰)不得已卖掉了房子。一次偶然的机会,文斯在他修理的房间里得到房主的一封神秘信件和一张不知道终点的火车票。一面是房主的离奇意外死亡和完全未知的危险旅程,一面是一笔足够改写人生的巨额财富,文斯最终还是决 定踏上这次神秘旅程。然而当他抵达隐蔽的目的地之后,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无法全身而退的疯狂杀人游戏。  本片翻拍自2005年法国犯罪惊悚影片《百万杀人游戏》(13 Tzameti),依旧由原作导演兼编剧的格拉·巴布鲁阿尼执导与编剧。萨姆·赖利、米基·洛克、杰森·斯坦森、雷·温斯顿等多位硬汉同台演绎这场生死博弈。

 长篇影评

 1 ) 关于杨扬的这一期

我近几天连着听了好几期十三邀,都很有触动。但是听完杨扬这一期后,特别有感触。一是因为我对她的了解很少,定位就是一个运动员,带着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但是这一期了解下来,觉得特别惊喜;二是因为这一期节目线条清晰,杨扬对每一个主题的表达也特别明确,让我很容易就能捋清楚思路;最后便是对于她说到的很多事情,我觉得很认同。

节目里首先聊到了她在赛场上的策略。她谈到自己研究对手,研究裁判吹哨的节奏,然后调整自己的应对措施,并且强调策略的重要性。这让我感到她拿中国第一个冬奥会冠军真的是实至名归。我很少参加体育竞赛,但我现在也算是个体育爱好者吧,也经常感到体育运动是个需要动脑子的事情。她谈到自己比赛是的各种策略,让我联想到自己攀岩的经历。我很喜欢攀岩,但是我长得很矮小,臂长和身高比例也一般。对于稍微有难度的路线,多数时候我不能照搬其他比我高的人的做法,而得自己摸索出一些符合我自身条件的动作。身子如何摆,腿抬到哪里,手指抓点的哪个部位,脚点怎么踩,都很讲究。我常常戏称自己这一套叫“工程式攀岩”,稍微有点偏差,便会重心不稳掉下来。但是整个开动脑筋,把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也让我十分享受。因而我对杨扬在节目最后谈到的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深有共鸣。她说目前国内,体育还基本上只是被看作一个强身健体的东西,但是体育能带给人的却远不如此。她提到一定要引入竞赛,让人真正领略到竞技体育的魅力。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我还想说,体育需要思考,需要行动力,需要坚持,和挑战心理的极限。但还可以带给人一种十分纯粹的快乐。有心理学研究表示当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之中,沉浸其中的专注所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我觉得进行体育运动是一条体验这种快乐的捷径。

杨扬还谈到了她对于比赛中遇到不公判罚的处理。她认为有时候这样的不公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她又进一步说明这种刻板印象的根源其实是因为他人的不了解。因此,她便在之后的比赛过程中主动与裁判沟通,平时遇到他们也会微笑和打招呼。我在YouTube看到一条评论,大意是杨扬的“思维很西化”,并且特别“会来事”。我更觉得杨扬很聪明,能力很强。诚然,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是偏内敛的,而国外,尤其是美国,强调教人外放。但我觉得,有效沟通并不应该被判断为西化或中化,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仅能帮助个体的成功,更能促使群体更高效快捷的完成某些目标,并且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最后,节目有给到现役退役运动员分享会的一些镜头。期间杨扬对大家说,她感到如果成长是一个被外界逼迫的过程,这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如果是自内而外的想要改变,这会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我们青少年时期,大概都有过”一夜长大“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某些重要事件的失败,因为由学校走入社会,因为亲人的离世,或是与爱人的分开。这些都更像是被迫的成长,常常伴随着眼泪。但是过去十年我独自在外,更多的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主动成长的机会。当我意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知识的欠缺,我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当我对某个特定研究领域感兴趣,我可以写proposals来申请资金进一步的研究;当我意识到自己饮食结构不甚平衡,进而影响了自己的健康状况,我便会花时间为自己准备健康好吃的一日三餐。我也常常偷懒,但是我深知,一切努力的益处都是我自己在收获,而偷懒放弃的代价,也须由我自己支付。

节目里播了一些现役或者刚退役的运动员感到很迷茫,感到自己除了运动什么也不会。我真的很想对那些小姐姐说,运动员们所具有的毅力,专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是我辈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一旦她们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她们肯定可以做的比其他人都出色。

 2 )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十三邀第六季第二期的嘉宾是著名神经科学家鲁白,整期看下来,个人感受是鲁白教授是: ★一个总是向世界寻求某种东西,个人目标明确,有点固执的理想主义者。 ★他坚守自己的理念,在行为上不把世界拱手让给他人,有能力捍卫和坚守自己的底线,给自己在这个世界建构了一片安身之处。 ★他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洞察世事,在这个世界里有争取有选择,既能埋头过学术生活,也能能力管理和拓展专业领域。 鲁白教授说了不少关于脑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和关于现代医学与科学的发展,作为拥有人类某种智识高端能力的他,在事业上春风得意,那种骄傲和坦然,以及视野的深度和宽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许知远是怎么都要扯到哲学的一个人,鲁白教授很坦诚表达自己对意识,对灵魂的看法,他只有在有科学证据的前提下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就挺刚的,好几次把许知远给卡住了。 科学和哲学,心理学还有很大的不同。神经科学家不玩文字游戏,真要玩人家也把时间花在能变现的地方,这点还真是实在。 这一期看下来,有点点意识到科学家认证据认逻辑这点还是很较劲的,公序良俗人情世故人家也懂,只是比较客气,骨子里还是一丝不苟理性至上。

 3 ) 许知远对话刘擎

●智识提供力量,阅历赋予分寸感,追寻最本真的热爱,便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精神困境、意义危机,安全感来自何方?

●或精进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赋予生活的安全感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团建,宁愿自己在家躺着

●远方的暴政

●影响我们命运的要素和产变量越来越多,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我们怎么感知它

●没有比较就没有任何视野

●目前的中国出现一种罕见的历史经验浓缩感

●没有目的地燃烧

●年轻的时候太容易浅尝辄止,但其实很多事情是需要阅历,需要修炼的

●社会想象

●996、内卷、躺平

●相对主义泛滥

●现在自由野蛮生长的地带越来越少,规训的网织得越来越密,分类评级无孔不入

●《双城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人物》陆庆松,因为不喜欢填各种表格,把清华大学的教授辞了,在郊区做自己喜欢的事

 4 ) 第一期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有感

是的,很难,要改变这些局面非常难。千万的家庭,千万的问题。

从某方面来说,我们的确是失去了很多(认为的)可能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每一代都有那一代的困扰和机会。至少,至少我们大部分情况下不再为了温饱而担心,前提是,只要我们愿意去做。只是“商品消费”时代给了我们太多的“空头支票”,太多的虚假承诺,这是我们着重着重需要看清楚的地方。

节目中有一幕:

吃饭时,有个男生侃侃而谈。男生说“希望有一个可以一直从事下去的东西,但前提是满足第一点(安居乐业),或者是跟老师学习写一点点文字之类的东西”。黄老师说,你是可以写的。老许问,你想写点什么?男生说,还不知道。

而后他问老师,原版不应该是属于他的吗?老师说,我只是暂时保存,你们想要拿,任何时候都可以去我那里拿。男生回答:好的,等我有勇气的时候,回去看一下。

镜头切到黄老师,又切到男同学,男同学低下头沉默不语,黄老师轻摸了一下眼角。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道长(梁文道)曾经在他的节目《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第一集(印象中)提到他在大学演讲时的经历,最后的问答环节,其中有一个同学告诉道长,让他记住自己的名字,道长问为什么呢?同学说,以后他一定最后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CEO。道长感慨这位同学很有志向,于是问道,那同学你未来想从事什么行业呢?同学说,他还不是很知道。

这其实是很多人,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去做那个真实的自己。即使他们每天宣称:“我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当然,这可能就是大家“真实”的一面——一边幻想,一边逃避。

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很多人一开始就从内心认定了自己的不可能这并不是一种深刻思考过后,行动失败的结果,仿佛是一种程序式的印记。

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说读完大学,考研,甚至博士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生从此就OK了。可大多数人就像蔡志忠老师说的,从来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自己的筹码。并且,总是习惯在失败中妥协。(蔡老师原话 出自《生命觉者系列》)

这个话题没法写下去,太杂了。这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今国家正在往一个更高的阶段发展的轨道中,所以我们更加不能放弃。其次,回到自己,每个人把注意力先放在自己身上,先独善其身,而后有能力了再谈达济天下。

写作的确是一个疏导内心的极佳的方式,特别是在当代。不要怕被人看见,就像节目最后的那个女生,当然她也经历过是不是要写下来的内心挣扎,并且暂时还没有给家人看的勇气,不过她说出来的那些话,就非常有勇气。写出来的是自己的,管他们怎么看,怎么说。

2021马上过去了,不如明年再见。

祝好,朋友们。

龙乾rock

长沙

 5 ) 宁浩,一个怀疑论者

《切片计划》对本集的评论,让我有了看这集的冲动。

意外的很喜欢,对宁浩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感觉认同。

这集其实亮点很多,宁浩对于二战后“人,人道”被供上神坛的怀疑,许知远和宁浩对于艺术发展史的辩论,都很有趣。

许知远的很多问题都有被回避,但是我不觉得其中有不真诚,而是宁浩提供更多的解读性,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去阐述同样问题背后更多的可能性。

许知远纠结于大环境对人的”规划“,而宁浩更愿意理解为”人“渺小下的用力求生存,在这个层面,意义和一切的东西都被消解了。这个和宁浩一直以来作品中的荒诞是完全契合的。

正是这份,渺小和无意义,才诞生了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6 ) 终于有人吐槽许知远的穿搭了

看到这里的我笑出了声。

他好像不怎么穿人字拖了这季。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短评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10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15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17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20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24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27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29分钟前
  • yiyi
  • 力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31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35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40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41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46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51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52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55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59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1小时前
  • Shoreline
  • 力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1小时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1小时前
  • 三仛
  • 推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1小时前
  • 楚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