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博格漫电影趴(ID:bogemandyp)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人类的创造是为了什么?
面对这类问题,人有时会陷于一种近乎无限死循环的过程中,难以自渡。
最近就囿于这样的遐思而导致重度失眠,就在这时,BBC最新的一部纪录片拯救了我,解开了这些疑惑。
今天,口香糖就为大家分享这部BBC时隔半个世纪再度推出的系列纪录片——《文明2》。
延续经典,三大艺术学者联袂讲说
1969年,BBC播出了一部13集艺术纪录片《Civilisation》(译名《文明的轨迹》),以西方视觉艺术为主要讨论内容,旨在探讨自罗马帝国沦亡至工业革命及其后的西欧文明发展历程。该系列片由著名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s)编剧并主持,被公认为英国广播公司以往作品中最宏大的一部。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BBC推出一部更具雄心的鸿篇巨制——9集系列纪录片《Civilisations》(译名《文明的轨迹2》)。作为姊妹篇,高清画质的《Civilisations》除了在原作《Civilisation》之后加了复数 s 以外,在内容的选择上也贯彻了多元主义的原则。前作把西方视觉艺术作为主要讨论内容,拍摄地也集中在西欧。而续作在制作内容上视野更为广阔。这次制作方走访了六大洲的31个国家,请出了从古至今来自东西方的500多件文物及艺术品,希望以艺术之名,探索“人类创造的起源”、“观看艺术的方式”以及“全球文明的进程”三大问题。
2014年,现任BBC台长托尼·霍尔提议拍摄《文明的轨迹2》。他认为BBC作为全球最大的广播公司,理应在当代肩负起传播艺术的使命。他曾说在自己十八岁那年,是《文明的轨迹》点燃了他对于文化的最初兴趣。《卫报》评论员乔纳森·琼斯则指出:“《文明》的翻拍不仅仅是向多年前那个穿着花呢外套、在电视上娓娓道来的艺术评论家致敬,它还意味着英国电视夺回失落的荣耀,并回归 BBC 的最高理想。”
的确,此次重拍的讲述方式饱含温情引人入胜,近乎戏剧级的解说厚重而深沉,让我们跟随BBC的镜头,透过艺术之眼,再次陷入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索之中。
为《文明的轨迹2》担任主讲的是三位致力于普及艺术的公共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西蒙·沙马(Simon Schama)、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和尼日利亚裔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奥路索加(David Olusoga),他们带着各自的学术专长来到镜头前,以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讲述文明的轨迹。
在每一集中,每位主讲人都会带来有关艺术的生动故事与亲身感受。早在孩童时期就在大英博物馆见到过贝宁铜雕的大卫·奥路索加,这次会亲自前往尼日利亚一睹铜雕的制作技巧;玛丽·比尔德等待了半生,想爬到埃及卢克索门农雕像的顶端近距离俯视,此番她在拍摄中也遂愿了;在日本,面对近乎完美之作,西蒙·沙马为激动到发颤的双手向观众致歉……
世界文明的横断面,当中国遇见世界
霍金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被问到,人世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霍金说,大概是一种遥远的相似性。
霍金这里所说的“遥远的相似性”指的应该是宇宙维度的形似性,而当这部纪录片中的讲述者从一个国度的艺术品跳转到另一个遥远国度的艺术创造时,这期间关联其二者的,或许也是某种冥冥之中的相似性。
在第一集综述的节目中,主持人从人类起源说起,介绍了包括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遗址、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约旦佩特拉古城等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其中,三星堆遗址在第37分钟出现,时长2分多钟。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2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4800年--2600年)长江上游文明中心,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也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神秘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文物,未来将与古埃及、玛雅文明等一起,共同揭示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及灿烂多元。
而在第二集中,玛丽·比尔德走进秦始皇陵兵马俑,用一种近在咫尺的角度去观察去感受去讲述,这样近距离的视觉呈现与解读,大概是伊文斯在拍摄纪录片《风的故事》时所同样希望的视角。
玛丽·比尔德的讲述颇为大胆,她不拘于既有的理论与学说,勇于提出新的观点,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些个人式的理解,但也不失为一种追求多元思辩的学者风范。
而在第三集《画卷天堂》的开篇,更是运用了长达13分钟的时间,对一幅幅画作展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解读,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卷的瑰丽与多彩。
从李成到王蒙,风格迥异的画家作品承载着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命运。而BBC的这次描摹,也将古人含蓄多解的画卷故事,带向世界。
超越时间,人类用文明记录生命轨迹
好的作品,每一帧都值得截图品咂,《Civilisations》就是这样的佳品。不论是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还是富含哲思的台词解说,亦或是跟声画熨帖成一体的背景音乐,观者透过这样的影像艺术仿佛走入了一个解答生命奥秘的洞穴,作品在讲述过往艺术经典的同时自身也成为新的经典。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诞生又一直是一个充满谜团的课题,有着各样的学说与阐述。而无论最初的诞生因素或者契机是什么,“创造温饱需求之外的精神文明”,让我们成为创造艺术的生物。
创造与设计几乎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从古而今,这种充满玄思的天性成为支撑人类文明足迹得以留存的根本。 害怕被遗忘,渴望被铭记,是人类自始就有的诉求。我们观仰数万年前先人的遗作,惊异于这种个体追求的相似性。
我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的留下种种痕迹,就在于时间的无限与有限,在无限广阔的“时间”概念里,“生命”显得有些微小与脆弱。而文明的诞生,艺术的创造,让人类的生命,得以用另一种形式,超越时间的束缚,获得一种伊卡洛斯逃离迷楼般的无限延展与升华。
让时间停止,变得不再需要与魔鬼交换灵魂。
艺术的记录性,超越了时间。
“废墟美”也是一种美,后世在前世的废墟遗迹中,看到了不朽的丰碑。
自我审视,人类的天性所在
历史孕育文明,文明影响历史。文明是人类认知自我和宇宙的表现。
文艺复兴后,人类对于“自我”的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与阐述,但其实在艺术诞生之初,文明便来自人类对于自我的凝视。而这种“自我凝视”之后的思考与创造,再生出的便是关乎人类存在与哲学思辩的核心命题。
这种来自遥远时代的对于死亡的凝视,空谷绝响,却又响彻心扉。
在人类的文明创造中,“死亡”这一抽象的境遇,有了具象化的表达与呈现,不同时代的人类用不同形式的艺术创造完成了对于“死亡恐惧”的挑战与“终极困境”救赎。
万物关联
文明,起源于荒芜,起源于人类的行为足迹。
人类的创造的痕迹在时间里被赋予意义,并且随着行为足迹一代代的累积叠加,附加的意义与价值也在与日俱增。后人循着古人留下的记号,解读内涵找寻意义的过程,又赋予这一过程以新的存在。
文明,大概就是人类一代代这样叠加的意
1.“蛮族“和文明社会区别在于对于永恒的追求。追求永恒所以大兴土木,有规划地建造城市,规划身后事。相反目光短浅,过一天是一天。
2.文学家,一开始是权贵的吟游诗人;艺术家,一开始是权贵的金匠。
1.“蛮族“和文明社会区别在于对于永恒的追求。追求永恒所以大兴土木,有规划地建造城市,规划身后事。相反目光短浅,过一天是一天。
1,九死一生
蛮族征服罗马时,西欧文明被毁灭过一次,沉寂了两百年 文明:人类表达知性、创意、秩序及悲悯的方式 蛮夷社会的狭隘强度和活力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恐惧黑暗表达想象力 希腊人以和谐理性为主,大卫像 恐惧与无聊 希腊罗马文明为何崩盘:疲态尽露 蛮族对罗马,伊斯兰对罗马 爱尔兰凯凯兰麦克岛 天主教一百年 浪人:黄金。工匠 凯尔特经 维京海盗船:轻盈灵活激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精神 查理曼:罗马沦亡后第一个崛起 君士坦丁堡 罗塞尔的十字架 JH的崛起
2,大跃进
坎特伯雷,达勒姆大JT,JH的崛起
克吕尼教派,烛台
静思修道和行动(肉体方面是朝圣和十字军东征,对圣人遗物的瞻仰)
维泽莱修道院
圣丹尼斯修道院(苏榭宝藏)哥特高窗彩色玻璃
沙特尔圣母大JT,柏拉图和谐(罗马风到哥特风的桥梁)
我们的知性能量,我们与希腊伟大思维的接触,我们移动改变的能力,相信可透过美而认识上帝的信念,我们悲天悯人的胸襟及天主教的凝聚,这一切都来自“克吕尼”圣化到“沙特尔大JT”重建的一百年间。
3,浪漫与现实之间
哥特世界:追求侠义、礼数和浪漫,再严肃的事也能以玩乐之心看待
在哥特式奇幻的想象力之后,仍有两种分属不同层面的敏锐现实感,中世纪的人对事物极有洞察力,但他们坚信事物的表象只不过是理想秩序的象征或标记,那才是唯一的现实。
中世纪的婚姻是一种交易,没有爱的婚姻表示存在着没有婚姻的爱情
情诗写给情人还是圣母?但丁《神曲》
由字根看,浪漫和罗马关系密切,发源于罗马文明和萨拉森人奇幻视觉感
玫瑰传奇,亚瑟王之牧歌,崔斯坦和伊索德
圣方济各,清贫教派
14世纪意大利:城市、市民、平民、市政、城市生活
乔托:阿雷那礼拜堂:不写实,但简化,大形地呈现人生多变的戏剧性,《耶利米哀歌》
但丁:炼狱中的各种光是文明生活的象征,让世俗的我们体会天理与至高无上的美
4,万物人为本
佩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
哥特式大JT:对圣洁光线的礼赞。VS 浑圆的回廊以无比的欢欣赞颂人类知性之光
透视法: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
佛罗伦萨人:务实,钱,捉弄鲁钝之人。(希腊人喜欢哲学证辩)共同点:好奇,聪明,不平庸,出神入化地体现思维。
多纳泰罗:大卫像(哈德良爱人原型)
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波蒂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展示佛拉伦萨的美感
拉斐尔《意大利绅士》
乌比诺宫廷,曼特瓦宫殿
文艺复兴文明弱点:全副武装,仰赖少数人
吉奥乔尼《野餐》乡间生活世外桃源的迷思
5,英雄艺术家
文明重心重回罗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以视觉呈现的性灵力量与人道哲学的创造力)
尤利乌斯二世拆除旧的圣彼得JT,原地重建。让天主教和古典时代朝融合之路跨出第一步
米开朗琪罗:大卫像,西斯廷JT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拉斐尔:《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达芬奇:好奇心。“为何”“如何”
6,抗议与沟通
伊拉斯谟《愚人颂》
杜勒《忧郁一号》中世纪的懒散无聊消沉,透视法:艺术不再是神奇充满象征性,而是精准真实。
马丁路德ZJ改革
“顺服社会”产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稳定社会文明发源地
“意志社会”产生躁动不安的北方游牧民族
蒙田(避世):小品文,隐居在高塔里的人道主义者:自我检讨标志着英雄情怀的结束
莎士比亚(热情参与):舞台戏
7,宏伟与顺从
米开朗琪罗《最后的审判》是对大掠夺的赎罪之作,圣彼得大JT
提香《圣母升天》
强烈谴责肉欲之罪的新教也自绝于贝尼尼的《仁爱》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以几何透视及古典知识等知性为手段对一小群人道主义者提出诉求
巴洛克艺术则以七情六欲为手段对广大群众提出诉求
卡拉瓦乔《圣马太蒙召唤》
贝尼尼:圣彼得大JT,圣伞体
8,经验之光
容忍异己比铲除异己有利可图的多,荷兰的伊拉斯谟:替天行道让新教和天主教吃足了苦头
荷兰17世纪早期兼容并蓄,所有改革思潮的书籍首先在荷兰印刷
流动资金是文明形成的主因之一,确保了文明的三大要素:空闲,行动和独立
伦布朗《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
数学成为当时菁英人士心目中的一种ZJ,是他们用来表达经验可与理性之结合信念的工具,笛卡尔
笛卡尔:继承蒙田“我知道什么”的理念,归纳出“我知道我在思考”,推演出“我思故我在”
梅伟尔,蒙德里安
英国皇家学会(自然哲学家):雷恩,化学之父波义耳,彗星哈雷,牛顿
望远镜,显微镜,星盘,浑仪
雷恩:圣保罗大JT
9,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生理所当然的目标之一,而华丽的洛可可艺术给了这个目标一个具体的形象:对幸福与爱的追求
巴赫,韩德尔,华多,海顿
莫札特对18世纪末期音乐风格的清澄、精准及数学上的完美结构爱不释手,据说莫札特在构思乐章时,会坐在桌前心不在焉的将餐巾摺叠出复杂的图案
歌剧仅次于哥德式建筑是西方人最奇怪的发明之一.“歌剧是一种极其奢靡又毫无理性的娱乐”
威尔第
居维利埃,慕尼黑JT,歌剧院
歌剧在西方文明中地位崇高,不受潮流和思维影响,因为是技巧的展现,因为非理性。蠢得难以启齿的话可用歌曲表达,但太微妙,太深刻,太具启发性,太神秘的事物只能通过歌曲表达
10,理性的微笑
启蒙运动,伏尔泰,布伦海姆宫
简奥斯丁笔下的:嘲讽有余但活力不足
12/13世纪,人们因尊重女性使文明进步突飞猛进,18世纪同理可证:沙龙
狄德罗《百科全书》
苏格兰:亚当斯密
琐碎的18世纪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严肃。文艺复兴发生在天主教JH的框架内
雅克路易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
美国总统杰弗逊18世纪全才,同文艺复兴时期阿波提
11,崇拜自然
将近一千年来,西方文明的主要创造力是天主教,在18世纪早期突然衰微,转变为对自然神性的信仰
英式前奏:愁绪,无名诗人,美丽庭院
1760年:卢梭
拜伦,沃兹华斯都爱上了自己的妹妹
特纳,歌德,莫奈睡莲,
12,希望的谬误
对称连贯限制了自由,人们渴望挣脱,逃离
18世纪哲学家试图用理性为人类社会理出头绪,但不足以撼动过去150年累积的麻木传统
法国大革命:改变年代,改变月份(风月热月雾月)却是十分迷人,表达了与大革命密不可分的对自由的热爱
回归自然的欲望也影响了女装,从简优雅
雅克路易大卫《马拉之死》
拿破仑:浪漫的征服者已经全然压制了实事求是的统治者
浪漫英雄典型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和拜伦
特纳《暴风雨中的运奴船》
13,物质英雄
建造JT彰显上帝,建造纽约彰显财富
反奴役运动成为人类良知觉醒的第一个集体表征。贩奴在1807年被禁止,无可否认的此举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步
工业革命贬低剥削普罗大众
18世纪轻浮无聊,19世纪伪善
人口暴增造成都市贫穷,恩格斯,狄更斯,米勒,塞拉《浴场》,雷诺瓦,梵高,托尔斯泰
我们对机器与日俱增的依赖。机器已经不再是工具,反而开始为我们指引方向。机器多半都是独裁政权用来压制人民的手段。
就算在最黑暗的时代,社会的运作仍仰赖于体制,若文明想要延续,社会就要想办法运作。
对文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缺乏自信,愤世嫉俗及幻灭对我们的杀伤力和炸弹不相上下。
“智者悲观,而愚人则满怀激荡热情”——叶芝
在战争期间的确是如此,我们差点因此而走上灭绝之路,但今天还是这样吗?,不见得,因为好人还是有信念的甚至可说是信念太多。问题在于我们还是没有中心,马克思主义在道德和知性上的溃败,让我们不知该以何取代英雄式的物质主义,但这是不够的,乐观不可紧,但未来的远景实在无法让我们欢欣鼓舞。
从艺术的角度看西方文明的进程,闪烁着先生的真知灼见和翩翩风度,老爵士学富五车,谦逊有礼。讲解词有惊人的音乐感,内容极佳,配乐极好听,翻译水品相当高,(不亚于看一本西方艺术史的专著,还有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解说。)陪伴了我一个多月啊,一集集认真地啃下来的。
Ep6结尾的哈姆雷特是点睛之笔,“Imperious Caesar, dead and turn'd into clay, might stop a hole to keep the wind away.”谁料过去的繁华,化作今朝的泥土!
50年过去了,现在看看最后一集的personal view令人感慨万千啊。最后有一个在二战废墟的大火里手握十字架的战士,竟有一种惊人的美感。还看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欧洲城市和乡村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全系列结束在60年代末曼哈顿的夕阳里,意味深长啊。喜欢的解说词太多,最后几集做笔记做到停不下来。Ep12中由贝多芬对自由的讴歌的一段剪辑: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到1968年苏联的坦克开进布拉格,实在太令人感慨!
列举几段Ep13的:
“我认为我们应该记得我们是整体的一部分,此一整体就是自然,所有生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最重要的是,我相信某些人拥有了天赋才华,我也珍视让他们得以存在、发挥的社会。”
还有最末的叶芝的诗,令人思绪万千啊:“一切都破碎了/ 中心把持不住/ 无政府泛滥于世界/ 血红的潮水失控/ 无邪纯真不复存在/ 智者悲观/ 而愚人则满怀激荡热情”
最后,先生在表示自己保守派的立场后,说道,“I believe that order is better than chaos, creation better than destruction. I prefer gentleness to violence, forgiveness to vendetta. On the whole, I think that knowledge is preferrable than ignorance. And I'm sure that human sympathy is more valuable than ideology. I believe that in spite of recent truimphs in science, men haven't changed much in the last two thousand years. And in consequence, we should still try to learn from history- history is ourselves.”令我十分感动。
另外,最具启发意义的话就是文明的自信了。“It is the lack of confidenc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at kills a civilisation. We can destory ourselves by cynicism and disillusion just as effective as by bombs.”(全程手打听写,可能有出入,但真的很爱里面的每一句话。)
套用之前剧评中的话,很少再能看到一个历经沧桑的老头坐在树下跟你浅吟低唱一曲文明的赞歌了。
(截图太多,已做成word笔记,就不放了)
看了三遍,正在看第四遍。
西方文明簡史。主持人有魅力,漲姿勢。
因为是概述,所以其实内容非常有限,不过BBC的技术真不是盖的,完全看不出是40年前的作品。
可能是看过最难的纪录片了,不过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就能完全体会到老头儿最后说的本来面目——“顽固保守分子”,秩序胜于混乱,创造胜于破坏,温和胜于暴力,宽恕胜于报复。对文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缺乏自信,愤世嫉俗和幻灭的杀伤力与炸弹不相上下——看看身边,未来着实不可期。
课堂教程
看了一年多才看完,内容丰富密集,消化起来比较慢,自然采音令我感动。Kenneth Clark 一个人支撑起整部纪录片啊,对他充满敬意。
毕竟已经那么久远了……
以艺术为媒介、文献来讲述文明轨迹
文明最可怕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恐惧,二是无聊。
开篇很有收益。随后的进程感觉跳跃太大,始终抓不到节奏。或许很引人入胜,但主旨不够清晰。老爵士喋喋不休的解说,搭配蜜汁盛典圣音,直催人眼皮沉重昏昏欲睡。
11个小时,值得看
出新版了(以前看这个最震惊的是Kenneth Clark 27岁当上Ashmolean的director, 30岁当上National Gallery的
了解西方文化的话,很推荐的一部,一点都不枯燥。
一个人的文明史
这才叫文明史精彩的宏大叙事,不管现在看起来拍摄中的技法多么老派,Kenneth选取的视角,题材,配乐,镜头的掌控让人叹服,叙述平实而有力,印象深刻的点实在太多,推荐反复观看...
我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之一。超级的解说,优美的配乐,片段,对艺术的真知卓见。 一直清晰的记住一个论断:自信,是文明的力量的源泉。而自信来自对自我和自然的了解。
community of obedience, community of will
號稱Civilisation..結果到頭來就是想說文明=西歐史......//////
YouTube上有一条评论说这部纪录片主旨是“Why are white people so awesome?”从现在的政治立场看这确实是个问题。但若把“Civilisation”这个题目拿掉,纪录片本身确实是伟大的艺术史资料。再考虑到它作为电视史上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就更弥足珍贵了。
了解西方艺术史的最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