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又一次失败的非本土作品改编
让非原著党看得一脸懵 逻辑混乱神乎其神的硬扯派推理完全丧失了原著小说那种抽丝剥茧后恍然大悟的快感
让原著党了一脸喵喵喵?这演的哪里是那个和蔼可亲念念叨叨的比利时侦探波洛 这分明就是贝克街221b里住着的那个毒舌反社会侦探福尔摩斯
这是一次主角从头到尾的ooc的改编 主创到底知不知道阿婆的推理小说从来不是柯南道尔式的细节出发物证推断 阿婆重视的是人的内心 是在一次次和嫌疑人交谈中抓住漏洞从而破解谜题
什么墙上的凹陷 什么这位小姐你教地理是个家庭教师 什么撬门翻窗上蹦下跳
不看脸还以为演的是福尔摩斯[再见]
把福尔摩斯的特点摁在波洛身上 无论是对柯南道尔还是对阿加莎克里斯蒂来说都是极其不尊重的做法
最后还有一点 电影里演的波洛也太粗鲁了吧?大吼大叫还拉着女士的手?可以感觉到导演想加一些戏剧冲突在里面 但是对于阿婆整体平缓的风格来说这点冲突实在是太过出戏
电影最后还暗示了下一部要拍尼罗河上的惨案?就这改编完全让人期待不起来
# 我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仍然会买票 况且况且况且呜呜~ 东方快车来了 请各位乘客带好你的智商赶紧登上列车 寒冰列车之旅 再现完美谋杀 伟大而完美的故事应该被每个时代熟知 当年 一个下午 一杯茶 一张长椅 读完了原著 赞叹 虽然对这样的真相 我很想说mmp 由于太久远 我已经忘了案件细节以及推理过程 不可能忘记的是那谋杀动机和让我有点无语的真相 观影中 果然 很多很多情节细节我都毫无印象 这么说来 我只知道结局 由果溯因 好像也挺不错 电影有点小幽默 调节一下也是不错的 我认为悬疑效果制造得还是不错的 尤其是那个XXX出现的时候 一瞬间勾起了我对原著某些惊悚情节的记忆 心头真的为之一惊 怕怕 那红色的中国版终极海报不得不说做得挺有意思的 知道真相的一眼就看懂了 不过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 很明显是剧透的暗示 这样好吗 从购票平台来看 我看的这场真的满座 坐在我两边的几个人应该是不知道真相的 然后观影途中一直在窃窃私语: 可能是他干的 可能是这个人 哇是这个人 搞得我有点像上帝视角一样 有点优越感 然后最后真相来了 一阵唏嘘 不过 我哭了 尤其是最后的剖白和黑白的案件真相画面 真的看着看着流出眼泪 我也不知道为啥 虽然 这本来就是个悲剧 法律成了罪恶的帮凶,人心自然会来讨回公道 正义的天平未必总是平衡的 May you find peace . May we all . 总体来说,四个字:瑕不掩瑜
从理性的角度讲我想丢出两颗星并肆意吐槽,但从个人喜好来说,我还是看得蛮开心的。这一切只是因为我的影品很差,而且并没有和原著、老版电影做任何对比。 去影院的公交车上恰好播放着以色列文化周的宣传广告,耶路撒冷、哭墙、死海,犹太大厨为你展示着琳琅满目的美食,相似的镜头很快在电影开头重现了一遍,让人觉得今天的经历也被某个人生导演安排好了一样。既然是东方快车,自然要从遍地流淌着乳和蜜的东方讲起,算是开篇点题。一个牧师、一个拉比和一个阿訇,他们站在墙边,如同权力的游戏里瓦里斯的比喻:a King,a priest, and a rich man,他们都想在墙上投下权力的影子。不过导演并不是要甩给你一个宗教谜题或政治隐喻,而是为了给波洛一个足够睿智的开场,手杖早已插在逃跑的路线上,守在南门的警察他拿着手枪,气急败坏的逃犯欲往城南望城北,一头撞倒,把案子破得像演唱会一般。 影片其他部分的观感也同哭墙上的手杖一样,显示出一种刻意的又希望让你看出来的安排,考虑到波洛的演员正是电影的导演,那么也可以说手杖正是导演本人插上去的,正是导演本人小心翼翼地去测量那两个完美的鸡蛋,努力告诉你,看啊!我在塑造一个精细如福尔摩斯、原则如美国队长的大侦探形象!片中有个黑人医生,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么巧就有国际知名的黑人医生了,还和白人女家庭教师擦出爱的火花,显然是按今天意识形态硬加进去的角色,后面居然又说他曾是个狙击手!天!黑人狙击手受恩公栽培,转行成为医术精湛的外科大夫为恩公复仇,这个故事未免太传奇以至于给原本要讲的故事带来了强烈的不和谐感。实际上,整部电影的内容都充斥着现代意识形态与九十年前历史背景微妙偏差,除了这个黑人,还有斯大林。电影大概两次或以上地提到了斯大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著里的描写,或者这和二战前夜的故事背景有什么关系,或者因为故事里有个罗曼诺夫王朝的公主?但片中只是提到了人名,什么也没说,黑人与斯大林,政治正确与普世价值的痕迹宛然,有种欲言又止的尴尬与生硬。 因为影片中充斥着精心安排的痕迹,所以尽管演员们努力地讲故事,但人物反而显得分外单薄。黑人医生不说了,太过传奇的人设注定表现不完整,演员的选角也是一样,看海报我还以为德普是侦探(骗钱!),但他演的其实是半场扑街的雷切特。德普一直以来都饰演那种亦正亦邪的人物,或许演一个有着罪恶过去的伪商人倒也合适,但是德普的邪从来不是绑架撕票幼女这种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他的正倒是有着大是大非分明的英雄气,从他很早的《忠奸人》这种片子就是如此,因此看似符合人设的选角背后,总是处处的碍手碍脚。如果让德普扮演侦探,倒是可以展示出导演重写故事的野心,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与此相反,让佩内洛普科鲁兹扮演一个唯唯诺诺吃斋信教的中年妇女,简直是一种恶趣味的哗众取宠,我相信女神的演技足以让她胜任任何角色,但是这个版本的叙事中,每个人物的戏份都是浅尝辄止,尽管她依然演得非常完美,而且她依然长得非常完美。 结尾处的“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镜头一出,所有观众都窃窃私语,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不是因为“最后的晚餐”有什么深刻含义,而是妙就妙在,导演拿了一个很牛逼的画面,还让每个人都能看出来,就像一个爱读历史的人去读李商隐的咏史诗,你可以看出那些完美镶嵌的典故,同时你还可以获得“我看出了这种典故”的会心的快感,而且此时只需要有最基本的美术知识。作为主题曲的《believer》也是如此——seeing the beauty through the pain。一切要表达的其实都已经摆上台面。 现代电影工业有着成熟的叙事模型、人设模型,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对于一个业务娴熟的导演来说,这一切大大提高了电影的下限。我很喜欢热门影评《这不是波洛啊,波洛又不是福尔摩斯!》//movie.douban.com/review/8915401/,文中认为原著的波洛人设荡然无存,这个版本的波洛而更像是梳着浓密鼻毛的福尔摩斯。我不能更赞同。一个天才又乖戾、吹毛求疵一身怪癖的中二英雄显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而原来故事中的波洛,或许有些过时,甚至是人物过于丰满了。有一篇影评提到过《模仿游戏》中那个康伯巴奇塑造的图灵与真正图灵为人的区别,这很有意思,微中二的天才就是这样讨人喜欢,因此编剧们可以轻车熟路地去塑造一个个卷福、一个个谢耳朵,一个个注定会让人喜欢的套路人物,尽管这些人出现在生活中你一定想把他打死。从这个角度看,流水线式的电影制作已经有了下限保障,而影片的上限依然取决于艺术水准和导演的野心,因此在老片新拍中去追求上限无疑是很冒险的行为,本片有着一个足够精彩的原著故事,几乎不可能演砸,何必自寻烦恼呢? 故事开始于耶路撒冷,而在“最后的晚餐“中走向尾声,正如我在开头所说,我之前没有看过原著和老版电影,因此对原著人设没有什么深刻理解,而且我是一个极为喜欢泡面片的没品的人。因此指出问题之外,单就影片来说反而有着非常开心的观影体验,我非常喜爱片中的大部分演员,全程带着脑残粉的傻乎乎的微笑。清晰的屏幕上有耶路撒冷和伊斯坦布尔,马尔马拉海的风光,东欧白雪皑皑的山峦,从火车上的滚滚浓烟到乘客们的考究的服饰,加上那些微妙的选角和演员高超的水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欧洲与殖民地世界,每个镜头都让人看得很开心。或许导演的刻意安排有着种种的不合理,但是就观影体验来说这些安排也不是没有价值,这还是可以算一部很不错的商业片。最后的最后,导演又恶趣味地提示你还有一部小说叫《尼罗河上的惨案》,观众又在座位上窃窃私语,他那些露骨的刻意安排又奏效了。
个人观点 非喜勿扰 这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评分不高,看了一下影评,负面评价有的来源于原著党的期望与失望,有的可能出于更为高深的专业视角......但小说和电影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改编也属于一种再创作,只有将一个故事反复重述,通过创造者和接受者的交替式传承,故事才有成为经典的可能。
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整体情节经典依旧,拍摄手法也遵循了作者阿加莎的 “Everyone is a suspect.”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导演肯尼思利用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改变了神探波洛以往的固定人设。
面对正义的天平,波洛少了些许上帝视角,凸显了他作为“人”的真实一面。波洛在影片高潮处的推理审判,倒更似一场动情的自我解读:“There's right. There's wrong. There's you. ”人性的罪恶将整个车厢乘客的命运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同搁浅的东方快车一样,被一并放逐在严酷冰冷的温科夫齐,等待着上帝的救赎。
主谋与门徒们在“最后的晚餐”式的构图中,等待着最后的审判:“......一条生命的逝去,十几条灵魂随之破碎、扭曲、终结......痛苦与愤怒,他们要求正义......你们所有人参与了......” 回溯十二人轮流成为罪犯的黑白画面,那捅向仇人的每一刀,从荧幕静默蔓延出来的不是血腥与暴力,而是对那些逝去的生命的悲叹,是十二条灵魂的黯然失色。
事实证明,即使知道真相也丝毫不会削弱一部经典推理作品的观赏魅力。 片尾东方快车缓缓驶向夕阳,车上载着的破碎灵魂能否得以重生,恐怕只有上帝才知晓答案......究竟什么才是正义?是的,上帝一直很忙.....可是世间的雷切特们,当你们埋葬了良知,可否会想到,自己亲手种下的恶果也会有反噬的那一天?
故事作为时代的产物,导演能够从不同以往的角度改编拍摄,为当代观众提供了再次关注、探讨、感悟、思考它的魅力,这对故事本身存在的意义也是一种升华。换个角度,把整部影片当作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的一部审美作品,放松欣赏和享受它的艺术魅力就好。
In dark November, 当黑暗的十一月来临, Before the winter comes, 当寒冬将至, Tell me all the things you wish for, 告诉我你所有的心愿, Tell me you're that you would want to live for, 所有你想要为之而活的事。 ...... Home my love, 回家吧,我的挚爱, All the days of sorrow, 一切昨日的苦难, We will vanish in tomorrow, 都会消弭于明天, You can count on me my love, 请放心依靠我吧我的挚爱, To be here, 此时此地, We will all be ready, 我们都已就绪。 Love and kindness steady, 爱与仁义将化为致命之匕, We will never forget you, 我们再也不会忘记你, You are home my love, 欢迎回家,我的挚爱。 ——《Never Forget》 我无法给这部影片打低分。
作为一个超过二十年粉龄的侦探小说粉(我既是福尔摩斯铁粉又是波洛铁粉,如假包换),我对片中波洛形象的刻画很失望。总的来说,这不是波洛啊,除了留着奇怪的小胡子以外,这根本就是福尔摩斯吧。 1.一上来就加了一个原著没有的小案子给波洛立威。案子的线索是脚印,然而原著中波洛的破案风格是心理流啊,他多次强调自己鄙视到处找脚印、烟灰、泥点的破案方式。相反,福尔摩斯最喜欢找这些线索。然后波洛就开始根据陌生人外表的细节推断他们的身份职业等等,并且大声宣布出来。这位亲,你剧本拿错了吧,这封面上写着福尔摩斯请你看清楚啊! 2.片中的波洛有时说话相当直来直去,一不高兴就叫人闭嘴,沉迷思索的时候分分钟给任何人甩脸色。这真的不是福尔摩斯?上火车前直接叫人闭嘴的那一幕分明就是神夏里面“你别说话,你吵到我了”的那一套。原著里的波洛是一个啰里八嗦、过分客套,说话繁文缛节一套一套,礼貌到叫人崩溃的好性子啊,随便多无聊的话题他都能热情地回应对方半个小时。 3.片中的波洛表示自己也有过一段罗曼史,并且随身带着旧爱的照片,没事就对着照片倾诉内心的声音,这……我觉得是相当OOC的。严格说来《四魔头》里面波洛确实有一点恋爱史,但是那本书基本上作者是比较失败的早期摸索,在后来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波洛系列作品里面早就抛弃了这条人设。波洛的“无性指数”比福尔摩斯还要高出很大一截,这种改编我实在是认同无能。至于随身携带照片的出处,好吧,我们知道福尔摩斯有艾琳的照片,我们还知道在盖里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里面福尔摩斯好像确实携带过艾琳的照片。更何况这个电影里波洛的旧爱叫做凯瑟琳,不知道出处是哪儿,原著里是一个叫薇拉的女伯爵。 4.片中的波洛撬门、格斗、奔跑追逐无所不能,还亲自跑到火车顶上勘查现场,以上的每一条都是福尔摩斯才会干的。原著里的波洛是不屑做勘查现场这种脏活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己都说过,波洛不是猎犬,他只负责在安乐椅里坐着动动灰色脑细胞而已。 5.原著的波洛慢性子,行为做作浮夸,对女性极为殷勤有礼,是个样子可笑的小个子。本片中的波洛则相当冷静威严,行动力极高,反正一切都是在福尔摩斯的路线上飞驰而去了。听到证言立刻抓住女证人的手扯着这位女士去指认列车员,这种行为即使是放在福尔摩斯身上也粗鲁得过分了吧。
6.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波洛甚至还摆了一个双手十指相抵的动作!这位侦探,请问你是福尔摩斯上身了吗? 最后吐槽一下本剧的心理线。一开始波洛的人设是强迫症般的热爱理性和秩序,所以本案的疯狂撼动了他的心灵,以至于揭露凶手的时候他声嘶力竭地表示自己的良心不能接受说谎。然而,在接受了一点简单的劝说以后,我们的侦探决定获得人格上的成长,从此听从自己的心灵。这个套路,可以说是很无聊了。“我要追求绝对理性,但我最后发现我也是人”,这个中心并不坏,向我们展示大侦探也有脆弱的内心,这也并不坏,可是神夏不是已经玩过了吗?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了啊。再加上,波洛下了火车以后突然又回到了初始设定,再次开始爆发对称强迫症,好像东方快车的旅行带给他的灵魂震撼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这样的话,他之前的声嘶力竭又算什么? 高冷干练、邪魅狂狷的侦探固然是极好的,但要看这些难道我不会直接去看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有魅力又不意味着每个侦探都非要搞成福尔摩斯。波洛的魅力就在于他浮夸做作的举止、客套啰嗦的谈吐。那种滑稽自恋的外表和智慧温情的内心之间的巨大对比,是多么激烈的反差萌啊(多说两句:这种人设是非常精妙的。第一,反差萌。第二,增加趣味性,原著里各路英国人花样鄙视这个“法国佬”简直是活灵活现,笑点百出。第三,其实这也是波洛的一重掩护,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啰嗦可笑的胖子,他靠着这种人设让所有嫌疑人证人放松警惕,套起话来如虎添翼。)把这些都抛弃掉,那还是波洛吗?当最后波洛威风凛凛、长大衣雪中飘舞、声嘶力竭地质问凶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完全崩溃的,这根本就是一个假的波洛!原著的结尾是波洛轻描淡写地提出了两种结论,然后问同伴选哪一种。同伴会意地选了错误的结论,不动声色地放过了所有人。这种含蓄而温情的英式作风,真的比改编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他的方面:波洛以外的人物改编塑造算合格。主题挖掘没啥新意。某些镜头挺不错(杀人那段像《亲切的金子》,最后晚餐的构图也很美)。推理不合格。原著的亮点是出现了大量极度醒目并被多人证实的过分完美的线索,这些线索却又互相对不上号,最后引向一种惊人的解答。电影只是急急忙忙地把线索扔出来,连分析都懒得分析,再搞点打斗就结案了。我觉得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根本get不到推理的精妙之处。最可笑的是电影给出了原著中波洛的10个问题列表,然后没时间解答直接结案,请问不解答给问题干什么?红衣女子的背影有何深意?案发时间是几点?死者会不会说法语等关键问题全部直接忽略。那么这个案子哪里还有推理可言啊?
最后还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想说下。虽然我看的是国外版本,但电影里的那位俄国贵妇人princess xxxx中文版似乎翻译成了xxxx“公主”。我觉得这里princess翻译为公爵夫人更合理一点。第一,原著的中译本就翻作“公爵夫人”。第二,我记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权威中译本里prince myshkin也是翻译为梅斯金“公爵”的。 ------------------------------------------------ 更新一点: 看了回复有人表示电影就是要改编,原著党不要太纠结原著。我想回应一下这点: 我一点也不反对改编,但我反对既不巧妙也没有意思的失败改编。我不要求电影和原著一模一样,但是我觉得比如说可以保留原著神髓,对波洛性格的某些方面作放大和创新,另一些方面淡化;又或者既然导演擅长莎士比亚剧,不如专心搞群像,刻画每个人的内心矛盾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什么的。而波洛只要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然后稍微卖卖萌就可以了。在我看来以上可能都是比该片更聪明的改编方式。《神夏》基本就是走第一种路线,我刚才特地去看了看神夏前几季的评论,基本上原著粉也很满意,没看过福尔摩斯的人也说好看。神夏里的夏洛克和原著里的福尔摩斯并不一样,但是很少有人吐糟这一点,因为它保留了原著的神髓,放大了福尔摩斯的一些方面(比如自恋啊,drama queen啊,冷酷面具下又有温柔的心啊什么的),弱化了另一些不符合现代观众品味的方面(比如严肃沉闷)。夏洛克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福尔摩斯,但他仍然保留了福尔摩斯的内核。而这版的东快好像原著党也不满意,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也有很多吐槽不好看的,那就很难说不是导演的问题了。对于原著党来说,这个波洛跑偏的方向有点奇怪,就好比说你改编红楼梦,淡化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强化她的灵性诗意,原著党应该意见不大,但是你把林黛玉的性格改得像孙悟空,原著党就很难不吐槽了亚。 还有人说东快人人都知道结局,怎么拍都会有人骂了。我想说世界上没有烂题材(而且东快根本不是烂题材)只有烂片啊,福尔摩斯被影视改编过200多次,照样可以推陈出新重掀热潮不是? 哦,还有说“这虽然不是波洛可也不是福尔摩斯啊”的同学们,我的意思是这版的波洛严重福尔摩斯化了,我并不是说这真的完全就是福尔摩斯啦。
文| 谢谢你们的鱼
我个人非常热爱阅读推理小说和推理相关的影视剧,而这一爱好源自于小时候那部经典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对我的启蒙,记得当年真的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观看这部电影,顺便也就彻底迷上了一个叫波洛的比利时侦探,这个风趣幽默、巧舌如簧、矮矮胖胖的侦探在我心上的地位真的不知道比福尔摩斯高出多少。
也就是出于对于这个侦探的喜爱,我逐渐接触到了阿加莎的小说,从《无人生还》、《罗杰疑案》到《ABC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等等,推理女王的小说几乎可以说是部部精彩,即使现在读来依然惊世骇俗,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然还是波洛。不过非常可惜的就是除了英国一直在拍摄大侦探波洛的剧集以外,你真的很少能找到近20年有关这个角色的电影作品。
不过,即使这样,当《东方快车谋杀案》确定制作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我也没有很强的兴奋感,因为除了《罗杰疑案》之外,这可能是阿婆最难拍摄的小说作品了,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有关于列车房间和时间的大量推理内容,这些对于一个影院观众来说难免产生巨大的观影压力。
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的翻拍版其实本人就不是特别喜欢,虽然还算忠于原著,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文学到影像的转换,而结局揭秘的段落远远没有《尼罗河上的惨案》以及《阳光下的罪恶》来的畅快淋漓。
反倒是2010年英国剧集中的90分钟版本带给我了一次饱满的情感体验,结尾部分的演技大爆发和原著以外的原创部分都让人非常惊喜,你在观看的时候很难不被最后的段落打动。而某种程度上,大卫苏切特版的波洛才是最完美的波洛。
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怎么说呢,就是如果你觉得2015年三谷幸喜编剧的日本版是一个闹剧的话,新版绝对是一个史诗级别的闹剧,你仿佛并不是在看一部大师级推理小说改编的电影,而是一期毫无角色火花的《明星大侦探》。
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完完全全没有任何存在必要的翻拍电影,它就像去年的《宾虚》,你既看不到当代人对于过去故事的全新理解,也看不到对于原著的尊重,更看不到一部电影应该承载的观赏性。
导演肯尼斯布拉纳非常自恋和自负地把一副好牌丢进了阴沟里面,让人严重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特别讨厌阿加莎的小说和波洛。
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从剧作、表现形式、视觉风格、角色塑造都非常失败的改编电影,而罪魁祸首还是那个不断给自己加戏的导演兼主演肯尼斯布拉纳。再几乎所有的关于波洛的小说中,波洛虽然是故事中戏份最多的人,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他是我们读者眼睛,他是故事的线索人物,他的出现不是为了抢其他角色的风头,在这一点上,1974年和2010年的版本都很好地尊重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伟大的肯尼斯布拉纳完全不想尊重这一点,他希望整个故事的线索人物、戏份最多的人、主角都是自己,他给了自己一个超长并且没有意义的前戏,然后在侦破过程中不断压缩着其他人的戏份,片中大量展现其强迫症的一面的情节更是对于故事本身毫无作用。
其实,对于肯尼斯布拉纳来说,这就是属于他的个人秀,连福尔摩斯都不敢这么戏霸的个人秀。
不过,最让人气愤的还是,他演的那个角色根本就不是波洛,可能是老年柯南,可能是英国版御手洗洁,可能是胡子滑稽版的低配福尔摩斯,但是绝对不是我们伟大的比利时侦探波洛。
肯尼斯对于波洛的演绎可以说是很荒谬了,从那超长鼻毛冒充的胡子到毫无特色的表演细节,都完全看不到波洛的影子,甚至还比不上日本版中那过于装腔作势的野村万斋。波洛是一个时常被人认作是法国人的比利时小老头,而肯尼斯的表演完全就是在呈现一个装逼成瘾的处女座英国中年男子。
你连角色都演绎不好居然还有脸在访谈中说自己对原著多么了解,鬼才相信呢好吗!
然后,影片另一个相当可笑的地方就是那种既不像舞台剧也不像电影的表现形式,每一次要展现角色情绪的时候,镜头的移动总是会留出一个仿佛演员在等导演说action的气口,感觉就像是舞台剧演员在等待舞台的追光出现一样。这样的“请开始你的表演”的段落充斥着全片,显得愚蠢至极。
而导演仿佛是完全不懂列车的镜头应该怎么调度一样,放上了大段大段的俯拍镜头,让观众连配角都没有记清楚的情况下看着一群人用头顶演戏,拉斯冯提尔在《狗镇》中都不敢这么玩好吗!
最可笑的还是导演自恋的同时流露出来了相当的不自信,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头到尾毫无存在必要的CG镜头,毫无处理必要的雪崩场景,莫名其妙的追逐戏份还有反复出现的甜腻的煽情配乐,这一切并没有在娱乐性上有什么加分,而是显得影片更加的支离破碎,思维混乱。
当然,以上那些都谈不上失望,因为我原本也没有期待太多,影片真正让人失望的是根本没有被导演拍出来的群戏。之前本片的宣传的时候就提过这是一个累计有几十个重要电影奖项的演员团队,每个人单拎出来都是可以单打独斗的实力派,但是影片最终呈现的只有他们之间的尴尬而已,可以在一部电影中浪费这么好的顶级演员阵容,除了乔治克鲁尼当年的《古迹卫士》就是本片了吧。
哦,对了,你们期待的强尼德普一如既往得糟糕,没想到这一次出现了不到10分钟依然贡献了这么阴阳怪气毫无情绪可言的表演,看来被下的降头还是没有被去掉,要不要去《演员的诞生》和刘烨切磋一下?
总之,本片是一部你完全没有观看必要的改编电影,如果你喜欢以往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影视作品,喜欢阿婆的小说,喜欢大侦探波洛的人物形象,请当这部电影并不存在,谢谢!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05 期 文章,酱油德普。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看得昏昏欲睡,没有想得那么好。然后下一部尼罗河惨案🌚
1.据并不可靠的消息,当年导演请约翰尼·德普演《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时候,德普听说有“床戏”,连剧本都没看就答应了。2.下次你还是坐船吧,坐船可以活五集,坐火车只能活半集。
虽然很多bug但是最后一幕节目最后的晚餐看到cry
众筹不让导演拍《尼罗河惨案》能成么?
事实证明,演技好也拯救不了自恋型自导自演各种加戏。风光浓浓的CGI痕迹,反倒让整体非常廉价。至于那个被各种吹的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只想说当年的条件Lumet都敢挑战局促空间里的群戏,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就是让人看到Lumet多牛吧
很好看啊,画面很美,配乐很赞,差点看哭是我泪点太低吗……
仿效《最后的晚餐》那一幕构图的高潮戏真美
一定要问三遍的是:为什么不让Depp演Poirot!为什么不让Depp演Poirot!为什么不让Depp演Poirot!
第一次看70mm放映,可惜演员之间没啥化学反应,表演都压着,为低调奢华而减小表演尺度,实际上并不细腻反而大家自己都摸不着头脑,几段有爆点的也都压在了导演饰演的男主角身上,然而此君一咆哮就穿越到了莎士比亚剧场……
非常典型的KBTC风格,几幕黑白镜头很有罗密欧与茱丽叶的调调,所以其实并不算原汁原味的改编,说是“作者电影”更恰如其分。审讯戏的平行剪辑太出彩,高潮段落酷似《最后的晚餐》的构图一出,惊起我一身鸡皮疙瘩。肯爷或许不是最好的storyteller,但不可否认他是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
《尼罗河上的惨案》超长预告片,一次中庸却有趣的改编,结局毫不意外泪点还是被击中,用自己的方式找回正义时的大快人心,真凶揭晓时的怅然若失,连同摄影配乐都值得玩味,肯爵舞台剧功底尽显,大侦探波洛是最可爱的强迫症,比利时口音很喜感,群戏不及老版,感叹Michelle Pfeiffer美人依旧爆发力惊人
强尼戴普死了以后我就睡着了
一集柯南 都比這個精彩得多!
以前没看过原作也没看过其他改编,看这个主要感想是“原来这就是ptsd互助小组外出团建”……
前版我看过五遍以上,剧情滚瓜烂熟,然而这版真的完胜!画面随意截皆可成画,外景更如油画一般。氛围渲染简直不要太棒,整个人都哭得停不下来。画面和故事深度都到位了。而且在尊重原著人设的基础上强调了波洛设定的一些小细节,为主旨服务的同时又不失原著本身带的小幽默感。可以打满分!竭力推荐!!
结尾完全意外地感动到唾泣,更加意外地随着片尾音乐哭到不愿起身。这一刻完全体会到了导演说的,对错之间的中间地带,该怎么去面对,波洛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而那些受过伤害饱经折磨的人该如何发声,则是这个80多年前的故事在今天的意义。米歇尔最后的演技无可挑剔。
我一直以为是Johnny Depp 演波洛……
肯尼思布拉纳结尾的那段长对白,真是演技大爆发时刻,非常动人,米歇尔菲佛接下来那场也很出色。也是因为这两场戏,让我对整部影片的观感都改观了很多。
太平庸了 德普在海报最大纯属骗钱
根据经典电影翻拍,整体不错,推理性很强,就是德普死的早了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