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两句比较喜欢的台词
1.You know what my philosophy of life is? That it's important to have some laughs, no question about it, but you gotta suffer a little too' because, otherwise you miss the whole point to life. And that's how I feel.
2. Just let me say one thing. My uncle Sidney - lovely uncle, dead, completely - used to say three things. He used to say: Acceptance, forgiveness and love. And *that* is a philosophy of life: Acceptance, forgiveness and love.
2 ) 无营养影评
偏向于叙事的电影。
跟Woody Allen更早期的比起来,其实还是蛮大区别的。这部电影的他尽管还是唠唠叨叨,但是基本没有晦涩难懂的政治、哲理类的讨论。(至少没有中文字幕我还是看懂了绝大部分。)
Danny Rose一直风尘仆仆,为表演出心出力,他发掘的人还是相继离开他,另觅出路。他还要为他培养的演唱者哄女人,还要为这个女人冒那么大的险,真是很符合描述小人物电影的一般规律---悲剧再悲剧,怎也挡不住。但是结局居然有点温情的成分。
除了主角本身还是很Woody Allen之外,其实这故事不是特别的他的风格。
3 ) 路边的爱
<图片1>说实话,我这真没看懂伍笛想要表达什么,.....也许是对与纽约街景和百老汇本身的致敬吧....<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
4 ) 这是伍迪给孤独患者的一首诗
看完《丹尼玫瑰》,我想起了杨德昌的一句话,电影让人类的生命长度变成了原来的三倍。
电影虽然可能只有短短的90分钟,但对观众的影响,却是在这90分钟之外,更可能是900分钟。
这句话用在《丹尼玫瑰》上,真的太贴切了。
看完电影之后,我陷入了一种情绪之中。
但同时觉得可笑的是,我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学理科的人,文字之流对于我来说其实并不擅长,而本应理性的我,却偏偏喜欢上了用感性去发言。
我觉得,《丹尼玫瑰》是伍迪少有的感性代表之佳作,我打心底里给这片五星。
伍迪的电影,基本看了一大半了,主题大多都是在爱情和道德之间游走,而且总是充斥着大量的讨论和思考。但在《丹尼玫瑰》中,我却看见伍迪少有的回归到了一种非常朴素单纯的感性表达之中。
如果说其他作品的伍迪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丹尼玫瑰》里的伍迪,可能更像是一片温柔克制的湖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柔情似水的伍迪,或者说,跟伍迪那永远不变的碎碎念比起来,里面的老头更可能是一个孤独的人。
用电影里的情节来说的话,大概就是:
作为经纪人的danny总是在倾尽自己的所有去捧红别人,最后却总是一无所获,被人弃之而去;
danny捧红了无数的名人,最后感恩节却还是只能和一群我们称之为无名之辈的路人演员过着孤独的感恩节;
哪怕danny最后成为了百老汇里最出名的经纪人,却也依然只是上流社会茶余饭后的有趣谈资。
明明这是一个关于孤独患者的悲情故事啊,但是却被别人形容为最有趣的事情。
电影里的danny,他也已经习惯了身边人的不停离去,习惯了没有朋友,习惯了独自一人。
哪怕tina最后跟他道歉并希望成为朋友时,他也觉得现在的自己真实倒霉透了,不敢接受这一份道歉和友谊。
还好,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天,伍迪温柔的让danny勇敢的跑出门外,追上了tina,并邀请她一起度过感恩节,此情此景,给这会儿的冬天带来了一丝暖意。
最后伍迪和米亚法罗的这一幕,也让我想起了《安妮霍尔》里的最后一幕,艾维虽然失去了安妮,但他在自己的剧本里为相似的两人角色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些类似的结局的处理,让我坚信无论如何碎碎念,无论如何吐槽讽刺,伍迪还是那个有着赤子之心的柔情之人。
然后,剧情仅仅如此的话,《丹尼玫瑰》还不一定能值得五星。
伍迪很聪明的使用黑白画面,更是让电影具有一种非常耐人寻味和意味悠长的质感。很多画面的构图非常有美感和诗意。
更重要的是,电影的画音结合,配合着温柔的剧情发展,达到了一种非常和谐的默契。伍迪的很多作品里,其实是有点喧嚣的,甚少安静平和。但在这里,很多画面,很多配乐,都在传递着一种“遗世而独立”的美感,一些人物的特写,让人物内心跃然而现。
伍迪和米亚在车里相顾无言,跟《花样年华》的经典一幕非常相似
主角三人被安排在了右下角,左方的人群和此时被抛弃的伍迪形成了强烈对比
伍迪独自一人去看望刚被他坑完的朋友,然后从医院里缓缓走出的一幕,天空正在下雨,伍迪从远方缓缓走来,诉说着愧疚和无奈
电影结局,伍迪追上了米亚,并邀请共度感恩节,此时远景构图,天空正在下雪,路上行色匆匆,凸显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寂寥,同时也让人感觉这个下雪的冬天有着一丝暖意
可能因为我也是跟danny类似的人吧,所以看到这样的片,感觉就像是在看自己的故事,也是在直面自己的内心,然后,也就更容易地陷入到一种不可言状的情绪之中。
这部《丹尼玫瑰》,我觉得是伍迪献给孤独患者的一首诗。
5 ) I don't think that would be such a great idea
之前总以为似乎只要看过一部导演4到5部片子就算是对其很熟悉了,斯科塞斯、诺兰、蔡明亮、今敏,莫不如是。然而Woody Allen似乎完全不适用法则,老爷子实在是拍了太多片子。
全片一开头通过一场餐厅内的交谈来引出Danny Rose这个角色,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只为自己艺人着想,一心一意服务于他人的非典型性Woody Allen角色。
可以说全片前半段没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其原来片子的一种翻版,以风趣代有趣,用喋喋不休的对白替换剧情场景的推进。直到Tina的出现,我一开始下意识地以为全片会又像Manhattan一样,Allen所扮演的角色会再度喜欢上自己朋友的情人(也的确再一次是以情人身份出现)。而且随着剧情推进,Allen被众人所误会也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猜测。工厂漏气那一段真的太好笑了。
直到最后众人齐聚一堂,表演完美落幕,艾伦突然被解聘之时影片显示出了其特殊之处。心灰意冷的Allen并未得到很多镜头来获得观众的同情,他前去医院给朋友说会替对方支付医药费时更像是对自我的一种安慰。直到这个时候忽然觉得Danny Rose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我自己也有过Danny Rose的这种失意的感觉。此时已经距全片结束没有很久了,心里很是急切想知道Danny Rose到底会怎么样,他会怎样去面对事业上的挫折,结果导演硬是只讲Tina怎么和他人分分合合。当看到梅西百货游行时的充气人偶时,导演、Tina、观众总算都同时想到了那位可爱卑微的人。
其实当Tina敲响的门时心里还是有些期望两人可以走到一起,虽然这样的话剧情会很俗套。Danny Rose用自己的眼神表达了自己的无奈,没有怪罪,没有苛责,有的只是一句对自己窘迫现状的调侃。全片最后处那场街道追逐戏真真的拍出了纽约的美,纷飞的大雪下他追上了她,轻轻拍了拍肩,道一声原谅,相携而去。感恩节就是这么简单。
黑白色的摄影风格使得本片显得诗意很多,其实本片正正经经的只讲了Danny Rose的一件事,但却丝毫不影响这个人物的真实性。Broadway Danny Rose这部片论整体性真的只在7-8分的水平,但就是结尾这出感恩节的戏让人看完一整天都还晃不过神来。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能有机会面对这番经历,识得Mia Farrow般的美女子;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能诚诚恳恳以己之心对待他人;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能在学会爱与不爱之前就有一颗懂得宽恕的心;我希望自己能是Danny Rose,在开门的那一刹那有勇气说出那句“I don't think that would be such a great idea”
6 ) 亭子间的三明治传说
在《奇招尽出》中,伍迪·艾伦让丹尼·德维托饰演一名“死抱着由其亲自捧红的作家大腿不放”的经纪人,并对其竭尽嘲讽之能。所以,当看到他本人在《百老汇的丹尼·罗斯》里以一个“落魄演员经纪人”的形象出现时,难免会感到有些不适。
这个名叫丹尼·罗斯的经纪人简直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他为旗下的艺人争取表演机会;他教他们如何更好地取悦观众;他为他们的利益挺身而出;他替他们打马虎眼;他甚至还会为他们做心理辅导……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信奉着“接受、宽恕和爱”的人生哲学,将向上攀爬的过程看做是一种享受,并且,他坚信在生活中,欢笑和苦难缺一不可。
人们把丹尼·罗斯视作是“百老汇活着的传奇”,他在片中最豪迈的一句台词是:“作为你的经纪人,我不得不说你的问题很严重,但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那么我就为你操办吧。”电影的重点,是丹尼和他手下一位意大利歌手卡诺瓦之间的轶事,而有关丹尼·罗斯的抱负和情怀,大多是通过他与蒂娜之间的对话交代的(蒂娜是卡诺瓦的情妇),作为一个由伍迪·艾伦亲自扮演的角色,丹尼·罗斯的积极乐观和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悲观的神经质知识分子”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了安抚卡诺瓦的心绪,丹尼·罗斯答应替他去劝蒂娜出席卡诺瓦的演出。丹尼·罗斯甩着手里的车钥匙三步并两步向车子走去并前往蒂娜的住处,此时节奏明快的配乐像极了尼诺·罗塔在某部费里尼电影里的小曲,给人一种略带滑稽又满怀憧憬的体验。
在一场闹剧之后,电影也因为卡瓦诺的摊牌由轻松变得沉重起来。一个多次被艺人“抛弃”的经纪人,又一次遭遇遗弃,但这样的日子他早已习惯,他有自己的理论:“人们害怕自己开始的样子,所以他们选择离开。”一个屡败屡战的男人出现在这里,多少让习惯伍迪·艾伦的人有些无所适从,这部电影无论是配乐还是人物遭遇都有一种《卡比利亚之夜》的感觉,只是主角从天真的妓女,变成了一个“老好人”式的经纪人(两者还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
当蒂娜出现在丹尼的门前,伍迪·艾伦做了个让人永世难忘的表情,印象中,伍迪·艾伦以这种表情出现在电影里是少之又少,印象中在《罪与错》最后的宴会上面对那个“很有野心”的女记者也出现过同样的表情。而两次的对象,很巧,都是米亚·法罗。
电影最最出彩的地方,当属结尾,音画结合极佳,愧疚与宽恕,于此终于完成对话。老伍迪一直可以把电影的结局拍得很暖很甜,但是从来不腻。
2014.02
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746751/ 7 ) 经纪人的工作就是让自己失业。
《丹尼玫瑰》
《丹尼玫瑰》讲述的是喜剧明星和其经纪人的故事。伍迪在电影中扮演热心的喜剧经纪人丹尼·玫瑰,他与落魄的喜剧明星们相依为命,照料他们,安排他们工作。可当这些喜剧明星开始走红的时候,他们常常把最初帮助他们的经纪人换掉了。
伍迪本人也是这么做的,在拍摄《傻瓜入狱记》时,他还要参考制片人的想法,但随着他的信心逐渐增长,他不再依赖他们的看法了。“杰克·罗林思常常说,经纪人这一职业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的工作越成功,他的客户就越不需要他。起初的时候客户就像刚出生的小鸡一样不知所措,但当他逐渐强壮,声名鹊起,工作邀约不断,等到他经验丰富起来,对艺术越来越自信,就不再需要经纪人了。经纪人的工作就是让自己失业,在演艺圈,经纪人被解雇是很常见的事情。”—伍迪·艾伦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伍迪的电影时长都非常短。(文章结尾附录电影时长表)对此,伍迪认为这和导演天生的生理节奏有关,每个人感受事物的节奏是不同的。“对于我来说1小时40分钟就已经很长了,一旦超过了那个时间,我就没东西可讲。导演的作品反映着他的节奏以及新陈代谢。”《丹尼玫瑰》整个故事非常简短,只有84分钟,一个小时多一点就讲完了整个故事。电影小巧、聪明,非常流畅。镜头从一家餐厅开始,由聚餐的一群喜剧人讲述传奇喜剧明星经纪人丹尼·罗斯的故事。气氛愉快而轻松,就像每一个我们在饭桌上兴致勃勃谈起的有趣故事一样。《丹尼·玫瑰》是一部简短、有趣、完整的电影。可惜伍迪坚决走了故事片的路子,不再在电影中拍那些让人兴奋的无厘头喜剧小段子。此时的伍迪更渴望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不希望用间歇性的无厘头喜剧段子破坏故事剧情的流畅性,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伍迪第1部导演作品《傻瓜入狱记》时长:85分钟
伍迪第2部导演作品《香蕉》时长:82分钟
伍迪第3部导演作品《性爱宝典》时长:88分钟
伍迪第4部导演作品《傻瓜大闹科学城》时长:89分钟
伍迪第5部导演作品《爱与死》时长:85分钟
伍迪第6部导演作品《安妮·霍尔》时长:93分钟
伍迪第7部导演作品《我心深处》时长:93分钟
伍迪第8部导演作品《曼哈顿》时长:96分钟
伍迪第9部导演作品《星尘往事》时长:89分钟
伍迪第10部导演作品《仲夏夜性喜剧》时长:88分钟
伍迪第11部导演作品《西力传》时长:79分钟
伍迪第12部导演作品《丹尼玫瑰》时长:84分钟
对于表露柔情这件事,伍迪·艾伦总是十分谨慎。他几乎不会喜欢上他电影中的任何角色,常常见缝插针地在台词和动作中讽刺他们。然而正因如此,在满是嘲讽的语境之下,偶尔的一点温情不仅不落俗套,反而显得格外温暖感人。那一点温存,仿佛是一个与生活搏斗之人疲倦后,一瞬间的妥协与和解。
呀!这个结尾。跟四百击一样跑,跟《曼哈顿》一样“要给他人一点信心”。不过这个甚至更好一些。似乎在这里伍迪艾伦还是相信“善恶有报”的,到了之后《罪与错》甚至之后的《赛末点》就完全不是回事儿了。看一个人作品的变化,揣测他当时创作的心境,真是很有趣。
黑白片。结构甚美。老头创作鼎盛期水准一贯很高。《甜蜜与卑微》可以看做这部片子的变奏,而伍迪艾伦扮演的经纪人式的人物再度于《独家新闻》中出现,他们讲着同样的口头语。
看他第二次为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像个刚恋爱的年轻小伙一样奔跑,这次的这个女人跟他同居了十年。剧本设定太简单了,感觉好像是预算不够了故意减下来的。米亚终于演了一个跟以前的她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
3.5;伍迪老头说他最爱下雨,在雨色苍茫中踽踽独行,在飞舞的雪花中勇敢地追上去,在一次次失败中拾起自己的人生,无论怎样失意,总有一个人突然就懂得了你的全世界并心心念念。再次讲述一个小人物故事,结构很棒,每个人提供的“段子”拼凑成一个并不真实的Danny Rose,却最终成为传奇。上台前3S:“star、smile、strong”。
黑白画质更显唯美与自然,细节设计上的处理依旧那么完美,现场演唱的片段活力感十足,每一句台词都蕴含着不咸不淡的幽默感,而最具观赏性的还是在于老爷子的精彩表演;他不仅仅是一位知名的导演,更是一名优秀的演员,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无辜的表情配上絮絮叨叨的台词,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就这么被塑造了出来,看伍迪·艾伦的表演真就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汇集了前期的搞笑和之后的探讨,其实从《仲夏夜性喜剧》就有兆头,开始走向小品风格了,特别是结尾,让我想到了《安妮霍尔》和《曼哈顿》不过最后却是圆满结局。接受,宽恕,爱。——《丹尼玫瑰》
居然完全没有认出米娅法罗,太颠覆了~
伍迪·艾伦难得塑造了一个除了聒噪之外还十分诚恳的人物。米娅·法罗则几乎全程带着墨镜,所以观众很难判断她的情感转折,这也是全片最神秘莫测的地方。
最亮笑点:“我叔叔是布鲁克林有名的糖尿病患者。”
像是做了两场梦,前一场是明知道目的地触手可及却始终到不达的遗憾,后一场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人只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
相比于前作《西力传》的深刻炫技,丹尼玫瑰显然只能算作一部小品,但餐桌谈资,能这般随性自如,依然算是保持水准之作。此外,从上部对爱的大肆褒赞,到这部的温情脉脉,没法不让人猜测,这一切应该和米亚·法罗有关。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尖酸刻薄玩腻了,也该换换路子了。
小人物的悲喜剧,最后一场戏一群“注定不会成功的艺人”与这个啰嗦的经纪人坐在一起过感恩节的时候,不止是蒂娜,还有我,我看到了什么?一种难以言状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胜过《曼哈顿》的结尾给我的感动。艾伦和米亚法罗还愿意想起这场戏吗?
早期的纯喜剧作品之一,虽然不像他的代表作那么Woody-Alleny,但是非常轻松搞笑,而且是我看过他演出较精彩的一部,因为演的是一个不是他(纽约上东区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却很熟悉(Woody曾一度在comedy club演出)的角色,大量的手势加三板斧的笑话再配上他最熟悉的Brooklyn Jewish accent,活灵活现。
那年伍迪心里定然满是幸福,他都不拿死亡说事儿了!居然说起爱跟宽恕了!当然这样的时候他还不忘给自己个老好人当当
总有些人或事会打乱你的生活 尽情的拥抱他们吧!
套用里边某角色对伍迪说的话“Will you shut up!” 心水的是那最后奔向Mia Farrow的一幕
老头从头说到尾,没功劳也有苦劳吧
如果我能让世界上的一个人永生,那就是woody,我希望有生之日每年都能看到他的一部电影,他之前的作品被我看完啦
温吞苦逼小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