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其实是希望能深挖一点……
想到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不知道那些受伤或者去世的家庭都怎么样了。
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较完美的美国社会,对遭受袭击的幸存者事后关怀很到位,受采访的几个家庭也都比较积极乐观。了觉得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
片子整体正能量很足,但是我真的也在等待着对罪犯的剖析(忽然想到可能是因为导演和那些骂记者的人一样,并不想看到关于罪犯的文章,感觉说多了都是在给他做辩护?无恶意讨论……)。
关于传播现场较血腥隐私图片这一具有伦理争议的事情,片中摄影师的行为也挺好(道歉并记录了他们的康复过程)。
啊忽然就不想看电影 爱国者日 了……毕竟纪录片更真实存在……
2 ) 禁枪太有好处了
我的评分:7
影评:
根据洛杉矶马拉松遭袭击事实改编的电影,场面拍得不错,也很紧张,里边亲情部分演绎的很好,借一个玩世不恭的警察的视角来演绎这个事情。
给我触动的就是影片中那个年轻的警察本来是要约女孩出去的玩的,下一秒就被这两个伊斯兰爆炸犯,直接给击毙了。所以说禁枪太有好处了,如果在中国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不是说美国警察有什么好,而是他这么年轻就直接死掉了,太可惜了。
3 ) 更好的世界
“陈述”和“反思”,是我认为作为一部纪录片应该要去做的事情,但也不是必须兼备。只要能把前者做好:【公正客观的把事件本身呈现到荧幕上】,仅仅是针对“提升了观众的认知”这点来说,就已经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了。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出一些有理据的思考,那么在可以提升片子质量的同时,也会另观众受益匪浅。
这部纪录片里是没有反思的,它只是陈述了事件的发生和抓捕疑犯的过程,之后是部分受害者从彼到此的日常。从这些亲历者身上,我感受到了很多正能量,他们都很伟大。如果范围仅限于此,即便是没有对事件之外的思考,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让我感到失望的是,作为纪录片,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过度消费受害者的遭遇来宣扬主旋律了。
【“So,we were trying to put together a picture of what had gone wrong.Who are these people? Where'd this messed up family come from? ”我们试图搞清楚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些人是谁?这个混乱的家庭究竟从何而来?】这种言论如果出现在这部纪录片里,我想接下来它应该告诉观众的绝不只是这些人姓甚名谁来自哪里。至少通过字里行间我会想到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次恐怖袭击行为;这些人都是哪些群体,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恐怖分子(因为没有成为拳击手就加入了极端组织的说法未免太敷衍);混乱的家庭是怎么形成的;极端组织是怎么形成的;和战争有没有关系;等等。可惜的是我说的这些里面统统没有提到。这种言论如果从普通大众嘴里说出来没什么问题,毕竟人们看到的世界未必是它本身的样子,而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作为一个媒体人,抛出问题却不去解读它,不管你是真无知还是装无辜,这都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华氏911》通过9.11事件,做出了对恐怖袭击、美国政策、伊拉克战争的思考。《科伦拜校园事件》探讨了平民持枪。《看不见的战争》揭露了美国侵略军在伊拉克对平民百姓进行屠杀,并谴责世界主流媒体进行虚假报道。一幕幕受害者的惨状让我触目惊心,施暴者的行为完全就是对生命的亵渎。在本片中,我没有看到类似的东西,【Why did we do whis story? ‘Cause we had to figure out what's next and how do we prevent this from happening.And the only way to do that is figure out who these people are.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怎么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弄清这些人的真面目】,我的槽点在【唯一】上。
我相信没有人天生就是恐怖分子。战争,难民,孤儿;性别、地域、种族的歧视,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滋生恐怖因素的导火索。更好的世界,需要越来越多心怀善意的个体和单位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就算有生之年也很难看到世界和平,我还是坚信我们的后辈总有一天会享受到世界大同所给他们带来的美好。
4 ) 向死而生,HBO不仅有黄爆美剧也有纪录片
感谢 Rachel 和 卡啡 纠错,已更正。
之前在《晓松奇谈》上有看过一个介绍HBO(全名:Home Box Office)的广告,男主主角分别打电话给父母和闺蜜,说自己的试镜过程,说者一脸眉飞色舞,听者越听面色越凝重,问:“你不会上当了,要拍三级片吧?”
主角答到:“不是,你想多了,我要拍HBO了!”
然后两边再一起尖叫起来”哦,真的吗?HBO?你确定吗?太棒了,那我们要庆祝一下。“
虽然广告有点恶搞,但也说明HBO影片一个风格,那就是影片无下限,只有你没想的,没有他不敢拍的。但做为一个收费频道,如果只有简单的黄暴,想吸引选择广口味刁的美国客户也是不可能的。
1972年开播,几十年的运作,大量优质美剧成就了“HBO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代表作有《血战太平洋》、《兄弟连》、《黑道家族》、《欲望都市》、《冰与火之歌》(马丁老爷子钦点由且只能由HBO拍摄),以及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西部世界》。
这部纪录片与HBO连续剧风格完全不同,是用以纪念2013年4月15日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桩爆炸案。
每年波士顿马拉松会于四月的第三个星期一美国的爱国者日在波士顿举行。这项由1897年开始的世界上最古老运动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做为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的波士顿每年在这个时候全城都进入沸腾状态。42.195公里的路上有体能极限的痛苦也有陌生人带来的感动,这也正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爆炸发生在下午2013年4月15日14:10分,普林斯顿大街终点线附近,两个由高压锅改制成的简易炸弹在人群中爆炸,相距不到百米,间隔仅12秒。造成3人死亡其中1名为中国人吕令子,一名8岁男孩,超过260人受伤,场面一片狼籍,鲜血染红了人行道。
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爆照发生后波士顿警方的迅速反映,立即拉起隔离栏杆开始救护和维持秩序,观看比赛的人群有条不紊地疏散,参加救助的群众专业度非常高,知道如何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东西如衣服和手包带子等进行止血包扎。
很多人都是每年举家前往观看,为陌生人加油,结果一家几个人受伤。一个受害者说他送到医院的时候体内只有一品脱的血。事发30分钟内有90人被送到医院,如果不是在现场被包扎过,估计死亡数量会更惊人。
波士顿环球报一个摄影记者说,当他刚到栏杆边上拍照的时候,一个警察对他说“请不要拿惨状来做报道。”他说他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代表了那些不能到达现场的民众,他说自己将受伤群众无助的样子暴露在世界面前是贬低了他们,感到非常内疚。后来他特意重新拍摄了他们康复的过程,坚强而勇敢。
这也让我非常感动,相比之下,某些国家一有事件发生的时候,拿出来大做文章的都是这类“感人事件”,越煽情越好,越催人泪下越好。而看这部纪录片,你能看到人们那种坚强不屈,那种被迫重新学会乐观生活的态度。
4月18日警方公布了两个犯罪嫌疑人照片,5小时后,两人在麻省理工大学枪杀了一个巡警后劫持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车。4月19日零点过后,在一加油站该留学生得以逃脱并跑到马路对面另一加油站报警。随后警察发现了两人并展开枪战。混乱中一人逃到车上,开车碾过另一人身体继续逃跑。从重伤身亡的肇事者身上提取指纹后发现两人是兄弟,塔梅兰·察尔纳耶夫与焦哈尔· 察尔纳耶夫,来自于塔吉克斯坦,属于极端圣战组织,弟弟焦哈尔随后在沃特顿将其擒获,他说:“我想改变这个世界,以伊斯兰的名义,炸死这些人,我将为自己的目标,伟大的使命而献身。”
观看该记录片并不轻松,绝对不会像看《地球脉动》那样带给你愉悦的观影体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它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生命并不总是完美的,谁也无法预料到何时会有意外到来,但保持一颗顽强面对生活的心,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
TED有一个叫向死而生的演讲,讲师BJ Miller大学时候被11000伏高压电流击穿手臂和脚,从此失去双腿和一只胳膊。毕业后成为一名临终关怀医师一名处方医师,帮助那些终将走向死亡的人。19分钟的演讲,讲师始终眼眶湿润,语速缓慢,可见自揭伤疤仍会带来悲痛,但给人的感觉始终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可怜的。
他以不完整躯体重新设计生活,重新认识死亡,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有过死亡体验,知道人在那个状态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成为负担累赘,不称为废物,并且活得舒适有尊严。他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带来的最大恐惧不是在死亡本身,而是慢慢死去,充满痛苦的过程。”
我们在《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这部纪录片里面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有海军陆战队退役人员,双侧截肢但重新活了下来,重新开始走,跑,开车。他们以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的给予那些截肢的受害者以精神上的救治,让他们重建生活,重建信心。
一个长辈,前几年中风后半身不遂,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都会去看望他。这两年精神状态比之前刚出院那两年好很多,虽然行动还是不方便,但头脑却越来越清醒。家人说他每天还是要抽烟,要喝点小酒。他说他不是想死,只是想在还能感觉到时候感觉,烟酒是他的嗜好,如果什么都要戒了,活活等死,还不如该干什么干什么。反正再坏的情况也经历过,我想这也许就是看穿生死,平静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但我想大多数人最后的死亡状态都不会是这两种之一。《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或者说是意义也是如此,面对既定现实,让不完整的部分成为自己生活的必须组成。即使你拒绝接受,但它依然存在,人生没有倒带,生活总要继续,与其自怜自艾成为一个负担,不如放开一切,只有真的面对不完美不完整的自己才能重新设计生活,重新开始,我们总能找到剩余生命中那个让你发光的点。向死而生,当最后死亡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跟自己说这一生没有荒废,没有虚度。
5 ) 《爱国者日》:美国人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仇恨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为了庆祝爱国者日,举行了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马拉松,正当活动达到高潮,现场一片兴奋欢呼时,先后有两枚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场面顿时陷入混乱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
2016年12月21日,改编自这一真实事件的影片《爱国者日》,在美国上映,此时距离代表右翼思想的特朗普,获得美国总统大选胜利,仅一个多月,这一勾起人们对此恐怖主义事件惨痛回忆的作品,是如此容易调动起人们对穆斯林的仇恨,而看起来颇像是在为特朗普的理念助威。
但事实并非如此,影片在展现了这一灾难事件后,传递出的不是对仇恨的煽动与渲染,而是一种对仇恨的遗忘与超越。
故事的节奏非常明快,简洁明了的交待了事件相关人物后,便进入了爆炸案的主题。爆炸引起的浓烟,瞬间扩散,弥漫在慌乱的人群中,尖叫、哭喊此起彼伏,影片用一组摇晃的镜头,营造出一种主观视角感,让人真实感受到当时的恐慌。
与此同时,影片却规避了有可能引起生理不适感的画面。此次爆炸造成4人死亡,183人受伤,17人情况危急,可谓影响甚大,但画面上呈现的只有几条受伤带血的腿,并没有过多对血腥的展现。
这种保持真实又选择性规避的处理方式,已经表露出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影片无意去撩拨人们的仇恨。
马克·沃尔伯格在片中扮演了一个临时被调去维稳的警察汤米,他思维敏捷、性格耿直、脾气暴躁,却又充满人性的善良,这是一个有着明显缺点的好人,加之他在片中相对分散,且不占比重优势的戏份,显然,这不是一个美式英雄主义的形象。
或者说,整部作品都极力回避了英雄主义的基调,在随后的侦破环节里,美国警方办案精明、能干,但也没有被神化,歹徒险恶、冷酷,但也没有被妖魔化,影片没有试图去营造出针锋相对的正反方。
常见的美式英雄主义,为了强调英雄的伟岸,常常需要去为英雄们制造一个强大的对手,因而,这样的故事,虽然有着邪不胜正的结局,却总难免会被邪恶的阴影笼罩全程。《爱国者日》表面上淡化了故事的英雄主义色彩,保持了写实主义,实则在无形中,也削弱了邪恶对观看者产生的负面作用,顺势淡化了可能产生的仇恨情绪。
在结案的最后时刻,汤米发表了一番饱含柔情,又充满正能量的感言,他说道,“爱是支持我们走下去的能量”。事实上,自事件以来,他从没有因这场仇恨制造的灾难,发表过任何仇视的言论和愤恨的语句,面对仇恨,他选择了爱,而异常轻松的超越了仇恨。
这个面对邪恶,没有超凡能力的男人,用一番爱的感言,升华了整个影片的主旨。
影片结束后,几个事件的亲历者讲述了他们的感受,他们无一例外都描述了爱与温情,而不是恨与痛苦,我们看到了互相支持的情侣,看到了积极康复的伤残者,看到了面对灾难时,人们的团结、友爱,看到了面对危机时,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正如一位当事人所说的那样,恐怖主义者夺走的并没有他们期望的那么多,同时还给予我们一些东西,一些他们意料外的美好东西。
于是,一件因仇恨而起的灾难,最后笼罩在爱的普照下,这并不是因为灾难不残酷,而是人们选择了爱,而非恨,爱是一种巨大的能力,照亮整个心灵,让人坚强无比,让人不会被恐怖主义吓倒,更不会被恨摆布,而丧失了对生活与美好的信念。
可以说,美国人用一件恐怖主义事件,进行了一次爱的教育,这种对待仇恨的态度,令人敬仰。
最近的一部温情电影《流浪猫鲍勃》中,亦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主角没有因为人们的冷漠,而产生仇恨社会的念头,相反他保持了强大的爱的能力,最后在对鲍勃的照料中,收获意外的回报,重获幸福。
爱,永远比恨更强大,如果说恨可以摧毁一切,那么爱就可以重塑一切,并让它变的更好,而恐怖主义的根源,正是来自对爱的摒弃,选择了用恨面对全世界,结果,除了毁灭与臭名昭著,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影片中,恐怖分子塔梅尔兰的妻子凯瑟琳,就是这样的典范,面对警方的质询,她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论,并用了诸如“坚强”、“美丽”、“无私”等美好的词语去形容她和丈夫的关系,然而一句“如果她不服从自己的丈夫,死后只能下地狱。”却暴露了一切,这不是爱,而是恐惧。
爱让人无畏,而不是让人恐惧。
对爱的错误解读,让这个穆斯林女人走向了歧途,最后也失去了丈夫,而她本可以用爱来挽回一切,但她选择了对恨的顺从。
美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坚持对爱的教育,也深谙这种教育所激发的能量,正如著名学者夏丏尊曾说的那样:“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首发于 电影通缉令 微信平台
6 ) 一场真实感的悲剧性“入侵”
这种极具真实感的纪录片让人的确感到很具体的力量感。仿佛就是已经进入那个时空,去体验那些悲剧与不幸。为逝者感到不幸,而生者亦更需要珍惜生命,要过值得过的生活,要尽可能保持清醒,理智,开放和乐观。这种人祸型的悲剧始于失控,始于理智,德性和判断力的失控,当理智不再发挥作用,情绪或是某种意志就占据了上锋,给予着人们意义,但那其实是一种理性的无能和智性的软弱,所以一个良性社会的构建是多么重要,在于它影响和塑造人的方式的深刻。恐怖主义,正如鲍德里亚所说,乃是这种全球化和资本扩张,文明冲突年代里不可避免的伤疤,可悲的总在于由无辜的人承受,而始作俑者,往往只需要提出道德上的号召或批判即可。大概,唯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当一切人承担起一切人的责任和命运的时候,才能有答案。
而影片毫无疑问也拍出了温度和人性里那些美好的部分,以及间接展现了这个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确具备的那些具体的关怀和集体的良知。
7 ) 《马拉松:爱国日爆炸案》影评
最近真的是懒到爆炸了 周四周五看的 周一才开始码字 不过真的是部好片。
*先说槽点 片中设问了为何这两兄弟一步步走向恐怖的深渊 但其实片中根本没有讲清楚。
*再说泪点 1.其实从拍摄手法或画面构图来讲 相对于BBC的大制作 这部片简直是很随意的“非专业”制作 但却是那份真实感更震慑内心;2.每每看到夫妻或父母与儿女之间 都由健全人变成残疾人 一路相互扶持的画面 真的很感动 感动于不离不弃 在那样的境地都不放弃彼此的那份儿心。一向最深的是一个爸爸在面对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痛苦无能为力时的那份悲痛;一对情侣在男生变成了残疾人之后女生的那份扶持理解于不离不弃 都让人动容。想起这段话:一个人仿佛是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毛姆《人生的枷锁》。也许随着风雨的洗礼掉落了一两片花瓣 但那朵花开得更用力了!
感叹于以下几个方面:
1.警察们的献身精神。虽然每个国家的警察和医务工作者们都会这样的奋不顾身 但当看着这样的纪录片 身临其境的感觉危险就在我身边时 我的第一反应是逃离 所以看到他们却向爆炸点跑过去营救时 心中不免充满无限崇敬之情 更真实的记录给人内心的激荡更大。
2.国民的急救知识。很多受伤的人是被周围的人救助的 几乎所有人都幸存了下来 国民整体的急救知识非常完备。
美国的医保制度真的亟待解决。在这样的恐袭中受伤的人的假肢装配都需要自己花钱去医治 也是让大家惊讶的一点。
3.三年过去 有多少人缅怀?首先 与911事件尽人皆知不同 这个事件的新闻量真的不大 不知是国内没有报道还是自己没有关注。其次 不管是国内国外的恐袭或自然灾害 大家总是在当下沉浸悲痛 过后除了受害者与经历者这件事儿大多就无人问津了 而通过此片和片中的每个人有活动其他人都来参加 包括三年后的再次起跑 我看到的是美国人没有忘记这段历史 当然我们也有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缅怀 但非战争类的缅怀总是有点流于政治的层面。
一部真的适合于大荧幕看的片子~
8 ) 观影《爱国者日》
以纪实手法反映波斯顿恐怖袭击事件,给人以真实感。电影规避种族、移民等问题,而是着重表现受害者、警察包括罪犯在事件前后的生活轨迹,表现波斯顿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态度,尤其是通过细节为观众勾勒了一座安宁祥和的城市风情、美好的爱情和温馨的亲情。用反衬的手法令观众对美好的人们遭遇的不幸给予深深的哀叹和惋惜:一对年轻夫妇双双截肢、麻省学院门外执勤的年轻警察、一警察为罹难孩子的遗体守夜等等,都引发观众的唏嘘,从而感受恐怖袭击的罪恶。
有意思的是,导演选的演员与原型非常相像,而且,结尾让原型一一出场,特别是看到在恐怖袭击中失去左腿后带着假肢去跑完2016马拉松的受害者,非常感动。彰显着巨大的力量,恐怖袭击不会打垮人们对美好的追寻和向往。
欣喜的是,影片中有一中国留学生被恐袭分子劫持,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脱逃并报警,为警察迅速锁定、抓捕罪犯提供重要线索。
这部美式主旋律影片,并不是一板一眼的去还原和表现真实的事件,也非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谴责,而是洞悉人性,传递温暖的爱,使影片中的人物(受害者、警察)活起来,进而使城市群像活起来了。这一点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好好借鉴。
基本不出人意料的纪录片,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动人的在于题材,素材可贵,但制作只是差强人意。法庭审判受害者希望不要判处死刑的一段最为动人。
拍得很好,素材丰富,剪辑有感染力,美国式励志,充满治愈系感情力量,可以和剧情片一起对比观看
幸存者们了不起,非常感人。肇事者部分叙述不够力度。
一面是爆炸后幸存者艰辛难熬躺在病床上,坐在轮椅上,进而装上假肢从头迈步,一面是警方网罗线索锁定嫌疑,交火,搜索,抓获死不悔改的弟弟,判其死刑,两面皆触及人心,曾是充满胜利喜悦的终点,成了伤心之地,也成了站立的起点。
正好可以和《恐袭波士顿》一起看。中字百度离线:magnet:?xt=urn:btih:1ec262c65231bb608a244a6de3dd511bbf409ce9&dn=
消灭绿毒人人有责!
煽情对于此片并不是贬义,如果《恐袭波士顿》讲的是追捕,本片讲的就是疗伤和治愈。丰富的一手影像资料让全片保持着丰沛的情感,眼泪从头流到尾。
真实地经历了波士顿从爆炸案发生,到全民空城捕捉嫌疑犯,到后期大家一起彼此鼓励,打响“BostonStrong”的口号,给城市注入生命力与凝聚力。这段经历,让我爱上了这个城市,哪怕她有一段触目惊心的伤疤。
我以为是沃尔伯格那部电影,没想到居然是部纪录片……
认为这部片的使命是情感向,而非理智向。它把这个使命完成的很好。也并没打算像新闻或社科类去剖析这个话题。呈现了三个伤者家庭漫长的回暖期,感觉拍出了人性。一手资料很棒啊。
声泪俱下。那些伤痛与经历没办法感同身受。不管是赞成对梅兰德执行死刑或者终生囚禁都是受害者他们各自的选择。最后站在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上的幸存者们哭泣相拥打着招呼,用他们的痛苦与坚韧告诉未来无数美好的日月:生活将会继续。有的人走出来了,有的人未必。7.6
Humanity will always shine through the darkest time. 哭崩
之前只知道这个这个新闻,看完才了解这场人为灾难背后还有这么故事。吕令子虽然出现的不多,但每次真的都是泪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医生说很多人以为截肢再安上假肢就结束了,其实不是,这是一个慢性病。对于截肢的人来说,之后要承受的比当初做一个手术难多了T_T幸好大家都还在往前,Boston Strong!
主线是几组受害者家庭的康复重建生活的过程,海报上的假肢是创伤也是三年后重新出现在马拉松终点线甚至参赛的见证。再结合第一手的触目新闻现场影像直至抓捕到罪犯的一系列宣扬美帝的伟大。恐袭固然可怕但随后的措施举动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国家肃然起敬,包括对凶手的介绍和死刑的辩驳,要死也做美国鬼吧
非常真实,非常完整~信息非常丰富全面~完整不仅体现在报道事件上,也在人物表现上~声音照片影像剪辑切换非常棒~成熟的纪录片制作,impressive
没有追问,没有思考,美国版《知音》
任何针对无辜平民的恐怖袭击都是可耻、傻缺、没人性的! 8
哭
作为一部意在抚慰人心的纪录片,它成功了
珍贵的素材,一眼就能看出女性导演的作品,温和动人。那部电影也是很良心的实景还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