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好选择的路,而不是一直在选 好走的路——《人生》观后
在今日头条解说电影的公众号看了这部电影。
比我年龄大的国产电影。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人生其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以及等待,正确的做法是——走好选择的路,而不是一直在选 好走的路。
这人生啊,值得追求的东西多了去了,失去了梦想,你还可以拥有爱情;没有了爱情,你还可以享受自由;就算失去了一切,你还是可以忠于自己。人生其实很宽广,是我们把它过的狭窄了
2 ) 几点想法
喜欢陕北民歌是从《血色浪漫》开始,总觉得歌声中有让人心神荡漾的东西和深深的厚实感,这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片子的开头很吸引人,锄头一下一下地嵌在黄土地里。
和高家林一起劳动的老伯伯也是一个亮点,他年轻时的往事也许是他一生的遗憾,所以他觉得高家林和巧珍是天生的一对。他也更能体会到巧珍真挚的爱的可贵。老爷子有一句话说高家林:“你现在就是豆芽菜,没有根!”我觉得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一语道破了所有在外漂流、打算闯世界的人的精神软肋。也似乎隐隐暗示了高家林后来的结果。
巧珍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人生在世,真真切切地爱一次足矣!虽然我从精神上赞美这种爱,从情感让支持这种爱。但是我总觉得从现实角度上来说,这种爱太伤神,也太伤人。并且不会长远。因为眼里全是爱人的影子,完全没有了自己。不过年轻的我们大都逃不过这爱的劫难,爱不需要理由。另外,巧珍和高家林之间似乎真的还需要一些磨合。这从巧珍如数家珍地讲述家里情况这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不过,我也相信爱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无法预见如果两人真的在一起的未来。
我倒觉得巧珍嫁给了爱自己的马栓似乎更加合适。尽管我看到了出嫁时巧珍纱巾上晶莹的泪珠。泪是不如自己所愿的泪,但生活也许却恰恰向幸福的方向悄悄的迈出了一小步。我这样说其实也有些许的违心,些许的向现实妥协,向完美妥协。但不管怎么说,我也不愿意看到巧珍为了给高家林一个双休日,自己哼哧哼哧地在田地里劳作。
这部片子很象早年李亚鹏和龚蓓苾主演的电影《方便面时代》,也许,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精神世界苦痛、迷茫而无奈的挣扎。
3 ) 人生
拍得就像原著一样好,结尾处理得很好,那个信天游让人感动的想哭,每次如此,陕北婆姨的信天游永远在我的梦影里魂牵梦绕。
这绝对不是一个陈世美的简单故事,它实则反映了农村成长青年的追求罢了,有些东西,有些追求高于爱情、伦理,甚至“道德”!
4 ) 简单的观后
英国文学课上谈及了乔叟笔下的著名的女权思想的“先锋者”巴斯妇。这是一位有过五段婚姻,并且仍在寻找着自己的第六位丈夫的女性形象。所以她所诉说的故事,都是跳出传统男性主权潜意识的奇葩。如此树立自我意识也是西方的“先进”思想。
影视鉴赏课上路遥编剧的1984年的电影《人生》中,有着这样的一位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她无我地爱着“知识分子”男友,愿意自己养他,即便最终面对他的负心,出嫁后的她依然执着地爱着男主人公。如此无我的爱也是东方的“落后”思想。
且不谈学者们所谓的其中长期存在的男性主权影响的结果,跳出两种思想的性别枷锁,单看两种思想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受。无疑我们更为倾向同情和怜悯后者:即便是毫无自我的爱却因为它简单执着的坚守而将我们心底的防线击垮。她将一份爱看作一身一世的寄托和企盼,于是她愿意等待,而且也相信等待。所以我们才也觉得她是那么天真和可笑。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几个刘巧珍了。人们忙碌在结束一段情感,再开始另一段旅途的游戏中,不愿意等待,也不相信等待。似乎无我的等待只是小说电视中的奢侈品,现实生活只有柴米油盐。但是不愿意和不相信却代表不了不期待、不渴望。我们面对这部电影中轻易击碎的心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没有人愿意去击碎一个美好的梦,即便每个人都意识清楚,早已明白,明日天亮,一切还只是原来的老样子。可是我们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呵护着这个美好的梦。虽然我们不相信它的真实性,可不代表我们不渴望这个梦的美好。于是,我们高喊着人人平等的“个人主义”时,我们同时却在心中小小期待着,会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无我地奉献着一切。
那个被影视鉴赏课老师打趣的女博士生去相亲的故事,其实也说明着人们潜在的期待,但是也戳中了我们在等待的臆想中的新伤口。那位“可怜”的女博士生总是抱怨着父母逼着自己去相亲的委屈,同时也埋怨着相亲的男方的各种“缺点”。在她眼中,那些男方都是不入她法眼的“人渣”,可是能打到她苛刻的标准的男人怎么可能还会在她的相亲约会中出现呢。很多人都在寻找着一个达到自己要求的人,即便整天云淡风轻地挂在嘴边“我都没什么要求,那些人就是没有感觉”。这“感觉”就是一种标准,而且还是一种相当高的标准,达不到“感觉”标准的人就自然成为了女博士生口中的“人渣”,好一点的,只是不致于沦落到那种程度的词语定义。过程中,我们似乎总是在等待别人的付出或牺牲,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变的标准尺度,衡量着并期待改变着别人的尺寸。
所以,我们期待着等待的同时,自私地忽略了自己的改变或牺牲。于是每个人都成为了名为《等待》这出戏的看客,鲜有人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所幸就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泪,感叹共同的人生吧。
5 ) 看《人生》,想人生
《人生》是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路遥是我很敬佩的一位作家,他出身农村,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的文字朴实,却饱含者对他所热爱的黄土地的深情。《人生》也是一部反应农村青年的书,电影的改编非常忠实原著。
片中的高加林在那个年代,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农村青年,他会写诗写文章,所以当上了镇上的民办教师,在当时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然而大队书记的儿子高中毕业,他就被挤掉了,他不甘心,可是他没能力改变。当他进城挑粪被人歧视恶语相向的时候,他愤恨地扔掉了粪桶,这些,对一个有志向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的人来说,是多么痛苦,多么屈辱。后来他的二爸转业回家当了领导,他进城当上记者,他努力工作,冒着危险采访,认真学习,提高自己,未来充满阳光。他不想抛弃巧珍,可是面对更好的发展机会,面对老同学的爱情攻势,他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和巧珍分手。从这一点上来说,高加林是应该受到谴责,但,试问,有几个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呢?遗憾的是,他被告发,打回农村。工作没了,爱情没了,巧珍嫁人了。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把他捧上云端后又把他踹下深渊,所以,我是有些同情高加林的。看完后,我曾经思考,高加林回到农村后会怎样?一蹶不振?安心农村?还是寻找其他的出路?也许,这都不重要了。影片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留给人深深的思索。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像在十字路口,你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
6 ) 高加林后悔了吗?
高加林家庭贫穷。在那个年代,他有高中毕业学历,这就算是寒门贵子了。他也因此当上了村里的小学老师,一度成为村民羡慕的对象!
只不过命运似乎要有意跟他开玩笑。虽然工作没什么差错,他的工作却无端被村支书的儿子顶替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种地。
经历了这次潜规则的伤害,高加林备受打击。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肆无忌惮?他也不甘心,难道自己就要忍气吞声,当一辈子农民吗?
父母四十来岁才有了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关爱有加,吃的苦头不多。虽然生长在农村,他骨子里却瞧不起农民,甚至以种地为耻辱。他所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繁华,是穿着体面的衣服,做着稳定的工作的人上人。
他那么渴望成为人上人,如今却丢了工作,只能回家种地,这让他难以接收,心中郁闷无处发泄。即使干活干到满手脱皮,他还要自残式地刨地,以表达他的愤懑。他谁也不理,默不作声,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敌人。
就在这黑暗的日子里,巧珍——这个过分好心,大字不识一个的姑娘——走进了他的生活。她像圣母一样给他送吃的,送穿的,关心他的冷暖。她像着魔了一般迷恋他的才华,她说“加林哥,以后咱们有家了,活都给我干,我让你过星期天”,她说“加林哥,你只能跟我一个人好”……
甜蜜的爱情温暖了高加林受伤的心,让他感到了世间的美好。他干活有劲了,卖力地浇水,挖地,丝毫不觉得累。他也变得开朗了,愿意跟乡邻说话。甚至,在他人议论巧珍和他的关系时,他奋起反抗,故意骑着自行车载上巧珍,穿行于村子里。在这一刻,似乎全世界都只有爱情了。
然而,有了爱情的人,还是逃不过生活的要求,以及命运的捉弄。高加林想要出人头地的想法也从来不曾熄灭。
偶然的机会,高加林在部队当大官的伯伯转业回家。伯伯的下属为了讨好上级,立即把他安排到县城当记者。由农民又重新变成正式职工,并且是在县城当记者,他倍加珍惜。有过失去的经历,他把这一切抓得更紧了。
就是在这种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中,同为记者的女同学向他抛出橄榄枝,表示可以带他远离乡村小城,跟随调动工作的父亲一起到南京工作。条件是,高加林要放弃巧珍,接受她的追求。(而她也准备踢掉现有的男友)
可怜的高加林,既没有人心险恶的经验,也缺乏坚守本心的定力,还没有良师益友的指导。毫无疑问的,城市的美好对他诱惑太大了,他放弃了巧珍,选择了“前程”。
然而正当他以为赌赢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原来,女同学为了跟他在一起,也甩掉的了前男友。这让男朋友的母亲归罪于高加林,并举报高加林记者工作是走后门获得的。这一招把高加林打回了原形,他又失去了工作,再次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终于还是因为稚嫩,因为弱小,因为迷失,连带着本来可以属于他的爱情,也一并葬送了……
7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在少不经事时,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的我完全不能体味电影中人物的不幸。而现在:现实版本的高加林却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这多么让人意外呀!
回想高中岁月,我所在的班级也有一对情侣,我个人认为他们将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世事无常,那位男同学顺利考上了公务员,也许出身农村的他承担了太多的家族梦想,为了能进一步往上爬,他很理智的选择了当领导的上门女婿。这一切对于我的那位女同学来说无疑是残酷的,所谓的爱情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她最后发现她所爱的男人只对权力感兴趣,而对于恋人来说是可以随时牺牲的。这无疑会对那位女同学造成巨大的打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遇人不淑是最大的不幸。一个女人的十八岁到二十六岁是她人生中最为宝贵的年华,而身为公务员的他却不知道去珍惜!
他或许有他的苦衷:我曾经和他在QQ中交谈过,他对我说,当公务员是在不断的受气,我当时安慰了他一番。可我万万没有想到他会做出如此的举动,来使自己不受气!他太不珍惜他所拥有的爱情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便是人生!
由此向前推五十年,当年的南下干部群体当中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与山东老家的妻子离婚,在浙江重新找一位新妻子。身为南下干部后代的我,对于这事当然是知道的,而且我更知道这一换老婆的举动进一步影响了南下干部的仕途和人生命运。可惜的是:在我所知道的南下干部换老婆的例子中,换了老婆的南下干部反而仕途顺利。这也难怪: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完全陌生的南下干部来说,娶一位当地女子为妻无疑是最快适应的途径。更何况:新娶的妻子往往是有文化的女人,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南下干部来说这将会助自己一臂之力,来帮他渡过种种历史的湍流:反 右、大 跃 进、四 清、社 教、文 革等等。可这一切对于山东老家的妻子来说太不幸了:战争年代,她们独自撑起家庭,一到和平年代反而被人抛弃!这是何等的苦痛!也许之后的政治运动中,南下干部所遭受的种种冲击是一种历史的惩罚!想起这些我不禁在思索:当了上门女婿的他,今后会有何种命运,毕竟人想有所得必定有所失的,当他品尝到了他当年所做选择的果实时是否会有悔恨?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是希望我的那位女同学坚强一点,人生当中是会挫折的。当年南下干部所抛弃的妻子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当她们被抛弃时,无处可去,往往是离婚不离家,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莫大的苦痛。而你是一位知识女性,有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你完全不应该沉浸在悲痛中,你将有自己的美好人生。自己生活快乐、开心是对负心汉的最大报复!
#资料馆留影#路遥的忧思穿越了时代的界限,即使现在欣赏这部84年老电影,依然不会觉得“老土”“过时”,反而生出不少共鸣与感动。所谓人生不就是高加林所经历的那些吗?对他千好万好的刘巧珍,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落后却淳朴善良的农村,相对的就是五光十色却让人眩晕的“现代都市”,两种生活方式,两条人生道路,摆在了一个惶惑不安的年轻人眼前,他需要抉择需要取舍。城市未必美好,农村未必不幸,而可悲的是,那时的高加林离开了故土还可以低着头默默回去,而如今的高加林出来了就回不去了。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人生的主题永远不变,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无愧于心。ps 尽管周里京的颜值全程在线,演得最好的还是吴玉芳,陕北的风土民情让人难忘,还有冯建雪唱的那几首信天游很是怀旧。
路遥小说改编,改编的十分漂亮。所以,在爱情里的选择真的是一个难题,高家林起起伏伏的人生和爱情故事也十分的幻灭和无奈。
一年前看了路遥的《人生》,再来看电影,对某些话体会很深。巧珍说:“加林哥,你要是不嫌我,咱俩一块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让你受苦的。”加林说:“天黑了,走吧。”…这种转移话题的本领是男人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的婚姻和前途为何总要以无辜女子做代价呢?张贤亮是模范带头啊。
痴情女子负心郎 加林不比谢永强 知青如是下乡去 象牙山是好地方
作为屌丝很心疼巧珍,我很懂那种跟爱慕对象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努力去学但还是做不到的心情。嗯,我学习的是星座、日剧、台剧……大晚上突然好想读路遥的书啊,把《平凡的世界》再读一遍吧。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我们 无论在哪个年代 文艺青年都是不靠谱的
修复版色调实在太艳。总得来说还是精致的制片厂风格,但吴手下的西影风格向来比其他四家写实点。主角不太符合我心中原著的形象。初中看书时就对这故事很无语,现在依然。人生是什么呢?没有对错,只有单向选择。
这种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旨,和充满活力的浪漫主义景象,树立起了理想主义洋溢的大银幕风景,其间的人物,故事,表演,场景,无一不是朴实,自然,真切,澹泊。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些成为80年代特有的国产电影的纯爱氛围。令人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五星。
这个片子的伦理旨意就是:"人生的两种选择,服从天性和学会仁慈。无论世事变迁,我必选仁慈。"
选择后的命运,这里主要还是展现历史下体制的束缚,而离开家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搁当今中国还是受用。有小说的底子剧本台词俱佳,吴导也很好的捕捉到了从村到镇到市原生态的群众和景象以及心理,民俗与老一辈德顺的故事也很难得,周里京是好演员。回村远景各种声音的结尾像极了锡兰的《冬眠》,资料馆百子湾160分钟版本。
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在生活面前坚韧不屈的人,但一个不甘平庸、想要抓住机会出人头地,一个自知不足、热忱追求所爱无私付出,两个不同向的人注定了会有精神上的距离,再加上后来物理上的距离,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里姑娘黄亚萍的出现只是一个催化剂,只要有发展的机会,高加林还是会陷入抉择。巧珍除了不识字,真真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孩儿,最后嫁给一个“合适的人”,何尝不是映照了当下一些人的婚恋选择;善解人意的品质在她身上让人感到深重的酸楚与心疼。高加林渣吗?一半一半吧,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受制于不公平、怀才不遇,机会是何等珍贵;在挣扎后选择对现实妥协,在无奈中逼着自己绝情,结果什么都失去了,也是很悲情了。此情此景不可追,曾经沧海烟云过,终局悠长的西北民歌鸣着诉不尽的惆怅,人生啊,没法从头来过。
所以说文艺青年最不可靠,无论什么年代。
不急不徐的人物塑造,举重若轻的场面调度。知识分子留不住时代,斗不过权贵,亦对不住真情。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彷徨,这是一个男人的软弱,正因这般软弱,他将永远处于后悔无法幸福;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
路遥知天命,平凡见人生
1985年5月27日,成都举行百花奖,那天刚开会就下起大雨。散会后,没人离场,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披着雨衣、顶着草帽站在雨中看完了那届最佳故事片——吴天明的《人生》。 电影放完,学生们自发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还有“吴天明万岁”。 谢飞导演说:“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一万两千人站在雨里看电影节!”
1、吴天明是民俗的忠实粉丝,《变脸》、《百鸟朝凤》自不必说,《人生》中的信天游、婚俗等,皆见吴之品味。2、大约二十年前偶然读过路遥的小说,当时还挺懵懂,但情节有印象,电影剧情与小说基本一致,难得的是吴天明拍出了黄土风情。3、路遥的小说,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这可能是当时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现实题材里面最有水平的大陆电影了。个人的命运在时代里沉浮,这就是人生。
文本改编太成功,原著的意味尽显。特别理解男主高加林这种非典型性凤凰男在面对命运刁难、与命运抗争时的焦虑、彷徨和无奈。环境太重要,共同语言也很重要,人生呢,无非就是关键时候的选择,只是人往往看不清最珍贵的是什么,想到了面对现实种种未必也敢坚持。镜头太稳了,不亚于《黄土地》的摄影,构图一绝,很多的大远景穿透,黄土地、田野、农林、平房、土窑、乡间小道,大西北黄土地的粗犷气,直呈陕北乡土的淳朴。 现在来看,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吴天明任西影厂厂长那几年的几部西影厂电影,真是国产电影瑰宝。8.3
吴玉芳在这电影中简直就是中国的原节子了!周里京也不愧是八十年代中国保罗纽曼。影片的动能太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