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棒棒军

大陆剧大陆1997

主演:庞祖云  赵亮  王群英  仇小豹  张新  谢先丽  

导演:束一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2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3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4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5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6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3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4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5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6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7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8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9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16:22

详细剧情

  改革开发以来,数十万山乡农民手持一根竹杆涌进山城,帮助市民负重,肩挑背抗,爬坡上坎,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喧嚣。这支“棒棒军”无序的劳动构成了特殊的打工阶层,方便了市民,也给城市带来了麻烦,没有豪华的场景和深刻的经济改革活动,但却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涌动和变化。“棒棒军”随着改革的速度进终要消失,但却无法回避地给山城的改革留下重重的一笔。  重庆主城区依山而建且穿街走巷还需爬坡上坎,但看看现在的重庆人依然活得潇洒自在、轻轻松松。这不能不提到重庆的一绝,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村人,人人手中持一根棒棒.他们被称为棒棒军。棒棒的业务范围大到货主的大件商品如家具家电。小到市民买的一两把小菜,价钱也是随口喊,三言两句便将价钱敲定。货主在前面打甩手,棒棒扛起货物紧相随,重庆人不怕棒棒把东西拐走,他们大多诚实可信,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乾活,靠的是自己的双手。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提供了方便。  在新时期的今天,棒棒已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散兵游勇集有向集体过渡的趋向,有的集体参加了用人单位规范培训,从事用人单位的体力劳动活动,统一服装、统一管理。并涌现出了帮助妇幼病弱、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为山城人民津津乐道。

 长篇影评

 1 ) 笑中带泪。有良知的作品

以前的电视剧怎么都这么好看呢?导演和演员都是用自己的真感情在拍,人性的真善美在那些不善言却又辞淳朴可爱的农民兄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他们得到了什么呢?毛子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把下水道疏通后却被嫌身上太脏不让上车,他愤愤的说了一句:老子是帮哪个身上弄范的嘛,冒火回去跟你又堵求了!看到这儿,我觉得好气愤也好心酸,这个社会怎么如此冷漠,怎么越“有钱有文化”的人越下贱?!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真正留在农村,是有道理的。劳动是光荣的,凭自己双手吃饭有什么错,还要被人瞧不起。请尊重他们,他们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知识分子被打击了有人为他们平反,有人为他们喊冤,他们用笔不停回忆自己那些“伤痕岁月”,讲述自己的伤痛。那农民呢?农民吃的苦不知比那些文人多几百倍,可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又有谁为他们代言?所以山城是一部有良知的作品。

 2 ) 宽慰劳动人民的好剧!

此剧搞笑角色前五名

1、梅老坎: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的精明与世故,是一种左右逢源的机巧,另外他长得像我外公。呵呵。
2、毛子:他和老坎是鲜明对比,傻得可爱;
3、巴倒烫:背负着庞大家庭的生意人;
4、胖妹:以胖成名吧;
5、周幺鸡:投机倒把落魄先驱。

五人都有经典桥段,恕不一一。
讲一个我影响最深的。

梅老坎到某家人疏通下水道,本已将砖头掏出,灵机一动又塞了回去,转而告诉女主人:不行,不行,找专人来修吧!女主人情急之下,央求再三,提出加钱,梅老坎这才推脱着答应了。修好之后,老坎又声泪俱下地告诉女主人:我女儿衣服都遮不住肚脐眼了!女主人见他可怜,又给他找了些自家的旧衣服送给他。——到此为止,都是喜剧,后边发生的一幕让我哽咽了,老坎走出这家人的门,有点落魄地下楼梯,顺势啪啪打了自己两耳光。
这叫什么?尊严啊!

 3 ) 山城棒棒军

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追剧时会跟着瞟几眼,长大后已经完全没了印象。最近朋友推荐,决定完整地看一遍。看完后,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安利给其它朋友,因为真的太经典了!

●演员:看剧的时候就不时地感慨演员们的演技实在太好了,不管是主角还是群演,甚至里面的小朋友,你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他们就像是在过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用力尬戏的痕迹,也因此给观众以特别真实的感受。这是现在的一些粗制滥造甚至哪怕是高成本大制作的戏所无法企及的,真心感叹现在好剧太少!

●方言:我看的是原汁原味的四川话版本,因为是家乡的语言,所以觉得格外亲切,也增添了喜剧效果。这也让我不禁思考方言的重要性。全国各地都在普及和推广普通话,这也让方言的地位岌岌可危。年龄稍大的长辈们还是以说方言为主,但年龄偏小的一代人可能在慢慢丢掉甚至排斥方言,因为普通话总是意味着“正统”、“洋气”,而方言在某些场合、某些时间可能“听起来很土、很掉价”。但是看完这部剧后,我发现原来方言里也有这么多丰富的学问,很多地道的说法正在被年轻的一代逐渐遗忘。所以很感谢这部方言剧,让我见识到了四川话的魅力。

●时代:这剧之所以经典,也源于它描绘了改革开放后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象。这对出生、成长于或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真的是一波回忆杀。老旧的街景、有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当年的服饰妆容、夜总会的兴起,随着物质的丰富,当然也有贪欲、人与人的隔阂以及犯罪的增多。你可以大致地看到社会发展变化的脉络,也会感叹时代变迁的各种好与不好。

●农村与城市:电视剧主要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到城市通过体力活谋生存的一批棒棒军。在剧里面也有很多场面刻画了早些年存在的城乡矛盾:个别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认为他们的出现扰乱了城市秩序,影响了市容市貌;而这些棒棒军也因为缺少教育、缺少见识而对城市生活显得无知,显得莽撞。但好的方面,你可以看到的是,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一批努力工作、奋斗和善良的人。棒棒军们肩扛手提,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还时不时地助人为乐,甚至,甚至见义勇为。而从农村来的另一批人也想在这大城市里学学那赚钱的经验,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亦或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城市里呢,也有很多艰苦创业,迎着改革的浪潮,抓住时代的机遇发财致富的人。总之,他们奋斗不息的身影在告诉你勤劳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品质!

一部好剧,值得观看!真实、有趣、有意义!

 4 ) 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回到了老重庆,那个车牌还是川B的老重庆,那个公交车还是无轨电车的老重庆。那个时候每个周五我和下班的父母都会一起去吃“三拖一”,为了多加一份火腿肠多喝一瓶陈川粤,我那一天一定会特别的乖,然后在饱餐一顿后回家看”棒棒军“。
“棒棒儿~来咯~”
“来老哦~”
不管过了好多年,依旧记得当年的朝天门码头,只要喊一声“棒棒儿~”就会有一群勤劳能干的棒棒跑过来问,”走哪点?”。
一根竹竿子挑起的不仅是他们“老板儿”的行李,还有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家。
梅老坎,毛子,孟小渝,江疯子,蛮牛,赵嘉陵这住在一个工棚的6个人,用他们的那根“棒棒儿”挑起了他们自己的梦。
老坎当棒棒是为了养活自己的三个女儿,为了让她们有更好的生活,瘦小的他不得不背起比他体重都重好多的货物。他在听到自己老婆让大女儿辍学的时候,立刻回来老家指责他老婆不该这么做。他希望有一天他女儿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像个城里人一样。当他悲哀的拿着说谎要来的旧衣服站在楼梯口狠狠的扇了自己一巴掌时,我看到了一个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但却力量有限不得不耍小聪明的父亲。当然做为整部电视剧的主角之一,老坎身上也有很多的笑点。比如,自己喝醉了背同样喝醉的胖子上楼,结果成了胖子背他。还有老坎回老家却被无厘头的老婆和女儿整得比在重庆打工还要累最后孤零零的一个人睡在外面。每次看到这两个场景我都要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而另外一个经常被老坎抢生意的毛子,是这部剧里倒霉的代表。毛子有多倒霉呢?超级倒霉~原因是他少个心眼“哈搓搓”的。他屡次都遇到一些奇葩事,比如为了电视机摆哪里把他使唤过去使唤过来却不肯多加钱的奇葩一家人。见义勇为去追人贩子,结果人贩子在他面前他都不知道,竟然还上前问人贩子“有没有看到两个人贩子”。召集一群棒棒儿去给一只狗哭丧。当时我最喜欢的棒棒儿就是毛子,天真的我曾经以为毛子真的是棒棒,以至于我每次上街都要在棒棒中寻找毛子的身影。
   小时候第一次看电视剧哭就是蛮牛的死。蛮牛是工棚里面身世最悲惨,最善良能干的一个人。他勤劳善良,人高马大,满脸都写着“好人”两个字。因为这个印象太过深刻,所以在我看傻儿师长时我一直都不知道“吃麻将”的大师兄竟然是蛮牛。任劳任怨的蛮牛在快等到好日子的那一天,为了救老教授一家人英勇的牺牲了。那天工棚里面的人集体揍了一个扔掉悼念蛮牛白花的棒棒。老坎大喊道“蛮牛啊!!”那天晚上我和几位棒棒一样哭成了泪人。
蛮牛牺牲的时候,黄婆婆说,“这个工棚不简单,出了个烈士,还出了个大学生。”大学生孟小渝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表。贫苦出身的他进城当棒棒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学费,谁知道竟然阴差阳错的遇到了自己的亲身父亲”陈凯。“ 孟小渝的养父憨厚老实,早知道不是自己的亲身儿子依旧将他视如己出,为了给自己的养子赚学费,在茶馆唱边鼓被人各种羞辱,也只是笑着说“要加钱哦。”。另外跑题的说一句,孟小渝的妈妈这位演员真是超级漂亮,典型的重庆美女,粗布麻衣和年龄都掩盖不住她的美貌。
  江疯子在这部剧里出场不多,大多是和大伙一起出场。从他口中听出他当棒棒是为了赎罪,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犯了些错。他是这部剧里最冷静最有经验的一位棒棒,很多时候工棚里闹得鸡飞狗跳的时候,他总是最冷静的一个。
如果山城棒棒军仅仅只是讲了一个工棚的故事,那绝对不能算是我心中的第一名。这部电视剧讲诉地不仅是这个小工棚的故事,还有那时候各式各样的重庆人。巴倒烫代表了当年白手起家的重庆人,从一个街边的小摊子奋斗到了一个火锅店老板。谁知道家里的亲戚一听到他发财了就开始对他指手画脚。巴倒烫和“大姨妈”斗嘴还有他的亲戚集体批斗他那里真的是百看不厌,笑料百出。同时又为巴倒烫每次遭“大姨妈”整得气不打一处来感到心累。。
王家英和周幺鸡代表了进城后失去自我的那一批人,他们大多不安于现状,却又不愿意安安分分的打拼,最后陷入了欲望的漩涡。与他们相对应的就是于芳和赵嘉陵夫妇,他们从农村来到大城市,靠自己的双手脚踏实地的创造了自己的一片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另外说一下,于芳真的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女权意识”的代表,从一个不甘心成为附属品的农家女孩成了一位有魄力的女企业家。
还有和老坎相关联的王达明夫妇,代表着当时下岗再创业的那一批人,他们走出“铁饭碗”的舒适圈,最终开了自己的水产公司走出了困境。
一部20集的电视剧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都展示了出来。那个时候重庆总是雾蒙蒙的,解放碑是最高的建筑,杨家坪公园是每个孩子的快乐天堂。红色的一块,和四个人像的一百元纸币。那个时候朝天门码头,人潮涌动去很多地方都要坐船。那个时候的三峡是那么的险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很遗憾虽然一直盼望着坐船去游一次三峡却一直没有实现。
去年我回国有去了一次朝天门,看到了用红黄相间的老地砖铺成的老街道,已经废弃的码头快车。朝天门也许算是最后还有点老重庆味道的地方之一了。只是棒棒不多了,这个职业已经快消失了。
年纪越大越想回忆一些以前的事,我很想很想有一天,身边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梦。醒来还是199几年,我被妈妈叫醒,她说,走今天我们坐船去游三峡。到了朝天门码头,看到一群棒棒急切的等待着生意上门。
“高高的朝天门哦,挂着棒棒的梦哦。”
“长长的十八梯哦,留下棒棒的歌。”

 5 ) 于芳和王家英

疫情期间宅在家,和爸妈一起重新看了这部剧。20多年前看这部剧看不懂,笑着看完。现在再看,有很多泪点。

整部剧最想说的有两个人:于芳,王家英。

于芳在我看来就是女性先锋,女权先锋。为了摆脱农村“换亲”的恶习,甚至一分钱不带,逃到城市工作。有担当,果敢,正义感让剧里面的男人都自愧不如。感情方面,于芳和她的青梅竹马蛮牛之间的感情线,其实一直很暧昧,整部剧他们两个之间没有任何亲密的台词,唯一一句还是蛮牛死的前几个小时和她打电话说的“我也想你”。甚至于在最后一次通话中,蛮牛告诉于芳,准备和一个教授回家乡考察种植猕猴桃的事,于芳暗示自己不想再回到家乡,双方又透露出来失落,错失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所以在蛮牛死后,于芳哭着后悔着当初没有好好和他相恋,后悔错过了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演员的功底真的太强了,台词那么平凡且不撕心裂肺,但是却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苦)

和于芳对应的就是王家英这个角色。同样是从一个农村破碎的家庭逃出来,但是却走上了买假货,用假币,被拐卖,坐台小姐的歪路。王家英和于芳一样,都觉得自己能够逃脱农村,在城里面扎根,但是王家英代表了那个年代投机主义,最终迷失自己的一派。我觉得王家英和蛮牛之间的关系也挺微妙的。最开始王家英卖给蛮牛假货,让他们的关系以一个冰点开始。但是在蛮牛从人贩子手里面救了她之后,王家英对蛮牛的感情就开始变了。从人贩子手里面逃脱之后,王家英就从事了坐台小姐这一“职业”,挣到了一些钱。其实她自己也很想摆脱自己不光彩的工作,当她乡下的妹妹来看她,说自己也要成为姐姐那样的人,她马上打断自己的妹妹说,千万不要成为我这样的人。她的心里应该还是很认可蛮牛的吧,虽然每次她嘴上都很嫌弃蛮牛,但是她心里面一直知道蛮牛是个踏实,可靠,努力的老实人。其实有个镜头让我感觉王家英是不是有点喜欢蛮牛,就是在蛮牛死后,监狱里面王家英哭的镜头。

还是再说一下蛮牛,一个吃百家饭孤儿。他在剧里面表现出来是固执,正义,老实,不善言辞的形象。对于于芳来说他是一个完全可以放下戒备,可靠的大陆。对于王家英来说他是一个可以托付,但却只能仰望的太阳。

 6 ) 山城棒棒军:消失的移动地标。

前几天看到重庆娱乐频道又在播放电视剧《山城棒棒军》,颇有感觉。这部电视剧在我童年的时候,收到空前的欢迎。记得当时,每天老百姓都在谈论这部电视剧。如今再一次坐下来看这部电视剧,联想到重庆的变化,那种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跟如今的重庆相比,电视剧的老重庆就像乡下。这种变化,在重庆的每个城市都有体现的。前不久在书店翻了几页《李鹏日记》,李鹏回忆了当时重庆直辖的一下情况,并描述了他卸任之后这几年到重庆考察的情况,犹如书中所说,现在的重庆今非昔比。并举例说了现在的奉节县跟巫山县,明显的是从一个乡镇到现代化都市的转变。这里暂且不谈三峡大坝的事情,新重庆的确是焕然一新。但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老城才代表着重庆原始的味道,失去的东西总是好的。老重庆味道,只有生活在这一片领土的人知道。

  《山城棒棒军》讲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入城,由于没知识文化,找不到工作,只有手持一跟扁担,为城里人肩挑背抗,爬坡上坎的故事。棒棒现在在重庆各个城市还依稀的有一些,但已经不是一直完整的队伍了。之前我有朋友指责说重庆不懂得保护当地文化,棒棒文化在重庆已经消失殆尽。实际上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社会变迁。重庆作为一座山城,不像建立在平原上的城市,四通八达,路上交通工具那里都能去。重庆山水依傍,地形崎岖,有些地方是交通工具不能去的,加上当时的城市结构设计不合理,比方说,码头到城里海拔差距,中间大多是阶梯,没有设计公路,所以只有靠棒棒搬运。老城居民楼基本没有电梯,所以稍微重一点的东西,都需要棒棒来搬运。所以,棒棒在老重庆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见。我描述一下我看到的棒棒的形象:他们大多是这样,穿着破旧的衣服,手持一根系着尼龙绳的扁担,身体结实,有人喊一声“棒棒”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揽生意,天气热的时候就躲在街边大树下乘凉,睡觉,空虚的时候三五个也会群在一起,随便找个光滑的地方,打打牌。棒棒在社会上是一种很低下的职业,许多重庆的家长在批评孩子不用功的时候就会说:“再不努力读书以后只有去当棒棒!”。相信这句话,重庆人都有听说过。

  对老重庆的过多追忆已经显得没必要,我们怀念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重庆大部分的城市,都在三峡大坝蓄水中被拆迁淹没了。我的家乡也是被拆掉了,然后搬入了新城。棒棒军随着新重庆的建设也逐渐消失,如今重庆的城市基本不需要棒棒这种职业了,公交、轻轨、即将建设的环形火车、棒棒文化一步一步的被取代。偶尔也会在城里看见一两个,但已经不够气候,就好像打败仗之后的一些散兵一样,找不到组织。棒棒影响城市形象,政府也不提倡。2005年11月13日,“重庆十大名片评选”活动揭晓,结果出炉之后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和不满,原因是,山城“棒棒军”没能入选。据说,此次评选“重庆名片”一是要有知名度;二是要有美誉度;三是要有代表性;第四就是独特性——棒棒军未能上榜,罪魁祸首就是“美誉度”不够。退回到十年前,棒棒军绝对一道极富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但如今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新重庆,棒棒军貌似成了“拖后腿”的群体。很多人在看《山城棒棒军》的时候会为棒棒的消失而感到惋惜,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一道地域特色,终究只能是一个人的断代记忆。

  《山城棒棒军》可谓巴渝地区的一部时代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形象,我相信每个人重庆人都可以随时脱口说出去一些名字:梅老坎、毛子、蛮牛、巴倒烫、胖妹……这些鲜活的人物一直留在重庆人的心中。这也可以看做是川渝方言剧的巅峰之作,虽然在《山城棒棒军》成功之后,又涌现了诸如《街坊领居》、《方脑壳》等川渝方言剧,但影响力都比不上这部《山城棒棒军》。甚至,在重庆市民的呼声中,还拍了《山城棒棒军2》,但新时代的棒棒,已经难以再打动山城人民。

 《山城棒棒军》的成功,归根于它的时代性以及还原人物的真实性。从时代来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实行农村体制改革,落实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使农村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清闲下来的农村汉子进城找活计。到九十年代形成规模。此时重庆刚刚直辖,官方需要做的,就是要给重庆人民找到一个身份认同感。这就好比女儿刚嫁人,男方要她明白你现在是我们家的人一样。这里有必要谈论一下重庆跟四川的区别。即便川渝不分家,但是我明显感受到,自重庆脱离四川直辖以来,重庆人的自我认同就很强烈,这部剧,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一些微妙的作用,它展现的是重庆本土最原始的状态,即使重庆跟四川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完全选择性的表现是重庆的特色,而不是整个川渝文化。还有一点,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直辖市跟省属于同级,但毕竟“物以稀为贵”,全国只有四个直辖市,与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并驾驱齐,从心理上,抬高了重庆人的自豪感。加上重庆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媒体的大肆渲染,作为西南第一大城市,重庆人很明显已经完完全全脱离了“四川人”这一称呼。从历史根源上说,重庆是抗战大后方,有名的陪都,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有人大代表提议把中国首都迁到重庆。提议虽然搞笑,但是从侧面增加了国家对于重庆的重视。从最近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排名来讲,重庆已经超过成都。直辖后的重庆不同往日剧中那个脏兮兮、街道窄、楼房低的旧重庆,它已经被称为内地的香港。在谈谈角色设置,除了一群棒棒,牵扯的人物也很多,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比方说人高马大但没本事的王巛巛,精明能干的巴倒烫,耿直豪爽的胖妹,来自农村但有理想的女青年于芳……极具幽默色彩的方言加上妙趣横生的表演,着实是重庆人最本色的写照。但这种幽默,并不是经过精心打磨,而是川渝语言特色在实际生活的巧妙应用。正是这部电视剧的火爆,重庆新时期又推出了很多方言特色的节目,捧红了更多的重庆方言笑星,甚至有泛滥的趋势。不得不说,《山城棒棒军》正是始作俑者。

  剧中最悲壮的一幕是老实巴交的蛮牛为抓行窃的歹徒牺牲,棒棒虽然穷,但是有志气,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蛮牛的死,为这个被人认为低贱的群体正名。而这些年涌现了棒棒帮助妇幼病弱、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也为山城人民津津乐道。最后一集,梅老坎带着棒棒军,喊着号子,爬坡上坎的画面,也震撼了不少观众。正是这个群体,让山城显得丰富多彩。  

 短评

我只记得最后有一个棒棒为了救人,中了歹徒一刀,然后就牺牲了。

6分钟前
  • Mr.杨
  • 推荐

小时候老爱看这个了。

9分钟前
  • 乌鸦殿下||神器·加藤鹰之手
  • 力荐

至少在川渝人心中的神剧,第二部简直就是滥竽充数。

12分钟前
  • 没看过原著
  • 力荐

这是部男人戏,但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吊打现在各种国产玛丽苏大女主。是真实充满力量的存在。

14分钟前
  • 耽美小说
  • 推荐

#室友带你补国产剧# 该片算是重庆片区的巅峰了。一看重庆变迁,二看底层百态,三看方言谐趣,四看每观每新。

19分钟前
  • Yuruky
  • 推荐

改开后迷茫和混乱的社会思潮裹挟着这群小人物,一起在山城的阶梯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尽管技术层面很粗糙,但作为其内核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不会去看什么续集了,那个时代既然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故事在此打住吧。

24分钟前
  • liuwanwan
  • 力荐

虽然这部剧特别暴露年龄,大概是在高中时候看的,从头到尾地道的重庆话,各种融入底层生活的笑料,还有草根人群之间的质朴感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重庆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依稀记得曾经留下的那些美好感觉

2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大俗变大雅

30分钟前
  • 根红苗歪
  • 力荐

真诚本就是一门艺术

34分钟前
  • kimiweng
  • 力荐

真实而没有刻意隐瞒,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虽然是喜剧,可是也看出了许多的无奈和泪水。那些珍贵的90年代重庆镜头和重庆言子逐渐具有了历史意义,值得品味。

39分钟前
  • __Haru 。
  • 力荐

好久没看到过这种接地气的电视剧了。怀念90年代……

44分钟前
  • 贱草
  • 力荐

当年家家哪个不看它,如今方言剧除了搞笑已不走心了

48分钟前
  • SalvadorDali
  • 力荐

小时候感觉这片子土的掉渣,又是方言,非常不喜欢,我爸却喜欢一遍遍的看,当时没有视频,有时候为了看这部片子,半夜三更都爬起来看。现在才感觉这片子真是非常了不起,再想起结局,让人感动。非常好的片子,值一万个薄红棍。

53分钟前
  • 蝌蚪往人
  • 力荐

编剧是我的大学教授,想来大学最骄傲的事就是我写的故事被他表扬,他送了我本 他亲笔签名的精选集。

58分钟前
  • Yana.
  • 力荐

其實當年看這些方言劇在我家被視作低級趣味

60分钟前
  • 1
  • 还行

蛮牛死得太突然了,55555

1小时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最棒的方言剧,用下里巴人的真实生活讲了很多人生哲理,还看哭了

1小时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强烈推荐啊,四川和重庆的人应该没有没看过的吧。回忆。

1小时前
  • 拐 彎
  • 力荐

嗷,哭哭,比起古装剧里的赵亮,[山城棒棒军]里的赵亮可酷多了。

1小时前
  • 袁香芹
  • 推荐

读初中时看过,特别喜欢!剧中胖妹点火锅炸黑一桌人,笑得我们肚子痛!百看不厌,贴近农民生活的方言喜剧!

1小时前
  • 环境卫士小飞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