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家看完这部电影。
题材很棒,角度也很新颖。
日本人对于二战的反思,有很多方面,当然,可能不是《环球时报》要的那些方面。
不讨论政治,只是谈论电影,感觉可看性很高。
我老婆对二战一点都不了解,但是仍然是饶有兴致的跟我一起看完了,而且,看懂了。
对于太平洋战争比较感兴趣也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的死宅如我,这部电影更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当年日本海军内部航空派和舰队派的斗争。
同时,作为一个造船专业毕业的人,我对这部片更有格外关注的理由。
就是觉得男主角用一个晚上搞定了我大学学了4年的课程,实在有点……
反正用一个公式就算出战舰造价这种事情,我大学老师看了肯定会骂娘的。但是这种槽点,非专业人士不用理会就是了。
嘿嘿。
不太多剧透了,推荐这段大家在家闲着的时间,都去看看这部电影。
说点有趣的。
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IJN海军军官的身份。有趣的是,片中出现的海军军事军官,都是真实名字,大角岑,岛田繁太郎,永野修身,山本五十六。
读过老冰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的朋友应该对这些名字在那些年的IJN中的作用都有一些了解。
有趣的是两位优秀的舰船设计师,用了化名。
在片中名为“平山”的大和号设计师,就是当年舰政本部造船部的部长平贺让。
有意思的是这次演员的选取,也十分形似:
真实的平贺让:
剧中的平山忠道(不知道为什么要用陆军将军栗林忠道的名字)
是不是还挺像的?
另外永野修身和山本五十六那边的造舰将军叫藤刚喜男,这个人应该就是历史上平贺让的前任造舰大臣,藤本喜久雄。
这个人和平贺让是死对头,片里戏份不多,但是立场还是没错的,反正跟平贺让对着干就是了。 。。。。。。。
影片最后,借平山(平贺让)的口,说了一大段拔高立意的话,算是这部电影的初心吧
舰队派中坚平山(平贺让)中将,对日美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日美开战,日本必败,但日本人不懂得认输,很可能战至一兵一卒,亡国灭种。
日本人死不认输,怎样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巨无霸,一旦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绝望,很可能会让狂热的日本民众恢复理智。平山认为,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美丽的巨舰永不沉没,让他们期待,让他们狂热,最后被击沉,这就是它的使命。
这艘战舰将作为日本的象征,代替日本去死,因此,就叫它“大和”。
。。。。。。。。。。。。 我当然不会相信这会是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对话。
不过把它当做如今日本人,或者说是编剧和导演,对80年前的社会思潮的一种反思,就可以理解了。
曾经屹立在世界民族的东方,迎来大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日本,毁灭了。
日本的毁灭,同时波及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导致了东亚、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数亿军民的惨剧,几百万日本军人的生命,还有一亿日本老百姓的苦难,以及广岛、长崎人民的鬼魂,还有战后日本两代人的艰辛……等等等等。
当年的人,也未曾想数十年的时间之后,日本又有了毁灭之后的重生。
没有一个数学家能算出这中间的得失,留给后人的,只有自己脑海中的思考罢了。
看过了这部影片,也看了许多影评,允许我列举几个细节,这是若干影评人都忽略了的部分。1.山本五十六明知男主对战争的消极看法,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山本五十六隐瞒了航母与战列舰争夺预算的事实,以建造战列舰会引发与美国战争为由劝服男主2.平山造船中将明知男主反对建造大和号战列舰,又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平山造船中将大意说:每个国家都必然走向战争,大势如此,不如用大和号战列舰绑架日本,以大和号的失败带来的绝望感唤醒国家。看明白了这两处,就基本明白了影片的脉络:大势所趋的情势下,政客是如何将平民忽悠上他们的战车的,即便是天才也不能例外-君子可欺之以方。我理解导演的意图就是通过这部影片来剖析日本全民狂热参与二战的成因,洗脑(如桌直的副手),洗脑不成就骗,到最后大家都必须骑上战车,一起走向不归路。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昨晚看完了一部日本电影阿基米德之战。片子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军部内部对于主战还是主和,海军武装往航空母舰还是豪华军舰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商界军界政界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争论不休,暗流涌动。一位年轻的天才数学家抱着数学能改变世界,避免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沼的憧憬,用了七天时间通过实地测绘,自学造船知识绘制出了本应是机密的军舰的设计图,并在东京市场信息被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对造船用铁量的有限信息创造出了用于计算军舰制造费用的完美函数。同时,找出了之前军舰图纸的设计漏洞,并给出了平衡性能和安全度的最优解决方案。他的计算证明了此前预算被人为压低,并希望以此能否决建造华而不实的军舰的方案。
而最后事情的真相是,当说希望能阻止战争的山本其实早已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当军官政客和商人从庞大的海军造船项目中争相牟利的时候,看似迂腐的长者实际有更深邃的考量:他故意压低造船费用是为了不引起欧美国家对于日本参战意图的注意从而提早防范。尽管如此,他却坚信若日本和美国交战,日本必败无疑。所以,他要造一艘豪华而绚丽的超级战舰来代替日本国沉没,他要让日本人见证这艘代表着日本荣耀的战舰悲壮毁灭的结局,他要毁灭日本人心中对不败帝国的虚幻构想。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使人清醒,清澈,让人认清这个世界以及人生的现实,从而负重前行。
1941年10月20日,大和号战列舰海试:
作为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长263米、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2810吨,配备9门460毫米主炮,一发炮弹1.5吨,成为军国日本的精神图腾: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日本有大和号。
然而,这个号称无敌战舰的钢铁巨兽,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没发生什么作用就被美军击沉:
大和号爆炸沉没产生的巨大烟云,200公里之外都能看到,似在宣告军国主义的覆灭: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从《战舰大和》(1953)到《男人们的大和》(2005),日本描述大和号的影片数不胜数,根据三田纪房同名漫画改编的战争大片《阿基米德大战》脑洞大开,从全新的角度演绎大和号的前世今生。
片头再现1945年4月7日大和号的死亡之旅:坊之岬海战。
美军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攻击机蜂拥而至,冒着铺天炮火拼命攻击。
剧组显然考证过战斗细节:美军汲取了击沉武藏号耗时太长的教训,先消灭大和号左舷的防空火力,再用鱼雷攻击左舷,使其横倾——
影片忠实地还原了这一细节:
制作精良,连水线以下附着在舰体上的贝类、海藻、浮游生物都没放过,真的很可以:
一名美军飞行员跳伞落海,马上被卡特琳水上飞机救走,日军看得目瞪口呆:
这个镜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日美综合国力和战争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时间回到1933年,日本陆海军争风吃醋由来已久,海军内部的航母派与舰队派就海军未来的战略和造舰计划,也存在激烈的争论。
曾在美国留学的山本五十六,深知海战的未来是航母时代,对巨舰大炮主义嗤之以鼻。
舰队派岛田繁太郎认为:“从空中攻击是小人行为,不是我们高贵的帝国海军的做法,舰队决战才是海军的本职!”
数学天才棹直非常厌恶不顾民生、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山本五十六请他出任审计,找出舰队派造舰预算的漏洞,以便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建造航母。
最终决定会议,棹直拿出独创的一套公式,根据吨位就能推算出军舰造价。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公式,忽悠,您接着忽悠——舰队派:妙高号巡洋舰9700吨。棹直很快算了出来:2816万元。
根据棹直的计算,舰队派造舰预算8900万的数据有误,实际上高达1.7564亿日元。航母派要求舰队派解释为何要谎报军舰造价,后者索性承认预算造假:为了保卫日本,钱算什么?虚报预算是为了麻痹敌人。
片尾再次出现超级大逆转,反战派棹直居然被说服,帮助建造大和号!
谁也不傻,舰队派中坚平山(平贺让)中将,对日美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日美开战,日本必败!
日本人死不认输,怎样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平山认为,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巨无霸,一旦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绝望,很可能会让狂热的日本民众恢复理智。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美丽的巨舰永不沉没,令人们期待,令人们狂热,最后被击沉,这就是它的使命。
这艘战舰将作为日本的象征,代替日本去死,因此,命名为:大和。
1942年,棹直望着大和号流下了热泪。
你怎么哭了?
在我眼中,这艘战舰就好像是日本。
日本海军不乏山本五十六、山口多闻这样优秀的反对侵华战争的战略、战术大师,但日本国民日穿钢板外加天花板的民族主义、爱国激情驱使陆军暴走,海军精英再多也只是增添精致的炮灰。
山本五十六曾经在一封信里写道:
试图挽救海军的努力是徒劳的,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暴自弃,再重新开始。
《山本五十六》(1968)三船敏郎对山本坠机前精神状态的演绎动人心魄:
战后日本海军不服气,复盘太平洋战争,结果是就算中途岛日军大获全胜,也只能推迟投降,战败无可避免。
二战美国一共造了各式航母155艘,支撑这种巨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的文化、教育、科研等综合国力,日本望尘莫及。
日本黄金一代之后,左翼电影青黄不接,《阿基米德大战》算是近年来日本最优秀的战争片:
脑洞清奇,回味无穷:大和号的出生,就是为了以死亡警醒国民。
2019日本战争片《阿基米德大战》,根据同名动漫改编,豆瓣评分7.4。
一部很新奇、很离奇、很新颖的伪历史剧情片,以二战前夕的日本为大背景,引入了山本五十六等历史人物,片中的各色战舰均以真名出现,将日本偷袭珍珠港与造船阴谋联系在了一起。
影片的故事、剧情的发展,有浓浓的日漫味道,男主在没有核心机密资料的前提下精准算出战舰造价,这是完全戏剧化的故事,可以说没有任何可信度。如果本片不是同名动漫的真人版,这狗血的剧情肯定会被喷惨,但以动漫的视角来看待的话,就可以接受了,因为日漫的构思是非常天马行空的。
以我个人的观感,本片最为精彩的倒还不是跌宕起伏的核算造船预算剧情,而是揭示造船真相后的多次精彩反转,结局构思不落俗套,令人赞叹。如果没有精彩的反转结局,本片的豆瓣评分不至于7.4这么高。反转结局可谓画龙点睛。
本片的归类虽是战争片,其实只有开头一段空海大战的战争戏,影片的主体是围绕着男主如何运用数学天赋来参与海军造船计划的剧情片。开篇的空海大战非常精彩,颇有好莱坞大片的阵势,特效逼真,场面宏大,紧张激烈,波澜壮阔,让我想到了好莱坞的《决战中途岛》《珍珠港》。
以时间线来说,本片是倒叙,先是大和战舰被击沉,然后讲述大和战舰的诞生过程,结尾时大和战舰出海,和片头大和战舰被击沉遥相呼应。
本来看《阿基米德大战》纯粹是冲着大和号的画面而来(还附赠了长门!赚翻!),其余将近两个小时的文戏就当是看个乐呵,结果一看影评区好多人在吹这部电影的反战精神,作为历史票友忍不住想吐槽两句。
1. 首先真的别被平山中将的台词给带跑了,这部电影本质上算是历史演义,对历史事件叙述时所采取的角度也是日本人很喜欢的阴谋论,即所谓“海军战败革命论”。这个理论是说太平洋战争打响时海军高层全是一票明知打不赢的反贼,因此故意推动战争进程,加速日本战败。但这种说辞稍微一琢磨就能知道纯属旧帝国海军马后炮甩锅之词,逻辑奇幻度堪比汪主席的曲线救国之论。平山的那段台词从精神内核上来讲,属于经典阴谋论混杂着日式物哀炮制出的演义台词,真实程度跟苏联人用秋裤击垮国人精神差不多,听完一笑就行了。
2. 话再说回来,谁家拍反战片构建戏剧冲突的正反两派人物全特么是战犯啊…… 岛田繁太郎和永野修身全都是东京审判列明的甲级战犯,大角岑生作为海军内部的整人高手要不是坠机死在广东也八成跑不掉战犯认证。永野修身本人作为旧帝国海军最后一个元帅、军令部长海军大臣联合舰队司令三冠王、推动开战最积极也是收益最大的一批军阀,怎么看也不像是个正面人物啊…… 本片最反战的桥段反而是山本在汽车上说的那句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艘新空母了,一下子就把昭和军阀骨子里的好战和愚蠢表现出来了,可惜点到为止,没有深入。
3. 很多人吐槽日本人老拍反战败片,尤其是新世纪后出来的一批片子,画面精美,演员美型,历史考证有板有眼,但让人看着老是不对劲。因为这些电影本质上都属于演义,片面地强调故事本身,搞一些特别日式热血的片汤话,却总是在回避作为战争发起者对本国人民和外国人民造成苦难的“责任”。尤其是反映海军历史的电影,讲来将去都是“美国太强大了我们挑错了对手”而不是“战争是不好的我们要珍惜和平”。屁股歪也就算了,其中出场人物的历史原型甭管反不反对对美开战,对中国人下手从来就没犹豫过,也让这种错在挑错了对手的观感愈发加强。(PS:这也是我极其厌恶《永远的零》的原因,主角所在的一航战机队全都是在轰炸中国平民时练出的技术,把那批杂种拍得再惨也很难让我有什么情感共鸣)
下面是一些个人觉得有意思的历史细节:
4. 岛田和山本他们吵架时张嘴就是你丫当年在兵学校如何如何
基本上所有的旧帝国海军军官都要在江田岛学成毕业。岛田和山本都是海兵32期的同学,所以可以互相揭老底。
5. 跟着说兵学校的事,因为海军当军官一定要有海兵教育经历,当大官一定要有海大(海军大学校)经历,在校期间勤奋学习(真的要勤奋,因为考试成绩决定了在海军一辈子的前途),毕业之后要从少尉开始苦哈哈混资历,因此山本五十六一张嘴就给男主封了个少佐,他的司机才这么大反应。
不过也有例外,也就是所谓的主计军官。海军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账房先生用不过来,所以必须要从民间吸引一批大学生做会计工作,即“短现士官”制度,也就是短期军官。历史上帝国大学的高材生们为了躲避开战之后的强制兵役,免于稀里糊涂被陆军抓去送死,进海军当临时军官躲兵役是有光荣传统的,而且这批人中日后不乏官至检察长、大法官、央行总裁乃至于首相(中曾根康弘)者,可谓卧虎藏龙。当然根据影片信息看男主这一干就干到了九年后,可以算是严重超期服役了。
6. 全片个人最大笑点来自于男主在弹劾平山的造舰计划时,指出大和号舰体设计没考虑台风天抗浪能力的桥段。此处似乎neta了“昭和海军三大事件”中的第四舰队事件,即1935年时海军舰队演习中遭遇台风,四十艘军舰构成的舰队中近半舰体严重受损一事,暴露出了旧帝国海军的造舰计划中偷工减料,工艺不足,以及设计缺陷等问题。男主如果在历史上真有其人,除了破落户的名声之外,怕不是还要加上一个乌鸦嘴的恶名,风评严重被害(笑)。
7. 旧帝国海军搞搞贪污腐败真的算是传统艺能了,比如本片中造大和号的目的是取代老舰金刚号,这艘金刚号当年在建造过程中被爆出了海军拿回扣的西门子事件,丑闻之大甚至撸掉了明治时代的开国元勋、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至于虚报造价、暗香操作、勾结财阀什么的,洒洒水啦。
8. 本片中对山本五十六的刻画算是日本样板戏了。不知道为什么日本人似乎对山本这个军神有着特殊的执念,拍电影时老是抬高山本的形象。本片中尬吹山本在1933年就构想好了珍珠港计划就有点状多智而近妖了。要知道此时距离空袭珍珠港计划的灵感来源,也就是1940年英国海军空袭塔兰托港一战还有7年,计划实际制定者、山本爱将、“仙人参谋”黑岛·不爱洗澡·龟人此时还是海军省一个平凡的科员。所以说本片终归是历史演义……
以上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
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一部98%都在讲文戏的战争片,一个想阻止建造超强军舰、看到大和号远航就已预见国家战败那一天的数学天才,还有各怀鬼胎想用军舰实现各自抱负的军人。
有些台词真的有意思,“军队干的事一点都不美”,“巨大而美丽的军舰对国家来说就是诅咒”,“日本人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输的民族,所以到死为止都只会一股脑地战斗”,“大和号就是日本的缩影”······山本五十六兴致勃勃地在那边策划偷袭夏威夷,而平山忠道知道日本必败的根据是和美国因为国力悬殊。
所以,如果国力相当他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打别人了?我真的好奇当年大和号沉没的时候日本人在想什么,是觉得强国之梦幻灭了吗?部分日本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反思二战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要打输”而应该是“为什么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侵略别人”?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
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
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最后表白苏打。
二战日本海军大舰巨炮想法根深蒂固,我并不认为战舰大和的意义如本片所示是为了让日本人从盲目的军国主义狂热中清醒过来。最后,数学真的可以证明一切!
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战”,而非“反战败”,这一点真是难得。苏打稳,柄本佑更稳,至于美波,负责可爱就好了。
前半太拖,最后三分之一才好看起来。本以为是统计学家的胜利,最后突然变成加速主义者的揽炒……另外这函数过拟合了吧怎么可能error这么小?!我觉得既然船的不同类别差别很大那得用random slope去做。
制作很精细,片尾连众军官从大和号上岸后的摆渡船都想到了,问题是,历史题材里,一路都是这种热血少年漫的逻辑太坑了。
Interesting premise, 能把数学拍得这么有意思。剧情反转也恰当。强行洗白max,说是人民意愿什么的也是能装
抱着必败之心、必沉之念建造一艘日本的象征,太悲壮了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服化道还是挺有二战烟火气的,可一惊一乍的电视剧演法太雷人,苏打说实话驾驭不了历史人物,一干老戏骨倒是都很养眼。最后的包袱有点雷人,把战争行为艺术化了。看完感叹,玩政治固然是各国通病,可这种尊重数据和资料的作风,大概才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差距所在。
超棒,即保留着漫画的热血感,又有着正剧的严肃感,通过一个计算战舰造价的故事诠释着山本五十六和平贺让的军事理念之争,数学家以为数字中隐藏着世间的真相与正义,却在最终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棋子,以保家卫国名义建造的巨大武器事实上才是促成战争的“元凶”,代表着日本帝国的大和号建造的意义就是最终被摧毁,战争这场游戏,没有输赢,只有代价。
都是人祸,强行洗白?
还是那句话,做科学的为什么要懂政治?为了不被人当子弹使
20190728@shibuya谢谢好友步子请客来看!苏打演的非常非常精彩。电影镜头处理的很流畅。一开始的战争场面更烘托出了结尾。最后苏打望着开始服役的大和战舰留下热泪那里真的呼应的非常好……能感受到老百姓的那种无力和悲愤。还想起他第一次坐艇去看战舰在闪着阳光的海里出发的样子。整个故事对“美”的定义的贯彻,对当时所谓“大和”的战争观的批判表达的很完整。得亏我不是日本人。
如果不能阻止它睡着,至少让它赶快醒过来…吗???
描述了一位想改变世界的数学天才的故事。喜欢这类故事的人可以一看。
不敢说最好,但一定是近年来日本拍的最有趣的商业战争片,即使是枯燥的数学题材并且满篇文戏,都能拍的惊险刺激。山崎贵依然是亚洲现役最会拍特效商业大片的导演。传达出的“宁为玉碎”的价值观非常让三观很“正”的中华民族惊愕,却非常大和民族,也让人惊讶于日本人在自我反思时到底开了多少脑洞。永远的零里缺少的反思它点到为止,起风了里宫崎骏另外没有深入的它也表达了出来,而又同时拥有前者的技术流与悲怆和后者的人物刻画与人文关怀。民族性,这个非常局限于他们日本人本身的词,是对这部电影的最大褒奖。当年认识苏打的时候他还是初出茅庐的假面骑士和各种小制作的咆哮派小配角,现在看到他能以这么好的表演状态主演这么好的大制作电影,百感交集。
从一开始就是畸形的日本历史观 不过建一艘注定会沉的船来警醒注定会战斗的最后的日本人不注定还是失败了吗 就除去苏打整个剧情让我想骂人
困扁头:【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犀利。
电影的最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相当日式的畸形美学或者说是逻辑:期冀让战舰大和成为日本帝国的象征,之后在对美战争中悲壮地沉没来唤醒日本国民,防止日本这个国家的破灭。但是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日本人不懂得如何去认输”,所以大和在坊之岬海战中沉没后,等待日本帝国的仍是铁之雨的冲绳战,是悲惨的两次原爆。既然自身的破灭无法拯救日本,那大和最初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影片的最后苏打含泪看着的不是新服役的大和,而是可以预想到的化为焦土的日本吧。
有些台词真的有意思,“军队干的事一点都不美”,“巨大而美丽的军舰对国家来说就是诅咒”,“日本人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输的民族,所以到死为止都只会一股脑地战斗”,“大和号就是日本的缩影”……山本五十六兴致勃勃地在那边策划偷袭夏威夷,而平山忠道认为日本必败的原因是“和美国国力悬殊”。所以,如果国力相当他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打别人了?我真好奇当年大和号沉没时日本人在想什么,是觉得强国之梦幻灭了吗?部分日本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反思二战反思的不是“为什么要打输”而应该是“为什么要干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要侵略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