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京塔——电影与书
这不算是一部出色的电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眯着了多次,一点儿也没注意到男主角小田切让从深色服装到粉色服装的转变。不过,他长长乱蓬蓬的头发,瘦高的身材,瘦削的脸,嘴角叼着烟,双手倒腾麻将的形象像极了一个在大学里浑浑噩噩混着今天不知明天日子的三流大学学生。几年后,医院的走廊里,依然瘦高的身材,瘦削的脸,嘴角缺了一只烟沉默着……我不记得他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妈妈躺在病床上化疗,无论他穿什么颜色,天都被阴霾笼罩着……
妈妈荣子有两段场景最印象深刻:
1.离开了爸爸的妈妈有一天对着镜子化妆,画了眉,涂了很艳的口红,脸上是喜悦吗?和男人约会的时候,儿子吵着要回家,男人为他在游戏机里丢了硬币,按了“启动键”,荣子连声道谢,声音里透出的是喜悦吗?很多人说妈妈为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可是幸福在哪里?我相信对于荣子,和约会的男人结婚能不能幸福是不确定的,看着儿子快乐的成长的幸福是确定的。她如果曾经有过一丝的心动,也在和儿子的那个拥抱中化为了烟雾,飘走了。ぐるぐる、ぐるぐる……
2.ぐるぐる、ぐるぐる……岁月如梭,15岁的孩子离开了妈妈,15年后两个人又在东京重聚。不同的是,这次在儿子的家,妈妈老了病了。还是那个热情的妈妈,做很多的饭菜,招待着儿子的朋友们,套着大鼻子扮着滑稽,还没开演自己就笑弯了腰,和儿子的朋友们开心的聊起和爸爸第一次见面约会和定婚的事情,怎样一起跳第一支舞,怎样很突然的送来聘礼求婚,那样笑呵呵的,好想在述说一段美丽的往事。
一些年轻的朋友评论爸爸:
“但在爸爸不多的出场里觉得这并不是个坏人,只是懒散而和妈妈没有缘分而已”“ 爸爸这个角色是我很喜欢的。 用小指指甲轻轻刮着MR.SLIM的烟壳的爸爸,喜欢去咖啡厅的爸爸,洒脱,固执,随性的爸爸。”“ 父亲是一个胸有大志却行为懒惰的人,母亲是一个追求平和而脚踏实地的人,他爱他们俩,他们俩教给他不同的东西。一个给了他梦想,一个给了他攀爬梦想的绳梯。”
至少爸爸这个形象的改编是失败的,他实在算不上什么“艺术家”,“胸有大志”,原著里,作者对爸爸很不齿,那样一个懒散的,醉酒的,混着日子的,毫无责任感的,眼高手低,自私自我到无心无肺的人,一直到妈妈荣子过世后,儿子才逐渐对爸爸释怀,毕竟妈妈没有希望她怨恨爸爸,而那个该被怨恨的人也已经老了,算了吧——书里对爸爸也着墨不多,有些场景对我挥之不去:儿子暑假回爸爸那里,可是白天总是在屋里沉睡的爸爸;所谓鼓励儿子学艺术,只是托托人找找关系,过程中爸爸所有的举动都让儿子感到厌恶;来探望重病的妈妈却没有什么关切之词,只是无聊的说着自己的头发什么的……总之一个单单为自己而活的爸爸……有可爱之处吗?丝毫没有。这个形象在电影里很模糊,或者说他的那些台词和演员的那些表演让观众无法真实地感受他,也削弱了妈妈荣子决心离开她独自抚养儿子的理由。
很喜欢荣子开朗乐观坚强热情,却还是不太能理解她对爸爸的感情。真的没有怨恨吗?就算是为了儿子想,他缺少了应有的父爱,荣子也该怨恨的。想来想去,荣子应该是比我更明白,怨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过去的就只让美好的记忆留存吧!这个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吗?虽然妈妈们总想给孩子完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虽然儿子没有父爱,她用更丰富的母爱弥补了。
很多人因为伟大的荣子,还有儿子中学大学的颓废生活找到了自己曾经的投射而爱上了这部电影,我只为了前者。看书的时候,我那颗摇摆的心还有点忐忑不安的,翻看几页,我的心安定下来。人生,可以从书里找到支撑和经验,真是一件美好的事。
2 ) 东京塔
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在《东京塔》这个以单亲母亲的日常生活琐碎为展开的故事中,东京塔成为了一个承载时代变迁的背景,关乎情感的酝酿犹如涓涓细流,在平实舒缓的节奏中,不经意间以将何为母爱赋予了仿若触手可及的实态,使那亲情的羁绊直入人心。
虽然画质不好时间又长 可是我依旧看完了。其实一开始像是有些无聊的剧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男主的人生好多人也会有。平淡的叙述却触动着每一个人。看似平淡的生活 一点一点积蓄下来的是无限多的爱。最后妈妈化疗真的泪目的不行。敢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3 ) 有妈也有爸
同一部电影,香港与台湾有不同的译名。
日文原名:东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时々、オトン~(跟原着小说同名)
英文译名:Tokyo Tower -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
台湾译名:东京铁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跟中译本小说同名)
香港译名:东京铁塔 – 我的母亲父亲
比较喜欢台湾的直译版本,但这样长的戏名也实在不方便宣传,不好上口,放在电视电台播也多花了airtime。把戏名改短,也是无可厚非。不过现在改成“我的母亲父亲”,总令人想起张艺谋拍章子怡的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虽说都属催泪温情片种,但实在又不是同一回事。
我有个不太满意的:《东京铁塔 – 有妈也有爸》,会不会简短得来较接近原意?
电影的催泪温情部分也的确够催泪温情的,就是后半部老妈癌病开始复发的那段最后岁月。到了主人公雅也打开老妈遗下的盒子,读着老妈的感谢信时(感谢儿子给她快乐的时光),连我也禁不住留下泪来。
然而电影最令我感叹和沉思的,反而是雅也终于在东京冒出头来之前的那段胡涂日子。
雅也(即作者Lily Franky)写此电影的自传原着时已是事业有成的名人(中译本介绍他是:散文家、小说家、专栏作家、绘本作家、插画家、艺术指导、设计师、词曲作家、演员、无线电导航员、摄影家……等),而且又是个非常孝顺儿子,最后还写了本书来怀念自己的母亲,让全国为她的母亲落泪。如果我问你,你想有雅也这样儿子吗?你想有雅也老妈这样的母亲吗?
当然是肯定吧。
可是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老妈所做到的呢?
家长总是想塑造出他们认为是模范的子女,走他们认为是好的道路。在香港,父母会给子女学音乐美术,但到子女决定要以艺术或创作为事业时,父母就会反对。
雅也说要离乡念美术学校,老妈笑着做大餐为儿子送行。雅也考上东京的美术大学,老妈独自在乡下打工来供养。雅也说四年大学生涯他一点都没用功过,可能不能毕业,老妈没骂一句,就请儿子再读一年。老妈甚至没有纵容雅也,反正就是对他绝对的支持,不求回报,也不要求雅也出人头地。老妈只要雅也毕业就很高兴,一直把雅也的毕业证书当宝。雅也出书,老妈就高兴,觉得光荣,雅也在电台做深夜色情节目,老妈也高兴,每晚都捧场收听。雅也的朋友,就是老妈的朋友,老妈都热情招待。东京的家楼下就是隆隆声的保龄球场,老妈没有埋怨半句,而且保持着乐观和幽默感。或者说,没有老妈,雅也可能也没那么多朋友。雅也本来就是个孤寡的人,雅也身边的人都为了老妈而留在雅也身边。
可以肯定,没有老妈,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可以教家长这样教导子女吗?你作为家长可以这样放任和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让他自己去追寻那不确定的人生吗?
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人父母者,可以无心吗?看着这些近乎不可能的无心(要雅也成才)情节,我特别感到可贵,比后来后半部那些人皆有之的生老病更感动。
老妈是创造奇迹的天使,但不是忘记,书名说“有时还有老爸”。这不是张艺谋的父亲母亲一对壁人的故事,老妈在雅也三岁时就离开放浪的老爸,但她没有像典型的离婚妈妈,教自己的子女憎恨自己的生父,反而让雅也每年暑假跟老爸生活。
事实上,雅也的特质大部分都是承继自他那个不济的父亲。对艺术的爱好、对女人的胡涂、还有大学时代的放浪生活,都有老爸的影子。雅也爱老妈,自己却像老爸。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令人看得愉快的原因,是因为纵使生活不容易,老妈没有怨恨,所以儿子也没有怨恨,所以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怨恨。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好世界,所以人们个个都跑往书里电影里去寻找。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7 4 )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比较迟钝
前年底的时候就听说这部电影是催泪弹,实力派演员表演到位等。
刚抱着让自己落泪的心情看了这部片子,2个小时完了,我甚至没有想哭的冲动。很平淡的就那么结束了。
我现在努力回想那些能令我感动的场景,其实有的时候,手牵手过马路,打开盒子,葬礼上小田的哭泣和爸爸的表现。每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似乎都在期待什么,然而就这么结束了。
唯一的惊喜是荒川良良和宫崎葵的出现。
较之打亲情牌的《东京物语》,和同样以东京塔紧密联系的《夕阳三丁目》,这两部片子煽得我流了不少眼泪,不知道是没读懂片子还是本身迟钝所致
5 ) 东京塔下的故事
《东京塔》是上个月我在图书馆看到的书,当时随便翻了翻,没有借,但是对内容的确满感兴趣的。书上说这是日本去年最畅销的感动小说。
周二从同学的移动硬盘里看到了这部片子,就拷来了。
雅也小学的时候跟妈妈从小仓的家搬到了筑丰的外婆家,那个时候是雅也牵着妈妈的手。几十年以后,妈妈从老家搬到了东京跟儿子一起生活,这个时候她患了癌症,跟雅也过街,那时,她牵着儿子的手。不知不觉就被这以画面感动,流泪。因为联想到了自己,父母也在我们的成长中不断老去,他们总是不断地保护着我们,给我们提供他们能提供的一切的保障。而自己却总是不满足。。。
跟妈妈住到一起的第一天,雅也拿了两只兔子,一只叫葡萄一只叫面包。七年以后,葡萄死了,妈妈因为病情恶化要长期住院,临去医院的一个晚上,她交代雅也一定要记得喂食给面包,因为雅也总是因为工作时常隔夜不回家的。“它是畜生 饿了也不会叫…”“葡萄死了 对不起 一个人一定会寂寞的”其实这个时候她不仅是在说“面包”也是在嘱咐雅也。她是舍不得死的,尽管她自己是意识到的,她一再提醒雅也自己死了以后怎么样怎么样…
面包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雅也爸爸的手里,这是雅也妈妈的宠物,爸爸想通过它来找到妈妈的味道吧。
爸爸跟妈妈从雅也小时候就开始分居了,雅也的爸爸也一直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责任感的男人,用雅也的话说“没见过比他更自由的人了”但是在最后妈妈生病住院,快要去世的那段时间,他一直来医院。在他临走的前一天,他跟妈妈去便利店,不停地那东西往妈妈怀里塞,妈妈一边不停地说谢谢一边悄悄地把东西归回原位……
突然想到了阿牛的《妈妈的爱有多少斤》也是首温馨的歌。
6 ) 感人的亲情
每次看亲情片都会泪奔,我也是从读初一开始到现在都住外面,很少回家,小的时候不喜欢回家,长大才想要常回去陪伴家人,但又无法常回家,也许要一个人在外漂流过后才会知道亲人的重要。
亲情,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血浓于水,有着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亲情的爱是不变的、是永恒的、是无私的、是简单的、是温暖的、是伟大的。
在很多人心中妈妈应该都是伟大的,因为妈妈在生活中扮演着很多角色,一生都是在为家人而付出,而做子女的我们可曾为妈妈做过什么?
第一次牵妈妈的手过马路,第一次坐在窗边画病床上的妈妈,抱紧因为治疗而痛苦呻吟蜷缩在一起的妈妈,这些都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平淡细节。但却牵动着我的感触,心中充满起伏与伤痛。 有一些事物,等你想要去做时,却发觉太晚了。
此剧让我感触良多,让我感动,让我知道爱要即时,趁父母还健在要多陪伴,多孝顺他们。
我想到了他们,我爸妈。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牵老妈的手过马路那段………………
有中文字幕了,不自觉的,成为小田切的支持者……
即便在你最落魄的时候,也是一场时装骚。
小田切是这世上最适合粉(桃)色系衣物的男人!!!!
让叔翻开妈妈留下的盒子,那张年轻妈妈抱着儿子的照片,我哭了。
那天母亲涂了鲜艳的口红,牵她过马路的瞬间,仿佛钻入时光隧道。斑马线变成铁轨,她牵我哼着歌谣走向病房改造的家。现在的家是真的病房,可以看到落雪的东京塔,午夜的黄色电波,涂了一半的轮船和扮丑的面具,彼此目送远行的一趟趟列车。原来长大的代价是,牵住的手迟早要放开,目送的人终于无法挽留。
隔了六年后重温这部电影,才感慨它与我的人生重合太多。像是世上另一个我,过着太相近的人生。
哭到抽过去
一部电影是两小时,一本书是几天,一生是几十年,爱长过了生命。
母爱就是偷偷听儿子凌晨时分的色情电台节目偷笑却假装不知情
打开母亲遗物的时候,我也哭出来了。
4.5 重看。第一次看的时候,想的是“现在的、我爱的那个lily franky,原来是这样才成为他的啊。” 这次也依然这样感慨。如同一个孩童稚拙纯真的告白,即使剧作和节奏上都有乏力之处,情感上的完满却不可逾越。母亲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一辆永不停止驶往终点的列车,可以同行一时,最终是追不上的,只能放手。曾经牵着彼此走过马路,有过那样阳光灿烂的午后,已经足够了。
不断搬家,几份兼职,胡闹的朋友一起吃顿热乎的就感到开心,非常有都市感,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描摹,即便没有过糟糕的过去,也能理解那种真实并感觉亲切。交叉叙事结构不错,跟现实交汇后童年的自己、年轻的妈妈又多次出现,很有代入感。探讨生死的日影真是多,给人力量与抚慰。平实的美感。颜值普遍很高
超棒的剧本却拍得really boring所有的人物刻画都流于表面又哗众取宠比如小雅在火车上看到妈妈的信而哭泣的那场戏本来是很有效果点的,却由于之前对妈妈这个人物的负重性格和辛苦完全没有着墨,而导致这个点变得莫名其妙现实和回忆的交错方式,用的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想拍史实人生、平淡叙事其实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百无聊赖的平淡,就一定要有壮烈的过程、鲜明的目的或者不流于俗套的主题否则就会成就这样一部长达2小时20分钟boring的电影ps,小田切让还是忧郁气
看了东京塔,觉得自己好像剧中的人物一样,一定要对父母好一些啊,其实父母要的都很简单。
没什么可以打败支撑着一个家的母亲。
1偶然决定看这片。开头一眼看到老板了。一会又看到片警了。2年轻的树木希林比她自己还像她。其他熟脸不说了。3最后难免两个人抱着抽纸看完,心里却增加了不少力量。4小田切后来gaygay的。5这老妈既平凡又不平凡,除了家庭和亲情方面的内容,一生教给儿子努力和乐观。就这么简单,但非电影大师没法拍。
电影看到一半时,那边就传来了您走了的消息,抱歉这么晚才看完,谢谢您一直那么坚韧又优雅的活着,也谢谢您在光影中的不断鼓励,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旅途中的无价之宝,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谢谢。
#重看#“来不及为你变成好人 我就是来不及说一声我爱你”永远有那么多来不及,那么多不甘,自15岁以后分开的15年一事无成,终于可以重聚在同一屋檐下,而子欲养亲不待的懊悔,到底要在人间反复演绎多少次。「东京塔」是心中未及目标怅然的投射,是关乎整个家庭变迁流离的象征,当我们还活着还有力气,一起登到塔顶吧!整体不无冗长煽情,但一波又一波的催泪弹简直无法抵挡(代入感满溢),离乡求学的惶惑与堕入虚无深渊,病床上的痛苦挣扎蜷缩,母亲的坚强乐观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携手共过马路全片高光时刻;终有一天死亡将赶上我们的脚步,失去给予我们血肉之躯的父母,于是我们亦失去了来时的路,余生也只能逐着死神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