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作家阿尔瓦罗 (哈维尔·古铁雷斯 饰) 为主角的电影,展示了阿尔瓦罗创作小说的过程。
阿尔瓦罗本是一个酷爱写作的公证处小职员,他在写作班学习3年屡屡因为写不出好的作品而受挫,而他的妻子阿曼达 (玛利亚·莱昂 饰) 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
或许是因为嫉妒妻子,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妻子出轨的行为成为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妻子的导火索,一个人默默地到外边租房生活。
在接下来的一次写作课上, 写作老师胡安(安东尼奥·德·拉·托雷 饰) 歇斯底里地痛斥他的作品没有灵魂,教育他要“认真观察生活,认真倾听他人”。
难能可贵的是,阿尔瓦罗是一个听得进别人意见的人,他以自己所租住的这栋楼的邻居们为起点,开始观察、接近甚至改变别人的生活。他刻意地接近楼管理员,套取邻居的信息,同时偷听、录制隔壁夫妻的讲话,为他们的生活出谋划策,陪楼上的老人下棋。在邻居们的眼中,他是一个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好人,其实他不过是为了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戴着伪善的面具,将别人的生活推向深渊、甚至生命的终点。
这个地方看着好生气、好难过,看着移民夫妇完全信任他,本可以有转机的生活越来越难,好想走进屏幕告诉他们,阿尔瓦罗是骗子。幸好,最终结局反转地很精彩,大快人心。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似乎对骗子增加了深层次的了解。这个人的目的性如此明显,动机如此可恶,但他的行为却是那么自然,很难让别人对他产生怀疑。
阿尔瓦罗的行为让我憎恶,但同时我也很佩服他。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即使不幸身陷囹圄,他也不过度困扰,而是惊叹于这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监狱中,继续他的观察、策划和创作。他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热爱能够持续到这种程度,那我想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吧,当然,在合法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梦想。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的选角,主角眼神阴冷,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与他腹黑的角色很契合。
最后的最后音乐很好听。
经典台词:
1. 能让观众不换台的只有戏剧,可什么是戏剧,戏剧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在探索途中迫切地克服各种障碍,好实现自己特定的目标……所以我们的作家在写作时一定要问自己三个必要的问题,谁想要什么,万一他得不到会怎样,还有为什么是现在,每天问问你自己,我的作品富有戏剧性吗?我的作品有必要存在吗?
2. 我跟你们说了多少遍了,卷起袖子,到外头去寻找故事,这事就这么难吗?
3. 你不应该从书里找灵感,书是写出来给人看的,你要想获得灵感,只要去感受生活就可以了,多观察,多倾听,你有试过吗?
4. 你要把精力放在真实的事物上,这三年来你就连一个真实的句子,也没有写出来过……写些带有真实性质的东西。
5. 你总是在做白日梦,从来不敢生活在当下……你把钱花在写作班上,花在阅读上,可是你从来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你总是活在未来,活在梦中,世界在前进,你却无法参与其中,你要学会正视自己。
我对这个电影的层次表达分为三段。电影前半段,作家还没开始投身写作是一个层次;电影后半段,剧情开始发展起来是另一个大主题;最后几分钟短促的结尾是一段。
首先第一段,这一段在电影当中的作用肯定是作为一种铺垫,引子,展现出主人公在生活 、梦想中的一种窘境。所以第一段主要从电影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围绕一个人他本身的一种主观意识。
比如刚开始听讲座的时候,因为赞同,而眼眶含着一些泪光,却任性的让手机不静音的响彻会堂。比如在和妻子对话的场景里,他看不起妻子的通俗文学,犀利的反驳讽刺了妻子。这些场景以及场景中的对话,让我感同身受的想起来我们这一代90后正青春但又步入社会几年的一代人。我们在这个世界,有着属于自己执着的兴趣领域。对世界和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高傲的认为这种见解或者世界观比上一代人甚至同辈人更有高度。当我们还没有成功,我们不苟同的人却成功时,表面告诉自己要有作为成人成熟的风度,实际心里不屑一顾,并带着强烈的预感,自己终会成功。而我们自己本身也的确努力,追随自己真正佩服的人,即使本着先学习再创新的理念,也不免像剧中主人公一样,作品总带着模仿,没有自己的风格和主题。
如果再夸张一些,男主角第一次在课堂上读自己片段的场景太值得品味。男主角写的片段像一段电影片段一样,没有主题,流水帐一样的描写,带着浪漫派的风格和情绪,却没有个人特色,不吸引人。这很像大爱迷幻风格,摇滚风格,新世纪风格的我们,沉浸于无法言说的哲学浪漫氛围中,却非常迷茫自己在做每一件事应该如何做好的逻辑,即使自己不想承认,却把很多事处理的让自己不满意。
但是,在电影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过渡中,也向我们展示了男主角代表的人群所具有的优点。因为男主角是个普通人,如果把他放在真实世界中,他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个小角色。所以在表现他在越来越专心投身创作的场景,也是反映了追逐人生目标的我们。比如他问文学课老师自己行不行,是不是没天赋,但不管老师怎么回答他,他又要求老师支持他,显然已经是做好了心理准备,要勇敢的去为梦想努力。即使在窃听的时候,计划实施的时候遇见前妻的时候,挫败感屡屡增加,但状态也越来越好。而且为了接近邻居们,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习各种新技术,例如下棋。现实中的我们也一样,慢慢意识到自己并非神选之人,会害怕,会需要支持鼓励,可依然是有韧性,有能量,为了目标敢想敢拼的值得自己敬佩自己的人类。
当然接着就是第二段,如火如荼描绘男主如何实施计划编撰小说,可是生活所迸发出的奇妙化学反应再精彩,观众也早已熟悉,所以如果光看剧情,就会显得单薄。所以我认为第二段是另一个大主题,导演在拍电影的同时,仿佛确实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主题是人性的复杂。
住在一楼和男主出轨的夫人,有自己的心思,既让男主利用自己,也同样在主妇无聊生活中利用着男主,两个都有些上了年纪的男女在社交中带着自己的目的,也为了回报付出了对方对自己需求。所以这场没有太多真爱的关系以非常不好的结局收场。墨西哥夫妇和男主在智商上斗智斗勇,男主为了小说没有帮助他们挽回丢掉工作的损失,还诱导他们犯罪,夫妇也已嫁祸罪名复仇了男主。独居老人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角色,他孤僻,难相处,但值得推敲的是,老人应该能想到,自己在男主面前不应该提及保险柜,或许是自信自己可以掌控好一切,也或许是信任男主,却害了自己。
这些小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复杂与有趣。当然这里还有一点剖析的就是,真正的作家,有一个表达的主题,和一个生活遇到的灵感,加上想象,写作技术,就可以诞生出一部好作品,但男主完全让角色们自己说出台词,做出动作,记录下来,其实变相的表现了男主对写小说还是带着功利目的性,而非真正把小说带给读者的意义摆得很高。
最后也就是结尾,这个结尾其实有点仓促,是这个电影变成了一个小人物的小故事,变得没有那么惊艳。或许电影主创们想表达的是作家为了写作无所不用其极,但因为我前面说了,他这是带着越来越邪恶的功利心态,越来越变态,所以,使电影最后结尾的格局很小家子气。
在这个电影中,有些场景不错。比如男主第一次窃听墨西哥夫妇,站在浴室蓝色光线下安静的背影。比如他每一次平静面孔下思索下一步该怎么办时,头和脸都布满细汗的近景。还有他和一楼太太在酒吧听一楼太太唱歌时,一楼太太红色热烈的灯光,沧桑的面庞,和直视太太,坐在幽蓝色观众席中的男主,他俩的画面像交流一样交叉。以及他俩的对话,“敬我们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即使我们很平庸”“我们才不平庸呢,我是极品”。以及不同的邻居会展现不同的装修细节,这些电影中的细节还是很用心。
而在这个电影中除了男主,还有一个人,就是文学课老师,这是个需要注意的人物。在专业上他作为旁观者或许对男主的能力更客观一些,但是他上下课时匆忙的行为,批评男主时的措辞,以及他把男主的事情透露给男主妻子这些事例都表现出他是个有主流资本主义价值世界观的人,他其实是诱导男主变得丧心病狂的罪魁祸首,文学有主题很重要,但不止戏剧派一种,他已一种偏激的方式鞭击男主,而没有引导男主找寻自己风格,自己的创作文学的方式,导致了男主一步错,步步错。文学老师这个形象,搭配上五楼独居老人看不起社会主义,却被资本主义人群谋杀的剧情联系起来,估计这也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讽刺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算大起大落,但剧情还算有头有尾的电影,观看的时候稍微想想人物的动机,内心真实想法,还是能感受到一些值得思考的有层次的东西的。尤其是男主的扮演者,他直视人的眼睛暗含强烈的表现力却不突兀,撑起了这部戏,长相和气质有一点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影子,还是推荐大家浏览一下这部电影。
从前,有一位作家,他一直想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就是写不出优秀的作品。虽然他没有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他仍然继续坚持努力写下去,期待有一天能够写出优秀的作品。终于,他的妻子写出了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实际上作家的妻子也是作家,看到妻子取得成功,作家脸上笑嘻嘻,心底MMP。在内心深处,他是特别嫉妒妻子的。没有成就的人心态还不好,要不得。我觉得,作家心态有问题,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但是,导演并没有让作家去看心理医生,而是让他继续去上写作课,即使这个写作课上了好些年也没帮助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有道是,他爱写作如初恋,写作却看都不看他一眼,单相思最是难受。只能说,作家真有钱,好羡慕。
话说,坚持就有机会,不死就是成功。一次,作家受到写作老师一顿狠狠地口头问候之后,终于脑袋开窍,找到了写出好作品的方法,即观察真实的生活并把这种真实的情况写下来,得到所谓的真实感,本来心灰意冷的作家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开始了为写作而拼命窥探隐私的旅程。真是个,作家岂是池中物,一遇灵感便化变态。
作家起初得到写作老师的表扬,是因为把自己与妻子的吵架写了出来。自那以后,作家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有目的性地了解邻居们,从尬聊,到偷窥偷听,到身体力行地勾引,作家在变态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成功。
日子一天天过去,作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通过自己的观察、偷窥与实地体验,作家创造的内容终于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渐渐地,作家不再满足于周围人的故事,他开始介入别人的生活,欺骗邻居,把现实的生活当做作品来创作。自此,作家彻底坠入魔道。不由想到令狐冲那个练就辟邪剑谱的师父岳不群,过度自我设限不是一件好事儿。
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部文艺片,看到后面,蓦然发现这是一部悬疑片。具体情节如何,看下就知道了,虽然不是很推荐看。
作家创作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那种压抑与无助实在令人折磨,像极了没有完成作业的小学生,用尽了所有心思却得不到满意结果,真心伤心。同时,作家对写作的热爱也是无与伦比的,那种执着与渴求让人动容。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以上帝视角看别人的困境,总是很爽的。
但是,爱归爱,努力归努力,遗憾的是,作家沉浸于自己的疯狂,忘掉了相对重要的东西,即做人胜过作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或她或它或你或我,特别渴望做某件事情,这种渴望是自己不愿寻找理由的,渴望到不能自己,遍体鳞伤也要坚持下去,像个傻子。没有一个确定的标杆来告诉我们,这样做下去究竟是不是对的。迷失是可怕的。
然后呢?总归要留下些什么吧。
作家留下了癫狂,他成了为写作而活的疯子。
作家变得无所畏惧,却没了人的味道,他不再是作家了。
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
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真的太搞笑了!
有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巨著,无不和作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但就算经历丰富,文思如泉涌,就一定能写出来好作品?
当然不一定。
可惜,有人想成名想疯了——
写作这事,要小编说,全靠缘分。
就像谈恋爱,感觉来了,挡都挡不住。
但问题时,灵感啥时候来,不知道,也没人给个进度条。
比如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男主阿瓦罗(哈维尔·古铁雷斯 饰),就是一个迟迟等不来灵感的“准作家”。
无奈他的妻子阿曼达(玛丽亚·莱昂 饰)却贼有天赋,随便写写就成了畅销书作家。
发布会、签售会、见面会,各种活动跑断腿。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生活对他下的毒手不止如此——
阿曼达事业有成之余,爱情也全面开花。
她出了轨,还被阿瓦罗抓个现行。
可怜阿瓦罗这边被婚姻击溃,那边在单位也遭到排挤。
更惨的是,爱好文学的他无论怎样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只是垃圾一堆。
堪称身体力行地诠释了loser这个词。
不争馒头争口气,阿瓦罗一气之下搬出爱巢,自己在外租了一套公寓。
他利用上司给自己的休假时间,决心好好完成一件人生大事——写作。
在新公寓,阿瓦罗买来新桌椅、电脑、打印机、各种文具,想着要好好大展身手。
结果写作课上,写作老师将他的文章连同本人批得一无是处。
老师的diss一语点醒了阿瓦罗。
他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
真实就是力量啊。
只有认真刻画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才能打动读者。
于是阿瓦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身边事照搬进作品里。
刚开始,他只是小试牛刀,将自己与妻子的矛盾写进了小说里。
没想到此法相当有效,老师竟然首次夸奖了阿瓦罗。
初尝甜头后,阿瓦罗开始迷恋上了这种写作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邻居们的生活,写出更加真实的文字,他如同一个内心扭曲的变态,算计着整座公寓里的人。
第一步,色诱。
摸清公寓管理员劳拉女士的喜好,利用她和丈夫的嫌隙,阿瓦罗趁虚而入。
哪怕对方是个身体肥胖、年老色衰、大自己很多岁的寂寞女人。
只要能套出有用的消息,他愿意牺牲色相,与之上床。
第二步,偷窥。
自从无意中发现自家的浴室和邻居的厨房相连后,阿瓦罗便开始用手机录音。
截取夫妻俩的对话,当做自己的小说素材。
为了和邻居发生实质性关系,他每天透过猫眼,瞅准对面邻居的出门时间。
然后,在假装等电梯的空档,和对方搭话。
第三步,谋杀。
谋杀是借刀杀人,阿瓦罗借穷困的移民夫妻艾琳以及她老公安立奎的手,杀74岁富有的独居老人蒙泰罗。
在他的精密布局下,公寓里人们的生活和他创作的小说相互交叉。
现实与虚构,主动与被动,操控与被操控。
表面上看,身为写作者的阿瓦罗始终处于明处,公寓里的邻居全部身处暗地。
然而,就在他为小说的结局苦恼时,警察敲响了他的门。
一纸“谋杀罪”的控告,把阿瓦罗送进了监狱。
罪魁祸首竟是他借给年轻夫妇的螺丝刀,一个沾满他指纹的作案工具。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
阿瓦罗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被栽赃陷害的无辜者。
然而,这样的小说结局正是他要的,充满了惊喜和讽刺,真实到不能再真实了。
可惜,此刻的他早已走火入魔了。
他关心的并非自己含冤入狱,而是故事的走向。
在被押往监狱的路上,阿瓦罗魔怔了似的,嘴里一直念念有词。
比起他一开始构想的小说框架,现在的结局才是他想要的。
所以,距离他完成这部“旷世巨作”,还差最后一步入狱。
入狱后的阿瓦罗死性不改,依然喜欢操纵狱友们的生活,从中作梗。
看着因他挑起的事端愈演愈烈,他就像一个渔翁,观鹬蚌相争。
然后,把这些一一输进电脑里,继续做他的“作”家梦。
电影有多讽刺,现实就比它更讽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类似于阿瓦罗这样的人,为达目的剑走偏锋,甚至是不择手段。
明明毫无写作天赋,还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缺乏自知之明,沉溺在自己一手编织的美梦中不愿醒来,实在可悲又可怜。
妻子好心劝解他,说服他清醒点。
他却对妻子冷眼相对,贬低对方作品的文学价值。
自命不凡的人千千万,像阿瓦罗这样却少之又少。
效仿名作家海明威裸体写作,为了所谓的创作欺骗人的感情,教唆邻居杀人以换取更好的写作方向。
说实话,裸体写作这段,病态中带着恶心。
有梦想固然好,但实现梦想不仅要有激情和勤奋,还需强求不来的天赋。
看到一位网友的调侃,说本片男主极具天赋,不过天赋是挑拨离间。
尤其擅长教唆、利用、引导别人,坐等无辜之人一步步进套,成为他笔下的傀儡,一旦目的达成,便将对方无情抛弃。
这样的人,实在细思极恐!
更可怕的是,锒铛入狱也打不醒他,简直无药可救。
所以,天赋有多重要,忽视自身短板、盲目往前冲下场有多惨,不用小编多说了吧。
电影是戏剧化,人生呢,同样需要一步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天赋。
规避短板,把长处发挥到极致。
如此以来,即便成为不了人生赢家,也不至于摔得太难看。
前三分之一不错
导演执行力太差,空有好点子,把玄乎的剧情拍得异常乏味。[C]
影片開頭就字幕加歌曲,乍一看還以為是片尾結束了呢,一股子電視劇風。
在南航飞机上惊喜地看到了这一部,开头很吸引人,但故事拍到后面总感觉崩掉了,前面烘托出的氛围一下子就被冲淡了~
所以道德低劣并不是道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智力问题。
这个片告诉你,颓人就是颓人,再怎么努力还是颓
”你得他妈的走进生活,像海明威那样,脱下裤子,把鸟蛋放在桌子上去写“。全片在塞维利亚古城中最现代的那条龙形建筑周围拍摄,非常过瘾和爆笑。当然,自嘲和自黑精神,距离去年阿根廷同题材的《杰出公民》就差了一大截。
不疯魔不写作。
蛮好看的,而且都是我喜欢的演员。
作家作起来的时候,总是额头汗腻腻,几乎在全剧都营造着急促不安的氛围。。。直到最后微笑着淡定的点击键盘。本以为在警车中的狂笑就是结尾了,然而作家给了另一个结局。也是厉害👍
多处出现重复循环又稍有差别的台词,还以为音轨出了问题,其实是表现男主陷在现实对话和手机录音的漩涡里
想当作家发疯了,最后一幕太诡异
老兄应该是都快变成老头了,还觉得自己可以“闪闪发光”。
男主真够投入的,写作真让人乐在其中。犯罪故事很简单,但人物心理塑造挺细致的,老婆对其自尊心的打击层层深入,挺到位的。
国航飞机上看的。戈雅奖男主+女配,圣赛+多伦多的配置。元叙事,算是个低配版的[登堂入室],气氛营造不错,可惜略有些狗血。在塞维利亚拍摄。
一个不会写作的人尝试成为作家是可悲的。企图用一种榨取的途径和欺骗的方式来获取故事内容,也是自我意识和想象力贫乏的体现。只是我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一个结尾,他竟然还会感到意外,真的是自己都没点逼数。
也是个很作的家了
拍得比说的要好
作家为寻找灵感,挑唆移民杀邻居,反被移民陷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非常讽刺的现代寓言,西方政客把穆斯林移民当票仓、劳动力,最终结果无非是鸠占鹊巢
英译名取得真好,叫Motive,完全概括了全片意指的“创作与动机”间的关系。邻居夫妻的影子投在墙壁上,像是电影的分镜头,又如同剧本的草稿。情节以“作者”的介入一分为二,他不再充当人物行为的复述者,而成为剧本与现实的双重推力者。当真实的编剧也遭遇到编织瓶颈,便借力于创作其后的多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