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好古之士
特別好奇電影是在哪兒拍攝的,也很好奇故事的取材來源。看的時候總想起張愛玲所說香港還存留了古中國的一鱗半爪。的確,不管從時間上,還是從電影題材故事,人物語言,動作場景,服飾道具來看,都很有韻致古意,為反傳統的我們所無。故事情節本身讓人聯想起《小城之春》,其情境風格則有《俠女》《桃花扇》等古裝電影相媲美,或許因為響徹首尾的弦管樂器的配樂,干擾了電影本身,又略差於前及諸片,也因此可以理解本片為何相對小眾。本片的國語配音尤其值得稱道,甜糯而具古味,和《小城之春》《桃花扇》屬於同一脈絡,那些批評其配音的觀眾,或許只是因為更欣賞我們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電影中有許多文學性的手段和技法,董小姐對楊尉官的一見鍾情,是古典小說戲曲的程式化敘事手法,而一個少女對愛情和人生的憧憬與期待也展露無遺。其餘在山上撫摸樹幹而落淚,與楊尉官躍馬溪澗之中,蹦跳的蟋蟀,衝撞的機車聲,末尾的殺雞等等,都隱喻明顯。影片實有助於理解明清烈女現象,如能配合《矢志不渝》觀看,當有更大收穫。所看版本結尾有幾分鐘的空白畫面不知何故,最後張二叔和董夫人有沒有成就好事呢?
2 ) 愤而杀鸡
一开始就是古琴曲,赞。
平静的生活中突然来了一个男人。
要贞节牌坊(也是一种经济保障),还是要真屌,这是一个问题。
抵抗生物性的吸引。
女教师兼女医生。
女儿调戏大叔,看出他要小便,说“你去方便吧。”
对月敬酒。
古筝配乐。
母亲当节妇,女儿就不能交男朋友吗?
女儿婚前的气质像丫鬟。
送女儿到江边,呆立几秒。
愤而杀鸡。
才知道贞节牌坊不好,几十年的守寡生活等着她,想想就可怕。
老男仆看她孤单,受不了,请辞,这是什么心理?
三星半
3 ) 《董夫人(The Arch)》:嫁走女儿死了娘,贞洁寡妇多凄凉【华语百佳 (020)】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8/the-arch-020.html本片是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华语电影百佳的第20部。
电影讲述一个寡妇的故事。女主角是一名守寡多年的美妇人,家中有一个母亲和女儿,三人共同生活,女主角以教书为生。一天,很多士兵来到村中,军队将领被安排到女主角家居住。虽然家中三人都觉得不合适,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女儿就对将领产生爱慕之情,频频与将领接近。但是女主角和将领彼此也都有好感,只是女主角为了名声不敢表露自己的真感情。此时,要为女主角立牌坊的事被皇上批准了,几天后村民就动工建起来。这时女主角已经知道女儿与将领在私下来往,对她痛说一顿后只好让她与将领成亲。成亲几天后女儿就去了婆家居住,又过了几天母亲也去世了,女主角变得孤身一人顿感凄凉。几天后,家中常来帮忙的一个村民也要离开她,这让女主角更加难过,使得自己愤怒的杀死了一只鸡。最后,女主角的牌坊立好了,而女主角则变得更加孤独。
这是一部以现代眼光来看很特别的电影,因为电影故事讲述的是普通百姓生活,可以说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电影通过女主角平静的生活,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妇道对女人的情感与生理的压制。有如此主题的古装电影,实在太少见了!因为现在充斥屏幕的古装影视,不是穿越的爱情三角恋,就是飞檐走壁的武侠大战,再或者是勾心斗角的女人宫斗。因此,这样一部凭借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古装电影,实在是古装电影中的异类,凤毛麟角啊!
关于电影主题,不多说了,已经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出来。本片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近似于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简单的人物、平实的对白、波澜不惊的情节、美丽的村外风光、古朴典雅的住宅以及人物朴素而又别致的服装,这一切都让电影呈现出一种诗样的美感。这种美不是用语言形容的,总之电影独特的风格让本片在华语电影中成为一道绮丽的风景。
但是,本片也有着一个特别明显且突出的缺点,即人物对白说话的方式太假了!有点拿腔拿调“照本宣科”的感觉。生活中的人哪有这样说话的?片中人物说话的声调都是平的,没有任何抑扬顿挫,让观众如何从对白中了解感受角色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电影如何去感动人,让人投入呢?导演,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吗?
相反的是,本片演员的表演却与对白相反,每一个人都诠释出人物的相应性格,就连打酱油的和尚都很入戏。这让我很不解,难道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演员们都是这样念台词的?本片女主角是著名的演员卢燕,看过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年轻的她——原来她年轻时真是一个古典美女!女儿扮演者是周萱,是一个在网上找不到资料的女演员,看来她根本没红过。片中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额外说一句,本年对于女主角的心理刻画也是非常独到的,细腻且深刻。但这一点并不能打动人,因为类似的电影我看得太多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以现代眼光来看风格独特、题材新颖的古装电影,虽然缺点明显,但它富有深意的主题和别致的风格依然让它成为华语电影中的经典。
盧燕
盧燕
盧燕
周萱
周萱
序列:1110
董夫人.The.Arch.1970.DVDRip.US.Theatrical.Version
2013-08-19
4 ) 十七世纪董夫人,一曲悲歌何人懂
总体看是相当好的一部影片。导演非常善于运用镜头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在的、无言的情绪。但是语言上很苍白,你可以说这是她的特色,也可以说就是她的弱点,因为不是所有的感受,不是全部的人与人间的交流,也不是人的存在状态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超越于语言表达的,或者只有超越于语言才能表达得更好。
我想这可能也是唐书璇在《董夫人》一片中成功,而在以后的电影生涯中不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其他题材的影片,就不会像董夫人这样,根本上是远离、疏离语言来刻画和呈现电影的主题/主旨的。那个主旨就是孤寂。但不是任何一种的孤寂,是人主动选择和刻意维系的孤寂。故董夫人不需要语言的表达和表现力,即可成功。而其他主题的影片就不能不藉由语言或对白来达其主旨,那么唐书璇最短处的地方,在董片中可成为她的所长,在其他片中便不能不暴露出来而无所遮盖了。
再回到董片。董一片的镜头运用有很新奇和有趣的地方,比如乔宏和周萱摘李子一幕。有人说运镜都如山水画一般,未免夸赞太过。看看郎静山的摄影,唐书璇的镜头和拍摄水准,还处在一个颇幼稚的地步。
卢燕对这个片子,起到灵魂的作用。她的表演实足能展示一个书香传家的家族妇人的外表和内心。她的举止仪态是非常之端庄,有时真是太端庄了,以至于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她说话不多,但台词水平很好,和乔宏一起,呈现出一种不能表露出来的澎湃激情,不是一流演员,又或者人物不与自己本人气质、感受接近,恐怕是很难达到这样的表现程度的。
卢的母亲曾是北平京剧四大坤旦之一,又长于书法,被称为书香世家。卢从小受的教育,应使她演起董夫人这个角色来,十分自如而洒脱得意,应无疑问。
像卢燕这种传统中国女性的含蓄、端庄、顺从礼教约束而自我克制,这样的表演或表达,一者是卢燕,另一人就属乐蒂了。如果乐蒂此时活着,演董夫人一角也是绰有余裕。
水流激荡着,冲刷着河中的大石,石头都被水流洗平了棱角。水永远地流,不停地流,激烈地向下游永无停歇地流。但是大山还是静寂地屹立,静寂寂的,空山更闻心语声,琵琶声碎。
一个人活过了,走过了,爱过了,一切都发生过了,然后归于无的沉寂。一切都过去了,就是说,不存在了。存在的早已经是别的事。那么,那曾经的属于那个人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描述的必要?有什么被关注的价值?
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也因为没有任何当下的意义、描述的必要、被关注的价值,所以,这部片子才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有趣味。
它告诉你,你所看到的(或者,你不妨想想这里你所看到的就是你自己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有意思。
5 ) 楊尉官致董夫人書
遍地金禾碧雲天
長亭邂逅絕色前
疑是嫦娥落九天
沙場百戰英雄膽
束手踟躕兒女心
悅子貞操松柏
悅子容貌梅蘭
奈何佳人冰霜節
徒負壯士皓日情
衷懷何䖏訴
閉戶隔空庭
關關好逑意
何日得渠成
The rice fields reach like threaded gold far into the autumn sky;
In the courtyard she stands, as distant as the frozen mountain wind.
Across empty stones the soldier strides, awestruck by the piercing splendour,
Awestruck by that face of a goddess.
Helplessly he admires her majestic grace, and adores her constant dignity.
But alas, cold are the vaults of her memory, unable to feel the flame of his feeling.
To whom, then, does the warrier[sic] burst his sorrow,
To what lonely peak does he wail his lament?
The leaf-fringed windows are closed between us.
The vacant courtyard is silent with dust.
Deep in the night are my yearnings.
Dim are the flickerings of my hopes.
注
1 穿幫:楊尉官寫詩時的特寫與詩成後全詩的概覽不是一幅字。
2 本詩就體式、格律而言基本屬於亂彈琴。演員念白也相當拗口,與文字時有出入(如全詩最後一字,帖上作「求」,念作「成」,若按寬韻,則「庭」、「成」鄰韻通押【分屬九青、八庚】,故暫錄「成」)。
3 本詩英譯摘自美版DVD內嵌字幕,內容與原詩略異。
6 ) 随口说说
董夫人。那次某微信公众号的推荐,顺着文章找了下载点观看了这部小众。按着今时今日来看这片子很一般,可是时间往前推到一个离我出生前近二十年的时代,极为别致。除却国语配音的台词念白感觉有点糙,那接连不断的丝弦之声也是风情万千。恰巧《世界电影史》的翻阅仍然停留在默片时代的介绍,对比之下此片方芳华绝代,难怪金马能有四奖入手。且此史看后,现在观影之心包容许多,近日观看的《梦想合伙人》《魔宫魅影》等片放以前鄙夷稀烂之片而今也有了新的审视角度。
董片导演背景颇丰,张叔平曾经是她副导,唐继尧是她爷爷,女性主创们的背景让此片有了波伏娃之韵,片中影影绰绰弗洛伊德式的性喻随着镜头推波助澜,含蓄地极有那个年头的气质。
音画分离韵味也不能靠从头到尾弹琴啊 对白太民国文明戏太呆滞人物表现突兀至极完全是披古代皮讲现代故事 空景松林琴声的堆砌绝不是中国式诗意电影 导演的想法确有独到之处,体现女性之细腻但整体指导水平仍不尽人意,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还要多
琵琶无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动,贞节牌坊束高栏。春花秋月谁有泪,怒中杀鸡起波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虽然无关大局但还是想吐槽杨校尉写的情诗……
剧作构思立意很好,摄影剪辑也算不错,节奏稍嫌缓慢冗长,演员刻板的表演和机械的念白实在是逊透了,简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3星半。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
三年终得见,不废常思量。
四星半,贞节牌坊起涟漪,寡妇情怀总是诗。行云流水诗一般呈现出封建礼数下女性心理波澜和对爱的抑制。“爱”是主观意向,“礼教”吃人,单纯的欲念在家庭与贞洁下升华为一种领悟与责任,不自觉接受了禁锢的命运而甘之如饴,因为生命已在贞洁牌坊的兴建下得到延续。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腔愁绪,两处闲愁。琵琶传心事,眉间寄深意。哀婉隐忍、终生怀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独终老。
本片女儿称呼娘为妈、妈妈,查了下资料,金元时期之前,妈都没有成为主流词汇在中原盛行。导演和编剧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应该考虑一下剧本的历史时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现代的方式和内容来演绎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没有。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批判旧社会和旧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主题也确实是这个。一边是承袭了传统古代风格和人物定位,一边是人物的交谈口吻和动作细节(包括互见的反应、礼数)与传统社会制度规范相违背。在呈现作为人的情感时,显露“不该有”的情绪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对于旧礼数对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却被现代化的表演给化解了。总体上人物应该是遵循“旧”轨迹,特定条件下表达“新”情绪,导演不可能想不到语境的差异。一个疑问: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朝代,但是观众们能从服饰道具看得出来吗?
有民国遗风,更难得的是沉静自得。前半部气韵漾然,后半部逐渐开始不像,也就难免力有不逮。
古意撩拨,两情缤纷。哀而不伤,淡淡戚戚。牌坊的隐喻不奇怪,但运用得很高明。
飛速的心理蒙太奇業已打通暗渠,倒放的片段更是完全放閘,使壓抑在安寧生活中的董夫人暫得解脫。定格鏡頭乃歷史感塑造中的點睛之筆。雖然,本片之美,尤在技巧之外。
朴素,隐忍,含蓄,端庄,古色古香。
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小城之春董夫人,空对着,晶莹牌坊新胜雪,最难捱,世上寂寞寡妇夜。弦弦掩抑续续弹,似诉心中无限事,快若并剪凡心动,杀鸡血污素罗裙。杀鸡事小,失节事大,整顿衣裳起敛容,供人观瞻冷如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付与葬心牌坊。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
端庄贤淑,心如止水,枯灯黄卷,携老扶幼,面山临水,耕读传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乱如麻,扬汤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导演唐书璇,民国云南军阀唐继尧之孙女,其表妹唐书琛,为卢冠廷之妻,伉俪联袂写有美歌《一生所爱》。
这种实景拍的黑白古装片,总有点新现实主义遭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透着与众不同。封建道德观对个人情感的压迫,故事并不难理解,还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说明。对白未必有问题,更多是对白方式,太端着了。配乐初听很好,挺久了会觉得过满。
短短几日被重伤两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护几本书做些有趣无聊之事;老年确实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将至觉其可怖之瞬,赶紧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贞节牌坊就能解决的(ps:唐书璇又美又有才,还让不让人活!)
这情调,这节奏,这意境,这剪接,这风景,还有这寂寞人。这得读悟多少国学才能表达的如此含蓄、克制、隐忍?当今中国导演能有这种国学意蕴的艺术审美的恐怕没有了。8.5
诗一般的山水,画一般的配乐,琴一般的哀伤,狼一般的寂寞。剪辑好蒙好蒙好多蒙,配乐弹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内心愤怒在最后一刻爆发,来得突兀而激烈却又显得悲伤。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办,董夫人说!
真好,眉目传情,山水寄意这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妙。六十年代末拍出这种三十年代电影的感觉是神马情况?说明中国电影的历尽蹉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