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井德郎的书中文版很少,拍成日剧的挺多
全剧的主旨并不是悬疑,而是在最后半小时中男主与女主的对话
我开玩笑的,你就那么期待我说的话吗
这样看来,你还是 一副媒体记者的样子啊
你想要简单易懂的故事吧,如果故事太复杂的话,大众不会附和你的
如果大众不附和的话,就没法赚钱
所以媒体人,不管是什么事,都要强硬的把节奏带得浅显易懂才行
人真是捉摸不透啊
人可不是这么简单的生物哦,不像你所想的那样
人的行动是不可预测的
你知道身边的人都在想什么吗
他人的内心,连心理学家都不能完全明白
父母的事,夫妻间的事,孩子的事
你不可能完全理解的,但大家也就是这样生活着
既然如此不能理解杀人凶手的心理
对你来说为什么就那样难以接受呢
能让人理解的结局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看完之后,我理解人性了吗?我明白仁藤为什么杀害妻女,鸭井为什么杀了她老公吗?不,我还是不理解。或者说,不要理解。
人是什么?太有自信或者太有好奇心不是很危险吗?当你开始理解的时候,你就在靠近他了。
仁藤的世界简单又复杂,他冷眼旁观这个世界的时候,岂不也是在旁观自己?多可笑啊,这些妄想摸透别人的人。多可笑啊,那个永远无法被理解的自己。
于是,他微笑着,承认了: “是的,我杀了我的妻子和女儿,因为书太多了,实在放不下。”
他微笑着和入狱的女主说: “还是微笑吧,会更有魅力。”
无由来的可怕,却想要静静地再观望一下,看一看这个人…… 打住。 鸭井又是什么时候发现不对劲的呢?看见老公料理台上放着的那张酱料秘方?还是之前隔壁女人那一次次喜笑颜开地清扫过界?还是更之前她对仁藤微妙的好感与强烈的情绪维护?
越调查,越迷惑。每次当她觉得自己与真相无限接近时,真相都如云雾,消散于嘲弄之中。仁藤的真相,家庭的直觉,内心的不安,她快要被割裂了……
直到那一刀,她该是与这荒谬的世界决裂了吧!仿佛一直生活在漫画里、被作者操控着的主角突然觉醒,带着绝对的愤怒和失望,和她的世界彻底决裂。那一刻,她的过去全然过去,她的未来没有未来。那一刻的真实,让她癫狂。
我还是不理解罢!这诡谲又微妙的人心。仁藤也好,鸭井也好,还是那个“小霞”也好,他们或者也并不真的理解自己,只是那一刻他们就那样做了,并且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即是如此,何必纠结?能被剖析的都是不痛不痒的表皮,那些肌理的伤痛,骨血的暗殇,无法参透,也无须忐忑。
就此终结。
最后,真挚地想对松坂桃李说一句: 阿桃你真的好适合演这种温柔又自我的变态啊啊啊!但是求求你再别演了,我这又怕又疯狂跳动的小心脏吃不消喂!咳咳。
微笑的人
仁藤杀死了美丽的妻子抄子和女儿,被捕后宣称是因为喜欢看书,才杀死她们给书腾位子。
记者鸭井(此处想吐槽一下日本人的姓氏)曾和仁藤一起为孩子学校的活动做糖果项链,对拥有迷人微笑的仁滕有好感,不相信他会杀害妻女,更加不信他杀人的理由。而且,此时她刚刚重回职场,需要做出爆款新闻,于是开始调查此案。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个关于仁藤的事件逐渐浮出水面。妻子在急救室抢救,仁滕在门外读小说;同事梶原刚成为观察员就自杀身亡,仁滕顶替了他的职位;同学松山被卡车撞死不久,仁滕笑着玩着松山的游戏机,对当时的女朋友谎说游戏机是松山父母所赠遗物。他还告诉鸭井,坐上梶原的观察员工位很舒服、松山的游戏机可以直接玩不需要自己费力排队买。
鸭井对仁滕的同情变成了惊惧。
这时,一个自称真名为抄子的夜总会陪酒女孩说小学同学时,仁滕曾帮她策划杀死强暴自己的继父,最后仁滕胆怯不敢下手,她亲自将继父推下楼梯导致其摔死,而仁滕被她斥责为无用。
鸭井坚信,仁滕是一个披着微笑外衣的反社会杀手,而形成这种人格源于幼年目睹谋杀又被心爱的女孩抄子看不起。
仁滕对抄子这个名字异常执迷。
仁滕杀害妻女后打求救电话并在救护车到来前给妻子做人工呼吸以证清白。
如果不是快递员看到仁滕和妻子拉扯追逐、如果不是法医检测出妻子指甲缝里有仁滕的皮肤组织,仁滕不会承认自己杀害了妻女。
由此,虽然没有铁证如山,仁滕杀死梶原和松山也几乎铁板钉钉了。
头条新闻必将引起轰动效应,重返职场首战告捷!
直到……剧情反转。
鸭井去看守所给仁滕展示新闻时,仁滕微笑着告诉她,他的初恋、小学同学抄子家庭幸福根本没有继父更没有遭受继父性侵一事,而同班有个男生发生过这个惨剧。
惊掉了下巴的鸭井再找陪酒女核实事实的时候,已经无法找到她了。
回到家里,私家侦探拿出丈夫和隔壁主妇偷情的照片,印证了此前一直怀疑的主妇过界的清扫、丈夫的新菜谱、卧室的新床单。
电影的两条线.
一条是鸭井的事业线,对仁滕事件的调查。
一条是鸭井的家庭线,对老公出轨的调查。
看似成功的事业线建立在虚假事实的基础上。
看似甜蜜的家庭线建立在丈夫谎言的基础上。
而现在,那个每天温柔殷勤的、现在还在狡辩的丈夫让鸭井感到了无尽的幻灭,手起刀落间,鸭井干掉了和仁滕一样拥有迷人微笑的丈夫。
微笑的仁藤深不可测。
微笑的丈夫满口谎言。
微笑的自己急功近利。
仁滕说,你们做新闻的,就只是想给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对不能理解的事情都要去解释,其实是不可能的。仁滕杀死妻女到底是为书腾地方还是因为妻子出轨同事梶原还是想像《春琴抄》的主人公一样用极端的方式守护爱情和家庭的美好,电影不想告诉我们答案,似乎借着仁滕的口吻告诉观众,对于超常的事件,接受就好,不必追根问底,因为人性是异常复杂的,没人可以真正被他人所理解。
电影似乎在把仁滕塑造成冷血杀手的同时赋予了他先知般的哲人形象。
有一次访谈的时候,仁滕说鸭井,你比我更加具有杀人犯的潜质。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罪行的报道者鸭井最终成为了杀人犯,锒铛入狱。
是仁滕唤醒了内心的邪魔吗?
换一句话,如果不想借调查仁滕案件回归一线、如果不是道听途说就构筑头条新闻,会激怒之下杀死丈夫吗?
如果没有如果。
仁滕的蓄谋已久和鸭井的激情杀人,是殊途同归吗?
新闻必须真实。
微笑实则虚伪。
最后的最后,鸭井和仁滕在看守所相遇,仁滕对着仿佛行尸走肉般的鸭井耳语:还是微笑比较有魅力哦。
还是那个微笑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松坂桃李。
完美丈夫杀掉妻女,在法庭上自曝动机竟只为家中能有更多空间放书?!——《微笑的人》这部侦探类SP就以这样一个既荒诞又充满悬念的开头作为切入,瞬间便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当我感到其中必有蹊跷的时候,镜头立即以上帝视角回溯案发当时一家三口在溪边戏水的场景:前一秒还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的丈夫转头便如机械般铁血无情将妻女溺死,不见一丝犹豫与恐惧。而更加奇怪的是,这位名叫仁藤俊美的丈夫丝毫没有隐藏罪行的意图,当妻女还在医院抢救的时候,他竟然冷静得可以坐在外面阅读小说……虽然丈夫没有主动自首,但一系列的动静仿佛在带有挑衅意味地暗示警方自己就是杀人凶手。随后,警方顺利地拘捕了这位丈夫,一致认为他就是凶手无疑,然而却无法接受那一连串不可理喻的行为与动机。
正当警方感到焦躁的时候,一名与凶手有过数面之缘的记者主动要求负责此案。她之所以坚定地认为案子绝非如此简单,甚至情不自禁在法庭违反规矩喊出这个男人不可能杀人,是因为两人的女儿是同学,男人与记者曾在女儿学校的聚会上有过手工合作,当时男人留下的印象让女记者心生憧憬与尊敬。
女记者接手后,她前前后后调查了与这个男人有关系的同事、前恋人、童年伙伴等等,多数人都表示不相信俊美这样一个口碑极好的男人会犯下杀人罪,记者初以为案件正朝向自己所望的方向逐渐变得明朗时,不料竟有人提供带来决定性转折的消息,逐渐,记者再度堕入深渊,不由得怀疑仁藤俊美可能犯下不止一宗杀人案……
这部电影明面上是一部传统侦探剧,但看下来会发现其实质最重要的并不是案件真相如何。相比起结果,它的意义在于过程的表达,犹如印度电影《丑恶》将中心思想溶于过程中,这部电影想反映的问题也巧妙自然且呈递进式地分布于记者为了查明真相向不同人取材却逐渐发现真相越来越模糊的过程中。如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对观众来说是沉浸式,是潜移默化的。当结尾凶手一针点醒“旁观者”时,沉睡堆积的影响瞬时爆发冲击我的意识,真可谓“细思极恐”。
不含剧透地大致说下——电影主要想表达人性的复杂、印象的矛盾以及个人行为动机与集体接受之间心理的差异,什么是正常与不正常、应该与不应该呢?比较悲观主义与功利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彻底了解彼此的,虽然中心线很简单能说明白,但整体的气氛营造很诡异瘆人,松坂桃李演技了得,角色反差的塑造张力十足,看得人脊背发凉;同时电影节奏上乘,故事推进迅速,背景音乐的烘托也很不错,单纯观感可以的,虽剧本没有针对挖得特别深入,没有给出特别有意义的辩证,总感觉意犹未尽,差了点什么吧,但整体总归值得一看,也能给观众留下一定遐想与思考。
你的动机是什么?大家都会想这个问题,银行职员为什么会杀死妻子和女儿?动机真的如他所说没有地方放书了么?以为找到了真相,结果真正的真相都是不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人的大脑在想什么,谁也弄不清楚,人性是如此的复杂,当我们自以为了解他人的时候其实还不了解自己呢?女主到最后一刻才明白,原来那个微笑一直在她身边啊;女主老公外遇也是给出了很多暗示,菜谱和新换的床单以及一定要执着扫她家门口垃圾老公出轨的对象;男主那个动机是否成立其实不重要了,所谓人性背后藏着我们所不理解的事情~并不能以常人想法就能去理解一切~
我的评分:8.0
影评:
看完影片我感觉很认同这个男主就是因为小事儿杀了人,凶杀案绝大多数都是“激情杀人”这个数据有考证的。
就像影片那个女律师也好、女警察也好,就是一时冲动,杀了自己的丈夫一样,都是激情杀人。
所以说我们不要激发别人的恶,有些人精神很脆弱,可能一句话和别人的一个恶意怂恿就想不开,就会做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行动是不计后果的。越是没有钱的人,越把面子看得比天都重。所以我们最好的办法就远离他们这种人,最好是物理隔绝。
结局不错,我都已经准备好翻白眼了,虽然因为是SP拍得比较简陋可以原谅。松坂演得还可以。用自己那浅薄的知识去推断别人想什么,本来就是一件自大的事
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人心就是一个深渊,自己都不敢凝视,何况他人。尾野真千子太好了!
绝对的“细思恐极”,人心难测就在这里,人与深渊的互相凝视诠释得法,虽然SP拍得都寒碜,至少还是第一次用含混没有谜底的故事来解释人之内心迷宫。
《春琴抄》连续“杀人”事件。宛如曼陀罗一般的极致之爱,很可怕,也很美。能够被理解的结局,在现实社会之中根本不存在。不要试图理解他人,因为你甚至不能理解真正的自己。
你以为是侦探剧,其实是在探讨人性。人人都以为了解别人,但是,你真的了解么?
宽松世代的处男演起变态也是毫不费力。考虑到我连完美世界都打了5分,这个我也打五分好了,毫无客观公正一说。
相较原著小说,女主这个角色是SP中原创的。从最初雇私家侦探调查丈夫,一步步加深怀疑,到最后的爆发。。调查仁藤的案件对女主最终杀人的结果影响有多大呢?仁藤说女主比他更有杀人犯的潜质,只不过是说出了一个事实。仁藤说的他杀人的理由,也只不过是另一个事实而已。不理解又如何呢?
其实还挺不错的 松坂桃李的台词很像他自己 比如他说人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 的确如此 不然他到底为什么会演那部所有人都在让他被绑架了就眨眨眼的片子呢
细思极恐。再不能直视为他人打扫门前落叶的邻居。周刊记者把案情剖析得再合情合理,都不过是徒然地牵强附会,人心如迷局。尾野一向好,桃李也不错。
本季最好的悬疑,在垃圾一般的忒修斯和熊猫的衬托下,朝日拍的这部省钱SP显得既深刻又余韵十足,松坂桃李演起变态毫不含糊,尾野真千子一如既往刻画人物特别走心。种种似是而非的陈词,雾里看花的回忆,都在说明人既不能理解他人,也不能被他人所理解,人的行动无法预测…台词说到我心坎儿里了
故事蛮有意思,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揣测,谁也不敢保证不会跌下深渊。就是SP拍得有点简陋,制作再精良些就更好了。
不要考验人性,它经常出乎意料
没有结局才更耐人寻味
整体拍得不算好也头重脚轻,但是我很喜欢它的主题:“—不能理解杀人凶手的心理,对你来说为什么就那么难以接受呢?—像你这样的杀人理由,会让大家感到不安。—能让人理解的结局,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得知记者杀人后:“因为都是人嘛,就算发生这种事也不奇怪。”
一个女记者为了出名,天天忙于自以为是地挖掘一个杀人犯的内心真实想法,甚至忽略了自己老公,自己的老公只好跟邻居大姐胡搞,最终女记者愤怒之下杀了老公,才恍然大悟,杀人犯的内心是别人挖掘不来的。带入感蛮好的,各种配角刻画的也很到位,就是女记者的老公不极致,如果女记者的老公在大家眼中是个极好的男人,没人知道他搞外遇,最后被杀了,大家纷纷指责女记者的罪行,女记者心里大概会更难受,大概也会更理解男杀人犯。
他俩飙戏异常过瘾呢
教科书般解释了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越是在前面寻找真相的过程中被吸引,越说明我们对理解动机的渴望意味着我们不愿意相信人性的复杂。
很有意思,中心思想像极了京极夏彦的犯罪无动机论。人们因为拒绝接受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事,所以将犯罪用动机分类。但或许,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犯罪动机。
根本没有真相的结局太坑了。
男主如果换成妻夫木聪就能凑个贯井德郎三部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