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院里走出来,我和老F都默不作声,尽管是两个大老爷们,但能深刻体会到或是曾体会到内心的挣扎与彷徨。我和老F是学院里仅有的两位单身汉男老师,一把年纪一直沉浸于学术研究中,耽误了婚姻大事。我们很理解主人公郭小鲁,也许和我们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很像。片子中有一片刻,我对身边的老F说:“郭小鲁和苏凌芳从小到大,从来就不是一路人。”
我这次影评很简单,依旧是流水账,想表达的也许是“两个人走到一起,是一路人,是多么重要;两个人如果是一路人,能不能走到一起,也不那么重要”。如果扯歪了,那就让我扯歪吧。
片子的编剧是王朔,王朔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我尽管文学博士背景,但不做小说研究,小说只是闲暇阅读的爱好,说的不对的地方,不喷我就行。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他曾经写过的《我是你爸爸》,郭小鲁如果和苏凌芳结了婚,郭小鲁的中年也许活得和马林差不多,我非常笃定地觉得,郭小鲁在公交车里,闻着一群腋臭的人们,也会躲闪,并且匆匆下车。
郭小鲁的父母和苏凌芳父母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郭母是看不起苏家的,因为苏父是做无机的;同样,苏母也是看不起郭家的,因为他们是上海人,还留过洋。那一刻,你会发现,郭小鲁和苏凌芳生活在不同的原生家庭中,尽管父辈都是科学家,但并不是一路人。直到后来,苏凌芳被六姑接走,两人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扭转。直到在北京相遇的时候,郭小鲁还是那个郭小鲁,苏凌芳却已经不是那个苏凌芳了。
关于郭小鲁的导师丁学农,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导师的影子,对学术有谦卑的态度,对学生要求严厉,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戏中丁老师去世那一幕,我其实没太忍住。我也曾担心过自己学术上没有导师的监督,会懈怠、会放松、会走歪路,事实上,我也已经把导师当作自己的父亲。片中,丁萌萌和郭小鲁算是一路人,都师从康妮卡特,都学医。但最终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走到一起。我最最受不了的是,在病榻前,丁萌萌感觉到自己即将离去的时候,在郭小鲁去买糖之前,突然说了一句:“我爱你”。我设身处地地想了想,我如果是郭小鲁,我会哭成什么样,绝对会哭晕过去。
丁萌萌去世之后,其实郭小鲁很痛苦的,因为他心里有了两个女人。他面对挫折之后其实就是在用世俗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情感,选择离开捷克,也不回到中国。我也深刻体会到,在他心中:“丁萌萌肉体上死了,她精神还活着;苏凌芳虽然活着,但精神上死了。”为什么说他世俗,因为他觉得他无力再把心思,花在下一个女人身上了吧。得不到,那就算了吧。科研都做不完,哪有心思,再进入另一个人的心里及她的世界。
片中有一句话,其实是借用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内容:“父母是挡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我们终究会长大,不老的顶多是肉体,内心还是不断会强大的。我们总有一天会直接面对死神。今年上半年,我经历了人生灰暗的一遭后,我面前尽管还有一堵墙,但我知道我自己,已经不惧怕死神了。
关于感情,郭小鲁对苏凌芳其实很用力的,就像丁萌萌一样用力。当两个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鸡同鸭讲,讲的对方听不懂,对方讲的也听不懂,其实也没那么痛苦。至少郭小鲁阻拦了苏凌芳别去赴宴,也商量好别喝酒、九点前回家;苏凌芳看似不经意地问晚上郭小鲁什么时候回来的时候,郭小鲁怂着说也会九点前回来,这应该就是爱情最真实的模样。一个让着另一个,貌似从来不讲谁付出、谁对错。后来苏凌芳没遵守诺言,喝了酒、11点回,郭小鲁也没说啥,苏凌芳酒醒的时候,问了一句:“你晚上去哪了?”就已经证明,苏凌芳还是关心郭小鲁的。好吧,我这个想法,未免舔狗了些。
他们从来没有约束对方,尽管爱着,哪怕对方变成了“酱香型白酒”,不再是过去的模样。一个心里只有科研,一个心里只有钱钱钱。说真的,苏凌芳没嫌弃郭小鲁已经不错了。看我这文章的人绝对觉得我说反了,其实真没说反。你们眼里,大明星、演艺圈难道不比科学家、学术圈香吗?郭小鲁看似独善其身到最后,其实真正最痛苦的人,就是他。
我有时候会想,我挺羡慕像苏凌芳那样“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的,浑浑噩噩挺好,不会忧虑很多事情。我看此电影很难受在于,我活得很拧巴,和郭小鲁那么拧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太相似了。我深刻能体会到郭小鲁内心的压抑,他的世界只有情感和科研,多么单纯的人啊,和这种人结婚岂不幸福死。
可是这种人,在当下社会,是不是基本上都死了?不是自己把自己憋死的,是被王青伟那样的伪君子逼死的,被这个可悲的世界和万物所谓的规律逼死的。《不老奇事》其实名字很不错,我不像别的影评人那样抨击这个片名,大家想想,全片中,唯一不变的人,就是郭小鲁,我说的不是肉体,是郭小鲁的一切。
我想了又想,当我踩足油门,开向苏凌芳的时候,那时候,我已经死了,不会像电影里那样醒过来了。嗯,我知道,醒不过来了。
作为一部爱情片来说,《不老奇事》的上映周期有些尴尬。刚好和《沙丘》《天书奇谭》这两部重磅作品挤在一起,这么个偏小的体量看上去还真不起眼。
如果硬要找个理由去观看这部作品,王传君恐怕是唯一理由。就冲当初他把白血病患者吕受益拿捏的极其到位,从此王传君就成了值得关注的代名词。
如果光看片名,它恐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本杰明·巴顿奇事》,尽管两部作品的水准和体量均没有太多可比性,《不老奇事》还是狠狠搞了把事情。
主人公郭小鲁,原本是个平平无奇的木讷少年。
本该和同龄人拥有相同经历的他,却在同一天内经历了两件让他毕生难忘的事——与小伙伴苏凌芳的邂逅和父亲的意外去世。
起因是家里来了重要客人,著名华侨化学家夫妇带着女儿回国,心情格外激动的郭母便让郭小鲁去实验室叫爸爸回家吃饭。
而木讷的郭小鲁冒冒失失闯入实验室,随着一声巨响他的父亲不幸离世,而他则被送进了医院。
等到他再次醒来已经是秋季,很快家里人便发现这孩子有了变化:视神经反应变慢,做任何事还都不能太急;譬如走路和跑步,如果急了就会摔倒。
别看开片这么劲爆,它的上限却注定不会太高。原因其实并不陌生,拍得太杂缺乏取舍。
01
设定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涵盖了主人公郭小鲁颇为奇幻的人生,从他孩提时代与苏凌芳结缘到读大学,其后则是实习和出国参与研究干细胞的经历。
乍看之下还挺科学一设定,实际观感却注定很奇幻,而且还众口难调。
先来看看郭小鲁先后接触的小伙伴吧,亲梅竹马苏凌芳,刚一出场就用石子扔了郭小鲁的头,干过让郭小鲁带着自己坐火车找爸妈的傻事,离别时将小提琴给了郭小鲁。
小伙伴王青伟,儿时老欺负郭小鲁,长大后成了好哥们,先当兵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在和苏凌芳爱情纠葛的同时和郭小鲁逐渐疏远。
王小莫,郭小鲁就读大学的师兄,丁教授养子,平时负责看太平间,业余时间爱搞摇滚,还组了个和他一样具有混不吝气质的摇滚乐队。
丁萌萌,丁教授女儿,和郭小鲁一起在捷克研究干细胞,非常有个性的酷girl,对郭小鲁感情逐渐升温。
就这人设和情感脉络,还真让人看出了一种医学版《致青春》的味道呢。
然而随着情节推进,这种观感很快被刷新。木讷的郭小鲁尽管先后认识了这些性格迥异的小伙伴,却始终呈现出一种游离的感觉。
步入大学后的他,在与王小莫的交流中始终处于一种半生不熟和半推半就的状态,王小莫用他的自来熟吃定这个木讷的小老弟,郭小鲁则始终刻意回避。
同样是兄弟,显然是童年就熟识的王青伟更为熟络。
当他再度邂逅苏凌芳时,又被苏凌芳那热情奔放的性格弄得手足无措,原本是亲梅竹马的两人,愣是演变成了现代版的唐僧和女儿国国王。
人际关系虽不很复杂,却足以将郭小鲁搞得焦头烂额。他所表现出来的除了与生俱来的木讷,还多了一份隐藏在逆来顺受中的抗拒。
这简直有种低配版《幸福的拉扎罗》的味道,一个游离在诸多人际关系之外的老实人,和谁都认识却又都不太熟。
02
取舍
之所以《不老奇事》会呈现出奇怪的观感,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本主次不分。
从主角到配角的区分甚至是影片内核的确立都存在这一问题。
主角配角定位模糊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苏凌芳和丁萌萌身上,影片前半段以苏凌芳和郭小鲁的朦胧暧昧为主,王小莫和戏份有限的王青伟显然是配角,戏份分配尚算合理。
影片后半段以郭小鲁和丁萌萌的研究为主,期间穿插丁萌萌有一搭没一搭的感情线。
其实加条副线并无不可,但丁萌萌的戏份和苏凌芳相差无几,到底谁是女一谁是女二?这笔账真心算得不太明白。
一部电影如果要拍出值得反复思索的内核,显然需要一套经得起推敲的设定。换言之影片的内核应该和设定相匹配。
而这正是本片另一大问题,影片前半段着重讲述郭小鲁和苏凌芳的感情纠葛,这与爱情片的定义合拍。
然而后半段以郭小鲁和丁萌萌在捷克研究干细胞为主,并且在这段情节中感情不是重点,研究过程和对人生定义的探讨才是主旨。
这样一来影片前半段与后半段是相悖存在的,我不否认爱情片里可以有医学元素,但两者绝不能出现二元对立的状态。
03
卡司
如果非要在这部令人遗憾的作品里挑出那么点值得玩味的存在,恐怕还是前半段王小莫拉着郭小鲁玩摇滚的戏份。
两个选秀出身的人,一个用演技诠释老实人对摇滚的一知半解和对陌生群体的轻微排斥,外加一份互不干扰的保守处世哲学;
一个尽管演技不算太好,倒是用歌手的疯狂劲和倔强态度来了把日常展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啸坤的演技虽然和王传君没有太多可比性,放在整套卡司里也比较靠后。
但王啸坤的草根随性搭配王传君的低调气质,这个化学反应即便少了一抹升斗愣青的痞气,整体效果也还能够自洽。
结合老实人的特质再来对比下《我不是药神》和《不老奇事》,王传君的演技虽没有迎来一次升级,倒也没有什么大毛病。
郭小鲁这个同样个性低调的老实人比起白血病患者吕受益来,少了一抹升斗小民的侥幸,多了一份低调沉默。
或是来自回忆或是来自受伤后的障碍,这类角色总体来说值得玩味,即便多接几次也无大碍。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老话:戏不能随便接,与其在拉胯的剧本里困兽犹斗,何不挑几个好本子雕琢一番?
太可怕了,这电影不像中国人的电影,直插内心,触及灵魂,一部好的电影就是看完之后只剩下沉默……说看不懂的是不是都是小孩儿?每一部电影都会有一部分真正面对的人,这电影太可怕了,看过《遗愿清单》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有深意很让人思考的,而这个就是让你沉默,最好脑袋都不要动,就这么,呆着,离别才是永恒,这句话涵盖了多少思念,多少无奈,多少绝望
是的!来了,它来了!他带着港味十足吊人胃口的片名来了!
当你以为它是青梅竹马阴差阳错棒打鸳鸯痴男现女的爱情遗憾剧,片名告诉你格局小了!
当你以为它是影视生态文明建设之反乳倡廉的影厂现形记,片名告诉你格局小了!
当你以为它是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终极密码破解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时,片头片尾告诉你格局大了,那么多的科幻元素你TM看不到!
以我熬夜爆肝状态下的智商,搜肠刮肚,不成熟地组织言语,这TM是站着地球表面疯狂输出:记忆不灭,唯爱永生!
不奇怪的老事情......
名称就有双关之意:一层指剧情的干细胞带来的维持容貌,一层指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不老人、不老事。
郭:“如果有一天,我忘了他们,忘了过去的一切,那这个人还是我吗?”
这部剧是绝对的浅谈悲伤,我们一生都为了得到,可同时也在失去,我们得到了阅历,失去了童真,得到了物质,失去了时间,得到了自己,失去了爱人。
电影节奏非常快,所有悲伤都是点到为止:哀叹爱而不得、痛惜亲人离别、感慨生命短暂。
我们似乎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或者说得到的总是妥协过后的,命运就是让我们不断低头,却又无能为力。
我把故事分为5部分
第一部分:初见便是劫
1968年,青岛,郭第一次见苏。苏父母在美国做研究,1968年美国动乱,苏父母被美国人赶走,而同时期的中国在为经济发展搞建设,郭的父亲便邀请苏父母回国研究。但是郭的母亲并不是很欢迎,嘴上也是毫不留情。
爆炸后,苏的父母抛弃了苏,苏住到郭家,相依为命。
苏的六姑是文盲,拿走了苏的抚养费,却没有尽到监护人的义务,苏似乎早知道她的六姑不会爱自己,便和郭逃跑去找她爸妈。
可是苏寄来的信,都被郭母藏了起来,二人的缘分似乎总是被命运阻拦,但是母亲后来又还给他,也算续上了缘分
苏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所以她格外珍惜每个机会。
慢速视觉给郭的生活带来的不止有坏处,还有不少的好处,人生亦是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书快、拉琴快、反应快、做手术稳等都给他的人生提供了不少好处。
我们身边总有许多王青伟,满嘴仗义,却说行不一,总是想不劳而获走捷径,没有坚定的目标,对什么都不会专一。
第二部分:触碰到、抓不住
可事与愿违,苏没有出现在大学里
第三部分:长大也是失去
第四部分:人生就是在不断得到、失去,失去、得到
“这一生,我们哭着迎来自己,又哭着送走亲人,想要珍惜,却又在不断地逝去,生命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助者”
“人生,本就是一场冒险的旅程,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
第五部分:
浪漫主义的结尾:在另一个世界,母亲与父亲还是温馨地在一起,丁老一家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王青伟也是一个踏实的演员,而康妮卡特和中国人一起打起了麻将,最后镜中,苏与郭再见了,苏已经很老了,而郭仍然不老。
苏:“如果我会忘记你,忘记过去的一切,那那个人就不是我了。”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记得你,也好。
起初看完我也是和大家一样,
觉得整部电影云里雾里的,
剧情特别跳脱,人物的一些行为也让人难以理解
跟老公复盘后才想明白里面的种种逻辑和细节,
但这也是我们的猜想,也有可能不对。
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慎看:
一、郭小鲁最后的实验并没有成功,他和丁萌萌一样实验失败死亡。由于致幻的副作用,自己幻想出来后面的一系列剧情。
其实电影里有一些细节对此有所暗示:
1.在郭小鲁的幻觉末尾,童年时期的丁萌萌出现在实验室里,对他说:“你要是幻想,就幻想到底吧。”
2.郭小鲁在非洲几度在生死边缘,每次都能奇迹般地死里逃生。甚至匪徒指着他的脑袋,最后也能放他一条生路。
3.郭小鲁回到青岛后,王小莫发了一笔小财,不再到处惹事。苏凌芳衣着朴素,心境平和,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名声和钱夜夜挣扎。这似乎都是他能幻想出来的,符合逻辑的,他们最好的状态。
4.在郭小鲁成为植物人后,苏凌芳带郭萌来见他。郭萌这个人物的存在就是很明显地告诉观众这是幻想了。首先。郭萌这个名字只有他和丁萌萌知道。其次,苏凌芳发现受精卵是过了很多年以后。实验室早就荒废不用,无人打理了。受精卵是怎么保存的呢。
二、丁萌萌为什么要拿自己做实验。
她的父亲丁教授也曾经对郭小鲁表达过对于干细胞研究前景的看好,认为研究成功了将没有死亡和衰老。她对于干细胞也有着近乎宗教徒般的信仰。这里从带他们的外国老师去世那一段就可以看出来了。
也恰好是她父亲的和外国老师去世的时间,他们实验刚有突破。也许她觉得,要是他们早一点研究出来,她的父亲和老师就不会死,像这样的死亡和离别就不用再发生。于是她那时开始,对于他们的死亡多了一份自责。也愈加害怕面对衰老和死亡。
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自己的研究没有做好。她的生活里只有干细胞研究和郭小鲁,然而郭小鲁心里有别人,她也清楚只要苏凌芳在,他永远不会和她在一起。所以她也将希望寄托于干细胞研究,希望自己和郭小鲁拥有无限的青春和时间,也就可以跟他在一起了。
于是她带着复杂的想法,做出了激进的行为。
三、郭小鲁为什么要拿自己做实验。
一方面是和丁萌萌一样,抱有自责的心理。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面对死亡和离别,少不更事时害死父亲,与苏相依为命后被迫分开,母亲的突然离世,丁教授与外国老师的相继离开,早就让他的内心支离破碎。丁萌萌的死亡就像是压死骆驼的那根草。
他的一生就像是丁萌萌去世那一夜,他跑着去给她买糖的那段路。每当他要奔跑起来,就会重重跌下去。他已经麻木于生活的鞭挞,命运无情的碾压。与他而言,已经找不到生活下去的意义。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这本质上而言也无异于自杀。他渴望实验的失败,给自己这一路跌跌撞撞的人生一个结束。也渴望实验的成功,把世人从生离死别解脱出来。
他进一步思考,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干细胞研究是真的会让人类解脱吗?于是在幻境中,他看到了非洲如草芥般的人命,看到了漫天的沙漠和炮火,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并幻想出了自己和苏的最后结局,自己受了伤,苏来照顾他,就像小时候一样。
这也许是他给自己设定的最佳结局。在失去了一切对于生的渴望后,苏和丁萌萌是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眷恋。
3.5。带着最低的希望“入场”,获得了期待已久的惊喜。看前半部分以为要纠结于二人的爱情,后半部分完全断裂后,才发现是男主的独角戏。它的剧作完整体现了王朔的心境,这是关于一个从童年起就在内心最期待的情感意识上始终徘徊不前的人的内心恐惧和悔恨,他不断被动和主动的失去,也因此一直躲闪着站在所有事情的外围忧疑审视,之所以要贪婪又悲观地无限延长生命,就是为了等待那个可以真正行动的时机而已。正是有了这个内在横贯的主题,他才有“胆量”把剧作内容切成上下两个互不关联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它看作是《非诚勿扰2》的续集。如果导演层面上在多点想象力和整体美学考量,后半部分不像百米冲刺一样草率地讲完所有剧情,这片会是今年国产院线片里情感态度最严肃真诚的一部。
说不出那里不好,但也没有说的那么惊艳。把演艺圈灰暗的一面和开放式夫妻的病态和无奈从演艺圈的电影人表达出,我觉得挺反讽。
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前后简直两部电影,本来是个年代感爱情故事,然后变成了干细胞广告,这种转换之突然,已经达到让人看不懂但大为震撼的地步。但我真的还是挺喜欢王传君的了。
说它烂也说不出口,说它好也说不出口……中间干细胞广告看得我直接抠出了一座地下城。以及为什么又又又又又给我在电影院看到代孕???
给科研的时间太长了…(王珞丹演的真好
这啥呀这是?啊?有人吗?有人吗?两星给王珞丹,一星给没表达出来的立意。还我血汗钱68块,吃一顿串串不香吗?
影片前半部份,含朔量太高了。以至于直到郭小鲁去布拉格时的转场设计才让我想起来从影片里找导演,找呀找。费劲,想着,中国电影需要王朔。文艺青年的圣地还得是北京……这是京圈的自我实现預言,多巴胺的运行机制,当人特别自信时挡在前面的人会下意识让步。但整部影片说白了、就一个大写的“刻奇”……
要讲的东西太多,结果都没讲清楚,主题混乱,内容与片名的关系也不大。旁白从头到尾不停,导致观众没法沉浸到剧情中。最后半小时塞了太多东西,堪称灾难。
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取了一個不貼合的片名,到了沒能拍成一部好電影。前兩幕尚且算在及格之上,讓人開始期待的時候,第三幕便開始崩壞,而且越崩越壞,尤其是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時間在其中的至關重要,偏偏角色年齡感的塑造卻是錯位的,有演員狀態的問題,也是妝髮粗糙的問題,更是導演對故事理解和把控的問題。
有岩井俊二的感觉了
(《郭先生奇事》——这是它的英文片名,我可不是在暗指《本杰明·巴顿奇事》)🌟总体评价:一度恢宏,如此宽广。(这个月的惊喜来得这么早,这个季度的惊喜来得这么晚)🎥故事题材:“慢速视觉”作为一个引子,把话题接入医学,医学的氛围埋下淡化生死的基调,最终驶向时间与生命的探讨。不乏诙谐的瞬间调味,深沉时情感悠长,发酵起来远非爱情,更多的是爱、是情。🎯主题主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哭着迎来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又哭着送走别人,在人生路上,我们是孤独的无助者。什么是永远?离别,才是永远。🎭演员表现:夸张点说,有一半是由王传君的旁白构建的,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丁萌萌”给我留下相当深的印象。
确实有点怪,四股概念的结合,有前人的童年经历,京圈的样子,留学的生活,再加科幻的想法,这片子喜欢的和讨厌的会一样多
你是火车里运送的危险品,是标本上偷走的骨骼,是寄出却收不到的回信,是流转回手里的高粱饴。有人比外科医生不能伤到的手重要,有人比实验室里不能缺少的糖稀有。若年少不曾听到对面小提琴鸣奏,不曾在阑尾处被他缝线,怎会活着有了墓碑,死了只余空冢,怎会眼速变慢,永生不老,终身承受这别离之苦。
前半部分是青春疼痛片,后半部分是医疗奇幻片。《不老奇事》套的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外衣,讲的是回不去的过往:人可以延缓衰老,视觉可以比动作慢半拍,但该死的不会存活,该忘的也不会记住,该跌倒的也不会躲过去。结尾的长镜头是中年男性对过往的幻梦,可惜最终等来的不过是爱人的遗忘。文艺范儿是有的,但割裂感和匠气还是很难让人打起精神。有时候真的在想:人老了,就该去死啊,活着,怀念过往,自己不觉痛苦吗?所以,不老才是可怕的:想死死不了,想活又活得不如以往滋润。好难呀!
救命,怕讲不完故事吗节奏这么快?
之前和英国朋友聊起青梅竹马,她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对playmates一生难忘。现在我才明白,“青梅竹马”不是childhiood playmates,而是childhood crash.
你以为他是一部剧情片 其实他是一部科幻片 你以为它是一部科幻片 其实它是一部纪录片
作为《不老奇事》主人公的王传君和王珞丹贡献出了令人惊喜的演技,在王传君的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奉献与牺牲,这一切都出于一颗不求回报的真心;而在王珞丹的眼里,你又会深切看到一种凛冽与迫切,仿佛当下的生命就是一场华灯初上,再不做些什么就真的来不及了,因此没有办法停留。
王珞丹王传君王朔…三王基本是文艺界的标榜了。王老可以好好讲故事么?青梅竹马、意外分合、国外求学、错爱、车祸、破镜重圆、借腹生女…都全了。王老可以好好讲情怀么?柏拉图、看破生死、植物人不离不弃、容颜不老却永远爱恋…也都足。王珞丹的几个年代扮相都可,明艳青春、中年疲惫…王传君也没有脱离儿童期的呆萌,始终如一的憨厚。but元素太多情怀太满,应接不暇…王老可能真的是老了
就这么说吧编剧你把娄烨的电影看了几遍?开头一句如果我走了,我以为下句要接你会不会像马达那样找我?80年代大学校园,放着同样的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和7little girls setting in the backseat ,你再掰扯下到底是借鉴还是复刻哒?中间干细胞你没那科研造诣就真的别写,又去戈壁滩干什么??合着男主角当了一辈子处男还有闺女了?高粱怡给你们下重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