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路有你
1. 作为华人,看过的马来西亚文学电影都有限,只知道从小是听着无印良品、阿牛和梁静茹的歌长大的。于是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会被深深打动:马来西亚的华人,是真真正正我们的家人,虽然我们处在不同的国家,也许语言上也不一定相通,但是文化不会骗人:没有割裂,只有亲切。
2. 故事有借鉴李安的《喜宴》,文化混合中传统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谅解。虽然一模一样的主题,但更让人觉得这个问题,毋宁说这种文化现象,是所有华人文化在文化交界边缘都会遇到的。如今大陆的中华文化也在和希望不断交融,像我自己就选择与婚礼这种传统文化说再见。但看着电影,想到家里的爸爸妈妈,他们这一代人固守着的东西与我们这一代人想抛弃的东西,两相对比也会有些落寞呢!
3. 还有一个很打动我的点:语言。如果说大马华人一切的一切都与我在潮汕地区看到的相同,那么唯一不同的就是语言。广东话、福建话、一点点普通话、马来语和英语夹在一起的说话让人觉得有趣。如果说广东话夹福建话还属于正常的话,大马华人把不属于统一语言体系的马来语和英语拼在一起的三合语,又让人觉得人类建成通天塔的愿望不是空想。处在民族融合最中央的大马华人,他们的天才让语言变得有趣。
4 马来西亚的乡间和县城,吊桥让这部电影有了公路片的特色——好看!
2 ) 因为这部温情电影,去了沙巴
记不清楚怎么会偶遇这部电影,当时看的时候是冬天,因为这部温情的电影,心情都变得明媚起来。
有好多简单却会触动人的东西,传统中国岳父和洋女婿的偏见到真情信任。
时光里孤独的小女孩,八岁就远到天气恶劣的大英帝国。
南洋华人的融合文化。老男孩的动人梦想,彩色童话。
当然少不了马来西亚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海滩,气质胜过全智贤的女主,因为这幅画面开始了对沙巴的向往。
今年11/14日动身去了沙巴,原来这里的水真的是可以这样绿,天这样蓝,云这样白,沙这样软。
3 ) 马来西亚史上最卖座片
我是在本片上映1月底0日之后三周多才去电影院看的。
是啊,身处马来西亚,为什么一定要支持美国片呢,我这样告诉自己。
也正是在第四周,《一路有你》打破记录,登上全马票房第一的宝座。
这也是第一部华语冠军片(华人占马来西亚四分之一人口,马来人占三分之二,其他是印度族人)。
如果说女主角演技有点做作是唯一不足的话,其他都非常自然,温馨。
世事无常,老爸失去妻子后,无力独自照顾女儿,让女儿跟妹妹去英国生活。
女儿哭着上车,在车窗上画着家的样子。
转眼十几二十年过去,老爸要接受西化的女儿,西方的女婿。
但他坚持的还是要坚持,包括和女婿一起骑摩托去派喜帖。
那么多同学,已经走了。
大家走过不同的路,有笑有泪。
最喜欢的就是女儿再次在车窗上画两人骑摩托,窗外的电线就象道路一样。
马来西亚还是很原生态的感觉,拜天公也热气腾腾的,传统的年味让人安心,各种语言和方言夹杂着,交汇着。
老爸其实听得懂女婿的话,让我回想起《喜宴》。
有很多让人眼眶发湿的情节。
爸爸做的生日面,女婿真诚的眼睛,可爱的女邻居的唠叨,银发却依然美丽的穆斯林女同学法蒂玛。
但无论如何,能够做的,还是抓紧做吧!
就象那热气球。
我也想说,我爱你,爸爸!
4 ) 一路有你--一首马来西亚的赞美诗
预告片让我无比期待,而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让我陷入马来西亚的美景里无法自拔,只几个镜头我就确定它是我最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类型。
这是我看到的第二部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第一部是阿牛的初恋红豆冰,在那部电影里阿牛带着曹格、梁静茹、品冠等一帮大马歌手们带我们了解了一个美丽的槟城以及一段美丽的初恋故事。
我很难相信这样一部温馨的小片会成为马来西亚的票房冠军,就像当年很难理解海角七号创下台湾的票房记录,因为内地的电影观众好像习惯了追求感观刺激且不太愿意通过电影去追寻一些深意,习惯了小时代这样的烂片与笔仙这样的鬼片。
一路有你这样一部拍身边人身边景的电影在马来西亚有这么多人喜爱,完全能说明大马人是多么的热爱这片土地与自己的生活,就像小朋友们在电影里朗读: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观念的碰撞,洋女婿与华人老丈人之间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让他们走上了环马送喜帖的旅程,在两人一路争吵、妥协、了解的过程中,观众也领略了马来西亚的美景,人文,还有普通马来西亚人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的聪明。
导演有很多机会弄哭你,父女之间的亲情、老同学间的友情、还有人生中避不开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但影片却完全没有刻意的渲染这些情绪,泰然接受不得不接受的事情,或许比较容易过的开心。这样的电影如果让冯小刚来拍,一定会再多赚走你两包纸巾的吧,当然了他也拍不出来。
最后引申一个我一直在想的问题,幸福与否与国家是否强大好像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每个地方的人只要彼此了解与尊重,就不会有多么了不得的冲突与争夺,而这样的影片正是架起彼此了解的桥梁。我相信认真看完宫崎骏所有影片的人没几个会叫嚣战争,我也相信当你了解与尊重别人的美好生活,你会不忍破坏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平等的,不是弱的要臣服,也不是强的就天然的应该不可一世,在国民与国民这个层面上,其实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马航370出事后,很多人在围脖带头抵制马来西亚,这其间包括陈坤,这是我没想到的,犹豫了一下取消了关注,细一想想,即使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与他对世界有没有正见好像并没什么必然联系。
无论那架飞机是否找的到,马来西亚都是我一定会去的,为她的美景,人文,以及那怪怪的国语发音。
5 ) 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
很温馨的小品电影,情节简单,但很温情。
电影通过东西文明差异,两代人观念差异展开了剧情,经历了一次长旅,最终矛盾解开,父亲不在那么固执,女儿开始慢慢理解父亲,洋女婿开始喜欢华人文化,大团圆结局。
里面很多场景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华人结婚邀请老同学,邻里间八卦,舞龙,拜神…这些是习以为常的。但与我们不同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马来华人依旧保留那份纯真,传统文化体中的父慈子孝,同学友爱,邻里互助始终贯穿整个影片,看完心里暖暖的。同样是农村题材,乡村爱情每天都是以谢广坤和刘能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展开。
6 ) 有爱的路上充满温暖
当洋女婿和华人老丈人之间,就像大多数异域文化结合一样,总是充满了各种冲突。我想当爱情变成亲情,之间的一切的都能够尊重接受和包容,包括彼此的缺点,彼此的家人。
无论是阿牛和女儿芙蓉,还是班杰和芙蓉,还是阿牛和小学老同学之间。
当班杰换车给岳父阿牛缓解腰疼时,当阿牛不愿意见班长最后一面而决定要做班长未完成的心愿热气球时,当班杰为孩子准备好不同年龄的鞋子时,当传统的阿牛让穿着婚礼旗袍的女儿别系那么紧说身体要紧时,都是一种暖暖的爱在心里。
清新又励志
7.5。简洁清新的小成本制作风总有意外之喜。电影有时候就是简简单单讲好一个有普适情感的小故事,带点个性,就好,一如每一个普通人。
看电影了没
华人传统程度:南洋>闽越>内地。怎么办到普通话、粤语or闽南语、马来语、英语混杂着说的。
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第一次意识到华语电影的版图应该包括大马。温情以及华人世界的传统人情贯穿电影内外——专业团队制作,却是“全民电影”的“大家一起来出力”,这个事实,比电影里面的温情更动人。
马来西亚温情小清新 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篇目 导演会来 希望大家捧场
平平淡淡,淡淡的,慢慢的用心去看的电影。配乐很好听
从某种层面而言,马来西亚的某些华人社区,比中国更中国。走在马六甲或槟城的街道,那些小店小铺,手工的糕点,写着繁体字的招牌门脸,好像从晚清一直开到今天。。。传统和现代,这些也都是说不清了,就这样糊里糊涂过着吧。。。#2018227#
整部片子洋溢着父与女的亲情,老一辈人集体的情感记忆,亚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浓浓的情感洋溢着整部片子。因为电影本身的叙事性不强,导致会有一些结构上松散的感觉,但是我们看到了马来西亚的地域风情,带有飞屋环游记式的飞行让我们会有欣喜,最后的照片好像大萌子和爸爸
没有落脚那些老套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俗套 而是更多引入一个洋人来讲父辈的老朋友的故事。 挺舒服的。
有点可爱
女主fan人的表情好欠。
电影真的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认识啊。
highest earning malaysian "art" film? really sappy, bad acting, bad dialogue, too pretty (though i enjoyed the prettiness), and the female lead doesn't look or sound malaysian?
虽然国语、广东话、英文乱来,但一手温情牌打得不错,洋女婿也越看越喜欢,还有小正太你的翻译碉堡了!!
真好的华人文化影片...那个年代的感觉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感人的在这平淡日常中透出的点点温情,父女之间的隔阂与和解,岳丈女婿之间的冰释前嫌,老同学间半个世纪的友情,都在一点点的积累着整部电影的情感厚度
节奏把握的真好,小温馨~
成了公路片。又成了“高兴”。最后还是回归本真。这些人还念根。
马来西亚华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