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公民

记录片美国2014

主演:爱德华·斯诺登  朱利安·阿桑奇  杰里米·斯卡希尔  威廉·宾尼  雅各布·阿佩尔鲍姆  伊文·麦克阿斯基尔  

导演:劳拉·珀特拉斯

 剧照

第四公民 剧照 NO.1第四公民 剧照 NO.2第四公民 剧照 NO.3第四公民 剧照 NO.4第四公民 剧照 NO.5第四公民 剧照 NO.6第四公民 剧照 NO.13第四公民 剧照 NO.14第四公民 剧照 NO.15第四公民 剧照 NO.16第四公民 剧照 NO.17第四公民 剧照 NO.18第四公民 剧照 NO.19第四公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2 20:27

详细剧情

  《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而柏翠丝与格林沃德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2013年6月,当柏翠丝第一次飞往香港与斯诺登见面的时候,她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场景。《第四公民》将能高度还原“棱镜门”事件始末,为观众真实揭秘身处漩涡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长篇影评

 1 ) 公民是他,是你,也是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人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棱镜门事件”的男主角,29岁的前CIA人员爱德华•斯诺登就是其中一位。

《第四公民》忠实地记录并还原了斯诺登曝光“棱镜门事件”的前后经过,影片荣获了包括8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报道这样一个极度敏感的事件及人物,本片导演罗拉•柏翠丝及其团队值得拥有所有电影人和观众的敬意。

向制作这部影片的电影人们致敬,向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普利策奖致敬,向斯诺登以及像他一样推动人类社会朝着真正自由、民主而文明的方向前进的人们致敬。

我希望着,在未来的日子里,公民不再只是一个空泛的名词、概念和口号,而是他,是你,是我,是每一个虽然渺小但却鲜活、自由并且值得尊重的个体。

 2 ) 我们是被监视着的

2001年,“9·11”恐怖袭击让整个美国为之战栗。对美国政府来说,最大的震动在于:策划袭击的恐怖份子是以合法的身份来到美国、学开飞机、用普通电话和普通网络电子邮件联络,最终成功地组织和实施了这次恐怖袭击的。

2001年10月26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签署颁布了国会法案——《爱国者法案》。这个法案以防止恐怖主义的目的,扩大了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根据法案的内容,警察机关有权搜索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医疗、财务和其他种类的记录等在常规情况下,它给与政府更大的权力对嫌疑人进行信息收集。如果政府有理由怀疑你涉嫌犯罪或恐怖事件,他们就可以对你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它只是针对个别的。

“911发生后不到一周,NSA就决定对美国国内每个人都进行监视。后来他们就开始获取电信记录,之后又扩展到其他信息。就我知道的公司有AT&T,他们每天都会提供3亿2千万条记录。这个名为Stellar Wind的项目每45天会重新授权一次,我们将授权组织称为YES委员会。”

2006年,技术人员Mark Klein透露NSA窃听位于旧金山的AT&T公司,网络顾客Jewel等人因此起诉NSA。多年以后,该案仍处在诉讼的初步阶段,来自司法部的政府被告代表认为这起诉讼不需要联邦法院进行审理,鉴于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这两大部门能够提供更好的监督机会和办法来解决这些案件中所谓的全国范围内的监视政策所带来的问题,被告认为进行该诉讼程序必然会有泄露机密信息的风险。就像NSA局长说过的,这势必会严重损害国家安全信息的披露。

2007年8月1日,奥巴马解释了自己竞选总统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要改变目前的行事方式:不能因为行事不便就忽视法律,这不是原来的我们,我们要再一次为世界树立榜样,向他们证明法律是不会受顽固的统治者所摆布的。

2011年起,NSA在犹他州布拉夫戴尔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拦截通讯信息储存站。

2012年美国NSA局长Keith Alexander在国会听证会上面对问询的回答:

“NSA是否拦截了美国公民的电话谈话内容、谷歌搜索记录、短信记录、亚马逊购物记录、银行记录?”

“没有。”

“NSA需要哪方面同意才能拦截美国公民的通讯信息?”

“在美国境内这由FBI负责,在美国的外国演员也是由FBI负责,但FBI可以和NSA或其他授权情报机构进行合作。但是要在美国进行这种规模的信息收集,我们必须要得到法院的许可,由法院进行授权。我们并没有得到授权,我们也没有进行过信息搜集。”

2013年国家情报局局长在参议院听证会的发言:

“NSA是否搜集过数百万名或者亿万美国人的信息?”

“没有。”

“没有吗?”

“不是蓄意的,有些时候可能不经意地搜集了一些信息,但没有蓄意搜集的行为。”

2013年6月3日,斯诺登在香港mira酒店和记者和美国纪录片导演劳拉·珀特阿斯、英国卫报专栏作者格伦·格林沃尔德、伊文·麦克阿斯基尔会面,劳拉·珀特阿斯架起摄像机对事件进行了8天的拍摄。

“我叫爱德华·斯诺登,29岁,我就职于夏威夷国家安全局的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在情报机构担任过系统工程师、系统管理员、中央情报局高级顾问、解决方案顾问、电信信息系统官员。”

“像我一样的系统管理员或者基础设施分析员,我们的访问权限比普通国家安全局雇员高一点,普通国家安全局雇员的权限密码称为TS SI TK和GEMA,这些都是最高机密的象征Talent-KeyholeGema。它们都和国家安全局的任务核心有关系。如果是系统管理员,你可以拿到名为PRIVAC的特殊访问权限,不管你的职位等级是多少,各个权限的信息你都可以访问。”

斯诺登成为了公开告密第一人。

“新闻报道不能走偏,我不想让自己成为中心,这会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至于是否公布我的身份,用何种方式公布则由你来决定。我个人愿望是你直接说出我就是泄密的人。包括我最信任的知己在内,没有人了解我的意图。因为我而让他们被怀疑,对他们来说非常不公平。只有你能阻止这件事,你要让我被钉在十字架上,而不是作为线人把我保护起来。”

“这件事事关每个人。我不怕他们,他们可以把其他人打到闭嘴,但在我身上没用。如果这件事没人做,那么我会挺身而出。希望死了我这个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我知道风险,如果被捕了那就被捕了。

不管在身上发生任何事,你和格伦都要继续报道。”

“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我来说,归根到底是国家权力和人民反抗力量的抗衡。你知道政策是唯一能够限制国家权力的,如果我们被改变了,那我们就没有办法反抗。一个人再厉害都不可能反抗政府机构和手握重权的人,甚至可能连里面最平庸的人都反抗不了。”

“人们因为有了有可能正被监视着这一心理预期,造成思想受到了限制,言论变得小心翼翼。比起让我和其他和我一样的人承受思想受到约束的痛苦,我宁愿我个人承受牢狱之灾或者其他不好的结果,如果能为他人利益作出奉献,我个人也很高兴。”

“奥巴马政府背弃了所做的承诺,在实现承诺上不仅偷工减料、行动迟滞,甚至还食言。通过查看无人机画面更坚定了我的决心。这些无人监视机其实都是一直跟在某个人背后的杀人机,它们就一直在某个人家附近。你收到的文件会是一个或者多个无人机监视不同国家的影像视频文件。”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某个地方有一个设施,是NSA和其他政府合建的,进行所有通讯信息的拦截。只要有信息传递的,不需要锁定目标就能自动提取通讯内容。还可以让其他人通过特定的关键词搜索你的通讯记录。这个系统还具有额外的未来搜索模式,如果此刻输入的搜索信息在将来某个时刻匹配的对象,就可以立即搜索到目标并报告你正在和别人进行通讯。”

“SSO是特殊消息处理组,它的功能是对网络信息进行被动收集。包括美国国内的网络和国际网络。XKeyscore deep dive项目,这是一个前端系统,分析师用来分析搜集到的网络信息。通过这个可以进行倒带搜索,实时搜索。2011年,每一台装有这个系统的设备可以同时监控10亿台电话和网络。他们的搜集速度可以达到10亿字节每秒,这样的机器有20台。”

CNN电视新闻:英国《卫报》报道美国法院秘密授权国家安全局对美国移动运营商Verizon公司的百万客户进行日常通讯记录的收集。这是一个政府用来收集所有美国人信息的计划。

CNN电视新闻: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报道了美国政府的另一项监视计划: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直接接入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AOL美国在线、Skype、YouTube和苹果等九大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搜集数据,邮报说他们搜集语音、视频、照片、电子邮件、文档和连接日志,根据这些分析员可以掌握一个人的行踪和社交情况。

2013年6月10日的头条新闻:揭发了国家安全局监听电话和拦截网络信息的告密者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今日在镜头前现身。斯诺登称国家安全局权力的不断扩大让他心生恐惧,他非常坚定地要披露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暴露了多个组织在监听电话记录,而且还透露……

斯诺登同时还曝光了英国政府GCHQ的Tempora窃听计划。GCHQ从传输国际电话和网络信息的光纤电缆上获取信息,并将大量个人信息与NSA分享。

斯诺登在会面前一直通过加密邮件与劳拉·珀特阿斯进行交流。会面时为防止窃听,斯诺登用枕头堵住房间大门;为防止偷窥,用遮光布做的布套在头上操作键盘;酒店房间的网络电话都有内置的微型电脑,就算听筒坏了,你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对话。所以只要电话线插着就可以窃听。(坚决要拔掉电话线。)

在人权律师乔纳森·曼帮助下,斯诺登向联合国申请难民身份,香港的联合国难民事务办事处负责人说斯诺登有权利享有联合国难民署的保护。

2013年6月21日,美国政府以三项重罪罪名指控斯诺登,两项是根据反间谍法,并要求香港引渡斯诺登。

两天后,维基解密组织安排斯诺登离开香港去寻求政治庇护。

斯诺登试图从俄罗斯转机到厄瓜多尔寻求政治庇护,但莫斯科机场官员表示无法帮他办理转机,因为美国政府已经注销了他的护照,于是他被困在莫斯科机场。

2013年7月20日,英国政府迫使卫报销毁斯诺登在香港提供给记者伊文·麦克阿斯的与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GCHQ)相关的档案。

斯诺登在俄罗斯临时庇护的一年多以后,得到了俄罗斯的三年居留许可。

2014年7月,斯诺登相恋多年的女朋友Lindsay Mills来到莫斯科陪伴他。

到目前为止,斯洛登住在莫斯科。

斯诺登的愿望是住在一个有高度隐私权的国家。

德国柏林,由律师组成的国际群体聚在一起讨论斯诺登的法律状态,来自美国公民自由协会的BEN WIZNER律师说道:“因公众利益向媒体泄密和为私人利益向国外势力出卖秘密,两者在反间谍法上并无区分。所以,根据反间谍法,泄露的信息本身不应该隐瞒不能成为辩护理由。泄露的信息是为了公众利益以寻求改革,也不能成为辩护理由。即使法庭判决遭到信息泄露的项目是非法的或者违宪的,它仍然不能成为辩护理由。”

巴西参议院美国国安局监视事件听证会上,《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德说道:“自911恐怖袭击以来,美国对其所作所为辩护的理由就是一切以国家安全的名义来保护民众,事实恰恰相反,很多文件和恐怖主义、国家安全并无联系,却和国家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的产业、财政、经济问题相关。”

纪录片导演劳拉·珀特阿斯在美国是一名标准的“异见人士”,911之后她拍摄了美国三部曲:《我的祖国My Country》、《誓言The Oath》、《第四公民Citizenfour》。2006年,在拍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我的祖国》后,柏翠丝被美国列入一份整日秘密监视名单,她的机票上被印上“SSSS”( Secondary Security Screening Selection)的标记,为了防止她所拍摄的电影胶片在美国边境审查时被没收,她选择移居德国。

影片获得2015年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

“不受限制的秘密政策会对民主带来巨大的威胁。”

“一个国家有秘密法庭、秘密调查,对每个美国人的通话都进行监控,但是美国公民对此却一无所知,这是对美国公民自由权利的最大侵犯。”

“公民和政府间权利的平衡已经变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但其实应该是当选人和选民的关系。”

 3 ) 纯影评讨论,不谈政治

  本文只限于艺术探讨,不涉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之争。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个能力。
  最近网上有了资源,虽然忙得团团转,但还是见缝插针地看完了。看完后找来豆瓣上牛人提供的纪录片幕后故事:
斯诺登在泄密之前,他首先匿名联系了记者格伦•格林沃德与纪录片劳拉•波崔斯。为什么是他们?2010年维基解密事件中,格林沃德是维基解密和阿桑奇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在媒体上撰写了大量评论,和多人论战。他本人既是知名记者,也是一位宪法律师。掌镜与幕后制作的波崔斯则是著名的记者和纪录片导演,她之前的作品深入报道了反恐战争的另一面(没有看过,不予评论)。她也因此上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出入国境常被扣留检查。这两位的专业技巧、业内声望和勇气,让斯诺登选择了他们。(豆瓣网友陈朝的本片评论:《无差别监控和它的破壁人》)
  知道这些背景后,再回味这部片子,不得不佩服劳拉•波崔斯的胆识和智慧。这让我想起了《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发现女性导演在拍摄与战争政治相关的电影时,为了回避女性身份的影响,片子甚至比男性导演更加硬冷与中立。因此《第四公民》完全做到了零距离追击一个突发事件,纯粹纪录,只“报”不“道”, 唯一细腻的地方是大量的细节关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聚焦在香港酒店里斯诺登,除了不拍摄吃喝拉撒外,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紧张、焦躁、不安,以及隐隐透出的恐惧。这一段刚看起来有些无聊,但是想到这几天可能就是改革世界进程的关键,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导演还有一招格外聪明,当格林的报道如原子弹般轰炸了全球后,除了摘了英国和美国两三段电视新闻报道后,导演并没有把镜头转向外面世界的混乱,而是又转回了香港以及斯诺登越来越黑的黑眼圈和脸色。而外面的常人世界则是一片风平浪静,毕竟不是世界末日,美国监控也影响不了菜价,人们都是各过各的,权利只有被需要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被侵犯。酒店的房间却是暗流汹涌,记者律师轮番出谋划策,后续揭秘、起诉、申请避难、流亡……
  本片的精彩就在于没有精雕细琢,没有设置悬念、起伏、高潮然后再感慨一翻,由于导演正是事件的经历者,因为完全不需刻意要讨好观众的胃口,我纪录,你爱看不看,就像棱镜事件一样,相关人炸了锅,但对我们平头老百姓来说,即便正式告知你监控的存在,又怎样?工资照发就行了。
  本片唯一透露着些许温情的地方,是以政治避难身份留在俄罗斯的斯诺登,与其女友在莫斯科郊外的屋子里做晚餐,但导演却用狗仔式的镜头在远处静静端详。当你正想长出一口气时,又感到那双无所不在的眼睛,让你后背有些隐隐发凉。

 4 )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够高

当年出新闻的时候我很疑惑为什么曝光政府监控网络和电话能在美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因为在我生活的环境里政府做这些都是稀疏平常。然而美国的宪法说必须要让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力,美国人把民主看作比什么都重要。斯诺登说,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应该是被选举和选举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了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是不对的。我大概慢慢能去理解美国人民主的想法,虽然我受的教育和我在的环境都促使我对这种程度的监管习以为常。也许生命诚可贵,自由价够高这句话更适合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国人。

 5 ) 扒光隐私,这部奥斯卡最佳真敢拍!

一个高中没毕业的年轻人,在美国中情局身居要职,成为一名情报特工。 之后,又因揭露美国政府最高机密被国家通缉,流亡俄罗斯。 这个轰动世界的叛国者,就是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

这起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事件,又称“棱镜门事件”。

简单回顾下——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职员爱德华·斯诺登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直接进入美国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搜集公民信息。 涉及的公司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脸书、美国在线、Skype、YouTube和苹果…… 搜集内容包括语音、视频、照片、电子邮件、文件和连接日志…… 根据这些,分析员可以掌握一个人的行踪以及社交情况。 该项目代号,“棱镜”

这个计划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911事件以后,美国通过了一个爱国者法案,即政府有权对嫌疑人进行信息收集。 如果政府怀疑你涉嫌犯罪或恐怖事件,他们就可以对你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

斯诺登将关于此事的秘密文件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随即遭美国政府通缉,流亡俄罗斯。

纪录片《第四公民》高度还原了“棱镜门”事件始末,真实揭秘身处风暴中心的爱德华·斯诺登。 同时,也揭露了美国政府监听、监视人民私人信息的内幕。 豆瓣评分8.4,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以及第8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

第四公民

Citizenfour 导演:劳拉·珀特拉斯 主演:爱德华·斯诺登/朱利安·阿桑奇 上映日期:2014-10-10(纽约电影节)/2014-10-24(美国) 片长:114分钟

纪录片导演柏翠丝本人,也是“棱镜门”事件的核心人物。 正是在她和《卫报》记者格仑·格林沃德的协助下,斯诺登才得以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控丑闻公之于众。 而柏翠丝也因此荣获普利策奖。

纪录片导演 劳拉·珀特拉斯(Laura Poitras)

片名“第四公民”(citizen four),正是斯诺登早期与柏翠丝邮件沟通时使用的匿名代号。 斯诺登在给导演的邮件中说:“You asked why I picked you. I didn’t. You did.”(你问我为什么选择你。我没有,是你做的选择。) 导演柏翠丝正是因为本人已被监视,斯诺登才和她取得联系的。 可以说她牺牲了自己的隐私,才换来了这样一部作品。 美国国家安全局这项代号为“棱镜”(PRISM)的监控项目,此前从未对外公开,属于高度机密。

报道刊出后,外界一片哗然。 保护公民隐私组织予以强烈谴责,表示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进行申辩,不管多少国会议员或政府部门支持监视民众,这些项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权利。 这是一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监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广、程度之深令人咋舌。

在秘密项目披露之前,斯诺登已经离开美国,悄悄来到香港。 斯诺登本人的人生,绝对算不上一帆风顺。 他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祖父是将军,父亲曾服役于海岸警卫队。 他本人早年也曾受911刺激而参军,希望参加伊拉克战争为国效力,却因体能不达标,连后备役都不行。 学习成绩也很差,在高中念了一年半就辍学,最后念了个社区大学,相当于我们这边的高职。 然而也没毕业,等于他其实只有高中学历。 他完全是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才华,一步步上升到后来的位置。 之后加入CIA,几年时间内参与了很多大项目,为美国的情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棱镜门事件爆发前,他的职务是在夏威夷的一处国家安全局设施内,担任系统管理员。 年薪约20万美元,与相恋多年的女友过着舒适的生活。 但他愿意牺牲这一切,只因为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控工程,感到良心不安。

斯诺登表示——

你什么错都没有,但你却可能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也许只是因为一次拨错了的电话。 他们就可以用这个项目仔细调查你过去的所有决定,审查所有跟你交谈过的朋友。 一旦你连上网络,就能验证你的机器。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2013年6月,导演柏翠丝第一次飞往香港见到了这位“第四公民”。 不满三十岁的斯诺登坦言,自己在CIA身居要职。 他可以接触到的机密文件级别是最高机密。

随后,斯诺登在香港的酒店里向《卫报》记者介绍了棱镜项目的可怕之处。 譬如,只需要几个与你有关的信息,就可以查到你的所有通讯记录。 而且不仅是现在的记录,还可以搜索过去的,以及未来如果出现此信息也会立刻报告。

当记者问斯诺登,这件事对他的家人会有什么影响。 斯诺登表现出一脸歉疚,他的家人对他揭露政府的事毫不知情。 此后大概无法再联系了,因为会有牵连到他们的风险。

而他交往多年的女友,也可能因此离开他。 作为斯诺登最亲密的人,她受到了政府的调查,人身自由都可能因为斯诺登的行为而受到限制。

但斯诺登曝光此事的决心非常坚定,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己会因此成为名人,从而转移了大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

无论是镜头前面的斯诺登,还是镜头后的导演柏翠丝,都时刻面临被美国政府限制人身自由的危险。 电影中有多个细节,都真实地表现了这种真实的紧张感。 当斯诺登身处香港The Mira酒店,他向电脑输入密码时,也会用一张毯子将自己和笔记本电脑罩起来。

他解释说,NSA的无人机盘旋在世界各地,其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查看任何跟踪目标的监控视频。 而就在此时,镜头突然切换到室外。 从高空中观察斯诺登房间的玻璃窗,一种被监视的感觉顿时袭来,令观者不寒而栗。

尽管受到失去自由的威胁,斯诺登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站在了国家的对立面,义无反顾。

斯诺登坚持认为,他所做的是一个美国公民应该做的。

此外,斯诺登还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其他国家的监视行为。

2013年6月21日,美国政府以三项重罪罪名指控斯诺登,两项是根据反间谍法要求引渡斯诺登。

两天后,维基解密组织安排他前往俄罗斯寻求政治庇护。 然而前往俄罗斯也困难重重,美国政府已吊销了他的护照,整个纪录片充满了电影般紧张的气氛。

朱利安·阿桑奇(维基百科创始人)

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中转区逗留了40天后,斯诺登获得俄罗斯政府为期一年的政治庇护。 而《卫报》迫于政府压力,销毁了斯诺登提供给他们的文件资料。 奥巴马公开表示,斯诺登不算是一位爱国者。

911事件以后,美国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辩护就是一切为了国家安全。 事实却恰恰相反,很多文件和恐怖主义、国家安全并无联系。 却和国家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的产业、财政、经济问题相关。

2014年7月,斯诺登相恋多年的女友,来到莫斯科陪伴他。 导演把镜头放在一个窥视的角度拍摄这对恋人,这也是对美国政府监控公民隐私的讽刺,更是一种善意的警告,你以为真的安全了?

电影结尾的一个片段也很有趣。 记者在莫斯科向斯诺登介绍最新情况时,竟然把关键词写在纸上,二人谈完后再把纸撕碎。 因为他们很清楚,NSA的监控能力有多强。

片中一位律师说,按照美国的法律,泄露安全机构的秘密就是叛国罪。 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不是泄露给敌国,而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泄露该如何判处?

很多美国人视斯诺登为真正的爱国者,而政府视其为叛国者。 爱国与叛国该如何定义? 在这起事件中公权与私权的界限又在何处? 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该如何抉择? “斯诺登事件”或许告一段落,但《第四公民》抛给观众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

*本文作者:RAMA

 6 ) 一部另类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纪录片《第四公民》以真实的镜头还原了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引爆“棱镜门”事件的过程。这部电影在以一种冰冷刺骨的真实感重现这起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让观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公权与私权的界限在何处?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该如何选择?爱国与叛国究竟该如何定义?

首先,像任何纪录片一样,《第四公民》的拍摄风格极为写实。因为主角是一个向外界透露政府机密并因此被政府通缉的人,所以很多拍摄活动一直在暗地里进行。本片最震撼人之处也正在于此,无论是镜头前面的“whistleblower”斯诺登或者与他并肩作战的《卫报》记者Glenn Greenwald,还是镜头后面的导演Laura Poitras,都时刻面临被美国政府监控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的危险,电影中有多个片段都真实地表现出这种既紧张又刺激的氛围。当时,斯诺登藏身香港The Mira酒店,Greenwald和《卫报》专门派来的另一名记者对他进行采访。当他准备用笔记本电脑向两位记者介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监控体系时,他竟然用一张毯子把自己和笔记本电脑罩起来,以免暴露自己输入的密码。他介绍说,NSA的无人机盘旋在世界各地,其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查看任何跟踪目标的视频监控,而就在此时,镜头突然切换成了从室外高空中观察斯诺登房间的玻璃窗,一种时刻被监视的感觉顿时袭来,令观者感到后背发凉。电影结尾的一个片段也很有意思。Greenwald在莫斯科向已成功申请避难的斯诺登介绍最新情况时,他竟然没有把关键词说出来,而是写在纸上给斯诺登看,二人谈完之后再把纸撕碎。其实,在Poitras的镜头面前,在得到俄罗斯官方保护的情况下,他们不必这么紧张,但他们依然这么做了,为的就是以防万一,因为他们比观众更清楚NSA的监控能力有多强。可以说,这种贯穿电影始末的紧张气氛最好地阐述了本片的主题:在政府强大的监控网络之下,公民几乎毫无隐私可言。不仅如此,正如片中一位角色所说,失去隐私也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因为失去隐私的人会有顾虑,也就无法自由地表达和行动。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06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在隐私荡然无存的情况下,自由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片都透着一种类似《谍影重重》的紧张气氛,但斯诺登本人相当冷静,他自始至终表情凝重,谈话中偶有微笑,也是一带而过,脸上立刻重现出镇定的神态。他的沉着和冷静,既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在应对巨大压力和迎接巨大挑战时成熟的表现,也促使观众去体会当事人在做出两难选择时的痛苦和无奈。公事方面,他虽然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一边,揭发政府的不正当行为,但他也必须着手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他是否需要暴露自己的身份,暴露之后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甚至如何应对舆论对他的形象塑造,等等。私人方面,他的女朋友还在美国,且受到了政府的调查,人身自由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限制,他本人下一步何处容身也是问题。从电影中我们知道,他一切不违自己初衷,不做任何妥协和退让,立场站得很稳。所幸在众人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后也与女朋友在异国团聚(好在美国政府肯放人)。

斯诺登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但《第四公民》抛给我们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例如,片中一位律师说,按照美国的法律,泄露安全机构的秘密就是叛国罪,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如果不是泄露给敌国,而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泄露该如何判处。按照法律的字面规定,恐怕仍然构成叛国罪。很多美国人视斯诺登为真正的爱国者,而政府视其为叛国者,爱国与叛国究竟如何定义?关键可能在于“国”字的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从小就要千百遍地高喊“爱党爱国”,我们被灌输的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那么,斯诺登的做法究竟从更高的道义上是否正确?或许,美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答案。当然,不同的中国人也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电影还对时下流行的大数据概念进行了抨击。影片中,NSA正是利用对公民各种信息集合而成的大数据来调查任何他们想要调查的目标。你的一举一动、你的各种偏好、你的社交网络等等全部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在电影之外,近年来关于大数据与公民隐私之间的矛盾始终是舆论的关注焦点。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各大企业纷纷成立大数据部门,试图精准地定位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然而,政府以保护国家安全之名侵蚀公民隐私尚且到如此地步,我们还指望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有所克制吗?《第四公民》的警示意义正在于此,如果没有民间的监督,没有媒体的制衡,这些侵害公民隐私的行为肯定会变本加厉。

“棱镜门”曝光后,很多国家都举行了听证会,调查美国是否对他国公民也进行了非法监控。我们看到,这样的听证会基本不会有什么影响大局的结果。美国的强大决定了其他国家最多只能有限度地抗议一下,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控是否因此而收敛就是另一回事了。《第四公民》能做的只是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公民知道,他们的隐私在受到侵害,他们在失去自由。另外,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两处有意思的情节。一处在片头,导演的旁白告诉我们,是斯诺登主动联系她和Greenwald,而非他们找到斯诺登。斯诺登在给导演的邮件中说:“You asked why I picked you. I didn’t. You did.”(你问我为什么选择你。我没有,是你做的选择。)导演明确告诉观众,她正是因为本人被监视才和斯诺登取得联系的。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讽刺之举,导演牺牲了自己的隐私才换来了这样一部作品!另一处在片尾,斯诺登和女友在莫斯科团聚,导演选择在远处像狗仔队一样拍摄二人在厨房煮饭的镜头,这同样是对监控公民隐私的讽刺,但更是一种善意的警告,你以为你真的安全了?

 短评

当乔治·奥威尔写下《一九八四》的时候,他一定没想过老大哥会在自己的国度成为现实。权力追求的什么?总是更多的权力。对我们来说会觉得是隔岸观火,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管制了。作为纪录片来说,太浅!倒是斯诺登萌萌的~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让我激动的是,在里面看到了白发阿桑奇打电话帮助斯诺登,这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真实,这真的是一部正在发生的纪录片。

9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纪录片成为了参与者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能把這麽精彩的事件拍得沉悶到只能關注斯諾登顏值有多高,也是不容易的。。。

12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NYFF#全球首映/棒!片后半小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可见斯诺登在美国人民心中口碑不错。我也觉得他是个英雄~

15分钟前
  • 似零
  • 力荐

原来斯诺登在身份没有公开之前就一直和本片导演劳拉·波特拉斯以及卫报的记者匿名联系,所以片子从第一封邮件,到第一篇新闻,再到公开身份,他为了更多的声音,其实做了一个天大的决定,没有人知道明天甚至下一个小时会怎样,电影却举重若轻地,似乎只是展示他几天的日常生活。太勇敢了。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仍处于进行时的纪录片 窃听监控什么的对我们来说见怪不怪了 我只是来看脸的/还有白衬衫/还有黑西装(目测是优衣库的)

23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与其说是“反美片”,不如说是反乌托邦片,即,美国都这样了,世界上还有乌托邦么。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基本上就是棱镜门事件的始末,导演带着摄影机纪录了爱德华·斯诺登在香港那段时间的经历,就是和历史在同步的发生,时刻在见证一切,对于这种的事件还在现场的感觉很难得。由美国国安局的监控丑闻入手,展现的是一个群像,各方人士都牵扯在其中,最后你终于明白我朝为什么会墙掉某些网站了。★★★★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29岁。斯诺登美如画~

35分钟前
  • Clarke
  • 还行

在香港酒店房间里的几天他们一起震惊了全世界。斯诺登也有恐惧,也有对亲人的不舍。他不是英雄,更不是叛徒。他和你我一样,都在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作为记者,一生能遇到一件这样的新闻,应该也是万分荣幸吧。

38分钟前
  • zhwho
  • 推荐

我没有说颂扬,没有任何这个意思。但是你一定要问我,斯诺登支持不支持,我们不支持他?他现在维护自由,我们怎么不支持自由?

39分钟前
  • dow
  • 推荐

在纪录片花里胡哨蒙太奇的时代,这种稳妥追踪记录已经少见:并没有塑造人物,并没有揭露八卦,仅仅陈述事态,反而愈显张力:电话、警铃、报社高层压力、机场扣留……扫走纸屑,后继有人

44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論斯诺登顏值之高

47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斯诺登长这么帅,谁还在乎片子再讲什么。实话。★★★☆

51分钟前
  • 坍塌
  • 还行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面临的恐惧也会最大。当剧组成员以及斯诺登父母登台时全场起立长时间鼓掌致敬。人民英雄斯诺登。#52NYFF

54分钟前
  • 好样的
  • 推荐

斯诺登不是无脑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更显可贵。作为纪录片本身可圈可点之处并不多,背后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旗帜才更让人同情吧

58分钟前
  • Joshz
  • 还行

2013年6月想起5年前看过的一篇短篇小说 敏感字都被屏蔽 人们生活在沉默的世界中。思想的禁锢 对隐私的保护

1小时前
  • pepper 安
  • 还行

事件的重要性大於紀錄的技術性。香港專訪的一部分可以說是「映像的生還」。這也是我最為欣賞導演的一個點。至於什麼斯諾登的顏值夠高、一群活在墻裡的sb突然高呼「保護自己的網絡隱私」、什麼中俄暗中保護與澳門保護戰大可忽略。因為這些人能看到的就只是傳聞和表象。紀錄片宣揚的普世價值,他們並不懂

1小时前
  • 熊仔俠
  • 推荐

Citizenfour让人看到whistleblower很人性的一面。他也会紧张害怕,努力乔装但拙劣的方式连自己都觉得I am gonna make it worse. Laura把英雄拉下神坛,然后你明白他作为一个个体的牺牲。当Snowden父母上台时,全场鼓掌致敬。一个发生在最自由国家里关于最不自由的故事。Coproducer是Kirsten... #NYFF

1小时前
  • 半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