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应时而生的Mrs.Miniver 1942
Mrs.Miniver相对其他奥斯卡影片来说,这部片子显得是水平比较一般,不过这也可以理解。由于孤立主义的影响,二战前期美国主流民意是不希望参战的。这影片是1942年获奖的,当时是美国刚刚参战,在这样一个时候出的片子,宣传的意味比较强应该是合情理的。首先习惯性鄙视一下美国电影的中文翻译,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既然是外国电影,介绍中国来,就应当尊重人家的文化,保持电影的的原汁原味。卧虎藏龙的英文翻译是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这翻译不但美国人,就是懂英语的中国人也觉得很别扭。但是没关系,外国的东西本来就和本国的不一样。国内的一些影片的翻译,虽然因为意译,或者总结内容成片名而有助于理解,但是却失去了原片名本身的味道。这部片子里,夫人是中心,围绕她来展开故事,名字《Miniver夫人》(直译)是很恰当的。把翻译名改成忠勇之家,听着跟古代章回小说似的,很无聊好吧。
前面说过,这部电影属于“紧跟形势”的作品,剧情上显得比较直白,和一些经典电影比起来不是太过瘾。不过对细节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准肯定有的。剧情在大方向上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最初的一段情节就是Miniver夫人心里挣扎了很久,还是决定买下家庭经济难以承受,却漂亮非常的帽子。不光是他当时英国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奢侈消费,传统贵族老妇人Beldon抱怨,现在买东西最难了。用中国话翻译一下就是,东西跟白捡的似的。卖多贵都有人抢。追求物质享受无可厚非,但是过分而且形成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变成社会问题了。物质享受总有尽头,而且说到底不过是吃喝拉撒睡- -。老贵族Beldon 说了一句:难怪德国人…..,联系到一战后德国是战败国,纳粹产生土壤等等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势,也许能从一个侧面了解一下二战成因,扯远了。另一个层面是从Miniver夫人大儿子嘴里说出来,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级冲突,民众缺乏自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演变成了不打不相识的,Vin.Miniver和Carol Beldon小两口斗嘴,真的很有趣,,一见面就吵架的俩人却相互吸引,走到一起。不得不佩服一下编剧的功力。
之后,战争开始了,一家人的命运将如何呢?很多人上了战场,大儿子Vincent成了RAF(皇家空军),RAF大家知道,那是很牛很牛的,丘吉尔曾经说过“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人(指RAF只有几千好像)为这么多人做出如此大贡献”。没RAF希特勒没准就登陆英伦,统一欧洲了,而之后世界历史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发展了。Miniver先生成了“联防队员”,轮流负责搜索德军飞行员等任务。Miniver夫人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也不得不被迫面对战争的威胁,抓住了一个持枪的德国飞行员。观影的过程中不少情节是很让人感动的,比如Miniver先生半夜被征召,开着一条在为内河设计的小船航行40多海里,奔赴敦克尔克帮助被围困的英军撤退。被征召民船集合之后,海军说明了任务和风险,但是面对可能出现的德军舰艇和飞机的攻击,英国民众也紧张,也惊讶,但是都没有退缩。还有由于接近飞机场和海岸,为了躲避德军空袭,Miniver一家晚上无法睡在家里,虽然只能在临时搭建的防空洞里栖身,还是苦中作乐的开着玩笑。当炸弹几乎在他们头顶爆炸,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很奇怪的,物质追求不能让家庭和谐,困难反而能让人们的心贴得更近。
大儿子Vin和老贵妇的孙女Carol Beldon结了婚,刚渡完蜜月就在一次空战中被流弹打死…..悲剧,说起来剧情比较老套,听着就像今天新闻联播,“刚度完蜜月就返回联队”- - ,想想是1942年的片子,而且剧情很自然,毕竟是在二战中,还算不做作了。经典学烂了就成类型片了,地球人都知道了。影片结束的时候,战争还没打完,现实也是(当时1942年),前面提到的两个层面问题也没解决。不过算是给了点解题线索吧,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宣布战争开始和,最后的“总结发言”都是在教堂完成的,没接触过基督教的人可能比较难理解新教在英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这么说罢,东西方都是君权神授,但是授权方式不一样,中国是“天子”,皇帝是天的儿子,而西方不是,皇帝和神的关系更像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经理人不好是随时可以换的。扯远了,有兴趣的还是自己研究一下吧。还有Vin最开始反封建,最后和老贵妇一起唱祈祷歌等等。宗教使人团结,爱,家庭观念这些西方主流价值观都有体现。
2 ) 每一刻都是珍贵的
克林,我觉得我们非常幸运!
因为我们有新车和新帽子?
不仅如此,因为我们有伟恩、托比和茱蒂——和彼此。
这是影片中克林和他妻子躺在床上的对白。很平常和随意,但就在这随意之中,对于生活的意义却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其实生活就是那么简单和平凡,在这简单和平凡中,珍惜我们得到的,梦想我们应该争取的,不作过多的奢望和贪恋。
影片在一对夫妇各自背着对方购买奢侈品的铺垫下开场。之后,她们互相原谅,产生了文章一开头那段对话。这些都是普通的生活,而这普通的正常人的生活,却在战乱中被搅乱。但就是在战乱中,这对夫妇,这家人,甚至整个小镇的人,大家都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文生,一个哈佛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从初出茅庐的年少狂妄,到后来的空军军官,生活和战争让他成长,而这一家人,每一个都是战时的英雄。母亲米尼佛太太以她的坚强和坚韧,成功擒获了敌军飞行员。就连可爱的小托比,当敌人轰炸过后,他那句“这次他们差点把我们炸死”,既直接说明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 了小托比的可爱。观之,竟然忘却了去同情在残酷的战中生灵涂炭的人们,只被这小可爱逗得会心一笑。
片中的文生可谓是电影的一条主线,当爱情来时,亦是战争来时,一对可爱可怜的情人就这样被卷入无情的战争。片中有两处呼应的地方均是立于文生的角度。第一次,在教堂的礼拜上文生望着心爱的卡儿,此时生活如此美好,眼神温暖,只有你与我有关,其他的都可以不管。而第二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战后,卡儿在战中丧生……只留下文生一个人,文生转过去看着那个空荡的位置,我想,此时他心中也是空空落落的。那个牧师的说辞,可以作为每个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墓志铭。此时文生的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需过多镜头描述,也不需我过度笔墨书写,已然能够明白。看着那大坑一般的教堂,谁还不能想得到那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让人想起那句:不知人面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而这里没有桃花,有的,只是战后的废墟……
卡儿,她是伟大。谁都知道战争中的战士,生命很可能是短暂的,她毅然无悔的嫁给我们的空军战士文生,在度蜜月回来后,她对着艾米佛夫人如是说:“我爱他,但是我知道,我知道我或许会失去他。他还年轻,他热爱生命……但却可能会死。他可能会丧身,任何时刻都有可能。你的内心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所以你知道每一刻都是珍贵的。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去恐惧害怕!”
之所以截取这样一段话,并不是在凑够影评字数,只是觉得这一句真的很能够打动人心。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世界,还能见到几分这样深沉和坚定并且珍贵的感情。
当看到这片名——《忠勇之家》,按照中式影片拍摄模式和命名法则揣测,这该是一个讲述全家人于战争中英勇就义的故事。想不到故事情节与结局会是如此。当别人都在阐述,这是一部侧面反映战争残酷的影片,固然,战争是残酷的。可是,我更认为《忠勇之家》这样一部影片不是,或者说不仅仅在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在教会我们生活,教给我们生活的态度。那就是,乐观、积极和珍惜。只要心存希望,并为之努力,阴霾会过去的,阳光会再照耀我们身上。
该片上映于1942年。当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别人已经能够拍出像《忠勇之家》这样的好电影了。试想,中国如此落后的电影事业,何时才能够赶上,更别说与世界先进之国比肩了。
我不懂电影艺术,不能妄断这是一部拥有高成就的艺术影片。但无论是政治背景还是影片主题,这是一部无愧拿到大奖的影片。观后,一定要懂得:其实我们的生活,每一个瞬间都是珍贵的。
3 ) 忠勇之家
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克里姆(沃尔特·皮金 Walter Pidgeon 饰)和妻子米尼佛夫人(葛丽亚·嘉逊 Greer Garson 饰)住在英国郊外,两人结婚多年,生了三个孩子,生活幸福美满。克里姆的大儿子韦恩(理查德·内伊 Richard Ney 饰)爱上了花会创办人的孙女贝尔(特雷莎·怀特 Teresa Wright 饰),情投意合的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战争开始了,韦恩想要为国效忠,赶往了前线,而克里姆和米尼佛夫人则在后方支援。某日,一名德国飞行员受伤闯入了米尼佛夫人的后花园,米尼佛夫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协助警察成功将其捉拿。米尼佛夫人和贝尔小姐在送韦恩前往驻地的途中遭遇了空袭,一时间凶多吉少。
4 ) 优雅与乐观
忠勇之家 Mrs. Miniver (1942)—第1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影片讲述了二战前后英国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电影的风格像散文,与很多描写战争的电影不同,这部片子没有太多前方战争的场面,更多的是通过后方的生活变化来反应战争。浓浓的英国味道,不动声色的幽默感,精致的细节表现。
战争下的爱情:克里姆和米尼佛夫人的爱情、文和贝尔的爱情。爱情似乎是永恒的话题,战争中的感情更是被放大。一分一秒显得尤为珍贵,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喜欢克里姆和米尼佛夫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爱情,也喜欢文和贝尔一见钟情、奋不顾身的爱情。影片对爱情的刻画很细节很温暖,平凡却又动人。
战争下的亲情:米尼佛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样子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尤其是两个孩子充满童真的表演,使家庭生活显得真实温暖,战争的残酷可怕也更加彰显。
战争下的生活:影片最让我震惊的是,战争爆发了,大家依然着装优雅如常,丝毫不被影响。照常举行的花展、婚礼、蜜月,似乎战争并没有成为生活的重心,不论艰辛或者顺利,仍旧保持着十足的幽默感与热情。
影片和唐顿庄园给我的感觉很像,不管出于怎样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固有的优雅与乐观。唐顿庄园中的花展情节应该也是出于此处吧。
文章出自“TheySaid电影达人养成计划”,转载请联系公众号:TheySaid
5 ) 同在1942
很好的电影,二战,大英,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米尼弗夫人,爱玫瑰的铁道工人,米尼弗先生,大儿子韦恩,贝尔小姐,老贵族夫人,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鲜活的人物,平凡的小镇生活,结合敦刻尔克大撤退和伦敦大轰炸的背景,电影令人回味无穷。然而不知何故,在欣赏之余,总是不自主地想到我们国家的1942。
这一年,苏德将斯大林格勒变成了尸山血海,英德意在北非杀得血肉横飞,美日也在太平洋战场血战到底,而在中国战区,远征军为保家卫国开赴缅甸,抗日根据地则在进行艰苦地反扫荡。
同样经历残酷的战争,大英帝国子民和中国百姓境遇却截然不同。电影中的人们虽然要忍受亲人上战场的生离死别,也经常到地下室躲避德军飞机空袭,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有食物,有教堂,有鲜花,有着正常的生活。而抗战中的中国百姓,则已惨到了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地步,这方面有太多的历史资料和影视文艺作品。仅仅是1942大饥荒就饿死上百万,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同在乱世,老牌工业强国和百年积弱的农业帝国也有着天壤之别。生在当下,虽也偶有不如意,却已足够幸运。所以,是的,我想到的正是,大国崛起,才有小民尊严。
6 ) 传统和革新,也可以不矛盾
在一部传统典型的好莱坞式情节剧的创作里往往男性是家庭的主导人物,尽管《忠勇之家》《自君别后》这类影片里,男性不曾在场,但也是重要的隐藏人物。如果以母亲的角色,挑起整个情节剧的重担,这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将为好莱坞传统家庭情节剧提供的一些新鲜气息。但别指望我会夸奥斯卡,传统和革新,也可以不矛盾!
there's always roses
角度巧妙的主旋律影片 稍嫌冗长的威廉惠勒 女神级别的GreerGarson
米尼弗一家是被歌颂的,克莱姆参与了敦刻尔克撤退,文是义无反顾的空中战士,米尼弗夫人抓住了躲藏的德国飞行员,卡萝尔告诉文行动胜于雄辩,绝对支持文投入战斗,于是这一家成为了英国面对战争的典型,完美无缺,作为战争宣传再合适不过。
以战争时期的视角去看那场战争,虽然还是标准的老电影夸张风格,但展现了不会被战争打败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战争不只是士兵的战争,也是世界上每一个普通人的战争
侧面的Dunkirk和BoB,最后毁损教堂里牧师的布道堪比丘相下院演说,全民抗战积极向上的基调,但是不积极也没办法吧,不咬牙扛过去,就像皇家空军的小伙子们一样,难道坐着哭屈服投降么。完美家庭理想小镇每个人都很可爱,唯一没爱的就是掉下来的德国轰炸机boy,洗脑严重倒胃口==
战争没有放过英格兰这样偏远的小城镇。从中能感受到所有的恐惧、悲痛、勇气,还有对幸福不放弃的追求。即便明天就要遭遇死亡,仍要竭尽全力的去生活。
194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威廉·惠勒首获最佳导演&首部获5项表演奖提名的电影)。1.虽被标记为“主旋律”电影(也是1942年票房冠军),但足够精彩动人,毕竟影片倡导的家庭、爱、信仰、勇敢、团结与希望等价值都是永不过时的,更何况在二战初的至暗时刻里。2.以葛丽亚·嘉逊饰演的太太为主视角展开叙事,特蕾莎·怀特的温和良善坚强豁达也深入人心,各个角色都刻画得有血有肉。3.丘吉尔称本片对战事的影响比一个小型驱逐舰队还大,片末残损教堂中牧师的演讲被罗斯福要求在美国之音播送并传遍欧洲,大大鼓舞了士气。4.玫瑰花比赛颁奖情节为[唐顿庄园]所移用。5.致敬[爱丽丝梦游仙境][傲慢与偏见]。6.难忘的场景:向敦刻尔克进发的船队,与德国伤兵对峙,防空掩体惊魂夜。7.面对现实,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恐惧上,拥有他的每一秒我都非常快乐。(8.5/10)
第15届Oscar Best Picture,巧妙角度的主旋律片,最后教父的演说堪比小胡子。“THE END AMERICA NEEDS YOUR MONEY BUY DEFENSE BONDS AND STAMPS EVERY PAY DAY”
⒈这么英国的影片却是美国制片的主旋律电影;⒉她买帽子他买车……米尼佛夫妇要是在现在的中国可能是双十一的剁手族、双十二的购物狂;⒊话说夫妻俩感情不错,怎么却没有同床共枕而是同房分床而睡?⒋儿子是飞行员,父亲参与过敦刻尔克大撤退,无意之中再次看到「敦刻尔克」事件让我有些惊喜;⒌父母儿女四人在放空小屋的戏份拍得真棒(他们看的书是《爱丽丝梦游仙境》);⒍花卉评比的戏份之所以似曾相识,是因为在《唐顿庄园》里看过类似的情节;⒎温馨浪漫的开局,悲伤但带着希望的收尾,不过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却没预想的惨烈;⒏观影过程中联想到《敦刻尔克》《赎罪》《卡罗尔》《双姝怨》《当风吹起的时候》《伦敦一家人》…… -12.12/13
应时制作,迎合战争阴影下众生的胃口,宣扬希望,并没有想象中优秀
美式主旋律。既有战争前的活泼与可爱,也有战争中的残酷与严肃。从一个更接近的时间点来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更能感受到当事人彼时的心情。抽离到时间之后,没有那么多的慷慨激昂和肆意宣泄,对于正在经历着战争的人们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挨打之后的还击以及被摧残之后的奋起。还有一个小惊喜,唐顿庄园里那段很出彩的花卉评选原来是照搬自这里,就连老公爵夫人的古板也如出一辙。
剧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但是小情侣很甜,花展掰头很有趣,最好的当然还是葛丽尔嘉逊,虽然每次看她好像都是差不多的角色,但战争年代确实很需要这样的形象嘛。趴在窗台听儿子的飞机引擎真是很动人(T ^ T)
本片上映的日子还恰好是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海战的当天,也算的是一个历史的巧合了,作为站在上帝视角的现代观众来说本片无疑是鼓舞了当时英国军民的士气,为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宣传作用,不过在拍摄本片的时候,正是轴心国大举进攻,势头正盛的巅峰时刻,形势并没有倒向盟国这边,可见制作人员的乐观
战火下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家,从日常生活的简单快活到战火纷飞下的生死别离,Greer Garson的出演极佳,母亲可爱温柔又坚韧大气,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互相传递着温暖,即使现在看来有些假大空,但作为战争年代的电影,传达出了全民抗战的主旨外还足够好看,已经很不错了。
“忠勇之家”和“黄金年代”,威廉·惠勒这两部有关战中和战后平民生活的奥斯卡获奖片,毫无疑问每一部在当时都无比正确无比实用。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却都精致得有点无聊。
算40年代經典電影也符合二戰背景。嘉遜和丈夫的演員都挑的很忠勇。即便愛國還是中產階級在談愛國。深度不夠。
最后儿媳死的太不值了,而且好莱坞居然会让这种主旋律片死人更加令我难以置信,更加气人的是儿媳居然是被蠢死的,飞机空袭了还把车停着不动让别人打,不知道赶快开到安全地方啊,不过葛利亚嘉逊演的真好
你听见一颗炸弹落下,然后惶恐的抬着的,静静的等待着它不知落向何方
本片取材於英國女記者的通訊報道集,經四個編劇將內容加工提煉成結構完整的劇本。主要情節以戰時英國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戰時遭遇來反映大後方百姓團結抗戰的熱誠,以鼓舞士氣為主,雖然是主旋律作品但真誠有加,以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仍然有感人之處。編導充分掌握戰時生活的氣氛和人物的濃厚感情,拍出鄰里平凡中不平凡的一面,女主角扮演者亦有後方家庭主婦的堅強和韌性,成為戰時英國人民的精神象徵,此片亦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今年的第二部奥斯卡最佳电影,第一部是当年获奖的艺术家。主旋律电影,人家都是接吻,我们却是眼泪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