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的代表作果然名不虚传,看下来整部电影的核心诡计其实并不复杂,前面的铺垫过于长,整个加勒比海的出游就占去三分之一的时间,即使作为交代人物关系和隐藏动机也略觉得长了点,看了其他人的评论这段是用于交代三个人之间某种变态的关系链,三个人之间互相倾轧,但至少我看的时候没有看出来。
看的时候有几点疑问:
1.如果Grisby和Elsa要杀掉Bannister,何必要选在旧金山,跑那么大老远杀人,在纽约和航行途中完全也可以做到,而且风险要比在旧金山小。
2.片中最让我觉得不解的是Michael的枪和Elsa的枪明显不一样大,从Grisby身上的子弹就应该可以看出枪不是从OHara身上射出的,应该还存在第二把枪,警方仅凭一份自述书就指控Michael实在有点勉强,而且Michael也没有见过Grisby的尸体,为什么一摸到Elsa的枪就知道是杀死Grisby的枪?除非他已经在心里认定凶手是Elsa了。
3.Bannister为什么要听Elsa的话,雇佣Michael,这不是明显给自己制造情敌么?从法庭上的表现也看出他是想把Michael弄进毒气室,那之前为什么要雇佣他呢,我的想法是他是想借Michael的手弄死Grisby,之后嫁祸给他,这与Elsa不谋而合,只是不知道他最后如何察觉Elsa在捣鬼
4.Elsa这个人物感觉有点矛盾,她时刻在包里放一把小手枪没起到什么作用,只是最后杀Grisby时才有作用,之前一直放着是防备谁的?感觉没起到作用反而是暴露自己的杀人动机,二来她是在哪里杀死Grisby的?Grisby那辆车是Michael开的,Grisby上了游艇后是怎么被杀死并被运回来的?Elsa之前一直是在屋内,并且见到了受伤的Broome,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杀人运尸,那只能认为是Grisby自己来找Elsa的,那他们是在哪里见面的,影片也没有交代。
其实有两点已经暴露出Elsa与凶案有关了,第一是她安排在水族馆与Michael见面,她明明知道水族馆有学生参观的,是故意安排这么多目击者见到她与Michael有私情。第二是她暗示Michael吃下所有的安眠药,明显就是要让Michael死掉而无法发现真情,想来Michael自己在吃下药被拖着走时也慢慢想到这一点了。
5.Grisby为什么要与Elsa合作,为了钱?为了感情?看起来都不像,为了钱,自己假死拿不到一分钱,他杀掉Bannister对他有什么好处,杀死Bannister他就能得到Elsa?以Elsa的性格,恐怕马上就会找到第二个Michael而把他一脚蹬开,那他为什么要和Elsa合作?
6.影片最后仍然让人不理解,Elsa在见到Michael识破自己后,把他安置在一个游乐场里,为什么不当即就干掉他离开?偏偏一定要等到Bannister来到?Bannister既然已经揭穿了Elsa,完全可以等到她进毒气室,何必要在游乐场来一场不必要的枪战,何况他的脚根本不方便,这种枪战对他只有危险。
7.Bannister雇佣的侦探Broome貌似没起到什么作用,除了起一个通风报信的作用外一无是处,还被Michael打了一拳,被Grisby灭口,这个忙真是帮的不值。
如果以一部冷硬派小说来评论,奥逊威尔斯的气氛渲染是做到了极致,但是剧情的漏洞实在不少,以一部1个半小时长的电影来说实在不该,
尤其导演又是以公民凯恩闻名的威尔斯先生,也许很多细节隐藏在影片中,遗憾的是我没有发现
1. shanghai | ʃaŋˈhʌɪ | transitive verb (shanghais, shanghaiing, shanghaied)
1) historical: force (someone) to join a ship lacking a full crew by drugging them or using other underhand means.
2) informal: coerce or trick (someone) into a place or position or into do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this and the air of mystery that Shanghai gives to Elsa (Rita Hayworth), I could find no other factors in this film that is related to Shanghai - or, rather, the Shanghai that I know. I must try to forget about this before I start a race-and-ethnicity-themed ramble.
2. Also, Orson Welles's fake Irish accent is just as disturbing as Rita Hayworth's Chinese (Cantonese).
3. But hey, Rita Hayworth. Yeah I know. Bold, mysterious, immensely charming, sexy to the extent of being implicitly promiscuous (it was hinted that she may have been a high-class prostitute before she married Bannister) - and most importantly, dangerous. Femme fatale to its finest. (But still under the male gaze, of course.)
4. Mike O'Hara (Orson Welles) is essentially a reinven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which is almost narcissist, in a sense?). Just like most noir heroes, he is watched by fate (or God?) all the time - note the camera angle. This portrayal is of course relate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Gothic romance. When seen with the other main characters of the male sex (who are all more sinister and much more filthy rich) than him, Mike could maybe be understood a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5. Law is depicted as nothing but a corrupt joke in this film. The attorney's chess playing while waiting for the jury to come to a decision, the best criminal lawyer's cross-examination of himself, and even the fake confession letter (gosh that letter sounds so fake!) - all this is ridiculed as just a game that really, in the end, gives no one justice. But the pistol does give justice.
6. New York City, oh the greatest city of all time, is seen as an intricate labyrinth and an enigma. The labyrinth of plot gives you this sense of being trapped and fooled and, yeah, basically being shanghaied. It's all a game (I mean, hey, an amusement park for the climax scene) about money, sex and crime, really.
7. The Germans. The sense of disorientation, given by the labyrinth-like city, is visualized through the complex use of mirrors and irregular shapes in the climax scene, which is, obviously, a tribute to German expressionism. And the Freudian implications of lust, the wartime/postwar angst ("the gas chamber")...
8. I'll take a wild guess here. The beautiful aquarium sequence, with Mike and Elsa's silhouettes, in some way inspired Woody Allen's planetarium sequence in Manhattan.
9. This was the first film that I properly watched at Birkbeck Cinema, just several doors away from the great Laura Mulvey and three houses from where the Bloomsbury Group came into being. I'd love to have a glass of champagne to this new start. So, cheers.
Ref.: http://www.filmsite.org/ladyf3.html
大才子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代表作之一。属于典型的黑色电影,蛇蝎美人、犯罪凶杀、人性揭露等要素一应俱全。前半部是风光片+婚外恋的浪漫轻松,后半段骤然变脸凶相毕露。叙事风格上很诡异,故事和镜头逻辑有点急促、不够清楚。结尾游乐园枪战终于显露出了才子的惊人才华、让人过目难忘,用击碎的多面镜折射出了虚实难辨的人性黑洞,鳄鱼相互厮杀的隐喻更是发人深省。不过总的来说,才子捧自己老婆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
41年的《公民凯恩》和42年的《安培逊大族》都遭到了商业上的失败,使得威尔逊在整个二战期间被禁止拍片,直到47年《上海小姐》,其实可以从片中感受到威尔逊强烈的哀痛和真挚。可惜,《上海小姐》还没有上映,威尔逊就离开了好莱坞。
这部影片依旧带有威尔逊浓厚的拍摄风格,主观色彩的摄影镜头、别出心裁的结构设计、表象化的心理描写等等,尤其是蛇蝎美人的塑造,还有了黑色电影的雏形。虽然这部电影依旧无法和《公民凯恩》媲美,但也不失为一部值得推荐的佳作。
总体来看,这是由回忆式画外音串起的单线叙事。故事略复杂,凶手是女主角的设定也有些不太能理解,既然目标是想杀掉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在合伙人杀掉自己的丈夫后,再把合伙人杀掉?
我以为这是一部十足话题性的电影,却震惊地发现豆瓣上只有寥寥三篇影评,大体内容无非是:1)故事梗概 2)trivia 3)丽塔海华丝的美貌 4)阐述得模糊不明的奥森威尔斯的伟大之处。关于前三点我毫无兴趣再浪费笔墨;至于第四点,别误会,我已经完全为奥森威尔斯的天才所折服,《上海小姐》也已跻身我心目中最屌的电影之列,可惜我虽自认为具备一定鉴赏能力却同样面临分析能力的欠乏。疯狂屋的超现实主义飨宴且不提,那些颠覆性不那么强烈的场景也激起我同等程度的热爱——递烟场景的构图与镜头运动、Elsa飘过墨西哥城市夜景上空的身影、中国戏院的蒙太奇、Grisby所有那些怪诞的特写……然而这其中具体的精妙之处,我只有建议别人亲自去看了。我甚至也可以从黑色电影的角度提起奇幻环境里的孤绝主人公、白种异性恋男性的困境、厌女症、东方主义、作为他者的蛇蝎美女和有色人种……但是现学现卖毕竟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选择不去挑战这项过于专业性的任务,我还是谈我(以及多数观众)有能力评判的——剧情的逻辑。
我很奇怪关于这一点的集体沉默,好像剧情简单到不值一提,又或者明显地逻辑自洽。但我还是决定冒着暴露智商下限的风险对此表示异议——剧情一点也不简单,同时确实存在不合逻辑的地方。即使是核心plot也已经足够复杂:Grisby以5000美元雇佣Michael“杀死”自己,实际是制造一个死亡假象,以便他能在南方海岛隐姓埋名地生活,Michael需要为此写下一份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依据法律,Grisby会因这份文件被确认为死亡,而只要他的尸体未被发现,Michael便不构成谋杀罪。这笔交易只是幌子,Grisby的律师合伙人Bannister将因其死亡获得巨额保险赔偿,而法律上已死的Grisby则将杀死Bannister并嫁祸给Michael。被宣布死亡帮Grisby洗脱了嫌疑,理论上他将与继承了包括Grisby的保险金在内的Bannister遗产的Bannister之妻Elsa——他的情妇与真正的同谋——瓜分这笔钱,但实际上Elsa已打算在Bannister死后把Grisby也除掉,独占遗产并让Michael背上两桩杀人罪。Elsa的计划被一个意外事件打乱——Bannister雇佣的私家侦探Broome察知了这个针对其雇主的密谋,以此对Grisby进行敲诈,Grisby被迫杀死了Broome,Elsa为防止Grisby被警察逮捕供出自己,提前将其灭口,于是Michael协助Grisby假死的行为变成了人赃俱获的谋杀。
然而回顾一下Grisby向Michael解释假死计划的场景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漏洞——Grisby在阐述他假死的动机时提到了保险条款:他和Bannister作为合伙人,任何一人的死亡都将使另一人获得赔偿——可这与传统的谋杀骗保完全相反不是吗?花钱雇人制造自己的假死来使自己憎恨的合伙人获利,why?Michael作为被利用的替罪羊,只从Grisby处了解到连环计的前一半,根本无从得知这笔钱将与Bannister的遗产一起经由Elsa回到Grisby手里,所以他为什么不会大声问出这句话、为什么居然对这样一个任何智商正常的人都会质疑的漏洞毫无察觉?当然,Grisby编造了另一个虽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毕竟更合理的动机——摆脱他的不愉快的(实际不存在的)婚姻。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抛出那危险地令人起疑的保险条款来横生枝节?
同样令人大惑不解的还有Bannister这个处于阴谋中心的丈夫的立场。最先结识Michael并起意利用他的是Elsa,但真正说服Michael为自己的游艇工作的是Bannister;当野餐场景谈起Michael意欲退出时,Elsa对此表现得无动于衷,Grisby选择将Michael的想法告知Bannister,最终是理论上将在Michael不知情的协助下被杀的Bannister说服Michael留下。Bannister雇佣Broome监视Elsa,据Elsa说是为了搜集她出轨的证据以便在离婚时不必付给她一分钱,但Bannister却公然宣称、并且从行为来看也确实对Elsa与Michael的偷情毫不介意。那么也许Bannister真正在意的只是Elsa与Grisby的阴谋呢?Broome警告他有被谋杀的危险时他表示早已知道一切,同时比谁都卖力地确保Michael这一谋杀他的计划中的重要棋子留在身边供Grisby和Elsa利用,这曾让我以为他早已构想好反制之策,将计就计引对手落入陷阱,但实际上这一切完全没有发生——Bannister只是任由Grisby和Elsa实施他们的计划、任由Broome之死将计划打乱并接受最终的结果。他为Michael辩护的动机更是莫名,在宣判前夕,他坦承自己是有意输掉官司把Michael送上死路,然而即使没有他的辩护,检察官Galloway掌握的证据也足以判Michael死刑;更何况Michael的死亡对他并无利可图,即便这使Elsa失去了一个可以用来再次对他实施谋杀的替罪羊,但Elsa完全有可能再物色一个。而他在看穿了Elsa全部的诡计、留给检察官那封足以致Elsa于死地的信之后,却又毫无必要地只身犯险、与Elsa同归于尽!
假如Grisby和Elsa的计划没有被Broome打乱呢?Michael写下了承认杀死Grisby的文件。卡车司机看到Michael曾与Grisby在一起。Michael身上沾了Grisby的血。然后Grisby消失了、被找到尸体的却是Bannister,所以把这些细节拼凑起来、加上一个醒悟自己遭到利用的Michael对整个假死诡计的供述,谁还会对Michael是两桩命案的凶手坚信不疑,嫁祸又如何成功?是的,事成之后Elsa还是会杀了Grisby独吞遗产,这样所有证据将指向Michael杀了Grisby,这种明确性会诱导人们相信Bannister也是他杀的——但Grisby并不知道自己会被灭口,那么他真那么蠢,看不出这其中的蹊跷?
Elsa暗示Michael吞服Bannister的止痛药,后者照办后利用引起的混乱逃出了法庭,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清楚Elsa让他服药的目的,利用混乱逃走只是灵机一闪,那么Elsa如何能预计到这一Michael的偶然选择导致的有利结果?还有中国戏院的一幕——Michael在Elsa包里摸到那把他已经知道她惯于携带的枪,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断定是这把枪杀死了Grisby——逻辑在哪?
现在可以让我的另一个主题——潜台词——登场了。我并不喜欢预设一部电影有潜台词,然而对《上海小姐》的剧情分析至此,它的貌似自洽实际却颇为无稽的逻辑迫使我不得不换个角度来理解。到底是奥森威尔斯过于追求剧情的复杂性以致无法自圆其说,还是他根本志不在此?电影在剧情之外还存在一种叫做氛围的东西,而《上海小姐》几乎是刻意的诡秘、迷离、超现实的氛围让我在上述两种猜想中选择了后者。也许塑造这样一些遵循逻辑行事的表象下受到非理性的激情驱动的人物才是奥森威尔斯的本意,不是吗?
其实只要稍加检视就会有更多疑点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来。Grisby在初次以5000美元邀请Michael杀死自己时,那些意味深长的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不是似乎确实隐含着对死亡的渴望吗?Elsa在听到Michael转述这番言论时不是也离奇地表达了同感吗?剧情似乎要使我们相信Grisby是个有着常规动机(对Elsa的情欲和对金钱的贪欲)与合乎逻辑的计划的普通犯罪者,但为什么这个人物仍然充溢着反常和诡异的气息?Elsa自始至终受到丈夫极度殷勤的礼遇,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觉得她的绝望和惊恐不完全是伪装?为什么与阴谋无涉的黑人女仆Bessie对Elsa怀有那样真切的忧虑和保护欲?
还有最离奇和毛骨悚然的一幕——野餐场景。先是Grisby、Bannister、Elsa的三人对话——Bannister和Elsa是夫妇,和Grisby是生意伙伴,然而这三人却以令人不适的方式呈现出某种近似家庭的密切关系;之后他们召来无辜的局外人Michael,后者已经觉察到这种关系的异样,他的健全越发反衬出这个奇特家庭隐藏的扭曲与堕落。这个过程中,Elsa显得被动而麻木,Bannister言辞尖刻尤其是频频对Grisby施加侮辱、仿佛他们完全不是平等的合伙人关系(这在之前的递烟场景也有展现),Grisby则对Bannister报以沉默与异常怨毒的眼神。看起来在这个家庭中,Bannister是无可争议的家长,残酷地主宰着他的妻子与合伙人;后二者只能忍耐并压抑着内心的仇恨,Bannister则完全清楚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蔑视他们的敌意——十足的施虐/受虐意味不是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奥森威尔斯给了Bannister残废的双腿与古怪的拐杖那么多特写,而残废通常喻指性无能,性无能又往往以施虐行为作为补偿……也许这正是Grisby和Elsa都曾表现出濒临崩溃的精神不稳迹象并且不择手段地试图摆脱Bannister的原因?
如果说这些暗示不够确实,那么看看Bannister的这些台词:"Give him a drink, George. And don't look so shocked. Michael may not be in the Social Register, but then neither are you... anymore."——这么说Bannister和Grisby这对合伙人并不只是看起来似乎不平等,而是有某种潜在的东西构成了他们实质上的不平等?"You should know what George knows about me if you really want to call me names. And Michael... if you think George's story is interesting, you ought to hear the one about how Elsa got to be my wife."——Bannister很可能对Grisby和Elsa都做过某些可怕的事情(对Elsa做的事与他们的婚姻有关),而他非但不掩饰反而炫耀这一点?至此,我简直觉得一部关于人类心灵变态的史诗已经呼之欲出了!然而所有的线索戛然而止,代之以Michael徐徐讲出了他那则鲨鱼相互撕咬至死的寓言。当然这是则很棒的寓言,精确地道出了他面前这组三人关系的血腥本质,但奥森威尔斯毕竟是没有把细节透露给我们。我并不想诱导任何人,所以我不去推测是剪辑的结果还是对1940年代审查制度的妥协还是某种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但是即便不去追问那些细节,氛围——它总归还是实实在在地弥漫在胶片的每一个角落。
#SIFF2014#重看;实在太赞了,黑色电影的杰作啊;蛇蝎美人,影子元素,黑暗街道,无法逃避的命运,最后的镜像互射很具视觉冲击力。
Orson's not so serious.很有效率且还算有趣的一个故事,台词不错,视听很特别,只是后面丰富和刻意得有点过了。
或许我很快会忘了她,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
除了经典的镜迷宫段落,在水族馆约会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早期电影真美好啊,扎实的剧本,完美的演员,和永远对蒙太奇的新鲜探索。
奥逊·威尔斯把在《公民凯恩》中所开创的华丽技巧和对叙事惯例的革新全部带入了之后的电影——“哥特式的明暗对比、深焦影像、具有震颤感的动态范围的声轨、沉思性的叠化、突然的剪切、重叠和中断的对话,以及复杂的摄影机运动”。这在《审判》中被发挥到极致,而在本片的结尾也可见一斑,阴暗逼仄的欢乐屋内,数面角度不同的镜子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为观众献上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影像实验,这使得叙事方式十分糟糕的《上海小姐》至今仍广受现代电影的追随与致敬,尤其是在类型片中。
镜子时刻。歪戴军帽、穿泳衣外罩短大衣的丽塔·海华丝,真是个尤物。
甚至非亲身指导作品,奥逊威尔斯的角色也总会奉献一段华丽独白。本片此幕出现在中段海滩,“鲨群嗜血疯狂甚至反噬其身”,雇主听后自嘲说遭比鲨鱼对律师而言也算一种恭维,甚至第三幕庭审作为被告律师自己法庭盘问自己那段也可以被视作此喻的戏谑化具象再现。或许是太过专注于独白与画外的思辨评讽,谋杀故事本身讲述地相对敷衍,所谓复杂反转多重算计几乎全以事后台词直告草草了事,威尔斯似乎并无兴趣花费更多篇幅将其融入各式悬念构思充分调动观众心理,这显然直接导致最后的镜渊决斗虽然抽离出来从美学价值上甚为经典影响深远,可还原到剧情本身却更像是一场没有互动情绪支撑的视听炫技。
Killing you is like killing me, but I'm tired of both of us. 粤剧鬼怪屋,魔幻唐人街
上海小姐这名字是奥迅威尔斯为了骗五万块钱投资给制片人打电话时看着一旁的海报随口胡扯的,而原版155分钟也被制片方剪到了87分钟,传言剪去了比镜子段落更为牛逼的戏,可惜无缘得见。海华丝与他分道扬镳,人人称此为一部赔钱的大烂片,但在欧洲被奉作经典,历史总是这样荒诞
听奥逊·威尔斯喃喃自语地说话,总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而他就是一个游荡在城市里的失眠症患者……拼图猜谜电影,前松后紧,几个场景设定很出彩啊,尤其是水族馆和疯狂屋。
是对黑色电影,这一类型,作出外延性临摹以及开拓其内涵的影片。视听语言方面,赞得没话讲了。文本解读,更是一个万花筒。爽!还是看老片爽!超五颗星!
奥森·威尔斯设计画面的能力太绝了,人物常常被放置于荧幕的左右两端,并被割裂,象征着对立与冲突,而在影片主题上,威尔斯更是致力于探索人性最深处的黑暗与欲望,并用鲨鱼的寓言来指涉,当然最后马戏团哈哈镜那场真是极品呀,纵深的黑白线条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子,多面镜像象征人格分裂
8。上海来的女人说的粤语,囧。最后游乐场里难道是借鉴卓别林的马戏团里的那段?另,豆瓣第900记录给Orson Wells。
不过,奥森·威尔斯真是天才,他能把这么肮脏的故事,拍的让人……想投入其中!他的故事、对白、镜头,都一流且超前,更难得的是,丫明明长着一张肉包大脸,居然很会演戏。丽塔·海华丝脸也不小,可她实在太美了,美到你很想替迈克尔原谅她。真正伟大的电影,放多久,也还是会让人吃惊。
威尔斯的剪刀手属性在这已经冒出苗头了,而景深长镜也藏得很深,重温最惊讶的是第一幕的柔情,一种充满着危险的温柔质感,就如《历劫佳人》中的黛德丽一样,感觉这种质感赐予故事的力量这才是本作最值得反复观看的地方。
的确,镜子迷宫的爆裂正如烟花般绚烂,但其中意义只有奥逊威尔斯自己知晓。毕竟,他才是那个疯狂地投身于疯狂的智者,不是吗?又有谁能疯狂过那时的他呢?理智的观众是不会,也不能陪他沉浸下去的。因后来者的特权,他们只能欣赏破灭,而破灭有时也的确创造伟大。
真奇怪,我竟然是从这部爱上wellles而不是七年前的天才之作公民凯恩。海华丝和他在拍戏中短暂的和好又很快破裂,结尾美人凄惨狼藉的背影说明了一切,只是welles怎么舍得这样作践自己的爱人,我可以想见他那张麦克白一般情绪暴躁却英俊悲伤的脸,爱极生恨,匆匆躲入上海这张黑色帷幕中,此情只待成追忆
末尾的中国戏院、游乐场颇让人惊奇,带着荒诞主义的色彩。无数面镜子中的枪战后麦克推开栅栏门离去,没有再留恋那个鲨鱼般的美女,令人心折。不长的影片时间里展示了极富张力的人物情感、和复杂诡异的阴谋。丽塔·海华斯成功的塑造了贪恋金钱、玩弄男性、冷血谋杀的迷人尤物,堪称坏女人的经典。
最后那几段力挽狂澜
蛇蝎美人之所以不可抗拒,是因为她拥有让男人甘于溺死其中的母性气场:正如波光绮漾的大海和奇诡幽闭的水族馆。愈是雄性缺失的个体就愈难以自拔,因此下肢瘫痪的老迈丈夫只能选择同归于尽的终途。激射的子弹是终极的阳具冲刺,击碎了自我感知为她营造的重重幻象后,终于深入了真实存在的女体之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