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店狂想曲

喜剧片法国1991

主演:帕斯卡尔·贝内泽  多米尼克·皮侬  玛丽-洛尔·杜尼亚克  让-克洛德·德雷菲斯  嘉莲·维雅  迪基·奥尔加多  安妮-玛丽·皮萨尼  Boban Janevski  Mikael Todde  Edith Ker  吕菲斯  Jacques Mathou  霍华德·沃侬  奇克·奥尔特加  西尔维·拉古纳  多米尼克·扎尔迪  莫里斯·拉米  马克·卡罗  

导演:马克·卡罗  让-皮埃尔·热内  

 剧照

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2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3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4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5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6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3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4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5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6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7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8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19黑店狂想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一个虚构的年代背景,经济萧条,人人自危,甚至要以人肉为食物赖以生存。  一幢破败的房子里住在屠夫一家。他们亦靠屠宰人肉为食。诡秘荒诞的色调下,屠夫挥舞着明晃晃的刀宰杀人肉。而这幢楼,还住着各式充满诡异色彩的人物:吃蜗牛的住客、对自杀非常迷恋的女人,爱切罐头的男子……  他们说过,如果没有外来的食物补给,那么自己人的肉也不会放过,小丑路易(多米尼克•皮诺 Dominique Pinon 饰)前来打工,闯入了这个荒唐的世界,成为大家眼里的盘中餐。然而,屠夫的女儿(玛希罗蒂杜娜Marie-Laure Dougnac 饰)却爱上了他,并设法帮助他逃过大劫,这片世界开始陷入了混乱和崩溃之中。

 长篇影评

 1 ) 黑店狂想曲 Delicatessen

这部片子是从新巴洛克电影中演化出来的异数,一个怪诞的梦境。1991年问世时,引起法国影坛一片惊喜。

       影片的故事在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时间的诡秘荒诞世界中进行。从一开始,它就震住了观众。画面是一个脑满肠肥的黑心屠夫,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舞动着明晃晃的切肉刀。
       一个狂想的电影,从表现主义到诗意现实主义,到科幻片的各种成分的配方,使得《黑店狂想曲》如同一杯混合着条理和放纵的法式鸡尾酒。

       片子里洋溢着一股暗涌的恐怖气氛。泛黄的色调,破败的大楼,所有的一切都有异于常规,每一间屋子中都有欲望的陷阱。底楼有吃蜗牛青蛙生存的人,上面有整天以各种方式自杀的女人,还有等着吃人肉的一家四口,有凶残的屠夫和妖艳的妻子,只有屠夫的女儿似乎良心未泯,那是因为她遇到了爱情。

       爱情的那一头是一个从远方慕名而来的男子,他的存在最终导致了这个黑暗世界的彻底崩溃。导演在刻意营造那种诡异恐怖气氛的同时不忘放进一颗闪着光的种子,在这个男子身上注入了许多的温情和勇敢,通过爱情的美好唤醒另一颗不曾死去的灵魂,于是这个原本黑暗荒谬的世界就有了被颠覆的理由。

       影片中还有一群生活在地下的“夜鬼”似的人,和地上同类相残的人相互映衬,分不清孰是孰非,混乱靡烂的纠缠在一起让人不寒而栗。想起村上春树的世界中也常常会有“夜鬼”的影子,暗藏在地铁的轨道中伺机捕捉夜行孤独的人。或许“夜鬼“的存在是人所有潜藏恶欲的具象表现吧,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可怕,幸好还有那善良的一面,还有爱情,友谊,音乐,关怀,安慰。


       说到音乐,在这部影片中也被赋予了特别的使命。爱情的展开是他们坐在一起安宁的弹奏,女的拉大提琴,男的拉锯琴,相得益彰的和谐。而最后的最后还是他们坐在楼顶的平台上拉琴,我们听见了琴声,看见了希望和光明,还有幸存的孩子一脸无辜天真的凝望。

       整部影片充分展示了导演对镜头的驾驭能力,甚至配乐,剪切都极具功力。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片断成为后来许多导演模仿的源头。比如影片中同一时空的穿插切换,做爱的时候震动的韵律被导演设计成钟摆的动荡,油漆工的来回粉刷,老太太打毛衣的针线节奏,女子拉提琴的缓急有序,一切都保持相同的韵律节奏。当高潮来临时,所有的人都似乎爆发般的疯狂,然后一切沉寂,镜头毫不拖泥带水换到另一个场景,看的人却还不能从刚才的节奏中挣脱出来。

 2 ) 黑暗的中心

  世界隐去,只剩下一座黑店,矗立在惨淡的愁云中,黑暗的笼罩下看不到一丝的光明于希望.这是一个象征,将人世社会的黑暗集于一个地方,它仿佛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极端条件下人性百态的展现.
   也许是自然灾害,或许是战争,城里的人流离失所,无法生存,最好的避难场所是一家店,一家看似和谐的黑店.这里的人没有生存的危机,有粮食,可以相亲相爱的生活.然而,谁会知道,他们苟且的生命是建立在别人的血肉基础上的.人吃人的社会竟然会看上去如此和谐,虚伪的人性,自私的人性.看似善良的人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命倾轧,争斗,甚至在深夜将自己的祖母推到刀下,然后面无表情麻木的得到自己得以维生的人肉.人性已经麻木不仁,对最美好的一面毫无感知,多么可怕的生存状态.虚伪的苟活着,麻木不仁的残酷着,只为了生存,他们无奈的说自己的选择是迫不得已的,是人求生的本能让自己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是大环境所驱使.
  人的丑陋和自私展露无遗,在这黑暗的中心以各种形式宣泄着,让我有中惨不忍睹的感觉.人性的局限性总是在极端的条件下暴露出来,让你对人产生怀疑.可悲的是,他们还在乞求着他人的宽容,在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的同时乞求着他人的宽容,这是多么的荒谬和可憎.我知道,这些人是渴望救赎的,是渴望光明和爱的,所以屠夫才会想要宽容,他也希望自己能有爱,能有他人的爱.人性是多么的矛盾,迫不得已成为魔鬼的同时还渴望能够做天使,我为这些软弱自私的人深深的感到遗憾.他们本可以选择光明和爱.

  所幸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屈服于可怖的环境,还是有人选择了拒绝随波逐流,他们隐居到地下,是人性的光辉感召着他们拒绝兽性和残忍,让他们能够有勇气与威胁到生存的饥饿抗争,他们是善良的,是团结有爱的,愿意拯救素不相识的人,在恶劣的大环境下坚守着仅存的人性,让仅留的一点人间温情维系着自己的生存.我被这群人感动着,他们代表着一个极少数的群体,是高贵的灵魂,只有这样的灵魂才能够承载人性的重量,才能坚守着爱和美丽.
  黑暗的笼罩在黎明的光辉和和谐的和旋中渐渐散去,我终究可以安心的看到了爱和宽容成功的救赎了一个虚伪的社会,让我可以充满着信心去相信人性美丽的一面.

 3 ) 末日狂想——浅析《黑店狂想曲》中的声音

《黑店狂想曲》原本的名字是《Delicatessen》,直译应为《美食店》,译者却翻译成了“黑店狂想曲”。狂想曲三个字用得非常妙,蕴含了本片中声音元素的使用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这一特点。以下将通过音效、音乐和符号化的人物来分析这部影片是怎么完成这一首“末日狂想”的。

一、音效:无限放大的感官体验

整部影片当中的音效被放大了,给观众了一种贴耳听的惊心动魄的感受。一开场动效声就非常大,让观众也感受到了生命要被迫害时感官无限放大的感觉:影片开场是黑店店长Clapet杀人的场面——一个不知名的可怜鬼一边听着Clapet的动静,一边小心翼翼地将报纸贴在自己身上,眼珠瞪得很大,恐惧地转动着。此时的Clapet惬意地磨着他的刀锋,一次又一次尖锐的磨刀声让人悚然不已。和瞪大的眼珠相配合,尽管那个可怜鬼的动作非常小心,但报纸的摩擦声还是不可控制地泻出,并且被无限放大,使生命的压迫感越来越浓。直至Clapet的刀锋落下,画面转入片头的空境,紧张感暂时消失,让观众理解前面这一段戏的声音处理给影片奠定了一个被放大听觉的世界的基调。

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戏,也是最符合“狂想曲”的一段就是Louison刷墙时整栋楼的动效声混合。Louison刷着墙、Julie拉着大提琴、Clapet和Mademoiselle在床上疯狂做爱(弹簧发出咯吱声)、拍毯子的声音、给自行车胎加气的声音、音叉声、钻孔声、打毛线声等等,像阿卡贝拉那样融合在一起,彼此交融,互相伴奏。连接这些奇妙声音的是整栋楼里的管道,有节奏的声音每每从管道里传来,邻居们就会默契地开始加入“狂想曲”的演奏当中。如果把影片比做一首曲子,那么这栋楼里的整个管道系统就像是多个音轨的混合器,把各种各样的声音融合在一起。伴随着节奏越来越快,在Clapet发泄的一瞬间,Louison摔了下来、Julie的琴弦断了……越来越扭曲和畸形的“音乐演奏”最终迎来了崩坏,而末日的狂欢感就从这段邻里之间狂想曲的演奏中骤然爆发。

二、音乐:黑色幽默里的浪漫

影片的音乐多带有一种诡异感和滑稽感,基本上都是单个乐器的独奏或者是两个乐器之间的合奏,没有出现大调的配乐。但在这样的音乐基调中,却渗透出来了一种畸形的浪漫。

1.Roger是楼里公认的怪人,他喜欢播放着激昂的唱片在阴暗的房间里小憩,在软沙发周围的泥浆池子里饲养青蛙和蜗牛,蜗牛的蠕动声和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混杂在一起。然后他会如贵族般一边拿腔拿调一边享用他的蜗牛餐。如果把泥浆池换成软地毯、青蛙换成猎犬、蜗牛换成精心烤制的牛排,他的行为是非常贵族的,生活也是非常有质感的,声音在此处加剧了诡异的浪漫。

2.在Louison帮Mademoiselle修床的那一场戏中,Mademoiselle在暖色暧昧的房间里用电视放有着爵士乐配音的画面,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Louison修完以后叫Mademoiselle坐在床上试一下还会不会有问题,然后他非常自然地坐在了Mademoiselle身边。两人挨得很近,在床上正襟危坐、有规律的起伏着。这时弹簧也传来了咯吱声,却不带有任何的暧昧情绪,与之前Mademoiselle和Clapet做爱时的氛围截然不同。电视里还放着爵士乐,轻松欢快;两人跟随者床板的声音同时感受床的情况,和电视里翩翩起舞的女郎一样,跟随者音乐似舞非舞了起来,用弹簧的咯吱声给电视里的音乐伴奏。这里的浪漫是有惬意和幽默的情绪的,是Louison绅士而且热心展现。

3.Louison和Julie第一次合奏的那一场戏,Julie拉大提琴,Louison却用的是锯琴,锯琴外观就像是Clapet杀人的刀一样,让人觉得非常恐怖。但两人却就这样合奏起来,音乐慵懒而暧昧,又因为锯琴特殊的音色,弹奏起来的时候又给人一种诡异走音的感觉。象征着两人的爱情在逼仄的环境下开始生芽,一切都是那么的不正确,但它确实又充满了浪漫和希望。最后两人在屋顶再次合奏,此时锯琴奇特的音色却蕴含了一种喜悦、一种飘然升起的希望,同时伴随着漫天困顿的黄沙逐渐散开,让这段爱情有了一个美好结局。

由此可见,音乐在本片中是与人物行动向呼应的,强调了角色在影片音乐中的一种互动感和参与感。而完成一首“狂想曲”也是需要出了音乐本身以外——人的介入。因为本片中的音乐与行动相辅相成,所以让影片更加具备了“曲”的特征。

三、符号化的人物:声音“反客为主”

大部分的影片中的声音是具有符号化的意义的。比如有人会把影片中某一首不断重复音乐归类为某某主题,或者是把风铃的声当作是警醒剧中角色、角色觉醒的符号。但在这部影片中,声音“反客为主”,人物反而成为了声音的符号。说到Julie会想到温暖的大提琴声、Clapet就会想到骇人的磨刀声、Mademoiselle就会想到暧昧的弹簧声和慵懒的爵士、不断自杀的女人就会想到神经质的尖锐高频的声音……所有的人物仿佛是声音物化后的结果,他们没有立体的人物形象,但是他们的性格都具有各自代表的声音的特点。如果人物有着这样的特点,从另一层面上可以说——人物是影片声音元素之一。由此,本片不仅是影片,更是一支“末日狂想曲”的观点就更明显了。这些荒诞而新奇的声音表达,丰富了整个影片的趣味性,也展现了声音在影片中不同的创作方式取得的成果。

《黑店狂想曲》不仅仅是cult电影的代表,更应该是电影史中声音元素运用得极好的典范。此片中声音不仅完全符合想要表达的具有黑色幽默特点的主题,更配合小景别的镜头画面、小丑式的演员表演、末日可怖的场景设计与灯光等等,营造出了一种末日的疯狂。有杀戮的血腥暴力,有克制温存的怜爱,也有夹缝中蓬勃生长的爱情……多种元素交杂融合,以声音为载体进行表达,共同谱写了一首——“末日狂想”。

 4 ) 让·皮埃尔·热内作者电影分析与《黑店狂想曲》叙事分析

PS,这是我影视美学的论文,前面的《黑店狂想曲》叙事分析价值略微低一点,我心目中,让·热内和朋友应该是在街头的咖啡店里,在一股奇思妙想中完成了故事的大概吧。

以下原文~欢迎大家指摘批评

《黑店狂想曲》的中心故事也许非常简单,但一阵见血地指出它是不对的。影片中,它在按照时序进行的故事中被如此丰富地裹挟着,以致于简单的评判会打断故事独出心裁的设计,哦不,也许简短的评判会像一块石子被这个故事吞没才对。

这个中心故事就是“鲁信和祖丽相爱,人们想吃掉鲁信、特别是祖丽的父亲,祖丽保护爱人,权威崩塌,两人成功在一起”。故事发生在一个物资紧缺,人们几乎互相残杀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讯息也透露在故事的各个角落:出租车司机带来的“市区的情况几乎也是如此,人们已经开始吃鞋子”的消息印证了世界各处都是这样;人们用胖瘦的标准来评判新来的人——罗杰问罗伯特“你觉得新来的人怎么样?”,“很瘦”......这是一个人吃人的时代。屠夫统治的楼里,各户人家等着要吃的就是一个新来的家伙。

片头展示了一个浑身沾满废纸准备从垃圾桶逃走的人,还是没能逃脱屠夫的刀。标题过后就是人们来屠夫的店里分肉的场景,就在这时,鲁信推着出租车出现了,他从“辛苦时报”上看到此处的招聘消息(这对他来说的确将是一段Hard time!),新来的这个人命运将会怎样?

从寓言的角度看,这座小楼里的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又富有人的个性。

片头镜头摇入这座楼的时候,镜头先是在屠夫的刀上,再是他这个人——彼时楼房里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掌有生杀大权的屠夫,成为了权力的主宰者;而他的面目则是极恶。

祖丽深知父亲的恶行,并且由她和父亲的争吵中暗示出她此前已多次替外来者求情,但父亲无一例外地继续残忍行事,她由此对父亲失望透顶,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善良。但她用粟米去交换穴居人帮忙,可见她其实对权力的运作也非常了解,只是人在其中,但心地依然纯洁善良,所以平常不会碰及这些手段(抢包裹情节似乎也暗示出她的包裹已被抢多次,但从不会向父亲告状),除了她坚决地捍卫爱情之时。

鲁信是个善良的小丑,他的职业让他带给人快乐,他因忍受不了市区人们的残忍,他们杀了还吃了他的猩猩伙伴,于是他来到这里——另一座荒僻之城。他的善良和爱心打动了祖丽,两人琴瑟和鸣,在这座楼里响起的乐声浪漫至极。并且小丑的身份让他颇有“巧劲”,修天花板、修弹簧,这些是他在这座吃人之城的求生基础(要知道原来的工作可不会有什么用了),“祖丽,我们还有一件事没有做”,最后关头爱情的决心和机智相在一起,绝妙异常。

Tapioca代表着自私、为了活命的普通人家,马素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养家糊口”,但他们又好像无事可做——家中的全景交待了这个家庭的现状,到处空空,全家人都指望着新来的人什么时候落手,好填补他们的空盘子。

欧萝太太和先生是富有的有闲阶级的代表,他们按时“交租”,新上任的统治者屠夫也还算认可他们;丈夫经常看电视聊以度日,欧罗太太则整天神魂颠倒,被“脑子”里的声音吓得怂恿着要去自杀,丈夫对此无语的表情颇具典型性。

罗杰和罗伯特属于还有点工作可做的普通人,尽管是一些重复的无聊的工作(有点像工人阶级),或许正因无聊,罗杰想出了整蛊欧萝太太的坏点子,而罗伯特非常善良,富有爱心,多次出手救欧罗太太。

老婆婆,耳聋,整天打毛衣,这场战役中最先出局的人。

两个孩子,虽然知道一些的技巧,但孩童的心灵仿佛又对这些技巧、成人世界的残杀视而不见,代表着童心、纯真对这些成人之间的算计的藐视与超过。

普鲁斯小姐,一个普通地要生存下去的女子,但有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在最后关头毫不马虎地帮屠夫倒忙。

邮差,屠夫的帮凶,想占有祖丽,动不动就想拔枪,趁有枪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捞一把,屠夫的“步后尘者”,未竟的上升阶级,同时带来不少外界的消息。

青蛙人,“独善其身”的代表,自私,不愿与人分享,结果积攒的也在最后的水灾中被付之一炬,坐在楼梯边叹气。

管道——既可传达声音,又可以通过东西和人,构成了完整的系统,也面临着橙线的松动。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多条线索的交织了,它们如此有趣,大概的情节整理:

红色部分也就是影片的著名段落,屠夫和情人做爱的声音通过管道牵连起了各户人家——这里其实表现了“管道”就好像楼里的一个特殊系统,人们通过管道来传递信息,从而发生了许多交叉的、有趣的故事。

黑色和橙色的线代表屠夫、鲁信和祖丽、穴居人组成的“权威与颠覆”线索,第一个橙色三角形,祖丽和鲁信情感到了一个突破点,祖丽做噩梦,为她之后找穴居人帮忙奠定伏笔,是一个转折点,也揭示了小楼的环境;黑色圆形则是屠夫在Tapioca家的丈夫马素帮助下准备“诱杀”鲁信可是失败,同时牵扯进担心欧萝的罗伯特;

蓝色的线代表Tapioca夫妇,他们可以说是屠夫的帮手,一直问着“什么时候落手”之类的问题;但两个孩子则更可以说是橙色线的人,青蛙人则属于寓言中比较特别的部分;

绿色的线代表罗杰、罗伯特两兄弟和楼上的富先生富太太,主要是欧萝太太屡次想自杀,罗伯特非常关心,欧萝丈夫不闻不问,罗杰对罗伯特嗤之以鼻;

灰色的线代表普鲁斯小姐,也就是屠夫的情人,她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并且还有些善良。

由此我们发现了故事和线索是如何串联在一起的——A线的一个小构件常常在B线上发生重要作用;A线的结果也可直接成为B线的原因。比如鲁信帮普鲁斯小姐修弹簧床时敲掉了插头,导致欧萝小姐又逃过一劫;改变主线的关键“澳洲人”在鲁信帮助普鲁斯小姐时出场,“澳洲人从不伤害主人”为结尾埋下伏笔;主线胜利的橙色中的重要盟友穴居人,就是邮差带来的报纸中发现的(黑线),开启最后黑色三角形的“大对抗”的是鲁信的电视节目,这一消息也来自邮差带来的报纸,屠夫打算通过电视节目来实现自己的阴谋,电视节目也牵连起了几乎每一家——欧萝小姐准备自杀时,她的丈夫正在看节目表演;Tapioca家也在看;祖丽和穴居人也约定好今晚行动——几乎所有的线索都要一起调动了。

结果屠夫搅动天线的确引来了鲁信,而这也干扰到了Tapioca家的信号,马素不情愿地上来看,大吃一惊;欧萝小姐自杀再次失败,可是天然气的爆炸却把屠夫给炸到下面去了,倒挂着的屠夫正目睹着穴居人抓走普鲁斯小姐——可怜的普鲁斯小姐,谁叫她上来报信时祖丽和鲁信都不在呢,她成了鲁信的替身卷入了穴居人的地下旅程;与此同时,罗杰的对“欧萝自杀”的阴谋也被罗伯特发现。

于是总的线索又分成两条,普鲁斯小姐和穴居人在地下;祖丽和鲁信在房间里放水,屠夫带领着众人风风火火地要砸碎他们的门,邮差这时也加入了。普鲁斯小姐在地下经历了一段love affair,不知道算不算她的时来运转?而邮差肯定没有料到他的抢被两个小毛孩(橙色阵容)捣了鬼,一开枪就伤到了自己。

这时祖丽和鲁信房间的水满了,屠夫打开了大门,然后众人被水冲走;普鲁斯小姐从青蛙人那里拿过来“澳洲人”;屠夫、邮差都没了武器,“澳洲人”好像来得刚刚好。

真的刚刚好,屠夫扔出去而后自己脑门上插了一刀。故事结尾,阴霾散去了,两个小孩在楼顶上假装弹乐器,祖丽和鲁信再次奏起了美妙的合奏曲。

当然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分析,主线是爱于暴力、造反者与权威的对立,旁线中又有比如罗伯特和罗杰兄弟中善良和包容、邪恶和嫉妒的对立,普鲁斯小姐的“困于楼房”和“被动地见识新天地”之间的转变,我们看到旁线的对立都在主线对立的前夕被揭露或者被解决,并且巧妙地再次汇聚于主线之中,这也是构思精巧的地方。

从寓言角度看,影片有不少影射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之前已经提到屠夫的“刀”象征着他依靠蛮力和杀戮掌握了权力;影片对屠夫最大的嘲讽大概是大话机的段落——“生命是美好的”,他认为这是大话,这本来就说明了他的可悲。而面对出租车司机对于新时代的向往和马素的玩笑,他勃然大怒,不允许别人撼动他的权威,恐惧任何可能挑战他既有位置的变动,影片正是借屠夫的形象幽默地嘲讽了自私、因循守旧、不愿变动的统治者;还有“澳洲刀”也似乎隐喻着是统治者由于顽固、残忍而自己毁灭了自己。而他的帮凶邮差也是以如此滑稽的方式死掉——被两个孩童在抢里灌入了牛奶质物质。“澳洲刀”、孩童都是童心和快乐的符号,还有祖丽和鲁信的爱情,音乐,我认为这些正是导演的隐喻——它们终将助我们度过人世的硬斗和摧残。

也因此有人对放满水的楼梯间作“诺亚方舟” 的解读,那水冲走了楼房里所有恶的自私的人,情人们活了下来,两个小孩在天梯口张望,普鲁斯小姐正走回来。

同时,这种法式的浪漫和童趣其实在这场紧张的战役中不时溢跳出来——楼梯间的邂逅相遇,弹簧床的舞蹈,坏蛋的滑稽,穴居人奇怪好玩的庆祝方式,这浪漫的、歌颂纯真之音的乐声与残忍的磨刀阴谋一起向前流动,如同卡农般前后交错,你追我赶,直到最后的残忍平息。阴霾散去,乐声欢舞,直到天涯。

也因此此片虽然常被介绍是黑色幽默喜剧,却也不失为一个童话。

二、让·皮埃尔·热内影片风格浅析

如果单看《黑店狂想曲》故事的骨架,这可以成为一个爱人们联合地下分子推翻权威统治的战争片,但电影作者们用奇妙的想象及特殊处理的色调去赋予这个故事,就像孩童一顿一停地挠头思考,要将脑海里奇幻的形象落在纸上一样——马克·卡罗和让·皮埃尔·热内的热忱和丰富的想象就呈现在这部作品里。影片由此浪漫又有趣、黑色又奇幻,别具创意。

同样的元素和风格也存在于《黑店狂想曲》联合导演之一让·皮埃尔·热内的其他影片中。

从其处女作《我喜欢的东西,讨厌的东西》开始,热内就表现了对叙事声音先起,画面随后并与声音呼应的叙事风格的喜爱,同时也在这里,他一开始就非常关注细微的个人和生活的探索。

《黑店狂想曲》中最体现这种“声画同步”叙事风格的一段是罗杰领肉回来问罗伯特:“什么令你在夜晚走出楼梯的的?”罗伯特最后说:“我重申,我是为她做的”,镜头便竖直摇到他断了的腿。

这种叙事风格的魅力在于它非常贴合人物的内心,由于叙述者内心世界的丰富,画面也没有束缚,灵活多变;并且声画的微妙差异留下了余味的空间,懂的人会心一笑,不正是法式浪漫和幽默的精髓吗?画面的丰富多变的证据可见于热内的许多影片——不管是人物旁边突然冒出的“内心幻象”(《天使爱美丽》,天马行空的女孩),还是简笔画式、几何式的PPT式帮助观众了解(《少年斯维派的奇妙旅行》,讲的是一个天才科学少年的故事),还是《漫长的婚约》中相关士兵们的故事——它总是以人物的视角去告诉这些观众这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不论主角还是小角色,几乎一视同仁。

即使在拍摄好莱坞商业大片《异形4》时,他也能融化掉剧本里人物的刚硬外壳——军事长官不再是拿着对讲机,绷着脸好像全世界都在他肩上那样严肃地发号施令的形象,相反,他通过哈哈气来打开机密门,士兵们看着自己的长官(做这样的行为),就好像在看一个顽皮的孩子。

让·皮埃尔·热内这样做既成就了他的电影“童话”,也容易使许多故事都过于得童话而显得简单——比如有人说TA是将《黑店狂想曲》当作一部童话来看的,我本人在看的时候也的确觉得没有什么害怕和紧张的感觉,片中屠夫和邮差夸张滑稽的表情更像是一个小孩杜撰的坏蛋形象;《漫长的婚约》中,一位未婚妻不相信自己参战的未婚夫已死,而去寻找他的消息,中间包含着许多记者调查式的战争叙事,到结尾依然是未婚妻梦想成真,只不过未婚夫失去了记忆,在片尾摇离两人团圆的镜头中我感到一丝倦意——难道折腾了这么半天,还是就讲一个一开始就能料到结局的可能性,并且还又发生了奇迹的故事?奇迹既然都发生了为什么又不让人多感受一会儿温馨呢?当然也有人评论这部电影中间的桥段极好地讽刺了战争,对此我未能感知到(如果时间充裕我可再看一遍);《异形4》中人们为了共同的敌人而战,在发现自己连累队友时就可以松手带着神圣的牺牲一跳以求死,虽然也有负面人物但篇幅大幅缩小,异形王后几乎只有10秒的戏份,死于儿子的一巴掌,不知道好莱坞制片者看到一位法国导演好像嫌麻烦一样,只留下了一种小孩子就能幻想到的“大难临头”时好人和坏蛋的较量故事作何感想?有人评价说《异形4》彻底偏离了这个系列一开始表达的斗争关系,这是改编的致命伤,但这种走到好莱坞了也还是自己的现象,也正好表明了他是一位电影作者。

其实到这里你也会发觉,在每部电影都充满想象的同时,让·皮埃尔·热内电影中的“现实凭据”是极少的。

我想他不会否认这一点,是他自己帮忙实现了剧中人的梦想——比如《天使爱美丽》中尼诺出去追“神秘人”,艾米莉也在追他,随后尼诺的相册掉在了地上,镜头便绕相册旋转了180度,直接到艾米莉的脚,给人感觉这个相册就是专门等着艾米莉,这就是“命中注定”。

难怪让·皮埃尔·热内如此受法国人欢迎,也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法国电影作者。

“生活就是充满了不如意,每个人有安慰自己心绪的法子”。

他依然钟爱用《我喜欢的东西,讨厌的东西》的方式去讲述每一个人的故事,以最简单的地方为起点,让·皮埃尔·热内确实把握住了人类心灵的秘密——法国的浪漫、幽默和会心一笑,让·皮埃尔·热内献上。

 5 ) 重口味、大尺度、零删减,这部电影居然还能「活」着!

还记得快搜君之前给大家推过的《金宵大厦》和《他人即地狱》吗?

一幢公寓大楼里住着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人,每个人都隐藏着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或许是发生故事最好的楔子。

而今天快搜君要跟大家聊的这部片子,也是如此,不过它距今已经快30年了,称得上是这类题材的鼻祖了——

《黑店狂想曲》

豆瓣评分:8.0

故事发生在一个经济大萧条的荒诞时代下,一栋旧公寓楼孤伶伶地伫立在远郊,泛黄的色调,破败的居民楼,营造出诡异的气氛。

这栋楼里住着一群怪人,有养蛤蟆蜗牛的老头,一心致力于自杀的老妇,靠美色养活的性感女郎…

他们各怀鬼胎,却被某种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

影片一开场,一把明晃晃的杀猪刀就震慑了观众。

这个男人便是这栋大楼的所有者,他是一名屠夫,最喜欢在清晨时分磨刀。

磨刀的声音顺着管道传上了楼,楼里的一位男住户,瑟瑟发抖,环顾四周。

他用废纸包裹全身跳入垃圾桶,希望能躲过一劫。

可惜,当屠夫打开垃圾桶,他已经踏入了鬼门关。

这名屠夫屠宰的对象,便是这栋大楼的住户,但他也不是什么人都杀,他的屠宰规则是半夜在楼梯里逮到谁就宰谁。

因此,楼里的老居民到了晚上通常是不出门的,而那些新来的、不懂规矩的自然就成了被屠宰的羔羊。

到了第二天,楼里的住户们都过会来排队买肉:这家要新鲜多汁的肩膀肉,那家要紧实有嚼劲的“火腿”。

他们交易的“货币”是这样的玉米粒,两袋玉米粒换一块肉。

没错,在这个世界,食物就是妥妥的硬通货。

某天,屠夫为了找寻新的猎物,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招工广告。

一个名叫 路易 的年轻人不幸应聘到此,想以此获得免费的住房福利。

他乘车来到大楼,司机看他穷酸,于是想拿走他的皮鞋。

司机告诉他:现在这座城里的食物靠政府有限配给,人人都饿着肚子,所以连皮鞋都抢着吃了。

而路易对此满不在乎,一脸轻松地边住进了大楼。

他不知道的是所有人对他虎视眈眈,好像都在等待这个猎物的出现。

路易上一份工作是小丑,因此他的周围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而朱也注意到了这个新来的年轻人,朱莉是屠夫的女儿,不用为生计发愁,所以依然保留着善良的一面。

当她看到同样富有童心的路易时,内心瞬间被击中。

二人在相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情愫。

为了拯救心爱的人,她向大楼里的残酷规则展开了斗争…

这部《黑店狂想曲》讲的是一出荒蛮的故事,体现的却是人生的喜怒无常,人性的错综复杂。

在一个末世背景的疯狂年代里,生存压力挣脱了道德镣铐,人们活在了自己创造的“规则”里。

影片中屠夫可以说是最大的恶人,所有的坏事都由他去做,然而他对女儿的爱护,也是极具人性的一面。

仔细想想,屠夫也很有可能是这群人里牺牲最大的那个——

若不是他“甘入地狱”,又何来整栋楼内住户的“体面生活”。

所谓善恶之分,其实只是相对于社会多数群体利益而言的。

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这才是影片在那怪诞荒谬的魔幻世界中,真正想表达的吧。

Ps:智能电视下载当贝影视,精彩电影一搜即看!

 6 ) 末世狂想

转眼已是公元2003年,正是岁末年初之际,两年前的此时,媒体上关于世纪末的话题仍是铺天盖地。这个伴随着西历纪元而来的末世概念,对国人本来无甚意义,但说得多了,倒也煞有介事,记得当时街巷中不仅有许多神秘的传闻,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令人惶恐的末世气味。可是世纪末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有基督教传统和文化想象的中国人,其实也不明究里,毕竟隔着远比一个大洋远的文化距离,说来说去,只是拾西方人的牙慧而已,心理上恐怕也不会真把某个年份当回事。六道轮回,循环往复,哪一年不是一样的苦海沉浮,反正是一样的苦,心早已疲怠了,最多为超生多想想地狱道、修罗道罢了,谁当真会去管什么西方人的世纪末灾难是怎样的一幅恐怖图景。就这样,两年后的今天,等我不期然遇见了两个西人的末世想象形诸于影像的东西,牵强地想到了些关于末世拯救的意思,悚然一惊,原来常怀这样的末世之恐,是有助于人自省并懂得爱和珍惜的。

这两个想象,就是上世纪末的两部电影,法国人的《熟食店》和德国人的《图瓦卢》。我机缘凑巧,在两个晚上一前一后看了它们,还巧的是,它们不仅有相似的风格、意旨,也有相似的译名:《黑店狂想曲》和《浮世狂想曲》。想象狂放,有趣疯狂,翻译难得地恰切。

两个故事的发生背景、时间均语焉不详,这倒正合人们的心理预期:末世悄悄逼近,谁也不知它在哪个时辰、哪个地方就会像一片乌鸦云阵突然降临,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已是如影随形,甩也甩不掉。

熟食店大概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栋公寓楼的一层,店主兼屠夫强悍有力、生气勃勃,楼上的住户脸色阴沉、目光闪烁而犀利,彼此似乎保守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外面的世界死气沉沉,粮食严重馈乏,实行严格的配给制,有的人已经不堪忍受,转到地下像老鼠一样地生活,报纸上称他们为恐怖的洞穴人。楼上的住户还算幸运,他们靠救世主般的屠夫和他经营有方的熟食店,还可以勉强果腹。随着马戏团小丑路易斯的入住,以及屠夫的女儿茱莉和他相爱,秘密渐渐从漫天的浓雾中显露出狰狞面目:公寓里的住户之所以相安无事,活到今天,全是因为靠宰杀外来的无辜者,吃他们的肉才熬了过来。现在,路易斯成了下一个可怜的待宰羔羊,被爱情唤醒的茱莉决心不顾一切地保护他……

故事和主题其实不算新鲜:爱的力量终将救人于罪。吸引人的是它讲述的方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怪诞的想象又建立在黑色现实的基础之上:一边是荒唐可笑的细节,比如音乐的节奏、编织的节奏、粉刷的节奏和做爱时身体抽搐的节奏奇妙地共鸣共谐,有自杀强迫症的女人费尽心思设计机关却总也死不了,由于被残酷放大的人性黑暗和阴郁诡异的氛围及夸张表演、变形镜头的反差所形成的张力,使电影在表现严肃主题的程中始终不乏黑色喜剧的色彩。一边是当代社会充满寓意的荒诞人生,看似黑白分明,实际价值倒置,一片荒芜。城里的人无法生活,千方百计逃离,状如避难所的熟食店却是货真价食的吃人黑店;表面上公寓里的人相亲相爱、彬彬有礼,紧要关头则抢夺、倾轧,甚至把自己的母亲推上砧板;地面上的人视洞穴人为寇仇、强盗,反而是他们肯为救素不相识的地面人牺牲性命;整个公寓里最弱小又最善良的两个人,一个是马戏团小丑,一个是天生弱视的姑娘。

所有背景隐去,世界只剩一个孤岛,整栋公寓楼孤伶伶地立在永不消散的大雾里,愁云惨淡,灯光迷离,血盆大口在黑暗中张开,只待将人和血带肉生生吞下,及至吞下整个世界。

图瓦卢的故事总算让我们稍稍瞥见了外部的世界。不看倒好,尚余着一分雾里看花的想象,一看之下,除了废墟还是废墟,海里仅剩的一条船也是将沉未沉,即将没顶。说是挪亚方舟吧,那浴室已摇摇欲坠,像安东穿着充气衣服的爷爷拼命强撑着弱不禁风的身体,安东不仅要一次次动了恻隐收留那些无产无业的老人歇脚避雨,还要制造虚假的繁荣讨爷爷开心。世界早已荒芜,隆隆的雷声逼近,这一栋危楼又能苦撑多久?还好,在毁灭前一秒,安东和艾娃终于主动逃离,开动了驶向梦幻之岛图瓦卢的航船。

如果说《熟食店》展现了世纪末的荒诞,那么《图瓦卢》里的人和世界则显得更为疯癫,所有人都形体丑陋,动作夸张,但不像前者正常表象之下潜藏着极度的疯狂和非理性,他们不正常的举止下却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对同类的善意关怀,对美好生活孩子气的执著。艾娃的父亲固执地把自己绑在门板上,要和被炸的大厦同归于尽,你可以笑他是个疯子,但你也不会不为他生出一丝尊敬,他的死也极富喜剧性。与《熟食店》不同,《图瓦卢》变形、夸大的喜剧效果更明快一些,显然导演是不想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当下的悲伤中,而要投向光芒微弱的未来。当然,所有不正常人里面也鹤立鸡群般站着一个正常人,安东的哥哥,虽然粗鲁却直言真相,善于经营,不动感情——很可惜,到头来观众却发现他只是为了自己,从不会为别人着想,即使是他的爷爷和弟弟。这世上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颠倒了。

这是个怎样疯狂的末世图景?外边淫雨连天,断壁残垣,毁灭的声音愈来愈近,内里混乱坏败,善意欺骗弄得自己精疲力竭、心力焦瘁。看似理性的形象,最是无情残忍。所以梦想才是唯一的拯救。

熟食店是个象征,犹如即将没顶的世界那黑暗的中心,要挣脱它,只有彻底摧毁,然后用爱来重建。结尾两个小孩和一对恋人分别在屋顶上忘情地演奏着音乐,天空仍然阴霾,但总算有了久违的安宁。

到处漏水的浴室是不堪重负的虚假安慰,砂石之上的美丽谎言,把善良的人紧紧束缚,还受制于人。寻找真正的安慰,莫如毅然推倒,翩然远行,踏上通向图瓦卢的梦想之旅。

有意思的是导演的价值观,两部电影里的主角都是奇丑的男性。《熟食店》里的路易斯不仅面貌丑陋,而且本来就是马戏团里娱人的小丑,他善良、勇敢、有担当,担负着唤醒爱与拯救的责任,最后也得到了爱。在《图瓦卢》里,我又见到了卡拉克斯镜头下的奇丑无比的丹尼斯•拉万,为了保护过去而疲于奔命,怯懦又满怀憧憬,当他终于穿上鞋子冲进从不敢涉足的世界,就不但从哥哥那里抢回了爱情,也完成了自我的拯救。以丑男作为拯救者,演员形象本身就在颠覆这个不正常世界里我们早就习已为常的价值观。

末世真像电影里这样吗?固然残酷,但首先我得承认两部电影拍得有趣,疯狂、荒谬却让人开心,并不只有害怕。比起一惯不愿惊吓观众的美国电影人,他们《七宗罪》里现实如地狱的绝望,欧洲人的末世想象反而让人觉得希望犹存。作为电影,难得的是它有思想又好看,妙趣横生,在末世图景中,还有爱情和笑声。

 短评

导演的色彩色调构图永远不变也很难令人生厌 因为强大的想象力

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8.0/10 分。2018.07.15,初看,蓝光。让-皮埃尔·热内的第一部作品,超现实主义,有点奇幻色彩。欧洲人民就是口味重,经常性的钻下水道。还有片中那油腻腻的地面,充满臭水、青蛙和蜗牛的房间,看了好不舒服。。。片中的演员都非常有特点,那个屠夫感觉好恐怖。。。嘉莲·维雅美丽性感,还有超好的身材。当那个反对派地下党人在下水道强吻她的时候,我估计是导演看穿了我们观众的心声。哈哈。。。弹簧床和那个铡刀乐器的那一段特别有意思。。。

9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比起后来的电影,这个还是有点青涩了,很多想法没有很好的展开,只是摆在那里了

1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平行剪接蒙太奇,新巴洛克,法国浪漫主义的荒诞喜剧

14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基於對人類惡的本質的認識,導演建立了一個黑暗的、沒有希望的世界。因為敢於殺人,屠戶成了惡人,而正因為他,保證了人們日常飲食的來源,維繫這個小社會的正常運作。另外那段黑色幽默的彈簧床性愛,帶動了整棟樓的生活節奏。“飲食”和“男女”與文明衝突又必須依存。

16分钟前
  • HUAICI WANG
  • 力荐

这是部91年的电影,让人吃惊。细节十分可爱:小丑表演吹泡泡那段,我想起illusionniste;各种各样的噪音,连音乐也是锯琴;安全套上的两个洞和两个男孩;法国人也会拔火罐,就知道自杀癖女人会在不经意间成功。对于令人惊艳的开头而言,结尾太过潦草。

18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暖色调下的黑色幽默,混乱的场景,昏暗的小镇,一幢摇摇欲坠的诡异大楼,一帮充满神经质的租客,和一段童话般的爱情。配乐很好,片头片尾都很喜欢。★★★★

21分钟前
  • Q。
  • 推荐

我来回答问什么这部片子又被翻出来了,因为,豆瓣台历!!哈哈哈哈哈刚看完来了~

26分钟前
  • andersonstoven
  • 推荐

奇瑰恣肆的别样浪漫,绝对的暗色风格

28分钟前
  • boks
  • 力荐

法国人也用拔火罐啊???91年就有隐形眼镜了呃(后来看Manhattan,79年就有了)。楼下吃蜗牛老叔的咸蛋超人眼镜够搞。自杀癖女人的眼睛和龅牙独具特色。邮差的飞行员眼镜够酷。难道导演叔和我一样【眼镜控】?

33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看到最后二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故事架空的过分厉害,很多搞怪元素只是娱乐无实际意义,形式主义过分。很简单的东西说的不清不楚,光影过分画面处理过于唯美,油腻的慌。。。音乐和配乐BGM还可以。

37分钟前
  • 张宏
  • 还行

真强的想象力,不错。

39分钟前
  • 晚安小姐
  • 推荐

可以称作黑色幽默魔幻现实,用一种解构的方式戏谑呈现同类相害,人吃人的社会现状,癫狂的气质令人着迷,楼内性格各异的居民也特别抢眼,当然还有爱情故事的点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篇有一段,蒙太奇剪辑,真是让人印象深刻。PS:还有开篇导演、剪辑等诸多角色的呈现方式,太抢眼了。

4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好多政治梗啊。往表层说是专政极权下的由维持到毁灭的故事,知识分子中产阶级是神经兮兮的自杀癖,爆炸是他们的去路,而平民百姓胆小怕死助纣为虐,眼里尽是不人道的自私残忍,唯有艺术的光芒才能拯救这人间;往深里说又是虚无的形式炫技,寄托自己对人类精神状况的解读。床震让我想起《水浒笑传》。

42分钟前
  • 你的益达
  • 推荐

天才的幻想家!!!经典的黑色幽默!!! 名列我最爱的20部影片!!!

43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法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龙门客栈样。十五分钟左右之后的那段声音蒙太奇真是太强悍了。蜗牛青蛙怪薯叔屋也很强悍。有些东西注定是用来膜拜的,要分清楚它的条理是不现实的。

4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核战后题材,光背景设定就可以给5星..和理发师陶德相映成趣 没有累赘的部分,感觉很精到 让皮热真乃大师。荒诞奇异黑色:爱情如飞刀,胜过原子弹。你有大提琴,我有音乐锯。近视如你,矮丑如我,不妨碍我们微笑,不妨碍我们相爱。

51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16.2.1 果然,一旦热内把他在《天使爱美丽》里的风格运用到非唯情爱的题材上,完完全全就是我的菜了。一幢小楼可窥天下,屠夫一死,世风日下与时势所逼的说辞便随自欺欺人的专制者陪葬去了,那种稚气未脱却不盲目的天真与浪漫实在太迷人,配色、氛围、情调、细节,样样无瑕。

5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色调和画面挺不错的,暗喻也不错,但想象力和喜剧成分我觉得还可以再增加一些。很喜欢穴居人和那句"life is beautiful"的bullshit

57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