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讽刺的黑色电影。男主角失去工作后驾车去了别的城市,想要安定下来结果困难重重。还在遇到欺负时正当自卫,结果被警察抓住投进监狱。在狱中结识的男子反而充满了舍己为人的豪气,知道他想提前出狱,帮他一起越狱。还去一起抢了趟银行。在与提供作案工作的黑社会交涉时,那男子自己冒险,让男主角呆在安全的地方。结果自己送了命。男主角最终拿着抢来的钱,和自己爱上的女人,按照越狱男子联系好的偷渡方式,最终奔向了自由之地。最终男主角看似有个还算美好的结局,然而令人回顾时不免怀念那为他牺牲的充满理想主义的豪义男子,和这充满不公正的黑暗社会!这就是一个黑暗的寓言。协助越狱男子是无法抵达的理想化身。
片头,沉默。沉默到只剩煤矿作业的噪音,沉默的愤怒与无奈在爆破中炸裂、随车轮下碾卷、锁定在废弃的厂门上。停产让工人们走投无路,通过工友在拉丁背景音乐下吞枪别世一幕,既把芬兰人悲壮深沉又不乏浪漫的气质尽显无遗,也将故事背景极简地交代完毕。矿工卡塞林启动工友赠予的凯迪拉克,随着身后木制车库的塌落,他告别破碎的生活开启了一段未知的谋生旅程。
冰雪皑皑中飞驶的敞篷车注定不会带来一场舒适的体验。中途买汉堡包的卡塞林被两个劫犯盯上,夺走了他钱包里的全部家当。然而这艰难的生活要抱怨给谁听。身无分文的他点上一支烟漠然地继续前行。在一个码头做搬运货物临时工、与一群穷人混居、从垃圾桶里捡棉衣、用牙膏洗头,卡塞林的生活没有交流、没有抱怨、没有叹息,落魄潦倒却依旧保持着芬兰人对音乐与烟酒相伴的生活方式。
冰雪在一夜间消融,生活在一瞬间转变模样。违章停车的卡塞林遇到身兼多份工的交通协管艾米莉·翠斯特,“我该向谁发牢骚?”“-向我”“我还有什么可以弥补的?”“-一顿饭应该差不多”。前一秒规格严格、下一秒把工作抛在脑后,这是对芬兰人外冷内热、双重人格的调侃,也是缘分不期而遇、爱情来猝不及防的黑色幽默。少之又少的机会、四处碰壁的应试,找不到工作的卡塞林苦于无法负担单身女人和她的孩子,他决定卖车。
为了公平,人们创造了法律,也许就一事实来说法律是公平的,然而就生活来说法律却难以实现公平。当然生活本来就不是公平的,因为早已领教又何必喊屈。卡塞林遇到之前抢他钱的劫匪,追上去暴打,竟被警察逮捕,以袭击、企图抢劫、非法携带武器、拘捕的罪名判入狱。填写入狱记录时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没有”,原来于这个世界卡塞林竟然一无所有。没有反驳、没有申诉、没有抱怨,然而沉默不代表接受。
讽刺的是监狱的待遇竟然比做流浪汉时要好得多,卡塞林不仅有了一个双人间,还有了一份工作,一个爱人的探望、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狱友米科宁以及一个共同话题:越狱。干净利落、简单粗暴的越狱行动不失温暖,塞在狱卒头下的枕头、取出子弹的枪,是卡塞林与米科宁面对残酷生活的柔情善意。其实也会疑惑卡塞林一年十一个月的刑期,相对于越狱加刑的风险,也许这就是他沉默的抗议,是不接受的态度。
越狱不是终点,生活不会从此仁慈。护照、轮渡、以及未知的未来依旧阻碍重重,经历了抢劫、越狱、爱情、友情、欺骗、算计…… 的卡塞林依旧在路上,但至少,不再孤独。影片结尾,夜色中卡塞林和爱人乘着小船满满靠近渡轮,渡轮高耸庞大,既让人无限憧憬又随着不断靠近产生一种压迫感,激昂的背景音乐仿佛咏叹着生活的广袤与悲壮。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电影作者,也是芬兰唯一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善于在作品中表达对个体的深切关怀。《升空号》是阿基·考里斯马基以芬兰人的视角和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生希望和失望、得到与失去的话题,充满了极简主义美学风格,是他相对早期的作品。
虽然是无产阶级电影,但最感兴趣的是导演用的一种不常见的幽默,面无表情,而通过一种类似夸张的表现手法,像王晶说周星驰的喜剧是靠动作,阿基的电影也是靠动作,一些事情,而且尤其在牛仔最明显,夸张的帽子,不合常理的对待死人,什么是喜剧,人为什么发笑,就是对常规的打破,包括这部电影的越狱,被抢,各种事情发生后人物对于事件的表现,好像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一样,还有节奏,没有多余的冗沉。
有种卡夫卡的感觉。除了逃出生天的结尾,其他都很喜欢。认为在别处还存在一个希望,这就差了口气。
几个细节挺有意思:开场戏里把汽车赠与/托付给男主以后,自己走入卫生间自杀。主动选择卫生间去死,等同把自己冲入马桶。车棚一开始发现是坏的,失灵的机构,冬天无法给人庇护。直到眼镜男死前才发现那个按钮,车棚徐徐合上,如同扣上棺盖。迟来、错位的安慰。男孩的坏手枪,像是鲁格p08,一战时的老枪,又是个失灵的机构,历史的遗迹。那个mini八音盒奏出的居然是国际歌——共产主义不过一场儿戏。
开场没几分钟就死了不少人,可是阿基的电影即使是这种犯罪蹲大牢越狱逃跑的主题也显得诙谐幽默,还带着一种无产阶级的无奈与无畏。当然还有一如既往的剪辑精准,没有一句废话,巧妙地把低成本和个人风格结合起来。想要国际歌八音盒。芬兰语男声版over the rainbow 太好听了!
墨镜、牛仔裤、收音机、离开的船和永不离手的香烟,黑色幽默的对白、极简剪辑、木讷的表情和无产阶级恋爱,和«天堂孤影»何其相似,又好像在看«肖申克的救赎»和«低俗小说»。
“这个按钮是干嘛的?”
带上你的老婆孩子,带上SONY电视机,带上老式手提唱机,一起滑向大海,逃离冰冷。无产阶级三部曲力压芬兰三部曲。
21.04.17 1号厅可能是阿基作品里音乐用的最少的一部了,佩龙帕作为配角表演反而变得生动起来,所有的反抗来的简单粗暴,甚至不需要理由铺垫。连续看了两部以登船作为结尾,一艘在白天里驶向红色,一艘在黑夜里驶向理想,不变的只有对于未来的迷茫,结局以外的故事无人知晓。
【20211113影展时隔11年的二刷标注】aki的片三连看完全大丈夫,感觉像跟传说中很舒服的朋友呆在一起,不需要有多大的智识或者感情投入,只是单纯呆在一起,可能刚看过的故事就忘了,但是再看十遍也没有问题。。而且我知道,无论故事里出现多糟糕的事,他都会给我一个童话的happy ending,就像卖火柴小女孩最后的梦。。【20101107标注】大爱AK的童话……will you disappear in the morning? no, we'll be together forever……喷,我要是拍电影一定把这句用进去~
越狱如此简单,你让肖申克情何以堪。
佩服阿基总能在这么短时长内,讲这么好的故事。二话不说一锤砸下去,无比简单的越狱,和一个无比浪漫的结局。他一向时运不济,越狱后却忽而前路明朗,可爱倒霉的他无惊险地前往升空号。换个导演就该是海面忽而亮起,警笛四鸣了...芬兰语的over the rainbow真是动听
影片开始二愣子男主在寒冷的雪天开敞篷车被冻半死,到电影的结尾才发现车顶是可以合上的…无比尴尬又爆笑的20秒…极简犯罪电影,不过无产阶级弟兄自然是被万恶的社会逼上绝路的。“被社会抛弃了,但我们现有了三个人,还有一艘去墨西哥的船,它叫升空号。”无产阶级的无可救药的浪漫。
失业矿工如何成为法外之徒,这大概是我看过最极简的越狱行动了哈哈哈。“把我的心埋在垃圾里”...太TM浪漫了!
戒指是监狱铸造的浪漫,孩子是需要带走的行李,不能遮风的敞篷汽车里有庇护温情的按钮,卖相极差的草莓蛋糕里有通往自由的钥匙。37岁的男人如何在监狱里度过漫长的8年,抢劫银行先掉了枪,再丢了钱。还好他们擅长越狱,最终把他的心埋葬到垃圾堆。活得像被命运切割的排骨,逃到远方或许也不会有希望。
1.阿基的电影,总是这般极简、冷郁而克制:精简的片长与紧凑的叙事,布列松式的扑克脸表演,干净凝练的分镜,冷调为主的配色,冰雪飘零的复古老城,穷困孤寞的边缘人物,还有苦中作乐的冷幽默。2.但阿基又从不吝在冰冷酸辛中添入适时的暖意与温情,悲悯亲切的底色也随着影片中丰富而活力四射的摇滚乐渗入观者的内心,结局亦散溢着童话气调,一如导演所言,生活太苦,世界够惨,何必再给电影加上残忍悲伤的结局呢?3.片名Ariel既是船名,又是天使之名,希伯来语原义为“上帝的炉灶”或“神之狮”。4.最惊喜偶得的爱情,最简单顺畅的越狱,最成熟淡定的男孩。5.固定镜头与画外空间:开厕所门看自杀亡者,拿芬兰前总统照片,抢劫店铺。6.随身携带的收音机,丢到地上的帽子,坏掉的手枪,自己打造的戒指,车顶棚的按钮。7.Over the Rainbow。(8.5/10)
这部观感不如前作[天堂孤影],想了想也就是无非证明一下布列松-烤鸡体系可以用来拍类型片故事,倒是很有风格。
80年代欧洲电影。芬兰。阿基 考里斯马基。上座率和出口市场的下滑、投资者的保守做派,以及与好莱坞的竞争,迫使制片人和导演转向一种比政治现代主义时期更易理解、更少挑战性和迷惑性的电影。文德斯式的影片。以其对怪异和边缘人物的称颂,范围宽广的电影指涉以及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讽刺,成为一位贯穿90年代的邪典导演。无资源
一句废话没有 干净利落
深蓝色主调,冷峻的摄影,几乎无表情的演员(属德莱叶和布列松流派)和沉没寡言。 阿基·考里斯马基将压抑展现到极致的瞬间,却唯独留下音乐,拯救观众,迎接完美的结尾。ps:好基友重伤后躺在车里说道,让我睡下。敞篷缓缓合起,这只怕是我见过将汽车比作棺材表现得最伤感的一幕了。
不断下坠跌入深不见底,令升空号如灯塔般希望之光闪耀若彩虹之上。海报里合起车顶一幕即全片灵魂,“把我的心埋进垃圾箱”,幽默至失语的悲伤之完美呈现。阿基于现实、电影于我,是冷酷中一丝温柔,严寒中一抹暖意,生死间嘲讽而释然一笑。
芬兰语男声版over the rainbow 大赞!!!
2021-11-13重看;冷感简洁利落的镜头里永远有那么可爱的小人物们,底层无名蝼蚁的相濡以沫、相互信任与冰冷严酷的社会现实成鲜明对比;“升空号”奔赴的新世界近乎理想童话(与《罪与罚》结尾同质),这就是悲悯善良的阿基风格,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谊,顶篷合上一幕既幽默又无比悲伤(灵动无比的妙笔),一个弃绝世界的人在最后时刻依然葆有善意是多么可贵。
原来《升空号》是指最后偷渡的那条大船的名字呀!阿基“无产阶级三部曲”中章,一部“朋克犯罪片”。怎么说呢,没有昨天前天“职业杀手”《没有过去的男人》好看,3.6星吧,但有阿基的众多元素比如抽烟、音乐、暴力、贫困、居无定所……看似一夜情似的爱情,又拯救了人。芬兰人那么随便么?那么落后么?真的希望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马佩龙在里面也是一大亮点,而且那时他真的37岁啊……且8年后本应“出狱”的时候去世的。最后画面到海面的船,背景音乐是Over the Rainbow?北影节候补片单。2号厅没有放映。第一轮影展没排开的,“芬兰三部曲”只能倒着看了,这部也是,无法按顺序了。70多分钟不觉短。临时收的票,50对方要30,给了它40。最讨厌临开场狠砍人价儿的。迟到的可真多。资料馆1号厅。8成多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