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功夫大师》碰撞《十诫》之四
这两部讲的故事并没有那么相似,却都基于一种不伦的开始,前者是一对血缘关系未知的父女,后者则是40岁的成年女性和迷恋游戏的小男孩。
于是想到,大概存在着一种压倒性的禁锢,我们倾向于基于伦理描述不伦的危险性,而不是让某种美好而含混的情感合理地绽放在不伦的假设里。
这两部电影均设置了一个“禁区”般的前提,但哪怕带着身份和年龄的考量,依然能够看到那份情感的脆弱与美好,它的确有迷恋的成分,却绝非蓄意去展现病态,瓦尔达的《功夫大师》被当时的影评人称作“一部特意去惊吓英国发行人的作品”,她特意将故事拍得如此可爱却还是高估了人们的接受能力。
《功夫大师》源于瓦尔达与简·伯金(Jane Birkin)在《千面珍宝金》的合作,简·伯金为自己写了一个爱情故事,在故事里她爱上了一个生病的男孩,于是瓦尔达在此基础上改写了故事,趁着《天涯沦落女》票房大卖找来了资金拍了这部作品。
当时瓦尔达的小儿子马修只有十四岁半,这样的故事和角色让雅克·德米和马修都很犹豫,所以最终简·伯金的两个女儿夏洛特·甘斯布和露·杜瓦隆均参演了影片,借助家族电影的形式为创作找到由头。
瓦尔达说:
“欲望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欲望能催生无数计策,无数谎言,欲望是迷失在海洋中的一隅孤岛。”
情感的多样性是令人着迷的,然而主流作品却总是倾向于创造楷模般的情感范例,它们以长时间的情感持续为衡量标准去募集信徒,却压抑和否认了不同情感经历的正当性。
2 ) 這無法讓我接受的結局
出乎意料的一部。如同半個女性視角版的《朗讀者》,年長的女人愛上年輕的男孩,瓦爾達式的安靜背後卻流露出最本質的愛情。和《朗讀者》的走向不同,德國式的正直感最終歸於歷史,歲月,和一種難解的寬容;而阿涅斯卻歸於情感本身,開始是安靜,最後亦是安靜的。女人帶著回憶繼續生活,男孩早熟,敏感,直接放棄對抗(這樣的純粹本身即是排斥對抗的)。他終於把遊戲打通關了,解救出了他的女主,然後若無其事地(惡語)談起那段情感。難道他變成那世俗中的泯然眾人之一嗎?
不知道天真的瓦爾達老奶奶會怎麼回答。
3 ) 爱是最伟大的奥秘
母亲爱上15岁的女儿班级里的男同学。他们去外婆家拜访时,母亲和男孩在花园中拥抱亲吻时被女儿发现了。外婆看出了这一切,她出主意让母亲和男孩一起出无人的小岛度假。你能接受这一切吗?
以自由标榜的美国人就不能。我在网上查到一篇当时(1989)的New York Times上的影评,听起来义愤填膺,无缘由地申称这部电影荒唐、愚蠢、并“前所未有的放荡”。如此主观和粗糙的影评出现在纽约时报这样一个以评论文闻名世界的媒体上实在令人感到震惊。这也让我想起了苏轼“心中有佛”的故事。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心中有屎,看出去的,也就自然都是狗屎。
当母亲对外婆的提议感到万分讶异时,外婆说:“去吧,爱是最伟大的奥秘。(Love is the biggest mystery in life.)” 看似不可理喻却道出秘密。这不是一部为了标新立异地拍一个忘年交的故事,而是为了借年龄的差异来衬托爱,赞美爱。尽管她爱上他可能因为女人的虚荣,尽管他爱上她是最初因为她的母性,但当她靠在他的胸口,凝望他的脸庞,说:“你淡褐色的双瞳,简直就像秋天的颜色”时,谁说这不能是个爱情故事?在看前半段时不可避免地有不适之感,那是因为我们对爱的想象力被道德约束了,而外婆提醒我们,爱是奥秘。
我想这也是导演阿涅丝•瓦尔达想告诉我们吧,用和电影中母亲一样的女人的角度。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美的地方。男导演拍男孩与女人之间爱情的也有一些,像《毕业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但无一不是用男性视角(male gaze)描画女主角有多成熟性感,多神秘迷人。这才是陈腔滥调,“放荡”用来形容这些画面才更适当。而瓦尔达和简•伯肯(Jane Birkin)的故事中,女人不是被窥视和展露的对象。电影中的母亲穿着大大宽松的衣服,留男式发型,从头到尾都素面朝天——没有了刻意的性感打造(可能这也是美国人生气的原因),却一样美丽。
电影的结尾是女儿和母亲的重聚和谅解,她们获得了平等和理解,就像母亲和外婆。这部电影不难看出瓦尔达的女性主义宣传,但这女性主义是真正的、自然的,瓦尔达讨论了大部分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她们因为这两件事而迷人而伟大:爱情和家庭。不像另一部号称“女性主义”的《末路狂花》:疯狂标榜,最后连生路也留不下了。
4 ) 草碍人行缓 花繁鸟度迟:闲话《功夫大师》
《功夫大师》看到后头,觉得好起来。
复活节过后,Julien和Jane分开了,大女儿也由父亲抚养。瓦尔达说Jane有时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对露西也是。
Jane在曾经和Julien约会过的旅馆前驻足,也曾期待收到Julien的信,她的身影仍然在穿梭着,背后的热闹却缓慢下来,由之前那么多的热闹缓慢到长长的清净里,像个穿过时空的过渡。有些奇怪的,景子仍然热闹,人却清净下来,人的改变这次先于了改变人的环境。
春去秋来,Jane坐在门口看书,也似在等人——Julien吧,大女儿牵着父亲的狗蹦跳而来,问她怎么不在桌子上看书;Jane说,没什么不可以的,也是在等你吧。她的眼神告诉大女儿,并非如此,可即便并非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她俩坐下来,女儿告诉她,和喜欢她的三个男孩分手了,她也考试了。
过渡到此的清净赶走了剩下的热闹,两人清净的对话富有摒弃双线发展可能的微妙力量,Jane从先前的热闹里脱身而出了,在这里的清净里大有所为。瓦尔达小心地回避着在Jane身上可能看到的Julien的影子,像把两个人的爱恋无限制的拉长,从一个空间拉长到另一个空间,到似有似无,到有无都不重要。瓦尔达把她意识里的可能展现出来,像所有导演把自己的可能实施为被观众认可的普适的可能一样,只是侧面的——她并不打算认真探讨Jane的实际情景,她好象马上就抛开了前尘旧事,独独地把Jane放在另外的情景里,只在很细微的时候,往后望一望——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瓦尔达并不想做此中人,只仿佛用了同名同姓的桥段借尸还魂,产生的,是似有似无的模糊感,模糊里又充实着具体的真实。
如果戛然而止,也会有余音绕梁。瓦尔达还是往前了一步。她果敢地把镜头还给了Julien,Julien忘了Jane么?
导演的叙事接着又开始了。重返热闹?可是经过Jane刻意的清净,我们观众看到的热闹,也有了几分清净。我们好象不大热中Julien和Jane的感情了——以观众的成分,我们似乎更关心Julien到底怎么样了。
Julien又还原成一个十几岁大的小孩,好象也没了这种热闹。他仍旧在玩“功夫大师”,半年后,终于通关,救出了公主,他像骑士一样,对WAITER说,给她打个电话,说Julien把西鲁薇娅救出来了……他接着就走了,从楼梯扶手滑下去,从容的如同做任何一件其他的事。
他回去和同学说Jane的事:
她和女儿在一起
玉腿修长,简直好的没话说,有机会我还会去找她
不过这种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我这样,如果太小了,会觉得很恐怖,到最后,还是各走各的路。
我们总想在Julien身上找出Jane的影子,好比先前要在Jane的身上找出Julien的影子,瓦尔达则让这两种想法统统落空。她有意地把两个人从先前合而为一的场景里抽离出来,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场景里,有恢复原初的味道。瓦尔达给观众讲述的是不同时空下单独的故事,只在这几重空间偶尔交叉时迸出合一的原样。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02/18/2005
5 ) 如初恋般的美丽与不太对题的标题
《功夫》大师——又是一个引人误会的标题,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因为片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喜欢玩街机游戏《功夫》(就是控制李小龙过关解救人的那个游戏)的小男孩,而女主角则是男主角班上女同学的母亲。与同类题材的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并没有刻意渲染这种感情违背伦理道德的社会层面,而是更加关注与恋爱的双方本身(否则我们将难以理解这种过度悬殊的年龄差距)——一个看上去过于幼小的男孩以及一个对于感情还抱有很多纯真幻想的母亲的故事。从剧中我们可以完整地欣赏到这段感情的美丽,而不是带着某些敌视的眼光去轻易反对它或为某种种过份的待遇而诉诸社会的不公。所以我认为导演并非在探讨其中的社会性意义,而是单就某种爱情模式借题发挥,更深入地去描述人类爱情面的普遍性。当然这其中不乏法国式的浪漫,例如二人曾结伴在一个小孤岛居住度假的日子,虽说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社会的反对(我隐约记得最后这位女主角被判刑罚,虽说好像并不严重),不过那仍旧可以被理解为一段甜蜜的回忆。在片尾,导演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本作失落的结尾,但所留下的,是那如同初恋般的美丽幽情。
6 ) Roger Ebert的影评翻译
★★★(四星为满分)
阿涅斯·瓦尔达的《功夫大师》是一部法国电影,讲述了一个40岁的女人与一个15岁的男孩之间的风流韵事。这个主题令人担忧,但瓦尔达却以一种罕见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来对待它。也许是因为电影中的男孩是由她自己的儿子马修·德米饰演的。
电影剧本是与简·伯金合作写的,她是一位在巴黎住了多年的英国女演员,在电影中饰演年长的女人,她爱上了男孩的纯真和诚实。
当然他们的关系是注定失败的,当然他们自己也是知道的。电影从未表明他们在肉体上的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是明智的,但在情感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起初男孩亲近她的方式是大胆的,但接着他开始不感兴趣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像这样的电影不能用情节来描述。
一切取决于眼神和语气。瓦尔达真正的主题似乎是,“纯”爱,古典浪漫主义,可以作为一种想法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存在,但在理性无情地将其抹去前,它只能在现实世界中存活片刻。她在选择这个主题时,有一定程度的谨慎和勇气。就像路易·马勒的讲述乱伦的《好奇心》一样,《功夫大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次实验——看看这种骇人听闻的主题是否可以被人接受。
它可以,或至少在这可以。电影开头是女人与男孩的偶遇,在女人十几岁的女儿的生日派对上。他们在楼梯相遇并聊天。什么也没发生。接着他们再次相遇并聊天,他大胆地亲近她。她感到震惊、有趣且好奇。逐渐地,她允许这段关系继续发展下去,这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
男孩朱利安不太合群,他觉得自己不属于青少年群体。他花了大量时间在《功夫大师》上,这是附近咖啡馆里的一款街机游戏,他对操作里面的空手道大师已颇有心得,而大师必须去拯救一名落难女子。他亲近女人玛丽·简的方式也是同样直接。虽然她并未落难,但她孤独寂寞,他们一度可以满足彼此的需求。
当然玛丽·简的女儿对整件事感到气愤和震惊。她几乎无法相信母亲这种年纪的女人会产生爱意,更别说是对一个男孩。最难以置信的场景之一是女人带着男孩去见她的家人。在现实中,家庭和社会通常是不会赞成这种关系的。女人到学校接男孩,担任监护人的角色。还有次他们去了一个遥远的小岛度假。
这部电影是关于感情的,而非行为。这挽救了这部电影,并让其奏效。瓦尔达在电影中对身体的坦诚加以限制,所以我们从不会为角色感到尴尬。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是一种年轻人对年长者的迷恋现象——关于另一个人如何突然体现了我们的理想品质,尤其当那个人足够遥远,足够独特时,以至于我们不必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
这种迷恋还包括情感的投射,因为我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也许女人在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天真的理想主义。而男孩也认同她如梦般的孤独。
除了年龄上的差距,他们确实很适合彼此,或至少他们可以幻想,而不被现实打扰。
瓦尔达是当代法国最有个性和魅力的导演之一,部分原因是她每部电影似乎都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她技艺精湛的《天涯沦落女》和《功夫大师》在格调上大相径庭,以至于我们难以相信它们出自同一个导演。
《天涯沦落女》表明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制力和社会支持系统,我们可能会比想象中更接近社会最底层。《功夫大师》则表明如果我们失去了恐惧,我们可能会更接近我们理想的、但无法实现的爱。
最动人的反而是里面对于女性关系的刻画,充满了相互的理解
开场即为“功夫大师”的呈现,男孩打杀敌人,女人困于楼上。裹挟彼此的是世俗道德的不容与社会身份的时刻在场。这段爱情关系带着游戏的冒险色彩,它无比的真挚热忱却解构了游戏暗含的玩弄象征。角色间与演员间的现实关系同一,是对虚拟与真实的进一步模糊与把玩,也让演员跟角色一道与生活对话。全片的行为与象征丰满又多义,但两人的爱情是直接且纯粹的,其醇厚的感受性令人沉醉回味数日不止。太多迷恋的细节:避孕套承载不住他膨胀的欲望,仍然稚嫩所以需要她助其宣泄,她娴熟地引导,他彷徨地凝视;伊甸园偷尝禁果,AIDS与禁忌同构:‘’你愿为爱而死吗?‘’;小女儿既是至始至终的羁绊,也是与两人相容的陪伴;最后的心碎时刻:男孩被家庭壁垒阻隔的无声告白,他对“游戏”的终结也是自我的“坠落”。没有对象聆听的曾经终被铃声打断。
jane birking和mathieu demy都美死了。"tu n'as qu'a vomir, tu connais pas le truc?"柔聲完了利落的插喉催吐動作⋯⋯birking和david bowie真的沒有血緣關係麼。開頭活鬧鬼說sida是souvenir intime d'un ami,想想還真貼切。
瓦尔达这个当妈的心也够狠,将自己未成年儿子向珍宝金阿姨亲手奉上
简伯金的每部片子都给我惊喜。Lou说“有个哥哥比有个姐姐好太多”,是的!大家小时候都好漂亮又可爱,简伯金的妈妈也很美。(怎么没有去拍过芙芙一家 哼 但是明明拍过芙芙和姐姐 还不止一次呀
阿涅斯和简铂金就这样波澜不惊的把少男跟年长女性的爱情给交代了。剧中简铂金的亲妈妈的表现也是这种, 女人那里就没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儿。这个片子里简铂金和阿涅斯的孩子也都太出色了。真的不能跟孩子演戏,他们不是在演,他们太真了。阿涅斯儿子那个小眼神,太像他妈妈了。
阿涅斯是一个念头丰富又及时付诸行动的人,在拍摄千面珍宝金的途中,萌生了本片的构思,于是让自己的儿子与带着两个女儿的简·伯金上演了一出禁忌之恋,在艾滋与套满大街普及的当时,他们的爱像街机游戏一样简单,是脱离了世俗的对于内心的解救。
93/100,35mm的瑰丽色彩映衬着80年代难忘的风尚美学,已经足够享受。从女性内部出发而引申出的(第三视角的、Jane的主观视角)、属于男孩的凝视被缺失、街机游戏媒材的介入,也恰恰在证明这段感情正如游戏般虚幻。瓦尔达用她极度细腻的笔触描绘而出关于这段忘年爱情从萌芽-纠结-抗拒-投入-结束的过程,大量的心理描绘贯穿,不仅没有猎奇感,也同样抛离了社会目光,叙述相当纯粹地抵达残酷尽头。
越是禁忌的令人不适,越证明这是部复杂至极的女性视角心理剖析作品,瓦尔达与儿子、简·伯金与女儿都实在灵气逼人,代入进电子游戏这一概念更是令人新奇,新浪潮的大师们不论哪个时代都永远走在最前面,最后一幕可怕,不敢多想。
“你淡褐色的双瞳,简直就像秋天的颜色”。
鲜明独特的画外音过渡,引导观众无须去“体会心情”,只需跟随进入故事片段的节点,这算一种非常女性的触觉;而对于影片的人物关系,从同年作品“Jane B. Par Agnès V.”可以得到一定启示,瓦尔达所站立的女性立场想要探寻的只是一个单身母亲的内心世界,用一种更唯美想象的手法表现,这并不是出自道德或情感关系的考量,与之相对,应是Bertrand Blier的男式的“法式浪漫关系”;
有千面珍宝金之一,有少女夏洛特·甘斯布,有闪动长睫毛的正太····跨越年龄的爱,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多玛和西鲁薇娅沉沁在幸福中,久久拥抱在一起……………简直迷恋她…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去找她。这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我那样的,如果太小了就会觉得恐怖,结局到最后还是各走各路。…”
影像干净,把这样一个不知道是小男孩的恋母情结,亦或是中年女人的恋童情结处理的如此纯情,不愧是老祖母...
游戏的8bit音乐声扫过街道,cos成游戏人物的男孩。瓦尔达尝试着通过游戏的拾得影像(对于东方主义的再造)来完成某种游戏性叙事,并从中超越集体性的社会焦虑。游戏结尾,But Their Happy Day didn't last long的彩蛋显示在游戏画面之中。必然消亡的倒数计时。在《功夫大师》中,瓦尔达反而通过以消亡性质的禁欲主义(Only Love No Sex的爱欲)来完成一个不伦恋的故事,因此,当身体没有在影片中出现,那么色情快感将恣意地,能产地在影片随处转移。从电子游戏的媒介到巴黎的空间。
瓦尔达居然致敬了一次洪金宝!片名《功夫大师》来源于一款1984年的街机游戏,游戏创意来自于洪金宝导演的电影《快餐车》,由成龙扮演的青年托马斯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救出女友西尔维娅。当年这游戏在中国被翻译成《成龙踢馆》,街机和FC都有移植,其中FC我通关了,街机玩过几次都在第二关挂了。影片中的15岁小男孩,痴迷这款游戏。而当时也正值街机的黄金年代,连巴黎街头的咖啡馆里也都会摆上几台,就像今天中国的咖啡馆里摆着租充电宝的机器那般。本片另一个看点是女主Jane Birkin和她女儿Charlotte Gainsbourg真实扮演了一对母女。40岁的大姐和15岁的小正太,在电影里不算啥新鲜事了。结尾很有意思,女人的放不下和男孩假装的放不下,都耐人寻味。
即使观影中不断响起道德警报,依然觉得这段「不伦恋」很纯粹美好。瓦尔达在镜头外「操纵」儿子与简伯金的忘年恋,简伯金亲女儿在电影中目击母亲与同学接吻,以及不断穿插的艾滋病(德米此时应该已经患上艾滋),现实的信息介入过多,导致严重的出戏感,却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份虚幻的实感。
电影的结尾是女儿和母亲的重聚和谅解,她们获得了平等和理解,就像母亲和外婆。这部电影不难看出瓦尔达的女性主义宣传,但这女性主义是真正的、自然的,瓦尔达讨论了大部分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她们因为这两件事而迷人而伟大:爱情和家庭
太可爱了,Wes Anderson肯定爱死这个片,Rushmore里致敬师生恋,而Moonrise Kingdom则显然受启发于小岛上的部分
现实和电影的界限趋于模糊,人近中年的生活,少男少女的心事,都在里边了,瓦尔达把电影拍给自己、拍给简·伯金,也拍给她们的孩子,影片的气质是一种内在的洒脱和温柔,太迷人了。另外简·伯金的俩闺女演的姐妹俩,瓦尔达的儿子演的小男孩,真是兵家儿早识刀枪啊,小演员们的表现都太棒了,尤其十六七岁的夏洛特·甘斯布,软萌软萌的,可爱极了。
5.0 細膩幽美,一直有種極親密的氛圍。對白有趣。印象最深的是向左移動的海面鏡頭接連著珍寶金走在街頭,也是一組平移鏡頭然後就進入了秋天。很美妙的過度。瓦爾達對女性的理解怕是大部分所謂女權主義的女性們都比不上的真摯通透。(太喜歡瓦爾達兒子的表演了,眼神裡的純真和成熟糅合得那麼天然,確實很有魅力的一個小男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