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挺好
虽然是商业片,但是我认为,它在当时的年代,绝对是一流。
希区柯克确实是不负大师之名的。这片在整体把握上,比现今的某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好了不知多少倍。
我经常看电影,有很多当代的电影,看了10分钟,我只想换掉。实在是没有什么引人入胜之处,千篇一律的开局,用脚趾都能猜到的下一步剧情,令人沮丧。毫无吸人之处。
但是看希区柯克的电影不同,你一直都在不停的猜想,下一步剧情会是怎样,会发生什么,让你欲罢不能,这就是水准。
2 ) North by Northwest
在《西北偏北》中,希区柯克通过两条叙事线的交融来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吸引人心的悬疑大作。电影的前半部分由罗杰的身份认知以及他被人追杀组成,当他遇到女主时爱情线的加入,增强了电影的紧张刺激感。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经典模板,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运用了很多元素,比如多种角度镜头的尝试,叠印的使用,音乐的配合都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例如在最著名的飞机杀人的场景中,运用低机位镜头和大量主观镜头以及多方位角度的快速拼接都使环境中飞机对人的恐吓及罗杰的濒临危险都让观众有了感同身受的强烈感官体验。其次,我认为希区柯克是一个十分擅于场面调度的导演,他明白如何利用摄影机的调度来营造氛围,比如在火车站,罗杰作为通缉犯想逃过众人的目光时的长镜头,导演用一个镜头的运动同时交代了火车站的人数众多,又交代了报纸新闻的满地遍布,同时随着镜头的移动还在景框中交代了警察的严防,下一秒,同一个镜头继续移动,罗杰在人群中混进了车站。除此之外,希区柯克还擅长用光来表现人物心理,在罗杰明白女主身份时,一束强烈的光打在罗杰的脸上,表明着他内心对真相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希区柯克对于如何设置悬念和如何将观众置身于悬念之中处理的十分好,在真相被揭开之前,先让观众明白真相,以便引导观众进入新的悬念,比如突然出现在背后的刀;藏在身后的枪;电视机中反光看到的罗杰等。希区柯克说过:“悬念是艺术的表现技巧和手段,包括设置悬念和解开悬念两个方面,安排在故事情节中。”他了解如何掌控观众的心,在快节奏的剪辑和悬疑化的音乐,镜头的掌控等,以及金发女郎的爱情元素的使用都使《西北偏北》兼具商业和艺术表现力。
3 ) 《西北偏北》:一种电影微观研究的方法论示例
《西北偏北》是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电影是证明艺术不朽性的典范之作。它不仅仅为当时的大众提供了娱乐,而且成为后辈电影家不竭的灵感泉源,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学术界向来严肃挑剔的目光同样给予了这部作品高度的凝视。对于一部经典之作,我们一方面倾向于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热情和钟爱,以致于将其视为不可替代、无法重现的历史神话,另一方面则始终不放弃运用理性揭秘经典给我们带来的心理震撼之谜,企图将其降级为一部可理解的、能够被模仿的亲近之作。本文将介绍一种对《西北偏北》的理解方式,选自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撰写的经典电影教材《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最后一部分的电影评论示例分析。这不仅是一篇针对个别电影的个别解读,最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个案研究能够生发为一种读解电影的方法论,从而拥有普遍意义。
作者将《西北偏北》视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仔细研究了这部电影的运作方式。首先这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电影。尽管希区柯克一向宣称,他拍的是惊悚片(thrillers),而非侦探片(mystery films)。不过作者认为这部电影仍然借助了侦探故事的情节模式。一个侦探式的主人公代表观众的视角去解开影片所制造的谜团。惊悚片强调悬疑和惊奇效果,鼓励导演在剧情中误导观众。因此,《西北偏北》是两个片种的混类型。
像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一样,《西北偏北》采用双线叙事模式。其一是一群间谍误会广告业务代表罗杰·索希尔是美国情报员乔治·卡普兰。虽然那群间谍一直无法抓到他,但是索希尔自己反而成为他们所犯下的谋杀案的主嫌犯。所以,他必须逃避警方的追捕,设法找出真正的乔治·卡普兰。不幸的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乔治·卡普兰这个人存在,这不过是美国情报局(USIA)设下的饵。另一条叙事线,是乔治·卡普兰遇到了伊娃·康达,然后两人之间发生一段主流电影不可或缺的罗曼史故事。
除却运用双线叙事模式外,该电影的中心情节含有许多传统叙事惯例。譬如“搜索”的模式:索希尔出发去寻找卡普兰。“旅程”的模式:索希尔一路从纽约到芝加哥,再到南达科塔的瑞比城。一路换乘出租车、火车、卡车、警车、巴士、就护城及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
为了使由各种叙事惯例编织而成的复杂情节看起来合理一致便于理解。首先,影片制定了一个精密的时间表,包括四个昼夜:一天半发生在纽约;第二晚搭上前往芝加哥的火车;第三天在芝加哥和皮瑞站;第四天在总统山。其次,主人公要保持统一的形象和性格,由加里·格兰特出演巩固了这个形象作为一个广告商机智、绅士、优雅、充满男性魅力的形象特征;再次,重复出现的母题,也让此片有了统一的调性。如索希尔身陷的陷阱都在高处:汽车差点跌入悬崖;爬上范·丹在悬崖上的别墅;以及最后和伊娃悬在总统山壁上雕出来的石脸上。索希尔不断变换交通工具也形成一个重要母题。
仅是外部叙事上的统一,并不能解释本片在情绪上所造成的冲击力。对于影片内部不断营造的悬疑与惊奇,我们需要借助波德维尔创造的认知层级(hierarchy of knowledge)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情节提供故事内容范围的尺度拿捏形成了认知层次。最简易的方式就是问:“谁在什么时候知道什么”。在《西北偏北》中,形成了中情局、观众、索希尔这三个认知层级。导演的叙事安排就穿插在这三个层级之间。本片最直接操控观众认知的方式,就是通过视觉上的主观镜头(optical POV)。这个策略限制观众在那一刻只能知道该人物所知道的事情。
比如,影片开始时,影片的镜头多是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他看到什么,观众才能看到什么。观众的认识能力和主人公同一。观众和索希尔一样希望尽快找到自己被误认为卡普兰的原因。影片采用这样的策略引入影片的第一个悬念:谁是卡普兰?观众的认识水平被影片限制了38分钟,在几乎快要失去等待耐心的时候,影片通过一个索希尔逃亡的全景镜头,将我们的视野从索希尔的感知能力中解放了出来。观众来到中情局,知道了卡普兰身份的真正秘密,而索希尔依然在逃亡路上。在这个时刻观众的认识能力超过了主人公。观众认识范围的改变,提供给剧情一种惊奇的效果,我们拥有了比主角更多的故事信息,在接下来当索希尔每一次设法寻找卡普兰时,就会引发“他是否会发现这个事实”的悬疑气氛。
在随后的剧情中,观众的认识能力多次超过主人公。比如,当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的帮助之下在火车上逃脱了警察的追捕后,观众一开始和男主人一样沉浸在一场艳遇之中。不过,当女主人公托人将一张小纸条塞进另外一个厢房。接入手打开纸条的镜头,上面写着:“明天早上我该如何处置他?”摄影机一退后,观众马上就发现,读纸条的人正是追杀他的间谍,原来伊娃也是间谍群的一员。而索希尔要到影片的十分钟后才知道了这个事实。正是在这十分钟的时间内,导演安排片中的那场著名的高潮戏,索希尔被一架飞机暗杀。
片中另外一场戏,中情局的教授将伊娃卧底的身份告知索希尔,他们制定计划以帮助伊娃重新取得间谍头目的信任。观众的认识能力在这场戏中被降到最低水平,我们能看到的是索希尔和教授在上飞机前的谈话,而具体计划估计是在飞机上制定的。这是一次中情局知道、男女主人公知道,唯独观众和反派不知道的计划。所以当他们完成计划在树林重逢时,影片又制造了一次惊奇。
再如,影片最后部分在总统山下别墅发生的事情,是全片第一次让索希尔知道的比其人物都多的地方。他发现了对方走私的来龙去脉,以及发觉坏人即将杀害伊娃的阴谋。于是,影片又回到了全片开始时以索希尔的主观镜头为主导的视觉叙事中 ,观众被引导去注意男主人公能否成功。这时,被限制的线索是中情局的行动,所以当他们命悬一线,观众也不知道怎么办时,中情局出现了,上演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经典套路。
总之,导演通过随时掌控变换片中人物以及观众 的对剧情的认知范围,巧妙地对认知层次进行布局,在一系列“可能”与“意外”的事件中制造出悬疑和惊奇的效果。这构成了这部影片以及希区柯克电影的戏剧张力。
综上所诉,在这篇对《西北偏北》的分析中,两位作者提出了“认知层级”这个核心概念。电影艺术家正是通过对认识层级的掌握,从而操控和调动观众观看电影的情绪,这是电影“悬疑”的核心创作手法。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推向所有以制造悬疑吸引观众的所有同类型电影。这篇文章的贡献就在于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出发,把原本只存在于观众观感的模糊的悬疑气氛透明化,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普遍效法的创作手段。即在一个神奇的希区柯克身上挖掘可以被复制出无数个“希区柯克”的电影基因。
文献
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
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4 ) 过度阐释,破坏悬念
这部电影的开头是成功而且引人入胜的。一段略带卡夫卡荒诞色彩的抓捕与逃亡。在电影的前40分钟,电影的悬念集中于乔治·卡普兰到底是谁?他与桑希尔的关系。
这个构思是成功的,卡普兰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然而,到了第41分钟,CIA解释了卡普兰的不存在。这部影片的悬念消失了。桑希尔的逃亡变得毫无意义。
然而逃亡本身依然具有对于观众的吸引力,遇到美人儿并且发生风流韵事,甚至有了浪迹天涯的感觉,观众的心弦一直被导演牵引。成功地忽略了电影的毫无意义。
随后,女人的身份暴露,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她迅速与桑希尔上床的原因。然后桑希尔遭遇到了女人的陷害,受到那架飞机的攻击。我不得不说,这个情节拖得时间太长了。希区柯克似乎有意展现他所拍摄到的环境之美,用了不同的角度去呈现同一个场景。但是我不得不说,尽管希区柯克的电影画面制作一贯精良,可是在一部悬疑电影里,每一秒钟都浪费不得,创意就是生命。节奏的突然放缓降低了这部电影的效果。而且他最后成功躲避直升机的桥段太愚蠢,当然不乏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是任何电视剧都可以做到的。
如果勉强要我夸一句的话,他不小心摔到卡车底下这一点具有些许创意。
然后,这部电影的致命性缺点显露出来。就是桑希尔毫无意义地东奔西跑。
这个时候,电影仍然有一个具有价值的悬念,他是否会被警察抓住。可是即使如此,这也已经不具有意义。因为电影忽略了这一点,讲述其他的故事了。
电影成了无头案件,悬念缺失使电影陷入冗长,陷入毫无意义。
还好,此刻,希区柯克让女人再次出现。这里显示出导演已经黔驴技穷,因为坎多不太可能在此处出现,她为什么要住在与卡普兰一样的酒店。即使她知道桑希尔可能已经死了。而且这部电影已经出现了逻辑错误。如果坎特给卡普兰打电话这就确认了坎特知道桑希尔不是卡普兰,那她为何还要告诉犯罪团伙杀死桑希尔,她为什么不说明真相。
然后黑色幽默的拍卖场景成为电影恢复生气的动力,但是效果有限。接着又是一段必要但是毫无精彩之处的解释,与电影在第40分钟一样。
但是女人原来也是特务,这一点事实使得电影有了新的动力。但是桑希尔配合参与行动是荒唐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坎多会随着犯罪团伙一起去国外。这里是导演又一次破绽。
假死是精彩的。
接下来就是破绽百出了。桑希尔就那样逃出了医院,营救过程是富有吸引力的,但是节奏仍然过于缓慢。
保姆的假手枪这一点运用精彩,以电影过去显而易见又为观众忽视的元素解释未来,这是最为高明的解释电影的手法。
整个逃窜过程太长且无趣,最后得救狗血,不说了。
这部电影的致命性缺陷就是悬念太弱。这来源于导演的过度解释,活生生削弱了电影的精彩程度。我曾今设想可以删去40分钟的解释,但是后面的剧情太乱,无法连缀。这部电影不可挽救地失败了。
PS:希区考克式的黑色幽默与爱情因为悬念缺失显得精彩。
一些细节上的伦理冲突把握得很好,比如当犯罪头头得知坎特是假的,依然打了另一位一拳,心理值得推敲。
5 ) 悬疑片的经典之作
看过的几部希区柯克片子里最喜欢的,从整体设定到细节到演绎,我都蛮喜欢的。
作为一部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作品,这个情节设定在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即使现在看,也依旧不觉得老套。一个平凡的商人阴差阳错被认为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特工,黑帮想控制住他套问不存在的秘密,当局想将错就错玩弄黑帮,他自己想找到真正的特工摆脱纠缠……各种巧合各种元素碰撞在一起,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悬疑犯罪片。
影片采取了双线模式。开篇以男主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离奇遭遇,悬念重重,让观众跟着一起去猜到底他们要找的特工在哪、是谁;而随着情报局的人出现后,这个悬念解除了,这个让观众哭笑不得的事实毫无疑问是吸引人的,而女主角的出现,让故事自然而然的过度到另一条线上,后半段不再悬疑,却仍能紧抓观众的心。
我不得不感叹,长得帅就是好,原来这早已经是个看脸的世界了啊……尽管现在看上去妆容发型服饰造型都有些老土,但毫无疑问男主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股熟男的魅力,女主集天使与魅惑于一体完美融合,不愧是卧底于反派色诱的最佳人选。男女主数次相遇后古典高超的调情剧情,不做作不暧昧不烂俗,看得赏心悦目,于是后续发展也就顺其自然了。
后来我才知道,影片开始处,银幕上出现一个赶公共汽车却被关在门外的臃肿家伙,那就是希区柯克本人。不只这一部,本一部戏他都要博一下存在感,蛮有意思的导演,怪不得能导出那么多有意思的悬疑剧。
希区柯克是有意思的,也是任性的。本片中后段的那段很经典的公路上飞机追人场景,是大家议论的焦点。飞机从何而来?到底是不是敌人派来杀他的?有必要用这种方式吗?又是农药又是机枪,画面冲击十足,但对于剧情发展似乎没有任何作用。对此段情节,大家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希区柯克的真实意图到底如何,我不得而知,我只能评价——他很任性……
本片可以说商业性和艺术性兼顾,对后来悬疑剧的发展很有启发性。我也看过不少悬疑犯罪题材的片子了,多年之后再看这部片子,仍然能深深的吸引住我。希区柯克不愧为悬疑大师!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有个疑问:这部片子的名字取名north by northwest是何用意呢?也是任性为之吗?
6 ) 风月
关于希区柯克那些奉承话我就懒得说了,就片论片。
本片教育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长得帅很有必要。如果不是男猪脚够帅气早就被打成筛子了,当然这其中也有他的运气成分和机敏,否则的话在莫名其妙的睡了别人一晚上后他就很可能在第二天精力不济翘辫子。间谍部的老头也说了:这个可怜的家伙莫名其妙的卷入进来,我们可没办法救他。这里头只有趋利避害的博弈,无关人性道德。他只能像之前的两个倒霉特工一样玩完,而且还是不知道自己因何而死。
可偏偏这孙子就是长得帅,活活迷死了女特工爱娃同志,让其甘愿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来掩护他。当男猪脚第二次现身时,爱娃情不自禁跑过去拥抱了他,又马上冷冷的叫他离开,表现了一位革命女同志在敌我阶级斗争和爱情理想上、感性和理性的纠葛上的矛盾、痛苦、彷徨,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惹人怜惜。要问此君魅力大到什么境界,注意看他偷爬墙那一段,爬入了隔壁女人的房间,那眼睛娘居然在瞬间就陶醉了:谁!哦,等等~嘪走啦~
当然,男猪脚本身很机智聪明也是在关键时候匡扶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革命法宝之一。多亏他的细心观察、手脚麻利才得以英雄救美,换了我这样的早上起来煮稀饭都嫌麻烦的懒骨头只能事后去帮爱娃同志收尸了。因此我常常告诫年轻人,要想泡到妞,脑子不好不要紧,行动才是关键。
我本人很喜欢这类老电影的原因之一可能也是跟儿时的记忆分不开,看这些片总能让人想起美好的往事。特别是看到美女爱娃时候,她的镜头总是有一圈雾样的迷蒙笼罩,不知道是电影后期处理的柔化效果还是她本人居然散发出这种气息。我喜欢这种感觉,我记得我念中学的时候很流行拍这种朦胧照来着,脸上的麻坑、雀斑、青春痘都能通杀,不管皮肤多惨不忍睹都能一招搞定,广受学生好评。爱娃总共有两部电影特别出彩的,一部是码头风云,这让她拿到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另外就是这部电影,希老头挑货的眼光还是很到位的。
本片的对话风格也很有意思,特别是男猪脚和女主角在火车上的对话,很棒,建议细细感受。
一个被误认为是A的人去寻找并不存在的A.现在看来并不够悬疑,不过在当时相当不错.
希胖的所谓“悬疑”是极度尊重观众的悬疑,不明白这一点的后来者都只是东施效颦罢了。
想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国语配音版的 “噢!太好了,他把床铺好了!” “对” “就一张床!” “对” “这是个好兆头!” “对极了!” “一个光着身子的人,能干什么呢?”
经典悬疑追踪片配美女帅哥的模式,现在倒是看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不过在当时肯定是很轰动啊。当然最后那个总统雕像那里还是够刺激的,嘿嘿,火车进洞。(被选进Museum of Sex里面作为电影情色段落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明明叫北西北很好,为什么豆瓣选名是西北偏北呢?唉..谍战片的经典,十分喜爱那个建在峭壁上的木屋。加里格兰特一错再错地被利用到底,变成了半路出家的间谍,整部割裂式的情节让人感到十分有趣。
你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经典的飞机杀人一幕,确实大银幕震慑。旁边一个胖头男开音轨给天真小妹讲解起来:知道嘛,大家都说诺兰《星际穿越》玉米地🌽,其实原始出处是这里。
后悔自己不是学电影出身,不然能对希区柯克的电影“长篇大论”,写他个几篇论文,赶机会也模仿他拍个作品。庆幸的是自己不是学电影的,不然把爱好变成任务,爱好终会变成痛苦。
希胖就是质量保证,场景多样巧妙,对话幽默感十足,复杂的悬疑片也能很轻松。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 放到今天依旧是一部超赞的商业类型片。犯罪,悬疑,喜剧,爱情,动作…飞机火车总统山,各种元素应有尽有。开启嘴炮模式的加里格兰特魅力无穷,演技润物无声。金发女主也很有魅力。名垂影史的摄影和分镜更是名不虚传,道具布景也很精致。巨幕效果亦为影片增色
肥西对场景分镜头的要求近乎苛刻,那场公路农场飞机的追杀戏已经载入影史,在《认识电影》里有100多个分镜,包含远近中景、构图、运动镜头、人物表情和台本。于运动镜头的推敲,肥希你是有多痴迷。8.4
恐怖不仅产生阴暗的、狭窄的的空间里,如果需要,也可能让他发生在明亮的、空旷的地方。重要的是让它不知何时来,从那个方向来。
一年里最后一天能看这么好电影,新年快乐。
情节一如既往的愚蠢,但是这次的摄影太漂亮了,摄影师非常棒,嗯。
如此巨大的逻辑错误,这片居然成经典了=,= 声效还不错,女主角的每一套裙子都挺美的。至于最后的火车进洞。。。
喜欢其中的幽默元素,很好地填补了当时技术上的不足。Cary Grant在拍《西北偏北》时,一天的片酬就有5000美元,Eve一天的片酬是2000美元。《西北偏北》上映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当时算是希区柯克呼声最高且最成功的作品。By the way,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男主是James Stewart。P.S.话说Stewart本来是要出演本片男主角的,结果《迷魂记》票房不佳,希区柯克觉得James太老气质不再,后来就回绝了他。结果最后Hitch找了比Stewart还大4岁的Cary Grant(不过Cary Grant看起来确实比James Stewart年轻些)。《迷魂记》成为了James Stewart和希区柯克最后一次合作。
应当说是希胖生平野心最大的一部电影,要满足恰逢其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要将已经锤炼至炉火纯青的悬念技艺再推升到一个新的层级,要拍出几个永垂影史的场景,要在貌似娱乐性的场景中注入有涉冷战对抗的荒诞味母题……功败垂成也得对其有敬意 3.5
8/10。希氏偏爱使观众随着角色视线看见威胁的接近产生焦虑:罗杰被大灌波旁酒后飞速转换方向盘逃命,故意拍到前景的发动机盖,给观众带来疲劳驾驶的震颤;在罗杰和伊娃对话的餐车外出现警车,侦探走向停止的火车;在罗杰刮胡子的时候清洗室进来两侦探;当罗杰乘侦探们的车开走,镜头摇向伪装成园子的打手;总统山上的打手突然从背后跳出来;辅助悬念的幽默俯拾皆是,譬如罗杰给母亲指了右边的打手,母亲直接对谋害儿子的打手发问,电梯乘客们哄然大笑,再如罗杰假装疯子,质疑艺术品真假,不按规矩随意出价,被保安撵走让封锁拍卖会的打手干瞪眼,制造混乱脱险的套路上升了新意。锋芒犀利地探讨了国家造成公民的牺牲,政府为了重要的情报乐意以普通人的生命作为诱饵,仅高潮就表现了政府的冷酷:国父头像高高在上盯着逃亡的男女主角,冷漠不眨一眼。
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这部希胖知名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却成为了我在今年至今为止最糟糕的观影体验。纵观这个剧本,逻辑硬伤无处不在,人物行为不合理性严重,一些细节处理幼稚到令人发笑,这样的故事让人根本无法提起观影乐趣。即使有希胖精湛的戏剧处理手法和剪辑功力,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仍有过誉的嫌疑
商业片导演还是应该以希区柯克为偶像,积极地汲取营养。
情节上的大悬念依然优秀,细节上的纰漏从今天的电影水平来看又令人无限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