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影与雾》一部表现主义思哲喜剧片。
1991年的《影与雾》是一部类似德国表现主义手法的电影,全片在摄影棚拍摄。这部黑白电影通过阴影、雾气、光等元素去表现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状态。
如果说存在主义是伍迪电影中的唯一主题,那么《影与雾》就是一部诗意的存在主义电影。它通过描写一个小职员半夜被群众叫起抓连环杀人凶手的故事,来呈现出伍迪本人对爱情、对性、对宗教、对社会、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思考。听上去这部云里雾里的追凶电影是那么的哲理化。确实,能不能成功地捉到凶手在这部思哲表现主义喜剧电影里已经不是关键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引子罢了,引出伍迪那熟悉的悲观存在主义思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凶手在最后匪夷所思地解开了伟大魔术师也不能解开的手铐,成功逍遥法外,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一种荒诞无奈的迷失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我想这又是伍迪一个不怀好意的悲观主义恶作剧,毕竟现实中凶杀案的破案率还是很低的。
美国的影评人汤姆·肖恩很不屑这部电影,他在书里如此评价:“《影与雾》非常切合它的标题。它所有的布景、灯光、完美的摄影,好比是1400万美元的涂鸦,不仅很无聊,而且是一个无聊的电影制片人的作品。挑剔的完美主义走到顶点后,开始走向尽头。”我却认为这是此时期伍迪思辨诗意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我认为伍迪五部最出色的电影分别是:1969年《傻瓜入狱记》、1977年《安妮·霍尔》、1980年《星尘往事》、1983年《西力传》、1991年《影与雾》。《傻瓜入狱记》是伍迪无脑无厘头喜剧的处女之作,也是巅峰之作;广受好评的《安妮·霍尔》拍出了他自己也不能超越的伍迪式哲理浪漫爱情故事;《星尘往事》是伍迪对自己和观众的无情讽刺,大胆且充满趣味;《西力传》是超现实主义的顶级喜剧电影,怪异的幽默让人难以忘记;而《影与雾》则是此时期伍迪思辨诗意电影中最好的一部,无论画面还是故事都非常有意思,其他此类电影总是言之无物或是格局太小。
在《影与雾》中,被犯罪吸引的医生最终死于凶手手中;马戏团表演女郎被加价到700美元而出卖了肉体;心中备受谴责的她将钱捐给教堂,却不知神父准备黑了这笔钱;小职员为了救孤儿寡母不得不把钱从神父手里取回一半,从而让自己上了黑名单;小职员为了升官而包庇自己那有偷窥癖的老板;群众们找个神棍靠闻人身上的气味破案;陌生的大学生和小丑在酒吧讨论和同一个女人的性事经验;凶手从伟大的魔术师的手铐里逃生,魔术师自己也不会解开这个手铐;披着追凶探案电影外衣的《影与雾》实际是一部思哲喜剧电影,荒诞却充满着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影与雾》简直是搞笑版的《第七封印》。
在伍迪的黑白电影里《曼哈顿》是最漂亮的,很难想象以后还会有黑白电影呈现城市之美超过《曼哈顿》。但《曼哈顿》实际上是很轻松、甚至言之无物的电影。《影与雾》更重视表现主义的形式表达,但它的故事更有趣,更有意思。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呈现出一些哲理思考的幽默。这种基调让这部黑白电影成了一部出色的表现主义思哲喜剧片。
2 ) 小人物从nobody到somebody到themselves的历程
伍迪艾伦1991年拍摄了这部黑白电影《影与雾》。灰色的暗夜中,小镇居民相继被残忍的勒死街头,他们中有守夜人,有法医,有自发组织追捕小队的主力军,还有留下襁褓遗孤的年轻寡妇。
一直为如何与同僚竞争可能存在的升迁机会而焦虑的老会计小职员Kleinman与深怕错过最后生育年龄而一心想结婚的巡演马戏团女演员Imy,两个只想待在“家”中却不得不离开的人,在被迷雾笼罩之夜的小镇上偶然相遇了。
然而,他们之间并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们因为共同的卑微、渺小、善良成为了朋友,两个小人物在恐怖的雾夜街道中相互鼓励扶持(还共同帮助了比他们更卑微渺小的人),在各种强大势力的压迫夹缝中求自保、求生存。
故事的结局对于整部电影来说似乎并不重要,精彩的是一场戏剧性的谋杀案中,每个人在独自前行时、在一个群体中时所展现出的人性,都被伍迪艾伦用喜剧的手法表达的淋漓精致。
一个nobody似乎就是再平凡不过的我们,在一次事件中nobody的角色随着别人的需要而变成一个Somebody,但仍然不是自己,只是别人需要你在此刻成为什么样的角色。剧中女演员曾在小职员被拉成替罪羊时,大声呐喊道:“捍卫你自己,为你自己做点什么吧!”
3 ) 茱迪福斯特的驚鴻一瞥 (2)
是伍迪艾倫評價兩極的影片,知名度與片中成串大明星的光芒,恰成強烈反比.我個人是不太能領會他這部迥然不同的風格,除了他一貫的神經質,這麼多好演員都像浪費.
他與米亞法羅固定班底之外,光看其他演員名單就嚇人.男星有John Malkovich約翰馬可維奇、John Cusack約翰庫薩克、Lily Tomlin莉莉湯姆琳、Kathy Bates凱西貝茲.
Madonna也客串一角,可能是她從影以來最好的演出--因為燈光最暗,時間最短.
我的重點是茱迪福斯特,這裡有二個片段演出:
http://orange-review.blogspot.com/2007/09/jodie-in-shadow-and-fog.html 4 ) 这部电影很棒啊!
德国表现主义?是的,悬念片?是的,黑色电影?是的,英格玛伯格曼?是的... 但伍迪高超的戏仿本领以及把那么些元素陶冶一炉该不只是这个片唯一的优点吧!
<影与雾>的内核仍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伍迪艾伦电影,不可知主义,性,焦虑,现实与魔幻...想要从现实的无尽折磨与困境中跳脱出来,除非有魔法!!他跟Mia Farrow看星星的那段最喜欢:"你看见的那颗星星,可能早已不在那里了..."眼睛看见的也信不过,本来这个世界上就没什么是可以确定的.. 结尾实在强,比最早写的那个雏形<死>要好得多!看完以后让人豁然开朗....
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伍迪艾伦的杰作之一,实在没想到给5星的才这么些人.
反正我是很喜欢!
5 ) [博格曼] 表现主义与欲望
<图片1>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其戏剧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多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大量运用灯光、音乐、假面等来补充语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 而伍迪艾伦使用的表现主义运用了大量的光与雾还有影来表现的:20世纪20年代奇幻的空间。所以说,这是更极常迷幻的,而[伎女]魔术师与任何杀手都是为这种奇幻的“天堂"致敬。而每个人都喜爱这种天堂,所以是对这种天堂的反对。通过迷幻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来自我通过“天堂"表示向往的“反对"。而所以说引导到欲望的发展:伎女_善人_恶人_来表现欲望,和人性的表示。所以说,大家都要到天堂,天堂在哪呢?
<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
6 ) 【转·抄·论·评】魔法逃生
1975年,40岁的伍迪·艾伦发表了独幕剧剧本《死》(Death),它是对荒诞派戏剧大师欧仁·尤内斯库1959年的剧作《杀手》(The Killer)的一次喜剧化戏仿。这个类似小品的短剧,以轻松的笔调笑着讲述了一个残酷的故事,它是如此冰冷,以至于观众只能用嘲笑来表达对主人公的同情。1992年,伍迪·艾伦反转结局地改编了这个70年代的剧本,自导自演了一部黑白电影,名为《影与雾》(Shadows and Fog)。
一、唤醒
“克莱曼,开门!克莱曼,我们知道你在里面!开门!快点儿,开门!”
陌生的声音唤醒了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这是一个卡夫卡《审判》式的开头。一无所知的人,被卷入他一无所知的事。
每个人都是这样被上帝抛到俗世中的。
此即阿尔都塞所言的“询唤”或“传唤”。自我被要求成为“我”。一个生命被强行赋予“人”的生存意义。
“发生什么了?”
“我们需要你,穿上衣服吧。”
“这是怎么了?”
“别装糊涂。”
我被要求加入他们。我不得不加入他们。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我没有权利不知道。我必须假装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我必须应召。
为什么找到的是我?我是特殊的吗?
“不管找到谁,我们都需要。”
很不幸,我被找到,恰恰因为我的非特殊性,我是如此平凡,以至于被他们传召。
有人被杀了,许多人。凶手出没在影与雾之中。所以,我们需要你,要你加入我们的计划。
“我们有一项诱捕他的计划。”
“什么计划?”
“你会在计划中找到你的位置。别浪费时间了。穿上衣服,下楼。”
二、艺术家
城外,马戏团——另一个世界。与城内干瘪的现实世界不同,马戏团是艺术的世界,是魔法的世界,它环抱着电影的核心功能——被看。
小丑——约翰·马尔科维奇,演员,喜剧演员,不得志的喜剧演员。他和他的女友产生了分歧——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育,要不要过普通人的生活……
“我们不是普通人,我们是艺术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我想要个孩子。”
“我们会有孩子的,以后会有。家庭对艺术家来说意味着死亡。”
女友——米娅·法罗,吞剑者,深喉咙专家。口交意味着非生育目的的性行为,意味着非婚姻式的同居关系。她不是演员,她是表演者;她不是艺术家,她是普通人。
女人的眼泪引发了小丑的厌恶,普通人的俗欲违背了艺术家的追求。怀才不遇的男人走入夜晚的影中,他遇到了他的红颜知己——走钢丝的女人,麦当娜。钢丝,平衡的艺术,用脚尖与死亡的细线的博弈。一个已婚的女人,一个有伴的男人,在暗中接吻,走危险的钢丝。
他们都是艺术家,他们时时刻刻不忘表演。
只可惜,他们不是杰出的艺术家,好戏终被戳破了。
三、妓女
女人走进浓雾之中,离开了马戏团的艺术世界,走进漂浮着钱币与死尸的现实泥沼。
女人碰到了另一个女人,一个潜伏在影中的女人,在夜里出没的女人,一个妓女。
女人会帮助女人,妓女带女艺人回到了她的家——妓院。一群妓女,和一个女艺人,一起吃,一起聊,一起睡。
男人来了,闯入女人的房子。一群嫖客,一群大学生。最帅的那个——约翰·库萨克,看到了新货,他想嫖那个不是妓女的女人。
“我给你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我?对不起,我只是来过夜的。”
“我给你20块。”
“恐怕没门。”
“50。”
“抱歉。你人不错。”
“100块。”
“杰克,她不是职业的。”
“200块。”
“你真有钱,疯狂的大学生。”
“我给你500块,只要一小时。”
“太多了。”
“你值这么多。”
“你怎么知道?或许我会让你失望。”
“600块,现金。”
“你没病吧?听不懂吗?你可能有点醉了。”
“你是我见过的最勾人的女人。我想和你做爱。700块美金。”
“让我看看700块。”
她是否已沦为妓女?在这场交易中,金钱究竟占多重的分量?在人间一切的爱与性中,金钱究竟占多重的分量?也许这揭示了爱欲的本质?也许它只是描画了情爱的表象?她收了钱,她收了他的钱,而不是别人的。可如果他没有钱,如果他没有700块钱……
四、善举
被叫去问话的克莱曼在警局遇见了被当作妓女抓进来的艾米。警局,惩戒罪犯的机构。警局,二人在此看到了自己的原罪,同时又试图逃脱惩罚,拒不认罪。
两个人一同走进雾中,穿过人影的丛林,来到教堂。她请他帮忙捐650块给上帝,她不能留下她卖淫得来的(全部)钞票,她要赎罪。
在原始剧本《死》中,那女人就是一个妓女——货真价实的妓女。而到了《影与雾》中,女人就是一个女人,其他妓女也只不过是一些女人,普通的女人。普通得有些愚蠢。当她看到夜雾中游荡着一对孤儿寡母时,她竟要求克莱曼回教堂拿回捐款的一半。
善行,应是对神的,还是对人的?对神,是为自己。对人,是为他人。对神,到底还是为了人——自己。对人,同时也是为了神——造物主。
一半一半。
五、定罪
“他们的计划行不通。别废话,克莱曼。你是支持我们,还是反对我们?听着,克莱曼。生活就像赌博,你必须下注。”
“克莱曼,你去哪儿了?你是跟他们一伙儿,还是跟我们?”
凶手尚未找到,追捕者已分成了两派。计划尚未弄清,被迫参与者又被迫二选一地挑一边站队。
民主政治亦有这样的荒诞。
目的不明,方法不明,但作为公民,投票。两党政治,二选其一。非此即彼。
“我不知道,该选苹果,还是梨。”克莱曼消极地拒绝。
在这为难的时刻,神探出场了。斯皮罗先生,一个靠嗅觉破案的刑侦大师,从未失手。他可以通过闻气味找到真凶。斯皮罗先生将说出凶手的名字。斯皮罗先生想闻一闻克莱曼。
嗅觉,一项日渐退化的原始能力,它可以绕过视觉的伪装,发现被忽视的真相。电影,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有色无味,构建了假象。斯皮罗,穿过影与雾的幻景,直入真实境界的神秘人,他嗅到了克莱曼的罪。
克莱曼有罪么?有,他的罪就是他试图逃脱嫌疑。他拒绝承担作为人的原罪。他不是凶手,但他口袋里藏着那个粘有他指纹的酒杯,被他偷来的犯罪现场证物。
斯皮罗跪地祈祷,感谢上帝给了他辨别善恶的神力。
克莱曼终于知道了自己在计划中的位置,充当祭品。
六、魔法
不信上帝的人,拒绝接受审判,逃入雾中。人们的身影,也又一次隐入雾中。真正的杀手,也仍然潜伏在雾中。
穿过桥——连接物、中介物,逃离现实,回到梦的世界——马戏团。
女人,凡人,以及杀手,他们在此相遇了。
凡人充当英雄,引杀手走进帐篷——舞台。戏就要开演了。
一个魔术师,酩酊大醉,似乎彻夜都等待着将要到来的两人。
“过来,年轻人,跳到镜子里来。魔鬼就要追来了。”
杀手无法谋杀镜像。来自现实世界的人难以对抗魔法世界的幻觉力量。
幻象,电影艺术的本质。拟像与仿真,后现代社会的现实。实在的暴力,前现代社会的遗物。虚拟战胜了实在,艺术战胜了现实。
杀手被困在魔法的牢笼中,凶手被魔法的铁链捆缚。
然而,当众人赶来时,罪人却神秘失踪。
“他好像比你还懂魔法。”
凶手存在过,显现过,被捕过……目睹这些的却只有一个醉鬼和一个被(神)定罪的人。
电影,正如魔法,揭示了活在现实中的人所无法看到的现实。全是假的,却比真更真。
“每个人都有幻想,他们爱它们,他们靠它们来呼吸。”魔术师双手一挥,与克莱曼一同消失了影踪。
七、影
“你看那颗明亮的星。我们都知道,那颗星在一百万年前就消失了。它的光,经历一百万年的旅行,来到我们这里。”
“你是说那颗星已经不在那儿了?即便我们能看见它在那儿?”
“是的。”
“这真是个令人不安的夜晚。”
电影中的图像就是那颗星,即便我们能看见,却早已“发生”过了(或根本没有发生过)。我们看见的是事件的光影,而不是事件的实相。
每颗星的光,亦如电影,穿越时间,被滞后的眼睛所观看。此时此刻,发生在我们星球上的每件事,正穿越百万、千万光年,在未来不知哪一天,被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所看到,就好像在观看一部外星历史纪录片。一切都会消逝,一切都将永存。
八、雾
《死》的结尾处,克莱曼死了。《影与雾》中,克莱曼活着。将近二十年后,他大刀阔斧地增改了故事的一半内容。他重新认识了女人。他重新认识了艺术。
没有必要简单地死。死是对复杂现实的逃避。既然现实中布满了雾,有毒的,障眼的,雾。不如就钻进雾中,化作雾中的一个人影,捕捉雾的影。
穿过雾,会发现另外一个世界——魔法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不用死的,让克莱曼避免遭遇卡夫卡笔下K的结局的喜剧世界。
在《死》中,克莱曼死前留下遗言:“合作……上帝是惟一的敌人。”
“可怜的克莱曼,他在说胡话。”
“还有件事。要是死了还有来生,我们全到了一个地方——别打电话给我,我打给你们。”
《影与雾》就是他打给我们的电话。
和片名一样,看得我如影似雾。
表現主義。卡夫卡的「審判」。《愛與死》。死神象徵。不可知論,星星。妓院的對話:愛/死/性。逗人們笑的小丑。藝術的力量:"Everybody loves illusion." "Loves them? They need them. Like they need the air."
荒诞讽刺喜剧小品配上一个魔幻主义的结尾,Woody Allen絮絮叨叨八十多分钟把民主、艺术家、爱情、性、职场、宗教、现实和虚幻讽刺了个遍,带上他的小幽默,一个浓雾之夜的追凶故事,开始得突然,结束得突然。Everybody needs illusions, like they need the air.
费里尼的马戏团音乐响起在恶魔杰克式的雾夜街头?伍迪艾伦似乎高估了自己混搭协调力。人们显然还是更能接受调性差异没有这般突兀的曼哈顿神秘谋杀……
1,<门萨的娼妓>里面有剧本,但是当初读的时候根本想象不了电影的样子2,大牌演员真多..Jodie Foster演个路人妓女..票房毒药娜姐也在..
活地阿倫仿表現主義之作, (人地話佢) 正值低潮, 但其實都幾好睇
下半夜看的催“泪”片,每次看到老头说话就想笑,哈哈
My father used to say we are all happy if we only knew that.(麦当娜客串的走钢丝的女郎,一场冷静的偷情戏。)/ Everybody loves their illusions. -Love them? They need them, like they need the air.
白日梦反思(<开罗紫玫瑰>)+卡夫卡;8.5/10
明星密集程度简直让人瞠目,麦当娜、朱迪福斯特等巨星都在里面客串,说模仿表现主义估计只是给迪帕尔玛一个炫技的机会啦(他没提过奥斯卡真是重大人生未解谜题之一),没见过这么轻松的抓连环杀手的故事,本质还是话唠纯爱吧。有点尴尬的是所有男人都对陪衬的各大美女熟视无睹,狂赞米亚法罗美...
梦境 妓院 马戏团 警察局。是不是每个大师都有个马戏团之梦。
凶手的影子和满城的雾,N多明星客串的电影,woodyallen过足当男主角的瘾,只是,这部电影到底说了什么?
伍迪艾伦的电影本就是脑子不停转的娱乐过程,意大利语的配音加英文字幕加对不上的英文字幕就更欢乐了,观影后似乎脑子里有一百只苍蝇在转……不过这到反而发现了电影中表演带来的乐趣。卡司异常的强大,麦姐威武的表演很贴合现实,朱迪福斯特惊鸿一瞥,约翰库萨克瘦的时候真美好……哦还有马尔科维奇
极具氛围感,精心设计的棚拍,大量逆光拍摄以营造超现实,整体看起来非常表现主义(或许更接近茂瑙而非朗)。伯格曼版《M就是凶手》,费里尼版《城堡》,改编自尤内斯库《杀手》,集齐这几个元素,大致可以从外围解读本片;那个抓不住的凶手就是永远等不到的戈多,迷雾暗夜里探讨的爱与死、艺术与庸常,却仍是伍迪艾伦式的哲学。
用了手持,仿舞台剧,影影绰绰,如堕雾中,尽管伍迪艾伦的表演一直都结巴神经,但这部的焦躁不安已足以让人产生生理抵触,与之相比,《曼哈顿》发挥很正常啊。
头一次看米拉法罗的电影,跟黛安基顿还是差了点儿。只是这部电影除了一贯的主题以外还要说些什么还需要我再琢磨一下。
街道,尤其是古典好莱坞制片厂中的棚拍街道是一切关系的相遇,以及解体。所有巧合在这里都将成为宿命。当我们从影片职中发现这种仿造的19世纪空间之时,就可以断定,主人公处于被操控的状态,必然被邪恶的空间操控。开场的若干空镜,发光的驿马车厢将锋利的光线邪恶地投向四周。《影与雾》的喜剧效果来源于浓雾,逆光,倾斜角度的表现主义与Woody Allen所饰演的克莱曼被排斥的不对位,以及欧洲背景与纽约口音的不对位,在这85分钟内,他用密集的语言,肢体语言解构了表现主义画面建立的惊悚感,这样下来,如果布景俞是严肃,影片的效果也将愈发解离。
没见过这么拍贺岁片的~这里大牌大咖多的吓人,你要是只拿过一次奥斯卡在这个组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就像现在看韦德安德森的法兰西特派,完全是全明星超豪华梦幻组合~
黑白摄影太美,老头还是不会演戏。库萨克当时演完Say Anything才三年,依然帅爆,和Mia Farrow那场戏看得我好醉~台词不经意惊到我:-Isn't that odd? A moment's chance encounter, business transaction with a total stranger, and we barely spoke, and yet tonight I feel I've lost something.
我一向不喜欢哔哔叨叨的老头子,纵然有年轻的肥库和美丽的farrow还有酱油的jo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