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沉闷的影像
第一次感到看电影可以这么闷。
整出戏里,前半部分贯穿着就是皇后换衣服的场面,由中转站开始,换到凡尔赛。
到后半部,她有女儿,在乡间小屋前的草地上,母女二人穿着飘逸白衣服,或坐或卧,就像在拍卫生巾广告。
配乐非常不搭。
台词十分无聊。
情节极之粗糙。
2 ) 空有華麗
雖然知道劣評如潮, 也知道整齣電影空有奢華, 但我還是看了Marie Antoinette, 不為Sophia Coppola, 不為Kristen Dunst, 真的只為了Marie Antoinette。
為瑪麗皇后平反的傳記出了好幾本, 寫得最好又最客觀的並不是Antonia Fraser那一本, 而是法國歷史權威Evelyn Lever的Marie Antoinette The Last Queen of France。但Sophia Coppola偏選了Antoinia Fraser。不幸中之大幸是, 幸好導演也沒有用上最爛的Evelyn Farr版本。
言歸正傳。實在不明為什麼要用Kristen Dunst來當瑪麗皇后。她算不上漂亮, 有點口腫面腫, 也演不出皇后應有的高貴氣質和少女太子妃那種又天真又迷失的心理狀態。無論由嫁到法國, 被貴族指指點點冇仔生, 豪賭, 搬至離宮的小農村中生活, 甚至最後向國民鞠躬, 都是一模一個樣。
而且導演也拍不出要替皇后平反的理由。瑪麗皇后的一生有好幾次事件不但影響她個人, 而且更是影響到整個皇室甚至是法奧兩國的安危。最初一次是在她仍是太子妃的時候與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莉夫人公然為敵, 最後要屈服於妓女出身的情婦並向她先開口說話的一刻。可惜電影完全拍不出這句「凡爾賽今天有很多人」對維持法奧關係有多重要, 也拍不出瑪麗的自尊心有多強(這是她向杜巴莉說話的唯一一次, 太子妃的地位和自尊可不容許她再向妓女說話了)。
另一個影響她一生的是在化妝舞會上遇上瑞典貴族菲爾遜。電影中描寫他們的都只是一些未經證實的魚水之歡, 歷史學家還未有證明他們有肉體關係, 但皇后和瑞典伯爵搞婚外情則是鐵一般的事實, 最大的爭議只不過是柏拉圖式還是真材實料。然而, 我個人認為菲爾遜的出現並不單是要證明皇后的婚姻生活不協調。電影只把菲爾遜描繪成情場浪子 (而且他在化妝舞會後一直有和皇后聯繫, 而非如電影所言打完美國獨立戰才再相遇), 省去了他是用真心去愛皇后的重要情節。而這些情節就是當波旁皇朝全面崩潰, 皇室試逃流亡, 菲爾遜不顧生死回法國協助皇后和國王逃亡奧地利。一個趙完鬆, 相信不會冒死做這些事吧? 可惜電影拍到巴黎市民攻陷凡爾賽, 皇室被押送出宮就完了, 看不到皇后最慘痛和改寫法國歷史的一刻。
Sophia Coppola也刪去了把皇后名聲推落谷底, 令她遺臭萬年的「項鍊事件」, 雖然皇后在這件事上是受害者, 但整件事暴露了皇室的無能, 可說是人民甚至是部份貴族也離棄了她的原因。但是, 從另一個角度看, 皇后是白狗偷食, 黑狗當災, 如果電影能夠加回這個段落, 可讓人更能同情這位身不由己的皇后, 也令鋪陳到後來她失去人民和貴族的支持(在劇院內拍手一幕)更有說服力。
罷免財相Necker, 三級會議和網球場宣言等重要事件也沒有在電影出現。瑪麗皇后在此其實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路易十六的軟弱, 令沒有什麼政治智慧的皇后不得不女兒當自強起來捍衛皇權。罷免人民愛戴的財相是她的意思, 三級會議會場被封也是她的主意, 不過她這樣做不是存心要與人民為敵, 而是, 瑪麗皇后不過是一個漂亮高貴的闊太, 根本不會政治, 大權落在她手上不亂才怪。而事實上, 她也根本不渴望權力。她寧可在離宮中當個好母親(她確是個好母親, 要親力親為帶大孩子, 而不要奶娘和僕人代勞), 也不願理什麼國家大事, 錯就錯在她嫁了法國皇帝。可是, 電影就未能展現皇后作為一個好媽媽和在逆境中掙扎求存的一面, 極其量是個尾聲時民眾快要打到來凡爾賽時說「只要國王陛下留下來, 我也會留下來」,以表示她的勇氣。
看完2006年版的Marie Antoinette, 就更覺得, 日本寶塚舞團改篇池田理代子七十年代的作品中的瑪麗皇后, 更值得人同情。
3 ) 和奢华,只有空心吻
和奢华,只有空心吻
于是
那一段蒙太奇啊……鲜艳,快速,更替,层层叠叠的裙,高背尖头粗跟的鞋,特写的胭脂,特写的红唇……是电影里最热烈、最忘我的时尚美物堆砌,用以表达,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快乐和奢华。
盛装浓艳的玛丽满足于新发型、新时髦装扮时,给了同伴一个热烈的空心吻。据说,那也是如今纽约派对上最时髦的礼仪,取代了亲热的贴面礼,带着足份自娱自乐的沉迷醉意。
只因她,巴黎才留下了艺术瑰宝小特里亚农宫。但世人会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驳斥:快乐是虚伪的,奢华是负面的,只因她是一国之后。再哲理一点的人会说,快乐和奢华同样短暂,过眼云烟。在快乐的问题上,哲理几乎就是消极主义。而鲜明撕裂她的快乐和奢华的,是决定让她死的国民。
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没有企图展现她的死,据说,她在上断头台前换上一身豪华的红色,史无前例;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还因此跟刽子手说了声抱歉,也是史无前例。
这个女孩14岁远嫁法国宫廷,电影中这样写:从怀中的小狗、亲密的女伴、连同整套衣衫,全都要被抛弃,为的是让她符合法国宫廷的标准。19岁,一朝醒来,穿着睡衣,突然成了法国王后。38岁,风华正茂、儿女美好、和夫君终能浅浅相爱深深依赖的时候,被愤怒的人民处刑。镜头中的玛丽王后没有惊惶失措,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危险。夜里独自打量着愤怒的暴民,只希望和家人不要分开。
多少是让人觉得心寒的:她毕竟是个懂得太少的女人,除了奢侈生活本身,她甚至毫不世故,毫不懂得自保、动用心计。在她很小的时候,天象占卜师对她忠告:永远不要庆祝自己的生日。她听取这则劝诫,但依然改写不了短暂盛华的命运。事实上,自从她诞生在奥地利皇宫,她就没有所谓的“自己”。算命师也许看破了天机,只是以此含蓄地安慰她。但直到这个漂亮女人香消玉殒之后几百年,人们还在怪罪她。
宫廷金壁辉煌、奢美虚无,丈夫木讷内向,对打猎的兴趣高过云雨,眼睛还没睁开,宫女们早已林立侍备,从换衣服到洗澡都无需自己伸手,连身体都是皇宫体系的了。娇小的皇后曾有过的惊喜、娇羞、好奇、无聊、燥闷、委屈……这就是在奢华天平另一段的沉重,既然她的快乐是丈夫给不了的,也没有任何正经事情需要她操心,她如果还能寄声色于美艳华服,还能因为一个耸立半米的新发型雀跃不已,那她又有什么过错呢?
玛丽•安托瓦内特穷奢极侈,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需要花多少钱,从小到大,她从奥地利王宫辗转到法国宫廷,没有人试图告诉她,何谓人间疾苦。这个单纯的女人被禁锢于皇宫一生,豪华堂皇的礼仪、容貌只是受到的唯一教育内容,也是唯一可以由她肆意使用的本能。
曾有历史学家跳出来辩解说,她或许根本没有说过那句名言:“国民若是没有面包吃,为什么不吃蛋糕呢?”对于奢侈,历来只有奢侈者有自我辩解、自我欣赏的福份。我们只是试图推想:如果她不这样做,何以打发无聊之极的宫廷生活?又如何满足她母后在分别时的叮嘱:要让法国人民说奥地利送去了一个天使?
奢华永远只能是一层精装的外壳。身为王后的隐忍,是必须强忍住眼泪、疾走到角落里、哭泣,是必须坚持让人瞌睡的仪式和演出。我尤其记得那个镜头——她既无爱情,又无孩子的时候——孤零零站在夕阳下的堂皇阳台上,瘦小得像条影子,仿佛没有翅膀的天使,困在人造的天堂。
奢华究竟是什么罪过?很多时候男人不清楚女人为什么为了漂亮衣服、鞋子、头发欣喜若狂废寝忘食,那只是因为他们给不了同样等级、同样份量、同样持久的快乐。明白这个道理的男人就会轻而易举地奉上金钱,让漂亮的奢侈品代替自己去取悦女人,以便忘记对自己、对生活的苛责。
有了孩子的女王才真的快乐起来,应验着王后不过是一介女子的简单现实。皇家田园或许才是真的遗世独立,她特令吩咐的简洁衣衫是为了能够亲近泥土和动物,慵懒地听一曲轻柔的古琴曲,小公主娇嫩的小手抚摸柔软的羊羔,邀请皇族姐妹品尝田园自造的奶酪和牛奶……并在那里,爱上一个英武的将军。但历史不会记载一个女人如此惬意的时分,更不会因她有过这样努力的尝试而减轻对她奢华的打压。据说,1999年12月26日的一场大风摧毁了小特里亚农宫的不少珍贵树木,其中包括一株1771年栽种的鹅掌楸,据说,那棵树比更多人类聆听到玛丽王后单纯的笑声。
这故事的意义其实鲜明无比:女人需要被缠住,以便获得生命的满足感,可以是繁华声色、可以是无瑕孩童、也可是乡村田园;当然也可以是连年加班,但贵为王后,无班可加,但惨为法国王后,还要被民众追杀。
也听说有人对这部电影相当反感,认为索菲亚•科波拉只会用摇滚乐搭配奢华物、而不管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历史上受到的恶评,我觉得这未免有点胡搅蛮缠,历史究竟能不能给一个政权背后的女人以公道,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毋宁将此声声色色看成是一个现今女子对另一个女子的想象,跨越几百年的女人也有同等之处:那便是我们对奢华的臣服、对快乐的索取。
4 ) 玛丽·安托瓦内特,华丽的,空洞的
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妻子,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波旁王朝的皇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国王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Sofia Coppola的第三部电影,展现了玛丽从奥地利小公主到法国皇后的一生中的些许片段,极尽华丽却难免被认为空洞。
大概从片头音乐开始,就应该大概知道这电影绝对不是讲历史,甚至称传记都有些勉强。十八世纪的法国宫廷竟然配上节奏感十足的摇滚乐。十四岁的小玛丽来到了凡尔赛,这金碧辉煌的宫殿绝对让她觉得不可思议。尽管王子好像对她并不很感兴趣,而且法国宫廷的繁杂礼节也让她有些厌烦。婚姻生活并不完全如意,她还没学会这座宫殿中的生存之道,而一位新的皇室成员的诞生更让她难堪。乏味的宫廷生活自然得找些有趣的事,高跟鞋、折扇、礼服,水晶的、镶钻的、蕾丝的、皮毛的,蛋糕、甜点、香槟,连赌钱的筹码都是五彩的。终于太子妃成为皇后,小女孩也十八岁了,她有了第一个孩子,有了一座宫殿里的村庄,有了一个英俊的情人。最后的生命必然多事,第三个孩子不幸夭折,而革命的战火也使得他们离开了凡尔赛,离开的马车上,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菩提大道,我想她并无留恋。画面定格在一片狼藉的凡尔赛,摇滚乐再度想起。
原来,Sofia一点都没有变。她所关注的仍然只是那个年青的女孩,她的单纯又复杂的心理,她似乎拥有一切但又空洞无比。自杀的女孩是,东京街头的女孩是,法国的皇后仍然是。所以导演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镜头都对准这个女孩,她的宫殿,她的锦衣玉食,她一个又一个的舞会,她梦幻般的农场;她因为没有孩子的失声痛哭,她对情人如情窦初开一般的期待。那么历史呢,当然只是陪衬,尽管它何等的波澜壮阔。
电影在戛纳引来骂声一片是意料之中的事。那段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追求自由的历史在一个美国小女子眼里还不及一个女人的礼服高跟鞋折扇来得精彩。实在很想知道,一向自负而高傲的法国人在听到片尾那节奏强劲的摇滚乐会是怎样的表情。
但是,金棕榈能给《911》,Sofia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表现她眼中的玛丽皇后呢。更何况,这华丽而空洞的电影实在就是玛丽在凡尔赛的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华丽的,空洞的。
5 ) 这不是法国史记,是女性传记
玛丽绚烂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金玉良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回了句“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踩到了侩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她不是个皇后。
那么,
她热爱大自然,渴望田原生活。有她花圃木屋小绵羊。
她喜欢交朋友,和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她喜欢音乐诗歌戏剧,她自己的演出赢得满场喝彩。
她喜欢时尚,和设计师探讨搭配,色彩,质地。款式。
她喜欢孩子,不吝惜轻吻着:“宝贝宝贝”。
科波拉在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一个背负历史的女性。看完全片之后,我更喜欢叫她玛丽小姐,而不是玛丽皇后。
那个可爱纯真的小女人。
6 ) 浮华与空洞:索菲娅·科波拉解读下的《绝代艳后》
原本对索菲娅·科波拉执导的《绝代艳后》有点小小的期待——曾因《处女自杀》、《迷失东京》而给人们小小惊喜的才女是如何讲述那位上了断头台的王后的。然而,这次,这位电影《教父》之女却让我失望了。也许索菲娅心中的玛丽是个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地点的尴尬人,而拍了此片的她便如同一个被小聪明误了的女人,用错误的手法,导出了一部空洞的戏。
索菲娅是有野心的,想将自己对人物的解读告知于众,想告诉人们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厄运王后,所以在借用历史文献时,她坚决抛弃了最权威的史蒂芬·茨威格的人物传记,而青睐于弗雷泽的小说《Marie Antoinette::The Journey》。显然,索菲亚这次是自信得有点过了,所以在戛纳放映遭遇嘘声时,毫无防备的她有点受伤。在这里很想自作多情地奉劝索菲娅一句——虽然有时候剑走偏锋会有奇效,但是有些事件是不能走偏锋的。
由于取材上的偏向,科波拉的着力点便放在了呈现女性心路上,想渲染出一种因空虚倦怠而索取无度的放纵人生。在她的执导下,失意于婚姻的安托瓦内特寄情于声色犬马,为了再现这种精神找补,科导将奢华香艳的宫廷生活作为该片的构架依托,一如贵妇们的裙撑:鲜艳瑰丽的布料、新颖别致的鞋子、奇巧诡异的发型、美轮美奂的饰品、精致诱人的美食、浓妆艳抹的贵族、一次次盛大华美的服装秀和一场场豪华奢侈的盛宴……
此类镜头初看时赏心悦目,“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仿佛目光触及了色彩迷幻的梦境,可是一旦雷同繁多后,就开始反感乃至反胃,就如同让观众们一次性地吞下了大量的奶油蛋糕,真正腻味到了极点。更何况科波拉原本就打算将这部和历史人物相关的作品淡化历史感、沉重感和沧桑感,她那女性视觉的美感和华丽尽现的同时,也吝啬了给予法国大革命和最后悲惨结局的镜头,更失去了丰满人物形象该有的依托。卖弄小技巧的科波拉越是将宫廷再现得富丽堂皇,影片就越发向空洞枯燥迈进,于是单薄、片面的角度与解析经过大量浮华空虚镜头的堆砌后,使得该片显得轻飘飘空荡荡到令人产生质疑——有必要拍吗?
或许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所以索菲娅缺省了很多背景,即便是很关键的点,她也不屑于涉及,例如玛丽的性格养成,这该是她日后所走历程的诱因。安托瓦内特出身于真正的豪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当时欧洲NO.1的女政治家奥地利女王的小女儿,这个被宠溺得过了头的小公主任性而懒惰,出嫁前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法文和德文,而且更可怕的是——生于长于政治环境的她竟然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其他必备的概念。
从公主之身走向太子妃之位,再由太子妃升级为王后,安托瓦内特被献媚之人包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压根儿不知道世上还有饥寒交迫的这码事。即便她本非恶人,但她的挥霍奢靡对于生活水准一跌再跌的法国贫民来说无疑是个讽刺。她的奥地利皇帝哥哥曾在访法时这样写道:“王后是个美女,但她非常无知……把光阴都浪费在挥霍和消遣上……她必须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但这样的闲散生活让她无法思考。”大革命后,陷入困境的前王后开始有思想了,只可惜她长脑子长得太晚,一切都来不及了。
该片主演柯尔斯滕·邓斯特在她11岁时就有惊艳的表演——《夜访吸血鬼》里的她和三名大帅哥配戏,阿汤哥、皮特哥和班德拉斯哥。当年的她在大明星中豪不逊色,将尚为小女孩时就成了吸血鬼的克劳迪娅,在几十年后想成为女人想拥有美丽身体的渴望,对阿汤哥吸血鬼的恨以及对皮特哥吸血鬼的爱情,演绎得令人喝彩。观众在那张幼稚嫩滑的娃娃脸上却分明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特别是那双世故而敏锐的眼睛。可见邓斯特应该是年轻女星中有实力的一位,只可惜近年来没遇到好戏,也就当当蜘蛛侠的女友赚点人气吧。这次,在科波拉片面、牵强的构架下,她不能将人物立体起来,宛如相片。
该片也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至少在色彩、画面、配乐上有长处。例如配乐,使用了大量现代摇滚元素,显得张力十足,在质感上体现出华丽精美与摇滚音乐之间的碰撞与交汇。或许本片的另一个译名《豆蔻风华》更为贴和索非亚的本意。
不论断头王后在她短暂的一生里是否曾留下那句“名言”——贫民吃不上面包时,她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说,腻味了超大号的奶油蛋糕,却还没面包吃。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970393_d.html)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女主气质不够法国。一看就是美国妞。
作为演员,我想Kirsten Dunst一定很开心她曾饰演过「Marie Antoinette」这部片拍得她有多美,使得她吸血鬼般的眼神和冶艳的唇角能被铭记,谁要管历史与恶评,里面的华服与高跟鞋,红唇与头饰,窗帘与地毯,都是18世纪的宫廷之美。如果觉得这部片乏味,完全是因为你不懂上述与电影组合而成的蒙太奇
这片并没有多不堪,多浮华空洞,尤其是在读了大仲马的《断头艳后》之后,我反而理解了索菲亚的拍摄手法上的“轻”,那个年代就是个浮华空洞的年代,KK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少女,不谙世事,只懂享乐,当她懂得如何做一个王后时,她却必须要面对断头台了。
注意看,她的鞋子中出现了all star
视觉优秀,原声太扯,故事一般,哈哈
法国大革命算个鸟,它只终结了一个女人的幸福生活耳.
美国高中女生的皇后幻想
据说每一个镜头都是对眼睛的爱抚。
不去谈剧情。画面色彩实在是漂亮,服装华丽丽,音乐很好听。其实也就够了。
拿17XX年的故事怀70年代的旧。
本身是想练法语来着...可光顾着看衣服了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主演,但并不妨碍我看完索菲亚这一版本的玛丽皇后。在电影里最美好的片段,莫过是诞下第一位小公主之后,她穿着洁净的白衫在田园里与女儿奔跑。这也是玛丽皇后,最美好的时候。
如此奢华的服饰布景都无法阻挡电影的乏味,人物安排混乱不明,画面堆砌空洞无聊,Dunst的表演无半点法国风情,整部电影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人民饿的时候可以吃蛋糕...这部片子用Dustin O'Halloran的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这部电影适合挂在墙上的画框里循环播放。
科波拉的目标受众再明确不过了,都是拍给非常具体的一类女人看的(她自己就是那类人)。比起讲好一个故事,她更想传递自己脑中的视野和情绪;这件任性事也只有居于科波拉之位才做得到。I find Antoinette's silk, lace and feathers inspiring.
为了衣服去看了...导演真的抓不住整个片的重点吧...不过这电影只要有衣服就够了
怎么说来着?什么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空有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