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在看电影方面严重缺乏天分,很多好片子都看的我哈欠连天,或者直接就鼾声如雷了。所以至今看过的电影也少的可怜。但这片子是不应该错过的一部,总之很符合恶趣味审美。尤其是我的恶趣味审美,我看的时候数次笑的要晕过去。
怎么说呢,举个例子,我高中有两个同学的爱好是,在晚自习的时候,嘴里不停的嘀咕“茶蛋茶蛋茶蛋茶蛋茶蛋茶蛋茶蛋茶蛋茶蛋茶蛋茶蛋……”,另一个负责计数,最后比谁一口气说的茶蛋多。如果你觉得这个笑话爆赞,那么这部电影你绝不应错过。如果你觉得这两个人无聊到面目可憎,那么还是请绕道吧。。。
作者:Yuruky
简介:不留文字,如是我闻
有的影片,可能开演于主创名单之后,片名之后,甚至到全片最后10分钟才进入正题……而本片可谓是“粗制滥造”(没有足够人力财力)中最为敬业者,字幕打出之时,正片即已上演。只可惜,1小时21分36秒“中场休息”的出现,并没能将本片的寿命再续一半,最多还撑8分钟画面便已掐断,即使黑屏,也仍让主题曲空荡3分钟,努力为观众延展愉悦。与其说它是一段未竟之喜剧,倒不如将它视为一部纪录片——讲述影片制作过程的艰辛与欢乐。
![]()
1时21分36秒处|打出“中场休息”的字幕,并伴有影片主题曲
导演(虽是特瑞·吉列姆(Terry Gilliam)与特瑞·琼斯(Terry Jones)两人,但为方便下文均以单数称呼)对片名的诠释,已从字幕开始。片名下打出世界语版的翻译,似是高端全球化。接着却是以英语为基础瞎编的语言,not、holiday换o为ø成nøt、høliday(一是形似,二是照国际音标来读的话,实是强调英式读法,拼音类似wò,即nuò te、huò le dei),why换hy为i成wi、try换y为ei成trei(一是音同,二也是强调英式读法,结尾这个音的完整发声,拼音类似ǎi,即wǎi、chuǎi),year换ea为ё成yёr(头上加两点分音符号的e,拼音类似yì,是把重音放在正中的英式读法year,即yì er)等等……
然后演职员表继续,字幕员却讲起今年想去瑞典度假一事,那风光多么美好、通讯多么优良(电话发明伊始到本片拍摄的六十年代,瑞典电话系统都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可又想到了讨厌的巨大驼鹿、表妹被驼鹿咬伤等等。因为错误频出,负责字幕的人员被撤掉,负责撤掉字幕人员的人员也被撤掉……
巨蟒莫比乌斯的自吞之环开启,对世界语达及语言圣杯的妄图(仍囿于其取众长的各源语言)、瑞典度假达及生活圣杯的妄图(有美即有坏,总在二分对立中)也作了一番戏谑。
![]()
59秒处|字幕基于英语改变了书写系统,但仍是英语的读音
亚瑟王带一仆人骑一“椰马”千辛万苦,一士难寻,百姓穷困巴不得早日扛出家中的濒死人丁。两阶的极端落差,是电影开篇即抛出的主题之一,圣与俗的对比随处可见。
寻士的第一个场景,亚瑟王第一次要求见某城堡主人时,堡中士兵不予理睬,全心争执着亚瑟所骑“椰子”能否被一只燕子远载至此的问题(此时他无意听到的知识,后来巧作通过死亡之桥的钥匙)。
寻士的第二个场景,路过尸车与送尸出来的百姓,这次换作亚瑟全不理睬,一言不发而过,他们过得如何,亚瑟毫不在意(即使他们悄声谈论,认他为王)。
寻士的第三个场景,亚瑟再次询问远处的城堡之主是谁,两位“好妇人”(片中有意混淆男女,用意在抹去性征对人思考的界限)只是一味谈论独裁与自治的政治问题,搞得亚瑟头大、意欲施暴。好玩的是,那宏大的问题被导演如此简单地现身说法,要解决它只需两个围观者——信息透明化。
寻士的第四个场景,好不容易见到英勇的拦路武士,亚瑟邀他入伍不成倒被拦了路,且不管他是国王还是蝼蚁。
迫不得已斩其四肢后(显示武艺),亚瑟来到寻士的第五个场景,“歪解”了女巫的问题(显示智慧),终于求得一位智慧之士贝德维尔爵士。这里的“歪解”,其实就触及到了福柯所言的知识型,简概即一种话语的历史积累导致人们在某一时代某一地域内考虑问题的普遍框架,或说基本逻辑准则。
回看寻士的整个段落,前四次双方都互相没有承认对方身份的意愿,唯有这次亚瑟的“智慧”、妆容与举止令贝德维尔信服。可比于打电话,两者终于连通方才建立起交流。
![]()
17分22秒处|贝德维尔正在模拟“燕子与椰子的载移问题”
寻士这段还有一趣,场景一里堡中士兵提及的问题,在场景五里由贝德维尔实践起来。
一则,可见此问并非单单是两个士兵的兴趣所在,他们会传播,特定的人会接收(贝德维尔正在研究它,村民们却送来女巫请求判决);二则,如何传播,椰子如果作为一种信息,怎样能从温带传达到寒带,其载重与时速几何?这也是人类自驯养动植物、群居囤积应对环境之后,要面临的下一步:物的运载与言的传达——人类(物质与精神)活动疆域的开拓。
对应到片中,驻地不移之人有两种,被压迫的无力百姓(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农民为求安全,将土地交予地主再领回耕种;地主从国王那里得到特恩权统治农民,使得农奴化加速)与守株待兔的有实力者(拦路武士、炭疽堡修女、“涅”骑士、沼泽城主、黑暗之兽、死亡之桥守桥人等等)。他们皆因固与其仰仗之物,处于凝滞状态,而易被变动不居的信息流摧垮(更厉害的武艺、对贞洁的维护、词语魔力的较量、爱情与钱权的对抗、创作者与媒介的共生、问题对问题的消解等等)。这且归为信息的问题,它的冗余与残缺是幽默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是本片的主题之一。
目前找到一位智慧之士,往下该继续寻了吧?一本精美的拍摄手稿摆上桌面后,导演直言道出拍摄计划。
卡米洛特一场戏,实在难拍。亚瑟仆人在片中透露,预算拮据只能搞个模型城堡。一众演员也载歌载舞,抗议该幕剧的无趣。电影创作到原计划的十分之一(若照“中场休息”字幕打出后,再正常延续一半时间来算的话)就遇瓶颈,也只好让全能的上帝显灵了(生活里或电影中)。这位上帝不要跪拜不要致歉也不要被骂,要圆桌骑士们直视他,因为聚集圆桌的本义正是平等与世界。但这要如何达成呢?那就是寻找圣杯了。
在传说中,圣杯出现于某次圆桌聚会上,为众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欢愉。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召唤,那并非是肉体上的沉溺享乐,而应是精神上的大喜。
![]()
24分38秒处|上帝给予亚瑟在黑暗时代寻找圣杯的光明重任
其实想来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如把万元大钞放在一只蚂蚁身旁,它只会驮着自己的食物继续前行,对此无感无念。换作人也一样,一切物质(作为信源)的满足(通过人类感受的信道)若非其精神所需(达到精神需求的信宿),纵使他能呼风唤雨,也只是一具躯体和其他物体恰好在共同地动来扭去而已,令人很是尴尬——精神的信宿没有获取任何意义。
亚瑟自始至终称己为王,一路看来他也并没施行什么王的权利,其实仍如路人一般,他是在赶往自己的心灵终站。这个角色正是导演本人的写照,他无意硬要这部电影成为什么样,只是说有什么能用,就拍什么,怎么能将现有的资源用好,就怎么拍——这也是他的圣杯之路。
可接下来要怎么拍,他又产生了疑惑。从剧情上讲,到此已偏离/改编历史较多,要么打住,要么继续编下去。当然,他是没有轻易放弃的,在片中他找来“著名历史学家”作证,以期让故事更有信服力。可谁晓得,历史学家被自己证明的历史人物给抹杀掉了。这是什么意思?
历史作为书写/讲述的历史,只是一堆文物古迹里漂浮的信息。谁来讲,讲什么,为什么这样讲,才组构成了一条信息的通道,让一个故事成形。宇宙的确没有固定的方向,可通道作为一个向量,它是有指向、有目的的。导演察觉到了不妥,故事不能再继续单线(单义)下去,因而接下来,各骑士分头行动,现实(警探寻找杀死历史学家的凶手之探案过程)与历史(圆桌骑士仍在进行的圣杯寻觅之旅)也交织起来(在他们通过死亡之桥后,现实与历史人物再汇合)。
![]()
1时22分13秒处|第一个通过死亡之桥的兰斯洛特被警察逮到
不如勇敢之士兰斯洛特爵士那么勇敢的、勇敢的罗宾爵士,首中语言之迷。吟游诗人唱他好,他欢欣雀跃;吟游诗人字面反义但仍唱他好,他却皱眉拉脸起来。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信息,作为人触手可及的材料,需要经过大量挑筛过滤。这还只是第一步,过滤组构后,成为新的信息,其意义要指向何处?新的信息再组构成为更新的信息,其意义又将指向何处?简言之,单词作为原料,词句段的组合聚合双向构作半成品,语言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附加处理(声音符号系统、姿势符号系统等等)终得成品,这其中已蕴藏多层次多向度的意指。事物的征兆也同理,非是看到好或看到坏即可,实需双向构取,再附加当下从其他符号系统获得的认知(即整个生命状态),才能尽量去感味到一事一物一景。
当然,这过程并非像这样明确的流水线式,而应当是即时综合的。类似几位骑士分头寻找圣杯,亦是从多方面多层次同时逼近,我们看他们,在于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些都应当作提喻来看待,它们都处于各自系统中流变分配的一定位置,互相给予意义——我坐这里,你站那里,我们共同建筑了一个意义场,这个意义场同时又反过来为我们各自所在及我们的关系分配意义。好比说,“涅”骑士作为神喻的守护者,“涅”(Ni)的力量来自语言,那消灭它的力量自然也在语言之中,在片中即是“它”(It)。因为词语的意义在于互相解释,其本质是空。这里可能是导演随意编的一对咒语,不过中间系以相同的元音,一个以辅音开头,一个以辅音收尾,也似作巨蟒自吞之势。
![]()
1时4分7秒处|亚瑟与贝德维尔偶遇带来“It”的罗宾,过了关
亚瑟一行人终于汇合。我猜,导演此时终于拉到了一些资金。因为他让巫师在与亚瑟交流的180秒里几乎句句话都伴随着施法至少一次,大概使用了爆炸瞬移1次,大火球之术11次(其中带礼花的约4次),小火球之术1次,喷火术1次,喷射术1次,估计法力值已经空瓶。(不过估计这些火药也不怎么费钱)之后去到卡纳巴诺格的洞口,他一次法也没施,将鲁莽的圆桌骑士嘲笑一番便离。
或许是我多虑,不过仿佛他嘲笑的是那些纯粹爱爆炸炫特效的电影,因而导演不惜将这段尴尬保留下来。当他们想用神圣手榴弹、询问操作指南时,梅纳德教友抱着《装备手册》念起来,一堆冗余杂言;当他们去到洞中、发现墙上的阿拉米语石刻时,梅纳德教友翻译到最后,最重要的信息又竟残缺。
冗余,如之前亚瑟遭遇“涅”骑士,要了一根灌木,后续又来更多奇怪要求,完全不知道对方想干嘛;残缺,如之前兰斯洛特得到沼泽城主之子的飞信,语焉不详,导致他以为对方是公主,意欲英雄救美,继而冲进城中误杀一通。这都是沟通上表意不明导致的。不过现下,梅纳德教友已被黑暗之兽吃掉,剧情非常明确地要干掉只会莽冲(“Charge!”)与疾退(“Run Away!”)的圆桌骑士,没得商量。电影若到此就断,那真是无甚可观。
![]()
1时17分27秒处|在卡纳巴诺格洞中,黑暗之兽正追杀圆桌骑士
这里不得不先赞叹本片动画制作的奇趣与精美。或许也正因如此,动画师在影片即将完结之时,(才被安排)兴奋过度导致心脏病突发而死,解了圆桌骑士的围。
本片其实很多暗箱都藏得自然到位,实在难行时的救兵(上帝、动画师、警察等等)也在整部片的情理之中。最后,你可以相信警察是真的来逮捕剧组中的杀人犯,也可以相信是导演安排这整个剧情作为他想讲的故事,还可以相信故事只有圆桌骑士寻圣杯一事而其他是作为恶搞打岔的部分。
这都无妨,因为电影既是整体感受之无限开放,也是信息组构之双环联结“∞”。
![]()
1时29分8秒处|警察逮捕圣杯之旅仅剩的两位主角后打坏摄影机
《巨蟒与圣杯》这部纪录片从叙事的角度与维度上动手,给了我们一个将意义敞开的示范。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它更像一块一次性电池,用智性来储以一定能量(好在它还能储一些可看),类似可储能之物有特效、情感、颜值、美景、美食等等。
这样的电影,属于看一次,耗一管能量;看两次,耗更多……其能量呈级数衰减,它缺少的是一个艺术媒介应有的生成之力。
或许它也能建筑一个精神世界,但那个世界不是一座圣杯,它只求人将其享受殆尽化作废墟,却难要人参与构建新的意义。
这个片子是在最后一节电影课上看的,作为大四的学生,提到最后个什么什么,惯例是打算伤感伤感,于是怀揣纸巾,尿不湿什么的就来了,但老师没有顾及我们的心情,盘腿坐在讲台上,跟我们说,大家难得大四都来上课,既然最后一节了,我们就轻松轻松,看看我当年在美国经常和同学一起讨论的片子。然后这个片子非常有名,即使是今天还有许多美国人会去引用其中的台词等等。反正也没在意,因为大四学生基本当老师上课就在放屁,即使是盘腿在讲台上放的也一样。
恩,接着就实在太震撼了。
之后我买了碟回家看过一遍,效果缺没有那么理想。其中有看第二遍的关系,但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之前在那个教室里那么严肃的看了上帝之城,柏林苍穹下,巴黎日落前等等严肃忧伤的电影,实在没想到还会有这么一手。
刚才看到上面评论说不了解英国政治文化的中文人会看不懂,怎么会呢,,看到一群,那种,啊,啊,,我不说了,哪个国家的人都会笑吧
总之我是强烈推荐的,这将是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的电影,而如果有人想追求最佳效果的话,建议找个大房间,聚集个40来人,先看部柏林苍穹下(看了那么多无聊电影,我还是觉得这部无聊得最恰如其分),也别提醒大家,接着就看这个。
相信绝对不会失望
本片最突出的标志是用椰子壳代替骑马声的“无马”骑士。作为一部小成本影片,极尽无厘头恶搞,价值曲线像钉子一样,是小成本制作的典范。场景多,节奏较快,每个场景都有针锋相对的对话冲突,居然也拼凑出完整的英雄冒险故事。
--
第一幕
1.严谨的小兵:亚瑟要求见领主,小兵却不管不顾地询问椰子壳从何而来,是哪种燕子带来的,是1只燕子还是2只燕子;
2.收尸人:将活人交给收尸人,讨论一番后将活人击晕;
3.左派农民:亚瑟宣扬自己的王权,农民却以现代政治的观点解构亚瑟的观念;
4.骑士决斗:浮夸的打斗,亚瑟砍断黑骑士的四肢;
5.烧女巫:智慧骑士混乱的推理;
6.上帝出现:自带吐槽,给予任务。
--
第二幕
1.法国守城小兵:骂脏话、扔动物,无视亚瑟和骑士们;
低成本的特洛伊木马,忘记装人而失败。
2.历史学家乱入,纪录片风格,被骑士杀害
3.罗宾和3头巨人:看见尸体罗宾认怂,吟游诗人却不依不饶地嘲讽
4.纯洁骑士:进入淫荡修女的城堡
5.亚瑟王和"Ni":"Ni"骑士要求灌木,亚瑟用毫无意义的"Ni"向女巫逼问
6.兰斯洛特:城堡主和守卫的言语纠结;
柔弱王子射箭,兰斯洛特误以为是公主来救人;
越跑越远的镜头和突然出现并开始屠城,然后立刻道歉;
王子要掉下去,城堡主和兰斯洛特一见如故不管不顾;
城堡主的演讲被不断打脸;
7.黑巫师:不断摔炮的强迫症,意外平凡的名字Tim;
渲染的大怪物居然是兔子,兔子开挂大杀四方;
无厘头的神器“神圣手榴弹”
8.接近最深的洞穴,获得线索的“啊——”
大怪兽因动画师的暴毙而不了了之
--
第三幕
1.穿过死亡之桥:提问意外地简单,然后变难,然后简单,然后被反杀
2.最终城堡:意外发现法国守城兵;
先前要划船过去的水面可以直接走回来;
空降的“无马”大军,大军冲锋;
高潮时警察乱入结束拍摄。
--
制造喜剧效果的手法
1.解构:解构亚瑟王的权威,骑士们是一直在逃跑的,兰斯洛特是鲁莽的,智慧骑士是糊涂的,纯洁骑士是容易被诱惑的,修女是淫荡的,王子是柔弱的,新娘是像大妈的,宏伟雄壮的背景音乐下人物的行动是可笑的
2.意外反转:恐怖的大boss被发现是兔子,兔子又开挂般大杀四方;令人畏惧的谜语人给出意外简单的问题,又给出特别难的问题
3.纠结啰嗦的对话:纠结燕子如何带来椰子壳的小兵;讲解手榴弹使用方法的圣徒;3秒记忆的卫兵和城堡主的对话
4.被忽视的角色:收尸人的对话里忽视活人的抗议;小兵对话忽视亚瑟的要求;城堡主和兰斯洛特对话忽视马上要掉下去的王子
5.无意义的坚持:坚持说"Ni"的骑士和亚瑟;不断摔炮的黑巫师;四肢被砍坚持战斗的黑骑士
6.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收尸人打死了活人,解决不能收活人的困境;骑士们吃掉了吟游诗人,解决被嘲讽的困境
7.拆台:谎言将被戳穿的窘境,比如罗宾想要隐藏身份,吟游诗人却一直说实话
8.误解:兰斯洛特以为救的是公主,纯洁骑士以为要给自己治疗的是医生,墙壁刻字的“啊~”
9.无厘头:空降的大军、“神圣手榴弹”、历史学家、警察、动画师等
影片以反史诗片的姿态调侃了亚瑟王与圆桌武士的传说,感觉上颇有点像《大话西游》,充满了一种欢闹的气氛(对于我们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背景知识才能看得入味):一个黑武士与亚瑟王进行战斗,在被亚瑟王砍断了双臂一腿后仍然不屈不挠,还要单腿飞踢,甚至战至只剩躯体还要张嘴咬人,真是可歌可笑!而在亚瑟王带领他英勇的部下进攻一座城堡时,上面扔下的不是滚木擂石而是鸡鸭牲畜,圆桌武士们顿时惊慌逃窜,溃不成军……
特里•吉列姆的另一名作《巴西》也是著名的邪典电影。吉列姆作品最精彩的地方,一是他奇幻放纵的想像力(这里也包括那种疯狂搞笑的能力),另外就是他强烈的反讽风格,那种在嬉闹夸张中以现代意识解构经典的大胆态度。
最后警察不得不出来阻止闹剧,神来之笔啊!
可能俺读亚瑟王、纳尼亚以及司各特作品的时候太早,到如今对指环王乃至哈利波特之类中古世纪题材都提不起兴趣了。连恶搞版本也是如此。本片虽然笑点多多,就是不能畅怀笑出来。这算是文化隔阂吧
恶搞片的经典,可惜今时今日那些笑料桥段都太古老无法令人发笑了。
这片子实在是受不了,一开始有点想睡着,到后来还算是被若干个无厘头给笑到,特别是守桥人那个……可这片除了黑一黑之外就没内容了啊……无爱这样的风格,和十二猴子和Brazil差太多了的感觉
#重看#@大光明;大不列颠版西游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绝妙无厘头,段子大集合,想象力爆棚,讽喻性大赞,说古道今穿越时空,戏说历史真实,打破第四堵墙;“对方不想和你说话并向你扔了只牛”之鼻祖,全场爆笑。
果真是个天马行空肆意风流,结局可列入影史最佳候选
无厘头鼻祖,后现代先驱。1.解构,戏仿,拼贴,自指,间离,恶搞,不仅形式丰富,爆笑指数亦登峰造极。2.错字幕解雇职员开场,笑死人不偿命,城管阻拍收尾恰如其分。3.最爱贫嘴守卫,ni骑士与死桥问答场景。4.猝死动画师与遇刺历史学家,及各种打破第四堵墙。5.砍四肢,食人兔,神圣手榴弹。6.女巫与修女。(9.5/10)
HAHAHAHAHAHAHAHAHHAHAH!!!!! 时间错乱的农民掌握了某种政治话语(并陷在这种cliche当中)将亚瑟王惹怒... 亚瑟王传奇的乌托邦色彩(一种英国性,以区别于北欧与法国)?Sir Robin和他的minstrels哈哈哈一种自我叙述的内在挣扎。在叙述上来自于中世纪文学(satire)传统,从一系列荒诞故事中编织出一种moral(而不是没有moral)对古典文学元素的喜剧化引用(木马、杀人兔)。动画作者/字幕翻译之死的梗也来自中世纪传统。
反类型 从片头字幕开始全程笑得我累死了 肆无忌惮调戏观众 兔子燕子鸭子等深深躺枪 警察出没真是神来之笔 想把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找来看
都说1980年的《空前绝后满天飞》是无厘头鼻祖,但这部1975年的《巨蟒与圣杯》明明已经把无厘头做到了一个极致,还进入了IMDb250。有人说这是英国版的《东成西就》,很贴切,但准确的说《东成西就》才是香港版的《巨蟒与圣杯》。特瑞·吉列姆演了这么多角色,我居然只看出了两个,晕。
"The airspeed velocity of an unladen swallow is roughly 11 meters per second, or 24 miles per hour, beating its wings 7-9 times per second rather than 43. And a 5 ounce bird cannot carry a one pound coconut."
音乐剧版还真是把电影里所有的gag都抄走了啊![巨蟒与圣杯]里最成功的笑话都建立在虚拟和现实的冲突地带:一部分人在努力无视自己的情节是虚构,另一部分人则在孜孜不倦地瓦解这层虚构性。电影的结尾于是带有必要性,而且令人敬佩,它的政治宣言就是:没有什么可看的了,我拒绝继续给你们娱乐。影片的最佳gag是它开头的字幕。
70年代的导演真任性啊,感觉是不是呼完叶子也不看剧本了就直接胡逼拍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疯.....剧组集体忘带药23333大家玩的真开心!!!!!还是英国人会玩啊段子一个接一个脑洞停不下来......
绝顶无厘头,无厘头到完全不能理解。需要理解?不用理解!妙趣横生的段子,尤其是最后的结尾,我在想,要是在电影院看到最后的结尾,一定会很多人吼出“WTF?!” “这哪跟哪就这么结束?!” 疯子和天才真是看起来差不多,这些可爱又极品的人,彻底把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墙拆掉了,跟面对面交流一样。
我看不懂 这就是无厘头 没有头绪。不过兰斯洛特]爵士荡秋千从Swamp城堡勇救小王子的那段还挺搞的。还有回答问题才能过桥的那段。非洲燕子和欧洲燕子。哈哈。And now! At Last! Another film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some of the other films which aren't quite the same as this one is
1.反类型、形式主义、无厘头恶搞;2.各种吐槽也就各种赞美;3.滑稽、荒诞、乱七八糟...
看上去很无聊,但是忽然又很喜欢,很仔细用心看完,多少也理解了属于他们的幽默,模拟马蹄声,做骑马状,还有各种无聊的问题,很多的无厘头,各种解构和去中心化,看似浮夸却也自有其题中之义,惩罚女巫处有点乌合之众的味道,各种妖魔让人不禁想起搞笑版西游记,而最后闹剧警察出来收场,导演意味明显
一部误打误撞成为经典的英伦喜剧,大胆的构思以及对亚瑟王故事的颠覆是其成功的关键。
神作。与其叫它中二沙雕电影,不如说它是一个文化解构文本。觉得福田雄一的《勇者义彦与魔王城》借鉴了本片。了解亚瑟王的话大概能接住更多梗,但当年许多笑料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片头的字幕已经开始了表演,而后动画介入、民谣新编、打破第四面墙、乃至对电影形式的调侃(Intermission出现在快结尾),资金的捉襟见肘使战斗场面另成一种简陋但有趣的风格,在电影意义上绝不敷衍了事。Monty Python小组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让人大开眼界,想法突破成本的局限而成为电影艺术最耀眼的圣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