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电视剧,剧情真实、接地气,细微的细节真的非常戳心。简直就是给北上广深和各大省会城市里的成千上万年轻人的生活做了一个切片。
在这个电商广告轰炸,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贷款已经席卷了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大到买房,小到买一件衣服都在贷款,我们好像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对有些人来说,不贷款不生活。生活的流程也是贷款、还贷,再贷款,再还贷……直到债务越积越多无力偿还。
然而不管多少人被贷款吞噬,总有无数商家、自媒体博主在你耳边煽动、怂恿你超前消费,买更贵的东西。
他们鼓励你把工资花光,买一堆精致无用的东西,做精致女孩男孩,却唯独不会告诉你,生活的本质就是未雨绸缪。
别让消费主义思想把自己蒙蔽了,作为一个极大概率不会暴富的普通人,我们唯一可以用来抵抗风险的办法就是多攒点钱,天有不测风云,万一生病了都没钱治,很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其实女主周咏晴的金钱观很健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发财,却一辈子都踏实安稳,也可能是最适合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这部剧里的四个年轻人,是四种截然不同的对待金钱的态度,最后造就四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但最终在都金钱上殊途同归。
想起大学毕业时老师说你们毕业五年后,每个人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照剧的人物情节,好像看到影子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对比之下有优劣,拍底层人民需要细节,真实的还原场景,而不是编剧在哪块依靠想要和以往经验意淫,也不是导演选景地的高大上脱离实际,现实主义现代题材就是要落地,不能都是光鲜亮丽的大城市。演员和服化道更要贴近人物设定,素颜和符合人物的衣着服饰才是王道。也不能有那么高的滤镜,丧失了这个题材的意义。
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年轻人,从高中走向社会创业,可以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的积攒,拼劲全力的靠双手劳动换取报酬。可以凭借投资技巧、能说会道的提前透支信用卡,挣取高风险高回报的酬劳。也可以实践派,两者并存的进行创业。剧中3个高中好友分别代表了3类年轻人,可悲的是他们都和债务分离不开。梦想与现实以后时候就是矛盾的,是选择累死累活的过一个跨阶级的生活还是得过且过简单快乐满足于当下过普通平淡的生活。人的出身有时候就是没法改变的,然而贫穷与富裕的家庭都有它的烦恼,是被金钱支配丧失陪伴孩子时间的富裕还是努力还债母女共同努力。
结局男主读了一大段鸡汤,还好没有刻意的圆满收尾,没有意外的惊喜与改变,只有顺其自然的命运发展。每个人物各占一段开头,结尾采取倒放的模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个金钱来得特别快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易从任何机构,提前预支金钱,用作消费。
卡奴、房奴、花呗奴、小额贷款奴,包包、衣服、潮牌、奢侈品,似乎每一样东西都来很容易因为我们崇尚着提前消费,透支未来。
可未来,难道未来不需要还钱吗?还是未来我们就会一夜暴富?
大债时代
豆瓣:8.7
男主杨大器是个正在寻找投资的创业者。
他的产品是一台可以自动识别人爱好、口味据此筛选咖啡对应个人需求的AI咖啡机。
但他的这款产品实际上只有概念,离实施还差很多。
于是杨大器靠着一张嘴走天下,到处骗投资人投资,表面上他是精通期货、精致生活的播主,可实际上他穷到连房租都交不起。
杨大器的父亲一辈子赚钱打工,连母亲去世都没见到,却依旧一贫如洗,因此在杨大器心中默默地攒着发财梦,认为只有创业才能出人头地。
女主周永晴是个兢兢业业的小职员,在银行的债权部工作,说白了就是“讨债”的,她精打细算的生活,和母亲相依为命住在出租屋。
她日复一日,拮据生活,每天有限的生活费,十几年如一日。
以前家里为了给父亲还债没有任何积蓄,如今她只想攒钱和母亲买一间房子。
不过周永晴坚信,踏踏实实的生活,一定会迎来想要得日子。
樊仲良经营着一间几十人的小公司,有车有房有妻小的青年创业族,看起来的人生赢家。
他不断地向前摸爬滚打,也算风生水起。早前父母是做咖啡生意但因为投资失败,家庭从小就过着拮据的生活。
他欠着银行的钱、靠还银行利息度日,但这样的幸福就像倾斜的大厦,只有不停得向前才能支撑,可只要一个“变数”就会土崩瓦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电视剧开场的第一句话,也许正是这部剧想告诉我们的。
当我们在享受着金钱、消费便捷的同时,是否因为不断旋转的人生而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头脑里灌输着必须成功的概念,一直努力向上攀爬,岂不知成功真的人人都可以吗?
杨大器、周永晴和樊仲良他们三人曾经是高中时期的同学,对未来怀揣理想,省吃俭用,等待着有天能飞黄腾达。
那时候他们相信,有一天有钱了可以随意吃旋转寿司里最贵的红盘子,他们相信以后可以开一间收费合理、随意吃红盘子的寿司店。
可现代人的悲哀,都曾对未来充满希望,到头来却灰头土脸没了梦想。
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杨大器居无定所,为了所谓的创业成功每天伪装精致,租助理租车来撑门面巧舌如簧的骗老板投资。
周永晴好不容易还完了助学贷款的钱,每天省吃俭用从没有好好享受一天,同事午餐约吃韩国菜她都不参与。
攒起来的钱,马上就要全部拿出来付款买房子,而装修的钱她几乎拿不出,她日后面对的是更多得债务和房贷。
而樊仲良因为投资人的背叛和失败,公司一分钱没有还欠下巨额债款。
纵身从高楼跳下,内心绝望,留下妻子和一子一女,被迫接受他的庞大债务。
理想、未来、成功、失败?该剧似乎聚焦在当代年轻人被迫面临的债务问题,三个高中同学,面临着各自生活的窘境。
而对于金钱的理解,超前消费真的是最实在的经济现状吗?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里,电商消费、物欲横飞、奢侈品、投资理财周围的声音对年轻人消费观充斥着致命的诱惑。
网络上为了换取所谓的精致生活,裸贷、杀猪盘、甚至拼单奢侈品的背后,是一个个为了消费和成功在拼命旋转的年轻人,是那些为了所谓的向上爬忘记自己是谁的初衷。
随便搜索社会新闻因为还不上贷款自杀的大学生,因为裸照被泄露无法面对后果的女生。
为了借到钱,她们不惜拍下自己手持身份证一丝不挂的裸照。
而杀猪盘甚至更可怕,他们不光抓住单身女性内心的空白和寂寞,更抓准了你想投资赚钱的心里,一次次让你贷款投资,而因此欠下巨额贷款的女性不绝于耳。
但更残酷的是什么?
剧中有个叫何硕仪的职场新人,他是周永晴的属下,不懂职场规则的菜鸟,工作不够努力,但他有自己的房子,也不用为了省吃俭用荒芜度日。
他的房子是母亲给的,他洗衣机坏了可以轻松的直接换掉。
他对生活没有所谓的危机感,是因为他没有被诱惑吗?也许并不是,因为他心安理得接受上一代累积的红利,在这个社会上安然度日。
我们从出生起,就决定了每个人在不同的起点出发,但每次的选择同样决定了你最终的方向。
我们身在这个不断更迭的时代里,享受着最快捷的生活,最富裕的休闲时间,但同时也接受着时代给予我们超多的诱惑。
我想这不仅需要我们能保持初衷,知道自己是谁,更多得是有一颗小富则安小爱则满的心。
其实这挺难的,我知道。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每天打开手机,小明脆弱的神经都在饱受冲击和挑动.
暴雷的不仅是P2P网贷,更是公寓和养老院。
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
手机里的每个APP都想借钱给我。
不借钱就是欠款?不投资就是笨蛋?
今天说的这部剧,就带我们见识见识:
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债债相连的——
本剧和高分口碑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师出同门,一己之力抗下公视开年大旗。
一众主创更是全“金马”班底,三位主演去年都入围最佳演员奖提名。
第一集开篇就丢出一颗惨烈重磅的“人肉炸弹”。
咏晴、大器和阿良本是高中死党。
彼此约定要为了梦想一起努力,没想到毕业多年后的再次聚首,居然是在阿良的葬礼上。
学霸阿良,勤奋努力,扎实本分,毕业后投身电脑芯片行业。
开办公司、买房买车、娶妻生子,家庭幸福。
事业混得风生水起,本是三人组里发展最好的人生赢家,却突然从楼顶一跃而下。
不仅遗孀错愕不解,两个死党更是一头雾水。
二人追查下去才发现,自杀只因一个字,债。
不仅公司资不抵债,房屋也已经抵押给银行,更窒息的是,还在地下黑钱庄借了巨额高利贷。
咏晴与大器两人想帮助阿良的遗孀处理身后的烂摊子,但这二位其实也是两尊同病相怜的泥菩萨。
债务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角色头上。
如果说阿良是勤恳的实干派,那大器就是典型不切实际的投机分子。
他就像是一只浸淫在油缸里的泥鳅,八面玲珑,点子不断,夸夸其谈,忽忽悠悠。
怀揣远大创业梦,不甘只做上班族,只要有来钱的管道他都会拼了命的往里钻。
为了兜售自己的AI智能咖啡机的创意,他宁可欠着三个月的房租也要花重金举办宣讲会。
大饼画的风生水起就是为了吸引投资人注资。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老板看到这宛如传销一般场面都唯恐避之不及。
大器最后陷入死循环,以债养债,入不敷出,居无定所,抱头鼠窜。
被房东赶出家门后只能窝在网吧包厢里。
这类幻想踩住下一个风口的创业者在现实中屡见不鲜,不排除某些佼佼者祖坟喷火真的扶摇直上一飞冲天,但更多则是以指挠沸、折戟沉沙,被泡沫和债务拽入无底深渊。
不过这种敢于不顾一切拼胆量搏事业的人毕竟是少数。
与之相对,更多的则是女主咏晴这样挣扎在996、007铁蹄之下的打工人。
相对眼高手低的大器,咏晴可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她在银行债权管理部门上班,号称“拼命铁娘子”,爆肝加班家常便饭、辣手催收毫不留情,业绩年年第一。
她就像各个小群体里那种表现优异的高材生,但讽刺的是夺命三郎天天催别人还债的她,自己也被债务掐住咽喉。
你永远不知道每个光鲜亮丽的人物背后藏着何等心酸。
为了能和妈妈在台北买房,她拼命存钱,精打细算,坚定贯彻“不买衣服、不买化妆品、不跟同事聚餐”的三不原则。
加班后买卤味当夜宵,不小心夹多超支了,会赶紧抽掉豆干和海带还回去。
光节流不够,还要开源。每个周末,她都会兼职外卖送餐。
挣的钱紧紧守在户头里,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刷存折看到存款数字一点点增加的成就感。
这样一刻不松懈的人,在剧中也没能成为努力就会达成愿望的榜样。
她跟大器其实都在靠自己坚信的方式赚钱、朝目标前进,可他们都没能如愿以偿。
吃苦受累没什么,而最让咏晴精神崩溃的,是一次送外卖到一个高档小区时,开门的居然是咏晴手下业绩平平的笨蛋菜鸟学弟。
他住在父母买好的开间大公寓里,每天乘出租车上下班,而叫来的牛排居然是为了给宠物狗吃。
虽然菜鸟学弟并不匮乏金钱,但也难逃债务笼罩。
他头上的,是一种无形的亲情债。
即便家境优渥,可父母都在外各忙各的,跟他却几乎没有情感的沟通。
他被孤独的遗弃在这城市丛林里,看似有着比咏晴和大器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他却过得并不幸福。
债追债、债套债、债债相连,每个人都有所背负,虽然最后选择的出口不同,但无独有偶都被压得喘不过气。
这是一股大时代洪流中人们的集体焦虑。虽然金钱观和理财方式不尽相同,但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那种无力感却是相似的。
究竟要背负这些债务多久才能逃出生天?
亦或是踏入社会、通往理想中“财务自由”的必经之路?
还是因为太多抛不开的欲望所以活该背负这些债?
就像主演林柏宏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就注定要跟“钱”和与钱伴生的“债”绑在一起。
这种痛彻心扉的感悟跟他背了10年才还完的助学贷款不无关系。
明明只是一部都市剧,但却看得我心惊肉跳。
这种震撼其实来自那种似曾相识的真实,这些角色勾勒出的情节仿佛都在你我身边乃至身上发生过。
这点不亚于up打开豆瓣负债者联盟小组时所受到的精神冲击。
在这个小组里盘踞着近4万名成员,身背数十万贷款的年轻人在组中发帖讲述自己的负债之路:深陷杀猪盘、创业失败、赌博、家人重病、超前消费……
他们报团取暖互相鼓励,期待早日“上岸”,但也有网友掉入了以贷养贷的泥潭,越陷越深。
每一个帖子都感到绝望和恐惧,这样的惊恐感可以恐怖惊悚片厉害多了,超自然的恐怖片看完后可以迅速抽离出来,但这种心理层次的真实到刺骨的触目惊心往往后劲充足、余韵悠长,笼罩在头顶迟迟无法消弭。
恰如本剧后面的展开,咏晴好不容易凑足房子首付,但母亲却因不忍看着女儿拼命受苦,偷偷将钱投入股市妄图用收益分担女儿肩上的重担,没想到赔得血本无归。
欲望总是没有止境,比起荆棘遍地步履蹒跚的脚踏实地,海市蜃楼一般的一步登天固然更美好,但看似天上掉下的馅饼很可能包裹着死神的锁镰。
本剧在沉重的话题外用尽可能轻松的基调探讨债务这个尖锐的现实问题。
在通往更好生活的道路上,在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金钱循环里,买车也好买房也罢,
标的和代价永远只可能是正相关。
走在钱途上,拼着前途还,这场赌注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愿意拿多少部分的自己当作筹码。
当过度透支“明天的钱”来填补无底的欲望时,随之来的——
必然是孽力回馈和无尽的噩梦。
戳【有用】,脚踏实地慢慢来!
一个剧名足以动容,在高压的环境里,在想成功者的心里,去贷款已经很常见了,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又有多少的辛酸故事,内陆里很少见到。
女主家庭贫穷,背负债务,租着房子,面临被房东赶出去,急需购买房子的情况,省吃俭用攒钱。
杨大器开朗活泼拥有一颗创业梦,债多了不愁,好面子,很符合都市小青年的感觉。
纯姗有两个娃并且背负丈夫遗留的巨债,但是宁可自己默默承受也不忍心把孩子交给公公婆婆照顾,也不愿意卖掉和丈夫拥有共同回忆的房子。找工作时因为孩子太小而不被录用,对女性真的很不友好。
三个主角都有很大压力,很能反应大多数人的生活,富二代小男主虽然衣食不愁,但是很难从家庭汲取到温暖。
以事业为重的大器还是心系老爹,家庭跟工作并肩,太考验心态了。
每条主角线故事都好棒,贷款还不起的铁工厂老板蔡先生,需要厂家制作机械爪的大器,想帮助蔡先生制定还贷计划的学姐和学弟,一点也不生硬,反而给了观众一种温情感!
还记得我2013年毕业出来参加工作,当时跟领事馆有合作项目,需要提供个人征信报告,有些同事可以直接在网上打印,而部分跟我一样,要来回2个小时,跑到现场打印,官方回复是,名下有信用卡的人,可以直接打印,而没有的人,没办法识别的你的征信情况。
2021年的今天,我有两张信用卡,还有花呗。额度从一开始的五千,已经提到最高一张卡10万额度,而目前我单信用卡的负债,就有5万。这已经是我有意识克制消费之下的结果。
这8年间,我看似主动,实则被动地成了负债青年,置身这个《大债时代》。
这个时代里,有3类人,或许为了梦想,或许为了生活,都在拼命地努力着!
乖宝宝:我每天都这么努力,为什么还要负债?
周咏晴(李霈瑜饰)的父亲很早离开了,母亲经营着一家洗衣店把她拉扯大,母女俩相依为命。毕业后咏晴拼命工作,每月绩效第一,周末还去兼职,限制每天消费,就是为了尽快还清大学贷款,买一间房子,和母亲搬离破旧又潮湿的出租房。
在咏晴看来,自己为了这个梦想牺牲了很多,无论如何,一定要实现;而在母亲眼中,她一直觉得对女儿有所亏欠,即使再不愿意开洗衣店,不愿意一把年纪还每天被债务追着跑,也不敢跟女儿说。
在东方文化里面,房子是一个家的基础,终其一生,我们都追求“有瓦遮头”的安稳日子。但是现在人口越来越多,房子供不应求,很多人从买了房子的一刻起,便成为房奴,每天就是在为房子打工。还有更“不幸”的人,没有房子,不敢谈恋爱,不敢组建家庭。离婚率上升,生育率下跌,社会整体欲望降低。越来越多无能为力的年轻人们把自己变成一朵棉花,通过“软绵绵”的方法排解着社会的压力,而最终这些压力都回到社会身上。
梦想家:我一定会成功的!
杨大器(林柏宏饰)有着小聪明,放着别人公司开出的高薪销售不去,一心追逐自己“人工智能咖啡机”的梦想。明明穷得账单付不起,房租交不起,还是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大众面前,还是四处找投资人注资自己的项目。
最后曾经借钱给大器的朋友,面临债务时大器没法第一时间还钱,朋友因债务危机自杀;曾经的投资人,自己公司也面临倒闭的危机;而大器咖啡机的概念,也被大财团捷足,率先开了产品发布会。大器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付诸东流。
社会想要进步,靠的不是一个个勤勤勉勉的打工人,而是敢梦想敢尝试的“梦想家”。梦成了,是一个颠覆性的进步,要是不成,只是个人的失败。社会应该为这些勇敢的人保驾护航的。我有幸在一家科研企业工作,见识了政府对科研工作和青年创业家的支持。他们肩负着社会的希望,而社会不应该让他们绝望。
实干家:我撑不住了!
樊仲良(张书豪饰)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赢家:事业顺利,拥有自己的芯片公司,很有发展前景;家庭美满,妻子全职在家照顾一儿一女。直到他从天台一跃而下,他的疮疤完全暴露在众人面前:被公司股东欺骗,法院判决胜诉却仍拿不回钱;公司负债,个人已经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还借了地下钱庄的钱……这一切,都是在他去世之后,债主陆续找上门才瞒不住的。
而这一切,通通落在了还在世的妻子身上。
人终将会离去,但是债务不会,债务只会转移。阿良离开后,妻子独自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银行的债务、地下钱庄的借款、阿良公司的官司……在情绪濒临崩溃,她一度带上剪刀想要找欺骗公司的老板报仇,在最后关头,内心的善意让她帮心脏病发的老板叫了救护车,作为回报,老板高价买下阿良的房子,帮阿良妻子度过艰难的时刻。
去年,我们公司经历了资金危机,工资发不出来,核心员工陆续离职;租金物管费拖欠了好几个月,收到了多封撤场通知书……这也许是创业公司必须经过的艰难时刻吧,熬过了,便涅槃重生,熬不过,便消亡。但是,亡的只应该是公司,而不应该是老板,只要有人,就有希望,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呢。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怀揣梦想的人,可以有很多途径实现梦想;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抵挡不住诱惑的人,容易被欲望吞噬。
看了两集是还好,回头等口碑再决定看不看,但是台剧这个反映现实的力度确实是OK的
公視出品果然是一如既往的穩定發揮,選角幾乎沒有短板,細節處理也很到位~第二集ending部分何碩儀家的🐶吃著詠晴外送的牛排,氣氛諷刺又戳心~
怎么说呢。。一种寡淡的隔靴搔痒的感觉,很温吞。
仓促可悲的生活啊
短而精,开头就很惊艳。网络时代,诱惑很多,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负债了!我们可能都是其中一员థ౪థ林柏宏的杨大器真的很浮夸,走路,动作,连鞋子敲击木地板嘀嗒声都说明人物好高骛远,不想脚踏实地🤣,但对待朋友却很义气,肝胆相照!期待后面让哭幕的故事呢!
很写实,如何认清和摆脱负债人生是必须要考量的,还有现在各家App都在齐出“借钱”业务,联想此前的花呗广告,这些都是披着所谓“正规外皮”的高利贷业务。还有第一集中N辆电动车齐刷刷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真的喘不过气来。特别像此刻的冬天,大家基本都是黑色羽绒服,带着蓝色口罩,绿灯亮,无数人从对面走来,像至暗时刻对面压城的黑色敌军。最后看完,没想剧情走向这么温暖,其实感觉整部剧是在讲“如何重拾人生勇气”的故事。说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很多既定俗成的规矩不一定适用于这个时代的人。做自己也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特别的人,也许是要找到一个在这个社会让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Ps.台剧的人文情怀真的一直在线耶,那种细腻的情感好令人感动。
制作不错,剧情写实。但现实中对问题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当下最紧迫的事情应该是如何塑造某一种认同,但有了艰深的体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仍然是很困难的。努力学习!学习!
看了两集真很好看
“情债”、房贷、高利借、消费预期…这是个被债务、焦虑和欲望填充的年代。两岸三地间,乃至全东亚,年轻人与社会都在经历着共有的症结与压力。肯利用偶像剧的阵容与范式,来映照更为现实的议题;而非总用“主角三千元的工资穿三万元的衣服住三十万的房子”来堆砌离题狗血,贩卖资本焦虑,创作意识完全领先。美中不足的是剧集可能档期预算吃紧,又更多是侧重话题本身,许多角色铺垫的故事线被迫收拢作结,在衔接上的仓促。但它依然是来自新年华语剧集的第一个诘问,响亮、而又充满意义的。P.S. 所有演员里最惊讶小薰的演绎。
这个题材我们这里有太多太多素材可拍啊,可是…就…
導演拍過很多驚悚恐怖類型的作品,1.2集有呈現一個寫實偏晦暗的氛圍,希望之後劇情的推進跟結尾也能維持不錯的水準。
可能是今年看过最好看的电视剧了,真实细微的细节真的非常戳心,四个年轻人,四种截然不同的对待金钱的态度,造就四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却又在很多细节方面殊途同归。想起大学毕业时老师说你们毕业五年后,每个人的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照剧的人物情节,好像看到影子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蛮用心制作、也很反映现实的一部台剧。开头结尾相呼应,引用了狄更斯《双城记》中开头的经典之句,不过将二元对立的修饰词换了位置,从“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变成了“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虽然过程中体现了各种现代都市人被钱追得喘不过气来的段落,“连呼吸都要钱”,“没有赚钱就等于负债”……男女主的人生观金钱观就是两种典型,但结局终究还是给了人希望。几个主要几乎全员演技在线,林柏宏还是那么痞帅痞帅的,女主更是了不得,从主持到主演电影《消失的情人节》,继而独挑大梁了这部剧!P.S. 每集片尾的倒放设定也很有趣,正好是下一集的开头。
看了两集觉得不过瘾,恨不得马上看完。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大霈把女主演得很可爱。期待后面的故事
还行
看了三集半部戏。如果量化议题转为剧作肌理血肉的扎实度,《我们与恶的距离》有9分,《谁是被害者》有8分,这个最多只能够到7分。不过也算得上是不错的台剧制作了。主演里去年提名金马表演奖的都有3个,演得靠谱。
演技最好真的是美珍姐,在舞蹈教室倾诉那段看得我眼睛湿湿。其实只有纯珊的结局是(看起来)好一点,而大器和泳晴是倚赖这份希望和对彼此的支撑在坚持。台湾拍这种现实题材真的蛮好看的。
好题材啊浪费了,没拍到点上。陈昊森太可爱了。你们跳舞的事还有,那,我也就还有!
小薰这个金钟有点水了,潘丽丽李霈瑜都演得比她更出色,至于陈昊森也该多跟林柏宏学学驾驭不同类型的角色
前面还好最后全部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