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看这部电影,总是把后半段来回放。 1 男女主角在后半段所表现出的隐忍和若有所失,多么动人啊。这种自我压抑源于高贵的情感。女人不想为难男人,男人心有所属,正因为这样始终不愿因为自私和勉强而拖累他人。于是两人就只有这样远远互相看着,各自被封闭在各自的爱里,让明知真想的观众替他们着急,正是这种张力的存在,观众和演员之间有了情感联系,并且在最终结局时达到了最大的共鸣。 2 史密斯,也就是雷尼尔爵士后来找出记忆的关键是,他去了十几年前自己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城市——他在解决罢工纠纷后下意识去路边的小烟店买了包烟,秘书指出他没看到烟店怎么会知道那里有店呢,一定以前来过。于是记忆闸门得以打开……我忽然在想,以伟大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速度,雷尼尔爵士在这个时代估计是彻底找不回记忆的了。 同样,他们住的那个小平房,那美丽的英国乡村,在那里大家都还记得旅馆的主人是谁,牧师是谁……换了现在,不论哪个国家,估计早拆了盖商品房了。雷尼尔爵士保留那把钥匙也打不开别人家的防盗门。 3 罗纳德考尔门,那是多牛的男演员啊。他那稍微有点衰老和憔悴的样子真是很帅。一直在找他的双重生活,未果。
据说是“失忆症”情节的鼻祖。
最近连续看了一些黑白老片,发现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家庭社会地位也就是被当成花瓶摆设,必须找个人嫁是她们的终极人生目标,比中国旧时观念也进步不了多少。当时的导演看起来很喜欢萝莉配中年、年龄差二十以上。
影片充满了男性自大的气息,这也导致了感情情节设计的单薄、不可信。比如,Paula路上遇到一个又病又憔悴从疯人院跑出来的男人,因为她天性热情而帮助他是合理的,但是立刻爱上他并为他牺牲工作什么的,就完全不合理了,这大概是男性心里想要的圣母吧。比如女配基蒂,15岁第一次见到男主,就爱上他并三五年远距离锲而不舍,你说她为了男主的钱和地位那很合理,偏偏要扯什么对一个相差二三十岁的人一见钟情,并在最后一刻“圣母”地放男人自由,我呸!
这个故事是大团圆结局,其实我觉得更适合是个悲剧。要知道女主原先是个舞女,有小孩没男人没工作,她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大概率得继续做舞女or妓女。导演简单地一句话把孩子拍夭折了,轻轻带过,其实孩子活着,影片才会有更大的情节冲突可能性。
Anyway,一部舒缓温馨的老电影,不去管这些感情戏bug的话,是部好电影。
给5星是穿越的5星,纪念我小时候看过后那温馨且激动的记忆中的电影。
不知道是自己多大的时候看的,有2个画面印象深刻,一个是女主为了唤起男主对她爱的记忆,拿着当初男主送她的项链说,有人说这项链和我的眼睛很像。
另一个画面是女主坐在窗前云开雾散逐渐露出她美丽的容颜,预示着男主恢复了记忆。
人到中年再看一遍仍是当初的中文配音版。很享受啊,当初黑白老译制片的中文配音也是给影片增色不少的。
时隔这么多年,这个故事本身已经不能打动我了,甚至觉得有些烂俗了。男主失忆,是富二代,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使家族财富增值还当上议员,获得爵位。女主是普通的女孩,灰姑娘变公主。妥妥的一部成人童话。
但是即使现在看也还是觉得是经典而并非有太多这种桥段的快销片的感觉是因为编剧对情绪的描写非常细腻,导演的手法非常高超。
帅气多金且专一其实是挺不现实的人设,但是男女主人公心里脉络的走向竟能让观众生出许多共情。
我说不出这种感受,也或者离不开当初严谨的翻译和台词整理吧。男主失忆后见到美丽的女主也并没有一见钟情,他坦言只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更多的像友谊。
他一直找寻失去的记忆,却不知道“soulmate"就在身边。即使两个人假结婚,他还是不曾“真正”的爱上女主,直到他找到那段失去的记忆。
这部片子更能震撼中国观众的原因是因为男女之间的感情更多的是恩情。一种在患难中彼此辅助后相爱相恋的感情。
两个人共同爱恋和寻找的是那段彼此身为普通人却异常幸福的欢乐时光,即使男人变得非常有钱,即使女人依旧美丽且更加能干协助他登上事业的顶峰。
让人觉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金钱,美貌,能力,甚至人性中的体贴,善良都不足以撼动那个特殊时期的相持相恋带来的平凡美好的经历。这也是我们东方人的爱恋方式,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超过感官享受和物质享受的恩情。
最后再说下导演吧。拍摄的水平极高,虽然是黑白片但是每一帧画面都拍出一种美感,尤其是女演员们波光淋漓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各种情绪,哭的时候只觉得她们的眼里闪闪亮亮的像含着钻石。
还有大量的细节铺垫,用云开雾散表示一切被唤醒,欣欣向荣
第3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鸳梦重温》,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术烨
#FIFF30主竞赛 [2/4] 落难贵公子两段失忆相连接的爱情故事很美好,剧情设置很巧妙,关于战争创伤的探讨也恰到好处,但中间生活的剧情铺设过于平淡,很多重要节点和线索有很明显的故作设计,倒是大大降低了剧本的巧思。
Acchan
4.3。美好。 想不到在古典好莱坞时期的美国片也能体会到那种撕裂依恋关系而来的强烈的失落感,同样的感受往往来自日本作品,尤以世界系纯爱动画为重,比如《你的名字》开篇的失落感贯穿全片,也是基于失忆和似曾相识的觉察,铺垫了整个剧作。 两人超越现实经验而直抵心灵底层的情感链接让人倾倒失魂,爱的坚固跨越时空,感召所有的缘起和抉择,何为人生无憾,便当如此美妙。 几经春秋的男主,失神空洞,被最后那一幕特写带回了往日面容,影像则随即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构建,一切阴霾和威权(精神病院-政治空间-战壕灾难)消散于明媚的世外桃源,于此好莱坞像是作了一次明亮的重申,基于爱的构建原则永远排在首位。
脏脏豆
記憶与人的境遇。原來這麼早就有人在思考這個主題。
子夜无人
和《卡萨布兰卡》有差不多的问题,鲍嘉虽然老了也还可以感叹一句风度翩翩,而这个男主角实在是成为了我进入电影的最大阻碍,但胜在有两个女演员的入魂演绎完全翻转过来(都比褒曼要动人),女性的隐忍和坚贞依然是如此绮丽地追逐着幻觉,追逐着沮丧,追逐着梦寐的希望。
阿斯巴-甜
过于浪漫以至于显得荒诞
一颗大柠檬
[4-]最出彩的反而是两个女性角色(也为了两个女性角色抬一颗星),但是坦白来讲她们的出彩并非是编剧的目的使然,而是为了衬托男主而造就的美丽的误会。她们对爱的追求是一致的,一位果敢但懂得进退,教堂里的那一大段对自己内心的剖白,哪怕是放在当下的环境里也拥有着绝佳的角色弧光;而令一位痴情又理智隐忍,面对遗忘自己的所爱之人,朝夕相处却不能自告身份。其实编剧一直弱化了一个情节,哪怕是在结局都没有敢于直面,那就是丧子,这一切都要由女主承担,但又不正面书写,而男主只需要「记起来」女主就好了,去你妈的。
只要我在你的心房曾占据过一角,那个角落将永远为我保留;当分隔三年之后,当我们重新成为陌生人,当我们重新相爱,拂过同样的花枝,我知道这么多等待的日子都是值得的;情节现在看来略俗套,直奔理想主题的手法略不适应,不过最后的拥抱真是太美好。
我小的时候必然在央视国际影院看过,今天和一部老经典“鸳梦重温”的感觉实在是太催泪。一直在我映像中苦大仇深的嘉逊竟然演绎了这么一个完美的女人,另外,从对记忆的探讨角度来讲,这个片现在也不过时
原来这种先失忆然后恢复记忆后中间的发生过的又忘记的情节这么早就有了!好棒的电影!
失忆的故事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当时应该还蛮有新意的。。
最后男女相对,那句:PAULA,,眼眶眶瞬间就起雾气了
換成希區柯克的話完全就是部精神分析的懸疑片嘛!
这么老的梗看起来也挺好的
你从别人的生活里消失,正如别人也会从你的生活里悄无声息的消失一样。虽然我时常渴望失踪,但对Paula被所爱之人忘记的苦涩心有戚戚;尤其是这个人就在你身边神色如常,侃侃而谈,还时时抚弄那把不知名的家门钥匙,只是你不是the one你是路人甲乙丙丁……看两遍都会流泪的经典黑白片。2012.10.8.CA984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可你却不记得曾经爱过我...虽然称不上荡气回肠,可细腻的情感真挚的触动心底,让人感动到流泪。本片可谓失忆情节爱情电影的最初版本,精巧的剧情设计带动观众的情感,节奏把握的相当到位,两位演员都表现的很完美~
了不起的女人,幸运的男人,曲折的故事,圆满的结尾。
后来我们遇见很多的人,依旧摆脱不了内心的巨大失落,他说有时候我们如此执念过去是不是病态?他常拿着那把钥匙发呆,或许还是怀抱微弱的希望去寻回被他遗忘的时光…然后他在灼灼的桃树底下蓦然回首,对上的就是波拉饱含深情的含泪的眼睛。黑白片里最妙不可言的就是女演员的眼睛,千言万语都只深情在睫
这个电影拍的真好
Greer Garson忍辱负重的韧性,似乎是东方式的,被她靠一张脸演得通透
女主角越看越好看;我特别不理解那个小姑娘的乱伦之爱;话说以后没事儿做我也去街头捡帅大叔去~
带我去一个没人的地方吻我
虽然狗血但还是不错得
从镜头语言到人物刻画都那么直白,舞台化,但十分动人。看完这片,之后看red violin,觉得后者做作且不知所云。就这两者,我选择旧时代的电影审美趣味。同样的故事,以现代电影的方式去翻拍,会更好么? I really doubt it.
这可是当年《生理心理学》课上放的啊,基本上几种失忆的症状全都包含在这部电影中了,而且还很有生理和心理的科学依据,啧啧
伤心欲绝的波拉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以秘书的身份再次接近了毫不知情的查理斯,这对心心相印却一再错身而过的情侣能否获得圆满的结局呢
看经典爱情片永远那么舒服,这算失忆片鼻祖么?里面的各种编排比现在大多数失忆爱情片都要强好多呢!两位主演都超棒,各种不同状态都表达得相当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