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另一种表达
情节简单,意味却悠远。
剧情用三两句话就能讲明白:其乐融融的一个家庭,因为小儿子的意外去世变得沉郁。爸爸是个心理医生,每天听不同的病人讲述他们的烦恼,自己却因为深深的自责而在病人面前失态。妈妈和姐姐也陷入了无尽的悲伤。
整个故事的发展和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的流畅圆润,看不到任何一点刻意的转角。特别是“爸爸”这个人物的塑造。儿子去世的那天早晨,曾邀他去跑步,可他因为临时接到病人电话去出诊了。他陷入了自责,他无数次设想,如果那天他拒绝了病人,而和儿子去跑步,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他变得不可捉摸、急躁,最终决定暂停自己的工作。
影片对“爸爸”的四个病人分别做了简单的交代,到了后来,我觉得“爸爸”自己也变成了病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只是这个电影通过“爸爸”的视角去看他们的故事,但在另一个故事里,他们可以是主角,而“爸爸”是配角。但不管怎么变换,“爸爸”和他们都有自己心里的结。通过这样奇妙的方式,忧虑感呈发散状四散弥漫。
对于情节极简的电影,真实感和细腻的心里描摹往往是它的生命线。把自己放入电影里,你发现你会做出和主人公同样的反应。电影带给人们两种可能:一是去活另一种生活,在短暂的120分钟里经历自己一生都无法经历的事情,有着强烈的戏剧感。二是去活同一种生活,在这同一种生活里,和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或许是互相安慰,也可能是在不断争执。后者的难度会更大些,导演生活总比导演戏剧要来得不易,因为人人都经历过生活,却不是人人都能亲历戏剧。
影片的最后,一家人开始走出阴霾,海滩上,他们各自走着,似乎各自揣着心事,却又面露释然的微笑。
还是要惊呼下这种表述方式,用直指内心的情感力量,去串起一部电影。没有一个花哨的镜头,照样把我深深打动。生活即艺术。
0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第九位。
2 ) 时间,只是经过,不曾停留。
It is love , not time ,cure the wound .
决定写点什么,不过是一念。最近日子过得混沌。乱七八糟看了一些东西。觉得自己需要补充一些养料。需要多一点思考。写下来,只言片语。只是做个记号。为自己。
节奏不急不缓的片子。最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其实根本不在乎一个故事本身,甚至并不期待一个传奇的离奇的动人的故事,更愿意跟随尽头,看着时间流过就好。想起贾樟柯在一次访谈里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的可能是关于拍电影。
关于丧失。关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关于伤痛。关于慰藉和治愈。
并不复杂不新鲜的故事,但是不同的导演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我来说,这样正好。我不要在影片的开始就被迫经受一个巨大的震颤,不要看着他们面对他们的伤痛手足无措,不要儿子的秘密女友突然打破某种生活,即使那生活状态似乎,不好。
就这样,看时间静静流淌,他们温暖,相亲相爱,然后某个偶然,失去,伤痛,面对那伤痛。
我经历苍白,难以设想自己经历类似的经历要如何承受,甚至会孩子气般地拒绝那样的情节设置——在很多的不成熟的孩子写的不成熟的小说里。
然而,我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3 ) 时光在蔓延
生命的历程仿佛一扇扇不断开启的门,喜怒哀乐过后,最终进入一个没有门可再次开启的房间,幽闭在一个不可知的境遇里。可在这个时候,会有一扇窗户开启,让爱过的人知道,只有还有一丝希望和自信存在,救赎便有可能。
依稀记得,曾经看过《儿子的房间》这部影片,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只看了点点,却没有看完。上周在MSN上,一个朋友给我留言:“请你无论如何,去看《儿子的房间》!”所以我找到了这部影片,在星期天一抹茶香的陪伴下,重温了一下。
生活中的人,观影大抵上是为了寻找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感体验——那些在现实中永远无法体味到的——生死相随的爱情,传奇惊险的经历,如果是这样,《儿子的房间》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一个看似杂乱,零碎,甚至没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的耐心,但正是这样一部有着明显写实风格的影片,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热泪盈眶。
看过太多的电影,看过太多电影中的“死亡”,但它们更多是为了衬托其他的事物,比如描述青春的残酷,命运的无常,政治的阴险等,借以深化主题。但事实上,我们都是普通人,见到最多的却是最为平凡的死亡。
《儿子的房间》描述的正是这样一桩普通的死亡,很简单的一个事故——潜水意外终止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让家人陷入了无边无际的悲哀之中。很多人甚至会说,这部片子充其量只能算是生活的片段——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陷入和走出的悲恸而已,但这正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导演旨在通过一个曾经完美和睦的家庭因痛失儿子而陷入人生困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在接受无法挽回的事实面前所应秉持的人生态度。因此,整部影片有了真实的可信性,包含着人性的温暖。
调皮的小儿子失去了,那个位于走廊尽头的儿子的房间的灯永远灭了,一家人生活的热情也随之失去了光芒:母亲对于一切有关儿子的东西都变得格外敏感,这些反而让看似柔弱的姐姐第一个勇敢地从悲伤中走出来,试图去抚平父母的创伤。可是受折磨最深的还是父亲乔瓦尼,他不止一次地假设自己那天早晨没有去出诊,而是和儿子去跑步,那么儿子就不会溺水而亡;面对着自己的病人时,他一遍遍失声痛哭。这个冷静智慧,留着大胡子的男人,被灾难压垮了。他不能再平静地倾听病人的痛苦,不再与妻子同床共枕,他关闭了诊所,深深的自责将这位心理医生变成了一个病人。
一切都会过去,生活毕竟还要继续。这是一个朴实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明白,只是要静静地看着,乔瓦尼一家要怎样从深渊中走出。
一个月后,母亲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的写给儿子的情书,那是一个叫安妮的女孩——这个曾经爱过自己儿子的女孩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幸福,她极力想从这里发现一些儿子的影子。父亲也因此激动不已,他试图写信告诉安妮儿子的死讯,可是几次动笔皆因泪水而收场。
姐姐明白母亲的想法,她找到了最初拒绝与母亲相见的安妮,用她的方式将母亲的心愿传达给那个女孩——于是在不经意的一天,安妮带着儿子的照片出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当安妮告诉夫妇俩自己准备搭车和一个男孩去法国旅游时,夫妇俩本想送他们去附近的加油站搭车,可是夜里的车是那样少,于是载着他们划过意大利这座沿海的小城的夜色。天明时,车窗外飘扬着法国的国旗。
也正是这个亲切的女孩子,给了一家人重新走在一起的理由。夜色里,父母回头看到三个在车里睡着了的孩子,他们彼此会心地笑了,仿佛他们的儿子也坐在其中。
看着电影的前半部分我颇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心理疏导的细节,后来才明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也许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更容易面对死亡,更容易放弃悲伤,引导妻女走出心灵的阴霾,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说:“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时,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所爱之人的死亡不是寻常的悲哀,死去的人没有痛苦,对生者而言,生活还要继续,一切仅仅是痛苦的开始。如果说,时间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忘记一切,那只是在自欺欺人,有时,对逝去的人或物的追忆会强化我们的记忆,因此悲伤的程度会更加宽广。因此说,如果不愿悲伤地活着,自救的办法不是忘却,而是敞开心灵,给予更多的人更多的爱。电影的结局就给出了我们类似的答案。
影片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法国边境,女孩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是电影并没有故作姿态或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父亲,妻子,女儿在海边的沙滩上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泄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存在,但爱总会执着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快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容让人深深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淡淡的温馨,让人驻足并全情投入。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并且成功地将简单转化为力量。蔓延的时光的力量将这部电影变成一只柔婉的安魂曲。
4 ) By This River
当整个影片行进到只剩下悠缓的尾声,Giovanni, Paola和Irene站在意法交界的海域,曙光里静静地躺着旷然无际的蓝,生命中的最爱莫如那首无意谓叹的歌,轻飘如是。
By this river,我站在这里,你站在这里,我们站在这里。是什么如此沉重,从我生命的每一个隙缝里一直沉淀下去,down, down, down。
也许那天他没有痴人一般跑去看那个病人,也许那天他没肯让Andrea独自去潜水,也许......但世间并没有如许多的也许。无法倒流的时光,如同无法挽回的记忆,在他身上刻下四个字:支离破碎。
那些破碎的痕迹,选择在同一时刻浮现出来。咖啡杯有树根般的裂痕,几案有着粗糙的起伏,就连心爱的茶壶,那几乎完美的茶壶,也是摔过了再补的。
上帝说,如果事先做好了被强盗哄劫的预备,便是有小偷来,也不用担惊受怕。
但这样的句子多么的空洞无物。
远不如那懵懂的少女细腻的情书来的真实动人。
至少她记得,那一天,Andrea穿着怎样的衣服,怎样地笑,背后是怎样的音乐。
不堤防地,她来了,天真的脸庞里有一种自矜的早熟。她说想看看Andrea的房间,那个,曾经被Andrea快乐地描述过的房间。
然而她终究是路过,要和楼下静静等候的男孩去旅行。
Paola望着她的神情,仿佛要从这个小小的女孩身上,挤出来有关Andrea的每一粒鲜活的讯息。但也许女孩已经有了她小小的男友,却不再是Andrea.
他独自去游乐场,喧嚣的少年们挂着满足的笑。夜风吹过他的脖颈,他站在晃荡的铁匣里,每一次的上升和下坠都有一种拽动人心的力度,噤叽不已。
他独自去晨跑,海风里每一步落脚都有着两个人的分量。Andrea, 他却在哪里?
他独自去儿子最常去的音像店,要给儿子买一份礼物。店主挑了最好的音乐给他,那首ByThis River. 一切如此遥远亦如此贴近,仿佛是儿子那安静羞涩的灵魂,坐在深不可测的河岸,与他对望。
他无法继续心理医生的工作,因为那个愚蠢的缘起,他不能不深深陷入自责。他无法从周而复始的悲痛里自拔,他只好对所有病人说再见。哪怕他令到他们哭,他们怒,他们窘迫,他们期待。但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情了,从现在开始要面对自己。
海浪轻涌,从睡梦中苏醒的Irene狠狠地抱怨她的篮球赛。Giovanni和Paola看住唯一的女儿,不自禁地笑了。Andrea的缥缈苍茫和Irene的现实坦率,在无涯际的海蓝之上,渐渐交汇为一首喑哑的歌,渐沉,渐沉,落到心底处最靠近天堂的尘埃上。
Nanni Moretti "La Stanza del Figlio" (《儿子的房间〉)
5 ) 最好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之一!戛纳金棕榈(2001)
曾经的大学放映室里最大的惊喜和最深的感动——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和最真切的感动!如果你相信最真实的美好来自生活中的细腻,千万不要错过!
[转][编辑]评论:
“我最爱结尾,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
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VeryCD:
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35.html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8990/片尾的音乐《down this river》也很有味道,不过至今没能得以收藏,知道的朋友也请回应。
6 ) 失去他之后,能怎么办?
影片的开端,极有可能影响影片的全部印象。我承认,我被这部影片的第一段音乐所吸引,于是,完整地看完它,并且保有喜欢的态度。
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却想说另一个故事。
某个我的远房表姐,她与丈夫共同开设商店,并有两个儿子。她的第一个儿子曾来我家玩耍,我已经全无印象,据我父母说,那是一个极乖并且容易与人亲近的男孩。当他读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天,一个人去学校领取新书,走出校门时,被一辆货车撞飞,并且腹部裂开,当场丧命。当初去现场将男孩尸身拾回的是她的丈夫。而她一直陷入悲痛中,几天不吃不喝,几个月内只能看着男孩生时的衣服掉眼泪。几年后,她有了第二个儿子。如今这个儿子也就读小学,生得健康活泼,时常因为贪吃贪玩等原因被她责骂。
今天她家迁居,将房子买在第二个儿子的小学隔壁。从家门至校门,不到百步。我走进她的新家,看到一派热闹景象,许多亲戚聚集。宽敞的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大幅照片,映照的是如今这一家的三个人。穿着洁白礼服的三个人,笑得极幸福。我却呆立许久,想起一个早逝的孩子。
影片中的家庭,也失去了一个儿子。情节已经因为某些介绍而先被我知道,而事实上,它的情节并不如我最初所设想的那般复杂。故事的内容,只是一个家庭,因其中一名成员的逝世,变得更加敏感。
父亲喜欢跑步,常常与儿子一同奔跑在路边。儿子去世后,父亲常常自一些细微的东西回想起从前两人跑步的情形。他在儿子去世当天因工作而去了别处,也许如果他不去别处,并且在当天邀儿子再跑一次,吃一次冰淇淋,再看一场电影,儿子便不会突然遇难。他时常这般设想,并且将这些悔思放在心上,去逛潜水用品店,去逛音像店,去对儿子生前的女朋友写信,去游乐场承受巨大的凌空的窒息感,以为只要努力就能够回到过去。
我十分理解这位父亲,因此感同身受,在他拿着儿子拍下的房间的照片掩面的时候,也会觉得眼眶湿润。
失去一个人之后,该如何才能停止悲痛,然后继续生活。我从很久以前便想知道。我曾经向一个手机号码不隔断地发短信,直到有一天,那个号码的主人告知我,它曾停机,变为空号,如今已经易了主。于是,我不再能发短信。思绪永远停留在它曾告诉我他已离开人世的那封短信上,忘记其他或温暖或悲伤的内容。
活着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听见。所以不必吝啬应当说出口的话语。惟有天人永隔,向天空所说的话都会埋入地底。这种时候,只能继续生活。除非你愿承认,你已经被悲痛打垮,再也无法直起腰。
结尾的处理,妙而且轻。大多影片解决矛盾的方法都是一场变故,突然,尖锐,深刻且戏剧化。《儿子的房间》则貌似只是一记擦边球,在原有基础上稍稍再走远一步,相当于重演一个推理假设,一切化学变化即已生成,你很难说清那是什么,却不得不承认,生活就是如此。
真实而细腻的反应了儿子意外身亡之后整个家庭的变化,最后静静的天空,是无法言喻的释怀
真情实意,生活的滋味,被他们的眼泪引起悲伤的情绪,因他们的相视而笑而情不自禁的微笑。或许时间缓缓的经过还来不及将我们的悲伤的冲散,但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却足以让我们坚强起来,微笑着面对明天的生活。
Mi mancherai, se te ne vai...朴实的爱与思念。这片子一拖就拖了5年左右,现在终于完整了。
并非是对电影的指摘,只是它过于平淡,平淡到情节和气氛被弱化,拍摄技巧上的特色也难以察觉.尤其是与之后的《孩子》相比确实不突出,唯一让人有印象的却是这张温暖的海报.
劳拉·莫兰特,1956生人,时年四十五岁左右,与片中母亲的角色年龄是比较吻合的,可由于天生面嫩加上保养有术,看起来与其女实在很像是姐妹俩……
Brian Eno《By This River》
心理医生的设定很加分。现实对浮在空中的理论/渐趋麻木的工作造成冲击,类似《将来的事》。最后一镜归于他者主观,很美:“我重新意识到我只是你的观众。”
有两种痛苦是科学、理智乃至宗教都难以短时间消弭的——爱情的挫败和死亡的降临。这也是莫莱蒂将主角身份设定为心理医生、以及描写讲道与圣餐式的缘由罢。拍得举重若轻,细腻婉转,实属佳作。不过绝对配不上金棕榈,特别是与同年主竞赛的[穆赫兰道]相比。PS:破碎的碗壶,如往昔般无法弥补。(8.5/10)
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
看不懂莫莱蒂是幸运的,因为你没经历过家庭的分崩离析。看得懂莫莱蒂同样也是幸运的,因为你会发现世界上还有人能百分之百理解你。电影手册谓之私人影片的普适性。《儿子的房间》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如彩照般逼真得无以复加的细节,其间五味,让人无比动容。配乐!配乐!配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失去亲人的痛苦,如同在口袋里放了一块石头。时间流逝,它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渐渐忘记它的存在。但是有一天,你把手伸进口袋,才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
自然主义杰作。哭泣是沉痛的哀悼,沉默是深情的想念,从伊始的晨跑轻轻跟随,到终了的踱步目送远行,摄影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主观行动,只充当着一扇无所企图的窗口,调度之简,注视却愈加真切,静水流深,耐人寻味。
知道儿子短短的一生里面有过青涩的爱苗,很重要。所以最后父亲阻止了母亲探问女孩和陪同来的男孩是不是一对。细腻而厚重。
看之前以为会像肯洛奇,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去掉看待金棕榈的有色眼镜后还是挺触动人的
2015年父亲节得知此片,观影不果;而后资料馆放映时,和力聊到此片,曾表示想在2016年父亲节观影,好在今天22点左右突然想起这茬,最终才得以如愿看了这部《儿子的房间》。-6188
深切的痛不是撕心裂肺,它蕴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生命的失去有时候突然得像夏季午后的雨,而给亲人留下的伤痛却像胎记一般一生都无法抹去。
情真意切,优美哀伤
初看时的平淡很不理解中年丧子的阵痛何以表达得如此抽离客观,慢慢脑子里拉了一遍,渐渐看到了淳朴来自于生活本身的恬淡,少了戏剧化因果,却多了很多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气息均匀平缓地吞吐,才能看见最纯粹蕴藏的坚忍和美好。最后一家三口在海边信步游走,音乐响起,回忆便这样被旋律带起久久不平静。
7.14 爱不曾消逝,但要找一种新的方式将它继续却是难事。那个女孩仿佛一个天使,证明他的存在证明他的鲜活,把自责的父亲失落的母亲痛苦的女儿又重新聚合在一起,找回继续生活的信念。还原普通人的生活,幸福也好悲痛也好,看的时候才有真实的感觉,然后更确信地信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