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木卫二报告》
首先分享写这篇文章时候笔者听得bgm——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 1 - Nasa Voyager Recordings 美国宇航局发布的太空声音采样。墙裂推荐!
作为一个曾经的科幻迷,尽管我其实并不太看所谓的科幻电影,但这部小众得可以的《木卫二报告》却着实让我震撼。
关于木卫二(from Wikipedia)
木卫二,木星的四个大型伽利略行星中的一颗,主体构成与类地行星相似,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成。
它的表面由水覆盖,据推测厚可达上百千米(上层为冻结的冰壳,冰壳下是液态的海洋),1995到2003年期间环绕木星进行科学考查的伽利略号飞船所采集到的磁场数据表明,木卫二在木星磁场的影响下自身能够产生一个感应磁场,这一发现暗示著,其表层内部很可能存在与咸水海洋相似的传导层。木卫二可能还有一个金属性的铁核。Goddard高解释度光谱仪观测到,木卫二的表面包裹着一层主要由氧构成的极其稀薄的大气(1地表气压约1微帕)。据猜想,冰下的海洋中可能有生命存在,其生存环境可能与地球上的深海热泉或南极的沃斯托克湖(Lake Vostok)相似,其生命的形态可能与地球上的某些嗜极生物相似。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但基于可能存在的液态水,相继有若干项向木卫二派遣空间探测器议案曾被提出。
基于以上种种探测数据和推论,木卫二实在已经给了人们太多可以幻想的空间。如果一颗星球,有水、有氧气,那么它就可能有生命。尽管我从来反对这个观点,毕竟我们对生命的形态认识太少,迄今为止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碳基以外的生命体存在于世。不过就在我们的想象力能够抵达的边际之内,水、绝对零度下的热辐射源、氧等等的诸多元素,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
回到影片本身。
必须要说,《木卫二报告》打着科幻、惊悚的名号,但其实远远偏离了大多数观众对其的期待。首先,它完全与常规意义上的“惊悚”无关,因为大多数人定义惊悚的时候更喜欢用那些一惊一乍的视觉元素,是要缓慢而摇晃的手持推镜头,是幽暗不明的音乐,是昏昏沉沉的灯光和主角紧绷的面部表情,是“凶手到底是谁”的步步惊心……大概很少人会觉得挤在小小的太空仓漂流22个月很可怕,很少人觉得绝对的黑暗和绝对的寂静很可怕。还有闪烁断续的通讯频道,不得不舍弃的自己的生命,更何况完完全全地与世隔绝,全然未知的命运,还有全然未知的生命。
至于科幻。只能说,这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硬科幻电影。
每每提及科幻,大家都一定要拿《异型》《阿凡达》《深渊》《黑客帝国》《X战警》《星球大战》什么的来说事。于是科幻的套路就不外乎是“外星人来啦我们要打倒它”或者“为了宇宙的未来且让我们冲出地球打倒外星”之类之类。最终成品也不过就是让大家目眩神迷一把,权当体验了21世纪好莱坞造梦工场的特效势力。
然而《木卫二》却不是这样。片子其实用了时下很流行的“伪/仿纪录片”风格。全篇的所有镜头除了通过飞船内部摄像头记录的影像,就是是地面播出的breaking news和人物访谈,乍一看真有其事。
不得不说导演的手法实在漂亮。首先,这样的拍摄方式可以极大地节约预算。不出意外的话,本片是100%室内拍摄,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室外景(太空/登陆行走)都一定是棚拍的。至于特技,在全篇里应用的范围应该也不太广。惊心动魄的打斗场景一个没有,所有的生死一瞬几乎都表现为通讯失联;飞船升空完全就没有大远景,只有新闻画面;宇宙航行的阶段很真实地反映了飞船那“沧海一粟”的形象,简单地说,要么没有参照物要么跟参照物的相对速度近乎0;更有甚者,片中所有的机位都是固定的,就是飞船自带的摄像机的角度,就连海报上面那景象都完全看不到哟。这样的手法实在让人想拍案而起:“没见过这么能偷懒的剧组!”忘了说,本片一共总共全部只有9个演员……呵呵,真的很偷懒对不对……
但是,这个懒偷得很成功,它偷来了入木三分的真实感。每一帧画面上你都能看到飞船的标志和机位说明,其中一些部分甚至有详细的可读参数。发射读秒的时候、计算氧气量的时候、降落读数的时候……揪心,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当到地面探测器终于降临在木卫二以后的那段时间里。整个探测器只有两个极小的窗户可以对外观测,而且每次守着观测窗的也只有一个人。其它所有对外界的感知都通过仪表、数据、舱外摄像机来实现。舱内的宇航员们自然不知道外面将要发生什么,而通常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也不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只能等,等下一步进展,等一个结果。
这样的叙事方式对很多人来说他太“闷”,完全没有高潮,更别提经典好莱坞的5min一个爆点的恶习。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见他们的更清晰地状态,兴奋地沮丧的失落的惶恐的,还有自我们诞生之初就埋在血脉里的,对远方的渴望、对未知的渴望、对生命的渴望。当那句台词一边又一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言语中反复出现——“相比起那许将永久未知的世界,你个人的境遇还有多重要”——那一瞬间的感触远胜于所有所有惊奇诡谲的宏大特效。未知的世界,渺小的力量,细微但坚实的脚步。
我是一个极其热爱“奇观”电影的看客,所以我刷了大把大把的好莱坞大片儿和毫无意义的恶俗言情剧。然而在消遣娱乐之外,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一门艺术、一种记录个人思想和文明进程的工具,《木卫二》没有辜负“科幻”之名。它带来了一种真真切切的疯狂幻想和冷静思考。它的宏大不在场面,而在立意。
也有人提到说,本片不过就是讲了人类在外星探索中被异形猎杀的故事;或者说本片不过是另一种“主旋律”教育。先说前者,其实片中的外星生物并没有直接地承担什么“吃人”的角色。甚至没有任何镜头表面那些宇航员最后真的死了。他们只是失去联络,准确地说,在人类可知的波段上失去了联络。也许他们沉入水中以后成了外星生物的座上宾呢? 至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其一,除了吴彦祖领口的小红旗,政权在片中也被刻意地淡化了,负责木卫二项目的只是一个联合多方资金和势力的集团企业;其二,如果说真的有什么“主旋律”,那么便是为真相而牺牲的精神,甚至我更倾向于将其表达为“为真理而死的愿望”。文明史观上的“正确”,又有何不可?如果有一天我能有机会踏上遥远的另一颗星球,触摸那里的土地、目睹从前不可想的生命,我猜我也不会介意还要不要回家这种事,但是我会介意,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
片中有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让我有种颤栗的两个镜头。其一是James最终决定把自己放逐在宇宙空间以后。视角是宇航服的肩部摄像头,纯黑的背景,能看到一只胳膊和一角的面罩,还有就是越来越远的飞船,然后有短暂划过视角的阳光。最后整个画面全然静止,除了那一只胳膊和一小块面罩以外,就只有画面中心空茫的黑和愈加沉重的呼吸声。恍惚间觉得有什么还在动弹,原来还是那艘飞船,漂在画面的一角,渐渐地,就再也看不见了。
孤独,冷寂,恐惧。我说不好该怎么去形容它。我没办法去形容它。
还有Katya。第一次着陆的时候她负责守在小窗户边上,于是她第一个看到了真正的木卫二,而她再不能停止看着冰雪融成的木卫二。后来为了科考也为了自己一个不现实的梦,她踏上了木卫二的冰面,却也因此而再未能反。但她的面罩摄像头忠实地记录了她最后的眼神,和瞳孔中反射出的绝美的影像:白光,像led一样,说不清是什么,游移、汇聚、闪烁,似有生命。在单细胞生物的发现之后,在大家都以为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之后,以为功成名就之后,另一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的更高级的生物。她关掉了自己的顶灯,一片黑暗里有着更是黑亮的眸子,眸子的中心,反射出另一种智慧生命的样子。
多美。
在这里,再去解释什么是费米悖论,什么又是黑暗森林已经太过多余。我只是期待,有一天会有一部真实的纪录片也这样说道:“他们的探索得到的发现重新定义了人类对自己、乃至生命定义的脉络。我们终于知道,我们所处的宇宙远比我们最疯狂的假象更丰富更精彩、更生机勃勃。”
朝闻道,夕死可矣。至少,证明我们并不孤单。
硬科幻迷会喜欢。主要亮点是为科学求知而献身的精神。可以想像仅仅是一段信息,一段片段,足以颠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在宇宙中不再孤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激动人心。真心喜欢俄罗斯小妹啊!
意义很深远,但是可看性不强。
往往越是伪纪录就越显得真实,越感觉真相总是扑朔迷离的。
我来拉仇恨——吴彦祖真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丑!
和很多外太空探险片一样,主打着科幻和惊悚元素,人类被外星生物各种猎杀,这部低成本的独立小片也没能免俗。一众来自不同国家的熟脸演员气场很文艺,电影却依旧俗气的找不到看点,9个固定摄影机机位打造出飞船坠毁资料的临场感,创意倒是很大胆,仿佛也摆明着与娱乐性决裂。★★
勉强给个4星吧。本身单薄的故事被刻意切割得支离破碎,所以看起来稍微复杂点。不过本人不喜欢这样。吴彦祖是队长哦
看到三分之一就想到结局的片子太不敬业了,拜托不要是伪纪录片就必须走genre老路好嘛,另外拜托不要结尾破绽这么明显,咕咕
概念不错,Vlog的表现方式同样很合理,几处场景也不乏冲击力,只是整体执行可以更好。
吴彦祖掉下来摔死了我擦。。。说什么硬科幻,自己骗自己吧,就这点想象力还是算了
形式不错,不过这科幻乍一看挺硬,但实际上也就是围绕飞船的部分,关于生物就一克而过。
IMDB上的一条留言:一个真正的科幻迷应该看的电影,没有很多虚拟特效、大牌明星or action。有的是现实风格、科学性、真实的人类情感。它告诉我们一个平实的故事,astronauts在做他们的工作中,会为科学牺牲,并没有想像的美好。剧本、人物符合现实,本剧写实的拍摄风格所产生的吸引力远超廉价的特效…
牺牲精神比那部阿波罗好多了。
年度坑爹硬科幻!所以全片就为了找到那只多爪鱼异形么?几乎没有剧情,PPT节奏,死闷到底!
正常
小成本科幻片,人类探索宇宙的代价,全片都是监控器镜头,却有一种极度的压抑感,当沙尔托科普雷的主视角漂离飞船越来越远时,那种绝望的感觉渲染非常强,茫茫宇宙空间,漆黑一片的星球,很好抓住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深层恐慌
最后那出来的……是黑客帝国的章鱼吗……
最后一部分还满紧张的,小成本科幻想达到超越《月球》的水准很难。有点想象力不足,水多的地方就一定长海洋型生物么。莱姆说过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局限就在于倾向用人类化的视角解释一切。成熟的伪记录片风格。两首钢琴曲配乐好赞!
稀里糊涂。不算合格,跟阿波罗18号一个德行
探索气质贴近于2011而不是2001。实际上走的是老卡《深渊》的路子,结局一幕充满了相似性。正是这样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尴尬,未知生命摸样的揭露(同《深渊》里大型USO的揭露)把通篇营造的理性与神秘拉low了好几个层级。直发录影带比较合适。
影片的最大亮点在于导演对于分屏效果以及各种伪纪录片拍摄手法进行了融合,遮掩了制作上的粗糙以及故事的简单,并且为观众带来了很大的真实感。遗憾的是影片中只有事件,没有人物,惊悚的氛围也营造的不好,最后那种把高潮和结尾放在一起的处理方式太“短片”了,整体上只能说中规中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