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校长和夫人原来都是本尊-_-|||
1.麻将桌,如果就是个普通的家庭陈设,为什么是玩到一半的麻将桌?说明男主女主进屋前他们正在玩?还有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麻将桌,为什么还给了两个特写镜头,而且这两个特写镜头跟情节完全无关,导演不会这么浪费胶片的。而之所以不让第四人出现,可能是因为第四人和男主实在是太像了,会被他们一眼识破。
2.开除说出真相的女教师时,校长说“我们不接受前瞻性思维”,表明了校长的领导策略。这说明校长并无意识挑战权威主流媒体,而只是希望人们对于这些克隆种子更好一些,例如给他们更好的玩具,更多的重视,而并不是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正如她后面所说,他们的学校是唯一一所具有道德感的克隆学校。在其他学校都如养鸡场的时候,她只是希望社会上的人们对克隆学校更加重视。
3.在夫人家见到校长后,虽然校长说他们在努力让人们知道克隆人也有灵魂,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生,但是每当人们碰到与自己生命相关的问题时就都不同意了,我倾向于她所说的人们也包括她自己。
4.细节暗示,Rose做完两次捐献后最明显的就是走路不便,说明她捐献的部位跟腿部活动有关,正如我们在后文所见,校长再次出场正是坐着轮椅,基于前面的种种暗示,我并不觉得坐轮椅只是为了表达校长年老,那样完全可以让她坐在阳光下的摇椅上打毛衣。
5.让我恍然大悟的一个镜头,就是夫人在送他们出门的时候看女主的眼神,还轻抚她的脸颊,还说,“我的孩子”。这明显就是看自己年轻版的照片。
6.夫人作为画廊的挑选者和管理员,对艺术的鉴赏力完全copy到了女主身上,所以校长评价凯西的时候说:“聪明又有创造力”。而校长的精英范儿也和Rose的social queen范儿不谋而合。至于Tommy,他的本尊就是麻将桌暗喻下未出现的第四人,按照推测也就是校长的先生,甚至说,校长、夫人和这位先生之间也存在着凯西,汤米和露丝的情感纠葛,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住在一起。再说一个学校大大小小那么多学生,为什么校长一见他俩面就认出了他俩,而且还对性格概括这么精准?足以见得他们是被特殊关注的,特殊关注的原因就是他们是自己的克隆体。
7.至于缓捐,我觉得是存在的,不然为什么Rose能打听到夫人的地址和操作方法。但是因为这个case牵扯到的本尊就是夫人校长和校长先生,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承担任何风险,所以直接告诉他们没这回事。Rose一定是听说过谁成功所以才这么信誓旦旦把地址教给他们俩的。
2 ) 自由是一种想象
如果有一天,人类战胜了癌症和一切不治之症,平均寿命能活到100岁,你开不开心?
但如果这寿命是建立在克隆人不断地捐献器官上,你还开不开心?
《别让我走》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类决定克隆大批的人专门用以提供器官。影片的开始,克隆孩子们对他们的命运还一无所知,我们看到他们稚嫩可爱,交朋友、对异性怀有朦胧的情愫,跟所有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可是有一天,一个本来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的新老师知道了这个秘密,良知让她决定把这个秘密向孩子们公开:你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向人类提供器官,一成年就开始,一直到身体不能支撑。别的孩子有自己的未来,可能成为售货员、飞行员、可能移居美国,可你们不能。这个段落里最让我心碎的镜头是:孩子们听完自己残酷的命运,整个教室悄然无声,也许他们还无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早已接受注定的命运。这时静悄悄的风吹落了老师讲台上的几页纸,傻傻的TOMMY走去乖巧地捡起来,又悄悄坐回座位。。。
整个故事最让人震动的还不是这个命运设定,而是孩子们的态度。他们慢慢长大,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他们离开学校,被安置在一个个克隆人“村落”,等着自己捐献器官的日子到来。我们看不到他们挣扎、反抗,甚至想办法逃跑,只看到他们理所当然地走向自己的命运,只是偶尔哭泣。有人会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逃?看上去他们完全是“自由”的,并没有什么牢笼在关着他们。最让人震撼的,就是这个表面上的“自由”和实际上的“不逃”之间形成的骇人“张力”。。。
这个电影数次让我嚎啕大哭,就是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自由”这个幻象不断破灭,就是一步步地放弃“逃”的过程啊。难道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寓言,讲的不就是我,你,和他吗?TOMMY,你对着苍穹撕心裂肺的嚎叫,每一声都像是我自己发出来的啊。
逃不掉的,没有自由可言。当“克隆人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捐献器官”这件事情成为整个社会的体制之后,你还能往哪逃?指望人类的帮助吗?哪怕只是透露了秘密的老师,也已经被社会驱逐在外了。如果想在社会中存活,人类也只能硬起自己的心肠。所有跟他们来往的人类,都冷冰冰地抱持“他们只是克隆人而已”的态度,连一个微笑和温暖的眼神都吝啬给予。我知道你无法谴责那些人,否则要怎样?
孩子们爱看大海,他们在栈桥上蜷坐着注视夕阳,大海仿佛是自由的象征,但那不属于他们,终究还是要说一句:我们该回去了。回到自己无可逃遁的命运。
人不应该看海,不应该想象自由,凡是想到穷尽的人都看不到出路,只有那些不看、不想的人,还以为自由就在自己身上。
但就算没有自由,我们还能有尊严吗?老师在揭秘他们残酷的命运时说:只有知道自己是谁,在哪,才有尊严可言。哪怕这“知道”让我们眼望无望的远方泪流满面。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人还能做的。
3 ) 活着的姿态
有人说,这是个虚伪的故事,和我们无关,可我说,这就是讲我们的故事。同样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尽管我们没从生下那天起,就顶着一张别人的脸,等着为别人输送器官,我们却一样的,从生下那天起,被固定了生命的轨迹。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既定的,生老病死。只是在生和死的阶段,会略有外观上的差异。我们很难决定我们的命数,生从何来死亡何去。总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实说的仅仅是个活着的姿态。或奔跑,或飞翔,或沉沦,或颓靡。
起初我们都是懵懂的,服从和循规蹈矩就是乖就是好,就可以被赞赏就不会被惩罚,就会幸福快乐。早熟的孩子往往就会失去很多,失去天真和单纯。明白了生的初衷,就会去探寻活的意义。从此,世间依旧,你已不同。
总是不可或缺的,是心中的那一份冲动,眉宇间的注视,一笑倾城的脆弱,和为一个人甘愿孤寂一生的那份执着。在其身后,默默注视,默默关爱,骄傲又执拗,得不到却又不肯放弃。直到有一天,紧闭的大门变为虚掩,必定微笑着站在门口,以最优美的姿态,轻盈进入。这一生,似只为此。
可你要强大,要内心强大。即使你知道终点的方向和样子,你知将如何倒下,但你更知你可以选择怎样一种骄傲的步伐。也只有内心强大的人,能耐得住寂寞,能把握住机会,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面对一切,却不轻言放弃。守候,不笑不语。
既然注定要倒下,就无需瞻前顾后。
生死之间,究竟能留下些什么?记忆会模糊,温度会淡化,长相厮守总是奢望,彼时的激情也终将化为残存的话题。就如同生命这一遭,或如鸿毛或如泰山,不过是心肌的一张一弛,没有什么是天长地久,或许真的只有“曾经拥有”最为珍贵。
结局总是注定,万事皆是如此。会不同的,只有过程。会被锻炼的,只有内心。畏首畏尾也是活,洒脱不羁也是活。方向既定,无欲则刚。
我们迟早要分开,在这苍茫的世间。不离不弃已是最高境界。
4 ) Never let youself go
你自己都不在乎,又有谁会在乎?
你说你从小受的就是欺骗教育,那长大了呢?不是有电视有书看么,从来也没想过这样有什么不对?从来没想过还有别的活法?那个告诉你真相的女老师,多年后也不过被你当作笑资提起。
你说你觉得人生没什么价值,不管克隆人还是人类最后都会死去,那等你拥有了真爱,懂得了嫉妒和成全,学会了原谅和希望,你不是想继续活下来么?可你所做的也不过奢求他们施舍几年时光,这么相爱,最多也只能争取到这份上?
好了,最后的希望也破碎了。原来他们从来就没把你当过人看,他们不是要考察你的品格,而是怀疑你究竟有没有品格。他们根本不觉得你属于人类。
但你一点也不生气。你带着抱歉而又优雅的笑容离开,在回家的路上绝望的嚎叫。有什么用呢?如果你抗议一下,质疑一下,号召越来越多的你质疑一下,或者他们会惊讶的发现,你也有情感,而不单单是个复制品,一个提供器官的工具。可事实是,你们中连乞求施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是的,这是挺俗气的。跟那些夺取你器官的人类,跟那些比你自私世故,比你野蛮血腥的物种一样俗气。
但你知道吗,他们比你更在乎自己的人生,他们拥有你所缺乏的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多活上几年。而不是你。
5 ) 反复拷问的“生命”命题
英国人拍电影总是希望勾引你来反思的——况且这还是日本人写的故事,日本人更是看到落片叶子也要做首诗的——写都不是白写,拍都不是白拍。所以既然冒眼泪看完,就绕不开多想:
先假设请你做一套伦理心理测试题,请你一个一个问题回答下去:
1、你想活的更长一些,避免年纪轻轻死于癌症,或者远离各类疾病带来的痛苦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是的,谁都舍不得去死,我想要健健康康活的更长。”
2、然而生命无常,说不准某一天,什么奇怪的疾病就困扰你了,于是,假如有这样的技术,在你需要更换某些器官以保命的时候,立即就有的换,你高兴么?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几乎都是——“是的,迫不及待”吧!
3、如果这些器官,是需要克隆一些人,拿他们的器官来备用的呢?你还想要么?——当然,他们被制造出来,也不过就是医疗用途。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就要犹豫了。求生的渴望是很大的,我们都能深刻理解。谁都想多活一点儿,尤其是,当明明有办法可以让你多活的时候。然而,克隆出来的人,已经是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生命体了,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不是像用他们捐的血那样简单,你拿走他们的器官,他们就少了那个器官。最后,可能你保了命,但他们可能就死掉了。你觉得你的生命,比起别的生命,更重要么?
虽然有犹豫,但是只消想一下死亡袭来的样子,我想大家还是会慌乱地选择“用,我要用那些器官,我要治病,我要活命”吧!
4、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当你,恰恰不凑巧,你就是那个被制造出来的克隆体呢?你该怎么面对自己的一生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了。主人翁们都是法律允许下的,合法的、命运不可抗拒的,克隆人。成年之后拿出器官,是他们生命一场的唯一目的。他们不被算作人类——虽然从肉体到灵魂跟人类一模一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克隆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的违背。——好多入戏的影评跳出来大叫:他们怎么不逃呢?他们就那么安心接受命运安排?想不通啊,想不通啊。。。——仿佛这真是在讲克隆人的事。
再回想一下:片子的视角,从未站在真正人类的那一方去加入探讨。自始至终,都是以克隆人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审视这一生和这命运。
所以,为什么呢?
它真的在讨论克隆人么?
还是,它其实在讨论我们自己。
第一层,
同样是人类,我们生下来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只能按照自己自身的局限性去行走一生。有的人生下来智商140,有的人生下来美貌,有的人生下来便富有,更多人生下来智力稀松、样貌平常,甚至还有一些,生下来,肉体就缺这少那。
我们好些人,生下来便拿到了好牌,恰如剧中那些非克隆人的正常人类。所以,他们对待克隆人,是冷漠的,是无视的,假装看不见,仿佛与己无关——镜头中医院里那些护士,很坦然地跟身为克隆人的护工,聊起那些个克隆人捐出器官的次数以及他们何时终结生命等等“琐事”时,笑眯眯地,神态是那么平常。他们在想什么??大概在想“他们真可怜,幸好,我生下来便不是克隆人”吧!
是的,多数人们不会去多想别的。因为一生只有一次。基本上,生命之签,只在生下来那一刻,便抽好了了。既然我命已定。所以,如果我是好命,我就没有必要以同理心再去同情那些没有抽到好牌的人——那是他没抽到,与我无关。而那些不幸拿到烂牌的人,不幸生下来便抽中烂签的人,能怎么办呢?在周围普遍的冷漠下,在确实又怪不到别人头上的情况下,能怎么办呢?只好默默活下去,完成自己应有的使命。
所以,那些嚎叫“他们怎么不逃走”的影评人们,你们觉得,他们除了完成使命,还能往哪里逃?!
这事情到最后,最好的发展只能就是克隆人集体起来造反,以跟人类厮杀,获取生存权了。
第二层,
好些人说,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容貌可以改,贫富可以换。。是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尚且有希望通过“努力”来撤换命运。然而,退到底,有谁能违抗自己天生的宿命?——对于人类来说,天生的宿命就是都要去死。从我们目前所属的时空层次来讲,这一点真是无可更改。
从整体上来说,难道我们不是那些克隆体么?
难道我们抗拒命运,有用么?
我们向天哭嚎千万次,像剧中男主角那样地嚎叫、抗拒命运的不公。现实还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还是大踏步、被迫迈向死亡。
人类不想离开——去的地方越多、见得东西越多、经历的越多,越不舍于人世。死这个字眼,光想一想,就好可怕。
我们不愿去想这一点,好些人抱着很大的幻想,以为这件事我可以克服。所以我们贪婪、自私,我们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哪怕以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来换取!所以我们人人有为王之心,人人都想要经世济国,挤挤嚷嚷,不肯罢休。所以我们甚至要造出“克隆人”,来解决我们自身的生存问题——即使这说到底还是以命换命。
我们难道不知道?困扰我们的,推到最根本,只是关于“生命”的命题。
如果生命注定是以朝露的形式存在。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就无可更改。
所以,这电影教会我们什么呢?
第一,生命是短暂的,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应该被告知这样的现实道理,然后,把一生倍加珍惜而尽可能愉快地度过去。
第二,无论抽到了什么牌,生命都是平等的。抽到好牌的人,别只顾得意——不然细想生命,又有何意义,得意也好失意也好,都是要死——不如多以同理心去帮助牌不那么好的人。一来,可以从整体上,延续人类的生命和价值。二来,否则牌不好的人,也许会积聚起很大的力量,一举赶走牌好的人,重新洗牌发牌。——要用抢夺来获取生存权,代价只能就是厮杀。
说到底,这片子的主旨,虽然没有明讲,无非还是一个“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的主题。英国电影里现在很少强调“抗争”。看来这一百多年来,他们显然又进步了不少。
希望我们也进步快一点。
6 ) 让我像棵树,倒下即是墓地。
悲观者会爱这部片。
故事很灰暗,怀旧式的科幻包装骨子理透露的是闭上双眼的绝望,如同眼前是长而深的隧道,我们却在未进隧道前就闭上双眼,只剩呼啸的风。我们真正的眷恋的东西,一旦失去,仅剩的只是脆弱和无力。
开始的过程中我曾想将自己代入到三位主角身上,却始终只能保持着一种旁观他们可怜他们的状态。如同老师露丝,如同那些旁观者看待他们的表情,只是同情。
“医学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发展以前的不治之症全都能治愈人类在1967年的平均寿命已过百”
看完片我才能想到这句话的背后是有怎样的残忍。
原谅我神经大条,当看到海尔森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吃药的时候,我才想到克隆人,才想到剧情的设定如此残忍,其实全片完了,我并没有为三位主演之间的感情有如何的伤痛,而是为整个这种设定感到难过.
完全英式的气场和唯美简至的画面为整个故事架构好了一个完美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如同包装华丽而干净的墓地,而演员也从开始孩提时的生气勃勃逐渐变成阴郁而缺少生气。
看整部电影就如同参加一场葬礼。
在欢乐中挣扎求存,在倒计时来临之前挥霍仅有的一切。
他们不敢选择,不敢反抗,没有期望,而这种人物设定才是最为难过。
我们可以接受一切坏的环境,但是要有期望!但是这故事里没有,它更像一个深渊,一切的设定只是为了绝望,我们花了100分钟看一个深渊的黑暗,乃至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深渊,绝望开始泛滥。
如同看到年老的自己,没有了与这个世界共存的勇气,愿孤苦而死。
凯西她怀念着农舍和海尔森的一切,却对将来没有期望。
那段被汤美激活的短暂的期望,也被海尔森院长浇灭。
露芙,汤美,都终结了,海尔森也是,能长存下来的只是在终结前短暂的回忆。
看到凯拉奈特莉的尸体躺在手术台上连切口都不缝上,让我心中始终抽动,活在当下的理念的确可以将就快乐,但是并不能分割终结的理所当然,汤美下车后的呐喊,让我瞬间眼眶湿润,那一瞬间我内心的绝望和汤美的呐喊共鸣了。
一直来沉默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凯西,在最后的对于自己的生命和他们有何不同的质疑让我心头颤动。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种种设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然后工作,然后用父母半辈子的成本做首付,用我们自己的半辈子来分期。
我们的付出被抽水成只剩2成,我们何尝不是把自己捐献,完整的观看了的一场葬礼,最后我们却将尸体看成了自己,环顾周围,我们就站在墓地里。
倒下,即是墓地。
惊悚你妹 纯文艺片…
果断5分,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一开始便是“1952年医学出现重大突破,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突破一百岁。”、在这样的过去虚拟语态中,故事开始,并且一直发生在过去。原作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爱有意义吗?灵魂真的存在吗?我们真有价值吗?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只能令我们陷入悲伤绝望。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去在乎结局,不要去害怕未来。只求能爱,能与你共渡一段好时光,活在当下,心满意足。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无演技可言
调调很中意,演员很中意,就是草泥马的含而不发的情绪,文艺不是这么个憋屈法儿吧。
太伤,看得憋屈。另外有个设定不理解,每人拥有一个克隆体,克隆体到了20多岁都要接二连三被取走器官,直到死亡。难道每个原版的人(真身)一生中都会在二三十岁上得几次严重到要换器官的病???就算地球生态出了问题,也不会原版都大病怏怏,克隆体个个活泼健康吧?
凯拉奈特莉悲催了,这部电影将她的所有缺点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一个好剧本一个好故事一群好演员,摄影、构图一如经典的英国电影让人感觉美不胜收,配乐也使气氛营造的很不错。在这个早已安排过的宿命里,爱情又能起什么作用?★★★★
不论如何 是部非常美丽而且让人心碎的电影 邻座的女生几乎从头哭到尾PS 请各位不要再标记它为惊悚了 一点惊悚都没有
石黑一雄的这个故事太日本化了,背景和人物放在英国,怎么就那么怪异
CareyMulligan演得真好 谁说这片不科幻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被捐者 一生的都在等待本尊身体衰竭并捐出器官 这还不够科幻么
剧本。表演。摄影。节奏。配乐。色调。无一不考究、精确。淡淡的华丽藏在隐忍的叙述中。值得人泪水的胶片。
本來覺得這個設定太扯——人類不可能這麼殘忍。養著受罪又花錢的供體不如一次全部捐贈(略加統籌一個人的器官很容易一次性利用掉)。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都是特權階級的“供體”嗎…影片中一次割取一樣臟器的捐贈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污染、過勞、貧窮、焦慮,器官捐贈變成了這樣隱晦的形式。
演员表演不如预期,有着这样一个超强的剧本和原著小说打底,故事开始时的美好和天真烂漫和结局时的对比如此强烈,如此一个悲剧却被处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导演把风景和构图处理的很英国学院范儿算是唯一的优点,至于风格和人物的情感对接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本片依旧能够催泪!★★★★
石黑一雄的小说确实精彩,假设了一个绝望又冷漠的世界,像那阴云密布的天。喜欢几个角色蓬头垢面的样子,憨憨傻傻的,这更让人同情。满是怀旧英伦风的电影,却是一部科幻片,真是奇妙。唯一遗憾的是过于文艺的调调,这么棒的假设要有更精彩的故事就好了。何止主人公,很多事情我们也同样无能为力。
太没力度,加菲呆若木鸡,梦游似的
把这片子当科幻片来看的人,长的都是什么神经?
明年是凯瑞穆里根的,小演员跟她长得也太像了吧,其实真的挺闷得
如果要以"人人皆为捐赠者“的隐喻来解读,本片当然可算是寓意辽远。可惜,全片的节奏过慢,叙事风格老调,文艺腔又被科幻味冲淡,可谓一事无成。两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汤米则是小时比成人演得出彩。这种猎奇饲养孤儿学院的黑故事,以及关于手术部分的着意描绘,让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属东瀛